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大豆根腐病的鉴定与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大豆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贾玉丽[1](2021)在《大豆疫霉胞外纤维素降解酶PsGH7c的功能初探》文中指出卵菌是无隔多核的丝状真核微生物,其形态与真菌相似,但在遗传进化上更接近于低等藻类,因此传统的杀真菌剂对卵菌不起作用。卵菌与植物病害关系十分密切,可引起多种毁灭性病害。因此深入了解其致病过程和侵染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植物抗疫病机制和开发新型生物源农药。植物病原菌分泌多种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CWDEs)破坏寄主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等,作为其侵入植物的重要策略之一。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分,纤维素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GH),已知纤维素酶类分布在至少17个GH家族中。其中,GH7家族功能演化迅速,含有外切纤维素酶类和内切纤维素酶类,可促使结晶纤维素高效率降解。已知植物结晶纤维素是细胞壁抗降解屏障的关键区域,且只能被外切纤维素酶水解,因此病原菌分泌的外切纤维素酶是重要的毒力因子。本研究在大豆疫霉GH7家族中筛选得到的PsGH7c是一种胞外纤维二糖水解酶,它作用于纤维素分子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是一种生物降解纤维素的关键外切酶。病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可以作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引起寄主植物免疫反应。位于细胞表层的跨膜受体会识别PAMPs特定保守肽段,引起植物的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本实验发现,PsGH7c可引起烟草细胞死亡,推测PsGH7c是一类新型PAMP,可引起寄主免疫反应。PsGH7c作为一类胞外纤维素外切酶,其酶活性有助于促进疫霉的侵染。对PsGH7c的酶活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发现突变酶水解活性显着降低,突变体不能引起寄主免疫反应,也不能促进疫霉的侵染,说明PsGH7c促进疫霉侵染依赖于它的水解活性。同时该结果也说明PsGH7c触发的PTI是由其水解细胞壁的产物引起的,而不是酶蛋白本身。本研究发现大豆疫霉GH7家族中的胞外纤维二糖水解酶PsGH7c是一类重要毒力因子,对PsGH7c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了解疫霉菌的致病过程和侵染机理,为制订防治策略和分子抗病育种提供研究基础。

葛婷[2](2021)在《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疫霉菌为代表的卵菌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防控疫霉菌病害广泛使用化学农药,极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且对环境友好的植物源杀菌剂开始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明确植物源挥发物防治植物疫病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叶片挥发物进行测定并筛选,确定四乙基苯酚为研究对象,验证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形成、游动孢子萌发的毒性作用,观察测定经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及形态变化;采用土壤处理法分别测定四乙基苯酚对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对大豆感病材料(Williams)和抗病材料(Williams-82)叶片接菌处理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抗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远大于感病材料中四乙基苯酚的挥发量,选取四乙基苯酚进行了试验验证。2、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的产生,并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2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的抑制率为95.2%,对其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为100%;对烟草疫霉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形成的抑制率都达100%。150 mg/L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的游动孢子萌发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0 mg/L,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50 mg/L。3、四乙基苯酚能够抑制菌丝生长,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50 mg/L时,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活性,并且随着四乙基苯酚的浓度升高,抑制菌丝生长的活性增强。当四乙基苯酚浓度达120 mg/L时,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为0,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100%。抑菌时效试验结果显示,最低抑菌浓度下,四乙基苯酚在60 h内对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无明显降低。处理60 h后,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和烟草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仍保持在90%以上。4、显微观察证明四乙基苯酚改变了疫霉菌菌丝形态,与对照相比,四乙基苯酚处理后的菌丝生长杂乱,末端分支增多,分支形成距离顶端较近,孢子囊形成受抑制。胞内物质外泄量的测定证明四乙基苯酚能够破坏疫霉菌细胞结构。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菌丝DNA和蛋白质的外泄量明显高于对照,且四乙基苯酚浓度越高,泄漏量越高。5、大豆下胚轴侵染试验说明四乙基苯酚可以抑制游动孢子侵染大豆下胚轴。对照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能够附着在黄化苗下胚轴上并生长出大量菌丝进行侵染,四乙基苯酚处理过的大豆疫霉极大降低了附着和侵染能力。6、四乙基苯酚对植株安全性检验证明低浓度四乙基苯酚能够促进大豆生长,一定浓度的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生长和烟草萌发及正常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通过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确定大豆和烟草盆栽试验的加菌量。盆栽试验证明四乙基苯酚可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烟草黑胫病,四乙基苯酚含量越高,发病率越低,相对防治效果越好。0.2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可达100%,0.05 g/dm2浓度的四乙基苯酚防治烟草黑胫病效果可达100%。

毛鹏志,侯国庆,王国平,赵永刚,刘志中[3](2021)在《胡杨河市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常发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胡杨河市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症状,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及发生动态,并提出了防控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叶文武,郑小波,王源超[4](2020)在《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普遍发生且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而病原菌种类复杂、抗病资源缺乏鉴定与合理利用、田间防控技术不成熟是该病防控过程中所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为促进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本研究综述病害诊断与监测、抗病品种鉴定与利用、药剂防控等关键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技术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并展望了病害防控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开展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代玥[5](2020)在《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文中指出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在大豆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病害之一,大豆植株一旦发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害严重时甚至可能颗粒无收。