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金银花高产栽培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贵[1](2021)在《浅谈无公害中药材金银花大田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峄城区吴林街道种植优质中药材金银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实现丰产丰收目标,就金银花的特征特性展开分析,阐述了金银花的药理作用,并具体探究了金银花大田栽培技术。

李洪升[2](2021)在《金银花及其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通过对金银花生长习性和生活环境的观测研究,提出着重抓好种植管理、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环节,对金银花的丰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俞[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植被退化严重、次生林分结构缺失、物种多样性低、稳定性差、生态经济功能低效等问题。乔灌草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遏制石漠化发生、控制水土流失、维护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提升经济水平等服务功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结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物种多样性、因地制宜、乔灌草对位配置可持续发展、多角度多领域养分平衡、植物群落演替、功能性状的权衡及对位配置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通过60个试验样地连续定位观测、71个优势种环境要素与植物性状数据进行采集与测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服务功能、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和验证推广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探讨了物种和群落两个级别植物生理结构随石漠化等级的变化规律,阐明了植物多样性与功能性状特征,阐明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下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对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的养分的运移分配的影响。随着石漠化等级的降低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立体性结构越明显。功能性状中乔木、灌木干物质含量高,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草本植物更适合作为群落结构配置过程中的林下物种,其比叶面积277.18 cm2·g-1要高于乔木153.78cm2·g-1、灌木108.85 cm2·g-1两个演替阶段,具有较高的光补偿能力和生长速率,较低的强光耐受能力。与全球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相比较,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有较强的C储存能力(482.31 mg·g-1),表现为N缺乏而P充足。石漠化土壤变异性较高,中度以上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矿化速率较高,其养分含量低于植物叶片和凋落物。对比分析发现,无-潜在石漠化环境植物表观量子效率0.17 mol·mol-1要高于其他两个示范(0.054 mol·mol-1),这是植物生长的优势,林下植物在弱光环境中光合潜能高,光利用能力和制造有机能力强。潜在-轻度石漠环境乔木林植物生长优势是对光的利用范围广,具有高光饱和点和低光补偿点,对强弱光的适应能力强。有利于揭示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落生态过程及养分循环修复机理。(2)探讨了物种和群落变化规律的驱动因素,揭示基于物种多样性的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出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植物功能性状、养分运移的驱动机制,利用结构功能性状提出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土壤酶对石漠化程度响应方式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酶活性的主导环境因子为SOC、TN、C:P、N:P;潜在-轻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pH、T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导环境因子为C:N、N:P、TN,各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功能冗余,部分酶活性因素受多个环境因子叠加影响。土壤环境因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主控环境因子是SWC和TN;潜在-轻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TN、N:P;中度-强度石漠化主控环境因子为SWC和SOC。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养分的吸收驱动机制不同,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N:P、TP;潜在-轻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为pH、TP、C:P、SOC;中度-强度石漠化影响植物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C:P、TP、C:N、SWC。因此,在石漠化治理中需要对主控因子进行施肥管理和养分运移保护。结构性状与生理性状间存在相关性,验证了叶经济谱的存在。71种不同功能型物种通过叶片性状间的权衡采取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乔木树种多为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灌木多为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般快速投资开拓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生长速率和获取能力快的物种;缓慢投资保守性策略主要用于投资养分储存效率的植物。将71个物种水源涵养和土壤保育性能进行排序发现乔木功能性状较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最后根据服务功能性状建造了12个功能群及调控策略。这对揭示生态过程及运作机制、预测群落演替趋势、提高整体服务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生态修复与林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权衡策略和服务功能调控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复合经营模式,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生态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循环经营模式,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生态保护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持续经营模式,分别简称为“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济林种子贮存及处理、施肥管理、修枝整形、果实加工贮存、林间套种、衍生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乔灌草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功能性状监测、植物功能群建造技术和功能性状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乔灌草立体配置、群落功能组合、规划诱导自然修复、特色经济林产业开发、林下养殖、权衡策略建造等技术集成。(4)构建的植被修复与林产业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效果良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主要分布在南方石漠化地区,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9.89%、5.26%和8.95%。2016年以来,在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区实施乔灌草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共计20个示范点,面积达到223 hm2,树立了治理典范,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2016-2020年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77%,保土5 913.00 t/y,保水46 644 m3/y,经济林收入达到1 990.5万元/y,有效促进了石漠化植被修复及林产业化发展。通过GIS指标分级与权重计算、ArcGIS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建立了海拔、降水、平均气温、坡度、人均GDP、人口密度、石漠化等级、土地覆盖、土壤类型、岩性等评价指标,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区195.37×104 km2的面积上,毕节模式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推广面积分别为19.12×104 km2、36.17×104 km2、41.28×104 km2、51.72×104 km2、47.08×104 km2;关岭-贞丰模式分别为10.17×104 km2、31.14×104km2、46.13×104 km2、59.65×104 km2、48.28×104 km2;施秉模式分别为17.30×104km2、36.47×104 km2、48.27×104 km2、56.45×104 km2、36.88×104 km2。

