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日本南瓜中发现抗菌物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日本发现南瓜中含有抗菌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婷[1](2021)在《糯米清酒发酵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抗菌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糯米(Oryza sativa L.Var.),又称江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的功效,常用于制作发酵酒。清酒是由大米经蒸煮、加曲、糖化、发酵、过滤、脱色、煎酒、贮存等工序制作而成,而糯米清酒是以糯米为原料,采用酵母发酵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口感柔和,酸甜适宜等优点。由于糯米成本高于大米,目前对于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和生理活性的研究基本空白,因此本文研究了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确定发酵过程中的温度、糯米抛光度和酵母种类以完善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同时对此条件下发酵的糯米清酒进行生理活性研究,并对抗氧化和抗菌性进行相关研究,以糯米清酒填补市场空缺,也为国民提供清酒选择新思路。本研究选取发酵温度(12、15和18℃)、糯米抛光度(0、5、7和10 DM(对糯米糙米的米糠部分进行0、50、70及100%的抛光))和酵母种类(F33、F5和ST)作为控制条件制作糯米清酒,确定不同条件下在发酵过程中的p H值、总酸、总糖、酒精度的变化和感官评定得分以确定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对糯米及糯米清酒进行成分分析(一般成分、多酚总黄酮含量、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对糯米清酒的抗氧化性(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和抗菌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链球菌抗菌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研究经试验结果得出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发酵温度为15℃;抛光度为7 DM;酵母选用F5。于此条件下发酵的糯米清酒,根据感官评定具有颜色透亮,口感柔和,香气怡人,风味独特的优点。2.糯米清酒的成分分析糯米中一般成分为水分含量为12.94±0.79%、粗蛋白含量为7.98±0.54%、粗脂肪含量为0.76±0.08%、粗灰分含量为0.81±0.13%、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7.51±0.12%;糯米清酒中多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59.94±0.79 mg/100 m L、0.24±0.07mg/100 m L;糯米清酒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总量为513.298 mg/100 g,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糯米清酒中共检测出39种香气成分,包含13种酯类物质,占总相对含量19.17%;8种醇类物质,占总相对含量65.08%;11种酸类物质,占总相对含量9.47%;4种酮醛类物质,占总相对含量6.01;及3种其他香气成分,占总相对含量0.27%。3.糯米清酒抗氧化抗菌性的研究当糯米清酒的添加量为300μL时,其DPPH·清除率最高为37.11%;当添加量为300μL时,ABTS·+清除率最高为44.14%;当添加量为250μL时,铁离子还原能力为2.01。糯米清酒冻干粉的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和水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链球菌均无抗菌性,但其乙酸乙酯层对大肠杆菌有明显抗菌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8μg/m L。

沈永强[2](2021)在《植物蛋白基生物活性物乳液/胶囊包埋体系的构建与性能》文中认为近十年来,消费者对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然而一些功能性产品中所需要的活性成分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可能无法满足需要,例如水溶性或者油溶性较差,对外界环境(光照,高温,pH)比较敏感,或者生物利用度低等等。因此活性物质的包埋缓释受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利用Pickering乳液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包封从而达到保护和缓释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而Pickering乳液在乳化剂的选取上具有广泛的可选择性,无机颗粒(如二氧化硅,氧化锌,二氧化钛等)和有机颗粒(如多糖,蛋白质等)都被用来稳定Pickering乳液。有机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易降解,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花生蛋白,南瓜籽蛋白,桃仁蛋白等由于具有优良的两亲性,并且来源广泛,营养丰富,相比于动物蛋白安全性更高,因此在食品及化妆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许多研究利用植物蛋白制备的固体胶质颗粒来稳定油水界面,构建食品级和化妆品级乳液,进而制备成微胶囊以达到包埋缓释目的。本文以提取的植物蛋白经过反溶剂法制备成纳米颗粒来作为Pickering乳液的乳化剂,构建了化妆品用乳液的包埋体系,并以该乳液为模板,在其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将其微胶囊化,制备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的双壳层包埋载体。选择柠檬烯和维生素E两种脂溶性活性物质作为模型,研究了该包埋体系对活性物质的保护作用及释放行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使用常用的碱溶酸沉法对南瓜籽蛋白和桃仁蛋白进行提取,并对纯度进行优化,对两种蛋白进行了分析,探究了两种蛋白分别作为乳化剂的可行性。然后使用反溶剂法将蛋白质制备成纳米颗粒,探究了醇水比,蛋白质浓度,滴加速度,搅拌时间等对颗粒的影响。当pH为9.0,乙醇和水的比例为3:1,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浓度为10 mg/m L,滴加速度设定为1.25 m L/min时,颗粒的分散性最好,粒径最小。扫描电镜显示该颗粒是球状颗粒。颗粒的性质如接触角,Zeta电位,聚集程度等可以通过改变pH来调节。然后将制备的南瓜籽纳米蛋白颗粒作为乳化剂稳定高内相乳液。探究了pH,颗粒浓度以及油相体积分数可能对乳液产生的影响。当乳液的pH为8.0,颗粒浓度为1.0 w/v%时,南瓜籽蛋白制备的纳米颗粒可以稳定油相体积分数为84%的高内相乳液。该高内相乳液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使用该高内相乳液为载体包埋柠檬烯,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使用南瓜籽蛋白纳米颗粒稳定了内相体积分数为50%的Pickering乳液,探究了乳液在乙醇中的稳定行为。研究证明乳液在乙醇中的稳定性受pH的影响,当在等电点时,颗粒受乙醇诱导,有向液滴聚集的倾向,乳液更加稳定,不会破乳。然后以乙醇为溶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在乳液的表面包覆一层二氧化硅无机壳层,制备出微胶囊。探究了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的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对微胶囊形貌及壳层厚度的影响。结果证实当TEOS添加量为0.25 m L,APTES用量为0.125 m L,反应时间为1 h为最优条件。扫描电镜揭示了微胶囊是具有超大空腔的有机-无机杂化结构。探究了微胶囊对维生素E的包埋及缓释效果。研究表明,微胶囊对维生素E保护作用良好,并可以在一定pH下控制释放。

孙亚男[3](2021)在《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调理菜肴食品的兴起不仅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兼顾了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中央厨房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中式调理菜肴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当前调理菜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面临着机械损伤、色泽改变、水分流失、蛋白质氧化,以及在菜肴食品配送、贮藏过程中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问题。本论文以扬州狮子头菜肴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其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利用涂膜技术延长调理菜肴的货架期,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配送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将猪肉结合辅料虾仁、胡萝卜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主要原料----肉丸,以真空油炸(VF)为对照,研究了超声协同微波真空油炸(UMVF)对于炸用油氧化及肉丸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肉丸油炸过程品质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与VF相比,UMVF可减缓炸用油的氧化,抑制油炸过程酸价、极性成分、过氧化值含量的上升,减缓色泽、黏度的增加;UMVF得到的肉丸具有较低的蛋白羰基、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通过炸用油指标与肉丸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油炸肉丸的品质与炸用油品质呈显着正相关。肉丸油炸定型后需冷冻贮藏以便于后续中央厨房菜肴的加工,研究超声协同壳聚糖/糖醇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期间品质调控。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保水剂平均粒径295.3nm;经壳聚糖/糖醇保水剂协同超声处理(WAR-US),降低了冻藏肉丸的解冻损失率和组织中水分分布的横向弛豫时间;经WAR-US60W处理能延缓肉丸中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上升及质构特性劣变,能有效保持肉丸中虾仁盐溶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维持肌肉组织微观结构,能抑制肉丸中胡萝卜抗坏血酸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较大程度维持产品营养品质。以冷冻后肉丸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解冻方式对其蛋白质氧化性、溶解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指标间相关性阐述解冻过程肉丸品质劣变机理。