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婷[1](2021)在《沿江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江稻区是江苏省主要稻作区之一。为实现本地区稻作温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水稻品种高产和优质的充分挖掘,针对本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优良食味软米新品种,开展温光要素对不同熟期类型品种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期阐明不同类型品种高产优质所需的温光特性和温光要素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进而对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品种高产优质相协同所需的适宜温光条件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对保障本地区水稻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试验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于2017-2018年在江苏省扬州市选择具有代表性三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中熟中粳软米品种:南粳2728、南粳505;迟熟中粳软米品种:南粳9108、福粳1606;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武运粳80、丰粳 3227),通过不同栽培期(5/10、5/17、5/24、5/31、6/7、6/14、6/21)设置 7种不同全生育进程温光要素处理进行研究,系统比较分析不同温光条件下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和淀粉理化特性的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随栽培期的推迟,不同类型品种的抽穗与成熟期均呈不同程度的推迟,播种至抽穗期大幅缩短,最终导致全生育期缩短。水稻生长季中温度指标(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间温度、夜间温度、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光照指标(日均辐射量、累计辐射量)在年度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降雨量与湿度指标在年度间变化不一。随栽培期的推迟,三种类型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而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日平均温度呈下降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呈下降趋势。三种类型品种日均辐射量随栽培期推迟在播种至抽穗期无明显规律,抽穗至成熟及全生育期呈降低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累积辐射量随栽培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2)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平均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常规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在S7处理下产量较S1处理分别下降22.99%、31.36%、31.07%;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栽培期的推迟使播种至抽穗期温度上升,降低了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的降低又使结实率显着下降,每亩穗数与每穗粒数的下降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温光要素与产量及其构成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积温、平均温度等温度指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累积辐射。不同类型品种获得相对高产(>7个栽培期产量的均值)时温度指标为,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为1542.4-1601.1℃、平均温度为27.3-28.1℃;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88.6-830.0℃、平均温度为22.8-25.1℃;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288.5-2412.5℃、平均温度为26.0-26.5℃。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播种至抽穗期有效积温为1634.1-1688.6℃、平均温度为27.4-28.0℃;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35.9-785.8℃、平均温度为21.6-24.0℃;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265.6-2476.6℃、平均温度为25.6-26.2℃,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产的温度指标一致。(3)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显着影响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S2-S7处理下较S1处理分别提高 0.70%-4.55%、0.29%-6.78%、0.31%-10.54%;垩白度分别降低 2.42%-63.18%、7.65%-54.06%、5.20%-55.80%,说明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有利于稻米的加工与外观品质的提升。不同类型品种加工品质(整精米率)均达优质稻谷中粳稻谷2级标准时,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55.4-830.0℃,平均温度为19.9-25.1℃。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10.9-785.8℃,平均温度为19.1-24.0℃。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与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温度特点一致。外观品质(垩白度)能达到优质稻谷中粳稻谷3级标准时,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55.4-629.6℃、平均温度为19.9-21.6℃;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10.9-584.8℃、平均温度为19.1-20.5℃;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504.1-641.7℃、平均温度为 19.2-21.5℃。(4)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显着影响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的米饭硬度在S2-S7处理下较S1处理分别提高 1.59%-29.51%、1.64%-21.82%、2.99%-23.44%;米饭黏度分别降低 1.54%-34.18%、1.23%-28.40%、1.64%-40.98%;米饭食味值分别下降 1.32%-19.72%、1.33%-17.72%、2.82%-27.54%。不同类型品种相对高食味(>7个栽培期食味值的均值)的抽穗至成熟期温度指标分别为,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87.9-830.0℃,平均温度为22.8-25.1℃;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为638.6-785.8℃,平均温度为21.6-24.0℃,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食味的温度特点一致。(5)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使籽粒中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早播条件下(5/10)的温度有利于总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积累,抑制直链淀粉的合成。抽穗至成熟期温度降低,使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的糊化特性和稻米的食味品质均呈下降趋势。因此,早播条件下的温光主要是通过促进水稻分蘖“健康”的早发来改善分蘖穗的淀粉糊化特性与食味品质,从而提高水稻群体的食味品质。综上所述,温度指标(日平均温度、有效积温)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指标。迟熟中粳软米与迟熟中粳常规米品种相对高产与相对高食味的温度指标较为一致,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熟品种在沿江地区相对高产高食味的温度指标为,中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关键生育期阶段抽穗至成熟适宜日均温度为22.5-25.6℃,最佳日均温为24.6-25.6℃;抽穗期适宜均温26.2-31.4℃;最佳均温27.5-31.4℃。迟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抽穗至成熟适宜均温为21.4-24.4℃,最佳均温23.6-24.4℃;抽穗期适宜均温26.2-30.8℃,最佳均温26.3-29.8℃。光照指标(总辐射量)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次要指标,沿江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较高总辐射量,利于高产优质的形成。中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理论适宜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5/10-5/24、8/10-8/20、10/5-10/14;迟熟中粳品种高产优质协同的理论适宜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分别为5/10-5/20、8/15-8/23、10/9-10/19。在以上栽培期条件下,越早产量越高,品质越好;但越迟,越有利于避开抽穗期高温危害的风险。迟熟中粳在该地区产量与品质潜力更优,迟熟中粳品种更为适宜在此地区种植。
袁嘉琦[2](2021)在《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No:0kgNhm-2;N240:240kgNhm-2;N300:300kgN hm-2;N360:360kgN hm-2)、3 个穴栽苗数(D3:3 苗、D4:4 苗、D5:5 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形成特征、光合物质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反应最为敏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均下降,其中播种-拔节阶段日均温升高,拔节后日均温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抽穗期、成熟期均所有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加,从而使得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总辐射量提高。(2)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推迟播期,群体颖花量骤减,两年最高群体颖花量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迟播迟栽粳稻最高产量处理为N300D5其次为N360D4,增加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可以大幅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群体颖花量,而施氮量高达360 kgN hm-2时,结实率和千粒重又会大幅降低,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迟播迟栽条件下应先考虑增加基本苗数,再配合适宜的氮肥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3)推迟播期,粳稻生育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占比较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快,最终导致生育后期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降低。随施氮量和穴栽苗数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氮水平下,水稻生长过旺,群体大,荫蔽严重,群体竞争激烈,导致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下降。(4)推迟播期,粳稻顶三叶叶长缩短,比叶重下降,叶基角和披垂度增加,不利于形成理想受光姿态;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下降;茎秆减少一个节间,株高降低。增施氮肥并降低穴栽苗数能够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的株型性状。(5)迟播期,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施氮量和穴栽苗数,植株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提高,茎叶穗各器官吸氮量呈上升趋势,但穗部吸氮比例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各施氮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N240和N300施氮量下,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提高,而N360施氮量下每穴5苗处理较每穴3苗和4苗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有所下降。(6)推迟播期,粳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变优,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加工品质。氮肥施用量过高,外观品质变劣,在N240处理下外观品质最优。提高施氮量,营养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变劣。随穴栽苗数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蛋白质含量上升,营养品质变优。中氮低密是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有效栽培措施。
