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然[1](2021)在《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且术后存在切口周围红肿硬结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层法分成两组,观察组31例给予如意金黄膏外敷护场治疗,对照组29例给予凡士林外敷护场治疗。采用BK Pro Focus 2202彩超机观察护场血流,比较两组术前和治疗后血流信号数量的差别;采用颜色RGB量化的方法分析护场颜色,采用枪式温度计、邵氏硬度计观测护场的温度和硬度,采用无菌薄膜勾边法测量护场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护场疼痛,分别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6天护场颜色、温度、硬度、疼痛评分和面积的变化。在5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其为疗效分析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共有31名观察组患者和29名对照组患者完成病例研究。①根据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中优13例,良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中优8例,良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2.07%。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通过B超观察护场血流情况,治疗后两组护场B超下彩色血流信号数量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彩色血流信号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通过颜色RGB量化,术后第1天两组护场颜色R、G、B组成较术前均有增高趋势(R:P>0.05;G:P>0.05;B:P>0.05);术后第6天两组护场颜色R、G、B组成较术前均明显增高(R:P<0.05;G:P<0.05;B:P<0.05),观察组护场颜色R、G、B组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P<0.05;G:P<0.05;B:P<0.05)。④通过观测护场的硬度、温度和面积,术后第1天两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第6天两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P<0.05),观察组的护场硬度、温度和面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通过VAS疼痛评分评估护场疼痛情况,术后第1天两组护场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第6天两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第1天(P<0.05),观察组的护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⑥根据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32%,其中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07%,其中痊愈5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9例。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如意金黄膏治疗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且术后存在切口周围红肿硬结的疗效确切,可明显促进红肿硬结消散,减轻疼痛。如意金黄膏对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的血流、颜色、硬度、温度、面积和疼痛评分均存在较显着的影响。如意金黄膏可以促进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护场B超下彩色血流信号数量减少、改善护场血流情况,促进其护场颜色RGB量化数值升高从而改善护场颜色红赤,以及促进其护场的硬度、温度降低和面积减小。同时,如意金黄膏可改善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的中医证候。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护场理论可应用于外科疾病治疗,基于护场理论采用如意金黄膏治疗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阳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邹虎威[2](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王斌,朱新国,蒋林华,姚一舟[3](2019)在《自发性脾破裂13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脾破裂患者,从中筛选出自发性脾破裂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术后病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间收治脾破裂患者共187例,其中自发性脾破裂者13例(6.95%),临床表现多以突发左上腹痛为主,一般无明显诱因,实验室检验均有不同程度低血红蛋白表现,B超或CT诊断脾破裂伴腹腔积血,1例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术,1例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栓塞止血后限期行腹腔镜脾切除术,余11例均行急诊脾切除术,术后常规病理诊断恶性肿瘤6例,血栓性脾肿大1例,淤血性脾肿大3例,特发性3例。12例患者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术后二次出血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自发性脾破裂临床表现隐匿,病情凶险,需积极手术治疗,病理性脾脏是发生自发性脾破裂的常见原因,宜行脾脏切除术。
叶广坡,项和平,李贺,高明[4](2017)在《外伤性脾破裂的外科诊治进展》文中指出外伤性脾破裂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急,需要早期诊治。腹部B超和CT检查是明确诊断脾破裂的主要依据,并能提示脾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外科手术是救治外伤性脾破裂的方法之一,关键在于快速全面的诊断伤情,把握手术指征,正确安排救治的先后次序,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实施个体化治疗。全脾切除术是各种脾破裂治疗方法的基本保证,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人体免疫功能受损;各类保脾手术和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能够保留全部或部分脾脏,从而保留脾功能;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的诊断与治疗脾破裂的方法,符合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冯启立[5](2014)在《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相关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治疗现状,为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诊疗提供临床依据及理论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3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患儿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结果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3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患儿病例:在所有肝脏外伤发生的病例中,Ⅰ级肝脏损伤的发生率最高;无论轻型或者重型肝脏损伤保守治疗的比较高;造成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伤后到就诊时间、年龄、性别对于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选择未见明显影响。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比较在住院日、住院花费存在明显优势;本组病例中,Ⅰ级肝脏损伤均行非手术治疗;Ⅱ~Ⅲ级肝脏损伤既有非手术治疗又有手术治疗病例,血流动力学状态难以稳定维持,是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的主要指征,Ⅳ~Ⅴ级肝脏损伤全部行手术治疗,未收治Ⅵ级肝脏外伤患二。Ⅱ~Ⅲ级选择何种诊疗方案应根据患儿脉率、收缩压、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变化、B超及CT、腹部腹膜炎体征变化综合考虑。对于Ⅱ、Ⅲ级病人,非手术组较手术组住院日、住院花费存在明显优势。结论造成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的最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中Ⅰ级肝脏损伤发生率最高;目前对于儿童闭合性肝脏损伤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比例较高。Ⅰ级肝脏损伤全部行非手术治疗;Ⅱ~Ⅲ级既有非手术治疗又有手术治疗病例;血流动力学状态难以稳定维持,是进行剖腹探查手术治疗的主要指征。Ⅳ~Ⅴ级全部行手术治疗。
