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细胞角蛋白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骨髓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细胞角蛋白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骨髓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唐兴[1](2020)在《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分期等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其应用于临床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13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和54例健康人外周血进行叶酸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并用肿瘤特异性叶酸配体寡核苷酸偶合物进行标记,再对其定量PCR扩增,分析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与TNM分期的相关性。评估其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与CEA、CA125、CA724、CYFRA21-1、NSE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结果:(1)健康人组CTC中位数为4.95 FU/3ml,肺良性疾病组为7.55FU/3ml,肺癌组为11.21Fu/3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00和0.018),健康组与良性肺疾病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00)。(2)肺癌患者 CTC 中位数分别为:Ⅰ 期 11 FU/3ml,Ⅱ 期 13.25 FU/3ml,Ⅲ期14.77 FU/3ml,Ⅳ期17.89 FU/3m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不同T分期、分化等级、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及病理亚型患者间的CT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检验:T1 vs T2 vs T3 vs T4,P=0.254;G1 vs G2 vs G3,P=0.424;Mann-Whitney U 检验:<60 岁 vs≥60 岁,P=0.853;男 vs 女,P=0.739;≤3cm vs>3cm,P=0.322;鳞癌 vs 腺癌,P=0.497)。(3)以 CTC=8.70 FU/3mL为cutoff值,此时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98.1%,AUC曲线下面积为0.953(95%CI:0.926,0.979),诊断效能优于 CEA、CA125、CA724、CYFRA21-1、NSE 等其他血清肿瘤标志物。CTC 阳性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分化等级、病理亚型、TNM分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为0.319、0.972、0.341、0.268、0.125和 0.208)。结论:本研究通过以叶酸为靶点的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扩增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TC,发现该技术具备良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肺癌筛查。第二部分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目的: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与经皮肺穿刺活检,比较其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的优劣。方法:对44例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患者手术前行18F-FDGPET/CT显像测定SUV max值,经皮肺穿刺活检并测定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比较三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推断对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1)18F-FDG PET SUVmax中位数为2.35<2.5(阳性诊断标准值),单样本Wilcoxon带符号秩和检验,P=0.4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组患者18F-FDG PET检查总体阳性率不高。PET/CT敏感度36%,特异度57.89%,准确度45.45%,kappa=0.058,P=0.680>0.05,PET/CT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本组CTC中位数为9.35FU/3ml,敏感度88%,特异度84.21%,准确度86.36%,kappa=0.722,P=0.00,CTC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一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敏感度84%,特异度100%,准确度90.91%,kappa=0.819,P=0.000,经皮肺穿刺活检与最终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以CTC、SUVmax结果绘制ROC曲线,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5(95%CI:0.916,1.000)和 0.656(95%CI:0.487,0.825),CTC 诊断效能明显优于PET/CT。结论:由于早期恶性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尤其是磨玻璃样病变,18F-FDG PET/CT摄入量偏低,容易造成PET/CT假阴性结果,导致诊断效能不高。经皮肺穿刺活检虽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都很高,却是一种有创操作且容易引起并发症。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具有快捷方便、非侵入性、可重复性、诊断效能高等特点,可以弥补前两者的缺点,成为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有力武器。

乔文亮[2](2016)在《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绝大多数。尽管近年来随着诊治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但NSCLC的5年总体生存率仍徘徊在15%20%。TMEM48是位于核孔复合体(NPC)上面的一种转膜核孔蛋白,既参与其重要组成又起到桥梁作用将其锚定于核膜上面。已有报道发现核孔蛋白突变及异常表达可导致NPC通道的功能异常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而TMEM48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分为五部分,就TMEM48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体内外系统研究,并为TMEM48成为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或是新的基因靶点治疗NSCLC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前期对10对NSCL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高通量测序发现TMEM48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异常高表达,进一步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TMEM48的高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总体生存时间(OS)呈负相关关系。随后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扩大NSCLC与癌旁标本病例数至60对,经Real-time PCR检测进一步发现TMEM48基因同样在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P<0.0001),且基因表达量愈高的患者,肿瘤体积愈大、淋巴结转移几率更高、术后病理分期更晚,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瘤生存时间(DFS)和OS均愈短(P<0.05)。第二部分我们成功构建了TMEM48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以稳定沉默目的基因TMEM48的表达。第三部分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了A549和H1299 NSCLC细胞系中TMEM48的表达水平后,发现实验组两种细胞的凋亡数量均明显增加,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能力均显着减弱(P<0.01)。第四部分里面我们将TMEM48 RNAi的A549细胞株注入裸鼠腋下皮下,饲养60天后发现实验组裸鼠成瘤的瘤体体积生长速度与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最后一部分我们继续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下游分子发现,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B1、CDK1、CDC6及DNA复制相关基因PCNA、RFC均明显下调;促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XIAP、Survivin表达下调;促进侵袭相关基因MMP-2和MMP-9表达下调(P<0.01)。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TMEM48可能是NSCLC一个早期微转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由于它可以通过作用于多个与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相关基因促进肿瘤的进展,它也成为NSCLC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布仁吉雅,郭占林[3](2015)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是肺癌的重要特征。淋巴结微转移是肺癌复发的重要原因,也是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非小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状况展开综合论述。