吕成达[3](2020)在《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稻米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高产已不再是水稻生产的唯一目标。因此,优质稻栽培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再生稻种植模式作为我国水稻生产转型时期重要的应对策略,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并且再生季稻米品质优,有利于农民在增产的条件下真正增收。在我国水稻常规种植模式中,晚稻的稻米品质一般优于早稻和中稻。水稻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实际生产中,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齐穗日期大致相同,其灌浆结实期的环境温度均较低,有利于优质稻米的形成。然而,在灌浆环境温度相同时,再生季水稻与晚稻的稻米品质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8和2019年于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大面积作再生稻种植的杂交稻品种两优6326、丰两优香1号,以及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仅2019年)为试验品种,设置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两种种植模式。其中,再生稻按照当地高产管理方式种植,为了使一季晚稻的齐穗日期与再生季水稻齐穗日期相近或一致,晚稻在2018年设置4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5日,S2:6月10日,S3:6月15日,S4:6月20日),2019年设置3个不同的播期处理(S1:6月9日,S2:6月14日,S3:6月19日)。从而,保证在灌浆结实期环境温度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再生稻再生季与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主要测定指标包括产量、产量相关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再生稻再生季生育期为63-86天,为一季晚稻生育期的52.1%-67.4%;由于再生稻头季生育期较长,因而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比晚稻长58.1%-77.8%。2018年晚稻播期S3的齐穗期(9月6日)与再生季齐穗期(9月7日)一致,2019年则为晚稻播期S1的齐穗期(8月28日)与再生季齐穗期(8月28日)相同。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2018年和2019年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8.1%-23.5%和26.6%-43.7%。两年一季晚稻的不同播期处理间的产量无显着差异。(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再生稻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着高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但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的总颖花数显着低于晚稻,这是再生季产量显着低于晚稻的主要原因。在干物质生产方面,再生稻再生季产量较低主要归因于较少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2018年再生季的收获指数显着高于同期抽穗的晚稻,而2019年结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同一品种晚稻的产量及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差异较小。(3)再生稻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相比,稻米品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就加工品质而言,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要比晚稻低,以整精米率的差异最为显着,而黄华占再生季的加工品质与同期齐穗的晚稻相比则无显着差异。从外观品质来看,2018年再生季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高于晚稻,但2019年两者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不显着;两年内再生季与齐穗期一致晚稻稻米的粒长、粒宽及长宽比差异均较小。对于蒸煮品质而言,两优6326再生季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播期S3的晚稻,但绝对值差异较小,而两者的胶稠度和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丰两优香1号表现为再生季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齐穗期一致的晚稻,胶稠度显着高于晚稻,而两者的碱消值无显着差异。不同播期处理间晚稻的稻米品质差异主要体现在:2018年播期S2的晚稻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低于其余播期处理,两优6326碱消值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加,丰两优香1号播期S1处理晚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播期,而胶稠度显着高于其他播期。此外,2019年播期S1晚稻的整精米率显着高于其余播期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再生季较同期抽穗的一季晚稻稻米品质表现出较大差异。与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相比,两优6326和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显着降低,但是黄华占却无显着差异。再生季与晚稻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差异在2018年和2019年表现不一致。2018年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的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优于晚稻,而两优6326两者间相关性状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再生稻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较同期齐穗的一季晚稻差,但其蒸煮品质更优,加之再生稻周年产量更高,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优化是今后进一步改善再生稻稻米品质的重要研究方向。
卞金龙[4](2020)在《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种子市场水稻品种类型繁多、品种间品质和产量的差异较大,并且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前人也进行过较多的品种筛选研究,但往往仅局限于产量或者生育期等少数几个方面的筛选,且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淮安、宿迁、黄海农场和东海基地进行,以109份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品种(品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建立了适合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以此为基础对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进行筛选,并通过筛选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建立了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抗倒伏、抗病性等方面的考察,筛选出能在淮安、宿迁、黄海和和东海正常成熟的粳稻品种分别为86个、84个、83个和80个。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安、宿迁、黄海和东海的适宜抽穗期分别在8月17日~9月5日、8月16日~9月3日、8月17日~9月4日和8月21日~9月9日之间,超出适宜抽穗期的品种难以成熟。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所有能正常成熟品种的加工品质均符合国家优质稻米标准。非软米品种的外观品质显着优于软米品种,尤其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均显着小于软米品种,这主要与软米品种的遗传因素有关。软米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非软米品种,胶稠度更长,米饭的食味品质显着高于非软米品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均以每穗粒数和和穗数的变异较大。其中,淮安地区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显着大于中熟中粳品种;宿迁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黄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的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均显着高于迟熟中粳品种;东海地区中熟中粳品种与迟熟中粳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无显着差异,中熟中粳品种的有效积温产量显着大于迟熟中粳品种。2.本研究建立了适宜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优质品种的筛选包括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的筛选,高效品种的筛选包括氮肥和温光利用效率的筛选。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国标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国家标准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国标优质稻米标准的品种。其中,软米品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观品质普遍较差,在本研究中仅针对加工品质进行筛选,暂不考虑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的筛选方法:根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特征值,利用BP神经网络法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并对食味品质综合评分的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食味品质一级、二级和三级;高效品种的筛选方法:根据氮肥偏生产力和有效积温产量的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划分为高效与低效两种类型,氮肥偏生产力=产量/施氮量,有效积温产量=产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根据优质和高效两方面的评价结果,筛选出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的评价指标体系:淮北地区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52%~65.50%之间,垩白度在1.93~2.4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5%~18.27%之间,胶稠度在68 mm~85 mm之间,消减值在18 cP~301 cP之间,回复值在972 cP~1 168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58~62之间,实产在9.81 t·hm-2~10.04 t·hm-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6.33 kg/kg~37.1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36 kg/℃~4.79 kg/℃之间。