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维艳[1](2011)在《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画学是由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土壤培育出的艳丽花朵,是中国哲学精神观照下的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它与中国哲学精神水乳交融,在精神内涵与本质追求上贯通一致,在发展演进、理论品格及思想呈现上极为亲和。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卷帙浩繁、阐释精微、义理深远而又意趣无穷,在理论体系与理论品格上,与西方画学迥然不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选取中国画学为研究对象,超越艺术学科的狭隘视域,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国画学的艺术精神、本质特点以及何以如此呈现的哲学根据,对于中国画的守护、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阐述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的内在关系:第一章从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发展演变和基本特点来看,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不仅“形影相随”,而且中国哲学构成了中国画学的内在生命和灵魂。中国哲学发展经历了先秦百家之学、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几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哲学在发展中相互冲突,相互融摄,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体,成为中国画学产生发展的哲学背景。中国哲学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旨归,注重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和整体和谐,以人生哲学为核心,注重人的生命精神和一切万有的生命气象,以整体直观和心灵体悟为方法,以如何做人和成就圣贤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为终极追求,这构成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也成为中国画学与西方画学不同个性的根本之所在。与中国哲学相适应,中国画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绘画思想,降至六朝,则出现了顾恺之的形神说、谢赫六法说,发展到两宋,理论的基本构架已大致确立,经元、明、清三代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理论品格和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深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艺术样式,具有“思想的绘画”,“心灵的绘画”的特点,以表现天地万物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以塑造人的理想人格为终极目标,以笔法墨气为媒介,彰显出丰富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人生追求,在世界绘画史上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面貌。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画学的审美指向、审美主题、审美情志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艺术的哲学基石。天人合一旨在提高心灵境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体合一,这也是人的最终的生命诉求。中国古代哲学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是以生命和生命创造为其根本观念,所建构的天人合一模式都是生命的模式,体现着浓郁的生命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这一基本哲学思想和独特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画学独特的审美境界,构成了中国画学的深层内核,形成了中国画学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以天人合一为审美指向,以气韵生动为审美主题,以知行合一为审美情志。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学成为一门向人的生命精神深层开掘的学问,强烈的生命意识和高远的生命境界构成了中国画学的内在特质和终极追求。第三章以中国哲学的有无论和言意观为根基,对中国画学虚实相生的意境论进行解读。“意境”是中国画学最核心的范畴和艺术呈现的最高理想,其审美生成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得益于中国哲学的滋养。中国哲学对于“有无”或“虚实”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路向,一是道家哲学和禅宗哲学的论述,它们从虚出发,以空无为宗,尚虚贵无;另一个即是儒家哲学从实出发进行的阐释。先秦道家、儒家和魏晋玄学还对言意观进行了辨析。中国哲学的“有无”论及言意观构成了中国画学意境论的理论基石,使其形成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审美原则,整体性、空灵性、哲理性的艺术特征。意境是人对造化自然的生命体悟,是对“象”的超越,是“实”的“虚”化。画之最高境界即是人的内在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契合为一第四章论述中国画学崇尚主体的人格论的哲学依据。挺立生命自我,树立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以“人”为中心,关切人的生命价值,重视人的心性修养,注重提高人的心灵境界,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道德内求思想。在中国哲学重视主体意识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学重视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与人格的完善,将艺术与人生合一,在花鸟创作中借物喻人,在山水创作中托物言志,使绘画成为展示并建构理想人格的外化形式,成为追求主体生命自由和人格独立的精神象征。与儒家及道佛哲学的理想人格相对应,中国画学也呈现出伦理人格、隐逸人格两种人格修养取向,理想人格是中国画学完善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第五章重点阐述了中国画学贵和尚变的笔墨论。中国传统哲学贵和、尚变,具有极高的智慧,中国哲学的这种智慧运用到画学领域,则造就了中国绘画独具特色的笔墨之美。