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李艳,秦程程,金梁,丁建莉,杨帆,崔勇,李涛,邹洪涛,王丽英[1](2021)在《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文中提出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是中国北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我国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延长,来自农业面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基于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分析设施蔬菜土壤存在的次生盐渍化、酸化、连作病虫害、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障碍,并在已实施的改良技术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治理措施和发展对策。
王岩文[2](2021)在《油菜素内酯(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反季节蔬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加,以至于设施番茄栽培也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但由于设施结构单一、管理不当及秋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弱光、不良气候灾害等逆境胁迫影响,植株易感染病害,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严重阻碍设施番茄增产增收。有大量研究表明,油菜素内酯(BR)、外源钙可通过提高番茄植株抗病及抗逆性,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产量。但前人对二者功能研究多集中在盆栽试验,在设施应用研究较少,且二者配施方面的研究报道更少。因此为了检验BR及配施外源钙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设施番茄试验,探究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对设施番茄生长、坐果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番茄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生理、病害及产量的影响:BR处理可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及叶片数,以0.5 mg/L BR处理效果显着。高浓度BR处理抑制番茄坐果率并降低产量,而适宜浓度BR处理可通过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适宜浓度BR处理可显着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高浓度BR处理可能抑制光合进程。适宜浓度BR处理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加脯氨酸(Pro)及可溶性糖含量。喷施BR处理可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病毒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BR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增加叶量,提高光合作用,增加Pro、可溶性糖含量,提高植株抗病性,从而提高产量。由此表明,0.5 mg/L BR处理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可应用于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提高产量及防治TY病毒病。2.不同浓度BR及配施外源钙处理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变化、坐果及产量的影响: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高浓度BR处理对番茄前期株高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适宜浓度的BR处理使株高增加。高浓度BR处理使番茄叶片MDA含量显着增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减缓叶片MDA含量增加并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番茄叶片的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番茄的叶绿素含量。高浓度或低浓度的BR处理会抑制番茄坐果,降低番茄第1花序的产量;适宜浓度的BR处理可促进果实膨大,提高番茄产量。BR配施外源钙处理后番茄叶片数显着增加,可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面积、加快光合进程,进而促进果实膨大、显着提高果实产量。3.BR及配施外源钙对温室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喷施BR可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增加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根系活力,且各指标随BR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以0.1 mg/L BR处理效果最明显。喷施BR处理可降低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但低浓度BR与CK1相比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此外,BR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增长虽无明显作用,但其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积累及根系发育水平高于BR或0.2%氯化钙(0.2%CaCl2)单一处理。
王凯[3](2021)在《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文中提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为临床最常用中药之一。丹参繁殖方式较多,常用的有芦头繁殖、根段繁殖和种子繁殖,尤以种子繁殖后育苗移栽所得丹参药材质量较佳,而随着市场对丹参药材质量和产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育苗方式中土地利用率低、难以管理、育苗周期长、季节性强、种苗均一性差、种植的药材质量波动较大等缺点,已经严重制约了其种苗产业化发展,而工厂化育苗能够标准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丹参种苗,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本研究针对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及其培育而成的穴盘苗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从而为丹参工厂化育苗及其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主要通过研究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的选择以及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评价,初步建立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黑色穴盘育苗、白色泡沫穴盘漂浮育苗方式所得幼苗植株根系明显较传统种苗发达,且幼苗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效果较优,可作为企业进行丹参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工厂化育苗营养液与基质研究综合得分正交结果显示,最优营养液水平组合为 KNO3 810 mg/L:CaC12 295 mg/L:NH4H2PO4 208 mg/L:MgSO4·7H2O 493 mg/L,最优基质水平组合为草炭:蛭石:珍珠岩为9:3:1。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规格一穴盘苗(株高≥5.88 cm,叶宽≥1.95 cm,叶片数≥8片)种植的丹参种苗存活率、产量、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效果最佳,生产中应尽量调整育苗条件,使其生产出达到规格一标准的丹参穴盘苗。