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拥抱新世纪,展望未来——2001年新年寄语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文献综述)

朱姗姗[1](2020)在《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文中认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变革一直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带有科学性质的5G议题也成为了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与作为5G新秀的中国,两国媒体5G网络的新闻报道在内容呈现和表达技巧上存在哪些异同?导致这些报道差异的成因都有哪些?媒体在5G网络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不足?又如何互相借鉴经验来改进报道?本研究将对中美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进行内容上的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加以讨论分析。两家媒体在表层的内容呈现上,从数量多和版面重来彰显5G议题的重要性,在对应的主题区域和情感基调的分布上,《人民日报》多报道本国成果的正面性报道,而《纽约时报》则更多的注意报道全球建设,多中立性报道。在对两家媒体深层的表现技巧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信源选择和话语策略上,《人民日报》非常倚重官方信源和“一面提示”,而《纽约时报》则多专家信源并且多“两面提示”。在叙事特征上,《人民日报》更多宏观概论式,而《纽约时报》偏爱微观具述式。除此之外两家媒体都显示出对中国5G的强烈兴趣,但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安排,《人民日报》积极构建而《纽约时报》大多消极表达。两家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成因,从内部看是因为办报理念和媒介运营体制的不同,从外部看是因为各自特殊的政治语境与紧张的贸易争夺等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研究显示相对《纽约时报》,中方的《人民日报》涉5G议题的相关文章显示出了更多的不足,主要包括过多说教意味的内容呈现、过度的依赖官方信源、太硬的叙事方式、过弱的对外传播机制等问题。对此,研究建议要加强反思理性探讨,也要注重科学民主的平衡互动,并且需注重贴近生活加入风格叙事,以及努力打造代表中国形象的传播舰队,传播好中国5G。

李彬[2](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操慧[3](2004)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张尚仁[4](2001)在《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文中研究指明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您看到本期《软件》杂志时,人类刚刚跨入21世纪。让我们拥抱新世纪,放眼看未来。在我们刚刚告别的20世纪里,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建立,脱氧核糖核酸双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回顾

二、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1.4.2 关于5G的研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样本选择
        1.5.3 研究思路
        1.5.4 建构类目
2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内容呈现
    2.1 数量与版面凸显5G议题重要性
        2.1.1 报道数量逐年增多
        2.1.2 报道版面位置显着
    2.2 主题与区域:立足本国成果V.S重视全球建设
        2.2.1 报道主题:多建设成果与重国际合作
        2.2.2 报道区域:聚焦本国与放眼国际
    2.3 情感基调:重正面宣传V.S多中立报道
    2.4 小结
3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表现技巧
    3.1 信源选择:官方发布为主V.S权威专业并行
    3.2 话语策略:偏“一面提示”V.S偏“两面提示”
    3.3 叙事特征:多宏观概论V.S多微观具述
        3.3.1 重口号式与重具象式的标题
        3.3.2 多概述性与多描述性的导语
        3.3.3 偏简述化与偏故事化的正文
    3.4 材料安排:积极建构V.S消极表达
        3.4.1 《人民日报》笔下的中国5G
        3.4.2 《纽约时报》笔下的中国5G
    3.5 小结
4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差异成因分析
    4.1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内在因素
        4.1.1 不同的办报理念:“为人民”V.S“为新闻”
        4.1.2 不同的媒介运行体制:“有限商业”V.S“完全商业”
    4.2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外在因素
        4.2.1 大国意识与冷战思维下的政治语境
        4.2.2 贸易斗争交织下的经济动因
5 关于做好“5G网络”新闻报道的经验启示
    5.1 改进“5G网络”报道的必要性
        5.1.1 较为失衡的信源选择
        5.1.2 惯性偏见下的报道偏差
        5.1.3 过于“硬性”的叙事方式
        5.1.4 偏好说教的内容呈现
        5.1.5 孱弱的对外传播机制
    5.2 改进对策与建议
        5.2.1 加强反思探析重视理性思考
        5.2.2 注重科学民主平衡良性互动
        5.2.3 融入风格叙事贴近人民生活
        5.2.4 打造传播舰队奏响中国5G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3)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衍生性
    第一节 媒介文化的发生
        一、媒介文化的发生机理:社会需要与媒介满足
        二、媒介文化的发生模式:三个面向的历时交错与循环回归
        三、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同步性与同构性
    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
        一、媒介文化的一般涵义
        二、媒介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功能
        三、媒介文化内涵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媒介发展: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混合
        二、媒介运作:“内容为王”与“品牌经营”并重导向
        三、媒介人文:媒介自律与文化自觉并立兼顾
第二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
    第一节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机理
        二、中国晚报文化的发生特点
    第二节 晚报文化的内涵
        一、晚报文化的涵义
        二、晚报文化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晚报文化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晚报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晚报的运作
        三、中国晚报的人文特色
第三章 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
    第一节 《北京晚报》文化的发展沿革
        一、《北京晚报》文化生发的条件
        二、《北京晚报》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京晚报》的媒介运作
        一、晚报产品的全新运作
        二、《北京晚报》经营的攻略化运作
        三、早攻晚守的运作个案:一社两报的合力联动
    第三节 《北京晚报》人文:晚报,不晚报
        一、《北京晚报》的人文意识:人、城、报的相对统一与同一
        二、《北京晚报》的文本策略与审美特征
第四章 中国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一节 现代报业与晚报现代化
        一、现代报业的形态与功能特征
        二、晚报现代化
    第二节 “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文化走向
        一、“后喻文化”语境中的晚报读者
        二、晚报文化的发展走向
    第三节 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一、新型媒介知识分子的含义
        二、现代晚报人—创新不断的复合型知识分子
        三、晚报人的精神守望与文化书写
附录
    1、《北京晚报》大事记
    2、《北京晚报》的版面流变
    3、《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北京晚报》副刊栏目比较
    4、中国晚报基本情况
    5、中国晚报协会会员各大区全名单
    6、中国晚报集团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D]. 朱姗姗.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2]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3]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02)
  • [4]拥抱新世纪 放眼看未来——2001年新年献词[J]. 张尚仁. 软件, 2001(01)


文化论文 北京晚报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新年论文

上一篇:膨胀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
下一篇:寿险营销上演新八仙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