中国画学在中国哲学精神的浸润下,在笔墨法度与规范、笔与墨、笔墨与物象等方面要求和谐,体现了中国绘画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同时,中国画学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在笔墨技法上追求生动变化,推陈出新,用笔讲究动势、活力,用墨注重生气、灵动,在笔飞墨舞中,中国画学的生命精神、诗画意境、理想人格一一呈现,因而笔墨又是中国画学精神的物化与象征,笔墨构筑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和高远艺术境界。本文的创新之处:(一)以中国哲学为根基和研究视野,对中国画学的艺术精神、本质特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从而揭示中国画学的深层意蕴与人文价值,揭示中国画学何以如此呈现的哲学根据。目前,学界对中国画学的研究着述多建构在艺术学、美术学、美学等学科基础上,即使从中国哲学入手者,也偏于特定哲学流派或特定哲学观点下的个案研究,从中国哲学的整体高度对中国画学的基本特质作系统研究尚属首次。(二)超越艺术学科的狭隘视域,将绘画理论置于中国哲学整体视野和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纬度下考察,与当前学界较多简单化、单线式分析相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三)以中国哲学为根基和研究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国画学之审美理想、审美境界、审美人格的呈现理路,揭示了三者相辅相成的呈现关系,提高了中国画学的阐释深度。(四)从中国哲学崇尚主体意识的层面,系统、深入地剖析中国绘画理论人格诉求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绘画理论与儒家及道禅思想相对应的伦理人格、隐逸人格两种人格修养取向,此前学术界对此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本文的努力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意义。本文的不足之处:(一)本文是对中国画学进行“哲学解读”的初步尝试,由于受到学术水平、学科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以中国哲学为根据来分析中国画学问题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概念把握不够准确、运用不甚恰当的现象,如用中国哲学的“知行合一”来解读中国画学的审美情志,虽然诠释了创作主体对天人合一精神的身体力行,但论证还不够严密,有牵强之嫌,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考量、修正。(二)对中国画学思想的解读,对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掘和提高。以笔墨观为例,本文对中国画学的笔墨观还仅是初步阐释,分析了贵和、尚变的笔墨法度和形式规则,而对其精神意蕴则没有展开阐说。另外,笔墨作为中国画学的独特语言媒介,它不只体现了贵和尚变的哲学智慧,还深受《周易》阴阳观念、道家及玄学尚虚贵无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画学理论的阐释深度,将是笔者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三)文中某些章节的安排还存有不甚妥当之处,个别章节存在论述重复,资料反复运用现象,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提高。
杨莎[2](2011)在《白描人物教学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白描人物作为国画基础课,其教学越来越受到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文章从中国画的造型观着手,分析它与西式素描的差异及联系,力求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画造型观的训练方法,以期待解决当前高校白描人物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李慧[3](2009)在《从中国古代人物画浅析线条艺术的东方意蕴》文中提出中国艺术一度被称为“线”的艺术,这是因为中国的一切艺术都具有线性运动的特点。在中国造型艺术中,“线”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和东方意蕴。自然万象和大干世界中的节奏、韵律、连续、间隔、重叠、粗细、疏密、变化和统一等等,全都被集中和沉淀在“线”的律动中,使线条具有了丰富的含义和审美意趣。它不仅充满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语言发展的中心。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总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想要研究一门艺术就离不开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探讨。正如格罗塞所说的那样:“没有理论的事实是模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历史衍变过程中,“线”的造型能力与审美功能在矛盾的不断碰撞中求得平衡与统一。本文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历代艺术大师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对线条的应用,来展示中国线条语言所蕴藏的巨大空间。这种“线”的语言所展现出来的东方情调由中华民族的文化所决定,包括心理结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等。尤其是哲学,它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定向和审美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等基本思想一直是中国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理论依据,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核心,决定着艺术精神的特质。一个民族的艺术,归根到底是这个民族哲学思想的呈现,也是这个民族哲学意蕴的隐喻与象征性阐释。所以我们研究“线”的艺术,就不可避免的要探讨它的哲学内涵。第二章主要从线条艺术中所体现的“传神”、“阴阳”、“尚简”、“贯气”等哲学思想来阐释它的东方特质。并在第二节用“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进一步阐明线条艺术哲学意味的思想依据。第三章从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线条艺术两个重要的审美特性。从而较为完整的阐述了线条艺术典型的民族特质和浓厚的东方意蕴。