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灶强[1](2021)在《伴局灶新月体形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探讨伴局灶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中医证治特点,进一步探讨局灶新月体及体积大小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和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广东省中医院、陕西省中医院所有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无明显慢性化IgA肾病的患者,共有305例符合纳排标准进入本研究。收集并整理患者肾穿时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中医证候等相关基线指标。根据细胞和/或细胞纤维新月体比例和新月体体积将患者进行分组,新月体比例(C)按牛津最新分类(C0/C1)进行评分,并根据有无大新月体对新月体体积进行评分:NC(无新月体)、SC(仅有小新月体)、GC(大新月体)。总结新月体比例及不同体积的临床病理表现及中医证候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收集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用药情况等,以一年eGFR下降≥15%,两年eGFR下降≥30%为复合终点指标,运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无明显慢性化IgA肾病患者305例,中位随访时间33.67(26.16-57.10)月,共有34人(11.1%)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根据新牛津分型中新月体(C)评分对患者分组:CO组(231例)、C1组(74例);并按大新月体有无将伴C1形成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仅有小新月体(SC)组(45例)、大新月体(GC)组(29例)。在基线分析方面,eGFR、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IgA、牛津分型系膜细胞增生(M)、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E)、节段性肾小球硬化(S)、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肾小球系膜IgA、C3沉积在牛津分型C0/C1分组存在明显差异;eGFR、血肌酐、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白蛋白、血IgA、血补体C3、M、E、S、T、肾小球系膜IgA、C3沉积在SC/GC分组中均存在明显差异。中医症候方面,无明显慢性化IgA肾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证均表现为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多表现有血瘀证或湿热夹瘀证。在预后分析方面,K-M生存曲线提示C1评分、大新月体组、中医兼证的水湿夹瘀证预后较差。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女性、平均动脉压、较高基线eGFR、血甘油三酯、C评分、GC组、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海昆肾喜胶囊、水湿夹瘀与发生终点相关。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以NC组为参照,GC组(HR=2.756,95%CI=1.068-7.109,P=0.036)在同一时间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升高2.756倍;女性、MAP、血清甘油三酯均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无明显慢性化的IgAN患者,大新月体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要更严重,补体激活可能与IgAN大新月体形成相关。大新月体形成与湿热证或湿热夹瘀证存在相关性。大新月体、女性、MAP、血清甘油三酯、海昆肾喜胶囊是IgAN肾功能进展及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小娟[2](2020)在《淋巴细胞亚群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及中药干预的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中医证型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及王钢教授在此类患者中目前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从而更好为中医临床精准辨证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及经验。方法1.整理经导师王钢教授诊治的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肾病科病房2011-2019年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1例,根据使用不同的免疫抑制剂及不同证型分组,观察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及不同证型组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对其中各组数据进行统计,检测数据采用SAS 9.4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计算,各组间数值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交叉分类描述治疗前后正常、异常的变化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系统整理王钢教授在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2011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病患医案,通过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将入选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分别录入 Xminer Operation Tool V1.4、SPSS 20.0 和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运算模型进行挖掘,对王钢教授辨证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研究。结果1.在相关分析研究的441份病例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月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各个指标数值中CD4/CD8的数值是有变化的,并且是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免疫抑制剂使用后对人体体液免疫尤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是有影响的。同时在不同证型间,以气阴两虚证型中的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较为突出,服用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型中以气阴两虚证型影响最为明显。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中,以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组对淋巴细胞亚群影响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2.数据挖掘研究共选取2011年1月~2019年6月王钢教授于南京博大肾科医院诊治的患者221人,共纳入医案381诊次。王钢教授在治疗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的医案中,女性患者146诊次,占比38.32%,男性患者234诊次,占比61.42%,以男性居多。3~80岁患者均可发病,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1岁,尤以30-39岁之间的青中年发病最多,占比达66.36%;临床症状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为主,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苔少,脉细沉等。临证以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最为多见,王钢教授擅长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大法为主,佐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化湿泄浊、滋补肝肾、温补脾肾等,喜用车前子、茯苓皮、制僵蚕、白花蛇舌草、全蝎、山茱萸、金樱子、黄蜀葵花、泽兰、黄芩。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三组核心方:即防己黄芪、六味地黄汤及猪苓汤、犀角地黄汤、泻肺汤及桔梗二陈汤。结论1.通过国内外文献,中医、西医国内及国际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本次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的结果,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使用前后有差异,结果证实了运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会导致淋巴细胞亚群的紊乱。并且提出可以把淋巴细胞亚群作为预防感染的常规定期监测指标。在同时运用激素加他克莫司及雷公藤治疗时候更需要谨慎。2.通过此次数据挖掘中(频次表3-5、表3-6及表3-7、表3-8中)的分析,得出导师在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其辨证的主证是以泡沫尿、浮肿、腰脊酸痛、纳呆、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咽痛、咳嗽、手足心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沉等主要临床症状。临证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并且根据数据挖掘病机内关联规则表3-12中得出兼证中与湿热内蕴,血瘀内结相关最为密切。3.依据本次气阴两虚证与淋巴细胞亚群相关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6及表2-7)证实气阴两虚证型中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最为突出,以T辅助细胞、CD4/CD8数值最低,T抑制细胞数值最高为表现。增加了导师对气阴两虚证的本质研究范围,进一步提供了气阴两虚证的又一客观指标,即: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后的气阴两虚证与体内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紊乱相关。4.此次数据挖掘结果表明:王钢教授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为主要治疗大法,同时对于各种兼证变证,导师也有其特色治法及用药规则(表3-18),气阴两虚合并水肿的用第一列基本方;对于合并尿蛋白增多的选用挖掘结果中的第四列基本方、第七列基本方及第八列基本方;合并肾功能异常的多用第五列基本方;合并上下焦感染的多用挖掘出的第二列基本方和第三列基本方;合并中焦脾胃的选用第六列基本方;这些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提供了各种辨证用药依据及用药规律。5.本研究不仅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挖掘了老师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患者中的理法方药,同时通过了典型的个体治验医案进一步论证了益气养阴清利湿热的治疗大法,并且随证,兼证加减等在治疗该病中的特色用药规律、经验以及临床疗效。6.本研究归纳总结出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多从脾论治、从肝论治、从肺从咽论治、从疏滞泄浊法论治。