(2)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主要通过动态取样方式研究了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以及地上部分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的积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旺盛生长阶段均为5.10~9.20日,根部旺盛生长阶段均为8.15~9.20日;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药效成分中,丹参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根部药效成分中,迷迭香酸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9.20日,丹酚酸B含量较高积累阶段均为7.10~11.5日,丹参酮类成分含量(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均于6.14~8.15日以及11.5日左右积累较高,在4.19~11.5日从整体药效成分综合评价来看,丹参穴盘苗秋栽后根部药效成分积累高于春栽,药效成分综合得分较高的时间段均为6.14~9.20日以及11.5日左右。因此,考虑到产量因素,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可在当年或次年10月底至11月初采收丹参药材,并以穴盘苗秋栽采收的丹参药材效益最佳。(3)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主要研究了穴盘苗在两个移栽季节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在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较传统种苗根条数和产量明显增加,且在相同部位(芦头、根部、须根)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也均明显优于传统种苗。而在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各自不同部位药效成分含量综合排名中,穴盘苗春栽种植的丹参药材与传统种苗均为芦头>根部>须根,穴盘苗秋栽种植的丹参药材则为芦头>须根>根部。(4)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主要通过大田区组设计,研究了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垄作覆膜与否以及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平作还是垄作,基本均随着密度的降低,丹参药材的单根干重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从药效成分综合评价上来看,穴盘苗在高、中密度下定植,垄作具有一定优势,在低密度下定植则平作具有一定优势。综合考虑产量和质量因素,丹参穴盘苗选用平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14.8株·m-2较为合适,选择垄作方式定植时密度为22.2株·m-2较为合适。穴盘苗垄作覆膜的丹参药材亩产干品较不覆膜处理仅增产14.06%,但药效成分却显着低于垄作不覆膜处理,其中药典规定的丹酚酸B含量垄作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降低了 9.84%,丹参酮总量降低了 30.73%,因此,春季穴盘苗垄作定植宜采用不覆膜方式。9.16日刈割部分茎叶的丹参药材产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一定程度下降,但药效成分含量增加,因此,可在9月中旬对丹参部分茎叶(距地面10 cm以上部分)进行一次刈割,增获优质丹参茎叶资源的同时,保障丹参药材资源。
庄园[4](2020)在《黄瓜和番茄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文中提出黄瓜(Cucumis sativus L.)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十分重要的设施栽培蔬菜,极易感染枯萎病,严重降低了黄瓜和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生物防治角度出发,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黄瓜和番茄枯萎病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资源,为探究有效防治枯萎病的菌株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为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1)以黄瓜和番茄枯萎病为病原菌,从番茄根际促生菌中进行了筛选,其中六株菌株对番茄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菌株ABY24的三种促生能力(产IAA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溶磷能力)均为最佳;同时利用平板对峙法,从黄瓜降解细菌中进行筛选,其中三种菌株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菌株I1 90的产IAA能力最强,菌株II1 55的产铁载体能力最强,菌株I1 16的溶磷能力最强。从黄瓜根茬降解真菌中进行筛选,其中有三株菌株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拮抗作用。菌株III3 37的产IAA能力最强,菌株I2 13的铁载体能力最强,菌株A1 54的溶磷能力最强。(2)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番茄生防菌株中的六株菌株均与芽孢杆菌属相似度高达99%以上,而黄瓜降解细菌菌株中的菌株II1 55,I1 90,II1 42均为芽孢杆菌属。(3)菌株ABY24菌悬液处理的番茄胚根长度和发芽率达到6.94 cm和60%,是所有菌株中发芽效果最好的;菌株ABY24处理的植株发病率最低。添加了菌株ABY24菌悬液的番茄根系活力和对番茄防御酶的活性整体上高于未经处理的,在黄瓜植株苗期盆栽枯萎病防治试验中,菌株II1 55效果最好。在生防菌对黄瓜根系活力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试验中,添加了II1 55菌悬液的黄瓜根系活力和对黄瓜防御酶的活性整体上高于未经处理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筛选出对番茄枯萎病和黄瓜枯萎病具有较高抑菌作用和对苗期生防效果较好的分别为菌株ABY24和菌株II1 55,两种菌株的促生和拮抗作用明显,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郑少文[5](2020)在《富碳促进番茄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也是温室中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将捕集的CO2作为气肥应用于设施生产中,依靠光合速率的提高,吸收转化更多的CO2形成有机物,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番茄(Solanum Lycopersicon)属茄科番茄属,我国南北方均广泛栽培,是北方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目前番茄基因组测序完成和基因注释信息的不断丰富为番茄和茄科其它蔬菜光合作用、糖类物质代谢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CO2加富环境下蔬菜生长、生理特性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陆续有少量报道,但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因此,深入研究番茄响应CO2加富机制对茄科蔬菜生产及育种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个大果型番茄‘金盾’、‘中研868’、‘红钻石’、‘美国红之星’为试材,比较CO2加富处理(800±50μmol·mol-1)与自然环境下番茄生长的形态变化过程和光合特征;分析敏感品种的产量、品质与转录组差异表达情况,并通过基因功能注释与代谢通路分析筛选番茄响应CO2加富的关键基因,应用基因过表达和敲除技术验证其功能,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2加富对4个大果型番茄品种的株高、茎粗、固定节位节间长、叶长与叶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以‘美国红之星’与‘红钻石’2个品种增加较多;对根冠比的影响不大;叶片组织结构在富碳环境下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增加、栅海比值增加且叶片整体厚度增加;果实方面,富碳环境会促进番茄果实前期生长速率。2.4个番茄品种的光合CO2响应曲线显示,在400-2200μmol·mol-1范围内各CO2浓度梯度下,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均依次为:‘美国红之星’>‘红钻石’>‘中研868’>‘金盾’;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 Bis CO)最大催化速率、1,5-二磷酸核酮糖(Ru Bp)的最大再生速率、磷酸丙糖的运输速率均为‘美国红之星’最大。