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杂交晚稻“协优干26”的选育及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杂交晚稻“协优赣26号”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芹[1](2016)在《超级稻甬优12的高产生理分析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有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人增地减的国情下,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培育超级杂交水稻品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近年来,我国超级稻品种产量记录屡被刷新,以超级稻甬优12为例,据报道每亩最高产量可逾千公斤。然而,大穗型超级稻同时存在结实率低且不稳定的问题,这严重阻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高产生理分析。目前对超级稻甬优12的研究集中在超高产群体生育特征上,对于其高产生理特性及调控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同化物转运方面。鉴此,本项研究以超级稻甬优12及甬优9为材料,在阐明其高产生理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外源调控的可能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级稻甬优12产量比甬优9至少高100公斤/亩。和甬优9相比,超级稻甬优12穗数少、结实率和粒重低,但每穗粒数几乎是甬优9的两倍。此外,甬优12生物量及同化物转运率明显高于甬优9,表现为:1)甬优12生物量显着高于甬优9,但其收获指数达0.61,而甬优9仅0.55左右;2)可溶性糖在两品种叶片中的差异不大,在甬优12茎鞘中稍低于甬优9,但在穗中显着高于甬优9;3)甬优12茎鞘及籽粒蔗糖转运体和细胞转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甬优9。虽然甬优12千粒重显着低于甬优9,但其强弱势粒之间差距小于甬优9,可能与甬优12同化物转运率比较高有关。此外,甬优12和甬优9叶片,茎鞘及穗部的氮,磷及钾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稍低于甬优9。在需肥量较低的情况下,产量显着增加,进一步证实了甬优12同化物转运显着高于甬优9。2.甬优12强势粒结实率与甬优9之间差异不大,但其弱势粒结实率明显低于甬优9。甬优12强势粒结实率比弱势粒分别高19%(2014)和52%(2015),而在甬优9上依次为6%和13%可能与柱头花粉粒数及柱头花粉萌发率有关。两品种强势粒柱头花粉粒数均显着高于弱势粒,尤其是甬优12,但均在20粒以上。此外,在甬优12弱势粒柱头上几乎没有观察到花粉萌发的现象,但在甬优9上依然存在。同化物分配可能是主要限制因素,在强势粒开花或弱势粒开花时,剑叶净光合速率差异不大,但强势粒颖花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弱势粒。同化物的分配可能与GA3及ABA有关,因为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有效分蘖期喷施赤霉素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但高浓度赤霉素会导致有效穗减少。赤霉素处理的水稻株高、叶片比叶重及单茎干重均高于对照,且增幅随浓度增加而提高。然而,最终产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赤霉素导致甬优12产量显着下降,但低浓度赤霉素可增加甬优9产量,10和20ppm处理的实际产量比对照增加13.07%和5.65%。此外,赤霉素还可增强甬优9抗倒伏能力。笔者观察到在水稻灌浆后期,0 ppm处理均发生水稻茎杆折断现象,但类似现象在赤霉素处理中没有观察到。进一步研究表明,赤霉素主要通过增加茎秆干物质积累,增加茎粗和充实度来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4.于水稻抽穗后3d喷施3.2%赤霉·多效唑(俗名粒粒饱,LLB),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3.2%赤霉·多效唑提高超级稻甬优12产量的主要因素,柱头花粉粒萌发率的提高是结实率增加的原因。此外,研究还表明3.2%赤霉·多效唑处理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叶片比叶重在籽粒灌浆后期的高于相对应的CK,而其籽粒和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比值低于CK,由此表明3.2%赤霉·多效唑不仅可延缓叶片衰老,还可以促进光合同化物(可溶性糖)向籽粒运输。

贾切[2](2014)在《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曲病是由子囊菌门、麦角菌科真菌(Villosiclava virens)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水稻栽培模式的改变、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和密穗型杂交水稻品种的应用,稻曲病在我国逐年加重。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稻主产区,在水稻成熟时危害水稻穗部,导致稻谷严重减产。稻曲病菌不仅降低粮食产量,而且还能够产生对人和畜造成危害的毒素,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本研究从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入手,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接种稻曲病体系,采用田间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抗病种质资源,为稻曲病菌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材料;通过分析我国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稻曲病菌株的致病力分化,明确菌株变异特性,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室内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稻曲病菌HWD-2(1×106孢子/ml分生孢子液人工接种感病水稻品种粤优938,比较不同幼穗分化期、温度、保湿时间和湿度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幼穗分化后期接种的水稻病穗率(90%以上)显着高于幼穗分化前期接种的结果(66.5%).温度和保湿时间对接种效率存在显着影响,在20℃一25℃时,接种病穗率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升高。用分生孢子接种后,在25℃、95±5%RH条件下保湿120 h的水稻病穗率达到最高(92.9%)。利用改进的Weibull方程,阐明了稻曲病发生与温度及保湿时间变化的关系,该模型的拟合性较好,相关系数R2为0.951。利用该模型可以建立稻曲病菌接种病穗率关于温度和保湿时间的等值线分布图,预测不同的温度和保湿时间条件下的接种效率。另外,接种后期不同温湿度对稻曲病发生影响的结果表明,28℃水稻病穗率显着高于20℃结果,而不同的湿度对病穗率无显着影响。温度是后期培养条件中影响稻曲病发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2.根据农业部行业计划暂行的田间稻曲病抗病评价标准,于2010-2011年在湖北省远安县、黄石市阳新县对259份水稻品种进行了稻曲病田间抗病性评价。其中高抗品种8份、抗病品种125份、中抗品种57份、中感品种47份、感病品种21份及高感品种1份。不同类型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为,常规稻>杂交稻,早稻>中晚稻。