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激素抵抗性哮喘报告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A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 RESISTANT ASTHMA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ACUPOINT INJECTION(论文文献综述)

谭弘珍[1](2021)在《自血疗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血疗法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CVA提供一种更加“价廉”、“高效”的治疗手段,为后期研究采用自血疗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等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抽取信封,信封内放置其编号(1-70号),奇数号患者进入对照组,偶数号进入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血疗法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每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月的咳嗽积分、莱赛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积分、中医伴随症状积分、呼气峰流速日变异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结果:1.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疗效性指标显示对照组治愈5人,显效23人,有效3人,无效3人,显效率为82.353%,总有效率为91.176%;观察组治愈14人,显效16人,有效1人,无效1人,显效率为93.750%,总有效率96.875%。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的治疗后莱赛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的PEF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的PEFR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血疗法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均能缓解CV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自血疗法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CVA的效果优于单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不仅不良反应少,还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气道的高反应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率,起到持续性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孙宁[2](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唐俊雅[3](2020)在《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风哮证的理论探讨,针对其病证特点,以导师经验方—“脱敏平喘汤”为干预手段,观察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为该方的进一步临床运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绵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的解痉平喘治疗: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信必可160ug:4.5ug)1吸bid、口服孟鲁斯特纳片(顺尔宁)10mg q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脱敏平喘汤治疗。总疗程为14天。最后统计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处理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EOS、FEV1在治疗前后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脱敏平喘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基础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有效率:以中医症状总积分计算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0.0%,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间主症及次症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主症及次症积分均有所下降,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治疗后两组间主症及次症进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症状。4.血清指标:治疗后两组内EOS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肺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FEV1的值均较前增加,两组组内前后数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数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肺通气情况。6.本研究疗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及副作用。结论:脱敏平喘汤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气道炎症、变态反应指标及改善肺功能,中西药联合治疗较单独使用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陆梅娇[4](2020)在《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观察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中度急性哮喘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丰富中西医药结合治疗哮喘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根据国际诊治哮喘的标准将选取100个中度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分2组,治疗组50例(布地奈德、β受体激动剂基础上加用喘可治);对照组50例除喘可治外余治疗相同。喘可治的使用方法为肌肉注射,一次4ml,一日2次。2组均完成8天疗程。观察项目CD3+、CD4+、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症状(讲话方式、呼吸频率、哮鸣音、脉率)缓解的天数,并记录第4天和第8天结果,以此数据来评价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症状缓解天数上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2组在开始治疗时CD3+T淋巴细胞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天出现差异性(P<0.05),治疗第8天有显着性差异(P<0.01)。3.2组未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不存在差异性,治疗第4天和第8天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4.未开始治疗时2组CD8+T淋巴细胞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天和第8天出现差异性(P<0.05)。5.2组未开始治疗时CD4+/CD8+值无统计意义,在治疗第4天和第8天出现差异性(P<0.05)。6.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通过肌肉注射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哮喘,短期内患者症状缓解的效果比未使用喘可治组更优,在分子水平上作用也显着,提示可以调节、稳定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临床观察喘可治治疗无不良反应。