净光合速率响应光强的增长动态表现为;‘美国红之星’>‘中研868’>‘金盾’>‘红钻石’。富碳处理下‘红钻石’与‘美国红之星’的净光合速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4.16%和78.52%,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美国红之星’在富碳处理下功能叶Ru Bis CO活性较对照提高12.84%,转酮醇酶(TK)活性较对照提高21.16%,且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性较对照提高9.35%,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酶(SBPase)活性较对照提高1.59%,但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CO2加富环境有利于提高光合速率与光合关键酶活性,以‘美国红之星’品种反应最为敏感。3.CO2加富对4个大果型番茄品种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品种‘美国红之星’产量较对照提高了16.93%,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美国红之星’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糖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和番茄红素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13%、35.25%和72.24%,且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4.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比较了不同CO2浓度下的转录组,总共获得了28.70 Gb的高质量数据。通过比较不同CO2浓度下基因的表达,发现了208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79个和29个分别被上调和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种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但主要富集于光系统I、光系统II、光合作用磷酸根离子结合等生理过程:9个DEGs涉及光系统I的电子传输系统,6个DEGs涉及光系统II的电子传输系统,3个DEGs参与细胞色素b6f的电子传输,3个DEGs具备NADPH脱氢酶活性。另外还发现了参与糖合成的DEGs以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DEGs。预测这些基因与番茄响应CO2加富的生长与生理变化有直接关系。5.本试验通过基因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获得两个响应CO2加富的关键基因,分别与糖代谢有关的Solyc07g043480基因(在番茄数据库查出Solyc07g043480是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名称为GLYCOALKALOID METABOLISM 17(GAME17))和光合作用有关的Solyc01g007720基因。(1)克隆GAME17基因和Soly720基因,构建了过表达载体,并进行番茄遗传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12株OE GAME17阳性植株,13株OE Soly720阳性植株;构建基因敲除载体,并进行番茄遗传转化,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检测,获得10株Cas9-GAME17阳性植株,10株Cas9-Soly720阳性植株。(2)分析GAME17和Soly720基因在番茄叶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番茄嫩叶和功能叶中,OE GAME17和OE Soly720转基因番茄中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各自的野生型。(3)选取与光合作用相关的Soly720基因,测量野生型和OE Soly720的净光合速率,其净光合速率结果为:OE Soly720>野生型。(4)在CO2加富环境下,Ru Bis CO活性、FBAase活性、TK活性和SBPase活性的测定结果均为OE Soly720高于野生型。
郭晨曦[6](2020)在《土壤处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及土传病害防控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常年在塑料大棚中栽植番茄,黄瓜等农作物。但由于常年连作及栽培管理方式不当,大棚土壤中连作障碍严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及营养结构改变、土壤病虫害加重,影响秋番茄、春季黄瓜长势及产量、品质变差,影响大棚蔬菜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强还原土壤灭菌法(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棉隆及生物菌肥等合理施用试验,研究了RSD、棉隆处理对秋番茄、春黄瓜生长、产量、病虫害及土壤杂草等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连作土壤改良,提高秋番茄、春黄瓜产量、土传性病害的防控效果,提供理论依据。RSD处理对于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具体结果如下:1、RSD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植株、果实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率显着降低;其中第3次测量的植株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4.96%和6.21%,RSD组第1层单果重和果产量分别增加了40.80%和73.30%,RSD+968组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69.33%和109.59%;RSD组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5.00%和64.44%,RSD+968组秋番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0;RSD组和RSD+968组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8.64%和40.41%;RSD处理可明显减少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根结线虫数量,其中尖孢镰刀菌拷贝数降低了30.56%,根结线虫数量降低了97.57%;RSD和RSD+968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均明显减少;在8月17日,RSD处理后番茄病毒病平均发病率降低了58.07%。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组都能促进秋番茄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病毒病发病率。RSD处理后第二茬春黄瓜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提高,且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其中,RSD组植株株高增加了8.37%,RSD组和RSD+968组平均单果重分别增加了15.38%和30.76%;RSD组和RSD+968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3.60%和50.50%;RSD处理后vc含量、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升高了12.98%和18.85%。说明RSD处理组和RSD+968处理都能促进春黄瓜的生长,提高产量,降低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提高春黄瓜品质。RSD处理后第三茬秋番茄根结线虫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根结线虫病其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72.72%和77.14,茎基腐病发病率降低了57.98%。2、棉隆处理后第一茬秋番茄品种植株生长加快、果产量增大及根结线虫指数、茎基腐病发病抑制,棉隆+淡紫拟青霉+枯草芽孢杆菌(QHD)处理组的株高、茎粗、第4花序坐果率、第1层单果重及第1层果产量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180.87%、57.11%、62.65%、209.11%和247.83%;棉隆+淡紫拟青霉组对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31.38%,其次是棉隆+QHD组,防治效果为26.21%;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组降低了77.04%。