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数字录像机及其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托马斯·埃尔萨瑟,韩晓强[1](2020)在《作为媒介考古学的新电影史》文中指出本文评估了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了我们对电影史的理解。"新电影史"(New Film History)虽然复兴了对电影"起源"(origins)的研究,但尚未证明这种分析在随后世纪之交的多媒体节点同样有效。面对这样的挑战,本文将借助于"媒介考古学"(Media Archaeology)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学模型来超越"旧"媒介与"新"媒介的对立,克服当代媒介实践的不稳定形态。我们需要重新测定视听经验的范围,澄清具身性(embodiment)、界面、叙述、叙事引导(diegesis)等概念,并为视听装置的非娱乐性研究提供新的动力。

王庆凯[2](2019)在《北极航道融冰期海冰物理和力学工程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在夏季加速消融,北极通航有望实现。北极航行的相关工程问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极地船舶冰阻力的合理设计正是关键问题之一。海冰在融冰期由于融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获取准确的融冰期北冰洋海冰物理和力学工程参数已经成为极地船舶冰阻力设计的掣肘。本文基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开展的海冰厚度和密集度观测、海冰物理参数观测、海冰单轴压缩强度试验以及渤海海冰动摩擦系数相似试验,对北极夏季航行船舶冰阻力计算所需的融冰期北冰洋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进行深入研究。融冰期北冰洋海冰厚度和密集度均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北冰洋中央海域海冰厚度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利用走航观测的海冰密集度对融冰期被动微波遥感海冰密集度进行比较,发现融池影响后者的精度,随着融池增多,被动微波遥感海冰密集度发生低估。2008~2016年融冰期北冰洋冰层温度为-2.7~-0.3℃,盐度为0.4‰~3.0‰,密度为601.6~903.2 kg/m3,卤水体积分数为 21.7‰~259.3‰空气体积分数为 34.4‰~380.3‰。以上各参数在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北冰洋中央海域均未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差异,而冰层温度和卤水体积分数在2008~2016年呈增加趋势。此外,晶体结构观测结果表明北冰洋海冰的生长模式以热力学生长为主。融冰期北冰洋海冰垂直冰面方向单轴压缩强度随应变速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孔隙率的增加而减小;以应变速率和孔隙率为参数可以建立融冰期北冰洋海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参数化方程。将实测的各冰站冰层孔隙率剖面代入该方程可以得到相应冰层垂直冰面方向的单轴压缩强度,2010~2016年融冰期北冰洋冰层垂直冰面方向单轴压缩强度极大值为2.07~3.83 MPa。以极地船舶冰区航行时相对冰层表面的运动方向和相应的速度大小为试验条件开展海冰动摩擦系数的原位相似试验。结果发现海冰动摩擦系数与运动方向无关,但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气温和正压力也对海冰动摩擦系数产生影响。用试验数据对冰摩擦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发现速度-状态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估海冰动摩擦系数。本文研究海域包括北极航道途经的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北冰洋中央海域。为北极夏季航行设计船舶冰阻力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最后给出了融冰期以上海域船舶冰阻力计算所需的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建议值。

王雪娇[3](2009)在《嵌入式数字视频录像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数字视频录像机在视频监控等涉及到专业存储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需求的发展,早期基于PC的设备面对新的应用模式逐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相关的嵌入式设备凭借着诸多优势成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并研究设计了一种嵌入式数字视频录像机的系统方案。该系统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基于DSP处理器控制的IDE硬盘数字图像存储记录系统。系统由图像采集、图像数据存储和图像提取三部分组成。采用CMOS图像传感器OV7620为核心器件来实现图像的摄取,进一步采用CPLD芯片EPM7128S产生地址信号并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时序控制,通过乒乓方式把视频数据存入高速缓存模块HM628512中,最后通过TI公司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芯片TMS320VC5502将图片存入IDE硬盘。

李向东[4](2008)在《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监控系统也从模拟视频监控向数字视频监控发展。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融合了数字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新的视频监控系统。数字监控系统具有传统模拟监控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它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的传输,方便系统的构成和联网。而且符合当前信息社会中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本论文首先对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内容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的概念、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并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次,通过阐述视频监控系统的系统组成结构、系统主要设备的性能特点、技术指标的参数,说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优点,并结合视频监控的发展状况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四种数字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研究,同时给出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最后,结合自己对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设计了一个实际大楼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经成功的应用于该大楼的日常安全防范和保卫工作中。

本刊编辑部[5](2004)在《《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1984.10~2004.10总目次》文中提出