结果表明,室温解冻肉丸氧化程度最严重(羰基含量9.32 nmol/mg),射频解冻和冷藏解冻可延缓蛋白质、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射频解冻肉丸的腐败性指标菌落总数、TVB-N及TBARS值均最小,水分分布状态、营养素含量及微观结构维持较好;肉丸解冻过程蛋白质氧化和脂质氧化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着肌肉蛋白质溶解性的改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解冻后的肉丸与青菜烹饪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为了揭示茴香精油/肉桂醛-壳聚糖涂膜液(HE)对其贮藏货架期延长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菌体微观结构、细胞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中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涂膜液对微生物的抑菌机理,比较了其对菜肴贮藏过程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E涂膜液具有较低的粒径与分散指数(PDI)和较高的电位,体系为剪切变稀的流体,热稳定性提高;颗粒表面光滑,分布均匀,且外观呈半透明。加入涂膜液的菌悬液中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被抑制,菌体的细胞膜、细胞壁被破坏。涂膜液可有效抑制扬州狮子头菜肴微生物(菌落总数、酵母霉菌数)的增长,延缓TVB-N含量和TBARS值上升、保持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7 d。为进一步改善上述涂膜液的抑菌性能,利用海藻酸钠(SA)包覆负载茴香精油/肉桂醛(FC)的多孔淀粉(PS),制备了SA/PS-FC包覆体,将其与壳聚糖(CS)共混构建CS/SA-PS-FC缓释体系,评估了该体系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货架期延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C被封装到CS/SA-PS-FC缓释体系中,缓释体系可将其热稳定性提高;在敞开环境中,FC的12 d累积释放率为70.62%,在封闭体系中12 d累积释放率为43.87%,拟合Avrami方程R2大于0.9,这从缓释动力学方面解释了该体系的释放特点。缓释体系可延缓扬州狮子头菜肴脂肪和蛋白氧化,营养成分的降解,抑制菌落总数、TVB-N值和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上升,维持菜肴较好的质构特性和水分分布状态,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9 d。为实现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以玉米醇溶蛋白(Z)及SA作为成膜基质,甘油(G)作为增塑剂,树莓花青素/姜黄素(RA)为天然指示剂制备了p H响应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配送过程中品质实时监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增塑剂的加入,削弱了SA与Z的分子间及分子内作用力,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Z/SA-G膜的断面均匀致密、略有粗糙但无孔洞无断层;G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Z/SA膜的热稳定性;添加了RA的指示膜力学性能、阻隔性能以及色泽稳定性均较好,且对不同p H值响应明显。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明显观察到指示膜颜色从由红色逐渐变浅红,再变为蓝紫色,最后变成暗绿色。至9 d时,菌落总数达到4.58log CFU/g,TBARS值0.601 mg/kg,TVB-N含量17.56 mg/100 g,扬州狮子头菜肴已经腐败。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建立了BP-ANN品质预测模型,模型可以概括出3个变量影响样品品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实现产品品质实时数据获取。

孔凡[4](2021)在《南瓜籽油制取工艺及氧化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近20年来,我国南瓜产量逐年增加,南瓜籽作为南瓜最重要的副产物也逐渐受到重视。南瓜籽脂肪含量高,富含矿物质与各种生物活性成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油料。本文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对南瓜籽油理化性质和油脂伴随物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法提取南瓜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比了三种制取方法制得的南瓜籽油的品质差异和储藏过程中南瓜籽油的品质变化,取得了如下成果:以南瓜籽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提取南瓜籽油的工艺条件,最优工艺条件下南瓜籽油的提油率为69.5%。还考察了微波条件对南瓜籽油理化性质和油脂伴随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微波预处理不仅提高南瓜籽油的提油率,也可以提高油脂伴随物的含量。以南瓜籽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PB实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BB响应面优化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制取南瓜籽油的工艺,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南瓜籽油的提油率为74.9%。对冷榨法、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制得的南瓜籽油的提油率、理化性质、油脂伴随物含量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制得的南瓜籽油有较高的水分含量、过氧化值和碘值,并在总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上有优势;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得的南瓜籽油酸价较高,并在总酚含量和总甾醇含量上有优势;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总酚在南瓜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其他油脂伴随物如α-生育酚、β-谷甾醇等也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在常温储藏的过程中,南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随储藏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p-茴香胺值的变化不大,油脂伴随物含量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虽有下降但变化不大,这说明常温储藏下南瓜籽油的品质较稳定;在Schaal烘箱法加速氧化,南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逐渐增加,油脂伴随物含量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温能降低南瓜籽油的储藏稳定性,在储藏前期,总酚和总生育酚含量迅速下降,说明在储藏初期总酚和生育酚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由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可知多酚和生育酚在南瓜籽油的加速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角鲨烯不是抑制南瓜籽油氧化的主要成分。本研究探索了制油工艺对南瓜籽油品质的影响,探究储藏过程中南瓜籽油品质的变化,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究了储藏过程中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的油脂伴随物,为高品质南瓜籽油的生产和高质量开发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

黑亚双[5](2021)在《生物质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及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高的机械强度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备受科学界的关注并在材料制备、能量存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本文文献综述中详细介绍了碳纳米材料的分类、合成方法和应用。生物质是一种来源广泛、成本低且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的富含碳的有机材料。生物质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和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理念。本文中我们利用多种生物质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的生物质衍生碳纳米材料并应用在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BFCs)中,具体的内容如下:(1)将海带作为前驱体,经过直接碳化制备了海带衍生的分级介孔-大孔碳(K-d HMMCs)。由于K-d HMMCs具有高比表面积、分级的介孔-大孔结构和高密度的缺陷位点等优势,基于K-d HMMCs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对多种电活性分子如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A)和对乙酰氨基酚(APAP)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特别是,与裸玻碳(GC)和碳纳米管(CNTs)修饰的GC(CNTs/GC)电极相比,K-d HMMCs修饰的GC(K-d HMMCs/GC)电极对H2O2和AA的检测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分析性能,例如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低的检出限。我们利用基于K-d HMMCs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分别检测实际样品(例如人体尿液、商业AA注射液和饮料)中H2O2和AA的含量,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2)将红薯作为前驱体合成了具有分级的介孔-大孔和分支纳米结构的碳气凝胶(HMM-BNCA)。与GC和CNTs/GC电极相比,HMM-BNCA修饰的GC(HMM-BNCA/GC)电极对AA的检测表现出更负的氧化峰电位(-0.005 V)、更低的检出限(0.45μΜ)和更高的灵敏度。我们还利用HMM-BNCA/GC电极检测了实际样品(AA注射液和饮料)中AA的含量,表明了基于HMM-BNCA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在复杂系统中使用的可行性。(3)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乳酸氧化酶(LOD)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制备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测定乳酸。两种酶共同固定在甘蔗衍生的三维碳纳米球交联的碳气凝胶(3D-CNBs CA)修饰的电极上。3D-CNBs CA在HRP电活性中心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基于LOD制备的单酶乳酸生物传感器相比,双酶基生物传感器对乳酸检测有更宽的线性范围和更低的检出限。双酶基乳酸生物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双酶基生物传感器也对复方乳酸软膏和饮料中的乳酸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上述结果表明双酶或多酶生物传感器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为了提高BFCs在人体体液中获得的功率密度,我们使用葡萄糖氧化酶(GOD)和LOD制备了双酶基生物阳极用于氧化葡萄糖和乳酸。马铃薯衍生的碳纳米球气凝胶(PCNAs)被用作阳极的电极修饰材料。基于双酶的生物阳极构筑的葡萄糖-乳酸/O2BFC在含葡萄糖和乳酸的p H为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得到的最大功率密度高于葡萄糖/O2 BFC和乳酸/O2 B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且达到两者之和的82.2%。在人体的汗水、尿液和眼泪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这表明葡萄糖-乳酸/O2 BFC在不改变BFCs数量下能利用低的燃料浓度实现发电量的大幅增加。研究表明,将双酶固定在生物阳极上氧化两种燃料的混合物来增强功率密度是可行的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5)我们基于乙醇氧化酶(AOD)和GOD构建了双酶基生物阳极用于氧化乙醇和葡萄糖。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的南瓜茎衍生的珊瑚状碳气凝胶(PSCCAs)被用作阳极的电极修饰材料。基于AOD和GOD的双酶生物阳极构筑的乙醇-葡萄糖/O2 BFC的电化学性能分别在含有乙醇和葡萄糖的p H为7.0的PBS以及两种酒精饮料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含有两种底物的PBS中还是在两种酒精饮料中,乙醇-葡萄糖/O2BFC获得的最大功率密度都高于在乙醇/O2 BFC或葡萄糖/O2 BFC上获得的。这表明乙醇-葡萄糖/O2 BFC在不改变BFCs数量甚至在使用低浓度的实际样品为生物燃料时也可以显着提高发电量。研究表明,用于BFCs的固定化多酶生物阳极可通过氧化复杂样品中多种生物燃料来提高功率输出。