棉隆+淡紫拟青霉+QHD处理组的杂草数量、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处理可抑制大棚秋番茄杂草的生长。结论:RSD处理能有效促进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降低秋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及春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促进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产量提高。棉隆处理土壤能有效抑制番茄根结线虫病、茎基腐病发病及土壤中杂草数量生长,减轻大棚土壤连作障碍,促进秋番茄生长及产量增加。此外,棉隆处理加施淡紫拟青霉、QHD等生物菌肥效果优于棉隆单独处理。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7](2020)在《抗“疫”期间京郊蔬菜生产指导意见(Ⅱ)》文中研究指明生产用工问题11疫情期间育苗场用工、防护的指导意见针对育苗生产中出现的人工短缺、交通不畅、防护不到位等问题,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供生产者参考。11.1解决用工短缺育苗是一个相对用工较多的技术环节,鉴于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按时返京,直接影响到育苗生产的有序展开,面对上述问题,可参考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陈占伟[8](2019)在《甘肃省高台县辣椒37-94引种栽培与配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己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台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雪天气少、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日光温室作物栽培,设施蔬菜已发展为高台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在高台县下辖的9个镇均有发展,主要集中分布在巷道镇、宣化镇、南华镇及合黎镇等距离县城较近的几个乡镇。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高台县重要的设施栽培蔬菜,主要栽培茬口有早春茬、秋冬茬及秋冬一大茬,常年辣椒栽培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有三大类十多个品种,年生产辣椒3万多吨,年产值近4000万元。为了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和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需要,引进推广适宜高台县日光温室栽培优良品种,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模式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开展了辣椒37-94引种栽培试验,将该品种与当地传统栽培的4个辣椒品种进行了植株性状、果实性状、抗逆性以及产量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比较,并以该品种为基础材料,探究了不同定植密度、整枝方式及水肥试验处理对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及产量等影响,配套建立了“回头椒”高产整枝、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等技术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同时,实践总结了辣椒37-94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实施后的成功推广经验,为其标准化生产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37-94辣椒的区域适应性及品种特性。经过试验栽培,总结出37-94辣椒有以下几个特点:(1)早熟性好,生育期长,果实外观佳,亮度高,整齐性好,单果重73-82 g、果实长度32-38 cm、果肩宽3.85-4.36 cm、果肉厚0.24-0.28cm、株高2.10-2.19 cm、茎粗2.26-2.43 cm;(2)冬季低温连续坐果性强,产量优势明显,平均亩产可达92457 kg,低温季节不会出现落花落果现象;(3)植株生长势强,耐低温性能好,越冬种植不易歇秧,综合抗病性好,不易死棵;(4)果实口感香辣,果核小,腔内籽粒少;(5)侧枝短,易于管理。综合植株生长特点、果实性状、产量品质、抗逆性表现以及市场需求等均优于当地传统种植品种,适宜作为主推辣椒品种在高台县早春茬和秋冬茬日光温室中栽培种植。2、筛选出了37-94辣椒合理的定植方式、栽培密度和最佳整枝方式。在株行距0.4 m×0.6 m,栽培密度2480株/667 m2,单株定植下“四秆整枝”的辣椒植株长势、果实性状等综合性状表现最优,且采收期延长,前期产量及总产量优势明显,分别达到24800 kg/667 m2及92457 kg/667 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辣椒栽培中选择应用。3、配套建立了37-94辣椒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化提出了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示范了滴灌水肥一体化及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等在辣椒生产中的综合应用;在田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多留“回头椒”是辣椒37-94增产高产的关键;滴灌水肥一体化较传统水肥施用在改善温室环境、减少病害发生、节省水肥、省工增效等方面效果显着;主推高温闷棚、色板诱虫、防护网阻虫、免深耕土壤调理和生物农药防治5项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这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辣椒产量、品质和生态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广泛推广应用。4、总结了37-94辣椒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及“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对37-94辣椒“回头椒”高产整枝技术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科技园区引领、示范样板带动、优惠政策推动和技术培训提升4个方面高效便捷的技术推广模式和相关指导建议,有效实现了技术、服务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良种+良法”同步推广。
张颖[9](2018)在《伊春地区棚室蔬菜生产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黑龙江省棚室结构多样化,保温性、采光性参差不齐,影响了棚室蔬菜的发展和蔬菜产量。调查报告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调研地区,针对伊春地区的6个主要的棚室种植区进行调查,就其现有的所涉及到的温室大棚的结构、棚室规模、种植的蔬菜种类及蔬菜的栽培制度等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并对伊春市棚室蔬菜种植提出合理化、建设性的建议。旨在科学化、规范性地指导伊春地区的棚室建设,提高棚室蔬菜种植产业的稳定性、健康性及可持续发展性,对促进伊春市棚室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研结果表明:(1)棚室蔬菜种植规模情况:伊春地区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棚室蔬菜种植,以此提高土地附加值。蔬菜自给率从64%提升至80%近年来,伊春地区响应“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和有机农产品”的安排部署,大力发展低农药残留、有机的蔬菜的种植,栽植作物的90%是蔬菜,10%是花卉、水果和食用菌等新兴作物。(2)棚室蔬菜种植模式:在伊春地区,一般包括6种种植模式:“尖椒/青椒+黄瓜”模式;“春提早油豆角—秋延后黄瓜”模式;“春提早尖椒—秋延后油豆角”模式;“春提早西芹—秋延后番茄”模式;“越夏长季节番茄”模式;“早春叶菜+番茄”模式。(3)棚室蔬菜种植种类:六个调查点蔬菜种植包括茄果类、瓜类、叶菜类和豆类等4类,其中叶菜类和瓜类的种植占比相近且最多、茄果类次之,豆类最少。近年来,随着棚室蔬菜的发展,也出现了木耳等食用菌的种植。在棚室蔬菜种植过程中,农户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栽培制度,包括确定栽培季节、茬口安排、间作套作等空间利用、病虫害防治等。