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个性遇上个性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个性与个性的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文中提出何为自由,从古希腊时期起,思想家们就不断地探索与归纳解答,并赋予了自由多重维度的主旨内涵。迄今为止,西方哲学史中自由观的不断演进,所达到的最高质点则是主体与客体间的矛盾运动,本体论的自由观和认识论的自由观都有其局限性。区别于以往哲学中的自由观念,马克思的自由观不是以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也不是以客观必然性为出发点,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阐述自由的含义,马克思正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论前提,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在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把对于人的研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关系之中,将现实中从事生产的个人作为实现自由的主体;实践作为自由实现的路径,自由劳动作为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时间作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纳入到不断生成的历史之中,其理论内涵超越了西方思想史上以往的自由理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孕育于西方传统自由主义,但又从传统的自由主义中挣脱出来并将其超越,马克思的自由观扬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中对于人抽象性的物的规定,实现以现实为基础的人生命本身的自由,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不断自我生成,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从以往的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人的本质从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自然性过渡到以“类本质”为基础自由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自我独大为目标的相互利用,而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促进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由不仅仅是传统哲学中诠释的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更是一种不断拓展并超越先前阶段的历史活动,是人主体本质的不断实现,即人作为发展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所有理论的最高价值导向,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一个主线,贯穿于马克思全部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论文致力于将马克思关于自由的理论从历史的具体问题与语境中提炼出来,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质,认清西方社会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和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中自由平等的人权的真实面目,肃清全盘西化的意识形态,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后盾,构建世界内在蕴含兼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现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探索,将人作为最高主体价值去实现其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文整体分为六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开篇首先是对于论文选题的依据与意义进行阐述;其次是对于研究马克思自由观的国内外文献的逻辑观点进行梳理,最后,介绍本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和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第二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已在西方国家成熟发展、扩张的时代,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激化,各国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经历的政治斗争使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政治制度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关系之间达到重要认识。思想资源方面,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伊壁鸠鲁的自由观,当时他对自由的理解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唯心主义的自由思想,认为人是意志的主体,应摆脱宗教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第三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演进。本章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中蕴含着的自由思想理论,理清马克思自由观从初步形成到最终完善的演变历史逻辑。从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意志自由到《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自由;再发展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人的解放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正式确立了唯物史观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宣布新的社会形态将带领人们实现全面的自由;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述了现实中资本主义导致人不自由的原因与方式,并最终得出人终将跨越资本主义,去往自由王国的结论。第四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要义。本章提炼出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中核心观点,规划成马克思自由观的专题进行研究,以马克思自由思想中所呈现出的主体、实现途径、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为分析剖面,论述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涵。本章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阐释了自由何以可能的生成过程。第五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规定及终极目标。本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自由观区别于以往自由思想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自由观中所规定的自由是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融为一体的具有创造性的积极自由,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现实中人对于自由的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主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主体潜在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实现、主体本质对象化的充分展现和主体本质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真正目的等三重含义。