朱俊[3](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常美莹[4](2020)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对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表现为轻到中度蛋白尿、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证的IgA肾病(CKD1-2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加基础治疗,试验组除替米沙坦和基础治疗外,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周期16周,分别于第0周、4周、8周、12周、16周记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our urine total protein,24hU-TP)。分别于第0周、8周、16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于第0周及第16周用Western-Blot法对患者的尿液中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alyxin(PODXL)进行检测。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8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16周后分别与各组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下降(P<0.01)。服药8周和1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行组间比较,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下降更明显(P<0.01)。②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服药8周、16周后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服药8周及16周后分别与同期对照组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③试验组与对照组HGB、Scr、ALT、AST的比较:两组HGB治疗8周、16周后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cr在服药8周、16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AST治疗8周、16周后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6周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用药1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93.1%,对照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ephr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ODXL表达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Nephrin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ODXL表达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降低IgAN患者蛋白尿,并可以改善其中医症状,减少尿Nephrin、PODXL的排泄。治疗期间未出现肝肾功异常等不良事件,说明其治疗IgAN蛋白尿是有效而且安全的,并且可以减少尿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排泄,对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alyx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方法制造 IgA 肾病大鼠模型,于实验第10周进行造模鉴定。造模成功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大鼠。每组大鼠分别予以相应药物干预,给药周期8周,实验共计18周。每2周检测大鼠24hU-TP。实验结束时采用腹主动脉采血并摘除大鼠肾脏,将血液标本离心后取血清,并检测其Scr、BUN、ALB、ALT和AST水平。腹主动脉采血后迅速摘取肾脏组织。大鼠肾脏组织取材后,光学显微镜下特殊染色(HE、PAS和Masson)观察各组肾小球病理变化,并对肾脏病理损伤进行评分。免疫荧光下观察各组肾小球系膜区IgA荧光沉积,采用半定量标准评价IgA沉积的强度。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表达情况。结果:①造模阶段大鼠24hU-TP情况:实验第6周开始,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造模组的24hU-T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后,与同时期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和中药高、中、低剂量组24hU-TP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时期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24hU-TP减少,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中、低剂量组的24hU-TP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②各组大鼠血生化相关指标:各组Scr、BUN、ALB、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大鼠光镜下肾脏结构:空白组:肾小球结构正常,血管球清晰,充盈良好,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分布正常,未见增生,球囊腔未见扩张或萎缩;肾小管内衬立方上皮,未见变性及坏死,管腔排列规整,未见扩张,间质无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肾小球呈现代偿性扩张,表现为血管球肿胀,呈分叶或结节状病变,球囊腔变窄,局部肾小球呈萎缩病变,表现为血管球变小,管腔闭塞,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局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紊乱,局部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替米沙坦组:肾小球轻度代偿性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减轻,球囊腔轻度变窄,少量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轻度增厚;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较为有序,个别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药高剂量组:肾小球轻度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明显减轻,球囊腔轻度变窄,个别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轻度增厚;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较整齐,小管代偿性扩张不明显,间质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中药中、低剂量组:肾小球代偿性扩张,血管球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球囊腔变窄,少量肾小球呈萎缩病变,系膜基质与系膜细胞轻度增生,基底膜增厚;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排列轻度不规则,个别肾小管代偿性扩张,间质充血水肿,少量纤维组织增生。④各组大鼠荧光显微镜下IgA沉积情况:空白组荧光强度为—~+;模型组荧光强度为++~+++;替米沙坦组的荧光强度为+~+++;中药高、中剂量组荧光强度为+~++;中药低剂量组的荧光强度为+~+++。IgA荧光沉积强度采用多组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各组IgA荧光沉积强度均不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gA荧光沉积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和中药高、中剂量组IgA荧光沉积强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药低剂量组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与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IgA荧光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中、低剂量组IgA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gA沉积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Nephrin、PODXL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中药低、中剂量组表达上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替米沙坦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PODXL表达上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Nephrin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降低IgA肾病模型大鼠蛋白尿,减轻肾脏病理损伤,上调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的表达,对肾小球足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王丹[5](2020)在《五法指导下治疗经规范西药治疗无效CKD2-5期IgA肾病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logy,IgAN)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肾炎,其总发病率至少为每10万人2.5例,但长期预后较差,约25%的患者在患病20年后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IgAN为主,比例约占43.5%,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第一位。