郑丽美[4](2020)在《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翘作为中药材应用十分广泛,以其抗逆性强、疗效显着、副作用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连翘作为武安市重要的道地药材之一,其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在武安市连翘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在经营管理、采收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等方法,对武安市连翘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和生产经营模式等环节进行调研,了解连翘产业现状,分析了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有关连翘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对武安市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初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表明,连翘生产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为野生连翘林和人工栽植林。同时,对生产经营主体(药材基地、农户)的基本情况、经营模式、栽培管理、连翘初加工、专业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统计归纳,深入剖析制约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连翘生产环节主要影响因素是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生产管理技术更新缓慢,生产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二、连翘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的主要因素是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经营理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信息流通不畅;三、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结合武安区位优势和生产实际,从连翘的生产经营、栽培管理、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即在生产环节主要是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推行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在加工和流通环节重点是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创新“基地共建共享”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推动武安市连翘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曾慧杰[5](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认为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亓新海[6](2017)在《鲁中山区金银花扦插育苗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了金银花的功效。扦插育苗丰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育苗前准备、扦插、苗床管理、整地栽植、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金银花的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廖小锋,李鹏,谢元贵,谢刚[7](2016)在《金银花套种土人参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金银花套种土人参与各自单独种植的经济效益差异。[方法]在总结喀斯特山地适生植物金银花、土人参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投入、效益。[结果]当两者达到丰产时,金银花与土人参套种没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产量,从不同种植方式3年来的平均效益上看,套种方式>土人参>金银花。[结论]套种为最佳的种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为推动金银花、土人参产业在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檀迪[8](2016)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文中指出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石漠化分布面积最广且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本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差,又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本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石漠化现象。植物具有良好的保水固土,改善小气候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功能,因此在石漠化地区发展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可以增强本地区的植被盖度,抑制石漠化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林果业以及衍生的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极大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劳作模式,达到双管齐下,以直接效益带动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推动直接效益的方式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从而达到真正治理石漠化的目的。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11BAC09B01)“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与贵州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04]6007号)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中心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的要求,选取代表潜在-轻度石漠化程度的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以及代表中-强度石漠化程度的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地理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效益最大化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等先关理论,通过2013-2016年在两个示范区进行的科学实验,总结出适合石漠化地区使用的一套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以及多元立体配套种植技术,构建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耦合模式并进行示范和监测效益评价,在示范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集成推广。(1)将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关键技术、经果林与其他林草多元立体优化配套种植技术以及石漠化治理工程相结合,提出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集成经果林生草栽培、科学施肥、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栽植密度、经果林与其他林草优化配套种植技术体系,并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优势以及政策扶持时机,形成以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经营模式。(2)通过以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生态性、经济性为发展目标,根据适地适树、良种选育、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进行品种选育,最终确定在轻-中度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以核桃为核心,而在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以花椒为核心。通过对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的野外实验研究,以及经果林同其他林草的多元立体种植试验,总结提炼出了生草栽培、科学施肥、栽植密度等一系列经果林种植关键技术,并研发出林-灌-草-畜、林粮间作等经果林优化配套种植技术。(3)通过对毕节和花江两个示范区进行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经果林与其他林草优化配置种植,经果林衍生产业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我们发现,与传统单一的粮食耕作相比,撒拉溪示范区核桃经济年产值为为玉米净年产值的5倍,花江示范区花椒年产值为玉米净年产值的6倍;生态效益方面,撒拉溪示范区和花江示范区土壤物理性质大部分指标均呈现改善趋势。土壤的化学性质无论是在毕节生草地区还是花江生草地区,各个养分指标的增幅都要显着大于传统农耕区,而传统农耕区出现的土壤养分指标不升反降的现象也说明了仅仅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在长期来看对喀斯特石漠化的恢复是不利的。

黄建辉[9](2014)在《树形金银花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是一条开发山区经济的重要途径,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该文通过对金银花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苗木繁育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采收与加工的介绍,总结了树形金银花的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树形金银花的栽培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杨森兴,孙桷芳,韩晓明,丁进义,于宏[10](2012)在《金银花引种丰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筛选出3个优良金银花类型,即大毛花、鸡爪花和山银花,并总结出一套金银花人工丰产栽培技术。

二、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无公害中药材金银花大田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银花的特征特性
2 金银花药理作用
3 金银花大田栽培技术
    3.1 选地
    3.2 育苗
        3.2.1 选择育苗方式
        3.2.2 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3.3 开挖种植沟
    3.4 苗木栽植和定植
    3.5 施肥管理
    3.6 排涝
    3.7 大田综合管理
    3.8 病虫害防治
        3.8.1 病害
        3.8.2 虫害
    3.9 收获和加工
4 结语

