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胃癌癌前病变机制及逆转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胃癌癌前■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栋,陈升,郑少杰,李连勇,吴开春[1](2021)在《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羔羊胃提取物维B12(以下简称羔羊胃)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2只Wistar大鼠中的32只(造模组)进行造模实验, 造模组中因灌胃有6只大鼠死亡, 为观察造模结果处死10只, 剩余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8只)和非给药组(8只);造模实验结束后, 在未经造模处理的10只大鼠中选取5只作为造模组的正常对照, 其他5只大鼠(阴性对照组)纳入药物干预实验。药物干预方案如下:给药组大鼠每日灌胃0.2 g/kg羔羊胃1次, 非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均每日灌胃0.2 g/kg 0.9%氯化钠溶液1次, 持续3个月。给药组和非给药组因灌胃各有1只大鼠死亡。评估3组大鼠的体重增量、胃液pH值和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计算胃黏膜表面结节数、胃黏膜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评分和发生率, 分析羔羊胃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给药组大鼠的第6周体重增量大于非给药组[(508.26±33.96) g比(495.50±23.01) g], 胃液pH值低于非给药组(3.07±0.55比4.45±0.7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给药组大鼠的各区域胃黏膜表面增生结节数目均少于非给药组[胃底6.00个(3.00个, 7.00个)比11.00个(7.00个, 13.00个), 胃窦0.00个(0.00个, 1.00个)比3.00个(2.00个, 4.00个), 全胃7.00个(3.00个, 10.00个)比15.00个(13.00个, 17.00个)],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3.50、49.00、49.00, P均<0.05)。给药组大鼠的胃黏膜癌前病变评分低于非给药组[(1.00±0.00)分比(1.14±0.38)分], 癌前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给药组(1/7比5/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χ2=4.67, P均=0.031)。结论羔羊胃胶囊可显着抑制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进展, 从而发挥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

钟雪旭琼[2](2019)在《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VEGF/p53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胃癌前病变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检测胃组织中VEGF和p53的表达,验证药物对胃癌前病变组织VEGF和p53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癌前病变患者资料,患者用药前的胃镜病理以及用药结束3个月后随访的胃镜病理,以及患者用药治疗后的幽门螺杆菌(Hp)、血清免疫化验等指标。根据患者用药方案不同分为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组(实验组)和胃复春片联合胶体果胶铋组(对照组)。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身体条件情况、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血清免疫指标变化、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胃镜下观察的结果、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用药前后患者胃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22%,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检测,患者均有阳性或可疑阳性,并且两组幽门螺杆菌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3个月的分别用药后,实验组治疗前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患者少于对照组,阴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在可疑阳性无差异,P>0.05。(3)治疗前血清免疫学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在血常规指标中,实验组治疗后明显在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异,P>0.05。同时说明临床两种方案用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5)在生化指标方面,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胆固醇等方面比较,均没有差异,P>0.05。说明了两组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均是安全可靠的。(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治疗前病人胃镜病理组织中VEGF与突变p53蛋白均呈高表达,治疗后两者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且实验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而且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胃镜病理组织中突变p53蛋白均在细胞核内出现高表达,VEGF在腺上皮、浆液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出现高表达。治疗后两组p53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量降低,VEGF在腺上皮、浆液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量也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VEGF与p53蛋白在实验组中的表达降低的更加明显。(7)胃镜观察结果显示,治疗前胃镜下胃组织出现片状病变。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可见散在片状糜烂,对照组患者片状糜烂斑,糜烂凹陷,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在临床治疗效果、血清免疫、炎症细胞、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及胃镜观察等方面明显优于胃复春片联合胶体果胶铋组。2.肿瘤相关基因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量的检测结果显示,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治疗后对VEGF和p53蛋白的影响明显优于胃复春片联合胶体果胶铋组。

闫奇峰[3](2018)在《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评价健脾消毒饮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消毒饮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病例选择标准选取CAG伴有IM、Dys的患者30例,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治疗(黄芪、莪术、薏苡仁、藤梨根等)。2次/日,口服。每周服6天,4周为1疗程,服药3个疗程。治疗期间尽可能停中药治疗方案以外其它治疗CAG癌前病变的药物。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分别行病理组织学(包括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IM、Dys程度)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后综合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2)中医各症状疗效:治疗后对胃脘痛、痞满、食少、倦怠乏力、大便、舌象等症状的疗效上均比治疗前优(P<0.05);(3)胃镜疗效:治疗后内镜总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后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胃镜疗效比治疗前优;(4)病理组织学疗效:治疗后黏膜病理组织学总评分改善情况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比治疗前优;(5)Hp根除疗效:13C呼气试验治疗后比治疗前优(P<0.05),说明治疗后Hp根除情况比治疗前优;(6)血流变疗效:治疗后血流变比治疗前优(P<0.01);(7)P53表达:予以中药治疗后P53较治疗前下调(P<0.05)。