用HWD-2和44-A两个菌株对8份田间表现高抗的水稻品种进行了室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品种HG25及抗病对照品种IR28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高抗,而其它品种对2个菌株表现的抗病性不一致,如水稻品种HG27和杰优493对菌株44-A表现为感病,而对HWD-2则表现为免疫,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稻曲病菌致病力分化有关。此外,20份相同水稻品种2010-2011年在宜昌远安试验场和黄石阳新试验场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和地区的抗性结果差异可能与水稻孕穗期温湿度气候条件变化影响相关。3.基于Illumina技术,对稻曲病菌株HWD-2的基因组进行了双向测序。通过拼接的基因组序列检测到403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并设计其引物。用不同地理来源的8个稻曲病菌株,对按比例选取的122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具有多态性,其中uvssr114标记位点的多态性最高(等位基因平均数为4.81,uvssr12标记位点的多态性最低(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7);混合型结构微卫星位点出现多态性的频率较高,单一型结构微卫星位点出现的多态性频率较低;motif单元片段越大,微卫星位点出现多态性的频率越高。利用所开发的2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水稻主产区10个省份的95份稻曲病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群体的多样性最高(等位基因平均数为3.7),河南省群体的多样性最低(等位基因平均数为2.1),中国10个省份的稻曲病菌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群体,其中A群体包括吉林、辽宁、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等地的稻曲病菌,B群体包括广西和福建两地的稻曲病菌。Mantel检验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群体的遗传距离与其空间距离之间存在显着地低度相关性,但不同省份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并不显着,其遗传总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4.通过接种三个水稻品种(IR28、黄华占和晚籼98),测定了湖北省5个水稻主产区的40份稻曲病菌株致病力的分化,分析了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株的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幼芽抑制率的差异,并结合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不同致病群体菌株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病性以及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的致病力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根据40个菌株对3个品种的致病力将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型,其中I型菌株致病力中等,对晚籼98和黄华占表现出一定致病力(病情指数范围为0一50),对IR28不致病;II型菌株为强致病型,对3个水稻品种均表现致病,其中对晚籼98接种病情指数最大可达89.5;Ⅲ和Ⅳ型菌株为弱致病型,仅对品种晚籼98或黄华占中的某一个品种表现一定致病力,对IR28均表现为不致病;(2)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的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幼芽抑制率存在显着差异,且强致病型菌株的生物量及产孢量显着高于其它致病型稻曲病菌株;(3)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之间变异的比例达34%。通过Shared-allele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树的方法,将湖北省40个稻曲病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群体,遗传群体与致病型之间存在—定的相关性。

彭从胜[3](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认为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邓飞[4](2012)在《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改良后代的抗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常前后叠加发生,给水稻粮食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实践表明,培育与利用抗虫性水稻品种是控制上述两种稻飞虱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本试验通过对RathuHeenati(Bph3和Bph17,1对显性抗白背飞虱基因)、Ptb33(bph2和Bph3,1对显性抗白背飞虱基因)、菲B10(Bph10)、Qb14(Bph14,Wbph7(t))和Qb15(Bph15,Wbph8(t))等不同抗性基因抗源的改良品系及其对应测交组合分别进行苗期与成株期稻褐飞虱抗性和成株期白背飞虱抗性研究,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回交转育技术将Bph14和Bph15分别与Bph10聚合。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有:(1)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tandard Seedbox Screening Technique,SSST)对20个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其与不同不育系测交组合进行了苗期对褐飞虱的初筛和复筛,同时采用人工诱发虫源的方式对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进行了田间成株期的褐飞虱抗性筛选。结果表明,采用SSST法进行苗期抗性初筛和复筛基本能反映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感反应。而成株期的抗性筛选则表明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成株期的抗、感反应与苗期抗性表现并非绝对一致。通过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比较,获得了9个苗期与成株期对褐飞虱抗性表现较为一致的不同抗性基因的改良品系,并初步明确了抗源菲B10褐飞虱抗性的稳定性。(2)采用常规育种方法对褐飞虱抗源Rathu Heenati进行改良,在改良的过程中未对抗性基因Bph3或Bph17的进行分子检测,只是阶段性的对改良品系进行苗期抗虫筛选。在改良品系基本成型时利用多种抗性筛选方法进行褐飞虱抗性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改良品系的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检测,获得了含抗性基因Bph3或Bph17且抗性表现较理想的Rathu Heenati改良品系3个。(3)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回交育种相结合,成功将Bph14和Bph15分别导入携Bph10的材料菲B10中,并分别获得了抗性基因纯合的导入系。(4)通过对20个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进行网室成株期白背飞虱抗性和田间成株期褐飞虱抗性筛选,获得了9个成株期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的不同抗性基因的改良品系,并初步明确了两种抗性的不相关性。