蓬田宏树,浅川直辉[6](2004)在《模拟/数字电路的协调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于涌[7](2003)在《高速串行数字图像传输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社会里,人们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人类相互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传递或交换信息的过程就是通信。信息可以分类归纳为语音、数据和图像这三种主要形式。根据科学研究,在人类所接收到的信息中,有70%以上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和语音或者文字相比,图像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更直观,更确切,因而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对很多涉及图像跟踪测量方面的应用已日显重要,比如光电经纬仪这样的光电跟踪测量设备。 数字化是图像传输和处理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利用高速串行技术进行数字图像传输克服了以往并行传输方式距离短、易受干扰、成本高、软硬件复杂和可维护性差等缺点,也解决了传统串行传输方式通信速率低的瓶颈问题。最早为视频图像传输设计并逐渐成熟的IEEE1394高速串行总线技术,为满足高速串行图像传输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数字图像传输中图像压缩编码也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可以用有限带宽和尽可能少的时间传输内容尽可能多的图像信息。离散余弦变换(DCT)是图像压缩中经常用到的正交变换编码技术,由于理论、算法和硬件相对成熟,去相关性好,适应人眼的视觉特性,计算量不大(没有复数计算),易于实现等优点,DCT压缩编码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篇论文详细介绍了IEEE1394高性能串行总线的技术协议,并且比较分析了传统的几种串行总线标准和两种新型的高速串行总线标准的工作特性。根据高速串行总线标准IEEE1394宽带宽、通用和实时性好的特点,提出将IEEE1394应用到光电经纬仪实时视频图像传输中的方案构想。作为工程实现前的实验研究,对三类具有IEEE1394接口的数字录像机和摄像机进行了视频图像传输实验,发现无压缩格式的按IEEE1394标准传输的数字视频图像(传输距离从4.5米到100米之间),较原始模拟视频图像在几何位置信息上没有衰变,而在亮度、对比度、边缘清晰度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按DVCAM压缩格式(常见于SONY公司的系列产品,是5:1的DCT帧内压缩)压缩的数字视频图像,较原始模拟参照图像有明显的几何畸变。 为进一步研究这种畸变产生的原因,利用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工具包和VISUAL C++开发的差影法程序对DCT压缩给图像像元位置信息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和分析,发现在压缩比为4的情况下,有明显的1个像元以上的几何畸变。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据此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仅用均方误差(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来评价图像灰度辐射畸变的新思路,补充了对压缩图像几何畸变的定量描述。这对于基于图像的测量跟踪系统中数字图像传输方式的选择,以及评价压缩解压算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有重要意义。为今后系统的开展高速串行数字图像传输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杨娟,杨磊[8](2002)在《硬盘录像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系统地介绍了硬盘录像机的发展历史、实现方式、主要功能特点及性能参数 ;分析了它的市场状况未来前景 ,并与模拟录像机进行比较 ,指出硬盘录像机必将取代传统的模拟录像机

吴玉庆[9](2001)在《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文中认为 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数码录像机,是数字编码技术的最新成果,它是以电脑的硬盘作为视频节目存储媒介的载体,标志着电脑与影音产品的融合进入到实质性阶段,与传统的记录载体相比,不仅具有功能强大,容量空间巨大的优势,更有储存时间长,可反复使用的优势。第一,硬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小,不会因长时间存储出现无法再次使用的现象;第二,存储在硬盘上的信息可以一次录

哈宏疆[10](2003)在《未来显示新境界——飞利浦来华推单片式LCOS背投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媒介考古学的新电影史(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作为新媒体范式关键的早期电影
二、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先锋派、后古典和数字媒体
三、媒介考古学I:转换目的论和追溯因果关系之间的电影史
四、媒介考古学II:家谱还是家族相似?
五、媒介考古学III:电影是什么?电影何时诞生?
六、作为记忆术和世界制造的媒介考古学