(4)棚室蔬菜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配套设施不健全,棚室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冬季棚室生产的热情低下,欠缺专业技术支持;种植品种受限且更新比较慢;多茬口种植等不良的栽培制度导致的病虫害,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大棚管理跟不上,栽培制度单一。(5)提出的建议: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蔬菜大棚的类型和结构;加大大棚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机械化;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根据市场需求创不断新种植模式,克服连作障碍;提高大棚的管理制度和水平,加强统一管理,建立合作社;引进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王广印,张建伟,王胜楠,陈碧华,沈军[10](2016)在《冬季持续雾霾阴(雪)天气对河南省设施蔬菜的影响及预防对策——基于2015-2016年冬春季雾霾天气影响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结合近几年各地雾霾天气频发的特点,分析了持续雾霾阴(雪)天气对河南省设施蔬菜生产的影响,提出了冬春季设施蔬菜雾霾阴(雪)天气的防控措施,以供广大设施蔬菜种植户参考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环渤海地区设施农业发展概况 |
| 1.1 环渤海地区概述 |
| 1.2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大棚发展概况 |
| 1.3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概况 |
| 2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存在问题 |
| 2.1 次生盐渍化 |
| 2.2 酸化 |
| 2.3 连作病虫害 |
| 2.4 土壤板结 |
| 2.5 重金属超标 |
| 3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综合治理措施 |
| 3.1 障碍土壤治理技术措施 |
| 3.2 设施蔬菜障碍土壤改良模式 |
| 4 环渤海地区设施菜地土壤连作障碍治理发展对策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大棚秋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
| 1.1.1 大棚秋番茄生产概况 |
| 1.1.2 大棚秋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1.3 大棚秋番茄研究现状 |
| 1.1.4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研究现状 |
| 1.1.5 大棚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研究现状 |
| 1.1.6 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现状 |
| 1.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研究现状与进展 |
| 1.2.1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概况 |
| 1.2.2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2.3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研究现状 |
| 1.2.4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抗低温研究现状 |
| 1.3 油菜素内酯(BR)研究进展 |
| 1.3.1 BR的应用概况 |
| 1.3.2 BR的作用及机理 |
| 1.3.3 BR在蔬菜上的应用 |
| 1.4 外源钙研究进展 |
| 1.4.1 外源钙的应用概况 |
| 1.4.2 外源钙的作用及机理 |
| 1.4.3 外源钙在蔬菜上的应用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害与产量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 2.1.4 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的影响 |
| 2.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生理指标的影响 |
| 2.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病害的影响 |
| 2.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大棚秋番茄坐果与产量的影响 |
| 2.3 小结与讨论 |
| 2.3.1 BR及配施外源钙能促进大棚秋番茄生长及产量 |
| 2.3.2 BR及配施外源钙能提高大棚秋番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 |
| 2.3.3 BR及配施外源钙能增强大棚秋番茄的抗性 |
| 2.3.4 BR及配施外源钙能缓解大棚秋番茄的病害 |
| 第三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指标测定 |
| 3.1.4 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1.3 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
| 4.2.2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 4.2.3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根系的影响 |
| 4.2.4 BR及配施外源钙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2.5 BR及配施外源钙对番茄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丹参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种植方式对作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
| 第一节 丹参种子质量检验 |
| 第二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方式研究 |
| 第三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营养液筛选优化研究 |
| 第四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基质筛选优化研究 |
| 第五节 丹参不同规格穴盘苗的评价研究 |
| 第六节 丹参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丹参穴盘苗不同栽种季节生长特性及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 第一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的生长特性研究 |
| 第二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地上部分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 第三节 丹参穴盘苗春栽、秋栽后根部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动态积累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穴盘苗与传统种苗种植的丹参药材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根系形态、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研究 |
| 第二节 各部位营养成分与药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丹参穴盘苗种植方式的筛选优化研究 |
| 第一节 穴盘苗平作、垄作及其不同密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 第二节 穴盘苗垄作覆膜与否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 第三节 穴盘苗移栽后不同时间刈割部分茎叶对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枯萎病以及防治措施 |
| 1.2.1 瓜果枯萎病的生物学特性 |
| 1.2.2 瓜果枯萎病的致病机制 |
| 1.2.3 瓜果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
| 1.3 生防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
| 1.3.1 生防菌的作用机理 |
| 1.3.2 生防菌应用的不足 |
| 1.4 技术路线 |
| 2 材料和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主要药品和仪器 |