郑晓非[5](2011)在《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其产业化进程应该如何推进?这两个问题是本文试图研究的主要问题。类似问题不仅存在于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而且在热区其他作物种质资源中也一定程度存在。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热区作物种质资源及其产业化的有效、高效发展途径和模式,论证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是在热带农业分层次发展理论和农业产业链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探讨了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政府、野生稻产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以及其他研究人员正确认识海南野生稻产业链提供依据,从而推进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提高海南野生稻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为达到拟定的研究目标,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己有文献进行客观评述,并阐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具有分层次的客观性及其开发配套政策具有分层次的客观性两个经济学假设。第二章对中国野生稻种植史,尤其是海南野生稻的栽培史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的自然属性行了系统研究;介绍袁隆平发现野败,把野败培育成超级稻的案例。说明超级稻对世界和我国稻米产业的巨大影响;对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三章系统研究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经济价值分类体系、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以及核算的理论框架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对农业产业链理论进行研究。在农业产业链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的模型。并对海南野生稻产业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到了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完善海南野生稻产业链的对策。第五章以开发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品——“火山香米”为研究案例,对野生稻种质资源开发的现实案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分析价值链、信息链、组织链、物流链、技术链五个方面的基础上,提出了“火山香米”项目的运营模式和营销策划方案。第六章对热带农业分层次发展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需要在热带农业分层次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的结论。第七章概括总结了第一章至第六章研究的基本结论,最后证实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具有分层次的客观性及其开发配套政策具有分层次的客观性这两个经济学假设。并提出海南岛种质资源分层次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通过分析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不同层次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热区农业发展的层次性,确立“分层次推进、各层次均优增长,优先发展有竞争力层次的热区作物种质资源”的战略思想。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认为传统种质资源开发理论通常把种质资源抽象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资源禀赋、技术、制度等要素(自变量)对其发展的影响,忽视了农业分散生产所引发的不平衡发展和农业内部各生产部门多层次的真实情境。所以,认识到种质资源开发的层次野生影响其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2)研究认为海南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能有效解释“因地制宜”发展观的合理性。(3)研究发现海南种质资源开发的层次是自然资源、劳动者、科技进步长期博弈的均衡。(4)研究认为通过对海南种质资源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比较,鉴于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为获取较高的产业链运行绩效,各主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5)研究认为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包括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生产、优质稻谷供应、野生稻加工、野生稻贮运、野生稻销售、消费等功能环节,并对应不同的功能主体,各功能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相互联系、相互竞争。

罗进,黄煜[6](2008)在《和煦春风吹沃野》文中研究表明春华秋实,岁月如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中央陆续出台了10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给宜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宜春农业由此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潮,希望的田野上频传着一个又一个捷报: ——农业投入持续增加,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全市

