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梅枝[1](2021)在《近三十年汉语谦敬语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谦敬语是汉语中一类独特的词语形式,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近三十年来,汉语谦敬语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从研究语料、研究视角、研究范围三个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对其研究倾向和研究特色进行总结。从中也可以洞见今后的研究趋势:应加强对出土材料和上古时期谦敬语的系统研究;在专书和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通论性的谦敬语综合研究。
竺青[2](2021)在《古代小说研究主流范式的呈现——《文学遗产》创刊六十五年揭载小说论文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文学遗产》创刊65年来共发表古代小说研究论文634篇,其中,阐释性论文334篇,占52.68%;实证性论文300篇,占47.31%。发表小说名着论文277篇(含《聊斋志异》),占全部小说论文的43.69%;白话小说论文162篇,占25.55%;文言小说论文103篇(不含《聊斋志异》),占16.24%;专题论文92篇,占14.51%。70年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国内古代小说研究的主流范式,《文学遗产》揭载的论文是其具体呈现;以古代小说主流研究范式的呈现为观察视角,以《文学遗产》论文数量和选题分布状况为视点,通过定量分析,或可精细描述古代小说学术史"森林"中一棵特殊"树木"的生长过程和状态。
刘冬晴[3](2019)在《《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尝试从词汇角度着手,对《西湖二集》一书中的复音词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对这两大类词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归纳,总结分析《西湖二集》复音词的构词特点。根据语料特点,分析《西湖二集》中的特色词汇,探讨《西湖二集》词汇的语料价值。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西湖二集》语料简介、研究现状、《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划分标准。第二部分讨论《西湖二集》复音词的结构和特点;第三部分讨论《西湖二集》特色词汇;最后是《西湖二集》与辞书编纂,以《西湖二集》复音词为本,考察《汉语大词典》中是否存在词条失收、义项失收和书证滞后等情况并进行补充归纳。
罗舒敏[4](2017)在《《儒林外史》“讽刺说”献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儒林外史》冠上“讽刺之书”一名,长期以来,读者、研究者往往在“讽刺小说”的视野下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阐释。但作为一部优秀的写实小说,讽刺不是《儒林外史》的全部内容。因此,本文对《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说法提出质疑。论文首先对中国讽刺文学进行探讨,结合古代文论与文学作品,通过对讽刺与讽刺文学的界定,寻找出讽刺文学的特征,并选取具体的讽刺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然后深入《儒林外史》小说文本,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赏析,发现作者受《诗经》及史书的影响,在小说中运用了高明的讽刺艺术。但讽刺只是小说的一部分,小说还有颂扬的一面。作者用白描手法进行描写,他的意图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物社会进行实录。小说的主旨在于体现世人——尤其是儒士面对“功名富贵”的众生相,由于作者意图与小说主旨并不在讽刺上,不能满足讽刺文学的特征,因此不应该将《儒林外史》归至讽刺文学的行列中。最后论述《儒林外史》之所以作为讽刺小说,是因为鲁迅等学者借鉴采用了西方的小说类型划分及讽刺概念,对中国古典小说作出的阐释,这种做法对《儒林外史》小说本身而言得失并重。虽然《儒林外史》因而得到了在小说史上地位的确立以及学者们对它的重视与研究,但对小说而言也是一种限定。这种小说类型本身不仅存在着不合理之处,还使得研究者往往从“讽刺”的角度去探讨小说的内容价值而忽略甚至误读了“讽刺”之外的价值内容。本文对《儒林外史》“讽刺说”提出质疑,并不是为了否定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也不是为了否定鲁迅等前人为小说研究所作的努力与价值,而是希望我们在论述中国古典小说时,不以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先入为主,能够抱以“同情之了解”心态,深入小说本身,全面感受作家表现的心态与作品反映的社会。
孙连云[5](2016)在《《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自成书以来,就在文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史记》与我国古典小说关系极为密切。它不仅是我国古典小说产生的主要渊源之一,而且在古典小说文体的生成、发展、人物塑造手法和叙事技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很多方面都深受《史记》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两部宏伟巨着从创作背景到创作理念都具有相似性和典型性。《史记》秉笔直书的史传传统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积极助推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走向了创作的成功,彰显了《史记》的文学典范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史记》的创作缘由、创作思想、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探究了《史记》对《儒林外史》的影响。