为明确辽宁地区引起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为防治镰孢菌引起病害提供理论基础,本实验室2017年-2020年对我国辽宁省大豆产区的大豆根腐病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本试验研究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个方面,鉴定了分离自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植株根部的病原菌,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评价了不同大豆品种对该根腐病镰孢菌的抗感差异,此外还研发了一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原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观察了该病原菌菌落形态、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形态,以及验证致病性,扩增ITS、翻译延伸因子序列,测序并结合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锐顶镰孢菌(Fusarium acuminatum)。2.通过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此镰孢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菌在25℃,酸碱度pH为8,并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的黑暗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发育。3.根据该镰孢菌对不同种大豆的致病力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种抗病品种是铁丰29,野生大豆与William82大豆属于高感品种,辽15大豆与沈豆为中感品种。4.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另一种是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常用1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综合表明,98%咯菌腈毒力最强,98%氟啶胺、95%百菌清、95%乙唑醇、95%咪鲜胺、97.2%三唑酮毒力较好、98%多菌灵、98%嘧霉胺、96%甲霜灵、98%肟菌脂、97.2%腈菌唑、98%嘧菌酯、99%啶酰菌胺、98%恶霉灵毒力一般、90.1%烯唑醇、99%腐霉利毒力较差。5.基于2015年O’Donnellet等人的研究,应用更适用于鉴别镰孢菌的EF-1α基因,通过对比基因序列,选择有差异的种间片段,设计每种镰孢菌的特异性引物及一条共用反向引物,建立了多重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多重PC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min,95℃变性30s;54℃退火30s;72℃延伸50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使用该方法能够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锐顶镰孢菌、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灵敏度检测试验表明,最低检测基因组DNA浓度可达1×10-4ng/μl;模拟侵染样本试验表明,使用镰孢菌和大豆基因组混合样本作为模板,仍能准确检测出目的条带。综上所述,以翻译延伸因子序列为靶标建立的多重PCR技术,能够灵敏、特异性的检测出四种镰孢菌。

宋士增[6](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豆抵抗大豆疫霉侵染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重要粮食作物,提高大豆产量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每年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导致的大豆根腐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十余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但当前仍没有发现可以完全防治该病症的方法,对其防治工作主要是以研究抗性品种为重点,结合化学药剂的综合防治措施。然而抗性品种通常推广数年后将不再具有抗性,且随着抗性品种的增加,选育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与致病菌间存在Small RNA(sRNA)层面的跨界互作机制,这为大豆根腐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前关于大豆与大豆疫霉在sRNA层面上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朗。因此,从sRNA水平分析大豆被大豆疫霉侵染后的抵抗作用,进而在sRNA水平开展防治工作,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大豆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详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进展情况以及相关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其次根据丰度、增长率统计被大豆疫霉侵染后差异表达显着的大豆sRNA序列,认为其为抗病关键sRNA序列,并作为后续模型构建的数据基础。然后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分析并挖掘出关键sRNA在序列和结构上的特点,并构建了用于预测未知sRNA与大豆抵抗疫霉致病作用相关程度的机器学习模型与平台,该模型在验证集中准确率达86.98%。最后将选取的sRNA序列分别靶向大豆和大豆疫霉mRNA数据库对其功能进行验证,一方面保证选取的关键sRNA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保证模型的可用性,基于PageRank算法能够对网络节点重要性排序的特点挖掘核心调控模块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其不仅能够通过调节大豆酶的活性、膜透过性以及染色体内聚力来促使大豆抵抗侵染,还可能反向调控大豆疫霉mRNA的转运与降解、核苷酸的切除等过程来抑制其毒性。sRNA数据通常具有数据量大、维度高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已经难以挖掘有效生物信息。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植物抵抗真菌侵染的角度对sRNA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植物抵抗真菌侵染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高通量生物数据,解析大豆抵抗大豆疫霉侵染关键sRNA的动态生物学特性,将计算机思维和方法运用到生物信息学领域,较传统的分析方法具有耗资少、效率高的优点。同时本文为大豆与大豆疫霉互作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为大豆根腐病新型防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为大豆增产增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本文也为其它植物抗真菌致病性研究提供了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汪孝璊[7](2019)在《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有多种因素会降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豆病害,而大豆根部病害影响最为严重。该病害病原体复杂,发病症状相似,防治困难。