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87%~66.38%之间,垩白度在3.39~41.74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04~11.53%之间,胶稠度在80~99 mm之间,消减值在-1201 cP~-86 cP之间,回复值在388 cP~955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7~76之间,实产在9.17t·hm-2~10.66 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33.95 kg/kg~39.48 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8kg/℃~5.09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1.33%~65.47%之间,垩白度在1.26~3.51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04%~20.06%之间,胶稠度在63 mm~67 mm之间,消减值在57 cP~327 cP之间,回复值在542 cP~1126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分别在56~61之间,实产在9.09t·hm-2~10.24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3.65kg/kg~37.93kg/kg之间,有效积温产量在4.40 kg/℃~4.73 kg/℃之间。优质高效迟熟中粳软米品种的整精米率在62.26%~66.32%之间,垩白度在3.01~13.59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8.83%~10.30%之间,胶稠度在86 mm~94 mm之间,消减值在-613 cP~-355 cP之间,回复值在315 cP~629 cP之间,食味品质综合评分在69~75之间,实产在9.72 t·hm-2~10.72t·hm-2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 35.99 kg/kg~39.71 kg/kg 之间,有效积温在 4.42 kg/℃~4.96 kg/℃之间。3.共筛选出适宜淮安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9个:南繁1609、徐稻9号、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8、常软07-1、早优1号;优质高效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南繁1610。适宜宿迁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新稻22、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7个:沪早软粳、沪早香软2号、南粳2728、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连粳13、徐农33202;软米品种3个:南粳9108、武运5051、扬粳239。筛选出适宜黄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圣香66、徐稻10号;中熟中粳软米品种4个:JD6614、沪早软粳、南粳5718、早优1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1个:连粳13;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筛选出适宜东海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中熟中粳软米品种13个:沪香粳165、沪早软粳、南粳2728、南粳505、南粳5711、南粳5718、早优1号、常软07-1、沪早香181、沪早香软2号、南繁1609、苏香粳3号、徐稻9号;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2个:泗稻14-211、徐农33202;迟熟中粳软米品种1个:南粳9108。4.从四个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筛选结果看,中熟中粳品种在淮北地区的优质高效品种数量更多,中熟中粳品种更适宜在淮北地区种植。淮北地区发展优质高效粳稻产业应以中熟中粳类型粳稻品种为主,尤其是中熟中粳软米品种。
陈专专[5](2020)在《水稻ALK和Wx不同等位基因组合的品质效应及其对高温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ALK和Wx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两大关键基因,分别控制稻米的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GT)和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这两个基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多个等位变异是导致稻米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这两个基因的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之品质效应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稻米品质形成的理解,并为优质稻米育种实践提供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对399份水稻种质的ALK基因进行测序进一步明确了ALK基因的序列差异,利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明确了ALK基因的功能位点,此外,还利用238份国际稻水稻群体及分子标记鉴定,明确了ALK等位基因在不同水稻亚种中的分布情况,其次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验证ALK主要等位基因的功能差异及其对稻米品质(糊化温度)的效应。同时将ALK和Wx基因的主要等位变异进行聚合,利用近等基因系进一步验证ALK和Wx基因主要等位变异的不同组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此外,还利用灌浆期高温处理实验探究了不同ALK和Wx基因等位变异组合株系的品质形成对高温响应的异同。这些研究可以为全球变暖大环境下的优质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稻中主要存在三种ALK基因的等位变异,即控制稻米低GT的ALKa(737-Met,781-Leu)和ALK(737-Val,781-Phe),以及控制高 GT 的 ALKc(737-Val,781-Leu)。其中 ALKa和ALKb原被归为同一类SSIIaj。本研究分析了ALKa和ALKb在399份水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其中63.2%的ALKa(A-GC)存在于粳稻中,而91.3%的ALKb(G-TT)存在于籼稻中。进化分析表明ALK基因的这两个低GT等位变异是分别由控制高GT的等位基因ALKc独立进化而来的。这两个ALK等位基因中的氨基酸替换导致基因的表达量降低,但是,ALKb的GT要低于ALKa,也就是说,ALK中Phe/Leu要比Met/Val的等位变异类型对GT的降低效应更显着。反映GT的热力学参数(To、Tp、Tc、△Hgel)受淀粉结晶区精细结构的影响,DSC结果表明热力学特性与短支链(DP 6-11,Degree of Polymerisation)的含量有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对应的结晶区比例无关。基于凝胶渗透色谱(GPC)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C)的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相对于其它两个ALK近等基因系水稻,NIL(ALKb)稻米淀粉的短链(DP6-12)和中间链(DP13-21)明显减少。由于支链淀粉中DP>10的部分易与蛋白质和脂类形成双螺旋结构进而导致高糊化特性,这正是淀粉精细结构影响GT的主要原因。2.将不同Wx等位基因(Wxa、Wxb和wx)与ALK等位基因(ALKa和ALK)进行聚合,创建了含有ALK和Wx基因不同等位变异组合的近等基因系。含Wxb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Gel Consistency,GC)极显着高于wx和Wxa背景下的近等基因系,高AC的Wxa背景下两个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都极显着降低。在非糯材料中,GT较高的ALKc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胶稠度数值要高于GT较低的ALKa型的近等基因系。3.在相同的Wx背景下,ALKc型稻米的GT极显着高于ALKa型;在相同的ALK背景下,wx和Wxb型稻米的GT差异不大,而Wxa型稻米的GT极显着低于wx型和Wxb型的近等基因系。这表明在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材料中,稻米GT与AC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4.稻米的RVA(Rapid Viscosity Analyzer)谱分析结果表明,Nip-Wxa背景下ALK基因近等基因系稻米的崩解值较小,消减值较大(食味较差);Nip-Wxb和Nip-wx背景下的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崩解值较大,消减值较小(食味较好)。在相同Wx背景下,ALK等位基因主要影响稻米RVA谱的起浆温度,但对稻米崩解值和消减值的影响不显着。这部分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这两个品质相关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对不同稻米品质性状的效应,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主要受Wx基因控制,糊化温度和淀粉粘滞性受ALK和Wx基因共同调控。5.在灌浆结实期高温条件下生长的稻米普遍表现出难以糊化的特征,因而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高温条件下稻米蒸煮食用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结果表明,ALKc型稻米的糊化温度受灌浆期高温的影响要小于ALKa型的稻米,GT与AC对高温的响应呈负相关,这可能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合成过程中相关淀粉合成相关酶类(Starch Synthesis Related Enzymes,SSREs)对底物的竞争导致的。在中低直链淀粉含量的Nip-Wxb背景下,高温条件下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常温条件下的样品;而糯稻Nip-wx背景下,高温条件下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则较常温条件有所上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可知ALKc的近等基因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高温影响的变化幅度要大于ALKa的近等基因系。高温条件下,两种Wx遗传背景下的ALKa型稻米的胶稠度减幅较小,而ALKc型稻米的胶稠度减幅较大。灌浆结实期高温对稻米淀粉的链长分布和淀粉粒形态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高温处理后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支链淀粉中的A链和短B链含量下降,长B链比例增加,这可能是高温条件下稻米GT上升的主要原因。
