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云南炎热地区旱地机械化保护耕作制度探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陶奇波[1](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房云杰[2](2019)在《残膜量对滴灌水分入渗与再分布的影响》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滴灌技术与覆膜相结合的种植方式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然而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随着残膜逐年积累,不仅会影响土壤物理特性、土壤透气性,而且会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及分布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作物生长,研究残膜污染区土壤水分入渗与再分布情况对指导滴灌技术要素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室内土箱模拟的方法,研究残膜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不同残膜量、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滴头流量对土壤湿润过程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残膜量对土壤入渗横纵比、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湿润体形状和大小及含水率分布的影响,并在残膜量为360 kg/hm2条件下分析了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的入渗时间内,湿润锋水平和垂直运移距离随土壤初始含水率和滴头流量增大而增加;土壤容重越大,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增大,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减小;残膜对湿润锋水平运移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垂直运移有阻碍作用,残膜量与水平运移距离呈正相关,与垂直运移距离呈负相关。(2)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水平和垂直入渗系数与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容重、滴头流量和残膜量呈线性关系,幂指系数分别为0.28和0.45,各函数拟合结果均在0.86以上;四种因素组合下湿润锋距离综合预测模型精度较高,决定系数在0.90以上。(3)土壤入渗横纵比初期较大,不同残膜处理横纵比在60-300 min内发生大幅度下降,含残膜处理横纵比均大于无残膜处理,其值与残膜量呈正相关;残膜量大于180kg/hm2时,入渗结束后横纵比大于1.0,此时土壤适宜种植浅根系作物,横纵比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4)残膜对入渗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入渗初期,对中后期水分入渗影响效果不大,入渗结束时各处理入渗率均达到稳定入渗率,且残膜的存在提高了土壤水分稳定入渗率;对比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Green-Ampt模型对水分入渗过程拟合结果,Kostiakov模型适用性较强。(5)湿润体形状呈1/4的半椭球体,无残膜处理湿润体形状较平滑,含残膜处理湿润体形状随残膜量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性,湿润体大小与残膜量呈正相关;湿润体含水率分布以滴头为中心向湿润锋边缘逐渐减小,等值线在土壤中层分布密集,残膜量越多,湿润体平均含水率越低,作物最适宜生长深度随残膜量增加而上升,不适宜种植深根系作物。(6)蒸发初期土壤含水率降低较快,之后缓慢且表层含水率降低较快,中下层降低缓慢,随着蒸发时间延长,湿润体内较高含水率位置由滴头附近逐渐向滴头正下方移动;残膜的存在增加了土壤含水率再分布过程的不确定性,含水率等值线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规则甚至闭合情况,含水率可能局部增大或减小,湿润体左半部分不确定性尤为显着。

李柏林[3](2017)在《1XS-230型甘蔗地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长期不科学地用地养地,南方蔗区面临地力严重下降的问题,导致甘蔗减产,亟需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甘蔗种植前进行深松整地能有效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我国北方现有各类深松整地机械结构单薄,不适应甘蔗地土壤比阻大、残茬多的情况;而国外相关深松机具售价高。因此,在前期研制的1SG-230型深松旋耕机基础上,创新研制了一种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可一次性完成旋耕、降草、深松、碎土的作业工序,以适应残茬多地块的整地作业需要。并选择了可视化深松整地检测仪,解决了目前靠人工实施深松作业监督检测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实现在线实时观测深松深度、作业面积等情况,实现深松整地远程精准统计和监督。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整机设计与分析:为减轻机具在甘蔗地进行深松整地作业时遇到的堵塞问题,创新深松犁后置的设计方案;为使旋耕部件有足够的动力切断植物茎秆同时避免功率浪费,确定变速箱传动比为1:2.69;由于深松犁安装在旋耕部件后方,创新设计了镇压辊,并连在深松犁上,达到平整土地的目的。(2)旋耕部件的设计与仿真:在满足甘蔗地旋耕切土节距取值范围的条件下,选择拖拉机输出轴转速为1000r/min,机具最高前进速度能达0.7m/s。针对残茬杂草较多的情况,采用ⅡT245旋耕刀。设计了防堵塞旋耕刀轴:刀座数量为左右各24个,刀座间距较大;外径为90mm,内径为80mm,尺寸大于普通旋耕刀轴,校核结果为安全。旋耕刀的疲劳失效分析表明,其在372r/min转速下能连续工作45h不损坏,较为耐用。(3)深松部件结构设计与分析:运用LS-DYNA程序模拟三种深松犁在土壤中的运动过程,选择了斜倾式犁柄;通过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法,分析了斜倾式深松犁角度参数对深松性能及牵引阻力的影响,确定犁身折角为35°、入土角为26°、犁底夹角为6°时能在保证深松性能的条件下,得到较小牵引阻力4682.39N。(4)机架的仿真与优化:分别运用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对机架进行静应力及模态分析,发现原设计机架局部应力过大,通过调整深松犁的安装位置,机架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别下降了 77%和41%。模态分析表明,机架固有频率低于激励频率,不易共振。(5)田间试验:在土壤含水率28.1%,甘蔗叶和杂草约0.2kg/m2条件下,深松深度38cm,深松稳定性系数90.6%,旋耕深度为20cm,旋耕稳定性系数为91%,作业效率0.82hm2/h,碎土率80.2%,高于相关国家标准。运用综合评价方法,量化了机具在甘蔗地的适用性评价。