寿崟[5](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以前,随着不断有医家对糖尿病的理论与实践的补充,中医学对糖尿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梳理其学术源流,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同时,针灸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也具有其自身优势,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对开拓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在文献研究部分,梳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和针灸学的意义;在实验研究部分,以外泌体为切入点,探索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梳理中医古籍“消渴”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针灸的意义目的:系统回顾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的内容及外泌体最新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系统论述中医各个历史时期对消渴的认识理论体系,全面总结各时期的代表医家或着作对中医消渴的防治所做的贡献并进行评价;同时总结外泌体最新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为现代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文献整理归类方法与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等检索秦汉以前至近现代时期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病的病名、病机、症状、鉴别诊断、治则、方剂、针灸、运动、食疗、预防调护以及外泌体的研究进展等内容。按照厘清历史脉络、文献检索、文献筛查、学术思想凝练、学术体系总结与思考等步骤,对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意义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为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及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的研究意义等部分进行论述。结论:综观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各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上各具特点,古代医家注重针药结合或艾灸法治疗消渴病,对病机的认识的变迁也使得针灸取穴也随之变革,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前景十分广阔,以外泌体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对探索电针作用机制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和模型+电针组(M+EA)。M组及M+EA组先予以高脂饮食6周,之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电针组双侧“足三里”、“脾俞”穴,自高脂饮食4周后开始,每次15min,隔日1次,一周三次,共四周。监测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并对各组切片行HE染色及TUNEL凋亡率等对成模情况进行评价。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血浆外泌体对其进行Westernblot、透射电镜及NTA检测等。应用RNA-seq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浆外泌体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1)造模后,小鼠空腹血糖显着升高(P<0.001);而电针治疗对降低空腹血糖具有一定疗效(P<0.001)。M+EA组的胰岛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保留。M组、M+EA组同N组比较凋亡率,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P=0.014)。说明造模后细胞凋亡较显着。M+EA组与M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这说明电针能显着改善凋亡率。(2)通过透射电镜与NTA实验测定的小鼠血浆外泌体大小和粒径分布,证明其大小介于70到200nm之间,且呈茶托状的囊泡状结构。经WB检测发现其CD9、CD63和TSG101都显着表达。表明通过采用超速离心法,本实验已经提取了相对较高质量的小鼠血浆外泌体。(3)RNA-seq结果显示,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电针作用主要集中在调节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器官发育有关的功能和通路上;电针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上的某些CircRNA表达上调(MED13、MED13L、NCOA2、PIK3CB、SLC16A10),而某些CircRNA(MED12L、PLCG2、PRKCA、TSC2)表达下调;电针后呈表达显着下调的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该分子位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ing system)上。结论:(1)造模对小鼠胰岛破坏影响比较大,细胞凋亡较显着,电针干预能显着改善凋亡,维持胰岛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胰岛功能。(2)造模后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表达谱发生变化,电针能通过引起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与发育等功能与通路发生变化而产生干预作用。(3)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4)电针对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的调节非常活跃。(5)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表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也与电针作用机制相关。

张琪[6](2018)在《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并与阳性药物组进行对照,客观评价托里通窦汤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辨证为肺脾气虚型的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30例采用托里通窦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罗红霉素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客观指标(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主观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评估: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积分均有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中药组鼻塞,流涕积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嗅觉减退积分以及客观评估总评分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Lund-Kennedy评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Lund-Mackay评分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总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中药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P=0.04<0.05)。6.不良事件观察: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托里通窦汤在缓解鼻塞、减少流涕、减轻头胀痛、改善嗅觉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为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开拓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观察其长期疗效及作用机制。