汪泽钱[6](2019)在《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积累分配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镉、砷、铅是动植物非必需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容易通过土壤植物体系迁移并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如:长期食用镉超标大米会导致人体结缔组织损伤、生殖系统功能障碍、肾损伤甚至致癌。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农田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剧,以及水稻自身对Cd、As、Pb的强富集作用,使得稻米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如何降低水稻稻米中的镉含量成为急需得到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研究发现晚稻中的米镉含量高于早稻,中稻米镉含量最低,但其原因和机理尚不明朗。为了探明不同季别间水稻Cd、As、Pb吸收积累的差异,了解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的吸收积累影响及初步探究不同播期间生理指标的差异,于201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综合教学实验基地进行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以两个籼型早稻品种V1株两优819、V2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共设置10个播种期,分别为S1(3月23日)、S2(4月7日)、S3(4月22日)、S4(5月7日)、S5(5月22日)、S6(6月6日)、S7(6月21日)、S8(7月6日)、S9(7月21日)、S10(8月5日),系统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生理指标及重金属吸收积累的趋势;通过积温与重金属Cd含量或积累量的相关性分析,对关键生育期间的积温与植株各器官Cd含量或积累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为重金属污染大面积治理提供技术理论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不同播种期对两个水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大体相同。两品种生育期均随着播期推迟,呈先降后升的规律。V1株两优819和V2陆两优996实际产量最高均在S8,分别为8112.08kg/hm2、8299.28kg/hm2,且都主要是因为结实率最高,有效穗数偏高。2.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同播种期对两个水稻品种分蘖期、拔节期总干物质量的影响基本一致,分蘖期V1最高在S9,为367.08g/m2,V2在S7最高,为392.25g/m2;拔节期V1和V2均在S7最高,分别为499.63g/m2和541.41g/m2。在抽穗期根系、茎叶干物质量在两品种一致为S9最高。而在成熟期,V1根系、茎叶干物质量均在S10最高,V2根系干物质量在S9最高、茎叶干物质量在S7最高。3.不同播种期对水稻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不同播种期S6-S8对两个水稻品种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活力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从S6下降至S7最低,随后上升至S8。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而在成熟期表现为S7>S6>S9。4.不同播种期对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影响不同播种期对水稻植株体内Cd、As、Pb含量的影响规律不一致,对Cd的吸收积累影响更为显着。在苗期,两品种的各器官Cd含量在各处理下呈相同规律,且V1根系、茎叶Cd含量在S8最高,分别为51.31mg/kg、5.55mg/kg,V2都在S6最高,分别为17.96mg/kg、1.47mgkg。在分蘖期,两品种的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均呈现出上升、下降交替波动的趋势。V1根系、茎叶Cd含量在S8最高,分别为4.29mg/kg、0.76mg/kg,V2均在S7最高,分别为2.97mg/kg、0.48mg/kg。拔节期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的变化规律与分蘖期相同,V1根系、茎叶Cd含量均在S7最高,分别为4.83mg/kg、0.81mg/kg,V2根系Cd含量最高在S4,为4.47mg/kg,茎叶最高在S3,为1.67mg/kg。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Cd含量在各个处理下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相同趋势,且均在S6-S7最低,S10最高,下降幅度比上升幅度低。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各器官As、Pb含量只在苗期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他时期均影响不显着。5.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的吸收积累影响在各个播种期处理下,其移栽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的积温的变化均是先上升后下降,且上升幅度低于下降幅度。两个品种分蘖期各器官Cd积累量与移栽期-分蘖期的积温呈正相关,如:V2的根系、茎叶与积温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004和0.0005,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61和0.7973。抽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的积温与成熟期各器官Cd含量均呈负相关,且决定系数偏高,相关程度较高,比移栽期-分蘖期的积温与分蘖期Cd积累量的相关程度更高。综上所述,适宜的播种期对水稻生长发育,获得高产,减少重金属吸收积累有积极且显着的作用。
魏万龙[7](2017)在《秧龄与播期对机插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本研究以迟熟杂交中籼德优4727为材料,于2016年在西南大学农场进行试验,研究20d、25d、30d、35d秧龄对杂交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群体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稻田两季作机插秧适宜秧龄范围,为实现杂交稻的高产高效提供基本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具有显着的影响。随着秧龄延长,德优4727产量显着降低,表现出20d和25d产量最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极显着的高于30d和35d秧龄处理。产量依次为591.94kg/667m2、568.32kg/667m2、519.43kg/667m2和479.18kg/667m2。该试验条件下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抽穗-成熟的总光合势以及该期积累的干物质量与实际产量均达到了极显着相关水平,而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着。20d和25d秧龄产量最高主要是因为有效穗数显着高于其它秧龄处理,所以,短秧龄是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即提高总颖花数,增加抽穗-成熟光合势来达到产量的提高。因此,只有在保证足够数量穗数的前提之下,再提高其它产量构成要素才能使机插稻获得高产。(2)随着秧龄的延长,机插稻德优4727的秧苗素质和机插质量有明显变化。秧龄延长,叶龄、假茎高、茎基宽、最大根长、发根总数、地上部百株干重、百株根干重均显着増加,叶龄由20d秧龄的2.63叶迅速上升到35d秧龄的3.87叶,而单株绿叶数增加缓慢,仅增加了0.41叶。说明秧龄过长,假茎增高、黄叶变多,发根力、根冠比以及糖氮比逐渐下降,秧苗素质变差,不利于水稻的机插和返青成活及大田初期的生长。随着秧龄的延长,秧苗的空穴率和伤秧率均显着增加,每穴总茎蘖变异系数升高。20d秧龄的空穴率4.63%、伤秧率5.40%、分蘖盛期茎蘖数变异系数7.83%,而35d秧龄的空穴率快速上升到了22.33%,伤秧率高达31.47%,变异系数也显着增加到了14.52%,但4个秧龄处理间的空穴率和伤秧率20d和25d秧龄之间差异不显着,30d和35d之间差异也不显着。说明秧龄过长,空穴率和伤秧率明显增加,25d为机插质量明显变化的临界时间,25d以前移栽有助于减少空穴率和伤秧率,从而提高机插质量。(3)机插稻德优4727随着秧龄的延长,大田抽穗期推迟,以移栽秧龄天数为x,移栽-抽穗的天数为y,建立回归方程y=0.42x+57.7(r2=0.9692**),说明秧龄每延长1天,大田抽穗期推迟0.42天。随着秧龄的延长,德优4727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提前,使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成穗率却有增高的趋势。但是,成穗率不仅受秧龄的影响,而且也受基本苗数的影响。辅助试验不同穴苗数不同秧龄的分蘖规律表明,少本栽插的分蘖成穗率要高于多本栽插,表现为1苗/穴>2苗/穴>3苗/穴>4苗/穴>5苗/穴。1、2苗每穴的处理始蘖时间早,终止分蘖时间迟,分蘖节位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主茎3/0、4/0、5/0、6/0、7/0节位,而3、4、5苗每穴的处理始蘖时间迟,停止分蘖早,分蘖节位主要集中在5/0、6/0节位,秧龄推迟使其趋势加强。各节位理论产量也随着穴苗数的增加表现出中、高节位升高而低节位下降的趋势。(4)短秧龄处理(20d和25d)的叶面积指数在最高分蘖、拔节、抽穗和成熟期显着高于长秧龄处理(30d和35d),干物质积累量也显着高于长秧龄处理;特别是抽穗-成熟的总光合势,短秧龄显着高于长秧龄处理,尽管长秧龄处理此期的净同化率较高,抽穗-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生物产量的比重高,但仍然补偿不了总光合势下降的损失,导致干物质生产总量显着低于短秧龄的2个处理。(5)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最上部一片全展叶(倒二叶)叶绿素(spad值)含量的比较,总体表现为随秧龄延长而增加。在高峰苗期、齐穗期和乳熟期长秧龄的spad值均显着高于短秧龄,成熟期spad值也有随着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秧龄对机插水稻的群体透光率表现为随秧龄延长而显着升高,群体叶面积过小,群体透光率较高,田间光能截获率降低,很难获得足够大的群体结构,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但群体中下部受光良好,为长秧龄净同化率的提高提供了生态生理条件,使长秧龄处理的每穗粒数增加。综上所述,对德优4727生长的各个时期各形态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效穗是高产形成的首要因子,通过较高的有效穗和lai相结合,以及生育中后期较大的干物质积累量,是保证机插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协调发展,最终夺取高产的有效途径。2.本研究以早熟种天优华占、中熟种川优8377和宜香优2115、迟熟种深两优5814和淮两优527共5个杂交组合为材料,于4月5日(一季作播期)和5月5日(二季作最后播期)2个播期播种,就灌浆后期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早播和迟播处理相比,日照时数、降雨量差异趋势不明显,而各温度要素值差异趋势明显。如平均气温比较,早播和迟播处理相比,齐穗至成熟平均气温分别是22.76-23.82℃和21.5-22.13℃;齐穗21d-成熟,早播处理此段的平均气温22.85-23.44℃,迟播处理19.97-20.27℃,迟播处理低1.41-3.14℃,差异较大。稻米综合品质比较,早播处理极显着高于迟播处理,但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天优华占和中熟川优8377迟播优于早播,适于迟播提高综合品质;而早播中熟宜香优2115、迟熟深两优5814和淮两优527明显优于迟播,适合早播提高综合品质。(2)在保证正常安全齐穗并使灌浆结实在接近最低温度指标正常成熟前提下,齐穗后21d-成熟阶段温度要素值对稻米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优质稻杂交中稻生产中推迟播种时间,降低灌浆结实期平均温度而提高稻米品质方法必须注意适度。
朱镇,赵庆勇,张亚东,陈涛,姚姝,周丽慧,于新,王才林[8](2013)在《播期和种植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种植5个地点7个播期的种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黏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