张耀文[6](2020)在《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陆续报道了葫芦科不同种的植物上发生了青枯病,但有关病害的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难以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本研究的前期工作发现,从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中分离的青枯菌(简称嫁接节瓜青枯菌)对南瓜和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有较强的致病力,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较弱;青枯菌标准菌株GMI1000虽与葫芦科植物分离的青枯菌菌株均属演化型I、1号生理小种,但对葫芦科植物不致病。为探明嫁接节瓜青枯菌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以及与GMI1000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本研究测定嫁接节瓜青枯菌不同菌株对南瓜和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对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菌株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检测了Cq01和GMI1000菌株在南瓜上的侵染动态,并在南瓜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寄主信号)诱导下,比较两株菌株与致病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广西南宁市五塘镇嫁接节瓜青枯病标样及附近发病的苦瓜、辣椒和花生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均属于演化型I,即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除花生青枯菌为序列变种44外,其他菌株属于序列变种13。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和Cq03菌株对10个节瓜品种都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弱;10株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对南瓜砧木的致病力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为7~94;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较弱(病情指数低于31),但存在差异。(2)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Cq01菌株及其他9株不同作物青枯菌菌株(其中4株对葫芦科植物致病,5株不致病)的基因组测定。其中,Cq01菌株基因组全长为5,882,659 bp,GC含量67.72%,共编码5,144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葫芦科植物致病菌株中的核心基因占泛基因的比值与非致病菌株中的比值接近,但两种致病类型所有菌株的核心基因占泛基因的比值与单独某一致病类型菌株相比下降大于10%。与非致病类型菌株相比,在所有供试致病菌株中没有发现仅仅它们共有的基因和共同缺失的基因。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南宁市五塘且对南瓜致病的菌株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其他不同致病类型的菌株的亲缘关系与寄主或地理来缘无明显关联。(3)用绿色荧光基因gfp标记的Cq01和GMI1000菌株接种南瓜根部,1 d后Cq01入侵根部维管束,2~3 d进入子叶下方茎部,此时南瓜开始表现萎蔫症状。接种的第4 d,Cq01侵入南瓜子叶上部茎,植株进入发病高峰期。对于GMI1000菌株,仅观察到其侵入南瓜根毛,植株表现健康。采用稀释涂板法定量分析各个部位菌量,当根部菌量达到108CFU/g时,植株出现萎蔫症状;当茎部菌量达到108CFU/g时,整株萎蔫。而GMI1000菌株侵染的植株的根部菌量最高仅为106CFU/g。当采用茎部注射法接种时,注射部位的Cq01和GMI1000菌株的菌量持续增长,第5 d达到最高值,约109CFU/g。Cq01菌株可以从注射部位向上、下扩展,接种第3 d显症,而GMI1000菌株在植株内的扩展受限,不能致使植株发病。(4)在南瓜苗提取物诱导作用下,Cq01和GMI1000菌株的趋化性和胞外多糖产量未受影响,虽然两株菌株的运动性都有所增强,但Cq01菌株的运动性强于GMI1000菌株;Cq01和GMI1000菌株生物膜形成都有显着增加,且低浓度提取物就对GMI1000菌株的生物膜形成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低浓度(12.5和6.25μg/m L)的南瓜苗提取物对两株菌株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无影响,当浓度达到25μg/m L时,GMI1000菌株的果胶酶活性有所增强。综上所述,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致病力弱,对南瓜致病力强,不同菌株间存在致病力分化;与葫芦科植物非致病菌株基因组比较,致病菌株基因组中没有发现特有基因;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Cq01可迅速侵染南瓜并在植株体内大量繁殖和扩展,而GMI1000菌株侵入植株中的数量较低,扩展受限,但其在南瓜苗提取物作用下的众多致病因子未受抑制。该研究对深入研究嫁接节瓜青枯菌的地理起源、寄主特异性及其致病机制提供了一定参考,为作物抗青枯病育种和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王雪儒[7](2020)在《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文中指出猴头菇是传统名贵食药真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南瓜富含多糖和膳食纤维,两种食物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猴头菇和南瓜的精深加工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本文以猴头菇与南瓜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复合配比及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猴菇南瓜保健酒,并检测发酵过程中多糖、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成分。此外,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探讨益生菌对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黄酮含量、p H、酵母活菌数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复合比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正交分析法,明确猴菇南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猴头菇汁与南瓜汁复合比例为1:3,接种量为1.1%,糖度为28°Bx,p H为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最终酒精含量可达12.6%,且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优化前及优化后三种工艺条件下的样品中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物质的区分都较为明显,而优化前与优化后的猴菇南瓜发酵液虽然发生少量重叠,但也可在气味上明显地区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猴菇南瓜发酵液。2.猴菇南瓜保健酒在发酵过程中,p H值在发酵前3天呈现下降趋势,发酵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发酵时间为6天时,酒精含量达到最高;黄酮含量持续增加,最后维持在最高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在最低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活菌数变化规律符合细菌生长规律,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过程。猴菇南瓜酒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44.19%,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17.5%,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40.05%。3.在发酵过程中接入与酵母菌同等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种,发酵液的酸度比对照下降9.88%;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酵母菌的对数生长期延后了1 d;发酵终止时,益生菌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比对照低52.04%,而黄酮含量则提高了24.13%;与对照相比,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7.15%、24.65%和31.25%。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依次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且清除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猴菇南瓜保健酒生产中,适当加入益生菌有利于提高酒品的抗氧化能力。