高珊[7](2014)在《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胰俞穴”等穴对T2DM大鼠体重、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甘油三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其对HPA轴的影响,以期验证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HIPA轴与T2DM的发病和治疗的确切关系,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抽出8只为正常组,喂以普通饲料。余下大鼠喂以高脂饲料,4周后,按35mg/kg. BW体重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本实验采用STZ注射72h后FBG及1周后OGTT2h血糖均≥11.lmmol/L者为T2DM大鼠模型。若血糖<11. lmmol/L,则继续高脂饲料喂养2周,待血糖降到正常水平,再次腹腔注射STZ35mg/kg. BW,进行二次造模。将一次造模和二次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格列美脲灌胃组10只、电针肾俞组11只、电针脾俞组10只和电针胰俞组11只。于造模前及造模后连续4周,各组大鼠尾静脉采血,采用快速血糖仪法每周测量FBG。末次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均禁食12h称重,并按体重予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断下鼠头取血后,立即拿去冰盘上取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比色法测定TG、TC、HDL-C和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GSP、FINS、CRH、ACTH和CORT含量。结果:(1)体重:干预4周后,除正常组体重持续上升,模型组、格列美脲灌胃组和电针干预组体重均显着减轻(P<0.01)。与干预前相比,正常组体重显着升高(P<0.01)、格列美脲灌胃组和电针干预组体重均明显减轻(P<0.05)。(2)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清蛋白(GSP):干预4周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BG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P>0.05)、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脾俞组(P=0.018)和电针胰俞组(P=0.001)FBG均降低。与电针胰俞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和电针肾俞组FBG均明显高于电针胰俞组(P<O.05),且与干预前相比,电针胰俞组FBG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GS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和电针干预组GSP水平均降低,但效果不十分明显(P>0.05)。(3)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INS水平升高(P>0.05),而ISI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P=0.003)、电针肾俞组(P=0.018)、电针脾俞组(P=0.005)和电针胰俞组(P>0.05)FINS水平均降低;格列美脲灌胃组(P=0.045)、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脾俞组(P=0.002)和电针胰俞组(P=0.001)ISI均升高,但与电针胰俞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ISI明显低于电针胰俞组(P<0.05)。(4)血脂: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G水平降低(P>0.05)、TC (P=0.006)、HDL-C(P=0.015)和LDL-C(P=0.017)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P>0.05)、电针脾俞组(P=0.004)和电针胰俞组(P=0.001)血清中TG水平均降低,且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血清中TG水平均明显低于格列美脲灌胃组和电针肾俞组(P<0.05);格列美脲灌胃组、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血清中TC水平均降低,但效果不十分明显(P>O.05),但电针脾俞组血清中T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格列美脲灌胃组(P=0.009)、电针肾俞组(P>O.05)、电针脾俞组(P>0.05)和电针胰俞组(P=0.029)血清HDL-C水平均降低,但格列美脲灌胃组血清HDL-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格列美脲灌胃组(P=0.035)、电针脾俞组(P>0.05)和电针胰俞组(P=0.031)血清中LDL-C水平均降低,但电针胰俞组血清中LDL-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5)HPA轴: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RH(P<0.01)、ACTH(P>0.05)和CORT(P>0.05)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格列美脲灌胃组(P>0.05)、电针肾俞组(P=0.016)、电针脾俞组(P>0.05)CR,H水平均升高,电针胰俞组CRH水平降低(P>0.05),且电针胰俞组CPH水平低于格列美脲灌胃组(P=0.033)和电针肾俞组(P=0.002);格列美脲灌胃组(P>0.05)、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脾俞组(P=0.001)和电针胰俞组(P=0.022)ACTH水平均升高;格列美脲灌胃组(P=0.022)、电针肾俞组(P>0.05)和电针脾俞组(P>0.05) CORT水平均升高,且格列美脲灌胃组CORT水平显着高于电针肾俞组(P<0.01),电针胰俞组(P=0.026)CORT水平降低,且电针胰俞组CORT水平低于格列美脲灌胃组(P=0.000)和电针脾俞组(P=0.016)。结论:1.电针脾俞穴和电针胰俞穴均可有效的降低T2DM大鼠的FBG,但电针胰俞穴降血糖的效果更为明显。说明电针背俞穴起效与神经节段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与电针胰俞穴可明显降低CORT水平、激发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有关。2.电针胰俞穴可通过降低CORT的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指数,并调节其血脂代谢水平。3.电针胰俞穴可下调T2DM大鼠HPA轴的CRH和CORT的分泌水平,可能与电针胰俞穴通过作用于丘脑下部等植物神经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激发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整、整合功能,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的神经及相关神经递质及激素的代谢,而发挥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功能的作用有关。

李子男[8](2014)在《加味乌梅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哮病—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脏腑相关、脏腑相干角度出发,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哮”、“哮病主于火”的理论,通过对加味乌梅汤治疗哮病(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的观察,验证“五脏六腑皆令人哮”理论的可行性及哮病与火的相关性,从而为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60例哮喘慢性持续期(哮病-寒热错杂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吸入剂(50/250μg)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加味乌梅汤治疗,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中医证候、体征、肺功能及ACT的改善情况,统计分析两组疗效的优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中医主症、体征、ACT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哮”理论可行有效,哮病与火具有相关性,为哮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面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中医中药治疗哮喘的临床推广。