陈元平[7](2008)在《四川稻曲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稻曲病是一种水稻穗部病害,由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在水稻穗部为害产生稻曲球,是一种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稻曲病过去仅在中晚稻田零星发生,一直不被人们重视,被世界各地作为次要病害防治,仅从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杂交水稻高产品种的推广和相应增产措施的采用,稻曲病的发生日益严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往对稻曲病的研究多限于自然发病的田间观察和调查,而对病原菌的侵染过程、致病性分化、寄主的抗病机制及抗病育种等深层次的研究报道较少,由于人工接种发病率低,目前还没有关于稻曲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的报道。本试验将主要对稻曲病菌进行致病性、培养性状和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为该病害的防治和抗病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其结果如下:1稻曲病菌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以岗优182、岗优94-11为供试水稻品种,对2006年从四川省14个市区采集分离得到的稻曲病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个菌株所致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数有很大差异,病穗率与病指的差异可以作为致病性分化的体现。稻曲病菌致病性的这种分化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未显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并且与寄主品种关系不明显。2稻曲病菌菌株培养性状具有多样性。在胁本哲氏培养基上,以菌落颜色、形状、表面隆起或凹陷等方面为依据,59个菌株共表现出了8种菌落形态,各种形态的菌株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第1种和第8种形态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25.42%和23.73%。在PS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7d后,共表现出了4种菌丝体形态,其中第1种所占比例最大为33.90%;同时,各个菌株的产孢能力也不相同,稻曲病菌株培养性状的差异及产孢能力的不同与菌株的致病性分化没有直接的关系。3稻曲病菌在小范围内遗传比较稳定,各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62以上,共产生清晰可见的条带数129条,其中多态性条数88条,占总数的68.22%。聚类结果显示,聚类类群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与水稻品种不存在专化性互作,同时显示,聚类结果与菌株的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一一对应。

肖平,余伟,苏生春,张迁西[8](2006)在《杂交晚籼协优赣26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协优赣26号具有高产、优质、强抗等特点,介绍其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9](2006)在《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获奖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表彰在全国技术市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依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评奖办法》,根据中技协字(2005)013号文件精神,经各省市、部

黄国勤[10](2005)在《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文中指出稻田在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推动江西农业不断向前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历史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新世纪、新阶段江西乃至南方类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和耕作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二、杂交晚稻“协优赣26号”的选育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晚稻“协优赣26号”的选育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级稻甬优12的高产生理分析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超级稻的概念及发展
    1.2 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
        1.2.1 产量潜力
        1.2.2 产量构成
    1.3 超级稻群体生态生理特征
        1.3.1 株型
        1.3.2 分蘖调控措施
        1.3.3 干物质的生产与转运
        1.3.4 根系与地上部
        1.3.5 营养特性
    1.4 调控措施
        1.4.1 密度调控
        1.4.2 肥水管理
        1.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外源调控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甬优12超高产生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产量构成及稻米品质
        2.2.2 植株形态及分蘖动态
        2.2.3 水稻同化物生产及积累特征
        2.2.4 籽粒灌浆特征
        2.2.5 植物激素
        2.2.6 可溶性糖含量
        2.2.7 蔗糖转运体SUTs及细胞壁转化酶基因表达
        2.2.8 维管束鞘
        2.2.9 根系伤流
        2.2.10 水稻植株氮磷钾含量分布
    2.3 讨论
第三章 超级稻强弱势粒结实率特性及机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设置
        3.1.2 测定项目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结实率
        3.2.2 水稻花粉粒育性,柱头花粉粒及萌发率
        3.2.3 净光合速率及可溶性糖含量
        3.2.4 同位素标记
        3.2.5 植物激素含量
    3.3 讨论
第四章 有效分蘖期喷施赤霉素对超级稻生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分蘖特征及株高
        4.2.2 叶面积指数及叶片比叶重
        4.2.3 叶片及茎鞘干物质量
        4.2.4 植物激素
        4.2.5 产量及产量构成
        4.2.6 赤霉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4.2.7 叶片、茎鞘及穗干物质量
        4.2.8 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叶片比叶重
        4.2.9 可溶性糖含量
        4.2.10 茎秆性状
    4.3 讨论
        4.3.1 赤霉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2 赤霉素提高甬优9抗倒伏能力
第五章 赤霉素与多效唑协同影响超级稻甬优12产量形成的作用途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5.1.2 测定项目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5.2.2 花粉粒育性、柱头花粉粒数及柱头花粉萌发率
        5.2.3 籽粒灌浆特征
        5.2.4 剑叶叶绿素、光合速率及比叶重
        5.2.5 籽粒和剑叶可溶性糖含量及其比值