(2)金银花及其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长特点及习性
2 种植和管理方式
    2.1 播种
    2.2 扦插
    2.3 移栽
3 整形修剪
    3.1 修剪时间
    3.2 金银花整形
    3.3 幼龄植株修剪
    3.4 盛花期的修剪
    3.5 老龄植株修剪
4 合理施肥
    4.1 基肥
    4.2 追肥
5 病虫害及其防治
    5.1 虫害
    5.2 病害
6 采收以及贮藏加工
7 结语

(3)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二节 石漠化治理中植被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
    第三节 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性状
    第一节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一 植物物种及生活型组成
        二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
        三 植物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四 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
        一 植物结构功能性状
        二 植物生理功能性状
        三 研究区乔灌草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一 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二 关岭–贞丰花江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三 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四 研究区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效特色林适应策略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第一节 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
        一 土壤酶对环境耦合适应策略
        二 植物性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三 环境对养分循环的驱动机制
        四 研究区基于环境异质性物种共存对比分析
    第二节 乔灌草结构-功能关系协同
        一 植物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二 植物生理性状与结构性状间的权衡
        三 植物功能性状权衡策略
        四 研究区结构-功能关系协同对比分析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机制
        一 服务功能特性
        二 物种功能群的建立及调控策略
        三 研究区的服务功能对比分析
第五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乔灌草修复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林产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四 林产业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林产业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与推广
        一 模式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可推广应用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中药材
        2.1.2 中药材产业
    2.2 理论依据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农业现代化理论
第3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
    3.1 武安市中药材产业概况
        3.1.1 武安市中药材生产条件
        3.1.2 中药材主要区域分布
        3.1.3 生产规模状况
        3.1.4 合作经营组织状况
        3.1.5 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情况
        3.1.6 政策扶持
    3.2 武安市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2.1 武安市连翘资源概况
        3.2.2 连翘生产情况调查
    3.3 武安市连翘加工情况调查
    3.4 武安市连翘营销情况调查
    3.5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第4章 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4.1 武安市连翘生产环节的制约因素
        4.1.1 栽植连翘种质基源不清,野生连翘有待提纯复壮
        4.1.2 连翘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
        4.1.3 生产管理技术传统,知识更新缓慢
        4.1.4 生产经营模式传统,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4.2 武安市连翘加工环节的制约因素
        4.2.1 加工企业规模小,深加工程度不够
        4.2.2 缺乏地标性品牌
    4.3 武安市连翘营销环节的制约因素
        4.3.1 经营观念传统,销售渠道单一
        4.3.2 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足
        4.3.3 信息流通不畅
第5章 促进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创新连翘生产经营模式
    5.2 培育连翘优质丰产品种,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2.1 加强连翘种质资源保护
        5.2.2 重视种质提纯复壮
        5.2.3 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5.2.4 建立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5.3 推行生态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5.4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4.1 培育龙头企业
        5.4.2 提高加工技术水平
    5.5 加强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增加市场竞争力
    5.6 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
    5.7 完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县级平台
    5.8 加强中药材质量的监督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资源分布
        1.1.3 利用价值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1.2.4 分子标记研究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1.3.3 育种的对策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耗材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观测性状指标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变异
        2.2.2 产量性状变异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主成分分析
        2.2.6 聚类分析
    2.3 小结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基因组DNA提取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3.1.6 测序数据统计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1.8 酶切数据统计
        3.1.9 酶聚类检测SNP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3.1.11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3.2.3 测序数据统计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酶切数据统计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3.3 小结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验引物
        4.1.3 试验试剂
        4.1.4 试验仪器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结果
        4.2.2 引物筛选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4.2.4 多态性分析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4.3 小结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1.3 试验仪器
        5.1.4 '优株'选择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5.1.8 采样与观测
        5.1.9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5.3 小结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试剂与肥料
        6.1.3 仪器设备
        6.1.4 试验地点
        6.1.5 组培试验设计
        6.1.6 扦插试验设计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6.3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鲁中山区金银花扦插育苗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育苗前准备
2 扦插
3 苗木管理
4 整地栽植
5 栽后管理
6 病虫害防治