| 2.2 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
| 2.2.1 基本培养基 |
| 2.2.2 菌体相关性能测试培养基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生防菌株促生指标测定 |
| 2.3.2 菌株拮抗性验证 |
| 2.3.3 菌株的多相分类鉴定 |
| 2.3.4 生防菌对苗期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研究 |
| 2.3.5 生防细菌防病机理的研究 |
| 2.3.6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番茄拮抗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防御效果研究 |
| 3.1.1 番茄拮抗菌株促生特性测定 |
| 3.1.2 番茄拮抗菌株的体外筛选 |
| 3.1.3 番茄拮抗菌株多相分类鉴定 |
| 3.1.4 番茄拮抗菌株对番茄的生防作用研究 |
| 3.2 黄瓜拮抗菌株对黄瓜枯萎病的防御效果研究 |
| 3.2.1 黄瓜拮抗菌株促生特性测定 |
| 3.2.2 黄瓜拮抗菌株的体外筛选 |
| 3.2.3 黄瓜拮抗菌株多相分类鉴定 |
| 3.2.4 黄瓜拮抗菌株对黄瓜的生防作用研究 |
| 4 讨论 |
| 4.1 生防菌对番茄枯萎病的生防作用 |
| 4.2 生防菌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作用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CO_2加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 1.1 CO_2的农业资源化利用 |
| 1.2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的应用情况 |
| 1.2.1 设施生产中环境CO_2浓度的变化规律 |
| 1.2.2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主要方法 |
| 1.2.3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时段 |
| 1.2.4 设施生产中CO_2施肥浓度 |
| 1.2.5 影响CO_2施肥效果的因素 |
| 2 CO_2加富对作物形态、产量与品质的研究进展 |
| 2.1 CO_2加富影响作物形态的研究进展 |
| 2.2 CO_2加富影响作物产量的研究进展 |
| 2.3 CO_2加富影响作物品质的研究进展 |
| 3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
| 3.1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参数的研究进展 |
| 3.2 CO_2加富影响作物光合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 4 作物响应CO_2加富的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 5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CO_2加富对番茄形态特征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 |
| 1.2 试验材料 |
| 1.3 材料栽培及CO_2施用 |
| 1.4 番茄植株形态指标测定方法 |
| 1.4.1 茎粗、株高 |
| 1.4.2 节间长 |
| 1.4.3 叶长、叶宽 |
| 1.4.4 果实生长速率 |
| 1.5 番茄叶片组织分化 |
| 1.5.1 取样 |
| 1.5.2 石蜡切片制作 |
| 1.5.3 显微镜观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茎粗生长动态的影响 |
| 2.2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株高生长动态的影响 |
| 2.3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节间长生长动态的影响 |
| 2.4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叶长、叶宽生长动态的影响 |
| 2.5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 2.6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果实生长速率的影响 |
| 2.7 CO_2加富处理番茄叶片组织分化情况 |
| 3 讨论 |
| 3.1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形态指标的影响 |
| 3.2 CO_2加富处理对番茄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 4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CO_2加富对番茄光合特性与光合酶活性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4.1 CO_2响应曲线 |
| 1.4.2 光响应曲线 |
| 1.4.3 光合参数 |
| 1.4.4 光合酶活性测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合响应曲线分析 |
| 2.2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分析 |
| 2.3 4 个番茄品种的光合参数分析 |
| 2.4 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番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 3 讨论 |
| 3.1 CO_2浓度、光强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 3.2 CO_2浓度对番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 4 本章结论 |
| 第四章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概况 |
| 1.2 试验材料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4.1 产量 |
| 1.4.2 品质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 2.2 CO_2加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CO_2加富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 3.2 CO_2加富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 4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番茄响应CO_2加富关键基因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CO_2施用方法 |
| 1.3 CO_2加富响应基因分析 |
| 1.3.1 取样 |
| 1.3.2 RNA提取和测序 |
| 1.3.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4 差异基因的验证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 |
| 2.2 不同CO_2浓度下番茄叶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 2.3 基因功能预测 |
| 2.4 与光合作用和糖合成相关的DEGs分析 |
| 2.5 差异基因验证 |
| 3 讨论 |
| 4 本章结论 |
| 第六章 番茄响应CO_2加富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基因克隆 |
| 1.2.1 番茄RNA提取 |
| 1.2.2 番茄RNA反转录 |
| 1.2.3 番茄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引物设计 |
| 1.2.4 番茄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PCR |
| 1.3 蛋白质结构预测 |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 1.4.1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 1.4.2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 1.5 番茄GAME17和Soly720 两个基因过表达和敲除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 1.5.1 外植体的制备 |
| 1.5.2 农杆菌扩繁 |
| 1.5.3 农杆菌侵染和共培养 |
| 1.5.4 芽诱导分化 |
| 1.5.5 生根及抗性植株筛选 |
| 1.6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 1.6.1 转基因植株DNA的提取 |
| 1.6.2 转基因植株的引物设计及PCR检测 |
| 1.7 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功能验证 |