李广旭[4](2014)在《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目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主要是依靠外科手术,因影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所以目前NSCLC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原发病灶的切除+彻底淋巴结清扫,但因为彻底淋巴结清扫存在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下降的弊端,所以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彻底淋巴结清扫,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不少争论。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可避免不必要的彻底淋巴结清扫,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在临床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首先于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锝硫胶体检测)进行SLN检测,术后通过检测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on-SLN)中CK19、MAGE-A3抗体的表达。探讨两者与非小细胞肺癌SLN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A期NSCLC患者,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锝硫胶体检测)检测SLN。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正常肺组织、肺肿瘤、SLN及Non-SLN中CK19、MAGEA3抗体表达进行标记检测,并同时设立阳性对照。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包对比分析SLN组和Non-SLN组、转移SLN组和非转移SLN组中CK19和MAGE-A3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32名患者均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共清扫淋巴结598枚,其中SLN103枚,非前哨淋巴结495枚;平均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18.69士8.13枚、清扫前哨淋巴结3.22士1.74枚。常规病理检查方法检查到17例患者58枚患者淋巴结阳性,其中16例患者的26枚前哨淋巴结有癌转移,6例患者32枚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1例患者存在假阴性,前哨淋巴结敏感性为94.12%,准确率为96.88%,假阴性率为5.88%。免疫组化法检测到20例患者44枚前哨淋巴结CK19的表达为阳性,19例患者31枚前哨淋巴结MAGE-A3抗体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到6例患者36枚非前哨淋巴结CK19的表达为阳性,6例患者33枚非前哨淋巴结MAGE-A3抗体表达阳性。前哨淋巴结常规病例检查阳性率为25.24%,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42.72%,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免疫组化法前哨淋巴结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类型无关(P>0.05)。结论:1.与传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前哨淋巴结中CK19和MAGE-A3表达能显着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2.应用CK19和MAGE-A3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可有效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利于NSCLC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个体化选择。

曾薇,李惠武[5](2013)在《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国际通用的肺癌TNM分期法对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但相同TNM分期的预后存在差异可能由于肿瘤微转移所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和标记物检测肿瘤微转移以及在TNM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肺癌分子分期,可以弥补TNM分期的不足,使诊断精确到分子水平。依据肺癌分子分期,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降低肿瘤复发、转移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刘涛[6](2013)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和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MAGE-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6例NSCLC和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4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LUNX mRNA、MAGE-1mRNA表达率分别为32/56(57.14%)、33/56(58.93%),而对照组均无表达;②LUNX mRNA、MAGE-1mRNA基因,两者之一在NSCLC患者外周的表达率为47/56(83.93%);③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关系密切(P<0.05),与临床分期可能关系密切(P=0.049),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例类型等无关(P>0.05);④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但外周血LUNX mRNA和MAGE-1mRNA均表达与NSCLC患者有复发(转移)密切关系(P<0.05)。结论①LUNX mRNA、MAGE-1mRNA可作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转移特异、敏感的分子标志物;②应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③NSCLC外周血LUNX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NSCLC外周血MAGE-1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但NSCLC外周血LUNX、MAGE-1基因mRNA均阳性表达者较至少有一基因阴性表达者容易复发(转移)。