        5.2.6 干物质量积累及收获指数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症状、分布及其危害
        1.1 症状
        1.2 分布与危害
    2 稻曲病病原学研究
        2.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1.1 无性阶段
        2.1.2 有性阶段
        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2.1 菌丝
        2.2.2 厚垣孢子
        2.2.3 分生孢子
        2.2.4 菌核
        2.3 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
        2.4 毒素研究
        2.4.1 毒素的种类和结构
        2.4.2 毒素作用
    3 稻曲病病害循环研究
        3.1 侵染源及初侵染
        3.2 侵染部位
        3.3 侵染时期
    4 稻曲病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
        4.1 田间流行动态和分布
        4.2 病害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4.3 流行因素
        4.3.1 田间病原菌数量
        4.3.2 品种抗性
        4.3.3 气候环境因素
        4.3.4 栽培管理
        4.4 防治措施
        4.4.1 抗病品种
        4.4.2 农业防治
        4.4.3 化学防治
        4.4.4 生物防治
    5 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研究
    6 稻曲病致病机理研究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接种体制备
        2.2.2 水稻种植
        2.2.3 接种方法
        2.2.4 病穗率调查及统计分析
        2.2.5 模型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幼穗分化期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3.2 不同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3.3 稻曲病病穗率对温度和保湿时间二元模型构建及其响应面分析
        3.4 接种后期温湿度培养条件对稻曲病接种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稻曲病抗病品种评价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水稻品种
        2.1.2 供试菌株及接种体制备
        2.2 方法
        2.2.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
        2.2.2 不同年份和地区稻曲病发病严重度的差异比较
        2.2.3 田间表现高抗性水稻品种的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病性评价
        3.1.1 宜昌市远安县试验场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3.1.2 黄石市阳新县试验场水稻品种对稻曲病抗性评价
        3.2 不同年份和地区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气候条件原因分析
        3.2.1 不同年份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2.2 不同地区稻曲病发病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3.3 八个高抗稻曲病水稻品种的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的稻曲病菌SSR标记开发及遗传结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和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稻曲病菌株分离与纯化
        2.2.2 基因组DNA提取
        2.2.3 稻曲病菌基因组测序及拼接
        2.2.4 微卫星标记引物设计
        2.2.5 微卫星标记引物筛选
        2.2.6 微卫星标记片段的PCR扩增及其检测
        2.3 数据分析
        2.3.1 稻曲病菌不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2 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3.3 空间遗传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理来源的稻曲病菌的分离及纯化
        3.2 稻曲病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
        3.3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3.3.1 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3.3.2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鉴定
        3.4 不同地区稻曲病菌的群体多样性
        3.5 群体遗传结构
        3.5.1 系统进化分析
        3.5.2 贝叶斯聚类
        3.6 空间遗传结构分析
        3.6.1 分子方差分析
        3.6.2 主坐标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湖北省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分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接种体制备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和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稻曲病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2.2.2 稻曲病菌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的测定
        2.2.3 不同稻曲病菌株的微卫星标记分型
        2.2.4 稻曲病菌株致病力测定及致病类型划分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稻曲病菌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
        3.2 湖北省不同地理来源稻曲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3.2.1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的微卫星标记引物扩增检测结果
        3.2.2 湖北省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3.3 湖北省稻曲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3.3.1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的致病力差异
        3.3.2 湖北省稻曲病菌株致病型群体的划分及其分布
        3.3.3 不同致病型稻曲病菌群体生物量、产孢量及粗毒素对水稻幼芽抑制率的差异