结论:予以健脾消毒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可从一定程度上阻断甚至逆转向胃癌发展的状态。防治结合,健脾与消毒兼用防治CAG癌前病变。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机研究及中医药干预入手,深化了中医学“治未病-已病防变”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冷秀梅,刘皓,冯小可,魏睦新[4](2014)在《基于Survivin、Livin凋亡抑制蛋白探讨化痰消瘀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化痰消瘀方通过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Livin逆转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8 wk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与造模组,使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雷尼替丁药物加饥饱失常的造模方法制备PLGC动物模型.将成功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高剂量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第28 wk处死并依次从胃体、胃窦处分别取材并保存.用HE染色以辨别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比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Livin在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提示正常组胃黏膜未出现PLGC改变;模型组均出现PLGC改变;中药中、高剂量治疗组PLGC病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疗效优于其他各治疗组(P<0.05);叶酸片治疗组PLGC改善较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urvivin、Livin蛋白在正常组极少表达;模型组表达较正常组显着增加(P<0.01);各中药治疗组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少,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中药高剂量组蛋白表达较其他中药组及西药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结果提示化痰消瘀方可以逆转PLGC,其疗效优于单纯叶酸片治疗,且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Livin表达密切相关.

安静[5](2014)在《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胃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常由胃癌前病变(PLGC)进一步发展而来。胃癌前病变的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PLGC分为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两种,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轻度Dys约15-30%会进展为重度Dys和/或腺癌,而重度Dys的病人有60-80%可发展为胃癌。有效干预PLGC,阻断其向胃癌的发展,对防治胃癌有积极意义。经课题组长期研究,认为PLGC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胃气虚和/或阴虚为主,标实以胃络瘀血、毒损胃络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基本治则,以百合乌药汤化裁,选用党参、炙百合、乌药、香橼皮、丹参、三七粉、莪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组方为消痞颗粒,共奏补气养阴消滞、活血化瘀、清解热毒之功。该法在前期临床观察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不仅明显改善PLGC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有一定的阻断逆转作用。本研究主要分为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研究运用Meta分析对中药治疗PLGC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中药疗法干预PLGC提供较高质量的临床医学证据,并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研究是在前期临床观察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Dys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干预情况,并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探讨其逆转Dys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和对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及手工查阅(不考虑盲法,语言为中文和英文),两名评价人员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独立筛选,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有效的数据提取和统计合并,并对文献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异质性分析选用固定效应模式或随机效应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有4篇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中药疗法的临床综合疗效为[RR=1.52,95%CI(1.27,1.82)];中药疗法对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改善情况分别为[RR1.58,95%CI(1.09,2.29)]和[RR=2.14,95%CI(0.84,5.41)];中药疗法对胃癌前病变的改善情况为[RR=1.85,95%CI (1.35,2.54)].结论: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疗法在胃癌前病变的综合疗效、改善中度异型增生和改善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中药疗法在改善重度异型增生上尚不能认为优于单纯西药疗法。由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部分文献为低质量偏倚风险不确定的随机对照研究,尚需高质量和低偏倚风险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建立CAG伴胃黏膜Dys大鼠实验模型,探讨消痞颗粒对CAG伴Dys大鼠一般情况、宏观表征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干预情况,进一步探讨消痞颗粒对该模型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CpG island)甲基化干预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ed Pathogen Free, SPF)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空白组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造模组予120g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MNNG)溶液(5ml/kg/24h)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配合自由饮用0.05%氨水溶液和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清洁级饲料,建立CAG伴Dys实验大鼠模型。32周末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33只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各组分别为11只,均给予屏障环境下标准饮食饮水饲养。自然恢复组予生理盐水3mL/kg/24h灌胃;维酶素组予维酶素混悬液2ml/kg/24h(含维酶素0.3g/kg)灌胃;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混悬液3ml/kg/24h(含生药9g/kg)灌胃,持续12周。动物实验第44周末大鼠全部处死。