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产区,近年来黄淮海地区该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重,其中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疫霉根腐病是该地区大豆上主要的根部病害之一,而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解造成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发生的病原菌情况,本研究对2018年从安徽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南省采集的91份大豆根部病害样品利用一套本实验室前人研发的可特异性检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木贼镰孢菌(F.equiseti)、藤仓镰孢菌(F.fujikuroi)黄色镰孢菌(F.culmo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茄腐镰孢菌(F solani)、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ani)、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 ilicicola)、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Phomopsislongicolla)、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meridionalis)及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caulivora)在内的16种主要大豆根部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进行了病害诊断。检测结果显示,有65份样品检测到上述病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木贼镰孢、藤仓镰孢和大豆疫霉为引起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优势种,检出率依次为40.63%、35.42%、35.42%和22.92%,并且在四个省份都检测到了大豆疫霉、藤仓镰孢和木贼镰孢。与此同时,病原菌复合侵染现象在黄淮海地区普遍存在,检出率高达69.23%,最多一个样品中可检测到8种病原菌。同时对采集的大豆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到208株分离物,18种真菌。其中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的分离率最高(16.5%),其次是木贼镰孢、大豆炭腐病菌、层出镰孢等。将这些病原菌接种到大豆品种合丰47上以明确其致病性,发现镰刀菌类病原菌普遍能够在大豆上致病,其中层出镰孢的致病力较强。在第一章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选用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大豆疫霉菌株对2018年来自于黄淮海地区的186份大豆种质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86个大豆品种对PsRace1、PsRace3、PsRace5这3个弱毒力菌株抗性水平最高;对中等毒力菌株PsRace4、Ps41-1、PsMC1抗性次之;而对PsUSAR2和PsJS2菌株这2个强毒力菌株的抗性水平最低,并且对于鉴定的每个大豆品种都可同时抗2-8个大豆疫霉菌株。186个大豆品种对这8个大豆疫霉菌株共产生21个不同的反应型,通过抗病基因推导,发现有42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b,有51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3a,有1个大豆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Rps1d。总体表明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丰富多样,有抗病品种可以作为育种资源利用推广。本研究利用LAMP检测体系对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进行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该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的及时诊断和防治。此外,筛选出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种质资源,为该地区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邹逸宾[8](2019)在《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化学防治作为防治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方式,被大规模使用,然而大量化学药剂的使用,也造成了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对于新型绿色、低毒、低残留药剂的开发非常迫切。本论文选取四种不同剂型的1,2-苯并异噻唑啉-3-酮(BIT)杀菌剂,对5种大豆根腐病中分离出的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杀菌剂百菌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剂型对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药效影响。编号为345-FD010、345-FD006、345-FD012、345-FD016四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对5种镰孢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木贼镰孢的EC50值在0.3006 mg/l~3.2858 mg/l,而尖孢镰孢EC50值在0.9309 mg/l~2.8831 mg/l,禾谷镰孢的EC50值在0.2392 mg/l~6.3005 mg/l,黄色镰孢的EC50值在0.1478 mg/l~1.9985 mg/l,其中4种不同剂型实验样品对腐皮镰孢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差,腐皮镰孢的EC50值在1.1917 mg/1~25.7354 mg/l。而百菌清对上述5种镰孢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均很稳定,EC50值在0.0706 mg/l~0.3462 mg/l。表明4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在对不同镰孢菌的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方面与百菌清有一定差距。在菌丝生长抑制效果上,345-FD010、345-FD006、345-FD012、345-FD016四种不同剂型的杀菌剂对于5种镰孢菌均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木贼镰孢的 EC50 值在 1.4985 mg/l~26.479 mg/l,尖孢镰孢 EC50 值在 1.1374 mg/l~23.8037 mg/l,禾谷镰孢腐的EC50值在2.8967 mg/1~46.1868 mg/l,黄色镰孢的EC50值在2.1456 mg/1~30.0777 mg/1,腐皮镰孢的 EC50值在 6.2662 mg/l~92.3199 mg/1。而百菌清对该 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EC50值在1.4683 mg/l~6.795 mg/l。表明345-FD006对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比其他三种杀菌剂更为突出,综上所述,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在微乳剂剂型下对5种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水稻是一种全球种植的粮食作物,在我国许多地区都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在全球各生产区已被报道,每年该病害可以造成巨大的粮食损失。由于该病菌易变异,导致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对于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显得相当重要。本实验室前期对稻瘟病菌的研究发现,通过获得的4个△Morgs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Guy11在侵染水稻的不同时间段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一类转录模式为“M”式的cluster A的表达模式,其中受到4个MoRgs共同调控的一个基因MGG16538刚好符合该转录模式。本论文预测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在结构分析中含有胺氧化酶(Aminooxidase)功能域,因而将它命名为MoAop1。本文获得MoAOP1的敲除突变体,并对该突变体进行相关表型的测定和分析,发现该突变体ΔMoaop1在菌株的营养生长、无性生殖、胁迫耐受、附着胞形成等相关方面没有影响,而ΔMoaopl在致病力方面与野生型相比明显下降,并且该突变体的膨压也显着下降。表明MoAop1正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张雅静[9](2020)在《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文中认为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严重危害蔬菜生产,尤其是温室大棚更为严重。