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嫦娥[1](2021)在《针刺、推拿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症状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刺、推拿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肩痛患者症状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推拿、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比较2组临床疗效、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2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2组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度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45/48),对照组为79.2%(38/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2.1%(1/48),对照组为12.5%(6/4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推拿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偏瘫肩痛患者症状,提高肩关节功能,降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朱云红,曲宪双,闫鏐,孙炜,戴淑青[2](2022)在《大接经法与常规体针治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影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大接经法与常规体针治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肩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影响,并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研究共计纳入8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2016年5月—2018年5月)随机分成两组,予以对照组患者(40例)常规体针治疗法,予以观察组患者(40例)大接经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Brunnstrom)变化及改良Ashworth量表变化、疼痛量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变化、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变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MBI)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患者(82.50%,33/4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卒中后偏瘫恢复六阶段测评表、改良Ashworth量表、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常规体针治疗法,大接经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更佳,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肩关节活动度扩伸,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患者恢复较好。
李贝贝[3](2021)在《雷火神针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雷火神针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雷火神针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进一步研究做基础。方法:将62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雷火神针联合针刺组)、对照组(针刺组)。在3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和基础治疗下,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神针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肌骨超声各项测量值进行评估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VAS值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分:2.87±1.12比3.52±0.90,P<0.05)。2.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23.03±8.95比16.97±10.43,P<0.05)。3.肌骨超声各项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肌骨超声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深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肩胛下肌腱厚度、肩峰至大结节间距测量值均减低,且治疗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mm:1.50(0.60)比4.05(3.02)、2.50(0.23)比3.20(0.82)、4.15(0.60)比4.60(0.50)、23.65(8.98)比26.40(10.53),均P<0.05}。4.总有效率比较结果:雷火神针联合针刺组治疗中风后肩痛总有效率为93%,针刺组为80%。结论:1.在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肩痛程度、上肢功能活动以及改善患肢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深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厚度、肩胛下肌腱厚度、肩峰至大结节间距测量值方面,雷火神针联合针刺比单用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效果更显着;雷火神针联合针刺组总有效率要优于针刺组。4.雷火神针与针刺联合,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发挥更好的疗效。
徐慧敏[4](2021)在《针刺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显效机理,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痛提供更多选择。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外敷组和针药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过程中,针刺组、针药组各脱落1例,最后完成88例。三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分组治疗。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中药外敷组予以中药外敷覆盖于患侧肩部疼痛部位;针药组予以针刺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三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6次,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运用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血清IL-1β测定值对三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及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三组基线资料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肩关节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血清IL-1β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可比;2.组内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定、血清IL-1β测定值前后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状态;3.组间比较:针刺组与中药外敷组治疗后的评分结果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针药组与针刺组评分结果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针药组与中药外敷组评分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针药组疗效与其他两组相比更能显着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4.疗效比较: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62.07%,中药外敷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1%,三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药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针刺组及中药外敷组。结论:针药组通过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降低患者血清IL-1β水平,达到减轻肩关节疼痛的目的,且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中药外敷组,值得临床应用。
张泽豪[5](2021)在《经筋排刺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经筋排刺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对比,以期能为临床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提供一种有效的针刺治疗手段。方法:本课题拟纳入自2020年4月份至2020年12月份之间前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门诊就诊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确诊患者,共60例,通过SPSS22.0生成随机数字表,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等分为两组。在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治疗组以经筋排刺法为主要治疗手段,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法为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得气后均留针30min,出针后均进行康复训练40~50min,每日1次,5次/周,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量表评分(VAS评分、FMA量表、肌力评定、指诊检查)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评分进行比较,结合据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1治疗前将已记录好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卒中类型以及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VAS评分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降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疼痛方面都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更为显着。3肌力评分对比: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肌力评分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增强患侧肢体肌力方面效果更为显着。4 FMA评分对比:治疗后对两组患者FMA评分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增强肩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治疗组效果更为显着。5指诊距离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法在减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距离方面均有效果,且治疗组效果更佳。6综合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有效21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达86.67%;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经筋排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可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症状,但经筋排刺法治疗效果比常规针刺效果更佳。2经筋排刺法在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所引起的疼痛以及功能障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为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针刺治疗手段,同时也为经筋排刺法的推广提供了更多的临床依据。