(7)金银花套种土人参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银花的栽培、管理
    2.2 土人参的栽培、管理
3 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语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
    1 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
    2 石漠化环境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
        2.1 喀斯特环境经果林种植基本特征
        2.2 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的关系
    3 核桃与花椒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主要研究阶段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机理
    1 喀斯特轻-中度石漠化撒拉溪示范区
        1.1 核桃生草栽培理论
        1.2 核桃科学施肥理论
        1.3 核桃栽植密度理论
    2 喀斯特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2.1 花椒生草栽培理论
        2.2 花椒科学施肥理论
        2.3 花椒栽植密度理论
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经果林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构建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2 模式构建的现实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4.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轻—中度石漠化撒拉溪示范区
        4.2 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
    5. 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石漠化地区经果林种植技术研发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与共性技术
    2 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2.1 核桃标准化种植技术
        2.2 核桃多元配套种植技术
        2.3 花椒标准化种植技术
        2.4 花椒多元配套种植技术
    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六、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
        1.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艺流程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建设成果
        5.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效果
        5.3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与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建设效果对比分析
七、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效益评价
    1 监测评价方法
        1.1 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方法
        1.2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1.3 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2 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八、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耦合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
    1 示范与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1 推广范围分析
        1.2 推广适宜性分析
    2 示范与推广的保障措施
        2.1 技术措施
        2.2 参与式措施
        2.3 政策措施
九结论与讨论
    1 初步建立了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其他林草的多元立体配套种植理论基础,但经果林品种选取较为单一,不利于石漠化治理的长远效益
    2 经果林标准化种植生草栽培、多元立体种植等耦合模式已经初步构建,但模式的可操作性差,落实度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的精简及实施
    3 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科学施肥、栽植密度、合理栽植等经果林标准化种植技术已经日趋成熟,但衍生产业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耦合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已初步建立,但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5 针对石漠化地区经果林标准化种植及衍生产业模式进行了优化及推广应用,但评价指标选取较少,需完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树形金银花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物学特性
        1.2.1 生长环境。
        1.2.2 生长发育物候期。
        1.2.3 生长发育习性。
2 苗木繁育技术
    2.1 硬枝扦插
        2.1.1 整地做畦。
        2.1.2 插条准备。
        2.1.3 扦插方法。
        2.1.4 扦插苗的管理。
    2.2 嫩枝扦插
3 栽培管理技术
    3.1 整地与栽植
        3.1.1 择土建园。
        3.1.2 壮苗选择。
        3.1.3 栽植密度。
        3.1.4 栽植时间与方法。
    3.2 土壤管理
        3.2.1 深翻园地。
        3.2.2 中耕除草。
    3.3 肥水管理
        3.3.1 施肥。
        3.3.2 浇灌水及排涝。
    3.4 整形修剪
        3.4.1 确定目标树形。
        3.4.2 整形。整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2方面内容:
        3.4.3修剪方法。
    3.5 花期管理
    3.6 病虫害防治
        3.6.1 几种常见病害。
        3.6.2 几种常见虫害。
        3.6.3 病虫害发生规律。
        3.6.4 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
4 采收与加工
    4.1 采收
        4.1.1 采收时机。
        4.1.2 采收方法。
    4.2 加工
        4.2.1 晾花。
        4.2.2 晒花。
        4.2.3 烘干法。
    4.3 贮藏

(10)金银花引种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银花引种试验
    1.1“大毛花”、“鸡爪花”与上饶本地“山银花”物候观察
    1.2 大毛花、鸡爪花原产地及引种地开展时间情况比较 (表2)
2 金银花育苗试验
    2.1 扦插育苗
        2.1.1 试验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大毛花”、“鸡爪花”与本地“山银花”的产量比较
        2.2.1 试验方法。
        2.2.2 试验对象。
        2.2.3 结果与分析。
3 金银花丰产栽培试验
    3.1 不同肥种与次数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对象。
        3.1.3 结果与分析。
4 造林技术措施
    4.1 适地深挖
    4.2 良种大苗
    4.3 株多深栽
    4.4 足施精抚
    4.5 夏摘冬剪[3]
    4.6 病虫害防治
    4.7 及时采晒[3]
5 结论

四、金银花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无公害中药材金银花大田栽培技术[J]. 王学贵. 种子科技, 2021(20)
  • [2]金银花及其丰产栽培技术[J]. 李洪升. 现代园艺, 2021(13)
  • [3]喀斯特石漠化乔灌草修复机制与高效特色林产业模式研究[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武安市连翘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郑丽美.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D]. 曾慧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鲁中山区金银花扦插育苗丰产栽培技术[J]. 亓新海.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5)
  • [7]金银花套种土人参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J]. 廖小锋,李鹏,谢元贵,谢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3)
  • [8]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经林果标准化种植与衍生产业技术初步研究 ——以核桃和花椒为例[D]. 檀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9]树形金银花高效栽培技术[J]. 黄建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0)
  • [10]金银花引种丰产技术研究[J]. 杨森兴,孙桷芳,韩晓明,丁进义,于宏. 江西林业科技, 2012(05)


金银花论文 喀斯特论文 忍冬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上一篇:探索高中英语阅读之美
下一篇:中学生信息素养与文献检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