陈科锦,封光华,贾忠[6](2011)在《腹腔B超联合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脾破裂出血量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前腹腔B超检查联合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腹腔出血量的评估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9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浙江省临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手术病例102例。统计术前腹腔B超所见脾周及盆腹腔积液范围联合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查指标,结合手术中腹腔内实际出血量,分析其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术前评估腹腔内出血量的价值。结果术前腹腔B超检查发现盆腹腔内积液范围与腹腔内实际出血量有明显正相关性,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以及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在脾周、肝肾隐窝、盆腔以及肠间隙3处以上出现积液时下降更加明显。结论术前腹腔B超检查所见盆腹腔内积液范围能预测腹腔内的出血量,联合对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的动态观测能更准确地预测腹腔内大量出血,对手术决策和手术时机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韦景秋[7](2004)在《脾破裂的B超诊断及漏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吕运海,王玉中[8](2009)在《46例延迟性脾破裂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8年间收治的46例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重视病史追问及重复B超检查,结合腹腔穿刺及CT检查是减少误诊的主要措施。及时手术是治疗的关键,对合并症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方可取得满意疗效,从而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
王利,连鹏[9](2009)在《螺旋CT在闭合性脾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脾外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闭合性脾损伤患者的CT及B超表现与外科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中完全性脾破裂4例,中心性破裂14例,22例包膜下破裂。40例均行CT检查,39例确诊,诊断符合率97.5%;其中26例同时行B超检查,B超确诊率为76.9%。其CT表现为脾内血肿、脾撕裂伤、包膜下血肿、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发现15例肝、肾、肋骨及脊柱等损伤。结论:CT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及出血的部位、大小以及腹腔伴随性损伤。肋骨及运动性伪影是CT诊断脾破裂过程中的主要误、漏诊原因,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减少运动性伪影造成的误漏诊;CT在脾外伤诊断分级、制定治疗方案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刘廷良,王春梅,罗华,杨帆,尹萍,李红琼[10](2009)在《超声诊断对脾损伤手术治疗决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护场的认识和研究现状 |
| 1.1 护场的理论渊源 |
| 1.2 护场理论在现代中医外科学临床中的应用 |
| 1.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2 肛周蜂窝织炎和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 2.1 肛周蜂窝织炎的治疗进展 |
| 2.2 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 2.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对象来源 |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疗效评价 |
| 3 统计学处理 |
| 4 技术路线图 |
| 5 结果 |
| 6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对照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附录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病例报告 |
| 病例1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2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3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4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5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6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7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病例8 |
| 患者信息 |
| 病史 |
| 检查 |
| 诊断和治疗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英文论文一 |
| 英文论文二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 |
| 3讨论 |
| 1 诊断依据与损伤分级 |
| 1.1 诊断依据 |
| 1.2 损伤分级 2 外科手术治疗 |
| 2.1 一般手术原则 |
| 2.2 全脾切除术 |
| 2.3 选择性保脾手术 |
| 2.3.1 脾破裂修补术 |
| 2.3.2 脾部分切除术 |
| 2.4 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组织移植术 |
| 2.5 经腹腔镜手术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结果 |
| 2.1 病因分类 |
| 2.2 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性别构成比 |
| 2.3 入院时血液动力学状态 |
| 2.4 非手术治疗组治疗结果 |
| 2.5 手术治疗组治疗结果 |
| 讨论 |
| 3.1 B 超与 CT 对肝脏外伤的诊断评价 |
| 3.2 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状态 |
| 3.3 非手术治疗的情况分析 |
| 3.4 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并发症的影响 |
| 3.5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
| 结论与不足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 |
| 3.术中出血量测定: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 果 |
| 1.分组依据: |
| 2.出血部位及辅助检查与出血量关系: |
|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脾破裂声像图表现 |
| 3.2 B超诊断脾破裂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
| 3.3 漏诊分析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2 治疗及结果 |
| 3 讨论 |
| 3.1 临床重视本病: |
| 3.2 DRS的诊断: |
| 3.3 延迟性脾破裂的治疗: |
|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