目前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比较好,但由于高毒、高残留、污染环境等诸多弊端,越来越多的化学农药被限制使用,生防制剂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采集我国北方地区(秦淮线以北)的11个省、4个自治区、2个直辖市的蔬菜根际土壤,从中分离真菌菌株,再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oxysporum f.sp.lycopersici)进行对峙培养,筛选出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菌株发酵液泡根方法评价对寄主的安全性,筛选出对黄瓜幼苗安全的候选菌株,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试候选菌株对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效,期望获得具有防治作用的候选生防菌株,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采集的259份蔬菜根际土样中分离获得真菌6980株,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筛选出拮抗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的菌株437株,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拮抗菌株分别隶属于30个属,主要的菌属有:镰孢菌属(Fusarium sp.)136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31.12%;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72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6.48%;曲霉属(Aspergillus sp.)65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4.87%;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48株,占拮抗菌株总数的10.98%。通过测试拮抗菌株发酵液对黄瓜(中农18号)幼苗的安全性,筛选出对黄瓜幼苗安全的候选菌株89株,安全菌株的分离比例约为1.27%,分别隶属于19个属,主要的菌属有: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和镰孢菌属(Fusarium sp.)分别为17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9.10%;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15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6.85%;曲霉属(Aspergillus sp.)14株,占安全菌株总数的15.73%。选取鉴定为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候选安全菌株,共4株,通过盆栽测试对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发现2018-65号菌株淡紫拟青霉(P.lilacinum)和2018-146号菌株哈茨木霉(T.harzianum)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19%和73.08%,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06%和50.54%。这2株菌株有望成为生产上防治蔬菜根部病害及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珍贵的候选材料。

薛雪[10](2019)在《大豆疫霉菌5个磷脂酰肌醇3-激酶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是一种病原卵菌,大豆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一种严重病害。前期研究表明,大豆疫霉RxLR效应子通过结合寄主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3-磷酸(PtdIns(3)P)来增加与寄主的亲和性;除了利用寄主体内含有的少量PtdIns(3)P,大豆疫霉菌自身也能合成PtdIns(3)P来促进侵染;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是PtdIns(3)P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本实验室在大豆疫霉中鉴定到五个PI3K编码基因,分别命名为PsPI3KI~5,其中PsPI3K1和PsPI3K2属于class Ⅲ,PsPI3K3~5属于class Ⅰ。诸多证据表明,PI3K以及它产生的PtdIns(3)P参与细胞内多种基础代谢活动的调控,但是目前大豆疫霉中关于PI3K的了解并不多,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遗传转化方法对大豆疫霉菌5个PI3Ks的功能进行解析,期望找到与大豆疫霉致病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关键因子,验证这5个基因的功能分化现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大豆疫霉PI3K蛋白结构预测及PI3Ks敲除或沉默转化子的获得。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析PsPI3K1~5的蛋白结构域发现:PsPI3K1与酵母中VPS34一样都含有PI3KC2、PI3Ka和PI3PI4kinase三种功能域;PsPI3K2含有一个特殊的FYVE功能域(该功能域已经被证实能特异性与PtdIns(3)P结合);PsPI3K4和PsPI3K5均含有在PI3K 中保守的 PI3Ka、PI3PI4kinase、PI3KC2、PH、PI3K RBD 结构域;PsP13K3仅含有P13Ka和PI3PI4kinase两个功能域;结果表明,大豆疫霉中PI3K的蛋白结构分化明显。为了探究PsPI3K1~5的具体功能,我们依据PsPI3K1~5基因编码的蛋白结构通过利用CRISPR/Cas9系统分别设计sgRNA(single guide RNA)和HDR(homology-directed repair)敲除载体,采用遗传转化法对PsPI3K1~5分别进行敲除。通过三轮基因组PCR验证,成功获得了 PsPI3K1、PsPI3K3、PsPI3K4和PsPI3K5四个基因的敲除转化子和PsPI3K2的沉默转化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遗传学材料基础。大豆疫霉PsPI3Ks敲除或沉默转化子表型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索PsPI3K1~5在大豆疫霉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具体功能,本研究从大豆疫霉的生长速率、逆境耐受性、致病力和产孢量四项表型指标进行了分析。生长速率测定发现,PsPI3K3敲除转化子在V8平板上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野生型菌株,PsPI3K5敲除转化子生长速率明显小于野生型,PsPI3K1、PsPI3K4敲除转化子和PsPI3K2沉默转化子生长速率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该结果表明PsPI3K3和PsPI3K5参与了大豆疫霉菌营养生长的调控。在H2O2、甲霜灵和氟吡菌胺三种逆境处理下,PsPI3K4敲除转化子对逆境处理极度敏感,PsPI3K5敲除转化子对逆境处理不敏感,PsPI3K1~3转化子与野生型及对照在逆境处理下表现一致。致病力检测发现PsPI3K1、PsPI3K2、PsPI3K5转化子接种后病斑面积比对照显着减小,PsPI3K3和PsPI3K4转化子接种后病斑面积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该结果说明PsPI3K1、PsPI3K2和PsPI3K5是调控大豆疫霉致病力的关键基因。对转化子产生的游动孢子计数发现,PsPI3K1、PsPI3K2、PsPI3K4和PsPI3K5转化子的游动孢子产量均明显减少;PsPI3K3游动孢子产量与对照无差异,该结果表明PsPI3K1、PsPI3K2、PsPI3K4和PsPI3K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产生。综上所述,我们发现PsPI3K1和PsPI3K2是影响大豆疫霉致病力的关键基因;PsPI3K3和PsPI3K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菌的生长发育;PsPI3K4是逆境胁迫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本研究为大豆疫霉PI3K信号通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探索了新途径。

二、大豆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疫霉胞外纤维素降解酶PsGH7c的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疫霉及其致病机理
        1.1.1 大豆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1.1.2 大豆疫病的侵染循环
        1.1.3 大豆疫霉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机制
        1.1.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1.2 植物免疫系统
        1.2.1 PAMPs触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
        1.2.2 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