刘星宇[8](2020)在《屈曲花种子活性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屈曲花(Iberis amara L.)为十字花科植物,原产于西班牙,是一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的药赏两用植物。屈曲花具有抗氧化、抗虫、抗炎、抗菌、抗过敏和抗癌等多种活性,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有胺类、葫芦素类、芥子油苷类和黄酮类等。目前国内外对于屈曲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及其粗提物的活性上,而对于屈曲花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化学成分分析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植物在制药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超声波作为清洁高效的现代提取技术,在天然药物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较,超声波提取具有高效、环保、低温、低能耗等诸多优点。因此,本文利用不同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手段,首次对屈曲花种子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活性物质提取工艺路线优化。研究了屈曲花植物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特色活性物质的高效超声波辅助提取路线,并与传统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探讨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对屈曲花挥发油得率、化学组成以及各生物活性的影响;考察了超声波预处理参数与屈曲花种子油得率、物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各植化成分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了超声波功率与屈曲花中葫芦素提取的动力学模型的独特关系。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屈曲花的深度开发提供充足的参考信息,为进一步开展该植物活性成分的高效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本课题首次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馏法(Ultrasound-assisted hydrodistillation,UAHD)从屈曲花种子中提取挥发油。考察了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和液固比对屈曲花种子挥发油得率的影响,随后以单因素的实验结果为基础,运用响应面法优化了UAHD提取条件,即在提取时间240 min、超声波功率75 W、液固比6.7 m L/g的条件下,挥发油的最大得率为0.42±0.05%(v/w,fresh weight)。UAHD所得挥发油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水蒸馏法(Hydrodistillation,HD)和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随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UAHD、HD、SD所得挥发油样品成分进行了测定,三种挥发油样品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特征,一共从中检测并确定了28种相同的化合物,其主要的成分为松油醇、薄荷酮、新二氢香芹醇和姜黄烯等。随后又对挥发油样品一系列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三种方法所得挥发油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和菜青虫幼虫拒食活性,且三种油样之间的活性无太大差别。上述结果表明,UAHD是一种高效、简便、经济、绿色的挥发油萃取技术,超声波的引入能显着提高传统蒸馏技术的提取效率,且不会破坏产品原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因此,超声波可作为芳香植物精油工业生产的辅助提取手段。此外,屈曲花种子挥发油表现出了广泛的药理活性,在食品业、制药业和农业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随后本课题首次采用超声波预处理(Ultrasound pretreatment,USP)与超临界CO2提取(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SCE)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屈曲花种子油(Iberis amara seed oil,IASO)。探索了不同USP参数(功率及时间)对IASO的产率、物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各植化成分含量以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种子经100W的超声波功率处理10 min后,SCE获得的最大IASO得率(25.28±0.39%,w/w,dry weight)比未经处理的种子高约28%。IASO的物化性质及抗氧化活性与食用油接近,且含有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营养成分。与传统的萃取方法相比,USP+SCE能提高IASO的油品质量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还能增加油品中多种植物化合物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上述结果表明,USP+SCE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混合提取工艺,对种子样品的超声波预处理能显着增强IASO的产率以及提高油品品质,在天然植物油的工业提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此外,IASO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在制药、生物柴油和食品行业中,屈曲花种子可作为易获取的天然植物油的良好来源。(3)其次本课题采用独特的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2提取技术(Ultrasound-assisted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UASCE)从屈曲花种子中获取葫芦素E(Cucurbitacin E,Cu E)。该天然化合物是屈曲花种子中含量丰富的特色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课题采用田口设计法,建立L25(56)正交矩阵对UASCE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动态提取时间60 min、压力25 MPa、温度50℃、CO2流速2 m L/min、夹带剂浓度12%、超声波功率200 W的条件下,UASCE获取Cu E的最高得率为8.61±0.06 mg/g,dry mass。结果表明,与传统超临界CO2萃取法相比,UASCE提高了26.1%的Cu E得率,缩短了34.8%的提取时间,减少了52%的CO2用量。动力学研究表明,建立的破碎-完整细胞模型与实验提取曲线基本吻合。对流机制在UASCE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且传质系数随超声波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上述结果表明,UASCE是一种高效、绿色、可行的提取方法,超声波的引入能提高传统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以及节省运行成本,可为高效的Cu E工业生产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最后利用超声波辅助溶剂萃取法得到屈曲花种子浸膏,随后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进行分段萃取,应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小孔树脂柱、制备薄层层析、半制备型HPLC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屈曲花种子浸膏的乙酸乙酯相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借用质谱及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解析手段鉴定了26个化合物成分的结构。其中包含5个木质素类化合物、8个葫芦素类及其衍生物、7个黄酮及黄酮苷物质、2个倍半萜类以及4个其他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别为Ethyl 4-methoxycinnamate(1)、p-Coumaric acid ethyl ester(2)、β-sitosterol(3)、Tiliroside(4)、Neolignan(5)、Corchoionol C(6)、3-methoxy-4’,7-epoxy-8,3’-neolignane-4,9,9’-triol(7)、Phlorizin(8)、Cucurbitacin D(9)、3-epi-isocucurbitacin D(10)、Cucurbitacin B(11)、Cucurbitacin I(12)、25-acetoxy-2α,16α,20(R)-trihydroxy-cucurbita-5,23-dien-3,11,22-trione(13)、25-acetoxy-3β,16α,20(R)-trihydroxy-cucurbita-5,23-dien-2,11,22-trione(14)、Cucurbitacin E(15)、Arvenins I(16)、(-)-Pinoresinol(17)、(±)-Syringaresinol(18)、(±)-Lariciresinol(19)、Blumenol B(20)、Afzelin(21)、(-)-Catechin(22)、Taxifolin(23)、Kaempferol(24)、Sinensin(25)、p-Hydroxybenzonic acid(26)。其中22个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以上结果表明,屈曲花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进一步扩大对该植物化学成分的认知,对推动屈曲花产业的发展以及相关作物产品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王慧珠[9](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生死关头》(塔里木文学月刊2018.10);《健康咨询300例》(保健-基本知识-维吾尔语2002.1)》文中指出

赵怡婷[10](2020)在《蒜薹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蒜薹(Garlic 是百合科葱属,是抽薹大蒜的茎,有花茎和花苞两个部位。蒜薹中植物多酚类含量较高,具有活血、抗癌、杀菌等多种药理活性。蒜薹在我国种植区域广泛,产量及出口量大。国内外学者对于蒜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贮藏和加工方式,而对于蒜薹多糖结构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蒜薹粗多糖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活性,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蒜薹多糖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提取分离纯化获得纯化多糖,对其进行结构鉴定以及抗氧化活性的评价,为蒜薹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以及在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蒜薹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采用水提醇沉法对蒜薹中的多糖进行提取,得到了粗多糖,多糖得率0.95%;用Sevage试剂除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得蛋白清除率为75.74%;过氧化氢除色素得到的多糖,命名为GDLY;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得到5个组分,分别是 GDLD-0、GDLD-1、GDLD-2、GDLD-3 和 GDLD-4,采用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5个组分的多糖均不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由于GDLD-0收集的量较大,以及其水溶性较好,对其采用Sephacryl凝胶柱层析对GDLD-0进行纯化得到的纯化多糖GDLL;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GDLL的分子量为15 kDa。(2)蒜薹多糖的结构鉴定对GDLD-0、GDLD-1、GDLD-2和GDLD-4进行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四各组分均含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采用PMP柱前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GDLL,其单糖组成以及摩尔比为: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4.36:73.29:1.70。对GDLL进行完全甲基化分析,GC-MS的结果显示,GDLL中的糖苷键的连接方式主要为→5)-Araf-(1→、Glcp-(1→、→4)-Galp-(1→、→6)-Glcp-(1→和→4,6-Galp-(1→,占的百分比分别是 0.71%、4.87%、86.29%、1.17%和6.95→%。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单糖组成和甲基化结果,核磁共振波普解析GDLL的结构单元是:(3)蒜薹多糖的抗氧化性对蒜薹粗多糖及纯化后的多糖GDLD-0、GDLL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比较Vc和蒜薹多糖GDLL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金属离子螯合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影响,评价粗多糖、GDLD-0和GDLL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抗氧化能力的强弱依次是粗多糖>GDLD-0>GDLL。可能原因是粗多糖中含有多种分子量均一的多糖和其他化学成分。