陈治华[4](2005)在《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性耕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耕作方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耕翻、裸露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目的是既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要保护耕地,防止土壤荒漠化。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实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不相同的。 国外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阶段。我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适宜北方旱地特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研究还基本上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其研究推广的重点基本上放在西北地区。以山区旱坡地为主的西南地区耕地上的研究与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信息十分闭塞、科技较为落后的云南省,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一片空白。 本文针对云南省具有典型亚热带气候特点的以红壤山坡旱耕地为主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云南省山区红壤旱耕地,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2) 通过不同耕作路径和不同深松耕作方式,进行土壤地表径流变化规律的试验分析。 (3) 开等高小犁沟,对土壤保水效果的试验分析。 (4) 不同的覆盖方式下土壤蓄水测试试验分析。 (5) 不同农机具适应性对比试验分析。 (6) 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作物产量的对比试验分析。 通过以上试验研究分析,提出一套适宜云南山区红壤旱耕地,培肥地力、防止地表径流,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以达到保护耕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海燕[5](2005)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精密排种器检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精准、高效的检测仪器对于精密播种机的关键部件——排种器的研究、设计与生产极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精密排种器性能检测设备与方法仍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正在以低成本、高性能融入到测试领域,特别是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硬件功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虚拟仪器”的概念。 虚拟仪器较传统的仪器有诸多优点,它已成功的应用于军事、航天、医疗等领域,而在农业机械,特别是精密播种机的测试方面,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计算机能进行高速数据采集的长处,研究能检测双粒(或多粒)重播情况的精密排种器虚拟器检测系统,使精密排种器检测系统的精度有较大的突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为: 一、研究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排种性能检测系统。按照虚拟仪器的设计思想,运用以软件为主、软硬件结合的方式,选择Lab Windows/CVI6.0作为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检测系统软件。该系统采用高速精密定时器采集粒距样本,通过DMA方式直接传入计算机内存,在计算机中数据以曲线和数字显示方式显示,并可存入数据库或文本中。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系统能根据所测粒距样本得出各种评价指标: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而且在种子尺寸、形状较均匀的情况下还能准确的检测出双粒(或多粒)重叠(或连续)下落的重播情况。 二、选择了用于排种检测的光电传感器。精确的传感设备是实现精确检测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分析以往光电传感器的缺点,进而选择了一种合适的排种检测光电传感器。实验研究表明,该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能够准确的反映排种情况。在种子尺寸、形状较均匀的情况下还能准确反映出双粒(或多粒)重叠(或连续)下落的重播情况。 三、改进了SD-175精密排种器排种性能实验台。实验运行表明,该实验台性能稳定,改进后的控制面板操作更方便、简洁,达到了预期效果。 本研究为精密播种机的自动化研究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虚拟仪器在农机测试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治华[6](2005)在《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的探讨》文中提出云南热区地处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干湿季分明,雨季降雨量大。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旱耕地易出现水土流失,造成肥力下降,导致耕地荒废。针对这种现象,探讨防止云南热区旱耕地因地表被破坏而导致荒漠化的新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以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治华[7](2004)在《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云南热区旱耕地易出现水土流失,肥力下降,耕地荒漠化现象。本文对防止 这种现象出现的新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进行了探讨。

陈治华[8](2004)在《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热区地处北热带、南亚热带区域,干湿季分明,雨季降雨量大,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旱耕地易出现水土流失,造成肥力下降,导致耕地荒废。本文就针对这种现象,探讨旨在防止云南热区旱耕地因地表被破坏而导致荒漠化的新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达到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2.4.2 种子萌发特性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2.4.5 生态学研究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引发处理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3.2.6 细胞周期测定
        3.2.7 温室出苗试验
        3.2.8 田间出苗试验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种子萌发
        3.3.2 生理指标
        3.3.3 细胞周期
        3.3.4 温室出苗率
        3.3.5 田间出苗率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种子产量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4.3.3 产量构成因素
    4.4 讨论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耗水量
        5.3.2 水分利用状况