赵庆勇,朱镇,张亚东,陈涛,姚姝,周丽慧,于新,赵凌,王才林[9](2013)在《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孙圳[10](2013)在《里下河地区水稻品种合理利用的研究》文中指出2011—2012年在泰州市姜堰区进行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播期比较试验。试验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用当地适宜的品种类型水稻。对不同播期水稻生育期及温光资源的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进而明确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群体生产力与生态生理特征,为该地区不同栽培方式的播期科学配套水稻品种类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的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一。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的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着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应该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区划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2)①无论是从单茎还是群体来看,拔节期的干物重随播期的推迟呈上升的趋势,孕穗、抽穗、蜡熟和成熟期干物重则均成下降的趋势。②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均呈上升的趋势,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则均呈下降的趋势。③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单茎叶重和单茎鞘重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茎茎重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单茎穗重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单茎叶重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蜡熟期与成熟期呈上升的趋势;单茎茎重与单茎穗重在孕穗期、抽穗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茎鞘重在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成熟期则呈上升的趋势。④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迟,生育后期的叶、茎、鞘、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单茎叶、茎、鞘、穗各部分的干物重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叶与穗各部分所占的比例与单茎叶、穗各部分干物重的变化趋势一致,茎与鞘则有所不同。茎比例在孕穗期、抽穗期呈下降的趋势,在蜡熟期呈上升的趋势,在成熟期又呈下降趋势;鞘比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期呈下降的趋势,在蜡熟期和成熟期呈上升的趋势。⑤随着播期的推迟,叶、茎和鞘的输出量、输出率和输出物质转化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下降趋势。⑥随着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小;在孕穗期、抽穗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呈显着或极显着的下降趋势。播种到拔节期、拔节到成熟期、抽穗到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的光合势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下降。⑦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的群体生长率表现为上升趋势;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生长率呈下降趋势。各品种类型水稻的净同化率在播种至拔节期呈上升的趋势,拔节至抽穗期则呈下降的趋势,抽穗至成熟期豫粳6号(MMMJ)呈上升的趋势,武运粳24(LMMJ)、南粳44(EMLJ)和Ⅱ优838(LMMI)则呈下降的趋势。(3)随着播期的推迟,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的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均变劣;早熟晚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则变劣;迟熟中籼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均变劣。稻麦两熟制下,在前茬腾茬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早播,可以改善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播期对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的影响因水稻品种类型的不同而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立项的依据和背景 |
| 1.2 研究进展 |
| 1.2.1 温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1.2.2 光照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 1.2.3 淀粉理化特性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机制 |
| 1.2.4 沿江稻区温光特性与水稻品种分布 |
| 1.3 研究思路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 技术路线图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期下水稻全生育温光要素的差异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2.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沿江地区稻季气象指标特征 |
| 2.3.2 栽培期处理对粳稻关键生育期及生育阶段天数的影响 |
| 2.3.3 不同栽培期条件下水稻全生育期温光差异 |
| 2.4 讨论 |
| 2.4.1 栽培期处理对粳稻生育期的影响 |
| 2.4.2 关键生育期温光要素对栽培期处理的响应 |
| 2.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3.2.2 试验设计 |
| 3.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3.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不同温光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 3.3.2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关键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
| 3.4 讨论 |
| 3.4.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4.2 水稻高产形成的温度指标 |
| 3.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4.2.2 试验设计 |
| 4.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4.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 4.3.2 温光要素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4.1 温光要素对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 4.4.2 加工及外观品质较优的温光特征 |
| 4.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温光要素对稻米蒸煮食味特性的影响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5.2.2 试验设计 |
| 5.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营养品质对温光要素的响应 |
| 5.3.2 米粉RVA谱特征值对温光要素的响应 |
| 5.3.3 温光要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 5.4 讨论 |
| 5.4.1 温光要素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 5.4.2 水稻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温光特征 |
| 5.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机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6.2.2 试验设计 |
| 6.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6.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不同温光条件下灌浆期温度的差异 |
| 6.3.2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及总淀粉的积累动态 |
| 6.3.3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 6.3.4 不同灌浆期温度条件下淀粉颗粒分布的差异 |
| 6.4 讨论 |
| 6.4.1 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淀粉积累及酶活性的影响 |
| 6.4.2 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
| 6.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主茎穗和分蘖穗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 |
| 7.1 前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
| 7.2.2 试验设计 |
| 7.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7.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 7.3 结果与分析 |
| 7.3.1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加工品质的影响 |
| 7.3.2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外观品质的影响 |
| 7.3.3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食味品质的影响 |
| 7.3.4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的影响 |
| 7.3.5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晶体结构和颗粒大小的影响 |
| 7.3.6 不同温光处理对优质粳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 7.4 讨论 |
| 7.4.1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
| 7.4.2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主茎穗和分蘖穗淀粉糊化特性和米饭质构性的影响 |
| 7.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八章 水稻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 8.1 水稻产量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
| 8.1.1 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的综合评价系统的构成 |
| 8.1.2 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
| 8.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 8.2 综合评价结果 |
| 8.2.1 水稻产量与品质的综合评分 |
| 8.2.2 综合评分与不同生育阶段温光的相关性 |
| 8.2.3 优质高产协同的关键栽培期均温指标 |
| 参考文献 |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 9.1 结论 |
| 9.1.1 不同栽培期下水稻生育期与温光要素特征 |
| 9.1.2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 9.1.3 温光要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 9.1.4 高产优质协同的栽培期 |
| 9.1.5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淀粉合成及主茎穗分蘖穗稻米品质的影响 |
| 9.2 讨论 |
| 9.2.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机制 |
| 9.2.2 沿江地区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的温度特点及适宜的栽培期 |
| 9.3 创新点 |
| 9.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江苏苏中地区温光资源及水稻播栽期现状 |
| 1.2.2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
| 1.2.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
| 1.2.2.2 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
| 1.2.3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
| 1.2.3.1 播期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
| 1.2.3.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
| 1.2.4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
| 1.2.4.1 播期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
| 1.2.4.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
| 1.2.5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1.2.5.1 播期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