(2)北极航道融冰期海冰物理和力学工程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北冰洋海冰密集度的观测技术和研究现状
        1.2.2 北冰洋海冰厚度的观测技术和研究进展
        1.2.3 北冰洋海冰物理参数和晶体结构研究
        1.2.4 海冰力学参数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2014年融冰期北冰洋部分海域海冰厚度和密集度分布
    2.1 引言
    2.2 海冰厚度和密集度的船基观测方法
        2.2.1 海冰厚度观测
        2.2.2 海冰密集度观测
    2.3 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冰区航行概述
    2.4 2014年融冰期海冰厚度分布
        2.4.1 海冰厚度沿航线分布
        2.4.2 各海域海冰厚度分布
    2.5 2014年融冰期海冰密集度分布
        2.5.1 海冰密集度沿航线分布
        2.5.2 各海域海冰密集度分布
    2.6 2010年、2014年和2016年海冰厚度和密集度比较
    2.7 被动微波遥感密集度数据的验证
    2.8 本章小结
3 融冰期北冰洋海冰物理参数及晶体结构
    3.1 引言
    3.2 海冰物理参数和晶体结构观测方法
    3.3 北极科学考察冰站信息
    3.4 北冰洋海冰物理参数
        3.4.1 海冰温度
        3.4.2 海冰盐度
        3.4.3 海冰密度
        3.4.4 海冰卤水和空气体积分数
        3.4.5 各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3.5 北冰洋海冰晶体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融冰期北冰洋海冰单轴压缩强度
    4.1 引言
    4.2 海冰单轴压缩强度试验方法
        4.2.1 海冰单轴压缩强度试验
        4.2.2 海冰单轴压缩试验条件选取
    4.3 海冰单轴压缩试验曲线
    4.4 融冰期北冰洋海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参数化方程
        4.4.1 单轴压缩强度与应变速率的关系
        4.4.2 单轴压缩强度与孔隙率的关系
        4.4.3 单轴压缩强度的参数化方程
    4.5 融冰期北冰洋冰层单轴压缩强度
    4.6 本章小结
5 海冰动摩擦系数
    5.1 引言
    5.2 海冰动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5.2.1 海冰动摩擦系数试验
        5.2.2 海冰动摩擦系数试验条件选取
    5.3 拉力-时间曲线
    5.4 海冰动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
        5.4.1 法向压强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5.4.2 柱状冰晶体生长方向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5.4.3 接触材料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5.4.4 滑动速度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5.4.5 气温对动摩擦系数的影响
    5.5 粘滑运动
    5.6 冰摩擦理论模型的验证
        5.6.1 摩擦热理论模型
        5.6.2 速度-状态本构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设计冰阻力相关的融冰期北极航道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
    6.1 引言
    6.2 极地船舶冰阻力计算公式
        6.2.1 平整冰区船舶冰阻力计算公式
        6.2.2 碎冰区船舶阻力计算公式
    6.3 设计冰阻力相关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建议值
        6.3.1 渤海平整冰物理参数、晶体结构和单轴压缩强度
        6.3.2 融冰期北冰洋海冰物理和力学参数建议值
    6.4 冰阻力计算公式试算
        6.4.1 平整冰区船舶冰阻力计算公式试算
        6.4.2 碎冰区船舶阻力计算公式试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嵌入式数字视频录像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嵌入式硬盘录像机发展现状
    1.3 数字视频录像机的分类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组成及硬件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择
    2.2 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
    2.3 图像采集模块的设计
    2.4 系统实时图像处理控制模块的设计
    2.5 图像采集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
    2.6 数据主存储器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
    3.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3.2 系统图像采集的软件设计
    3.3 系统时序与逻辑控制的软件设计
    3.4 DSP软件设计
    3.5 图像存储部分的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调试
    4.1 系统性能指标及调试过程
    4.2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节(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后续研发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原理图

(4)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监控系统简介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1.2.1 模拟视频监控
        1.2.2 基于微机平台的数字视频监控(DVR)
        1.2.3 基于视频服务器的网络化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1.2.4 全数字化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1.3 视频监控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4 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特点
    1.5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2.1.1 系统组成及结构
        2.1.2 摄像部分
        2.1.3 传输部分
        2.1.4 显示与记录部分
        2.1.5 控制部分
    2.2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2.2.1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优越性
        2.2.2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2.3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
        2.2.4 几种典型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
    2.3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2.3.1 系统设计原则
        2.3.2 视频监视图像质量和系统技术指标
        2.3.3 设计步骤
        2.3.4 设备选择
第三章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3.1 工程概述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设计规范和依据
    3.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5 子系统设计
        3.5.1 摄像部分
        3.5.2 传输部分
        3.5.3 控制部分
        3.5.4 显示部份
    3.6 系统防雷设计
    3.7 系统供电与控制室要求
第四章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施工、调试与运行
    4.1 系统施工设计
        4.1.1 实施计划
        4.1.2 施工人员
    4.2 系统工程调试
        4.2.1 一般规定
        4.2.2 系统调试
    4.3 系统运行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模拟/数字电路的协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掌握模拟技术应用于数字设备
    利用模拟/数字电路协调设计技术
    模拟集成电路的进步是解决方案的关键
    阻止“黑匣子”化
    数字时代培养模拟技术人才的方法
数码相机、手机与D V D录像机设计的关键在于噪声和电源
    通过抑制噪声降低成本
    模拟技术是关键
    抑制噪声费用大幅下降
    设计领先
    手机设计由相机开始
    集中于电源设计和噪声对策方面
    技术指标明细表的页数增加了三倍
    整机制造厂家有所作为
    模拟电路工程师的重要性
    双面印制板改为单面印制板
    以数字电路应对技术规格的频繁变更
高速ADC和DAC∑△型频带展宽
    质量和数量都达到迄今最高水平
    设备厂商的要求
    无线电路结构的变革迫近眼前
    ·?型的频带宽度扩展到10倍
    达到数字家电使用的水准
    驱动电压达到0.9V
    流水线型采样速率超过1GS/s
    DAC将改变发送系统