| 1.7.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基因表达量测定 |
| 1.7.2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指标测定 |
| 1.7.3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 2 结果分析 |
| 2.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克隆测序结果分析 |
| 2.2 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 |
| 2.3 GAME17和Soly720 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的结果分析 |
| 2.4 GAME17和Soly720 基因敲除载体构建的结果分析 |
| 2.5 农杆菌介导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中的遗传转化 |
| 2.5.1 番茄遗传转化过程 |
| 2.5.2 番茄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 2.6 GAME17和Soly720 基因的功能分析 |
| 2.6.1 GAME17和Soly720 基因在番茄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表达分析 |
| 2.6.2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指标分析 |
| 2.6.3 OE Soly720 转基因植株光合关键酶活性的结果分析 |
| 3 讨论 |
| 3.1 GAME17和Solyc01g007720 基因在番茄中的遗传转化 |
| 3.2 GAME17和Solyc01g007720 的转基因植株功能分析 |
| 4 本章结论 |
|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 1 研究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危害和防治现状 |
| 1.1.1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现状 |
| 1.1.2 设施土壤连作危害 |
| 1.1.3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措施 |
| 1.2 番茄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
| 1.2.1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现状 |
| 1.2.2 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2.3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 1.3 番茄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
| 1.3.1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现状 |
| 1.3.2 番茄茎基腐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3.3 番茄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
| 1.4 黄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
| 1.4.1 黄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
| 1.4.2 黄瓜枯萎病发生原因及危害 |
| 1.4.3 黄瓜枯萎病防治措施 |
| 1.5 棉隆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 1.5.1 棉隆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 1.5.2 棉隆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 1.5.3 棉隆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 1.5.4 棉隆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 1.5.5 棉隆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 1.6 RSD处理土壤的研究进展 |
| 1.6.1 RSD处理对土传病原菌及病虫害的影响 |
| 1.6.2 RSD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1.6.3 RSD处理对植物化感作用和自毒作用的影响 |
| 1.6.4 RSD处理对土壤呼吸强度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
| 1.6.5 RSD处理和生物菌结合对土壤连作障碍发生的研究进展 |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强还原灭菌法(RSD)对连续三茬大棚秋番茄和春黄瓜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方法 |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RSD在第一茬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效果 |
| 2.2.2 RSD在第二茬塑料大棚春黄瓜上的应用效果 |
| 2.2.3 RSD在第三茬塑料大棚秋番茄上的应用 |
| 2.3 小结与讨论 |
| 2.3.1 RSD处理对大棚土壤性质的影响及速效杀灭病虫的效果 |
| 2.3.2 RSD处理对大棚秋番茄、春黄瓜的促长壮秧和前期增产效应 |
| 2.3.3 RSD处理对防治土传病害的效应及其作用的持效性 |
| 2.3.4 968 生物菌肥的加成效应 |
| 2.3.5 RSD处理设施土壤的实用性 |
| 第三章 棉隆对大棚秋番茄生长、病虫草害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统计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秋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 3.2.2 棉隆处理对秋番茄坐果率、果实生长和第一穗果实产量的影响 |
| 3.2.3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影响 |
| 3.2.4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影响 |
| 3.2.5 棉隆处理对第一茬大棚秋番茄田间杂草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3.1 棉隆处理能促进大棚秋番茄植株及果实的生长 |
| 3.3.2 棉隆能增加对大棚秋番茄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
| 3.3.3 棉隆能减少大棚秋番茄的田间杂草 |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生产用工问题 |
| 11 疫情期间育苗场用工、防护的指导意见 |
| 11.1 解决用工短缺 |
| 11.1.1 调整订单数量、品种 |
| 11.1.2 减少嫁接苗用量 |
| 11.1.3 全员加班 |
| 11.1.4 近距离调配工人 |
| 11.1.5 机械代替人工 |
| 11.2 解决交通运输不畅 |
| 11.3 解决消毒、防护问题 |
| 蔬菜采后管理 |
| 12 疫情期间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
| 12.1 拓宽销售思路 |
| 12.2 提倡适时采收 |
| 12.3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
| 12.4 应用保鲜技术 |
| 12.5 强化疫情防控意识 |
| 13 降雪后蔬菜采后管理指导意见 |
| 13.1 提倡适时采收与适当早收 |
| 13.2 采收环节注意保护蔬菜品质 |
| 13.3 注意保温贮藏,避免出现冷冻伤害 |
| 13.4 应用合理包装避免机械损伤 |
| 14 家庭蔬菜安全储存指导意见 |
| 14.1 科学搭配,合理食用 |
| 14.2 科学贮存,确保新鲜 |
| 14.2.1 做好贮存前处理 |
| 14.2.2 做好贮存中温度管理 |
| 14.3 自制加工,避免浪费 |
| 综合技术指导 |
| 15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1) |
|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15.2 下一步生产技术措施建议 |
| 15.2.1 加大对灰霉病的防控力度 |
| 15.2.2 调节秧果关系 |
| 15.2.3 增加速生蔬菜的生产规模 |
| 15.2.4 协调好春季生产 |
| 16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2) |
| 16.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 16.2 生产管理建议 |