        3.3.4 稻曲病菌的致病力与其遗传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稻曲病菌室内人工接种流程
附录2 不同水稻幼穗分化期水稻小花形态
附录3 不同水稻幼穗分化期花粉细胞形态
附录4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申请
致谢

(3)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改良后代的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1.1.1 褐飞虱的“生物型”
        1.1.2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1.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1.1.4 水稻抗褐飞虱的育种研究
        1.1.5 水稻抗褐飞虱遗传育种展望
    1.2 水稻抗白背飞虱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1.2.1 白背飞虱暴发为害成因
        1.2.2 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遗传的研究进展
        1.2.3 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育种研究
        1.2.4 水稻抗白背飞虱遗传育种展望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培育与改良
        1.3.2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水稻品种的培育与改良
第二章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的苗期与成株期褐飞虱抗性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试验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苗期抗性初筛
        2.2.2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苗期抗性复筛
        2.2.3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测交组合的苗期抗性
        2.2.4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的田间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及抗性
        2.2.5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苗期与成株期的抗性比较
        2.2.6 不同来源系谱改良品系苗期与成株期抗性比较
    2.3 结论与讨论
        2.3.1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测交组合的褐飞虱苗期抗性
        2.3.2 不同抗性基因改良品系及测交组合的褐飞虱成株期抗性
第三章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 Rathu Heenati 改良后代的抗性基因跟踪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中 Bph3 的分子检测
        3.2.2 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中 Bph17 的分子检测
        3.2.3 亲本和改良品系及其测交组合的苗期抗性
        3.2.4 品种(系)及测交组合田间成株期的褐飞虱种群数量及抗性
        3.2.5 亲本和改良品系及测交组合的苗期与成株期抗性比较
        3.2.6 改良品系分蘖期褐飞虱的蜜露排泄量
        3.2.7 改良品系的苗期持抗期抗性表现
    3.3 总结与讨论
        3.3.1 水稻品种(系)苗期与成株期对褐飞虱抗性
        3.3.2 不同抗性鉴定方法中高抗品种(系)间的抗虫性差异
        3.3.3 Rathu Heenati 改良品系中 Bph3 和 Bph17 分子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3.4 褐飞虱抗源 Rathu Heenati 的改良与利用
第四章 水稻不同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建立回交导入系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C1F1和 BC2F1苗期褐飞虱抗性
        4.2.2 各回交世代中 Bph14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2.3 各回交世代中 Bph15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褐飞虱生物型/致害性的变异与抗性品种的培育
        4.3.2 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聚合
第五章 水稻改良品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成株期抗性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数据分析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抗源改良品系网室成株期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及抗性
        5.2.2 不同抗源改良品系田间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及抗性
        5.2.3 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改良品系的获得
        5.2.4 改良品系成株期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相关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水稻多抗性品种的培育
        5.3.2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
        5.3.3 水稻品种成株期抗性鉴定的人工接虫诱发
第六章 总结论
    6.1 水稻品种的苗期与成株期抗性
    6.2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不同鉴定方法
    6.3 回交转育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6.4 水稻品种褐飞虱抗性与白背飞虱抗性
    6.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6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建构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1.1.2 建构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的需要
        1.1.3 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4 贯彻热区农业分层次发展的需要
        1.1.5 国内对该领域研究不足
    1.2 研究范围和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外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1.3.1 关于野生稻优良特性(基因)的遗传评价
        1.3.2 关于国外对野生稻优良性状的利用