造模阶段和干预阶段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宏观表征情况。干预阶段结束后采用普通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同时选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免疫组化、光镜等手段和技术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饮食及饮水量)及宏观表征(皮毛色泽、反应灵敏程度,大便及舌象等)均明显差于空白组。在干预阶段,消痞颗粒组与维酶素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均优于自然恢复组,其中尤以消痞颗粒组明显,接近空白组。自然恢复组一般情况及宏观表征未见明显恢复。2.在造模阶段,模型组大鼠于实验第26周出现胃黏膜萎缩,于实验第28周萎缩进一步加重明显,在此基础上出现肠上皮化生,于实验第30、32周萎缩继续加重,IM减少但是程度加重,伴有程度不同的Dys,未见明显恢复现象。在干预阶段,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持续萎缩,伴有IM及Dys,未见明显组织修复现象,消痞颗粒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维酶素组大鼠的病理变化情况不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3.干预阶段结束后,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体重与病理变化情况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0.155,P=0.352>0.05,不能认为体重与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有关。4.经MSP结果显示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组均可检测到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阳性条带,甲基化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85.7%、50.0%、40.0%。经目的条带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与自然恢复组甲基化水平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维酶素组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水平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痞颗粒组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优于维酶素组(P<0.05)。5.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大鼠p16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5%、55.6%和72.7%。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p16阳性蛋白表达情况优于维酶素组(P<0.05)和自然恢复组(P<0.01),但是与空白组p16蛋白表达比较仍然有显着差异(P<0.01)。6.14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大鼠中有2例p16蛋白表达阳性;而16例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非甲基化大鼠中仅有1例蛋白表达阴性表达。经两变量相关分析检验,Spearman系数-0.800,P<0.01,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与p16蛋白阴性表达有关。7.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认为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P<0.01)及p16蛋白阴性表达(P<0.05)与大鼠胃黏膜病理情况有关。8.经MSP结果显示,各组均未出现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现象,但是阳性标准品可扩增出目的条带。空白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组及消痞颗粒均可检测到Pten蛋白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0%、66.7%和81.8%。经免疫组化图像半定量分析计算得出,消痞颗粒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明显优于维酶素组(P<0.01)和自然恢复组(P<0.01),同时与空白组大鼠Pten蛋白表达情况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经两变量相关分析大鼠病理变化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关系:Spearman系数-0.619,P<0.01,可以认为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与Pten抑癌基因蛋白表达有关。结论:1.建立以MNNG溶液灌胃为主要负荷因素的CAG伴Dys大鼠模型;2.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逆转大鼠胃黏膜Dys的病理变化,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3.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通过降低大鼠p16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水平及其上调p16蛋白表达,逆转异型增生,从而达到阻断胃癌发生发展;4.各组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未出现甲基化产物,不能认为大鼠Pten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高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发展有关;5.以益气化瘀解毒法为组方的消痞颗粒可通过提高Pten蛋白表达来逆转异型增生,从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

杨乃坤[6](2014)在《miRNA介导养正散结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养正散结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索养正散结汤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的miRNA途径。方法:临床研究:收集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人共38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以养正散结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情况的变化。实验研究:体外实验采用MC细胞(MNNG转化的人胃粘膜上皮GES-1细胞)作为胃癌癌前病变细胞模型。分别以含10%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或空白对照血清的培养基培养胃癌癌前病变MC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MC细胞的增殖情况,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MC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s的表达情况。结果:1.使用养正散结汤治疗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性增生后,38例病人中临床总有效率为97.37%。其中10例病人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测,病理疗效的总有效率为70%,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养正散结汤组MC细胞的增殖情况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增殖抑制率为 10.67%。3.养正散结汤组凋亡率20.09±2.15%,其中晚期凋亡率19.60±2.19%;空白对照组凋亡率11.62±1.07%,其中晚期凋亡率11.33±1.09%,养正散结汤组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4.MC细胞let-7a、miR-7的表达明显低于GES-1细胞(P<0.05);给予养正散结汤大鼠含药血清处理后,let-7a、miR-7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miR-130a检测结果显示,MC细胞与GES-1细胞、养正散结汤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中药复方养正散结汤具有良好的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2.