| 1.2.5.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
| 1.2.6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2.6.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2.6.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特点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1.3.1 生育期进程 |
| 2.1.3.2 气象数据 |
| 2.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影响 |
| 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
| 2.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积温资源的影响 |
| 2.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辐射资源的影响 |
| 2.2.2.2 各处理粳稻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的全年占比 |
| 2.2.3 施氮量和穴栽密度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2.3 讨论与小结 |
| 2.3.1 迟播迟栽和氮肥水平对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
| 2.3.2 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施氮量及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指标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3.1.3.1 茎蘖动态 |
| 3.1.3.2 干物质及叶面积 |
| 3.1.3.3 叶形与叶姿 |
| 3.1.3.4 茎秆物理性状 |
| 3.1.3.5 穗部性状 |
|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
| 3.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高峰苗及成穗率的影响 |
| 3.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 3.2.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影响 |
| 3.2.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
| 3.2.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的影响 |
| 3.2.7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
| 3.2.8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
| 3.2.8.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茎部物理特征的影响 |
| 3.2.8.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形与叶姿势的影响 |
| 3.2.8.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穗部特征的影响 |
| 3.3 讨论与小结 |
| 3.3.1 迟播迟栽粳稻群体动态特征 |
| 3.3.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
| 4.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4.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3 讨论与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5章 施氮量与穴栽苗数对迟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 |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5.1.3.1 稻米品质 |
| 5.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
|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加工品质 |
| 5.2.2 外观品质 |
| 5.2.3 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 |
| 5.2.4 淀粉RVA谱特征 |
| 5.3 讨论 |
| 5.3.1 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5.3.2 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密肥调控效应 |
| 参考文献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 6.1.1 迟播迟栽和施氮量对粳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的影响 |
| 6.1.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6.1.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
| 6.1.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
| 6.1.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 6.1.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
| 6.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我国再生稻的发展现状 |
| 1.2 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形成 |
| 1.3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 |
| 1.4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
| 1.5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
| 1.5.1 遗传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5.2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5.3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6 我国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 |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条件 |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1 气象数据 |
| 2.3.2 生育进程 |
| 2.3.3 产量 |
| 2.3.4 产量相关性状 |
| 2.3.5 稻米品质 |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气象数据和水稻生育期 |
| 3.2 再生稻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 |
| 3.2.1 再生稻头季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 |
| 3.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比较 |
| 3.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比较 |
| 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比较 |
| 3.3.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
| 3.3.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
| 3.3.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再生稻与一季晚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差异 |
| 4.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品质的差异 |
| 4.2.1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加工品质的比较 |
| 4.2.2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外观品质的比较 |
| 4.2.3 再生稻再生季和一季晚稻稻米蒸煮品质的比较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进展 |
| 2.1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
| 2.2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现状 |
| 2.3 遗传因素对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 2.4 环境因素对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 2.5 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理化指标 |
| 2.6 综合评价方法 |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1 目的意义 |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淮北沿淮地区(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0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 |
| 1.3.1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
| 1.3.2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 1.3.3 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测定 |
| 1.3.4 稻米RVA谱特征值 |
| 1.3.5 稻米食味品质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 2.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
|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
|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
|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氮肥与温光利用率的差异 |
| 3 讨论 |
| 3.1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 3.2 淮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淮北中部地区(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0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差异 |
| 3 讨论 |
| 3.1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 3.2 宿迁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淮北沿海地区(黄海农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0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 3 讨论 |
| 3.1 黄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 3.2 黄海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筛选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陇海线地区(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与产量的差异 |
| 0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差异 |
| 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品质的差异 |
| 2.2.1 不同类型粳稻加工品质差异 |
| 2.2.2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粒型与外观品质的差异 |
| 2.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
| 2.2.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营养与食味品质的差异 |
| 2.3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 3 讨论 |
| 3.1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生育期的筛选 |