第六章为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总结为从三个方面的和谐共处达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本章从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马克思自由观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两方面阐述基础上,论述马克思自由观是人通往自由之路所要掌握的方法论,以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冯争[2](2021)在《个体自由的两个向度 ——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是哲学与宗教探讨的永恒主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中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层面的自由,他们对理性主体的过分强调导致了现实主体的缺席,而这种理性主义自由一旦接触到现实个体的生存就会出现悖谬。对上述理性主体与理性自由观批判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主题。其中,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立足于现实个体对理性主义自由观的审视与批判构成了青年黑格尔派反思理性主义自由观的两个向度:内心性向度与社会性向度。无论是内心性的自由还是社会性的自由最终都体现在真实的个体之上,自由事关自我实现。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代表着青年黑格尔派对自由主体理解的两种不同倾向。马克思强调“现实的个人”,克尔凯郭尔则走向“单一者”。克尔凯郭尔开启了对生存个体的心理学分析。他将“自我”规定为“精神”,“自我”首先体现为肉体与灵魂、有限与无限、现世与永恒等对立因素的综合,但“自我”并不是这综合关系本身,而是与自身发生关系的关系。克尔凯郭尔将自我规定为精神,这就决定了他更加强调“单一者”的内心性、主体性以及“单一者”面向生存的激情与决断。马克思则致力于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性解剖。他从社会历史的视野审视个体的生存,人是自为的自然存在物,在人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人也生产着社会,正是这种社会关系塑造着“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现实的个人”并非个体主义的,其内含有个体性与普遍性、内在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张力。无论是“现实的个人”还是“单一者”,其生存都是在时间场域中生成,克尔凯郭尔强调生存的“瞬间性”,马克思则强调个体生存的实践性,他认为实践是人与自身、与自然、与他人建立本源性关系的关键,同时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对斯芬克斯之谜的不同回答,决定了他们对个体自由的不同认知。与他们对自由主体的规定相对应,克尔凯郭尔以内心性和精神性为中心展开对个体自由的分析。人的精神定性决定了其能意识到超越有限与现世的种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可能性,也就是“虚无”,“虚无”是一种生存规定性,是对存在的超越性意识。“虚无”产生“忧惧”,“忧惧”是“自由的眩晕”,亦即自由的可能性,这种自由的可能性促使人进行决断,而决断就是自由的彰显。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自由的眩晕中进行决断,于是出现了对自由的逃避。自由事关“成为自我”,而对自由的逃避则被规定为自我在自身之外的生存状态。克尔凯郭尔从“绝望”(人与自身的错误关系)以及“公众”的抽象夷平两个层面揭示了人宁愿成为他人而不愿成为自我的时代状况,并试图唤醒时人麻痹的精神,使人重新进入生存。马克思则揭露了虚无的社会现实根源,即资本主义交换体系中人的偶然性。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的讨论是本体论的,而非认识论的。他对个体自由的讨论立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三重关系之中,脱离自然界和他人来谈论内在性自由是一种本末倒置。人的意识的超越性是自由的可能性,而人的活动性则是自由的现实性,它是对自由的确证,个体自由与其实践活动互相印证。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自由同样事关自我实现,换言之,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然而在商品、货币与资本构成的物化(Sache)关系中,人的自由、甚至人的自我都要通过对物的占有才能实现,马克思进一步深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必然性揭露了人在物化关系中的非自由状态。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在面对“抽象夷平”与“物化统治”时的不同态度。克尔凯郭尔诉诸内心性的激情与信仰,认为只有在悖谬性的信仰中作为永恒可能性的自由才能实现,关键在于“单一者”必须与上帝建立某种悖谬性的关系。换言之,单一者正是要在不确定性中与信仰对象建立关系。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大法官》中关于少数与多数的问题可以构成对克尔凯郭尔的质疑,显然,悬置理性的悖谬性信仰无法为大多数人接受,难道他们就注定无法得到自由吗?幸运的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社会历史的视域中追问人的自由与解放。自由王国是人的本质的复归,只有在自由王国之中人的自由个性才能得以实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则依托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建构。然而,实践并非万能的问题之谜底,只要是行动和实践,就势必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需要经受犹疑、彷徨、绝望的侵袭,这就使激情变得十分重要。此时,克尔凯郭尔对于内心性与主体性的阐发就显得十分重要。总之,社会性与内心并不是截然二分的,强调社会性的马克思并没有拒斥个体的内在性,而是为内在主体打入了社会性、能动性、实践性、历史性的楔子。另一方面,克尔凯郭尔对个体生存的生存心理学分析也可以构成对马克思的补充。只有在内心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个体自由才是可能的。

吴乾勇[3](2021)在《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资源,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重任,担负着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责任。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及其道德品行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形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高校亚文化,各种良莠不齐的高校亚文化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还充实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它们不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探索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既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探讨分析了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仅要正确认识与把握高校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还要加强对高校亚文化的引领,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而言之,高校必须要正视高校亚文化现象,不但要积极引导发展健康的高校亚文化,而且还要抵制消除不良的高校亚文化,利用高校亚文化的积极因素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规避高校亚文化的消极负面影响,不断丰富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同时还要创新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切实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王建伟[4](2021)在《考虑情绪因素的标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规模人群疏散仿真技术能够对行人的运动行为模式进行分析、模拟以及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共安全隐患。办公楼、商场等大型建筑物内普遍设置有疏散标志等辅助设备,这些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为人群提供路径指引和疏散信息,从而提高疏散效率,由此研究可行的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Guided Crowd Ev acuation)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受引导的人群疏散仿真方法较少考虑行人的情绪以及情绪在人群间传播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情绪因素影响下的标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方法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考虑情绪和标志引导的人群疏散仿真方法。