        1.2.3 大豆与大豆疫霉互作
        1.2.3.1 大豆疫霉特异性识别大豆
        1.2.3.2 大豆特异性识别大豆疫霉
        1.2.4 植物抗病性
    1.3 细胞壁与植物免疫
        1.3.1 细胞壁的结构成分
        1.3.2 纤维素的结构成分
        1.3.3 纤维素水解酶
        1.3.4 细胞壁介导的植物免疫
    1.4 蛋白激发子研究进展
        1.4.1 蛋白激发子的作用机制
        1.4.2 蛋白激发子的研究进展
    1.5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植物
        2.1.3 供试载体
        2.1.4 常用化学试剂
        2.1.5 常用仪器设备
        2.1.6 常用培养基和缓冲液
    2.2 实验方法
        2.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2 大豆疫霉总RNA的提取
        2.2.3 大豆疫霉c DNA的合成
        2.2.4 大豆疫霉g DNA的提取(CTAB)
        2.2.5 荧光定量PCR
        2.2.6 引物设计
        2.2.7 基因克隆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9 目的片段回收
        2.2.10 DNA双酶切
        2.2.11 T4 连接
        2.2.12 大肠杆菌DH5α转化
        2.2.13 菌落PCR
        2.2.14 质粒提取
        2.2.15 大肠杆菌BL21 转化
        2.2.16 原核表达
        2.2.17 蛋白纯化
        2.2.18 透析
        2.2.19 农杆菌GV3101 转化
        2.2.20 植物瞬时表达
        2.2.21 SDS-PAGE凝胶的配置
        2.2.22 Western-Blot检测
        2.2.23 考马斯亮蓝染色
        2.2.24 台盼蓝染色脱色
        2.2.25 酶活性检测
        2.2.26 点突变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大豆疫霉GH7 家族纤维素水解酶的挖掘
        3.1.2 PsGH7c在疫霉菌中普遍存在,具有较高的属间保守性
        3.1.3 PsGH7c具有信号肽,是胞外外切纤维素水解酶
    3.2 大豆疫霉PsGH7c的表达模式
    3.3 构建PsGH7c原核表达载体
        3.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3.3.2 PET28a::PsGH7c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原核表达获得PsGH7c酶蛋白
    3.5 酶活性测定
    3.6 PsGH7c可引起寄主免疫反应,并且能够促进疫霉的侵染
    3.7 PsGH7c定点突变
        3.7.1 PsGH7c的三维结构建模
        3.7.2 酶活性位点突变
        3.7.3 突变酶的原核表达
        3.7.4 突变酶的活性测定
    3.8 蛋白和突变酶的瞬时表达
    3.9 构建农杆菌PsGH7c和 PsGH7c~(E237A)瞬时表达载体
        3.9.1 目的基因的扩增
        3.9.2 构建P1300::PsGH7c和 P1300::PsGH7c~(E237A)瞬时表达载体
    3.10 农杆菌瞬时表达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疫病概况
    1.2 大豆根腐病概况
        1.2.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2.2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2.3 大豆根腐病的症状
        1.2.4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现状
    1.3 烟草黑胫病概况
        1.3.1 烟草黑胫病的发生及危害
        1.3.2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传播
        1.3.3 烟草黑胫病的症状及致病机理
        1.3.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现状
    1.4 植物源杀菌剂概述
        1.4.1 植物来源的抗菌杀菌物质
        1.4.2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
        1.4.3 植物间化感作用
        1.4.4 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1.4.5 四乙基苯酚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试剂
        2.1.4 供试仪器
    2.2 方法
        2.2.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2 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1 大豆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2.2 烟草疫霉菌菌种活化及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3.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3.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2.2.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4.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4.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2.2.5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5.3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2.2.6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6.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6.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7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2.2.7.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抑菌时效
        2.2.7.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抑菌时效
        2.2.8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8.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8.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2.2.9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2.2.10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测
        2.2.10.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测
        2.2.10.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测
        2.2.11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2.2.11.1 大豆疫霉菌对大豆致病性试验
        2.2.11.2 烟草疫霉菌对烟草致病性试验
        2.2.12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2.2.12.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2.2.12.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挥发物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3.2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囊及孢子的影响
    3.3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游动孢子萌发影响
    3.4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4.1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4.2 四乙基苯酚对其它土传病原菌菌丝径向生长的影响
    3.5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6 四乙基苯酚抑菌时效
    3.7 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胞内物质外泄量的影响