        1.3.3 关于国外对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经济研究
    1.4 国内研究动态
        1.4.1 关于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研究
        1.4.2 关于稻米消费与市场需求研究
        1.4.3 关于稻米产业化研究
    1.5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5.1 有研究的总结
        1.5.2 主要不足
    1.6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1.7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
        1.7.2 存在的不足
2 实证考察:野生稻种质资源
    2.1 中国野生稻栽培史
        2.1.1 起源和产区
        2.1.2 品种演变
    2.2 海南野生稻栽培史
    2.3 野生稻种质资源
        2.3.1 自然属性
        2.3.2 水稻分类
    2.4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
    2.5 袁隆平与“野败”
        2.5.1 袁隆平
        2.5.2 发现“野败”
    2.6 从“野败”到超级稻
        2.6.1 杂交水稻
        2.6.2 从“野败”到超级稻
        2.6.3 超级稻在国外
    2.7 中国稻种质资源的主要繁种技术
3 理论研究:种质资源的价值及其评估体系
    3.1 种质资源的概念
    3.2 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
        3.2.1 搜集
        3.2.2 保存
        3.2.3 研究
        3.2.4 创新
        3.2.5 利用
    3.3 种质资源经济价值分类体系
        3.3.1 按类型分
        3.3.2 按时间尺度分
    3.4 种质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
    3.5 种质资源经济评价方法
    3.6 种质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框架
        3.6.1 种质资源实物量的核算
        3.6.2 种质资源价值量的核算
        3.6.3 种质资源的质量核算
4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农业产业链理论
        4.1.1 农业产业链的提出
        4.1.2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
        4.1.3 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4.1.4 农产品供应链的内涵
    4.2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现状
    4.3 海南野生稻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链存在的问题
        4.3.2 价值链存在的问题
        4.3.3 组织链存在的问题
        4.3.4 信息链存在的问题
        4.3.5 物流链存在的问题
        4.3.6 技术链存在的问题
    4.4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设计
        4.4.1 产业链设计的理论基础
        4.4.2 稻米加工的主产品
    4.5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产业链开发建议
        4.5.1 组织链管理一体化
        4.5.2 价值链管理最优化
        4.5.3 信息链管理及时化
        4.5.4 物流链管理畅通化
        4.5.5 技术链管理标准化
5 案例研究:海南火山香有机米产业链分析
    5.1 海南省农产品运销有限公司简介
    5.2 火山香米产品介绍
        5.2.1 火山香米的自然资源情况
        5.2.2 开发火山香米的优势
    5.3 火山香米价值链
    5.4 火山香米信息链
    5.5 火山香米组织链
    5.6 火山香米物流链
    5.7 火山香米技术链
    5.8 火山香米项目运营模式及营销策划方案
        5.8.1 运营模式
        5.8.2 营销策划方案
6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分层次开发
    6.1 热带农业分层次开发理论的提出
    6.2 海南经济发展特性分析
        6.2.1 海南各市县经济发展特性分析
        6.2.2 海南各市县经济层次分析
    6.3 热区农业分层次发展模型
        6.3.1 传统热区农业增长模型
        6.3.2 分层次增长理论模型
    6.4 农业分层次发展的数理证明
        6.4.1 论证逻辑思路
        6.4.2 模型与假设
        6.4.3 数理推论
    6.5 热带农业及其产业化分层次发展的SWOT分析
        6.5.1 优势(Strength)
        6.5.2 劣势(Weakness)
        6.5.3 机会(Opportunity)
        6.5.4 威胁(Threat)
    6.6 热带农业分层次发展的菱形路径
7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海南种质资源开发层次是客观存在的
        7.1.2 海南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7.1.3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是有充分依据的
        7.1.4 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开发的配套政策具有分层次的客观性
    7.2 海南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的建议
        7.2.1 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的海南种质资源开发经营系统
        7.2.2 充分用足现有政策,抓紧制定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新政策
        7.2.3 提高农业“产—加—销”层次,创建相应的营销层次体制
        7.2.4 加强对海南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的科学理论研究
        7.2.5 提高海南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的科技水平
        7.2.6 确立海南作物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框架
        7.2.7 完善海南作物种质资源产业链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致谢

(7)四川稻曲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稻曲病研究进展
        1.1 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
        1.2 稻曲病的症状
        1.3 稻曲病的病原学
        1.3.1 稻曲病菌的命名及分类地位
        1.3.2 稻曲病菌的形态特征
        1.3.3 稻曲病菌的培养性状
        1.3.4 稻曲病菌的菌株分化
        1.4 稻曲病的流行规律