首先,基于VCA模型(Visibility Catchment Area),在Agent感知标志的过程中耦合情绪因素;其次对Agent的情绪进行建模,考虑了标志对Agent的情绪修复作用;然后,通过在场景中添加途经点,根据Agent的情绪动态选择不同的途经点来模拟Agent的疏散行为,并在Agent速度更新过程中耦合情绪因素;最后设计了相关仿真实验验证方法的有效性。2)将情绪感染模型引入到标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中,提出了一种融合情绪感染的标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方法。首先,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对人群进行分组,并对Durupinar模型进行改进,融合年龄和OCEAN心理学人格理论中的N个性等异构因素;其次考虑了环境因素和情绪感染的影响,对Agent的情绪进行更新;然后,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对Agent的行为进行仿真;最后运用该方法进行人群疏散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基于上述方法,搭建了基于标志引导的快速可视化仿真平台。该平台基于Unity 3D,通过编写XML来建模场景,动态地更新仿真参数,从而快速地进行标志引导下的三维人群疏散仿真。

刘国玲[5](2021)在《物理学史在高中教学中的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几次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学史的强调,体现了物理学史具有教育价值。广大中学物理教师也重新认识到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学,实现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了我国物理教学中的一个热点。本研究以教育重演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教育价值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统计分析了 2002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3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与2017年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规定,从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角度分析了在这三个版本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物理学史。结果显示,课程标准对物理学史的价值取向从重视对学生知识、个性品质培养,到强调知识价值和个性品质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方法价值、能力价值的要求,再到显性强化物理学史的方法价值和能力价值,体现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丰富内涵,也彰显了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中物理学史内容的出现频率也在不断递增,而且在不同教育价值维度上体现得越来越均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物理学史内容不仅在教材正文中从四个维度凸显教育价值;而且通过科学足迹、科学漫步和练习来强化物理学史的能力价值,通过STS、STSE强调个性品质价值,通过旁注和科学方法的概括强调方法价值。试图通过不同教材内容模块逐步实现全面渗透物理学史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要想真正贯彻实施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必须抓好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这个主阵地,为此本研究从教育价值理论框架出发设计问卷,从物理学史的掌握情况、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情况、对物理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态度以及物理学史的应用情况几个方面调查中学物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和实践。分析发现:一线教师在物理学史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待加强,整体上,教师对于电学和力学相关的物理学史内容掌握要优于热学和光学;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认可度越高的老师,在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态度越趋向于主动,也会更积极地将物理学史融入教学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使物理学史有效应用到物理教学中的资源相对缺乏,较少学校开设物理学史相关的校本课程,教师普遍希望获得更多的优质示范资源。因此,从物理学史的发展视角来开发中学物理实验,挖掘教学设计新思路,值得大力探索。教学实践和评价的价值导向有很强的关联,为此论文统计分析了近十年来77套以全国卷为主的高考真题中物理学史相关试题及其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发现物理学史相关试题的题型相对单一,多为选择题;考查内容多集中于力学和电磁学,热学和光学较少;且主要考查的是物理学史的知识价值和能力价值,方法价值和个性品质价值的考查十分稀少等。从课标要求和学生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评价应该注重挖掘方法和个性品质价值的考核,为物理教学实践提供导向。为了让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论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加强对一线教师物理学史内容及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培训;优化物理学史评估内容;挖掘物理学史史料,大力开发相关的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包括从经典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提炼方法价值及能力价值,从中国古代物理学史发展中提炼方法价值及个性品质价值,从物理学发展中的失误、挫折中提炼方法及个性品质价值,将HPS教育理念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等。

张琼[6](2021)在《王朝闻美学的民族性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朝闻是我国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是一位经历独特的美学家,从美术和雕塑创作进入美学研究,曾担任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主编了建国后第一本《美学概论》。他近70年的学术生涯,亲历并参与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全过程,并一直身处以理论指导艺术创作实践的一线。作为一位精通艺术创作和理论实践“通艺而谈美”的美学家,他的美学着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他采取一种从经验到理论,再从理论到经验的螺旋上升的研究方法,“按照国内当下流行的认知框架,王朝闻的理论着述既有逻辑思辨的理论形态,也有诗性感悟的传统方式。当把这两种话语方式简单地分属西方与中国,并认为两者具有‘异质性’和‘不同通约性’的时候,它们却统一于王朝闻的论着之中”(1)。无论是学术生涯的独特性,还是话语方式的多样性,王朝闻在我国当代美学家中都是不多见的。深究王朝闻这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的尝试,并认真发掘其中可资汲取的那种深层动力,可以发现,在王朝闻几十年的文艺美学思考中,始终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那就是民族性的思想是他美学理论中的一个更加深层的基础和出发点。王朝闻美学思想的民族性有着显性外在呈现和隐形内在规定性两种紧密联系的形态,前者是王朝闻对中国传统的理论生成机制以及传统的理论话语方式的袭承,后者是王朝闻对中西优秀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纳,并在坚持民族性立场的基础上,以人民性为归旨,以大众性为表征,融合外来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民族性的美学思想。中国学术研究需要“诉诸中国的本土问题,立足自己的学术本位”(2),从而为之创造出“新的探索空间和创新契机”(1)。