养正散结汤大鼠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胃癌癌前病变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3.let-7a、miR-7可能作为一种抑癌因子参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养正散结汤可能通过升高let-7a、miR-7的表达来发挥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刘晓燕[7](2014)在《PTEN在胃癌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三种不同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阴虚内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黏膜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探讨中医证型与PTE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6位健康体检者的正常胃组织标本,实验组为不同中医证型组(脾胃虚弱证、阴虚内热证、胃络瘀阻证),故共有4组(健康对照组、脾胃虚弱证组、阴虚内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位患者取新鲜胃粘膜6块,其中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两块。新鲜组织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做连续切片,组织厚度为4um;采用S-P染色法进行染色,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封片实验用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由病理医师观察,阳性反应判定标准:PTEN表达为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占10%以上为阳性表达,<10%为阴性。结果:PTEN阳性表达在脾胃虚弱证中有85.71%、阴虚内热证中有41.30%、胃络瘀阻证中有23.08%,健康对照组中有96.16%。PTEN阳性在I型肠化生表达32.07%,Ⅱ型肠化生表达28.30%,Ⅲ型肠化生表达24.53%,异型增生表达15.09%。结论:胃黏膜组织抑癌基因PTEN的表达与胃癌癌前病变病理类型有关,而且在胃癌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崔少杰[8](2014)在《维甲酸受体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维甲酸干预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的逆转作用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状况及其维甲酸干预的意义,进而探讨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新途径及其可能机制,为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者治疗前后均做胃镜检查加病检。将符合条件的胃癌前病变患者80例,按就诊时间,随机分组,双日入治疗组,单日入对照组,最终收集:治疗组50例,采取胃炎基础治疗(奥美拉唑和硫糖铝)和维甲酸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取胃炎基础治疗(奥美拉唑和硫糖铝)。治疗前进行病理学评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程度,治疗后一周内重复进行一次,从而比较治疗前后病理学疗效及维甲酸受体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癌前病变在维甲酸治疗三个月后发生了明显改善,病理学改变总有效率,对照组仅为43.33%,而治疗组高达64.00%,两组间比较(Z=-2.389, P<0.05),说明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有效。2.治疗组治疗前后,胃癌前病变组织维甲酸受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0%、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2, P<0.05),且强度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 P<0.05),表明维甲酸能增加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阳性表达,并能增强其表达强度;治疗前后对照组维甲酸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33%、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 P>0.05),且强度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3, 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的维甲酸受体阳性表达率和强度,差异均明显(χ2=5.333, Z=-2.021, P<0.05),提示维甲酸能上调维甲酸受体的表达。3.在有病理疗效组中,干预前后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χ2=11.508,P=0.001,P<0.05);在无病理疗效组中,干预前后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P>0.05);但干预后组间维甲酸受体表达相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04,P<0.05)。上述结果提示,经维甲酸治疗后,在病理方面有明显改善的,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率也明显提高;无明显改善的,维甲酸受体的表达率也无明显改变,两者呈一定的正相关。推测维甲酸受体的上调可能是维甲酸逆转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4.总的来说,经维甲酸治疗三个月后,胃癌前病变组织病理学得到好转,并且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数量升高、强度增强。除极少数病人出现胃部不适、口唇发干等症状,并经适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外,其余病人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维甲酸能够使胃癌前病变得到有效改善,并可提高胃黏膜组织中维甲酸受体的表达。这一结果提示维甲酸上调维甲酸受体的表达,可能是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维甲酸能够有效降低胃癌前病变的癌变风险,因此可用于胃癌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实验者肝肾、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均正常,表明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是安全的。

陈宇[9](2013)在《林一帆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癌癌前病变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林一帆教授是着名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专家,医学博士,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国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重点学科,军队中医消化病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托马斯杰佛逊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辽宁省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及脾胃学会副主任委员,军队中医药学会常委。多次获得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长期从事胃肠道多发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癌前病变及胃肠道疾病的辨证分型与辨证施治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胃癌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因此早期诊治意义重大。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PLGC)一般是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sia,Dys),病情迁延难治,哪种类型具有潜在的癌变倾向,如何使其逆转都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医学界尚缺少有效的监测指标与监测办法,而且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临床疗效尚不满意。林一帆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结合现代科学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成果,采用大样本随访,应用模糊判别方法,初步确定了早期检出胃癌的方法和指标及高危界值,并通过中医宏观和微观辨证分型,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案,临床疗效显着,发表论文15篇,并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笔者现对林一帆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癌癌前病变的经验进行总结。