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艺术风格学、艺术符号学、古典文献学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画线条艺术的东方特质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在大量、全面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典型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进行文献资料和形象资料的对比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料进行梳理、归类,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研究结果。在整篇论文写作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哲学、美学、考古学领域等等,在难度对比上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加之学科交叉,前人系统谈及线条艺术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材料搜集起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文章将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艺术与哲学、美学中的交叉点进行联系,通过分析、总结中国传统人物画所展现的线条艺术,可以透析中国画线条的文化内涵,使大家更好地了解“线”在人物画中的发展渊源、哲学意蕴和审美情趣,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里的线条艺术,对中国画的创作以及线条的应用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建设当代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建龙[4](2004)在《浅议儒道释与中国古代绘画》文中研究表明 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形成并发展在封建社会,从周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在近两千年的时间跨度内,使中国形成了自身的哲学、美学体系。儒道释三家在华夏大地上建立起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为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哲学对艺术的渗透,而根底却在于它们本来就是审美的人生哲学.儒、道、释三家开始对心灵与精神的追求,而这种追求一旦体现在艺术中,便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成为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种人格的情操,一种恬淡清幽与空灵澄澈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 一、选题缘起 |
| 二、选题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一、画学文献研究 |
| 二、画学思想研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创新之处 |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 |
|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演进及基本特质 |
|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概述 |
|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质 |
| 第二节 中国画学的发展演变及理论品格 |
| 一、中国画学的发展演变 |
| 二、中国画学的基本特点 |
| 第三节 中国哲学与中国画学的"形影相随" |
| 一、中国哲学是中国画学之根 |
| 二、中国哲学是中国画学之魂 |
| 第二章 中国画学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
|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
| 一、天人合一的发展演变 |
| 二、天人合一的生命特质 |
| 第二节 中国画学的生命精神 |
| 一、中国画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指向 |
| 二、中国画学"气韵生动"的生命主题 |
| 三、中国画学"知行合一"的审美情志 |
| 第三章 中国画学虚实相生的意境论 |
| 第一节 中国画学意境论的哲学根据 |
| 一、中国哲学的"有无"或"虚实"论 |
| 二、中国哲学的"言意"观 |
| 第二节 中国画学意境论的审美原则 |
| 一、情景交融 |
| 二、虚实相生 |
| 三、动静相成 |
| 第三节 中国画学意境论的艺术特征 |
| 一、整体性 |
| 二、空灵性 |
| 三、哲理性 |
| 第四章 中国画学崇尚主体的人格论 |
|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主体意识与画家德性修养 |
| 一、中国哲学中的主体意识 |
| 二、画家德性人品修养 |
| 第二节 儒家人格与人格化的花鸟绘画理论 |
| 一、儒家哲学中的伦理人格 |
| 二、人格化的花鸟绘画理论 |
| 第三节 道禅人格与山水逸品绘画理论 |
| 一、道禅哲学中的隐逸人格 |
| 二、超越自然的山水逸品绘画理论 |
| 第五章 中国画学贵和尚变的笔墨论 |
| 第一节 中国画学贵和的笔墨论 |
| 一、中国哲学贵和的智慧 |
| 二、中国画学刚柔得中,以和为美的笔墨论 |
| 第二节 中国画学尚变的笔墨论 |
| 一、中国哲学尚变的智慧 |
| 二、中国画学生动变化,推陈出新的笔墨论 |
| 结语 中国画的守护与创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线条艺术在古代人物画中的精彩体现 |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线条艺术 |
|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线条艺术 |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线条艺术 |
|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线条艺术 |
| 第五节 五代两宋时期的线条艺术 |
| 一、线条艺术在五代的发展 |
| 二、线条艺术在宋代的发展 |
|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的线条艺术 |
| 一、线条艺术在元代的发展 |
| 二、线条艺术在明代的发展 |
| 三、线条艺术在清代的发展 |
| 第二章 线条艺术中的东方哲学意味 |
| 第一节 东方哲学在线条中的体现 |
| 一、线条中的“传神”思想 |
| 二、线条中的“阴阳”思想 |
| 三、线条中的“尚简”思想 |
| 四、线条中的“贯气”思想 |
| 第二节 线条艺术哲学意味的思想依据 |
| 一、儒家思想对线条艺术的影响 |
| 二、道家思想对线条艺术的影响 |
| 三、释家思想对线条艺术的影响 |
| 第三章 线条艺术两个重要的审美特性 |
| 第一节 线条艺术的书写性 |
| 第二节 线条艺术的抒情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