本项研究尝试从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独特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点、历时性演进和内部逻辑;同时,从王朝闻提出的美学观点中分析他民族性思想中多样统一的内涵和双重维度的特点,力图从王朝闻美学理论的点、线、面立体结构的相互比照中,梳理出他民族性思想的基本面貌,以期为王朝闻所做出的贡献作出更为准确的价值定位,为中国当代美学主体性建设提供启发与参照。本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及结语组成。在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围绕王朝闻独特的话语方式,异于众家的理论面貌,以及王朝闻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地位的争议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民族性构成了王朝闻美学理论最重要的底色和中轴线,王朝闻艺术美学的相关研究是其理论显见的前台部分,其民族性的立场则是其理论研究的后台部分(2)。王朝闻美学建构的过程,始终在追寻一种独属于中华民族的“中国经验”,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找寻和确立“中国经验”的过程。他的中国经验直接造就他的美学理论充满了民族性的特点。其次,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王朝闻美学理论的研究状况,发现对王朝闻民族性思想的研究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提出研究王朝闻美学的独特性和深层的文化动因,及其表现对于破除我们某些僵化的思维定式,推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主要探究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美学的民族性问题提出的根源和语境。坚持宏观着眼、微观切入的方法,从民族性问题的发生,到反思中国美学民族性问题及其当下研究的本土语境、提出王朝闻美学的民族性思想的价值立足点三个层级,依次递进展开探讨。首先,指出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的标志,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面貌拥有了现实可辨的特征。其次,论述民族性在美学范畴的反映就是在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理想上体现出民族特有的认知和认同,更为直观地指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的、当下的、整体的和稳定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民族性。通过反思全球化进程中美学本土性重建的重要意义,梳理20世纪和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讨论,中国美学的建构历程,提出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民族性问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供所有知识分子共同遵守的规范。最后,对王朝闻美学民族性问题的价值立足点进行了探讨,指出王朝闻为中国当代美学做出了原创性的、民族特色的学术贡献,继承和发扬了中华美学重视精神理想和追求的传统,把中华美学精神蕴含于自身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体验并做独特的呈现,成为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创构自觉的民族性思想的学术范式。第二章着重分析了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建构问题。采取学理分析与切入历史实境交叉研究的方式,从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理论基点、内部逻辑、历时性演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归纳和梳理出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4个理论基点,并指出他从时代语境和文艺功能出发,对鲁迅“文艺大众化”思想进行选择与转化;作为毛泽东“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坚定贯彻者进行了充分吸收与发展;在马克思美学的指导下,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延衍阐释为“艺术辩证法”;以中国古代文化为母体和本根,从当前的文艺美学现实问题和充满民族性的审美实践出发,从“了然于心”的艺术创作实践和审美体验,有选择地吸收和过滤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的美学观点,过滤和融通原有理论的内含和外延,丰富起美学的民族性思想。其次,分析了王朝闻民族性思想的内部逻辑,指出王朝闻美学的民族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民性的根基,这种属于底层大众的人民性往往也带有明显的大众性特征。这种民族性或者说人民性也因其拥有最广大数量的受众,而具有了合法性的基础。此种大众性,实际上又与世界范围内权力主体的民主化趋向合流了。由此,民族性话语与马克思主义亲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对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历时性演进过程进行了追踪和分析。通过回到王朝闻治学的情境看他交互于时代的具体应对和彼此关系,以及思想的演进过程,从历时与学理两个维度的交叉并行中,指出其美学民族性思想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萌芽阶段的“经世致用”新艺术创作论。王朝闻在“经世”目标的导引下,不断寻找“致用”的路径,在艺术与政治的双向互鉴中找到了“喜闻乐见”的支撑,实现审美性与政治性的平衡。二是发展阶段的“自有我在”的审美敏感。王朝闻的理论研究重心转到了对“自有我在”的民族性审美敏感的研究,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表达方式中寻找活力源头重新灌注鲜明的主体意识。三是升华阶段的“无古不成今”的民族化。王朝闻旗帜鲜明地高扬民族化的大旗,提出了“无古不成今”等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论点和思想。第三章对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究,采取文本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王朝闻的美学观点中廓清了民族性思想的内涵。指出在王朝闻美学的民族性思想里,“共性”与“个性”交错融合的多样与统一,形成了他民族性思想三个逻辑层面的内涵:一是“各美其美”与“脱形取神”、“美人不同面”与“审美适应”、“贵乎反本”与“正末归本”内容逻辑层面递进演变的“我之为我”的民族性;二是“明道若昧”的共性、“不似之似”的共通感、“理有恒存”的大众性三者共同作用于实践逻辑的“平衡融洽”民族性;三是通过“隔与不隔”的辩证法,“不罔不怠”的融通化实现目标逻辑层面的“各得其所”的民族性,充分体现出从中国经验出发并贯彻中国式感悟思维的“民族性”,基于创作深刻体验的“实践性”,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人民性”,以及始终关注创作前沿、与现实同行的“时代性”。第四章是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规定性问题的延伸,主要研究探讨了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中“双重维度”的特点。一是梳理王朝闻的美学民族性思想中的地域维度。中国的民族性之中包含地域和族裔的多样性,地方性是民族性产生的摇篮。从王朝闻的理论中,可以发现他试图从作为民族性缘起的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生成,以及城市化对地方性的侵蚀及造成的民族性的危机角度对民族性进行了界定。二是梳理王朝闻的美学民族性思想中的时间维度。时代性与民族性一直都是一对重要关联的范畴。通过归纳王朝闻对于时间维度的留意和敏感,以及提出的时间性与民族性、延异的民族性概念正是王朝闻美学民族性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同时他将民族性赋予一种既联系地方,又与时俱进的特征是其美学民族性思想所具有的宝贵价值。第五章则将目光聚焦于作为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的王朝闻具体的理论建构和贡献。首先,是王朝闻对中国传统美学所进行的现代性转化的工作。中国传统美学并非只具有历史意义,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立场和话语方式也能够在延续中实现新生。王朝闻在自己的学术写作中继承了传统美学的话语方式,同时也让传统的理论思想资源在现实的应用中完成了接续与再生。