    3.8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黄化苗下胚轴的影响
    3.9 四乙基苯酚对供试植物安全性检验
        3.9.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安全性检验
        3.9.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安全性检验
    3.10 病原菌对供试植物致病性试验
    3.11 四乙基苯酚对病原菌盆栽防效试验
        3.11.1 四乙基苯酚对大豆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3.11.2 四乙基苯酚对烟草疫霉菌盆栽防效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胡杨河市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症状
2 发生原因
    2.1 种子原因
    2.2 土壤原因
    2.3 施肥原因
    2.4 播种原因
    2.5 栽培模式原因
3 发生动态
4 防控关键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
    4.2 农业措施
    4.3 种子涂层
    4.4 化学防控
    4.5 生物防治

(4)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根腐病的诊断与监测
    1.1 病原种类及病害症状
    1.2 病原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病害发生规律的监测
2 大豆根腐病抗病品种的鉴定与利用
    2.1 对不同根腐病菌的抗性普查
    2.2 有效抗病基因的鉴定和利用
    2.3 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合理预防
3 大豆根腐病的药剂防控技术
    3.1 药剂防控策略
    3.2 药剂拌种技术
    3.3 药剂喷防技术
4 大豆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模式
5 展 望

(5)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豆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1.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发病症状
        1.1.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1.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研究概况
        1.2.1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主要镰孢菌种类及其形态特征
        1.2.2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方法
第二章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样的采集
        2.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2.3.2 病原镰孢菌对大豆致病性测定结果
        2.3.3 病原镰孢菌形态学鉴定结果
        2.3.4 病原镰孢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锐顶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与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的研究
        3.2.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
        3.2.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条件因素的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条件因素研究的结果
        3.3.2 锐顶镰孢菌产孢条件因素的研究结果
        3.3.3 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大豆品种对锐顶镰孢菌的抗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与大豆品种
        4.1.2 供试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锐顶镰孢菌对野生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2 锐顶镰孢菌对辽15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3 锐顶镰孢菌对William82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4 锐顶镰孢菌对沈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3.5 锐顶镰孢菌对铁丰29 大豆致病性研究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的毒力测定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培养基与试验药剂
        5.1.3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
        5.2.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5.2.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常用杀菌剂不同浓度的配制结果
        5.3.2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
        5.3.3 常用杀菌剂对锐顶镰孢菌孢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CR技术检测4 种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及大豆品种
        6.1.2 供试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6.1.3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6.2.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6.2.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
        6.2.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6.2.5 多重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6.2.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6.3.2 EF-1α引物设计和PCR扩增结果
        6.3.3 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结果
        6.3.4 多重PCR体系的优化结果
        6.3.5 多重PCR的灵敏度检测结果
        6.3.6 多重PCR反应检测模拟侵染样本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豆抵抗大豆疫霉侵染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2章 相关工作概述
    2.1 sRNA作用机制及调控理论
    2.2 sRNA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2.2.1 高通量测序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2.2.2 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富集分析
        2.2.3 sRNA数据分析工具
    2.3 高通量数据统计方法
        2.3.1 差异表达s RNA统计方法
        2.3.2 数据标准化方法
    2.4 机器学习算法
    2.5 基于PageRank的核心节点选择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RNA数据收集与差异表达统计分析
    3.1 大豆被疫霉侵染前后sRNA数据收集
    3.2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sRNA数据统计分析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选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差异表达的大豆s RNA特征识别与调控模型构建
    4.1 差异表达s RNA序列特征提取与选择
    4.2 机器学习模型选择与训练
        4.2.1 数据集样本划分与标准化
        4.2.2 模型交叉验证选取最优参数
        4.2.3 基于最优化参数模型的比较分析
    4.3 差异表达的s RNA特征重要性排序
    4.4 工具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豆s RNA靶向节点的功能富集分析
    5.1 差异表达s RNA靶向mRNA