李彦军[9](2010)在《从风论治过敏性哮喘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过敏性哮喘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引起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散在于传统医学的多种疾病当中,也可表现为独立疾病。主要是外源性变态反应原引起的致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我国的过敏性哮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治疗和预防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研究不仅为临床防治过敏性哮喘提供一定思路,而且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过敏性哮喘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途径。1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确认风邪与过敏性哮喘病因病机及发病、治疗的相关性;通过实验研究获得以祛风药为君药的加味过敏煎防治过敏性哮喘的实验数据,阐释其抗过敏机制,为从风邪论治过敏性哮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依据。2方法2.1文献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对历代文献关于风邪致病以及过敏性哮喘发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历代医家对风邪与过敏性哮喘病因病机及发病、治疗的相关性认识。(1)分析历代文献中哮喘的分类,筛选出属于过敏性哮喘的文献记载。(2)研究过敏性哮病因病机(3)研究过敏性哮喘发病症状(4)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中治疗哮喘的方剂,重点研究属于治疗过敏性哮喘的药物使用概率。2.2实验研究2.2.1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雄性36只,体重180—200g,由北京维通利华公司提供。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加味过敏煎给药组,每组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每只隔天腹腔注射1ml抗原液(含有卵蛋白100mg、氢氧化铝100mg、百日咳杆菌疫苗5×109个)致敏。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敏14d后,给药治疗。给药组给予加味过敏煎治疗,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h后,以卵蛋白雾化吸入激发哮喘,给药和激发连续14d。于末次激发后1小时开始试验取材。饲养条件:自然光照,室温(冬春季室温为17℃±2℃,夏秋季室温为25℃±2℃)。自由摄取水及饲料,饲料为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2.2.2检测方法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测定。2.2.3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方法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各组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差异显着,P<0.01为差异十分显着)。3结果3.1文献研究结果风邪与过敏性哮喘病因病机及发病、治疗具有密切关系。3.2实验研究结果哮喘模型组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加味过敏煎给药组可显着降低IgE水平(P<0.05),与哮喘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模型组动物血清中IgE水平显着升高,具备Ⅰ型变态反应特征。4结论4.1过敏性哮喘的发生与风邪的侵袭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统计学方法,对历代文献关于风邪致病以及过敏性哮喘发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认识到风邪与过敏性哮喘病因病机及发病、治疗具有密切关系。4.2加味过敏煎具有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实验观察到加味过敏煎可以降低IgE水平,抑制哮喘过敏性炎症反应,表明过敏煎具有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抗炎性渗出、抗变态反应有关,其进一步的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

刘玉霞[10](2010)在《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医联合疗法(中药+拔罐+针灸+穴位敷贴)治疗发作期SR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4、IL-5和IL-10水平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中医联合疗法的机制及意义,为中医联合治疗SR哮喘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发作期SR哮喘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医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拔罐+针灸)治疗组20例,中药+博利康尼治疗组20例,博利康尼治疗组20例,分别给药18日。治疗前后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IL-4、IL-5、IL-10水平,同时检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变化,判断临床疗效。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观察显示,三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联合组有效率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在改善肺功能方面,三组均能缓解或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气道狭窄,改善通气功能(P<0.05),中医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三组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IL-5水平降低(P<0.05),IL-10水平升高(P<0.05)。中医联合组与中药+博利康尼组对IL-4水平调节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对工L-5与工L-10水平变化的影响,中医联合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中药+博利康尼治疗组优于博利康尼组(P<0.05)。结论:中医联合疗法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通气功能;可通过下调IL-4和IL-5水平、上调IL-10水平,进而缓解气道炎症,能在较高的水平上调控产生炎性因子的总体环节,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是急性发作期SR哮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A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 RESISTANT ASTHMA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ACUPOINT INJE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 RESISTANT ASTHMA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ACUPOINT INJE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自血疗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中止标准
    3.研究设计
        3.1 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自血疗法操作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中医症候疗效性评价标准
        3.6 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疗效性观察指标
        2.1 中医主要症候积分对比
        2.2 中医次症积分对比
        2.3 中医症候疗效性评价指标对比
        2.4 治疗前后莱赛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量表积分对比
        2.5 治疗前后两组PEFR对比
        2.6 复发情况
        2.7 不良反应
    3.结果分析
        3.1 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3.2 对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积分的影响
        3.3 呼气峰流速日变异率
        3.4 复发率
        3.5 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探讨
        1.3 中医治疗方法
    2.西医认识
        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3.自血疗法治疗CVA的穴位选择及现代药理研究
        3.1 自血疗法治疗CVA的穴位选择
        3.2 自血疗法治疗CVA的现代药理研究说明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2)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期辨证论治
        2.2 脏腑辨证论治
        2.3 分型辨治