其次,是王朝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作所做出的积极贡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实际也是其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章的后半部分,对王朝闻所参与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进行的中国化的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整理。在结语部分,首先对前述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相应的深化,也对王朝闻美学理论的民族性思想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进行了一种概要性的概括。同时,王朝闻美学的民族性思想并非只是具有一种历史性的价值,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下提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大背景下,重新梳理和回顾王朝闻美学理论的民族性思想,十分具有价值的。王朝闻秉持了一种立足于本民族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吸收和融会。在王朝闻这里,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和完成了它的中国化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主体性、我们的民族性也随之体现了出来。当下,我们需要在文化中重新寻回自身、需要在理论研究中重新寻回自身,而王朝闻的理论书写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可资借鉴的理论研究范例。

赵紫文[7](2020)在《晚明草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探究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书体发展的研究型论文,即以“晚明”为时间限定,以“草书”为研究对象。其中,“晚明”是社会发展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转型期,“草书”是极具个性及表现力的书体。两者的交融,无论是形体还是审美,都形成了诸多极具特殊性的艺术现象。本文试以形体发展、审美风格、理论批评等问题为探究视角,根据史料文献及图版资料,在前贤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晚明社会变迁的迹象与草书发展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深入晚明草书的表现形态及细节变化,阐释其嬗变与流变的规律。并试图深化对其发展特徵的认识,揭示影响这一时期草书发展的成因、变化及旨趣。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对晚明草书发展的背景,及基于本体的诸多形态所进行的研究。所涉内容为:绪论部分是对晚明草书领域的学术研究情况所进行的梳理。同时,对相关概念、范围、方法等进行简要的阐释;第一章总体论述晚明草书继承与发展的背景及基本形态,从社会生态、书体生态、承袭的观念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笔法形态的正统探索与个性延展的相关问题,从历代笔法流变中审视晚明草书家对笔法谱系的吸取情况,并探究晚明草书“正统笔法”观念的细微构成,以及各位书家之间笔法理念的差异化。同时对笔法的实践条件、类型、特徵等进行阐释,并对“个性化线变”的利弊进行辩证分析;第三章是针对晚明草书墨法形态的维度开拓与创造的研究,从晚明之前的墨法运用及理论中,总结墨法流变的规律与规约,并阐释晚明至清代对墨法突破与总结的特徵。以此考察墨法在晚明“泛化”的成因,并对晚明草书“创造性墨变”的维度及特徵进行探索;第四章主要涉及晚明草书字法形态的择用与形体再草化的问题。在深入草书字法的发展内涵,及晚明草书字法的发展状态中,对符号草法和形体字法的改造予以细致探究,总结了晚明草书草法中的一些形变规律和特点;第五章以晚明草书结体形态的奇异形变及空间特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梳理从晋唐到晚明草书结体空间的流变,从单字、字组、长字组、纵向行形等角度,探讨草书结体空间的异变及奇异性;第六章主要讨论晚明草书章法与势的表现提升,及审美视域的拓展,通过设定参照系与测算参数的方式,对晚明草书章法的字间距问题进行寻绎。同时,对章法的欹正关系进行考察,通过“横中心倾角线”和“横行线律动”的方式进行尝试性阐释,得出数据和相关结论以辅助论述。另,对草书章法的区域对比与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笔势、体势等进行探究;第七章是从明代文艺思想与书学理论的同步关系出发,结合明代前期、中後期,书学理论的变化与特徵,对晚明草书相关的理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晚明草书的历史地位进行重新分析。下编是为配合正文研究所编《晚明草书字形汇编》,收集了晚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以及傅山等书家的草书作品共420件,分为4100余个字头,共32220个草书字形。

高静[8](2020)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研究开始从一般教学理论的建构转向对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教师是教学实践改造与变革的实施者与推动者,教师以符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实践理性指导并参与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对教学实践的改造与变革。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教师教学的内在依据,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质量。理想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由此才能进一步将理想的教学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现对教学的应然改造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在当前社会历史阶段需要怎样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包括其目标向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基本维度?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或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扰与难题,对其的认识模糊与定位不准,使教师教学实践迷失方向与教学行动的意志力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实践的偏离,进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建构为着重点,尝试性地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应答。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武器,以“人是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根本教育宗旨下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深化改革为契机,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体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基本特征及价值意蕴进行理论阐释,并在对其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进行考察与审视,以及对“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推演并建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包括应然追寻、理论架构与实现路向。总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围绕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三个层面,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研究思路,具体表现为“理论阐释(第一章)——历时审视(第二章)——理论建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是什么”的本体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实践、理性、实践理性与教学实践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并阐释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涵。我们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是指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与主流价值取向下,遵循教学的普遍价值原则、教学过程规律与教学规范,借助一定的方法工具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即将应然教学转化为实然教学的意志性能力。