邵丰[7](2013)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lung specific X protein, LUNX) mRNA的表达,作为淋巴结微转移标记物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0年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160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别选取患者肿瘤组织、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各160枚;另取10例术后证实为肺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10枚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的方法检测肿瘤及淋巴结组织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等相关性。结果:LUNX mRNA在16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10例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中未见表达。在160枚N1淋巴结中有19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2枚,鳞癌患者淋巴结7枚;IA期患者淋巴结6枚,IB期患者淋巴结13枚。在160枚N2淋巴结中17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4枚,鳞癌患者淋巴结3枚;IA期患者淋巴结5枚,IB期患者淋巴结12枚。7例患者N1、N2淋巴结均有表达,且患者病理类型均为腺癌,7例患者中IA期患者2人,IB期患者5人。统计分析显示,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腺癌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较不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降低,预后较差。Ⅰ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而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腺癌和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腺癌和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Ⅰ期NSCLC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但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患者,可能是腺癌患者预后相比鳞癌患者较差的原因。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IA期患者,可能是IB期患者预后相比IA期患者较差的原因。

乔云兰,梅晓冬[8](2011)在《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LUNX是一种肺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在正常肺组织中特异表达,在肺癌组织中过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通过检测LUNX mRNA可早期准确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转移,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该文就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周清华,石应康,陈军,刘斌,王允,朱大兴,张洪涛,徐鹏,宫友陵,陈钢,韦森,邱小明,牛中喜,陈晓峰,雷哲,段亮,伍伫[9](2011)在《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肺癌约占肺癌的35%-40%,其内科治疗平均生存6-8个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和总结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对局部晚期肺癌病人进行"分子分期",指导选择局部晚期肺癌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受益者,以及对局部晚期肺癌进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其对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检测516例局部晚期肺癌病人手术前外周血CK19mRNA表达(其中115例行术前新辅助化疗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分别检测病人外周血"微转移"),对肺癌"微转移"进行"分子诊断",对肺癌病人进行"个体化分子分期",指导临床选择外科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获益者。回顾分析516例局部晚期肺癌基于"分子分期"的"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结果 516例病人中鳞癌322例,非鳞癌194例;P-TNM分期:IIIA期112例,IIIB期404例;"个体化分子P-TNM分期":M-IIIA期:97例,M-IIIB期:278例,M-IV期:141例。本组病例行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256例;肺叶切除联合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41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上腔静脉切除重建90例;肺切除联合部分膈肌切除重建3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肺叶切除联合部分左心房切除重建30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主动脉鞘膜切除10例;右全肺切除联合左心房、右侧全部膈肌、下腔静脉和肝右静脉切除重建1例;肺切除联合气管隆突切除重建10例;支气管肺动脉袖状成形联合气管隆突切除重建和上腔静脉切除重建,或联合上腔静脉和左心房、或联合气管隆突和左心房切除重建55例。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为0.97%。516例肺癌病人中141例外周血检测到CK19mRNA表达,阳性率为27.3%。肺癌病人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率与肺癌组织学类型、P-TNM分期、N分期等均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原发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均无明显关系(P>0.05)。本组肺癌病人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3.74±7.21个月,1年生存率为89.1%,3年生存率为39.3%,5年生存率为19.8%,10年生存率为10.4%。术后生存率与外周血"微转移"、肺癌组织学类型、原发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个体化"分子P-TNM分期、外周血"微转移"、病理类型和N分期是预测局部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1)肺癌病人外周血中存在用常规方法不能检测得到的"微转移";(2)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中CK19mRNA表达应用于肺癌微转移的"分子诊断"和"分子分期,有助于指导选择外科手术适应症、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受益者;(3)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肺癌的"个体化外科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和长期生存率。