(7)高速串行数字图像传输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字图像传输的研究意义
        1.2.1 图像的定义和分类
        1.2.2 数字图像传输的特点和应用
        1.2.3 用高速串行方式解决数字图像传输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IEEE1394高速串行总线标准
        1.3.2 数字图像传输原理与技术
        1.3.3 DCT压缩编码原理与技术
        1.3.4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电跟踪测量设备中实时图像传输的需求与IEEE1394技术应用
    2.1 引言
    2.2 光电经纬仪对高速串行图像传输的需求分析
        2.2.1 光电经纬仪中常用的串行总线标准和USB及各自特点
        2.2.1.1 RS-232
        2.2.1.2 RS-422
        2.2.1.3 RS-485
        2.2.1.4 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2.2.2 光电经纬仪中采用IEEE1394数据通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2.1 光电经纬仪对图像数据传输的需求
        2.2.2.2 IEEE1394可以满足实时图像数据传输的需要
        2.2.2.3 光电经纬仪网络化的需要
    2.3 高速串行总线IEEE1394
        2.3.1 常用的几个概念
        2.3.2 总体性能特点
        2.3.3 协议层
        2.3.4 服务模式
        2.3.5 数据传输类型
        2.3.6 拓扑结构
        2.3.7 线缆和接头
        2.3.7.1 机械结构
        2.3.7.2 电气参数特性
        2.3.7.3 双绞线简介
        2.3.8 操作系统的支持
        2.3.9 应用领域
        2.3.10 与实时视频图像传输相关的技术亮点
        2.3.10.1 速率信号和数据/选通信号
        2.3.10.2 快速寻址
        2.3.10.3 判优
    2.4 光电经纬仪中采用IEEE1394进行图像传输的构想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IEEE1394的实时数字图像传输实验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组成
        3.2.1 基本实验构想
        3.2.2 硬件组成
        3.2.3 应用程序组成
    3.3 SONY-DSR系列数字录像机的串行图像传输实验
        3.3.1 数字录像机及其记录格式简介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SONY家用数字摄录放一体机的串行图像传输实验
        3.4.1 便携式数字摄录一体机SONY-TRV-30E简介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CMOS图像传感器的实时图像传输实验
        3.5.1 CMOS图像传感器简介
        3.5.2 实验过程及结果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DCT压缩编码对高空间冗余图像产生的几何衰变
    4.1 引言
    4.2 DCT数字图像压缩编码
        4.2.1 图像压缩的必要性和分类
        4.2.2 DCT数字图像压缩的数学基础和基本实现过程
        4.2.3 DCT正交变换的性质和应用广泛的原因
    4.3 图像数字化和数字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畸变
        4.3.1 取样过程中产生的信号衰变
        4.3.2 量化过程带来的信号衰变
    4.4 传统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的局限性
        4.4.1 图像质量评价的发展和分类
        4.4.2 传统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的内容和图像几何衰变评价的局限性
    4.5 高空间冗余度图像的DCT压缩实验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和工作完成情况
附录Ⅰ 美制电线标准AWG(American Wire Gauge)与公制、英制单位对照表
附录Ⅱ 差影法应用程序的简要说明
附录Ⅲ DCT压缩解压实验的MATLAB程序清单

(8)硬盘录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硬盘录像机主机的产生
3 硬盘录像系统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4 硬盘录像机主机的种类
5 硬盘录像机的实现方法
    (1) 单卡单路硬盘录像机
    (2) 多卡多路硬盘录像机
    (3) 单卡多路硬盘录像机
6 数码录像机产品的市场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1) 欧美国家的产品
    (2) 日本公司的代表产品
    (3) 韩国公司的产品
7 未来硬盘录像机的走向

四、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媒介考古学的新电影史[J]. 托马斯·埃尔萨瑟,韩晓强. 东岳论丛, 2020(06)
  • [2]北极航道融冰期海冰物理和力学工程参数研究[D]. 王庆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嵌入式数字视频录像机技术研究[D]. 王雪娇.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4]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向东. 长安大学, 2008(02)
  • [5]《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1984.10~2004.10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4(03)
  • [6]模拟/数字电路的协调设计[J]. 蓬田宏树,浅川直辉. 电子设计应用, 2004(07)
  • [7]高速串行数字图像传输若干问题的应用研究[D]. 于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03(01)
  • [8]硬盘录像系统[J]. 杨娟,杨磊.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 [9]数码录像机及其应用[J]. 吴玉庆. 家庭影院技术, 2001(01)
  • [10]未来显示新境界——飞利浦来华推单片式LCOS背投新技术[J]. 哈宏疆. 电视技术, 2003(04)


数字图像论文

上一篇:海南岛野生食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下一篇:竞争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