        2.4 专方专治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其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1 哮病概述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4 PPI网络构建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6 分子对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 GO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8 分子对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2 专家协调程度
        3 专家咨询建议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第四节 讨论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的常见病因
        1.3 主要发病机制
        1.4 主要治疗方法
    2.中医学对风哮证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主要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伦理学原则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质量控制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方法
    4.试验结果
        4.1 基础情况比较
        4.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3 血清检测指标比较
        4.4 肺功能改善比较
        4.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选方的依据
        2.1 药物组成及配伍思想
        2.2 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导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3.1 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治疗经验
    4.治疗结果讨论
        4.1 对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影响
        4.2 对中医症状的影响
        4.3 对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4 对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4)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T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
    1.Th 细胞与哮喘
    2. CD8~+T 淋巴细胞与哮喘
    3. 总结
第一章 哮喘的治疗进展
    1 哮喘的西医治疗
    2 喘可治治疗哮喘
    3 中西联合治疗之喘可治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1 观察对象
    2 入组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评价指标
    5 安全性评估
    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成果
    1 结果
    2 不良反应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文献类型
        1.2 检索策略
        1.2.1 检索对象
        1.2.2 检索词
        1.2.3 检索式
        1.3 文献筛选
        1.3.1 文献纳入标准
        1.3.2 文献排除标准
        1.3.3 文献筛选
    2 研究结果
        2.1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2.1.1 认识源流
        2.1.2 小结
        2.1.3 思考
        2.2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2.1 临床研究进展
        2.2.2 实验研究进展
        2.2.3 总结与展望
        2.3 对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3.1 外泌体的发现
        2.3.2 外泌体的特点
        2.3.3 外泌体研究的应用价值
        2.3.4 外泌体与糖尿病研究
        2.4 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
        2.4.1 外泌体与中医研究
        2.4.2 外泌体与针灸
    3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电针干预T2DM效应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实验仪器
        1.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1.3 实验动物分组与造模
        1.1.4 实验流程图
        1.1.5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各组空腹血糖比较
        1.2.3 胰腺组织切片观察
        1.2.4 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较
        1.3 小结
    2 电针后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标记蛋白Westernblot检测
        2.2.2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血浆外泌体形态特征
        2.2.3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及浓度检测
        2.3 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电针调节血浆外泌体Circ RNA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3.1.3 技术路线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Reads分析
        3.2.2 CircRNA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3 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2.4 CircRNA-miRNA相互作用预测
        3.2.5 CircRNA-miRNA网络图
        3.2.6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Circ RNA与糖尿病
        4.2 甲状腺与糖尿病
        4.3 海马与糖尿病
        4.4 电针参数及取穴依据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余发表论文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6)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2.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病情评估标准
    2.5 疗效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
        2.5.1 疗效观察
        2.5.2 疗效评定标准
    2.6 不良事件程度判定标准
    2.7 数据处理
3.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前资料分析
        3.1.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1.2 两组治疗前各主观症状VAS评分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VAS症状总积分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Lund-Kennedy评分比较
        3.1.5 两组患者治疗前Lund-Mackay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估比较
        3.2.1 鼻塞
        3.2.2 流涕、涕倒流
        3.2.3 头昏、头痛
        3.2.4 嗅觉减退
        3.2.5 两组治疗前后VAS总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Lund-Kennedy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Lund-Mackay评分比较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4.讨论
    4.1 研究背景
    4.2 目前国内外现状及分析
        4.2.1 西医CRS发病机制
        4.2.2 中医对CRS的认识及治疗
    4.3 托里通窦汤组方特点
    4.4 现代药理研究
5.结论
6.问题和展望
7.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托里通窦汤访视表