魏睦新,王霞,范尧夫,刘浩[10](2012)在《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防治进展》文中提出胃癌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高龄患者,其发生概率更高。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防控胃癌的重要手段.在胃癌癌前病变的形成过程中,DNA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p53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占有重要位置.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目前老年胃癌癌前病变发病机制、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总结,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有效的干预。

二、胃癌癌前■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癌前■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VEGF/p5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 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VEGF/P53的表达影响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写词表
致谢

(3)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案
        3.1 用药方案及疗程
        3.2 注意事项
        3.3 观察内容及方法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5 结果
        5.1 总疗效
        5.2 治疗前后各症状疗效积分
        5.3 不同治疗周期主要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5.4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5.5 治疗前后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比较
        5.6 治疗前后H.pylori根除情况比较
        5.7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主要指标的比较
        5.8 治疗前后P53 表达的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
    2 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西医治疗
    3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探讨PLGC的病因病机
        3.1 毒邪探析
        3.2 “毒损胃络”是PLGC的重要病机之一
    4 基于“脾虚毒损胃络”探讨PLGC治法
        4.1 健脾以培其本
        4.2 解毒以治其标
        4.3 化瘀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5 方药分析及药理研究
        5.1 方药组成
        5.2 组方分析
        5.3 现代药理研究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1 综合疗效分析
        6.2 中医各症状疗效分析
        6.3 不同治疗周期主要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6.4 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分析
        6.5 胃镜疗效分析
        6.6 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疗效分析
        6.7 幽门螺旋杆菌疗效分析
        6.8 血流变疗效分析
        6.9 P53 疗效分析
        6.10 安全性评价
    7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基于Survivin、Livin凋亡抑制蛋白探讨化痰消瘀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模型制备及随机分组:
        1.2.2 中药及西药干预:
        1.2.3 胃黏膜病理检测:
        1.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Survivin、Livin蛋白的表达:
2 结果
    2.1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2 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
        2.2.1 Survivin蛋白在各实验组的阳性表达:
        2.2.2 Livin蛋白在各实验组的阳性表达:
        2.2.3 Survivin和Livin蛋白表达在各实验组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
3 讨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5)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DNA甲基化与胃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益气化疲解毒法对馒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p16和Pten抑癌基因甲基化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附录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6)miRNA介导养正散结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1.1.1 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1.2 胃癌癌前病变的概念
        1.1.3 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病因素
        1.1.4 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1.1.5 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1.2 中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的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1.3 miRNA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
        1.3.1 miRNA的发现
        1.3.2 miRNA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生物合成
        1.3.3 miRNA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1.3.4 miRNA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
        1.3.5 miRNA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
        1.3.6 miRNA与胃癌癌前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方法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观察指标
        2.2.3 疗效评定标准
        2.2.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临床症状疗效观察结果
        2.3.2 病理疗效观察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药物制备
        3.2.2 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3.2.3 细胞培养及传代