二、日本发现南瓜中含有抗菌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发现南瓜中含有抗菌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糯米清酒发酵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抗菌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清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清酒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清酒的研究进展
    1.3 清酒中成分的研究
        1.3.1 多酚类物质的研究
        1.3.2 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1.3.3 香气成分的研究
        1.3.4 矿物质及维生素的研究
    1.4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5 抗菌性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糯米清酒的制作工艺
        2.2.1 糯米清酒和大米清酒的工艺流程
        2.2.2 制作工艺要点
    2.3 糯米清酒的发酵条件研究
        2.3.1 不同温度对糯米清酒的影响
        2.3.2 不同抛光度对糯米清酒的影响
        2.3.3 不同酵母种类对糯米清酒的影响
    2.4 试验方法
        2.4.1 糯米清酒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2.4.2 糯米清酒的感官评价
        2.4.3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温度对糯米清酒发酵过程的影响
        2.5.2 不同糯米抛光度对糯米清酒发酵过程的影响
        2.5.3 不同酵母种类对糯米清酒发酵过程的影响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糯米清酒的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糯米的一般成分分析
        3.2.2 糯米清酒多酚总黄酮成分的测定
        3.2.3 糯米清酒中氨基酸成分分析
        3.2.4 糯米清酒香气成分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糯米的一般成分分析
        3.3.2 糯米清酒中理化指标分析
        3.3.3 糯米清酒中多酚总黄酮成分分析
        3.3.4 糯米清酒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3.3.5 糯米清酒的香气成分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糯米清酒的抗氧化及抗菌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糯米清酒抗氧化性研究
        4.2.2 糯米清酒的抗菌性测定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糯米清酒抗氧化性研究
        4.3.2 糯米清酒的抗菌性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植物蛋白基生物活性物乳液/胶囊包埋体系的构建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Pickering乳液
        1.1.1 Pickering乳液及其稳定机理
        1.1.2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的因素
        1.1.3 Pickering乳液的乳化剂
        1.1.4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应用
    1.2 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植物蛋白
        1.2.1 大豆蛋白
        1.2.2 花生蛋白
        1.2.3 小麦蛋白
        1.2.4 玉米醇溶蛋白
        1.2.5 蛋白质颗粒类型
    1.3 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1.3.1 微胶囊简介
        1.3.2 物理法制备微胶囊
        1.3.3 化学法制备微胶囊
        1.3.4 物理化学法制备微胶囊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乳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蛋白质的提取及表征
        2.2.4 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2.5 高内相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2.2.6 乳液的稳定性测试
        2.2.7 柠檬烯的包埋及稳定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蛋白质的成分及性质
        2.3.2 南瓜籽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稳定的高内相乳液
        2.3.3 桃仁蛋白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其稳定的乳液
        2.3.4 乳液的稳定机制
        2.3.5 负载柠檬烯的高内相乳液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醇对南瓜籽蛋白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3.2.4 乳液的耐醇性测试
        3.2.5 不同pH下颗粒的形貌表征
        3.2.6 乳液表面形貌及界面吸附量的表征
        3.2.7 颗粒的流变性表征
        3.2.8 不同醇水比乳液的表征
        3.2.9 乙醇乳液的储存稳定性
        3.2.10 负载维生素E的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pH下乙醇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3.2 颗粒团聚状态表征
        3.3.3 颗粒在乳液表面的状态
        3.3.4 稳定机制
        3.3.5 不同醇水比对乳液的影响
        3.3.6 乙醇乳液的稳定性
        3.3.7 维生素E的负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微胶囊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微胶囊的制备
        4.2.4 微胶囊形貌表征
        4.2.5 微胶囊元素分析
        4.2.6 负载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及分析
        4.2.7 微胶囊稳定性分析
        4.2.8 维生素E的释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胶囊制备
        4.3.2 影响微胶囊的因素
        4.3.3 结构分析
        4.3.4 负载维生素E的微胶囊
        4.3.5 微胶囊包载维生素的稳定性分析
        4.3.6 微胶囊模拟体外释放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央厨房”淮扬菜肴发展概况
        1.1.1 “中央厨房”概述
        1.1.2 淮扬菜肴中央厨房研究进展
        1.1.3 扬州狮子头菜肴研究进展
    1.2 调理菜肴原料预加工中冷冻解冻技术
        1.2.1 原料抗氧化研究进展
        1.2.2 原料冷冻解冻技术研究进展
    1.3 调理菜肴食品贮藏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热处理(巴氏杀菌、微波、射频)
        1.3.2 非热处理(超高压、脉冲电场、辐照)
        1.3.3 碳量子点及纳米杀菌材料
        1.3.4 植物精油抑菌剂
    1.4 调理菜肴食品配送过程中品质智能监测
        1.4.1 基于化学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1.4.2 基于天然提取色素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肉丸油炸品质及炸用油品质特性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处理
        2.3.2 指标测定方法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对炸用油品质的影响
        2.4.2 对油炸肉丸品质的影响
        2.4.3 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联合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品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保水剂的制备
        3.3.2 样品的处理
        3.3.3 指标测定方法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抗冻保水剂的形成机理及表征
        3.4.2 WAR-US处理对肉丸保水性的影响
        3.4.3 WAR-US处理对肉丸中猪肉品质的影响
        3.4.4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虾仁品质的影响
        3.4.5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胡萝卜丁品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效解冻方式对肉丸品质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解冻方式处理肉丸
        4.3.2 指标测定方法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质氧化特性的影响
        4.4.2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溶解特性的影响
        4.4.3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风味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4.4.4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4.4.5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猪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4.4.6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虾仁品质指标的影响
        4.4.7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胡萝卜品质的影响
        4.4.8 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S/FC可食性涂膜抑菌机理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抑菌剂的筛选