李书雅[6](2020)在《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提供一种有效、费用低、副作用少的方法。方法:将82例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康复科的符合标准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磁圆梅针叩刺主穴:患侧上肢肩髁、肩髎、肩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中渚,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一般叩刺部位皮肤微红为度,时间共20分钟。中药外敷的部位为整个患肢外侧,同时予以TDP灯照射,时间30分钟。每组每天均治疗1次,周6次,共3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均采用VAS评分、患侧上肢FMA评分、患手水肿评分、SHSS评分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对各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基线比较:本课题共纳入82例患者,由于某些原因脱落3例,最终收集有效病例79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VAS、患侧上肢FMA、患手水肿及SHSS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3周后,对照组患者的VAS、患侧上肢FMA、患手水肿及S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可以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症状;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的VAS评分、患侧上肢FMA评分、患手水肿评分及S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有助于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期患者的症状。3)组间比较:经过3周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组间的VAS评分、患侧上肢FMA评分、患手水肿评分及S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7.50%,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1)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期的患者,具有针对性,可以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减轻患肢疼痛水肿的症状。(2)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及在此基础上采用磁圆梅针结合中药外敷的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患者症状,且后者临床疗效优于前者,值得临床推广。
李明睿[7](2020)在《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进行比较,选择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模式。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肩痛患者62例,采用单盲法,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最终完成60例,脱落2例。实验组采用中药外敷结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患者都接受一般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每日治疗1次,周6次,共4周,4周为一个疗程。主要指标为疼痛目测类比量表(VAS)评分,次要指标为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卒中类型,病程及左右患者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VAS、FMA、改良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降低、FMA和改良MBI评分提高(P<0.05),差异性明显,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中风后肩痛均有一定治疗效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明显(P<0.05),说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再根据VAS尼莫地评分法,实验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常规针刺与中药外敷结合针刺两种疗法对中风后肩痛患者均有疗效,但中药外敷结合针刺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法。因此,中药外敷结合针刺治疗为中风后肩痛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王雪男[8](2020)在《腹针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疗法联合Bobath疗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脑病针康病区住院部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腹针疗法。观察周期为4周,这期间两组患者每天接受1次治疗,每周6天。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以下4个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巴氏指数(MBI),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肩部疼痛减轻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灵活性、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脱落病患。经过数据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肩痛部位以及卒中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中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4周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FMA、PROM以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崇毅[9](2020)在《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黄帝内针的理论渊源及传承的理法核心进行探讨与梳理,并观察黄帝内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为黄帝内针的进一步推广以及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方案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研究筛选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法以1:1的比例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全部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调控血压、调血脂、调血糖等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在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仅予新Bobath技术开展康复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康复方案。两组的新Bobath技术采取相同手法,治疗组的黄帝内针治疗方案根据该针法的理法原则,按照辨六经、分三焦、明阴阳、寻阿是穴的操作路径,针刺穴位选定足太阳经跗阳穴、足少阳经悬钟穴、足阳明经下巨虚穴、足太阴经三阴交穴。两组患者的疗程均2周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6天,星期日除外,共4周。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各疗程后,予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指数、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VAS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不同疗程的疼痛指数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疼痛改善要优于单纯使用新Bobath技术。2、FMA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不同疗程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说明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要优于单纯使用新Bobath技术。3、MBI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患者组内第1疗程和第2疗程间的比较,均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疗程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但两组间的疗程进行比较时,第1疗程后两组间比较P>0.05,第2疗程后两组间比较,P<0.05,说明第1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经过第2疗程后,治疗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综合以上情况,提示在治疗的前期采用黄帝内针联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差异不大,但后续的改善情况则更为突显。结论:1、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均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疼痛以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但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运用新Bobath技术的对照组。2、随着疗程的增加,黄帝内针结合新Bobath技术的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更为突出。
孙迪[10](2020)在《浮针再灌注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观察浮针再灌注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评分及整体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与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做比较,从疼痛情况、上肢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探讨该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患者58名,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其中前者采用浮针疗法再灌注技术,后者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2次,每次45 min,每周5次,连续2周;治疗组的浮针再灌注技术隔日实施1次,1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不足6次治愈的,按1个疗程计算;对照组的电脑中频治疗每日进行一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2周,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前后观察58例患者的VAS评分、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 Barthel 评分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不良事件。治疗结束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U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 2检验。本研究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SA评分较其治疗前数值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同期的对照组数值(P<0.05)。(2)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其治疗前数值均显着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改良Barthe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评分较其治疗前数 值均显着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评分高于同期的对照组数值(P<0.05)。(4)整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P<0.05)。结论浮针再灌注技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疼痛情况和日常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常规电脑中频治疗,而且疗效稳定,无明显副作用,是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临床评分比较 |