| 3.2 东海不同类型粳稻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 0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 |
| 2.1.1 加工与外观品质筛选方法 |
| 2.1.2 食味品质筛选方法 |
| 2.1.2.1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构建 |
| 2.1.2.2 稻米食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
| 2.1.2.3 食味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
| 2.1.3 局效梗稻品种筛选 |
| 2.1.4 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与步骤 |
| 2.2 淮安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 2.3 宿迁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 2.4 黄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
| 2.5 东海优质高效品种筛选 |
| 2.6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 2.7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 |
| 3 讨论 |
| 3.1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 |
| 3.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 3.3 不同评价方法在食味品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 1 结论 |
| 1.1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淮北地区品质与产量差异 |
| 1.2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筛选方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 1.3 适宜淮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效粳稻品种 |
| 1.4 淮北地区优质高效粳稻品种区域适应性 |
| 2 创新点 |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稻米品质性状及其遗传调控 |
| 1.1.1 稻米品质性状的评价 |
| 1.1.2 稻米成分对理化品质的影响 |
| 1.1.2.1 淀粉组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1.2.2 淀粉热力学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1.2.3 胶稠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1.2.4 淀粉粘滞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1.3 稻米理化品质的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
| 1.1.3.1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调控研究 |
| 1.1.3.2 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调控研究 |
| 1.1.3.3 稻米胶稠度的遗传研究 |
| 1.1.3.4 稻米粘滞性的遗传研究 |
| 1.2 水稻胚乳淀粉的合成及其调控 |
| 1.2.1 水稻胚乳淀粉的合成 |
| 1.2.2 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的调控 |
| 1.3 稻米糊化温度及其遗传调控 |
| 1.3.1 稻米糊化温度 |
| 1.3.2 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
| 1.3.2.1 品种选择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
| 1.3.2.2 支链淀粉结构对糊化温度的影响 |
| 1.3.3 稻米糊化温度的遗传调控 |
| 1.3.3.1 主效基因的克隆 |
| 1.3.3.2 ALK基因等位变异类型及其效应 |
| 1.4 环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4.1 灌浆结实期气温对稻米淀粉品质的影响 |
| 1.4.1.1 环境温度对稻米淀粉粒结构的影响 |
| 1.4.1.2 环境温度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 1.4.1.3 环境温度对稻米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 |
| 1.4.1.4 环境温度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
| 1.4.1.5 环境温度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
| 1.4.1.6 环境温度对稻米粘滞性的影响 |
| 1.4.2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
| 第2章 ALK基因等位变异的遗传解析及其效应分析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供试水稻材料及生长条件 |
| 2.2.1.1 水稻材料 |
| 2.2.1.2 引物 |
| 2.2.1.3 质粒构建与水稻转化 |
| 2.2.1.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 2.2.2 水稻样品的制备 |
| 2.2.2.1 米粉 |
| 2.2.2.2 淀粉 |
| 2.2.3 DNA抽提及分子标记开发 |
| 2.2.4 稻米糊化特性的测定 |
| 2.2.5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 2.2.6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
| 2.2.7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
| 2.2.8 稻米食味值的测定 |
| 2.2.9 稻米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 2.2.10 稻米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
| 2.2.11 RNA提取和反转录 |
| 2.2.12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4211 (G/A)和4342 (GC/TT)是ALK等位变异的两个主要功能差异位点 |
| 2.3.2 ALK等位基因间的遗传进化关系及其在栽培稻中的分布 |
| 2.3.3 抑制不同ALK等位基因表达对稻米糊化温度的影响 |
| 2.3.3.1 转基因材料的创建及分子鉴定 |
| 2.3.3.2 抑制ALK基因表达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
| 2.3.4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定 |
| 2.3.5 ALK等位变异对糊化特性的影响 |
| 2.3.6 ALK等位变异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
| 2.3.7 ALK等位变异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 2.3.8 ALK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
| 2.4 小结与讨论 |
| 2.4.1 ALK基因的等位变异导致稻米糊化特性差异 |
| 2.4.2 同为SSIIa~j型的ALK~b与ALK~a在籼粳稻间的分布存在差异 |
| 2.4.3 ALK基因导致支链淀粉结构差异进而改变糊化特性 |
| 2.4.4 ALK等位变异对稻米粘滞性有影响 |
| 第3章 Wx与ALK等位基因不同组合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DNA抽提及标记的建立 |
| 3.2.3 样品准备与处理 |
| 3.2.4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 3.2.5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
| 3.2.6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
| 3.2.7 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
| 3.2.8 稻米食味值的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定 |
| 3.3.1.1 基因型鉴定 |
| 3.3.1.2 农艺性状考察 |
| 3.3.2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 3.3.3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 3.3.4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胶稠度的影响 |
| 3.3.5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 3.3.6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粘滞性的影响 |
| 3.3.7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 |
| 3.3.8 Wx和ALK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稻米粗蛋白的影响 |
| 3.4 小结与讨论 |
| 3.4.1 表观直链淀粉与胶稠度主要受Wx基因影响 |
| 3.4.2 糊化温度主要受ALK基因影响,也受Wx基因调控 |
| 3.4.3 稻米RVA特性受Wx和ALK等位基因组合影响较大 |
| 第4章 结实期高温影响不同ALK等位基因表达及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 |
| 4.2.2 高温处理和取样 |
| 4.2.3 稻米籽粒外观特性的测定 |
| 4.2.4 稻米理化品质的测定 |
| 4.2.4.1 样品准备与处理 |
| 4.2.4.2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 4.2.4.3 稻米胶稠度的测定 |
| 4.2.4.4 稻米粘滞性的测定 |
| 4.2.4.5 稻米热力学特性的测定 |
| 4.2.5 高温对淀粉结构的影响 |
| 4.2.5.1 淀粉粒扫描电镜观察 |
| 4.2.5.2 淀粉X-射线衍射 |
| 4.2.5.3 淀粉红外衍射 |
| 4.2.5.4 淀粉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 4.2.5.5 淀粉链长分布的测定 |
| 4.2.6 RNA提取和RT-PCR分析 |
| 4.2.7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高温对ALK等位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3.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
| 4.3.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 4.3.3.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3.3.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籽粒灌浆程度的影响 |
| 4.3.3.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籽粒外观的影响 |
| 4.3.4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
| 4.3.4.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 4.3.4.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胶稠度的影响 |
| 4.3.4.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米粉粘滞性的影响 |
| 4.3.5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 4.3.5.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颗粒形态的影响 |
| 4.3.5.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晶体特性的影响 |
| 4.3.5.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
| 4.4 小结与讨论 |
| 4.4.1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 4.4.2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
| 4.4.3 高温对ALK近等基因系稻米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
| 1.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