        5.3.2 可食性涂膜液的制备
        5.3.3 抑菌机理探究
        5.3.4 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5.3.5 指标测定方法
        5.3.6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浓度抑菌剂抑菌效果比较
        5.4.2 理化特性的表征
        5.4.3 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的分析
        5.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酵母霉菌的影响
        5.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BARS和TVB-N含量的影响
        5.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5.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5.4.8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鼻风味的影响
        5.4.9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舌滋味的影响
        5.4.10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感官评价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S/SA-PS-FC缓释体系构建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植物精油缓释体系的构建
        6.3.2 在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6.3.3 指标测定方法
        6.3.4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精油缓释体系的性能表征
        6.4.2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的影响
        6.4.3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VB-N值的影响
        6.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6.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6.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6.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色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天然色素指示膜的制备及其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新鲜度可视化监测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成膜基质、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7.3.2 花青素智能膜的制备
        7.3.3 智能膜对典型菜肴的监测效果测试
        7.3.4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的BP-ANN模型的建立
        7.3.5 指标测定方法
        7.3.6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成膜基质对膜特性的影响
        7.4.2 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7.4.3 花青素指示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7.4.4 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中品质指标及指示膜颜色变化
        7.4.5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BP-ANN预测模型的建立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4)南瓜籽油制取工艺及氧化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籽用南瓜的概述
    1.2 南瓜籽和南瓜籽油的概述
    1.3 南瓜籽制油工艺研究进展
        1.3.1 南瓜籽油制油工艺概述
        1.3.2 南瓜籽油制油工艺对油脂伴随物的影响
    1.4 南瓜籽油储藏稳定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南瓜籽油工艺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瓜籽原料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2.2.2 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南瓜籽油
        2.2.3 微波预处理对南瓜籽油品质的影响
    2.3 小结
3 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南瓜籽油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对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南瓜籽油提油率的影响
        3.2.2 PB试验筛选影响因素
        3.2.3 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因素水平
        3.2.4 B-B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法制备南瓜籽油的工艺
    3.3 小结
4 不同方法制备的南瓜籽油的品质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工艺提油率的比较
        4.2.2 南瓜籽油理化性质的比较
        4.2.3 南瓜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4.2.4 南瓜籽油油脂伴随物含量的比较
        4.2.5 南瓜籽油氧化稳定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4.2.6 油脂伴随物与氧化稳定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方法制备的南瓜籽油的储藏稳定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南瓜籽油常温储藏的研究
        5.2.2 南瓜籽油加速氧化的研究
    5.3 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生物质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及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碳纳米材料概述
    1.2 碳纳米材料的分类
        1.2.1 富勒烯
        1.2.2 CNTs
        1.2.3 碳纤维
        1.2.4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1.2.5 碳基量子粒子
        1.2.6 生物质衍生碳纳米材料
    1.3 碳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活化法
        1.3.2 模板法
        1.3.3 直接碳化法
        1.3.4 水热合成法
    1.4 碳纳米材料的应用
        1.4.1 锂离子电池
        1.4.2 电容器
        1.4.3 燃料电池
        1.4.4 传感
        1.4.5 生物燃料电池
    1.5 论文选题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生物质海带衍生的分级介孔-大孔碳的制备及其在构筑电化学传感平台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和测量
        2.2.3 K-dHMMCs的制备
        2.2.4 K-dHMMCs/GC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K-dHMMCs的表征
        2.3.2 K-dHMMCs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3.3 电化学催化氧化及检测H_2O_2
        2.3.4 电化学催化氧化及检测AA
        2.3.5 K-dHMMCs/GC电极对其他生物分子的电化学响应
    2.4 小结
第三章 生物质红薯衍生的分级介孔-大孔和分支纳米结构的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构筑电化学传感平台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和测量
        3.2.3 HMM-BNCA的制备
        3.2.4 HMM-BNCA/GC电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MM-BNCA的表征
        3.3.2 HMM-BNCA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3 HMM-BNCA/GC电极对AA的电化学催化研究
        3.3.4 实际样品分析
        3.3.5 HMM-BNCA/GC电极对其他生物分子的电化学催化
        3.3.6 HMM-BNCA的可持续性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甘蔗衍生的三维碳纳米球交联的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和乳酸氧化酶的双酶构筑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和测量
        4.2.3 3D-CNBsCA的制备
        4.2.4 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双酶的乳酸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机理
        4.3.2 3D-CNBsCA的表征
        4.3.3 Nafion/HRP/3D-CNBsCA/SPE电催化还原H_2O_2
        4.3.4 基于双酶的乳酸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3.4.1 基于双酶的乳酸生物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4.3.4.2 乳酸的安培检测
        4.3.4.3 双酶基乳酸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4.3.4.4 实际样品中乳酸的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马铃薯衍生的碳纳米球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和乳酸氧化酶的双酶构筑的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仪器和测量
        5.2.3 PCNAs的制备
        5.2.4 生物阳极的制备和BFCs的构筑
        5.2.4.1 生物阳极的制备
        5.2.4.2 生物阴极的制备
        5.2.4.3 BFCs的构筑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葡萄糖-乳酸/O_2BFC的设计
        5.3.2 PCNAs的表征
        5.3.3 生物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5.3.4 生物阴极的电化学性能
        5.3.5 BFCs的电化学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质南瓜茎衍生的珊瑚状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基于乙醇氧化酶和葡萄糖氧化酶的双酶构筑的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仪器和测量