        3.2.4 cck-8法检测养正散结汤大鼠含药血清对MC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
        3.2.5 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双标法检测养正散结汤大鼠含药血清对MC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影响
        3.2.6 Real-time qPCR检测
        3.2.7 统计方法及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对MC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养正散结汤含药血清对MC细胞凋亡的影响
        3.3.3 胃癌癌前病变MC细胞中let-7a、miR-7、miR-130a的表达
    3.4 讨论
        3.4.1 MC细胞株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
        3.4.2 养正散结汤对胃癌癌前病变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3.4.3 miRNA参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及介导养正散结汤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PTEN在胃癌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1. 中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一般资料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实验分组
    7. 实验方法
    8. 染色结果判断
    9.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PLGC 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 PTEN 在 PLGC 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的表达
    3. PTEN 在不同病理组织中的表达
讨论
    1. PTEN 与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
    2. PTEN 与胃癌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8)维甲酸受体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维甲酸干预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胃癌概述
    1.2 胃癌前病变及演变规律
    1.3 胃癌前病变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1.3.1 幽门螺杆菌
        1.3.2 遗传物质
        1.3.3 酶类
        1.3.4 其它因素
    1.4 维甲酸及其受体简介
    1.5 维甲酸体内代谢过程
    1.6 维甲酸受体转录调节的机制
    1.7 维甲酸受体在抗肿瘤中的生物学功能
        1.7.1 RAR 与细胞分化
        1.7.2 RAR 与细胞调亡
        1.7.3 RAR 抑制癌细胞生长
        1.7.4 RAR 与肿瘤转移
    1.8 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研究
        1.8.1 中药干预治疗
        1.8.2 化学干预治疗
        1.8.3 内镜下干预治疗
    1.9 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治疗
    1.10 展望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条件及取材要求
        3.1.3 观察方法
        3.1.4 实验用药
        3.1.5 主要试剂
        3.1.6 仪器设备
        3.1.7 实验分组及临床治疗方法
        3.1.8 实验方法
        3.1.9 结果判定
        3.1.10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维甲酸干预前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分布及疗效比较
    4.2 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维甲酸受体表达及其强度的影响
        4.2.1 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维甲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4.2.2 维甲酸对胃癌前病组织中维甲酸受体表达强度的影响
    4.3 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5章 讨论
    5.1 维甲酸对胃癌前病变中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逆转作用
    5.2 维甲酸对维甲酸受体表达的影响
    5.3 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机制
    5.4 维甲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安全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图片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林一帆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癌癌前病变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1.中医病因病机
2.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3.健脾活血解毒法
4.结合应用现代肿瘤标志物成果初步评估癌变倾向和癌变概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癌癌前■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J]. 王国栋,陈升,郑少杰,李连勇,吴开春. 中华消化杂志, 2021(Z1)
  • [2]胃宁颗粒联合胶体果胶铋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VEGF/p53表达的影响[D]. 钟雪旭琼. 苏州大学, 2019(02)
  • [3]健脾消毒饮干预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P53表达的影响[D]. 闫奇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基于Survivin、Livin凋亡抑制蛋白探讨化痰消瘀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J]. 冷秀梅,刘皓,冯小可,魏睦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33)
  • [5]益气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干预的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评价[D]. 安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miRNA介导养正散结汤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D]. 杨乃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7]PTEN在胃癌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刘晓燕.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8]维甲酸受体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维甲酸干预的意义[D]. 崔少杰.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9]林一帆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胃癌癌前病变经验总结[D]. 陈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老年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防治进展[A]. 魏睦新,王霞,范尧夫,刘浩. 第十次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胃癌论文 胃粘膜论文 p53基因论文 健康论文 药品论文

上一篇:“2002年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新闻”评选揭晓
下一篇:偏瘫后肩痛23例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