致谢
作者简介

(7)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糖尿病分型分期的辩证论治
        4. 糖尿病针灸取穴规律的文献研究
        5. 针灸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的研究
        6. 中医、针灸对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研究
        7. 讨论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胰俞穴的研究进展
        1. 解剖与针刺
        2. 功能与主治
        3. 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4.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三 HPA轴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研究
        1. HPA轴概述
        2. 2型糖尿病与HPA轴的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设计依据
        2.1 实验动物的选取
        2.2 模型制备方法
        2.3 干预手段的选取
        2.4 穴位的选取依据
        2.5 动物分组依据
        2.6 指标的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
        3.1 基础指标
        3.1.1 结果
        3.1.2 讨论
        3.1.3 小结
        3.2 机制指标
        3.2.1 结果
        3.2.2 讨论
        3.2.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8)加味乌梅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哮病—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中医学对哮病的阐述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论述
        1.3 治则治法的论述
        1.4 中医药辨证论治
        1.5 针刺疗法
        1.6 推拿疗法
        1.7 穴位贴敷疗法
        1.8 中药雾化疗法
        1.9 拔罐
        1.10 艾灸治疗
        1.11 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法
    2.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治疗
    3.问题与展望
临床观察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两组资料背景的比较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给药方案
    4. 观测指标
    5 观测方法
        5.1 中医症状计分方法
        5.2 体征分级标准
    6.疗效判定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7. 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8.. 临床观测结果分析
        8.1 综合疗效分析
        8.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8.3 西医疗效分析
        8.4 治疗组相关因素的分析
    9. 不良反应
讨论
    1. 立题背景
        1.1 西医方面
        1.2 中医方面
    2. 立题依据
        2.1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和性质
        2.2 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2.3 目前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3 立题思想
        3.1 学术思想
        3.2 治则
        3.3 具体方药组成
    4 疗效分析
        4.1 综合疗效分析
        4.2 具体指标疗效分析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从风论治过敏性哮喘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哮喘的论述
    综述二 过敏性哮喘现代研究进展
    综述三 过敏性疾病中医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从风论治过敏性哮喘的文献整理
    1 关于风邪的研究
    2 过敏性哮喘的源流及其病变特点
    3 从风论治过敏性哮喘
    古医籍中治疗哮喘的216首方剂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加味过敏煎对SD大鼠血中IgE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介
《现代中药药理临床应用手册》书中 七类主要抗过敏中药药物归经

(10)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临床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近期疗效评判标准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的比较
        3.3 血清IL-4、IL-5、IL-10水平治疗前后的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1.1 病名归属
        1.2 哮喘发作期的病因病机特点
        1.3 治疗原则
        1.4 中医治疗发作期哮喘的现代研究
        1.5 外治法治疗发作期哮喘的临床研究
        1.6 哮喘1号方、哮喘2号方组方原则及方药剖析
        1.7 外治法作用机理
    2 激素抵抗型哮喘的免疫-炎症机制
        2.1 IL-4
        2.2 IL-5
        2.3 IL-10
        2.4 B2受体激动剂的药理作用
    3 临床观察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对肺功能的影响
        3.3 对血清IL-4、IL-5、IL-10水平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四、A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STEROID RESISTANT ASTHMA WITH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ACUPOINT INJE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血疗法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D]. 谭弘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D]. 唐俊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D]. 陆梅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
  • [5]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D]. 寿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6]托里通窦汤治疗肺脾气虚型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观察[D]. 张琪.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电针“胰俞穴”对T2DM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 高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加味乌梅汤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哮病—寒热错杂型)临床疗效的影响[D]. 李子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9]从风论治过敏性哮喘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D]. 李彦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10]中医联合治疗发作期激素抵抗型哮喘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IL-4、IL-5、IL-10的影响[D]. 刘玉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格列美脲论文 胰俞穴论文 哮喘论文 激素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上一篇:HPLC法测定强肝胶囊中丹参酮IIA和甘草酸的含量
下一篇:水处理技术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