        6.2.3 PSCCAs的制备
        6.2.4 生物阳极的制备和BFCs的构筑
        6.2.4.1 生物阳极的制备
        6.2.4.2 生物阴极的制备
        6.2.4.3 BFCs的构筑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乙醇-葡萄糖/O_2BFC的设计
        6.3.2 PSCCAs的表征
        6.3.3 生物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6.3.4 生物阴极的电化学性能
        6.3.5 BFCs的电化学性能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1 前言
    1.1 青枯菌的分布和危害
    1.2 青枯菌的分类
        1.2.1 青枯菌的传统分类
        1.2.2 演化型分类框架
        1.2.3 基因型群分类体系
    1.3 青枯菌的主要致病因子
        1.3.1 胞外多糖
        1.3.2 趋化性
        1.3.3 运动性
        1.3.4 毒性蛋白与分泌系统
        1.3.5 青枯菌毒力调控
    1.4 青枯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4.1 青枯菌基因组结构特点
        1.4.2 青枯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概述
        1.4.3 青枯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概述
    1.5 葫芦科青枯菌研究概况
    1.6 青枯菌的侵染动态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和供试作物
        2.1.4 主要试验仪器
    2.2 方法
        2.2.1 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鉴定
        2.2.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2.2.3 Cq01 菌株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2.2.4 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生理生化反应分析
        2.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以南瓜为砧木的嫁接节瓜青枯菌的鉴定
        3.1.1 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田间症状
        3.1.2 病原菌的分离结果和培养性状
        3.1.3 青枯菌的分子鉴定
        3.1.4 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的生化型和生理小种
        3.1.5 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
        3.1.6 不同嫁接节瓜青枯菌菌株对南瓜砧木的致病力
        3.1.7 嫁接节瓜青枯菌对节瓜实生苗的致病力
    3.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3.2.1 测序数据过滤统计
        3.2.2 基因组组装
        3.2.3 基因预测结果
        3.2.4 基因注释
        3.2.5 比较基因组分析
        3.2.6 对葫芦科致病和非致病菌株的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
    3.3 Cq01 菌株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3.3.1 Cq01和GMI1000 菌株的gfp标记
        3.3.2 Cq01-gfp和 GMI1000-gfp菌株在南瓜苗中的侵染部位
        3.3.3 Cq01 和GMI1000 菌株在南瓜苗中的侵染菌量
    3.4 南瓜苗提取物作用下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生理生化反应
        3.4.1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生长的影响
        3.4.2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运动性的影响
        3.4.3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趋化性的影响
        3.4.4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生物膜产生的影响
        3.4.5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4.6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胞外多糖分泌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嫁接节瓜青枯菌的分类地位及其致病力分化
        4.1.2 嫁接节瓜青枯菌Cq01 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及比较基因组分析
        4.1.3 Cq01 和GMI1000 菌株对南瓜的侵染动态
        4.1.4 南瓜苗提取物对Cq01 和GMI1000 菌株致病相关因子的影响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4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猴头菇
        1.1.1 猴头菇概述
        1.1.2 猴头菇营养价值
        1.1.3 猴头菇活性成分及功效
        1.1.4 猴头菇加工研究进展
    1.2 南瓜
        1.2.1 南瓜概述
        1.2.2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效
        1.2.3 南瓜加工研究进展
    1.3 保健酒
    1.4 电子鼻技术及应用
    1.5 抗氧化
        1.5.1 抗氧化机理
        1.5.2 猴头菇及南瓜相关抗氧化研究进展
    1.6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1.7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猴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2 试验方法
        2.1.2.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流程
        2.1.2.2 前期处理
        2.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2.1.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2.1.2.5 电子鼻分析
        2.1.2.6 猴菇南瓜保健酒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测定
        2.1.2.7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p H的监测
        2.1.2.8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酵母细胞数的监测
        2.1.2.9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实验
        2.2.1.1 猴头菇汁与南瓜汁比例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2 初始糖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3 初始p H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4 酵母接种量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5 发酵温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1.6 发酵时间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2.2.2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2.2.3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2.2.3.1 主成分分析(PCA)
        2.2.3.2 线性判别分析(LDA)
        2.2.3.2 载荷分析(Loadings)
        2.2.3.3 气味感应强度
        2.2.4 猴菇南瓜保健酒主要指标测定
        2.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p H的变化
        2.2.6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酵母细胞数的变化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3.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3.1.3.3 抗氧化成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多糖与黄酮含量
        3.2.2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抗氧化成分
        3.2.3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
        3.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3.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保健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p H的影响
        4.1.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4.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4.1.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4.1.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p H的影响
        4.2.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4.2.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4.2.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4.2.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性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1.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5.1.2 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5.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各理化因素的影响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屈曲花种子活性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屈曲花简介
    1.2 屈曲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挥发油
        1.2.2 胺类化合物
        1.2.3 黄酮类化合物
        1.2.4 葫芦素类化合物
        1.2.5 芥子油苷类化合物
        1.2.6 其他成分
    1.3 屈曲花的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氧化活性
        1.3.2 抗虫活性
        1.3.3 抗炎活性
        1.3.4 抗菌活性
        1.3.5 抗过敏活性
        1.3.6 抗癌活性