    5.2 靶向大豆本身的功能富集分析
    5.3 靶向大豆疫霉的功能富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根部病害及病原检测研究进展
        1 大豆根部病害的发生与为害
        2 常见的大豆根部病害
        2.1 大豆根腐病
        2.2 大豆立枯病
        2.3 大豆红冠腐病
        2.4 大豆炭腐病
        3 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3.1 传统形态学检测技术
        3.2 血清学检测技术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发展
        1.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原物研究
        1.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为害症状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
        2.1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类型
        2.2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方法
        2.3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基因鉴定
        2.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供试样品
        1.2 检测的目标病原菌
        1.3 大豆病株样本基因组的提取
        1.4 病组织中携带的病原菌的LAMP检测
        1.5 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大豆根部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和病株样品采集
        2.2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重要病原菌的LAMP检测结果
        2.3 安徽宿州、山东济宁、江苏南京、江苏徐州和河南商丘地区16种大豆主要根部病原的检出率分析
        2.4 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复合侵染情况分析
        2.5 大豆病组织中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6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菌株
        1.3 供试培养基
        1.4 大豆种质对大豆疫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186个大豆品种(系)对8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结果测定
        2.2 大豆品种(系)对8个不同毒力类型的疫霉菌株抗性结果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基金项目
致谢

(8)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研究进展
        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简介
        1.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理化性质
        1.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使用情况
        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抑菌效果
        2.1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于细菌的抑制情况
        2.2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于真菌的抑制情况
        2.3 1,2-苯并异噻唑啉-3-酮的抑菌机理
        3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的作用
        4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5 农药剂型的简介
        6 不同种类的农药剂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瘟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稻瘟病菌的研究进展
        1.1 稻瘟病菌的危害
        1.2 稻瘟病菌的侵染方式
        1.3 稻瘟病菌的寄主范围
        2 稻瘟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2.1 抗性品种的选育
        2.2 农业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3 调控附着胞形成的相关途径
        3.1 异三聚体G蛋白信号途径概述
        3.2 G蛋白信号途径在稻瘟病菌中的研究进展
        3.3 cAMP信号途径对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3.4 PMK1-MAPK信号途径对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3.5 Hog1 MAPK途径对于附着胞形成的调控
        参考文献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杀菌剂对五种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菌株与培养
        1.3 不同镰孢菌孢子的获得
        1.4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五种不同镰孢菌孢子萌发情况的测定方法
        1.5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五种不同镰孢菌菌丝生长抑制情况的测定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尖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2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腐皮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3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4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木贼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2.5 五个实验样品对于黄色镰孢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抑制的结果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MoAO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获得
        1.3 MoAOP1敲除突变体的基因互补
        1.4 MoAOP1基因敲除突变体的基本表型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MoAOP1的鉴定
        2.2 MoAOP1基因的敲除及互补菌株的获得
        2.3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
        2.4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对氧化胁迫的应答途径
        2.5 MoAOP1基因不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无性生殖
        2.6 MoAOP1基因参与调控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2.7 MoAOP1基因导致侵染能力下降
        2.8 MoAOP1基因并不参与水稻寄主的活性氧的防卫反应
        2.9 MoAOP1基因并不参与稻瘟病菌在人工诱导界面上附着胞的形成
        2.10 MoAOP1参与附着胞膨压的产生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基金项目
致谢

(9)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蔬菜根腐病的概况
        1.1.1 发病症状
        1.1.2 病原与危害
        1.1.3 发病规律
    1.2 蔬菜根结线虫病的概况
        1.2.1 发病症状
        1.2.2 病原与危害
        1.2.3 发病条件
    1.3 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1.4 生防真菌的概况
        1.4.1 生防真菌的分离方法
        1.4.2 生防真菌的鉴定方法