IgAN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蛋白尿的患者,通常使用RAS系统阻断剂来降低蛋白尿,但部分患者出现服药后血压不耐受而不得不停药。部分患者经规范应用RAS类药物治疗大于6个月(包括6个月),和(或)曾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但24小时蛋白定量仍大于0.5g,或血肌酐较基线值升高,肾小球滤过率<90ml(min.1.73 m2),说明单纯西药治疗此类患者效果不佳。对经规范西药治疗后病情未缓解或病情持续加重的IgAN CKD2-5期患者我们称之为“规范西药治疗无效者”,对于此类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的效果、病理类型以及免疫荧光的特点,目前临床研究较少。临床实践中导师灵活运用“温、补、托、清,活血化痰解毒法,截断法,抓独法,祛风法”简称为“五法”,对经规范西药治疗后病情未缓解或病情持续加重的IgAN CKD2-5期患者加用中药治疗,临床观察肾功能好转。现进一步观察“五法”指导下治疗规范西药治疗后无效的IgAN CKD 2-5期中医疗效以及其病理特点,为治疗IgAN CKD 2-5期中西汇通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的小样本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就诊于导师门诊的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原发性IgAN CKD 2-5期患者60例,在西药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法”指导下辨证中药治疗。观察各随访点24尿蛋白(UTP)、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尿酸(UA)、尿素氮(BUN)、血色素(HG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钾(K)。治疗前6个月及每个随访点(治疗前-6月、-3月、-1月、0月,治疗后1月、3月、6月)均分别进行观察。观察患者的病理类型特点及免疫荧光特点,观察“五法”指导下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的疗效。研究结果:(1)与中药治疗前-6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前-3个月、-1个月、0个月Scr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与加用中药治疗前0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Scr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持续下降趋势。(2)与中药治疗前-6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前-3个月、-1个月、0个月eGFR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加用中药治疗前0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eGFR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中药治疗前-6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前-3个月、-1个月、0个月24hUTP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持续下降趋势。与加用中药治疗前0个月相比,中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24hUTP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持续下降趋势。(4)中药治疗前ALB、UA、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ALB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UA、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治疗前HGB、AST、AL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HGB、AL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后第3、6个月AST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均在正常范围内。(6)纳入患者中显效36例,有效8例,平稳8例,无效6例。显效率62%,有效率13.7%,平稳率13.7%,无效率10.3%,总有效率89.6%。(7)有效组患者中,病理类型以FPGN为主,且FPGN有效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免疫球蛋白以IgA、IgM共沉积为主,且IgA、IgM共沉积有效率高于其他免疫沉积类型。补体沉积以C3沉积为主。有效组伴肾间质血管病变者占88.5%,有效率为93.8%。结论及意义:(1)58例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起病以呼吸道感染为诱因者最多。(2)58例患者病理类型以局灶增生型和增生硬化型为主,免疫球蛋白主要沉积形式为IgA、IgM共沉积,补体以C3沉积为主,沉积部位以系膜区为主,其中49例患者伴肾间质血管病变。(3)免疫球蛋白IgA、IgM共沉积者本方案指导下中药治疗效果较好。(4)补体沉积单独C3沉积和C3与Clq共沉积者本方案指导下中药治疗效果较好。(5)伴肾间质血管病变IgAN患者本方案指导下中药治疗效果较好。(6)用在伏邪理论指导下的“五法”治疗经规范西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IgAN CKD2-5期患者,在一定时期内,能显着降低患者的血肌酐,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蛋白,从而达到延缓该类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方心萦[6](2020)在《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对IgA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IgA肾病是青壮年肾功能不全的重要病因,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20%45.26%,该病是一组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尿,可伴有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受损等的一种疾病。现已有学者提出“多重打击机制”等发病学说,但造成该病肾脏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并未出现治疗该病的特异性方法。目前,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虽然取得一定临床疗效,但其副作用较大,临床使用受限,而中医治疗该病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科的前期实验证明了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汉防己甲素能在一定浓度下有效抑制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体内胞的增殖并协同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免疫能力,且防己黄芪汤在治疗IgA肾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血尿、蛋白尿等临床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故本文选用优化后的院内制剂防己黄芪颗粒进行实验。目的:研究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对IgA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T/CD8+T比值和CD4+CD25+T细胞亚群的影响,从而探讨防己黄芪颗粒治疗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含药血清制备:选取志愿者10名,5女5男,年龄2035岁。干预之前,晨起空腹抽取肱静脉血20ml,离心并处理血清,为空白对照组,随后志愿者开始服用防己黄芪汤颗粒剂,连续服用6天,处理分离血清,第6天早晨空腹抽取肱静脉血20ml并处理分离血清,用作含药血清。2)人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的提取:从我科的慢性肾脏病队列研究中收集10例CKD23期的IgA肾病患者,5男5女,每人收集15ml新鲜全血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3)运用CCK-8法检测健康人空白血清与10%胎牛血清作用的等效性,确定后续试验培养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含药血清干预浓度。4)细胞分组及干预:将分离的正常人和IgA肾病患者的PBMC分为模型组、正常组、治疗组、对照组并进行相应干预,干预后培养48h,随后检测相应指标。5)培养48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1)通过CCK-8法测定选取10%浓度的空白血清以及含药血清作为后续试验的干预浓度,10%的人空白血清对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增值率与10%FBS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正常人组相比,IgAN患者组的CD4+T/CD8+T的比值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正常人组相比,IgAN患者组的CD4+TCD25+T的比值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调节前后的正常人CD4+T/CD8+T的比值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调节前后的IgAN的CD4+CD25+T的比值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10%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进行干预,研究发现,正常人组与IgAN患者组相比,CD4+T/CD8+T的比值并无统计学差异,证实对于CKD23期的患者而言,CD4+T/CD8+T比值分布的差异并不显着,并不能作为IgAN早期生物诊断标准;与正常人相比,IgAN患者的CD4+TCD25+T淋巴细胞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CD4+CD25+T淋巴细胞分布与IgAN肾病相关,表明IgAN患者存在免疫失调,表现为Treg的下降。本研究同样证实防己黄芪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上调该病患者的CD4+TCD25+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李志强[7](2019)在《伴节段性硬化IgA肾病临床、病理和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gA 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一组以系膜区 IgA 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目前,原发性IgA肾病的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有一定优势。