这种意志性能力是一种相对于认识能力而言的现实行动能力,即在认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指导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动,其实质是教师将观念中的理想教学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行动能力,否则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就会因仅停留在意识或观念层面无法“变现”而失去现实效力。为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概念及其论域,在对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并不消除教师教学实践感性、并非拒斥教师教学理论理性、并非等同于教师教学实践逻辑、非片面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即是教师教学的合理性,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内隐性与外化性的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具身性与离身性的统一。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理性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渗透、是教师教学的内生根据与内在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展现。在“怎么样”的认识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人类历史分期的划分,追溯、梳理并归纳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时期是“自然朴素”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奴隶与封建社会时期为“经验伦理”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近代时期是“理性启蒙”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现代时期表现为“工具效用”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且分别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不同的功能作用,即在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内容要素如教师主体意识、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规范与教学实现方式四个方面共同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教学实践理性样态,并在整体上呈现一种历史性的演变过程。综观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整个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首先在纵向层面总体上呈现为不断向复杂性与高层次演化与发展的趋势;横向层面表现为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及其特定需要,作为完整意义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凸出的重心不同或某一侧面备受推崇。其次,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具有“传统性”,传统是从过去流传下来并进入到现在且关乎着未来,不断地选择性地以不同形式延续着,生存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并与特定社会相互作用而以新的符合需要的形式展现着并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社会实践自身的历史局限,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低层次与片面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只是其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短暂阶段,在未来的自由王国里必将实现其自身的和谐与自觉。在“应如何”的价值论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性”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首先,在宏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趋势,以及“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推演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这一应然向度,其本质内涵为建构教师与学生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世界的完整性。这一理想的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前提与条件,即在意识层面对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理性的双重启蒙,在制度层面为教师教学行动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在自我养成层面教师应进行教学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学的德性自律。其次,在中观层面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向度,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理论架构,包括合理定位教学“人是目的”的根本基点、真实反映教学主体的内在尺度、科学把握教学客体的基本规律、自觉遵循教学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善于运用教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最后,以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追寻与理论架构为价值导向与理论支撑,提出具体的教学实现路向。立足于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并遵循先指出教学实践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后阐述教师应该如何建构或实现应然的教学状态的逻辑思路,提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实现路向,包括自觉建构“可能”的自足型教学价值取向、综合考量多元性与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自主建立“他者”关照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灵活选用学生发展指向的智慧性教学方法,以及立足于“为教学的评价”的差异教学评价。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理论指导,对教师教学实践理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同时以“和谐理性”为具体的理论指引,建构了教师教学实践理性的应然理论体系。第二,研究观点新。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更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观念建构的理想状态的教学有效且合理地转化为现实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如何促进教学由低效走向高效,教师教学如何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此外,还指出教师教学实践理性应走向多向和谐与自律自觉的状态,旨在建构师生与教学世界的完整性。