        1.4.3 生防真菌的研究状况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土样来源
        2.1.2 供试菌株和药剂
        2.1.3 供试幼苗和病土
        2.1.4 供试培养基
    2.2 方法
        2.2.1 生防真菌的分离
        2.2.2 拮抗菌株的筛选
        2.2.3 拮抗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拮抗菌株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2.2.5 防治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2.2.6 防治根结线虫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真菌的分离
    3.2 拮抗菌株的筛选
        3.2.1 平板对峙培养拮抗等级划分
        3.2.2 拮抗菌株类型及数量
    3.3 拮抗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3.1 拮抗菌株通用引物的分子鉴定
        3.3.2 拮抗菌株菌属种类
    3.4 拮抗菌株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3.4.1 拮抗菌株对黄瓜对黄瓜的安全性评价
        3.4.2 安全拮抗菌株菌属种类
        3.4.3 不同地区的安全拮抗菌株分布
        3.4.4 不同作物的安全拮抗菌株分布
    3.5 防治根腐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3.5.1 拮抗菌株与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对峙培养图
        3.5.2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的防效
        3.5.3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长势的影响
    3.6 防治根结线虫病拮抗菌株的初步检测
        3.6.1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根结线虫的影响
        3.6.2 不同拮抗菌株发酵液对盆栽黄瓜长势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大豆疫霉菌5个磷脂酰肌醇3-激酶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大豆疫霉概述
        1 大豆疫霉的起源与分布
        2 大豆疫霉生殖方式
        3 大豆疫霉侵染及病害循环
        3.1 大豆疫霉的侵染机制
        3.2 大豆疫霉的病害循环
        4 大豆疫霉发病症状
        5 大豆疫霉防治手段
        6 展望
    第二章 磷脂酰肌醇3-激酶概述
        1 蛋白激酶的研究概况
        1.1 蛋白激酶的功能
        1.2 激酶的结构与分类
        2 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功能与分类
        2.1 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功能
        2.2 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分类
        3 PtdIns(3)P与细胞自噬的作用
        3.1 PtdIns(3)P在病原物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
        3.2 细胞自噬与PI3K
        4 大豆疫霉中PI3Ks的鉴定与分类
        5 总结与展望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大豆疫霉PI3K蛋白结构预测及PI3Ks敲除或沉默转化子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的培养与保存
        1.2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1.3 常用试剂配制
        1.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1.5 质粒的提取
        1.5.1 试剂盒小量提取质粒
        1.5.2 无内毒素试剂盒大提质粒
        1.6 大豆疫霉原生质体转化载体构建
        1.6.1 sgRNA载体构建
        1.6.2 HDR的构建
        1.7 大豆疫霉原生质体转化
        1.8 转化子DNA提取
        1.8.1 CTAB法粗提DNA
        1.8.2 CTAB-SDS法精提DNA
        1.9 转化子RNA提取
        1.10 RNA逆转录
        1.11 转化子筛选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疫霉PI3K蛋白结构预测与sgRNA选择
        2.2 大豆疫霉原生质体转化sgRNA载体构建
        2.3 大豆疫霉原生质体转化HDR载体构建
        2.4 大豆疫霉敲除或沉默转化子筛选验证
        2.4.1 大豆疫霉敲除转化子筛选验证
        2.4.2 PsPI3K2沉默转化子筛选验证
        3 讨论
    第二章 大豆疫霉PI3Ks敲除或沉默转化子表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供试菌株的培养与保存
        1.2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1.3 转化子生长速率测定方法
        1.4 转化子逆境生长测定方法
        1.5 转化子致病性检测方法
        1.5.1 大豆黄化苗的种植
        1.5.2 游动孢子的制备
        1.5.3 黄化苗下胚轴接种
        1.6 游动孢子计数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sPI3K3/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菌的营养生长
        2.2 PsPI3K4/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菌的逆境生长
        2.3 PsPI3K1/2/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菌的致病过程
        2.4 PsPI3K1/2/4/5参与调控大豆疫霉菌的产孢过程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致谢

四、大豆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疫霉胞外纤维素降解酶PsGH7c的功能初探[D]. 贾玉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四乙基苯酚对疫霉菌抑菌作用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 葛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胡杨河市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 毛鹏志,侯国庆,王国平,赵永刚,刘志中.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2)
  • [4]大豆根腐病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叶文武,郑小波,王源超. 大豆科学, 2020(05)
  • [5]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研究及多重PCR检测[D]. 代玥.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基于机器学习的大豆抵抗大豆疫霉侵染数据分析[D]. 宋士增. 吉林大学, 2020(08)
  • [7]黄淮海地区大豆根部病原的检测及大豆种质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D]. 汪孝璊.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不同剂型1,2-苯并异噻唑啉-3-酮对五种镰孢菌的效果评价和稻瘟病菌中MoAop1的功能分析[D]. 邹逸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蔬菜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D]. 张雅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7)
  • [10]大豆疫霉菌5个磷脂酰肌醇3-激酶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D]. 薛雪.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根腐病论文 孢子植物论文 大豆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孢子论文

上一篇:论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的价值功能
下一篇:石砌拱桥控制爆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