王海峰[10](2010)在《nm23及E-cadherin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肺癌已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但其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即便是普遍认为可手术根治的Ⅰ期患者,仍有25%在5年之内死于复发或转移。虽然基于常规病理检验的肺癌分期系统可较好地提示患者的预后,但实际应用中人们发现,同为pⅠ期患者预后往往并不一定完全相同。这提示即使临床上认为可通过手术完全切除的早期肺癌患者术前可能已经发生了微小的、常规方法难以发现的转移,即微转移。而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检查,包括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等,难以早期判断转移的发生状况。这启示我们应该从微转移的角度继续探讨肺癌的准确分期。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包括:连续组织切片法、免疫组化法、血清学检查、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RT-PCR技术的敏感性高,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常用的肺癌微转移检测常用分子标记主要分为四大类:组织特异性蛋白质、肿瘤特异性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组织特异性基因中的肺特异性X蛋白(LUNX)是人类肺组织特异性基因,有可能成为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性的肺癌微转移检测指标。某些与肿瘤转移有关的基因往往在发生转移之前即已出现表达的异常,此时很可能是发生微转移的早期阶段。发现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与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期。只有进行准确的术后分期,才能为肺癌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第一部分以LUNX mRNA为标志物测定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RT-PCR法,以LUNX mRNA为标志物,检测p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并研究其与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以此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并以免疫组化测定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s, CKs)表达的方法排除常规病理遗漏的转移病例,最终收集40例pⅠ期病例。另选10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病例作为对照。所有肺癌患者都接受根治性肺叶切除,不包括全肺切除及各种姑息性切除的病例。根治性切除包括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即清扫至少包括3站纵隔淋巴结,总数不少于6枚。以RT-PCR方法测定各组淋巴结LUNX mRNA表达的情况,以此作为判定淋巴结微转移的标志物,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p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各临床病理特征、术后生存和无病生存的关系。结果所有CKs表达阳性的淋巴结于病理复核时均发现转移癌细胞或细胞团。剔除淋巴结CKs表达阳性的病例,仅保留CKs表达阴性的病例。LUNX mRNA的表达:10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均表达阴性。40例肺癌病例的原发灶均表达阳性(100%),14.6%的淋巴结和11.1%的纵隔淋巴结表达阳性。16位(40%)患者的至少一站淋巴结LUNX mRNA表达阳性,LUNX分期升级。重新分期后,LUNX-Ia期13例,Ⅰb期11例,Ⅱa期3例,Ⅱb期6例,Ⅲa期7例。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清扫淋巴结站数、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等无关(P>0.05)。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包括:LUNX分期(P<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P<0.01)、清扫淋巴结总站数(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P<0.05)、病理分级(P<0.05)。有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30.3倍(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越多的患者死亡风险也随之提高,清扫6组纵隔淋巴结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仅清扫3组纵隔淋巴结的患者的2.151倍(P<0.05)。影响术后无病生存的因素包括:LUNX分期(P<0.01)、淋巴结微转移(P<0.05)、纵隔淋巴结微转移(P<0.01)、清扫淋巴结总站数(P<0.01)、清扫纵隔淋巴结站数(P<0.01)、病理分级(P<0.05)。有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复发风险是无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的19.6倍(P<0.01)。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测定淋巴结CKs的表达只能发现常规病理漏检的转移,而非真正的“微转移”。p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LUNX mRNA的异常表达与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和无病生存相关,能够反映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通过对pNO期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LUNX mRNA异常表达的检测,可以发现其中的高危患者亚群,有助于对肺癌患者进行更精确的分期。如能早期加以干预,可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nm23与E-cadherin蛋白表达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以免疫组化法检测nm23和E-cadherin在pⅠ期肺癌原发灶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病例选择、手术方式、标本采集见第一部分。以免疫组化法检测nm23和E-cadherin在肺癌原发灶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m23表达阳性率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E-cadherin表达阳性率在肺癌组织显着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nm23和E-cadherin在不同病理分期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以LUNX mRNA表达为标志的不同分子分期间有显着差异(P<0.01)。nm23低表达组淋巴结微转移率61.90%(13/21)显着高于高表达组的15.79%(3/19) (P< 0.05). E-cadherin低表达组淋巴结微转移率68.42%(13/19)显着高于高表达组的14.29%(3/21)(P<0.01)nm23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0.90±1.81个月和26.12±0.60个月(P<0.05),术后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7.90±2.45个月和25.24±1.06个月(P> 0.05)。E-cadherin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1.06±1.93个月和25.42±0.88个月(P>0.05),术后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8.44±2.46个月和23.95±1.65个月(P<0.05)。Cox Regression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结果提示肺癌原发灶nm23表达水平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nm23低表达者的死亡风险是高表达者的13.31倍(P<0.05)。结论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下调预示着淋巴结微转移的风险增加。nm23蛋白低表达组的术后总体生存降低,且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通过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nm23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以预测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有助于建立更为精确的分子分期,发现其中的高危亚群,并帮助判断预后。