    5.4 讨论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种子产量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6.3.3 产量构成因素
    6.4 讨论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收获率
        7.3.2 种子质量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残膜量对滴灌水分入渗与再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膜应用现状
        1.1.2 地膜覆盖作用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残膜污染研究现状
        1.3.2 残膜对土壤和作物的危害研究
        1.3.3 残膜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研究
    1.4 存在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滴灌条件下含残膜土壤对入渗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2.1.2 滴灌条件下残膜对入渗横纵比和入渗率的影响
        2.1.3 滴灌条件下残膜对湿润体及土壤含水率和再分布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与装置
        2.2.3 试验设计与测试指标
    2.3 试验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含残膜土壤对入渗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3.1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3.1.1 初始含水率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1.2 初始含水率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模型
    3.2 土壤容重对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3.2.1 容重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2.2 容重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模型
    3.3 滴头流量对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3.3.1 流量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3.2 流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模型
    3.4 残膜量对湿润体特性的影响
        3.4.1 残膜量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4.2 残膜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模型
    3.5 湿润体运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5.1 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的建立
        3.5.2 湿润体运移距离模型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残膜对入渗横纵比和入渗率的影响
    4.1 残膜对土壤入渗横纵比的影响和拟合分析
    4.2 残膜对土壤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的影响
    4.3 土壤入渗过程拟合和入渗模型适用性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残膜对土壤湿润体及含水率和再分布的影响
    5.1 残膜对土壤湿润体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5.2 残膜对土壤湿润体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5.3 残膜对土壤湿润体含水率再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1XS-230型甘蔗地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论依据
    1.2 复合式深松整地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例举
        1.2.2 国内研究现状例举
    1.3 甘蔗地土壤的特征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方案
    1.5 本章小结
2 整机设计方案
    2.1 整机总体结构
    2.2 工作原理
    2.3 整机基本参数
    2.4 传动系统设计
    2.5 连接部分设计
    2.6 镇压辊总成的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旋耕部件的设计
    3.1 旋耕刀运动分析及相关参数计算
    3.2 旋耕刀的选配
        3.2.1 旋耕刀种类
        3.2.2 弯刀的选择与结构
    3.3 旋耕刀轴的设计
        3.3.1 旋耕刀轴堵塞原因分析
        3.3.2 旋耕刀的安装方法
    3.4 旋耕刀功率与受力估算
    3.5 旋耕刀轴的设计与校核
    3.6 旋耕刀疲劳失效仿真
    3.7 本章小结
4. 深松部件的设计与参数优化
    4.1 深松犁松土原理与运动仿真
        4.1.1 深松犁工作原理
        4.1.2 深松犁土中运动过程模拟
    4.2 深松犁受力分析与参数优化试验设计
        4.2.1 深松犁受力分析
        4.2.2 加工设备与试验仪器
        4.2.3 试验设计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4.3.2 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4.4 深松犁参数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机架的仿真分析与优化
    5.1 机架的静力学分析
        5.1.1 建模与前处理
        5.1.2 仿真结果分析
    5.2 机架的模态分析
    5.3 机架的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智能化深松检测系统的应用与机具的田间试验
    6.1 智能深松检测系统的应用
    6.2 机具的田间试验目标与条件
    6.3 试验项目及其结果
    6.4 机具适用度评价
    6.5 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设计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改进方向
    7.4 机具推广前景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1.1.2 保护性耕作增产机理及作用
        1.1.3 研究云南红壤旱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1.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保护性耕作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3.1 地位及作用
        1.3.2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红壤旱耕地条件
    2.1 自然状况
        2.1.1 自然降雨
        2.1.2 耕作土壤
        2.1.3 自然气候
        2.1.4 地形地貌