        1.3.7 其他活性
    1.4 超声波辅助技术在植物化学成分提取中的研究
        1.4.1 超声波提取原理
        1.4.2 超声波溶剂提取法
        1.4.3 超声波辅助索氏提取法
        1.4.4 超声波辅助匀浆提取法
        1.4.5 超声波辅助水蒸馏法
        1.4.6 超声波辅助微波提取法
        1.4.7 超声波辅助超临界 CO_2提取法
        1.4.8 其他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课题创新点
2 超声波辅助水蒸馏法提取屈曲花种子挥发油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细胞系及细菌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传统方法提取挥发油
        2.3.2 超声波辅助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响应面优化
        2.3.5 挥发油成分分析
        2.3.6 扫描电镜观察
        2.3.7 抗氧化活性测定
        2.3.8 抗炎活性测定
        2.3.9 抗癌活性测定
        2.3.10 抗菌活性测定
        2.3.11 菜青虫拒食活性测定
        2.3.12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AHD 的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4.2 UAHD的响应面优化
        2.4.3 扫描电镜分析
        2.4.4 挥发油成分分析
        2.4.5 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2.4.6 挥发油的抗炎活性分析
        2.4.7 挥发油的抗癌活性分析
        2.4.8 挥发油的抗菌活性分析
        2.4.9 挥发油对菜青虫的拒食活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超声波预处理结合超临界CO_2提取屈曲花种子油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超声波预处理屈曲花种子
        3.3.2 超临界CO_2提取屈曲花种子油
        3.3.3 单因素实验
        3.3.4 超临界CO_2提取动力学实验
        3.3.5 索氏提取屈曲花种子油
        3.3.6 扫描电镜观察
        3.3.7 屈曲花种子油的物化性质测定
        3.3.8 屈曲花种子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3.3.9 屈曲花种子油中总生育酚含量测定
        3.3.10 屈曲花种子油中总叶绿素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3.11 屈曲花种子油中总酚含量测定
        3.3.12 屈曲花种子油中总蜡含量测定
        3.3.13 屈曲花种子油中总甾醇含量测定
        3.3.14 屈曲花种子油抗氧化活性测定
        3.3.15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4.2 超声波预处理对屈曲花种子油得率的影响
        3.4.3 超声波预处理对屈曲花种子油理化性质的影响
        3.4.4 超声波预处理对屈曲花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3.4.5 超声波预处理对屈曲花种子油中各植化成分的影响
        3.4.6 超声波预处理对屈曲花种子油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_2提取屈曲花种子中葫芦素E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原料
        4.2.2 试剂及耗材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_2提取葫芦素E
        4.3.2 HPLC测定葫芦素E含量
        4.3.3 单因素实验
        4.3.4 正交优化
        4.3.5 提取动力学研究
        4.3.6 热回流提取葫芦素E
        4.3.7 扫描电镜分析
        4.3.8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u E标准曲线建立
        4.4.2 UASCE中各提取参数对Cu E产率的影响
        4.4.3 UASCE的田口正交优化
        4.4.4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4.4.5 UASCE的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屈曲花种子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原料与耗材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提取和分离流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合物结构鉴定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单体化合物波谱图
    B.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生死关头》(塔里木文学月刊2018.10);《健康咨询300例》(保健-基本知识-维吾尔语2002.1)(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语料介绍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介绍
    (二)维译汉
        1.《生死关头》介绍
        2.《健康咨询300例》介绍
二、译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译文
    (二)维译汉
        1.《生死关头》译文
        2.《健康咨询300例》译文
三、原文
    (一)汉译维
        1.《明朝那些事儿》原文
    (二)维译汉
        1.《生死关头》原文
        2.《健康咨询033例》原文
结语

(10)蒜薹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研究状况
    1.2 多糖的提取
    1.3 多糖的纯化分离
        1.3.1 多糖中的蛋白质去除
        1.3.2 多糖中的色素去除
        1.3.3 多糖的柱层析分离
    1.4 多糖的结构解析
        1.4.1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1.4.2 多糖的分子量分析
        1.4.3 多糖的特征基团分析
        1.4.4 多糖的甲基化
        1.4.5 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解析
    1.5 多糖的生物活性
        1.5.1 抗氧化性
        1.5.2 抗肿瘤
    1.6 蒜薹的研究进展概述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研究的创新点
    1.10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蒜薹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2 粗多糖的提取
        2.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4 蛋白质的去除
        2.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6 色素的去除
        2.3.7 DEA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2.3.8 Sephacryl凝胶柱层析
        2.3.9 紫外光谱全波长扫描分析
        2.3.10 分子量的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水分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2.4.2 多糖含量的结果与分析
        2.4.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2.4.4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结果与分析
        2.4.5 Sephacryl凝胶柱柱层析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蒜薹多糖的结构解析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红外光谱测定
        3.3.2 单糖组成测定
        3.3.3 甲基化分析
        3.3.4 NMR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单糖组成分析
        3.4.3 甲基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蒜薹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溶液的配制
        4.3.2 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3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对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4.3.5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分析
        4.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分析
        4.4.3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分析
        4.4.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四、日本发现南瓜中含有抗菌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糯米清酒发酵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抗菌性的研究[D]. 张瑞婷. 延边大学, 2021(02)
  • [2]植物蛋白基生物活性物乳液/胶囊包埋体系的构建与性能[D]. 沈永强. 江南大学, 2021(01)
  • [3]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D]. 孙亚男. 江南大学, 2021(01)
  • [4]南瓜籽油制取工艺及氧化稳定性的研究[D]. 孔凡.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5]生物质衍生的碳纳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器及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 黑亚双.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嫁接节瓜青枯病的病原菌分化及其侵染动态分析[D]. 张耀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7]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D]. 王雪儒. 广西大学, 2020(07)
  • [8]屈曲花种子活性物质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D]. 刘星宇. 重庆大学, 2020(02)
  • [9]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生死关头》(塔里木文学月刊2018.10);《健康咨询300例》(保健-基本知识-维吾尔语2002.1)[D]. 王慧珠. 新疆大学, 2020(07)
  • [10]蒜薹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赵怡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南瓜论文 日本南瓜论文 微胶囊技术论文 南瓜籽油论文 清酒论文

上一篇:李光耀的精神文明论与中国古代儒学的新加坡化
下一篇: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