原发性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预后差异性大。所以,对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准确评估,采取有针对性方案进行积极干预,对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现代医学对原发性IgA肾病预后的评估除了临床指标外,越来越重视患者的肾脏病理情况,IgA肾病的病理分级系统也不断更新。其中,2009年由IgA肾病国际协作组织提出的牛津分型应用了 4个能独立影响疾病预后的病理指标,分别是系膜细胞增多(M0/M1)、节段性硬化(S0/S1)、内皮细胞增多(E0/E1)和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T0/T1/T2),并对这些指标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牛津分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是否具有广泛的临床适用性需要更多设计严谨的临床实验加以验证。如牛津分型中节段性硬化是否与预后相关颇受争议。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重要依据。目前,伴节段性硬化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较少。目的初步探讨伴节段性硬化IgA肾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中医证候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中医四诊资料,并将其分为伴节段性硬化组和不伴节段性硬化组,探讨两组IgA肾病患者在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和中医证候特征上的差异。结果1 一般资料1.1入组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18例IgA肾病患者,其中伴节段性硬化的IgA肾病患者119例,占所有患者的54.6%;不伴节段性硬化的IgA肾病患者99例,占所有患者的 45.4%。1.2性别伴节段性硬化组男性占61.3%,女性占38.7%;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男性占54.5%,女性占45.5%。两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肾活检时年龄本研究中患者接受肾活检的平均年龄39.61±12.39岁;伴节段性硬化组平均年龄38.75±11.75岁,不伴节段性硬化组平均年龄40.65±13.09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病程本研究中IgA肾病患者的病程中位数(四分位数)是12(2.0,48.0)月。伴节段性硬化组病程的中位数(四分位数)是12(2.0,48.0)月,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病程的中位数(四分位数)是12(1.5,48)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体重指数本研究中IgA肾病患者的BMI为24.83±4.08kg/m2。伴节段性硬化组BMI为24.65±4.16kg/m2,不伴节段性硬化组BMI为25.05±3.99kg/m2,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诱发因素本研究中起病无明显诱因的患者占75.7%,起病有诱发因素的患者中以感染诱发为常见。两组感染诱发者中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观察指标2.1首发临床症状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与不伴节段性硬化组首发临床症状以乏力(24.3%)、水肿(23.6%)多见,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血压分级本研究中74.31%患者发现有高血压病史,伴节段性硬化组患高血压发生率为73.1%,不伴节段性硬化组高血压发生率72.7%,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本研究中24-UTP中位水平为1.66(0.87,2.85)g/24h,伴节段性硬化组24-UTP中位水平为1.83(1,3.03)g/24h,不伴节段性硬化组24-UTP中位水平为1.45(0.65,2.41)g/24h,伴节段硬化组比不伴节段硬化组的24-UTP中位水平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肾功能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反映肾功能水平的各指标分别为Scr 102.0(81.0,156.0)umol/L、BUN 6.5(4.54,8.60)mmol/L、UA415(330,482)umol/L 和eGFR 67.72±32.11ml/(min·1.73 m2),不伴节段性硬化组反映肾功能水平的各指标分别为 Scr 94.0(69.0,137.0)umol/L、BUN 5.56(4.70,7.80)mmol/L、UA401(319,476)umol/L 和 eGFR75.80±34.52ml/(min·1.73 m2)。伴节段硬化组比不伴节段硬化组的BUN中位水平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r、UA、eGFR和CKD分期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血清白蛋白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ALB中位水平为39.10(34.30,42.0)g/L,不伴节段性硬化组ALB中位水平为39.0(33.5.44.6)g/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 血脂谱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反映血脂水平的各指标分别为TCHO 4.86(4.16,5.85)mmol/L、TG 1.72(1.17,2.80)mmol/L、HDL-C 1.11(0.96,1.32)mmol/L、和LDL-C 2.99(2.53,3.65)mmol/L,不伴节段性硬化组反映血脂水平的各指标分别为 TCHO 4.54(4.08,5.39)mmol/L、TG 1.76(1.26,2.58)mmol/L、HDL-C 1.15(0.95,1.39)mmol/L 和 LDL-C 2.86(2.31,3.47)mmol/L。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 其他指标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其他指标分别为血HCO3-24.1(22.4,25.8)mmol/L、HGB 137.0(123.0,154.0)g/L、IgA2.86(2.09,3.58)g/L、C3 0.99(0.80,1.19)g/L、IgA/C3 3.12(2.18,3.80),不伴节段性硬化组其他指标分别为血HCO3-23.90(22.50,26.30)、HGB 137.0(120.0,151.0)g/L、IgA3.10(2.42,3.96)g/L、C3 0.95(0.81,1.09)g/L、IgA/C3 3.24(2.43,4.5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观察指标3.1免疫荧光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的免疫符合物类型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IgA+IgM+C3 60(51.7%),IgA+C3 36(31.0%),IIgA+IgM+IgG+C3 10(8.6%),IgA+IgM 4(3.4%),IgA 3(2.6%),IgA+IgG 2(1.7%),IgA+IgG+C3 1(0.9%),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的免疫符合物类型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IgA+IgM+C3 54(55.1%),IgA+C3 32(32.7%),IgA+IgM+IgG+C3 6(6.1%),IgA3(3.1%),IgA+IgM 2(2.0%),IgA+IgG 0(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3.2牛津病理分型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牛津分型病理指标发生率分别为M1 83.2%、E131.9%、T1 51.7%、T221%、C1 51.3%、C2 11.8%,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牛津分型病理指标发生率分别为 M1 79.8%、E1 19.2%、T1 35.4%、T27.1%、C1 28.3%、C2 9.1%。系膜细胞增多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节段硬化组比不伴节段硬化组的内皮细胞增多发生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节段硬化组比不伴节段硬化组的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和新月体发生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候资料4.1中医症状本研究中收集了 29个中医临床症状,其中最常见的5个中医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乏力62.4%、水肿30.3%、泡沫尿18.8%、咳嗽17.4%、自汗盗汗11.9%。4.2中医主证本研究根据《IgAN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实践指南》的辨证流程,首先辨疾病分期:急性发作期患者占12.3%,慢性持续期患者占87.7%;其次辨各期的主证分型:伴节段性硬化组的主证分型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肺脾气虚证50.4%、气阴两虚证16.8%、肝肾阴虚证16.0%、脾肾阳虚证8.4%、下焦湿热证5.0%、外感风热证3.4%;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的主证分型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肺脾气虚证37.4%、气阴两虚证25.3%、外感风热证15.2%、肝肾阴虚证11.1%、脾肾阳虚证9.1%、下焦湿热证2.0%。伴节段性硬化组比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的外感风热证发生率高,两组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主证两组之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中医兼证本研究中伴节段性硬化组与不伴节段性硬化组的兼证均以湿热证和血瘀证常见。各兼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节段性硬化的IgA肾病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素氮水平较高;内皮细胞增多、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和新月体的发生率较高。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分析,间接证实节段性硬化可能是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2)临床症状以乏力、水肿多见;中医主证以肺脾气虚证为主,中医兼证以湿热证和血瘀证多见。