| 16.2.1 严格防疫管理 |
| 16.2.2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防范 |
| 16.2.3 加强田间管理措施落地 |
| 16.2.4 加强病害防治 |
| 16.2.5 加强采后管理 |
| 17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3) |
| 17.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 17.1.1 温室冬季生产的典型问题仍然存在 |
| 17.1.2 田间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 |
| 17.1.3 茬口衔接不紧密 |
| 17.1.4 春季蔬菜生产的备播备耕工作有待加强 |
| 17.1.5 产品存在一定的滞销现象 |
| 17.2 生产管理建议 |
| 17.2.1 严格防疫管理,确保人身和产品安全 |
| 17.2.2 关注天气预报,加强异常天气的防范 |
| 17.2.3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在田蔬菜的产能 |
| 17.2.4 科学备播备耕,合理制定春季生产计划 |
| 17.2.5 增加芽苗蔬菜生产 |
| 17.2.6 加强采后管理,打通产品流通渠道 |
| 18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4) |
| 18.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18.1.1 日光温室春茬蔬菜生产延迟 |
| 18.1.2 雨雪降温天气不利于蔬菜生产 |
| 18.1.3 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
| 18.1.4 蔬菜滞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 18.2 下一步生产措施建议 |
| 18.2.1 多措并举缓解用工紧张 |
| 18.2.2 积极应对不利天气,提高蔬菜产能 |
| 18.2.3 规范生产流程,提高质量安全 |
| 18.2.4 适时采收销售,做好蔬菜存贮 |
| 19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5) |
| 19.1 生产存在问题 |
| 19.1.1 疫情防控问题 |
| 19.1.2 生产设施问题 |
| 19.1.3 田间管理问题 |
| 19.1.4 蔬菜育苗问题 |
| 19.1.5 采收上市问题 |
| 19.1.6 质量安全问题 |
| 19.2 生产管理建议 |
| 19.2.1 落实相关措施,防范疫情隐患 |
| 19.2.2 尽快修复设施,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
| 19.2.3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生产恢复 |
| 19.2.4 加强育苗管理,保障春季生产用苗 |
| 19.2.5 应用贮藏加工技术,促进产品减损增值 |
| 19.2.6 运用综合防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
| 20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6) |
| 20.1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 20.1.1 疫情防控存在隐患 |
| 20.1.2 真菌性病害高发 |
| 20.1.3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
| 20.1.4 春季生产略有延迟 |
| 20.1.5 蔬菜滞销问题 |
| 20.2 生产管理建议 |
| 20.2.1 继续强化落实,做好疫情防控 |
| 20.2.2 及时清棚换茬,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
| 20.2.3 加强在田蔬菜生产管理,促进增产增收 |
| 20.2.4 统筹安排,抓好春大棚蔬菜生产 |
| 20.2.5 加强生产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
| 21 北京市近期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7) |
| 21.1 当前生产基本情况 |
| 21.1.1 生产进度 |
| 21.1.2 技术落实情况 |
| 21.1.3 存在的问题 |
| 21.2 生产管理建议 |
| 21.2.1 持续做好疫情防控 |
| 21.2.2 提高棚室利用效率 |
| 21.2.3 强化在田蔬菜生产管理 |
| 21.2.3.1 温室越冬果类蔬菜 强化植株整理:及时疏除老叶、病叶、畸形果和侧枝。番茄单株保留功能叶片16片左右,已达白熟期果穗下面的叶片可全部摘除,黄瓜单株维持功能叶片12~15片,茄子保持35~40片叶,辣椒保持在40片以上。 |
| 21.2.3.2 温室春茬果类蔬菜 覆盖地膜:定植畦没有覆盖地膜的可采用掏苗法或两幅对接的方式尽快补盖,地膜种类以厚度0.012 mm以上的黑色或银灰色地膜为好。 |
| 21.2.3.3 设施叶菜生产 建议加大速生叶菜生产规模,并加强田间管理。 |
| 21.2.4 塑料大棚果类蔬菜提早定植 |
| 21.2.5 加强病害防控与生产监管 |
| 21.2.6 加强采后及销售管理 |
| 21.3 下阶段农事提示 |
| 编后语 |
| 科学抗疫春回大地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设施农业研究进展 |
| 2.2 辣椒栽培研究进展 |
| 2.3 问题的提出 |
|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2 试验研究设计 |
| 3.3 引栽品种与传统品种的比较和评价试验 |
| 3.4 不同定植密度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 3.5 不同整枝方式对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
| 3.6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 4.1 不同栽培辣椒品种的比较与评价 |
| 4.2 不同定植密度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4.3 不同整枝方式对37-94 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4.4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效果试验 |
| 4.5 “37-94”辣椒高产栽培技术配套 |
| 4.6 有害生物绿色植保技术应用 |
| 4.7 “良种+良法”成功推广经验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 1.2.1 国外棚室蔬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 1.2.2 国内棚室蔬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 1.2.3 黑龙江省棚室蔬菜发展现状 |
| 1.2.4 棚室蔬菜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 |
|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
| 2.1 调查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技术路线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棚室蔬菜种植的基本信息调查 |
| 3.1.1 伊春地区自然环境及蔬菜种植简介 |
| 3.1.2 伊春地区棚室的主要类型及规模的调查分析 |
| 3.1.3 伊春地区棚室蔬菜种植种类调查与分析 |
| 3.2 棚室蔬菜种植制度调查与分析 |
| 3.2.1 棚室蔬菜种植时间调查与分析 |
| 3.2.2 棚室蔬菜茬口特性调查与分析 |
| 3.2.3 棚室蔬菜种植模式的调查分析 |
| 3.2.4 棚室蔬菜配套栽培技术调查与分析 |
| 3.2.5 棚室蔬菜生产效益的调查分析 |
| 3.3 伊春地区棚室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 3.3.1 配套设施存在不健全的问题,机械化程度较低 |
| 3.3.2 冬季棚室生产的热情低下,欠缺专业技术支持 |
| 3.3.3 种植品种受限且更新比较慢 |
| 3.3.4 栽培制度不完善,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
| 3.3.5 管理跟不上,栽培制度单一 |
| 4 伊春地区棚室种植的建议 |
| 4.1 加大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机械化 |
| 4.2 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提高保温性能 |
| 4.3 合理安排种植茬口,克服连作障碍 |
| 4.4 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加强统一管理 |
| 4.5 引进专业的技术和人才 |
| 4.6 与时俱进,引入互联网+概念,提高棚室管理水平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