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戍军,薛明学,孙波[1](2013)在《特殊类型舌下腺囊肿诊治分析》文中提出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唾液腺囊肿。多因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黏液潜入组织内形成,无上皮衬里,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外渗性囊肿;少数是舌下腺导管远端阻塞,近段分泌液潴留形成,有上皮衬里,形成潴留性囊肿。舌下腺囊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舌下型(单纯型)、潜突型(颌下型)和哑铃型〔1〕,
童兴旺,金中华,叶学武,黄继标[2](2010)在《舌下腺囊肿7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76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类型、手术方法、并发症与病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舌下腺囊肿中单纯型者62例,口外形者10例,混合型者4例。手术治疗成功率为98.6%,复发率为1.3%,并发症发生率为3.9%,所有腺组织和囊壁均有慢性炎症表现。结论手术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有效方法。
黄志权,梁军,范松,潘朝斌[3](2010)在《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治疗特点、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有颌下区肿胀,其中13例患者曾于外院就诊,仅2例在外院诊断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误诊率达84.6%,9例经院外误诊误治后复发。所有患者经术前CT及彩色超声检查诊断为舌下腺囊肿,术前穿刺均抽吸出淡黄色黏稠囊液,均经口内手术摘除舌下腺,术后随访未见囊肿复发。结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因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常导致临床误诊误治。术前CT、彩色超声检查和局部穿刺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完整摘除舌下腺并辅以颌下区囊肿抽吸后持续加压包扎是治疗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有效方法。
戴云龙[4](2010)在《颌下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
李瑞智[5](2010)在《舌下腺囊肿口外型23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诊治要点,旨在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经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诊治的23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病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舌下-颌下型6例,颌下型17例,误诊7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摘除舌下腺治愈。结论:下颌舌骨肌发育缺陷,舌下腺穿过该肌裂孔或间隙突入颌下区是本病发生机制,以口内切口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根治口外型囊肿的最佳方法。
赵延涛[6](2010)在《口外型舌下腺囊肿19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方厚重[7](2009)在《舌下腺囊肿的手术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舌下腺囊肿诊断,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舌下腺囊肿中舌下型69例,口外型16例,哑铃型7例。误扎颌下腺导管导致慢性颌下腺炎1例,1年后摘除颌下腺;颌下腺导管流脓经反复治疗未愈半年后作颌下腺摘除1例;术后舌下腺囊肿复发2例。结论舌下腺手术治疗存在颌下腺炎、颌下腺导管误伤等并发症,单纯行舌下腺囊肿摘除可引起舌下腺囊肿的复发,手术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疗舌下腺囊肿复发的关键。
闫磊,谢婷婷[8](2009)在《临床少见的巨大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文中提出
赵延涛[9](2008)在《口外型舌下腺囊肿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诊治要点,旨在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19例口外型舌下腺囊肿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例中舌下-颌下型4例,颌下型15例,误诊5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摘除舌下腺治愈。结论下颌舌骨肌发育缺陷,舌下腺穿过该肌裂孔或间隙突入颌下区是本病发病机制,以口内切口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根治口外型囊肿最佳方法。
董芳[10](2008)在《颌下型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颌下型的舌下腺囊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诊治的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3~4年,31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均行手术治愈,复发4例。结论炎症是颌下型舌下腺囊肿形成的主要原因。舌下腺及其囊肿一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特殊类型舌下腺囊肿形成的病理机制 |
| 3.2 鉴别诊断与误诊原因分析 |
| 3.4 手术入路的选择 |
| 1.一般资料 |
| 2.临床表现与检查 |
| 讨 论 |
| 1.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病理及形成机制 |
| 2.误诊原因 |
| 3.诊断方法 |
| 4.治疗特点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误诊情况 |
| 1.3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因与解剖机制 |
| 3.2 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
|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1 病例资料 |
| 2 讨论 |
| 2.1 舌下腺囊肿形成的病因及分型 |
| 2.2 误诊原因 |
| 2.2.1 对本病认识不足: |
| 2.2.2 对舌下腺区域解剖 (存在的特殊性) 认识不足。 |
| 2.2.3 缺少必要的医技检查: |
| 2.3 诊断 |
| 2.4 治疗原则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特征与分型 |
| 1.3 误诊误治 |
| 1.4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病因与解剖机制 |
| 3.2 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
|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3.4 治疗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手术方法 |
| 1.3.1 口内外联合进路 |
| 1.3.2 口内进路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