胡梁[8](2019)在《IgA肾病中医湿热证特点与肠道菌群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总结原发性IgA肾病湿热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点,探索IgA肾病湿热证与肠道菌群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IgA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依据,以期指导为临床上治疗IgA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针对性的中医药干预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符合IgA肾病诊断的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就诊患者共56例,其中湿热证30例,非湿热证26例,健康对照组3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中医证侯等资料,采集粪便标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方法检测肠道菌群,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IgA肾病湿热证患者与正常人群肠道菌群组成、种类、数量、功能之间的差异。结果:1.IgA肾病湿热组与健康组在性别、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症候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IgA肾病湿热证与非湿热证比较:CKD分期、实验室指标(Scr、eGFR、ALB、尿检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2.门、种水平上,IgA肾病组与健康组菌群结构无明显差异,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覆盖丰度共占90%左右,为主要的优势菌群,与健康组相比,IgA肾病组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降低,IgA肾病组的构成比较健康组增加。.3.核心菌群存在差异,IgA肾病组中丰度有差异、影响占前3位的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s)、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种(Bacteroides plebeius DSM 17135),健康组中丰度有差异、影响占前3位的有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菌种(Prevotellacopri)、普雷沃菌种(Prevotella copri DSM 18205)。这些菌分别在IgA肾病组、健康组显着升高,是造成菌群差异的主要贡献菌群。4.IgA肾病组在尿酸合成、磷酸泛酸酶合成、辅酶A合成、L组氨酸降解、L脯氨酸合成等功能通路中与健康组有差异。5.在疾病湿热证型中,IgA肾病湿热组与健康者湿热组、非湿热组菌群功能差异均不明显;IgA肾病湿热组中丰度有差异、影响占前3位的均为拟杆菌种(Bacteroides plebeius DSM 17135、Bacteroidespiebelus、Bacteroidesfragills.unclassfied),健康者湿热组中丰度有差异、影响占前3位的有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菌种(Prevotellacopri)、拟杆菌种(Bacteroides coprophilus DSM 18228),健康者非湿热组丰度有差异的主要是萨特菌种(Sutterellaparvirubra)。结论:本研究表明IgA肾病患者与健康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大致相同,但是肠道菌群构成紊乱,且优势菌群的占比不同,并且IgA肾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通路有所不同;同时具体地指出了IgA肾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中核心菌群,展示了湿热证与非湿热证的菌群差异性。本研究为IgA肾病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差异提供了明确的证据,为中医药针对肠道靶点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马春成,颜玲,申旺,伍劲华,李叶枚[9](2018)在《尿血安合剂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A肾病安全性及对患者VEGF、NF-κB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尿血安合剂联合来氟米特对IgA肾病患者安全性及VEGF、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IgA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为45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口服;45例观察组在来氟米特加尿血安合剂。观察两组患者安全性及VEGF、NF-κB表达。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BUN分别为(6.32±1.26)mmo1/L及(5.23±1.21)mmo1/L,Scr分别为(75.32±12.52)μmo1/L及(71.62±13.34)μmo1/L,24hUP分别为(85.96±5.63)mg/24h及(46.92±4.52)mg/24h,Ccr分别为(44.51±5.16)ml/min及(44.51±5.16)ml/min,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肾功能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尿蛋白分别为(1.96±0.75)g/d及(0.92±0.67)g/d,尿红细胞分别为(131.32±42.85)个/μl及(79.64±38.36)个/μl,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两组比较,观察组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ALT为(68.36±6.75)U/L,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而观察组ALT为(30.61±5.72),与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且显着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WBC分别为(4.92±1.13)×109及(4.99±0.86)×109,均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后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VEGF表达分别为(39.31±8.34)pg/ml及(28.20±11.64)pg/ml,NF-kB分别为(11.08±2.83)ng/ml及(6.58±2.19)ng/ml,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比较,观察组VEGF及NF-kB表达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血安合剂联合来氟米特治疗IgA肾病安全性高,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VEGF及NF-Κb表达。
陈鹏辉[10](2018)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病理及中医证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基本组织学改变为特征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位病因。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研究发现,足突融合的程度与IgA肾病肾小球硬化、GFR下降加重一致。以足细胞为干预靶点,运用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治疗IgA肾病在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中均取得一定的成果,而足细胞损伤IgA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导。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以期深化IgA肾病的认识,并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足突融合IgA肾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安门医院于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根据电镜下观察足突融合程度分为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伴足突融合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病理资料及中医四诊资料,分析伴足细胞[gAN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入组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43例IgA肾病患者,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患者147例(60.49%),伴足突融合组患者96例(39.51%)。1.2性别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男性比例占55.10%,伴足突融合组男性比例占51.0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肾活检年龄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接受肾活检平均年龄为38.13±11.05岁,伴足突融合组平均年龄为36.89±12.85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在21~40岁间接受肾活检所占比例为60.5%,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56.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病程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病程的中位水平12.0(2.0,36.0)月;伴足突融合组病程的中位水平为12.0(2.0,48.0)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体重指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BMI为24.80±3.32 kg/m2,伴足突融合组平均BMI为24.89±4.04kg/m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诱发因素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诱发因素最常见的为呼吸道感染(18.4%);伴足突融合组诱发因素以呼吸道感染(19.8%)最为常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资料2.1首发临床表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是乏力(18.4%)、水肿(17.0%)、肉眼血尿(14.3%)。