| 2.2 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 2.4 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
| 2.5 治疗安全性比较 |
| 3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
| 1.4 治疗方法 |
| 1.5 观察指标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Brunnstrom变化分析 |
| 2.3 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变化分析 |
| 2.4 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变化 |
| 2.5 两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变化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2.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察项目 |
| 2.4 数据分析 |
| 3.结果 |
| 3.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 3.2 治疗结果 |
| 3.3 安全性观察 |
| 4.讨论 |
| 4.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 4.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痛的认识 |
| 4.3 雷火神针治疗本病的机理 |
| 4.4 针刺治疗本病的机理 |
| 5.疗效分析 |
| 6.结论 |
| 7.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 附录B: 肌骨超声量化表 |
| 附录C: 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表 |
| 附录D: 综述 中医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结果 |
| 4.安全性分析 |
| 5. 讨论 |
| 6.问题与展望 |
| 7.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A:综述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 |
| 附录 C: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3 研究对象 |
| 4 研究方法 |
| 5 结果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于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认识 |
| 3 经筋排刺的理论依据 |
| 4 针刺部位选择依据 |
| 5 常规康复训练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依据 |
| 6 结果分析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一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 |
| 附表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 附表三随机数字表 |
| 综述 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 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主要符号表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B 上肢FMA量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资料 |
| 1.病例来源和诊断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4.讨论 |
| 5.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 VAS量表 |
| 附录 C FMA量表 |
| 附录 D 改良MBI量表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收集资料 |
| 1.1.1 病例来源 |
| 1.1.2 病例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信息采集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基础治疗 |
| 2.2.2 对照组 |
| 2.2.3 观察组 |
| 2.2.4 疗程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 2.3.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
| 2.3.3 被动关节活动度评分法(PROM) |
| 2.3.4 改良巴氏指数(MBI) |
| 2.3.5 有效率 |
| 2.4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基线比较 |
| 3.2 疗效比较 |
|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以及PROM评分比较 |
|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
| 3.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OM评分比较 |
| 3.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 3.2.6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
| 1.1 中医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起源 |
| 1.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
| 1.3 祖国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
| 1.3.1 中药治疗 |
| 1.3.2 针刺治疗 |
| 1.3.3 推拿治疗 |
| 1.3.4 其他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 |
| 2.1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 2.2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评估 |
| 2.3 肩关节的结构解剖 |
| 2.4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
| 2.4.1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
| 2.4.2 软组织损伤 |
| 2.4.3 肩关节半脱位 |
| 2.4.4 肌张力异常因素 |
| 2.4.5 中枢神经因素 |
| 2.4.6 外周神经因素 |
| 2.4.7 误用综合征 |
| 2.4.8 其他因素 |
| 2.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
| 2.5.1 良肢摆放 |
| 2.5.2 运动疗法 |
| 2.5.3 物理因子疗法 |
| 2.5.4 药物治疗 |
| 2.5.5 手术治疗 |
| 2.5.6 其他疗法 |
| 2.6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预后 |
| 3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
| 3.1 腹针疗法的起源和作用机理 |
| 3.2 腹针疗法的特点 |
| 3.3 腹针疗法的针刺要求 |
| 3.4 腹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
| 4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作用 |
| 4.1 Bobath疗法的起源及概念 |
| 4.2 Bobath疗法的技术要点 |
| 4.2.1 RIP反抑制模式 |
| 4.2.2 控制关键点 |
| 4.2.3 Bobath握手 |
| 4.3 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 1.2 临床疗效分析 |
| 1.2.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痛症状 |
| 1.2.2 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 |
| 1.2.3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价肩关节活动度 |
| 1.2.4 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
| 1.2.5 有效率分析 |
| 2 腹针选穴分析 |
| 3 Bobath疗法联合腹针疗法的目的 |
| 4 安全性问题 |
| 5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近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1.1 中风病名的由来 |
| 1.2 中风的认识发展时期 |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偏瘫后肩痛的认识 |
| 3 中风与偏瘫后肩痛的病因病机分析 |
| 3.1 中风的病因病机 |
| 3.2 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病因病机 |
| 4 中国传统医学对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治疗 |
| 4.1 中药内服治疗 |
| 4.2 针灸治疗 |
| 4.3 手法治疗 |
| 4.4 中药熏蒸治疗 |
|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及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认识 |
| 5.1 脑卒中分类 |
| 5.2 脑卒中流行病学分析 |
| 5.3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病机制 |
| 5.4 现代医学的治疗研究 |
| 6 黄帝内针的理论探讨 |
| 6.1 中道思想的发展 |
| 6.2 中道思想在黄帝内针中的运用 |
| 6.3 阴阳观念的认识与运用 |
| 6.4 定位在黄帝内针中的重要意义 |
| 6.5 导引在黄帝内针中的重要意义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脱落、终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收集 |
| 2.2 治疗方案 |
| 3 疗效评价标准 |
| 4 统计学方法 |
| 5 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 5.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 |
| 5.3 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 |
| 5.4 改良 Barthel 指数评分(MBI)比较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 1 研究结果分析 |
| 1.1 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
| 1.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比较分析 |
| 1.3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的比较分析 |
| 1.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的比较分析 |
| 2 讨论 |
| 2.1 新Bobath概念 |
| 2.2 黄帝内针与新Bobath相结合的意义 |
| 2.3 安全性问题 |
| 2.4 存在的不足 |
| 2.5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一、临床研究 |
| (一) 一般资料 |
| (二) 诊断标准 |
| 1. 脑出血诊断标准 |
| 2. 脑梗死诊断标准 |
| (三) 纳入标准 |
| (四) 排除标准 |
| (五)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六) 治疗方法 |
| 1. 康复训练 |
| 2. 浮针再灌注技术治疗 |
| 3. 电脑中频治疗 |
| (七) 观察指标 |
| (八) 统计学方法 |
| (九) 不良事件及处理 |
| 二、结果 |
| (一)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 (二) 治疗结果 |
| 三、讨论与小结 |
| (一) 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于偏瘫肩痛的认识 |
| (二) 浮针再灌注技术的中医理论基础 |
| (三) 浮针再灌注技术的现代机制研究 |
| (四) 对照组方法的选取依据 |
| (五) 浮针再灌注技术的优势 |
| (六) 浮针再灌注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疗效的探讨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