刘木森[9](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李小刚[10](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在现当代中国的接受和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20世纪美国首屈一指的表现主义戏剧巨匠、民族戏剧的奠基人和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一名多产的剧作家,他在近40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撰写了50余部剧作、大量的戏剧理论和诗歌作品,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戏剧奖,并于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美国剧作家。他与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三大剧作家;评论界称他们三人“共同将美国戏剧的重要性扩展到本国以外的天地,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当代剧作家提供了戏剧成就的标准。”[1]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直接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20世纪30年代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对洪深和曹禺两位大师戏剧创作的影响,80年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探索派”剧作家和导演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中西跨文化戏剧交流语境下,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接受理论视角出发,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和影响的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重点探讨奥尼尔的《早餐之前》《天边外》《安娜·克里斯蒂》《榆树下的欲望》《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以及《琼斯皇》《毛猿》《奇异的插曲》《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等表现主义剧作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以完整勾勒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升降起伏的接受轨迹曲线,展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接受、影响的全景式图景。全文分为五章,分别阐述奥尼尔其人其作、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演出等接受情况,以及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章从比较文学流传学的角度研究“放送者”奥尼尔及其戏剧创作历程。奥尼尔作为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由于其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身份,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文化当中,永远是一个游走于美国社会边缘的“他者”、忧郁的悲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创作中他充分吸收古代先贤哲思的营养,继承前辈的文学遗产和戏剧传统,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充分运用表现主义戏剧手段来挖掘、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和意念,凸显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上的巨大张力。第二章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对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奥尼尔戏剧的中国译介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20年代译介的序幕、3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及蓬勃发展阶段、40至70年代译介的低谷期、新时期以来奥剧译介第二次高潮及多元发展阶段。同时,本文对奥尼尔同一源语剧作、风格迥异的中译版本进行比照,以考察译者们所采用的殊异的翻译策略;阐明两次“奥尼尔热”期间,翻译界对于奥剧的翻译是以戏剧文学而非舞台演出为导向,其宗旨是仅将翻译的戏剧文本当作文学作品来赏读,而非当作剧场文本进行舞台演出。第三章主要阐述奥尼尔及其戏剧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主要对奥剧研究形式的接受状况进行梳理总结。从历时角度考察,相似的是在3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奥尼尔热”期间,掀起了两次奥尼尔研究热潮;从共时角度考察,1980年代以来,随着“二度西潮”的兴起和国内、国际尤金·奥尼尔学界的交流与融合日趋频仍,奥尼尔戏剧研究逐步趋于精细化、纵深化、专题化和数据化;研究视角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日趋丰富多元,并且呈现出向跨学科、跨文化视角转变的态势。学界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对奥尼尔及其剧作进行深度开掘和现代阐发,标志着中国的奥尼尔戏剧研究进入一个更为宽广的领域。第四章集中阐释奥剧在中国的搬演情况,主要从演出概况、导演构思及舞台呈现三个维度出发,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奥剧如《榆树下的欲望》和《安娜·克里斯蒂》的话剧改编演出和戏曲移植性改编演出概况;同时观照奥尼尔其它经典剧作《早餐之前》《天边外》近年来在中国的演出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奥尼尔及其剧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和舞台接受状况。第五章深入探讨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奥剧的译介、研究和舞台搬演呈现出的是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整体接受状况,那么在此接受的基础上,奥尼尔戏剧必然会对中国戏剧尤其是对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80年代是中国戏剧现代性转型再度勃兴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奥尼尔戏剧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探索派”剧作家李龙云和李杰戏剧创作的影响,尤为集中地体现在李龙云的《荒原与人》和李杰的《古塔街》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手段的创造性援用和创新性发展之上。

二、个性与个性的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性与个性的碰撞(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资源
    2.1 时代背景
        2.1.1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矛盾
        2.1.2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斗争
        2.1.3 无产阶级正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2.2 思想资源
        2.2.1 伊壁鸠鲁的自由观——自由是自我意识对宗教神学的超越
        2.2.2 康德的自由观——自由是实践理性领域中的人的本质属性
        2.2.3 黑格尔的自由观——自由是以必然为前提的精神主体自为的运动
第3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历史演进
    3.1 自由观的萌芽:自然哲学视角下的意志自由——《博士论文》时期
        3.1.1 原子的偏斜运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争
        3.1.2 自我意识与外界的统一
    3.2 自由观的初显:唯心主义视角下的政治自由——《莱茵报》时期
        3.2.1 享有政治权利的自由
        3.2.2 封建专制对自由的限制
        3.2.3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3.3 自由观的发展:人本主义视角下实现人的解放——《德法年鉴》和《手稿》时期
        3.3.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3.3.2 政治解放不等于人的解放
        3.3.3 无产阶级是社会的解放者
        3.3.4 异化劳动与人的类本质
    3.4 自由观的成熟: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时期
        3.4.1 唯物史观的确立
        3.4.2 人的发展三形态学说
        3.4.3 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
第4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核心要义
    4.1 自由的主体:现实的个人
        4.1.1 现实的个人是自然演进与社会演进的统一
        4.1.2 现实的个人是主体的个性与人类社会的共性的统一
        4.1.3 现实的个人是主体发展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的统一
    4.2 自由的实现途径:实践