伴足突融合组因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较为水肿(38.5%)、肉眼血尿(11.5%)、乏力(8.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血压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肾穿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所占比例是59.1%,伴足突融合组所占比例为71.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中位水平为1.04(0.57,1.83)g/24h;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中位水平为2.34(1.62,3.65)g/24h,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45.6%,24h-UTP≥3.5g/24h患者占5.4%;伴足突融合组24h-UTP介于1~3.5 g/24h的患者占61.5%,24h-UTP≥3.5g/24h患者占28.1%,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4血清白蛋白足突无明显病变组ALB中位水平为39.25(35.92,42.28)g/L;伴足突融合组ALB中位水平为35.95(30.35,40.53)g/L,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5肾功能及慢性肾脏病分期足突无明显病变组Scr中位水平为84.0(67.3,108.8)umol/l、BUN中位水平为5.30(4.32,6.88)mmol/l、平均 UA 为 373.74±104.84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89.0(66.5,110.0)ml/min1.73m2;伴足突融合组 Scr 中位水平为 99.5(77.8,141.8)umol/l、BUN为 6.51(4.99,8.41)mmol/l、平均 UA 为 413.72± 106.45 umol/l、eGFR 中位水平为 74.0(51.0,104.0)ml/min1.73m2。两组之间 BUN、SCr、UA、eGFR 比较均为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KD1-5期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7.9%、17.7%、0.7%、0%;伴足突融合组CKD1-5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6%、26.0%、20.8%、9.4%、4.2%;两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2.6血脂谱足突无明显病变组CHO中位水平为4.82(4.24,5.46)mmol/l,TG中位水平为1.70(1.21,2.57)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17(0.98,1.38)mmol/l,LDL-C 中位水平为 2.93(2.46,3.35)mmol/l;伴足突融合组 CHO 中位水平为 5.40(4.27,6.59)mmol/l,TG 中位水平为 1.81(1.28,2.52)mmol/l,HDL-C 中位水平为 1.22(1.0,1.44)mmol/l,LDL-C中位水平为3.36(2.60,4.03)mmol/l。两组之间在CHO、LDL-C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两组之间在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足突无明显病变组平均RBC-M为9.60±2.89/HP,伴足突融合组平均RBC-M为9.54±3.26/HP,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资料3.1肾脏病理分类两组均以局灶增生型为最常见的肾脏病理类型(65.3%vs65.6%);伴足突融合组有6.3%表现为新月体型,而在足突无明显病变组中未见,余病理类型分布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牛津病理分级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1.8%、12.2%、41.5%、53.1%、51%;伴足突融合组牛津分型M1、E1、S1、T1+2、C1+2的发生率分别为95.8%、25.0%、49.0%、71.9%、63.5%。两组间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T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3.3免疫荧光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0.4%),IgA+C3(35.6%),IgA(10.3%);伴足突融合组最常见的3种免疫复合物类型是IgA+IgM+C3(41.9%),IgA+C3(25.8%),IgA+IgM+IgG+C3(12.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4.1中医症状频率分布最常见的10个中医症状有乏力、腰膝酸软、颜面浮肿、四肢水肿、自汗盗汗、五心烦热、面色萎黄、易感冒、咽喉肿痛、头晕耳鸣。4.2中医主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最常见3个中医主证包括气阴两虚证(38.1%)、肝肾阴虚证(23.1%)、肺脾气虚证(20.4%);伴足突融合组为气阴两虚证(39.6%)、肺脾气虚证(29.2%)、肝肾阴虚证(19.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中医兼证64例患者未合并任何兼证。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兼证均为血瘀证。足突无明显病变组痰湿证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伴足突融合组(8.2%vs 16.7%),在湿热证方面高于伴足突融合组(23.1%vs 13.5%),余兼证构成比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伴足突融合IgA肾病蛋白尿较多、肾功能较差,常伴有血脂异常。2、伴足突融合IgA肾病牛津分型E、T、C的发生率较高;间接提示足突融合可能是IgA肾病预后不良的的病理预测因素之一。3、伴足突融合IgA肾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气阴两虚证;最常见的兼证是血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伴局灶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现代研究进展 |
| 一、IgA肾病特点 |
| 二、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因素 |
| 三、新月体形成与IgA肾病关系 |
| 四、伴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治疗 |
| 五、结语 |
| 第二节 伴局灶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中医研究进展 |
| 一、古代医家对尿血病名的认识 |
| 二、对尿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
| 三、IgA肾病的中医辨证与肾脏病理相关性 |
| 四、对尿血的中医治疗 |
| 五、结语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设计 |
| 三、病例入选标准 |
| 四、基线资料采集 |
| 五、随访资料采集 |
| 六、统计方法 |
| 七、伦理审核 |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 一、病例纳入及随访情况 |
| 二、基线资料情况 |
| 三、预后分析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伴局灶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
| 第二节 伴局灶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治疗及预后情况 |
|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1.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方面的认识 |
| 1.1 祖国医学对免疫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 1.2 祖国医学对免疫概念的历史渊源 |
| 1.3 祖国医学中的医药在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及应用 |
| 2.西医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免疫力低下方面的研究 |
| 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研究概况 |
| 2.2 现代医学中的免疫功能监测研究 |
| 2.3 目前淋巴细胞亚群研究进展 |
| 2.4 现代医学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研究 |
| 第二部分 淋巴细胞亚群与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
| 1.临床实验设计方案 |
| 1.1 病例选择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3.统计指标 |
| 4.统计方法 |
| 5.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
| 5.2 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所有患者比较(均数±标准差) |
| 5.3 服用不同免疫抑制剂与未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 5.4 不同证型间的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均数±标准差) |
| 6.讨论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的肾炎免疫力低下患者用药经验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研究方法 |
| 2.1 医案资料来源 |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 2.3 医案的预处理 |
| 2.4 医案信息纳入方法 |
| 2.5 医案信息采集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 3.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3.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4.讨论 |
| 4.1 王钢教授辨证思想挖掘讨论 |
| 4.2 王钢教授的治疗大法特色数据挖掘讨论 |
| 4.3 王钢教授治疗选方的数据挖掘讨论 |
| 4.4 王钢教授治疗用药配伍特征数据挖掘分析 |
| 5.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 5.1 创新点 |