| 1.1.3 不同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1.4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吸收营养元素的研究进展 |
| 1.1.5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
| 1.1.6 影响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因素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点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2.4.1 记载生育期 |
| 2.4.2 秧苗期干物质 |
| 2.4.3 分蘖期干物质 |
| 2.4.4 拔节期干物质 |
| 2.4.5 抽穗期干物质 |
| 2.4.6 成熟期干物质 |
| 2.4.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 2.4.8 土壤样品采集 |
| 2.4.9 重金属的测定 |
| 2.4.10 根系活力的测定 |
| 2.4.11 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
| 2.4.12 气象数据获取 |
| 2.4.1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的影响 |
| 3.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
| 3.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的影响 |
| 3.1.3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
| 3.1.4 小结 |
| 3.2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2.1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2.2 不同播种期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2.3 小结 |
| 3.3 不同播种期对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 3.3.1 不同播种期对Cd含量的影响 |
| 3.3.2 不同播种期对As含量的影响 |
| 3.3.3 不同播期对Pb含量的影响 |
| 3.3.4 小结 |
| 3.4 积温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 |
| 3.4.1 积温 |
| 3.4.2 积温与Cd含量或积累量的关系 |
| 3.4.3 小结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1.1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
| 4.1.2 不同播种期对水稻干物质、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 4.1.3 不同播种期对根系活力、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
| 4.1.4 不同播期对水稻重金属吸收积累的影响 |
| 4.1.5 积温对水稻重金属Cd吸收积累的影响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不同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 1 前言 |
| 1.1 国内外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概况 |
| 1.1.1 国外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概况 |
| 1.1.2 我国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 1.2 机插秧适宜秧龄的研究进展 |
| 1.2.1 适宜秧龄对机插水稻的重要性 |
| 1.2.2 国外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研究进展 |
| 1.2.3 我国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研究进展 |
| 1.2.4 机插水稻适宜秧龄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方法 |
| 2.1 试验品种 |
| 2.2 试验地点及概况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4.1 秧苗素质的考察 |
| 2.4.2 秧苗糖氮含量的测定 |
| 2.4.3 生育期记载 |
| 2.4.4 生育阶段的温光条件 |
| 2.4.5 群体叶龄与分蘖动态 |
| 2.4.6 群体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动态 |
| 2.4.7 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测定 |
| 2.4.8 冠层基部透光率的测定 |
| 2.4.9 产量及其构成 |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秧苗素质的影响 |
| 3.2 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机插质量的影响 |
| 3.3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生育期的影响 |
| 3.4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
| 3.4.1 茎蘖动态 |
| 3.4.2 秧龄不同对茎蘖变异系数的影响 |
| 3.4.3 成穗率 |
| 3.5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节位分蘖成穗的影响(辅助试验) |
| 3.5.1 节位分蘖成穗率 |
| 3.5.2 不同节位分蘖的理论产量 |
| 3.6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群体叶面积及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
| 3.7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 3.8 秧龄对机插稻德优4727光合生产的影响 |
| 3.8.1 叶绿素含量(SPAD值) |
| 3.8.2 冠层基部透光率 |
| 3.9 秧龄长短对机插稻德优4727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10 不同秧龄产量及构成要素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 4 小结与讨论 |
| 4.1 小结 |
| 4.2 讨论 |
| 第二章 分期播种对5个机插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 |
| 1.2.2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2.3 光照时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2 材料方法 |
| 2.1 试验材料、地点及概况 |
| 2.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3.1 气象资料的收集 |
| 2.3.2 稻米品质的测定方法 |
| 2.4 构建水稻综合品质评价体系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不同播期各品种类型播种至成熟各气象要素值的变化 |
| 3.2 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
| 3.2.1 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 |
| 3.2.2 蒸煮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
| 3.3 不同播期下稻米品质的综合评价 |
| 3.4 不同播期下品质的品种间差异 |
| 3.5 不同播期的综合品质差异性与品种的差异性比较 |
| 4 小结与讨论 |
| 4.1 小结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 |
| 2.1 南粳46稻米品质的方差分析 |
| 2.2 播期对南粳46稻米品质的影响 |
| 2.2.1 稻米加工品质 |
| 2.2.2 稻米外观品质 |
| 2.2.3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 |
| 2.2.4 不同播期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
| 2.3 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的影响 |
| 2.3.1 稻米加工品质 |
| 2.3.2 稻米外观品质 |
| 2.3.3 稻米蒸煮食用品质 |
| 2.3.4 不同地点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
| 2.4 播期和地点对南粳46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稻米品质性状的方差分析 |
| 2.2 不同地点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 |
| 2.3 不同播期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化 |
| 2.4 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 |
| 2.5 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
| 2.6 稻米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异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0 研究的背景 |
| 1 研究进展 |
| 1.1 播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1.2 播期对生育期和生育进程的影响 |
| 1.3 播期对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
| 1.4 播期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 1.5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3 主要研究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品种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 2.2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
| 2.3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
| 2.4 不同播期适宜品种的选用 |
| 3 讨论 |
| 3.1 关于不同播期水稻产量水平问题 |
| 3.2 关于播期和品种类型合理匹配应用的问题 |
| 参考分析 |
| 第三章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点和供试品种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主要生育期单茎和群体干物质 |
| 2.2 主要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 |
| 2.3 生育中后期叶、茎、鞘、穗各部分的干物重及其变化 |
| 2.4 生育中后期叶、茎、鞘、穗各部分的比例及其变化 |
| 2.5 叶、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特征 |
| 2.6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 |
| 2.7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
| 3 讨论 |
| 3.1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
| 3.2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分配、运输与转化的影响 |
| 3.3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光合生产的影响 |
| 参考分析 |
| 第四章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地点与品种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播期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 3.2 播期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 3.3 播期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 3.4 播期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1 主要结论 |
| 1.1 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
| 1.2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
| 1.3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 2 讨论 |
| 2.1 关于不同播期水稻群体生产力的评价 |
| 2.2 里下河地区播期和品种类型合理匹配应用的问题 |
| 3 本研究创新点 |
|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