        4.2.1 实践本质的发现
        4.2.2 实践的特性
        4.2.3 实践的自由观
    4.3 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劳动
        4.3.1 劳动价值的形成
        4.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劳动
        4.3.3 自由劳动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
    4.4 自由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
        4.4.1 自由时间是人自由发展的空间
        4.4.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时间的异化
        4.4.3 自由时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尺度
第5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本质规定及终极目标
    5.1 自由的本质规定
        5.1.1 真正的自由应是具有创造性的积极自由
        5.1.2 真正的自由是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融为一体的自由
        5.1.3 真正的自由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得以实现
    5.2 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2.1 主体潜在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实现
        5.2.2 主体本质的对象化得到充分展现
        5.2.3 主体本质的发展作为发展的真正目的
第6章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意义
    6.1 马克思自由观的价值取向
        6.1.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6.1.2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6.1.3 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
    6.2 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意义
        6.2.1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分析
        6.2.2 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对新自由主义引发当代全球危机的批判
        6.2.3 马克思自由观中的类概念的当代构建
        6.2.4 马克思自由观对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个体自由的两个向度 ——马克思与克尔凯郭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分析
第一章 自由的存在论基础:从思辨抽象到现实个体
    第一节 从思辨到有血有肉的人
        (一) 黑格尔的思辨存在论:存在与虚无的逻辑统一
        (二) 费尔巴哈新哲学的起点:有血有肉的人
    第二节 绝对自由的唯一者
        (一) 施蒂纳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反对中迷的中迷
        (二) 绝对自由的唯一者
        (三) 绝对的自由与绝对的痛苦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单一者的生存
        (一) 生存:与虚无相伴
        (二) 时间中的生存个体:瞬间
        (三) “单一者”及其主体性与内心性
    第四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
        (一) 从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到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 对象性活动: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的生成
        (三)现实的个人及其内在张力
第二章 个体自由的内心性向度:克尔凯郭尔对自由的生存分析
    第一节 人的有罪性:罪作为人的状态
    第二节 自由的可能性:忧惧与人的精神定性
        (一) 自由的可能性:人的精神定性
        (二) 忧惧:精神的唤醒
    第三节 自由与忧惧
        (一) 自由与虚无
        (二) 自由与忧惧
    第四节 生存个体的抽象化平夷:对个体自由的批判性审视
        (一) 个体的抽象化
        (二) 绝望:人与自己的错误关系
第三章 个体自由的社会向度:马克思对自由的社会性分析
    第一节 个体自由的社会性:马克思对自由的定位
        (一) 自由中的他者
        (二) 自由在关系中的体现
        (三) 自由见之于活动
    第二节 从自我意识的自由到联合体的自由
        (一) 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由
        (二) 政治领域与市民社会中的自由
        (三) 个体自由与自由人联合体
    第三节 个体自由与物化统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一) 从劳动异化到抽象劳动
        (二) 人的物化与符号化
第四章 信仰与实践:通往自由之路
    第一节 信仰:通往至上自由之路
        (一) 美学人的失落:作为可能性而存在
        (二) 伦理人的自由:在选择中觉醒
        (三) 至上的自由:通过信仰而可能
    第二节 《宗教大法官》之间:多数与少数
    第三节 实践——通向自由王国之路
        (一) 实践自由:从康德到马克思
        (二)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结语 在“内心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一章 高校亚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亚文化的概述
        (一)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概念
        (二)高校主流文化与高校亚文化
        (三)高校主流文化与高校亚文化的关系
        (四)高校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高校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一、高校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高校亚文化具有时代性
        (二)高校亚文化具有自发性
        (三)服饰文化
        (四)高校亚文化具有多样性
        (五)高校亚文化具有创造性
        (六)高校亚文化具有可塑性
    二、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社团文化
        (二)宿舍文化
        (三)偶像文化
        (四)恶搞文化
        (五)课桌文化
        (六)厕所文化
        (七)暴力文化
第三章 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三)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四、牢固树立主流文化的导向,引导高校亚文化健康发展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加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教育
        (四)外部层面的原因
        (五)学校层面的原因
        (六)学生层面的原因
第四章 有效应对高校亚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增强隐性育人意识
        (三)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亚文化的辨别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选择与判断能力
    三、建设和谐美丽校园,营造健康高校亚文化环境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二)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考虑情绪因素的标志引导人群疏散仿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上一篇:知识资本与无形资产分析
下一篇:B超诊断脾外伤对手术治疗的意义
致谢
摘要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