二、细胞角蛋白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骨髓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角蛋白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骨髓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免疫磁珠阴性富集法、靶向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运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外周血CTC的意义
        二、正常健康人、肺良性疾病和肺癌患者外周血CTC数值的比较
        三、CTC诊断肺癌的ROC曲线及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四、不同临床特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CTC 阳性检出率的差异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结合~(18)F-FDG显像在周围型肺部结节疾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一、受试者的一般特征
        二、肺结节疾病患者~(18)F-FDG PET/CT检测结果
        三、CTC组检测结果
        四、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
        五、CTC、PET/CT对早期NSCLC的诊断效能比较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液体活检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诊疗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奖项
致谢

(2)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MEM48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TMEM48 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效率验证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慢病毒介导的TMEM48基因RNAi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型及肿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裸鼠成瘤动物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五部分 TMEM48 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分子机制的初步探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3)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2 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2.1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immune histochemistry, IHC)
    2.2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2.3 荧光激活细胞分离术 (Flow Cytometry, FCM)
    2.4 Cell Search系统
    2.5 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2.6 其他方法
3 微转移的标记物
    3.1 组织特异性蛋白
    3.2 组织特异性基因
    3.3 癌基因/抑癌基因
4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5 展望

(4)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标本采集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2.1 术后 SLN 探测及常规病理结果
    2.2 SLN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2.3 SLN 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4 non-SLN 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5 全部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6 CK19 和 MAGE-A3 在淋巴结中表达的比较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讨论
    3.1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2 SLN 探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3.3 SLN 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3.4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SLN 微转移常用的标记物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5 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在肺癌中的应用前景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癌分子分期
2 肺癌分子分期的常用技术
    2.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
    2.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
    2.3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4 流式细胞术(FCM)
    2.5 蛋白质组学技术(Proteomics)
    2.6 基因表达谱技术(GEP)
    2.7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2.8 其他方法
3 肺癌分子分期的常用标志物
    3.1 组织特异性蛋白质(TSPs)
        3.1.1 细胞角蛋白家族(CKs)
        3.1.2 组织多肽抗原(TPA)
        3.1.3 上皮特异性抗原(EPA)
    3.2 组织特异性基因(TSG)
        3.2.1 肺泡表面蛋白(SP)
        3.2.2 粘蛋白基因(MUC)
        3.2.3 CKs mRNA
        3.2.4 癌胚抗原(CEA)mRNA
        3.2.5 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
    3.3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4 肺癌分子分期的临床意义
    4.1 精确临床分期
    4.2 指导临床治疗
    4.3 复发转移的早期判断
    4.4 预后判断
5 展望

(6)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UNX MRNA在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的表达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LUNX MRNA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8)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LUNX mRNA的生物学特点
2 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1 LUNX mRNA在淋巴节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2 LUNX在外周血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3 LUNX mRNA在骨髓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2.4 LUNX在胸水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3 结束语

(10)nm23及E-cadherin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课题设计
第一部分 以LUNX mRNA为标志物测定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nm23与E-cadherin蛋白表达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的分子分期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细胞角蛋白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骨髓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肿瘤细胞、经皮肺穿刺活检及18F-FDG PET/CT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中的临床应用[D]. 唐兴. 苏州大学, 2020(06)
  • [2]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乔文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J]. 布仁吉雅,郭占林.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03)
  • [4]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D]. 李广旭. 济南大学, 2014(01)
  • [5]肺癌微转移检测与分子分期的研究进展[J]. 曾薇,李惠武.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09)
  • [6]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D]. 刘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7]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邵丰. 苏州大学, 2013(05)
  • [8]LUNX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乔云兰,梅晓冬. 安徽医药, 2011(06)
  • [9]基于“分子分期”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外科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J]. 周清华,石应康,陈军,刘斌,王允,朱大兴,张洪涛,徐鹏,宫友陵,陈钢,韦森,邱小明,牛中喜,陈晓峰,雷哲,段亮,伍伫. 中国肺癌杂志, 2011(02)
  • [10]nm23及E-cadherin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 王海峰.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肺癌论文 淋巴论文 肿瘤论文 细胞角蛋白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上一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应突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