| 5.2 不足之处 |
| 5.3 研究展望 |
| 第四部分 典型医案 |
| 医案一: 慢性肾炎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案 |
| 医案二: 慢性肾炎合并侵袭性肺真菌病肺炎案 |
| 医案三: 慢性肾炎合并间质性肺炎案 |
| 医案四: 慢性肾炎合并病毒性肺炎案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表 |
| 附录二 图表范式对照表 |
| 附录三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 附录四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 附录五 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
| 附录六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 附录七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
|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
| 2.1 病因病机 |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
| 2.4 治疗经验 |
|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
|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
|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
| 2.8 结论 |
|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
|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
|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
| 1.4 问题与展望 |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
| 2.1 中医文献 |
| 2.2 中医证候 |
| 2.3 中医方剂 |
| 2.4 名老中医传承 |
| 2.5 中药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数据采集 |
| 2.1 医案资料 |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 3 数据清洗 |
| 4 数据分析 |
| 5 数据表达 |
|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
|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 6 讨论 |
|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
|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
|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
|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
|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
| 1 膜性肾病 |
|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
|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
| 2 IgA肾病 |
|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
|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
| 3 尿酸性肾病 |
|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
|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
|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
|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
|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
| 4.3 讨论 |
|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
|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
|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
| 5.3 讨论 |
|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
|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
| 1.1 古医籍考证 |
| 1.2 邹氏论“肾劳” |
| 1.3 数据论证 |
|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
| 2.1 导师论述 |
| 2.2 数据论证 |
|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
| 3.1 肾寓阴涵阳 |
| 3.2 肾气化封藏 |
| 3.3 保肾元大法 |
| 3.4 数据论证 |
|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
|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
|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
|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
|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
|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
|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
| 5.1 清热利湿 |
| 5.2 活血化瘀 |
|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
| 6.1 利水泄浊 |
| 6.2 化湿泄浊 |
| 6.3 降逆泄浊 |
| 6.4 通腑泄浊 |
| 6.5 通络泄浊 |
| 6.6 疏风泄浊 |
|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
| 1 访谈研究背景 |
| 2 访谈研究设计 |
|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
| 4 撰写访谈报告 |
|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
|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
|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
|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
|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
| 创新点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
| 1 IgA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
| 1.1 发病机制 |
| 1.2 西医治疗现状 |
| 2 IgA肾病的病因病机 |
| 3 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 3.1 辨证论治 |
| 3.1.1 辨证分型治疗 |
| 3.1.2 一方为主,随证加减 |
| 3.2 中药复方治疗 |
| 3.3 中药单药及有效成分治疗 |
| 4 IgA肾病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
| 1 足细胞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
| 2 足细胞受损与蛋白尿 |
| 3 足细胞相关蛋白 |
| 3.1 Nephrin蛋白(NPHS1) |
| 3.2 Podocin蛋白(NPHS2) |
| 3.3 Podocalyxin蛋白(PCX/PODXL) |
| 4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机制 |
| 4.1 补体激活 |
| 4.2 血清IgA1的影响 |
| 4.3 细胞因子 |
| 4.4 血流动力学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 |
| 前言 |
| 1 研究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CKD临床分期标准 |
|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受试者终止标准 |
| 1.3.4 中止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方案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一般信息 |
| 2.3.2 症状体征 |
| 2.3.3 实验室检查 |
| 2.3.3.1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
| 2.3.3.2 Western-Blot检测方法 |
| 2.3.3.3 观察指标 |
| 2.4 观察疗程 |
| 2.5 中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 2.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 2.5.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2 试验组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 |
| 3.3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 3.4 试验组与对照组HGB、Scr、ALT、AST比较 |
| 3.5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3.6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7 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足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比较 |
| 3.7.1 试验组与对照组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比较 |
| 3.7.2 试验组与对照组Nephrin(NPHS1)表达的比较 |
| 3.8 两组病例脱落及排除出组情况 |
| 3.9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 4 讨论 |
| 4.1 ACEI/ARB在IgA肾病中的应用 |
| 4.1.1 ACEI/ARB在治疗IgA肾病中的应用 |
| 4.1.2 ACEI/ARB肾脏保护作用机制 |
|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方药分析 |