        2.1.5 耕作制度
        2.1.6 种植作物
    2.2 传统耕作技术
        2.2.1 传统耕作技术
        2.2.2 存在的问题
    2.3 现代耕作技术
        2.3.1 现代耕作技术
        2.3.2 现代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第三章 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系统
    3.1 机械系统
    3.2 配套机具及技术
        3.2.1 配套技术
        3.2.2 配套机具
    3.3 防止暴雨下地表径流的措施
        3.3.1 开等高蓄水小犁沟
        3.3.2 作物残茬覆盖技术
        3.3.3 深松保水技术
    3.4 土壤表面的覆盖技术
        3.4.1 绿肥覆盖技术
        3.4.2 地膜覆盖技术
    3.5 保墒技术
        3.5.1 覆盖保墒技术
        3.5.2 浅松保墒技术
    3.6 深松处理技术
    3.7 作物的生长期间的田间管理
第四章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4.1 研究的思路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流程的拟定
        4.2.2 试验安排及处理设置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残茬覆盖方式及深松方式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等高小犁沟对土壤保水效果试验分析
        4.3.3 不同降雨条件下开等高小犁沟的土壤保水对比试验
        4.3.4 不同坡度条件下开等高小犁沟的土壤保水对比试验
        4.3.5 不同坡度条件下农机具配套方案试验分析
        4.3.6 不同处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对比试验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虚拟仪器的精密排种器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检测的概念及检测技术的发展
    1.3 虚拟仪器及应用
        1.3.1 虚拟仪器的概念及特点
        1.3.2 虚拟仪器的应用
    1.4 精密播种机排种性能检测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2.1.1 分析I/O信号类型
        2.1.2 确定信号调理方案
        2.1.3 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板(卡)
        2.1.4 选择计算机
        2.1.5 软件的选择
    2.2 虚拟仪器系统的构建
3 系统硬件设计与选用
    3.1 精密排种器及实验台
    3.2 传感器
    3.3 信号预处理电路设计
    3.4 数据采集卡及端子盒
    3.S PC机
    3.6 硬件抗干扰措施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4.2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维护模块设计
        4.3.1 密码维护
        4.3.2 系统帮助
    4.4 参数检测模块设计
        4.4.1 参数设定
        4.4.2 数据采集
        4.4.3 状态监视
    4.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5.1 数据存储
        4.5.2 数据处理
        4.5.3 数据查询
        4.5.4 数据显示
5 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5.1 实验台
    5.2 精密排种器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5.2.1 G86973-86《单粒(精密)播种机实验方法》中的处理方法
        5.2.2 习惯评价计算方法
    5.3 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方法
    5.4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4.1 数据处理过程概述
        5.4.2 实验数据及分析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6)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区红壤旱耕地基本生产条件分析
    1.1 自然降雨特点
    1.2 耕作土壤特点
    1.3 耕作技术特点
2 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
    2.1 农机设备的合理配套技术
    2.2 防止暴雨下地表径流的措施
        2.2.1 开等高蓄水小犁沟
        2.2.2 覆盖保墒
        2.2.3 深松保水
    2.3 土壤表面的绿肥或残茬覆盖技术
        2.3.1 作物残茬覆盖技术
        2.3.2 绿肥覆盖技术
    2.4 耕作保墒技术
    2.5 深松技术
    2.6 除草与病虫害防治
3 结束语

(7)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热区旱耕地及其耕作特点
    1.1 云南热区旱耕地的物候特点
    1.2 云南热区旱耕地土壤及地块特点
    1.3 云南热区旱耕地的耕作特点
2 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
    2.1 农机设备的合理配套技术
    2.2 防止暴雨下地表径流的措施
        (1) 开等高蓄水小犁沟:
        (2) 覆盖保墒:
        (3) 深松保水:
    2.3 土壤表面的绿肥、残茬覆盖技术
        (1) 作物残茬覆盖技术:
        (2) 绿肥覆盖技术:
    2.4 耕作保墒技术
    2.5 深松技术
    2.6 除草与病虫害防冶

四、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2]残膜量对滴灌水分入渗与再分布的影响[D]. 房云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3]1XS-230型甘蔗地旋耕深松联合作业机的研制[D]. 李柏林. 海南大学, 2017(02)
  • [4]云南红壤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D]. 陈治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5]基于虚拟仪器的精密排种器检测系统研究[D]. 陈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6]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的探讨[J]. 陈治华. 农机化研究, 2005(02)
  • [7]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J]. 陈治华. 热带农业工程, 2004(02)
  • [8]云南热区旱耕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系统探讨[A]. 陈治华.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4


土壤含水率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种子植物论文 土壤分层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的多普勒超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