        1.4.1 稻曲病的侵染源
        1.4.2 稻曲病的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
        1.4.3 稻曲病的人工接种
        1.4.4 稻曲病的田间寄主
        1.5 稻曲病的发病条件
        1.5.1 气象因素
        1.5.2 品种抗性
        1.5.3 栽培条件
        1.6 稻曲病的防治
        1.6.1 选用抗病品种
        1.6.2 种子处理
        1.6.3 耕作制度
        1.6.4 化学防治
    2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中的应用
        2.1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2.2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2.3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2.3.1 AFLP的原理
        2.3.2 优越性
        2.3.3 AFLP技术的主要优点
        2.3.4 AFLP在植物病原真菌群体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1 稻曲病菌致病性研究
        1.1 菌种的分离
        1.1.1 稻曲病菌标样采集
        1.1.2 稻曲病菌分离和纯化
        1.2 致病性测定
        1.2.1 供试菌株
        1.2.2 供试寄主
        1.2.3 接种
        1.2.4 病害调查分级
    2 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研究
        2.1 供试菌株
        2.2 培养基
        2.3 方法
        2.3.1 固体培养性状观察
        2.3.2 液体培养性状观察
    3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试验所用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稻曲病菌菌丝的收集
        3.2.2 DNA的提取纯化
        3.2.3 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2.5 银染
        3.2.6 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稻曲病菌致病性测定
        1.1 分离得到的稻曲病菌菌株
        1.2 致病性测定结果
        1.2.1 菌株致病性分化情况
        1.2.2 致病性分化与地理来源的关系
        1.2.3 致病性分化与寄主品种的关系
    2 稻曲病菌培养形状观察结果
        2.1 XBZ平板上的培养性状
        2.2 PS液体培养性状
        2.3 分生孢子产生情况
        2.4 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2.4.1 菌株固体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2.4.2 菌株液体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2.4.3 菌株产孢能力及与致病性的关系
    3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3.1 稻曲病菌DNA浓度检测
        3.2 不同引物组合的AFLP图谱特点
        3.3 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1 遗传结构与地理来源的关系
        3.3.2 遗传结构与寄主品种的关系
        3.3.3 遗传结构与致病性的关系
结论与讨论
    1 稻曲病菌致病性分化
    2 稻曲病菌培养性状研究
    3 稻曲病菌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杂交晚籼协优赣26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特征特性
    1.1 产量表现
    1.2 抗性
    1.3 米质
    1.4 生育期
    1.5 农艺性状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 培育壮秧
    2.2适时移栽, 合理密植
    2.3科学肥水管理
    2.4 病虫害防治

(10)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稻田耕作制度
2 现代稻田耕作制度
    2.1 第1阶段:“三变”阶段
    2.2 第2阶段:“三矮一粳”阶段
    2.3 第3阶段:“双三制”阶段
        2.3.1 推广杂交稻
        2.3.2 发展双季稻
        2.3.3 稻谷大增长
    2.4 第4阶段:“双杂”阶段
    2.5 第5阶段:“三高”阶段
        2.5.1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增多
        2.5.2 优质品种增多
        2.5.3 优质稻面积大
    2.6 第6阶段:新发展阶段
        2.6.1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2.6.2 新措施、新技术、新品种
        2.6.3 新模式、新效益、新产品、新发展

四、杂交晚稻“协优赣26号”的选育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级稻甬优12的高产生理分析及调控研究[D]. 杨雪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2]稻曲病菌接种技术、群体遗传结构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贾切.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1)
  • [3]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4]水稻抗褐飞虱兼抗白背飞虱改良后代的抗性研究[D]. 邓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5]海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层次开发研究[D]. 郑晓非. 海南大学, 2011(10)
  • [6]和煦春风吹沃野[N]. 罗进,黄煜. 宜春日报, 2008
  • [7]四川稻曲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D]. 陈元平.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8]杂交晚籼协优赣26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 肖平,余伟,苏生春,张迁西.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2)
  • [9]第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获奖决定[J].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 2006(02)
  • [10]江西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J]. 黄国勤. 耕作与栽培, 2005(04)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
下一篇:探索现代领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