| 4.3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蛋白尿的疗效及对尿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影响分析 |
| 4.3.1 IgA肾病与足细胞的关系 |
| 4.3.2 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alyxin蛋白的结构与作用 |
| 4.3.3 中西药保护IgA肾病足细胞现况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的保护作用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品 |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IgA肾病大鼠造模方法 |
| 2.2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法 |
| 2.3 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 2.3.1 大鼠一般情况 |
| 2.3.2 24小时尿收集 |
| 2.3.3 腹主动脉取血及肾组织取材 |
| 2.4 主要实验方法 |
| 2.4.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 2.4.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小球病理变化 |
| 2.4.2.1 石蜡蜡块制作以及切片 |
| 2.4.2.2 HE、PAS及Masson染色方法 |
| 2.4.3 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IgA沉积 |
| 2.4.3.1 检测步骤 |
| 2.4.3.2 IgA沉积半定量标准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 3.2 IgA肾病大鼠模型建立 |
| 3.3 大鼠24小时尿蛋白测定 |
| 3.4 血生化指标 |
| 3.5 肾组织病理学改变 |
| 3.5.1 光镜下肾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
| 3.5.2 免疫荧光下观察IgA沉积强度 |
| 3.5.3 肾脏病理损伤评分 |
| 3.6 Western-Blot法检测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XL表达 |
| 3.6.1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比较 |
| 3.6.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Nephrin(NPHS1)表达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IgA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肝肾功能及肾脏病理的影响 |
| 4.3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大鼠肾脏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NPHS1)、Podocalyxin(PODXL)表达的影响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IgA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 1 IgAN发病机制研究 |
| 1.1 免疫学机制 |
| 1.2 粘膜感染 |
| 1.3 基因遗传 |
| 1.4 炎症因子 |
| 1.5 补体激活 |
| 2 IgAN的病理特点 |
| 2.1 光镜改变 |
| 2.2 免疫荧光 |
| 3 IgAN的治疗 |
| 3.1 R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 |
| 3.2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 |
| 3.3 细胞毒药物 |
| 3.4 依库丽单抗(Eculizumab) |
| 3.5 扁桃体切除术 |
| 综述二 IgAN的中医研究进展 |
| 1 IgAN的病因病机 |
| 1.1 虚实论 |
| 1.2 风湿热论 |
| 1.3 少阳三焦不利论 |
| 1.4 脏腑论 |
| 1.5 伏邪论 |
| 1.6 咽喉论 |
| 2 IgAN的中医治疗 |
| 2.1 经方验方 |
| 2.2 分期治疗 |
| 2.3 分型治疗 |
| 2.4 中成药治疗 |
| 2.4.1 火把花根片 |
| 2.4.2 黄葵胶囊 |
| 2.4.3 雷公藤多苷 |
| 2.4.4 百令胶囊 |
| 2.4.5 海昆肾喜胶囊 |
| 2.4.6 尿毒清颗粒 |
| 2.5 中药制剂注射液治疗 |
| 2.5.1 肾康注射液 |
| 2.5.2 黄芪注射液 |
| 第二部分 导师经验总结 |
| 1 伏邪源流 |
| 1.1 伏邪的典型症状 |
| 1.2 伏邪的典型舌象 |
| 1.3 伏邪化火与粘膜感染 |
| 2 六经体系概述 |
| 2.1 六经源流 |
| 2.2 六经气化 |
| 3 六经传变 |
| 3.1 六经传变与截断 |
| 3.1.1 枢机截 |
| 3.1.2 开阖截 |
| 3.1.3 表里截 |
| 4 IgAN的治疗思路 |
| 4.1 温、补、托、清法 |
| 4.2 活血化痰解毒法 |
| 4.3 截断法 |
| 4.4 抓独法 |
| 4.5 祛风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三部分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IgAN诊断标准 |
| 2.2 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 |
| 2.3 病理诊断及分型标准 |
| 2.4 免疫球蛋白类型划分 |
| 3 病例选择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治疗方案 |
| 4.2 观察指标 |
| 4.3 疗效评价标准 |
| 5 统计学方法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IgAN患者发病前驱症状 |
| 3 IgAN患者病理资料分析 |
| 4 中药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分析 |
| 4.1 中药治疗前后Scr、eGFR、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 |
| 4.2 中药治疗前后ALB、UA、BUN的变化 |
| 4.3 中药治疗前后HGB、AST、ALT、K的变化 |
| 5 有效性分析 |
| 6 疗效与病理关系 |
| 第五部分 讨论 |
| 1 临床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 2 临床前驱症状结果分析 |
| 3 病理资料结果分析 |
| 4 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 |
| 4.1 AST与Scr、eGFR、24h尿蛋白定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 5 有效率结果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汇表 |
| 前言 |
| 实验部分 |
| 实验材料 |
| 实验方法 |
| 统计学分析 |
|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小结 |
|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影响IgA肾病预后因素和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
| 1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的重要条件 |
| 3 中医证候和影响IgA肾病预后因素的相关性 |
| 4 小结 |
| 综述二 IgA肾病病理分级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 1 Lee氏病理分级系统,见表1 |
| 2 Hass氏病理分级系统,见表2 |
| 3 Katafuchi半定量积分,见表3 |
| 4 牛津分型,见表4 |
| 5 IgA肾病牛津分型更新2016,见表5 |
| 6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结果与分析 |
| 6 讨论 |
| 7 结论 |
| 8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1 基本资料 |
| 2 临床指标 |
| 3 病理资料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IgA肾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
| 一、IgA肾病的定义 |
| 二、IgA肾病的发病机制 |
| 三、IgA肾病的病理 |
| 四、IgA肾病的临床表现 |
| 五、IgA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六、IgA肾病的治疗 |
| 七、IgA肾病与肠道菌群 |
| 第二节 IgA肾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
| 一、中医对IgA肾病病名的认识 |
| 二、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 三、IgA肾病辨证论治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受试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
| 一、病例选择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与结论 |
| 一、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 二、IgA肾病临床资料分析 |
| 三、肠道菌群检测结果与结论 |
| 第三节 讨论 |
| 一、IgA肾病湿热证特点讨论 |
| 二、IgA肾病湿热证肠道菌群讨论 |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的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3疗效评价标准 |
| 4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两组安全性比较 |
| 2两组患者尿蛋白及尿红细胞比较 |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NF-κB指标比较 |
| 讨论 |
|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
| 1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机制 |
| 2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临床、病理表现 |
| 3 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临床治疗 |
| 4 小结 |
| 综述二 从历次辨证指南变迁看IgA肾病中医病机认识的沿革 |
| 1 IgA肾病中医辨证指南回顾 |
| 2 IgA肾病辨证指南变迁分析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参数的定义 |
| 3 资料收集 |
| 4 质量控制方法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临床资料 |
| 3 病理资料 |
| 4 中医证候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临床资料分析 |
| 3 肾脏病理分析 |
| 4 中医证候分析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