笔者竭尽全力收集资料,在各方大家对两部宏伟巨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新的视角与思路,为“史记学”的影响史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史记》创作缘由对《儒林外史》的影响,设置了三个小节的内容,即以家学为宗,创作渊源相似;以儒为道,思想共鸣生发;以友人为镜,治史思想的浸染。第二部分论述《史记》创作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主要围绕客观求实、尚奇求曲、通达古今、发愤着述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论述《史记》的艺术手法对《儒林外史》的影响,主要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手法及叙事手法几个方面论及《史记》对《儒林外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陈琳[6](2013)在《试论《儒林外史》中的人间真情及其文学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儒林外史》是我国十八世纪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力作,其现实性除了表现在对社会制度、人际交往的批判和讽刺外,还表现在书中所蕴含的各种诚挚的人间真情中。我们应充分认识这部分积极情感在全书中的作用和其文学意义。
裘新江[7](2012)在《《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研究方法——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儒林外史》高峰论坛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纪念大会暨《儒林外史》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全椒县举行。会议学术活动可谓内容丰富,新见迭出,主要在《儒林外史》人文精神与当下意义的研究、发掘新资料推进了对吴敬梓家世和作品研究、《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传播途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学术探讨。这必将推动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王硕[8](2012)在《《儒林外史》的文化解读 ——以儒释道文化为中心》文中认为《儒林外史》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名着与儒释道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林外史》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作品中所体现的作为儒家文化核心内容的“内圣外王”理想的破灭,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内圣外王”理想失落的原因和背景,即互为表里的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内圣外王”理想失落的表现,即道德的失落和经世的失败。《儒林外史》与道家文化有三方面的关系:作品中体现出的“任情”思想、“法天贵真”的思想和生死观。《儒林外史》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对佛教败类的抨击和对佛教繁琐仪式的微辞。另外,吴敬梓本人与儒释道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特别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极深。
刘宏丽[9](2011)在《敬谦语视野下传统敬谦文化的特点》文中研究指明透过敬谦文化的符号载体——敬谦语,可以管窥传统敬谦文化的典型特点:敬一情二,礼仪优先;内外之别,动态和谐;扬人抑己,对立统一。
徐永斌[10](2011)在《江苏学者与明清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是我国研究明清小说的重镇,江苏省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对明清小说研究作出了不少贡献,如在中国小说书目文献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话本与拟话本研究、晚清小说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如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三国演义》研究、《金瓶梅》研究、《西游记》研究、《儒林外史》研究及众多的非名着研究等,也都取得了令国内外学界瞩目的成绩。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学术界,为广大研究者所称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研究语料的来源 |
| (一)对传世文献谦敬语的研究 |
| (二)对出土文献谦敬语的研究 |
| (三)对网络资源谦敬语的研究 |
| 二、研究视角的多元 |
| (一)谦敬语的概念界定 |
| (二)翻译学角度的研究 |
| (三)修辞学角度的研究 |
| (四)汉语教学角度的研究 |
| (五)传统文化角度的研究 |
| (六)思维特征视角的研究 |
| (七)辞书编纂视角的研究 |
| (八)谦敬语的运用研究 |
| 三、研究对象的范围 |
| (一)通论性的综合研究 |
| (二)某一专词的研究 |
| (三)专类谦敬语的研究 |
| (四)专书和断代的谦敬语研究 |
| 一 聚焦经典 |
| (一)1954—1963年 |
| (二)1980—2019年 |
| (三)小结 |
| 二 凝视文本 |
| (一)白话小说研究 |
| 1.1954—1963年 |
| 2.1980—2019年 |
| 3.小结 |
| (二)文言小说研究 |
| 1.1954—1963年 |
| 2.1980—2019年 |
| 3.小结 |
| 三 拓宽视域 |
| 四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西湖二集》语料简介 |
| 第二节 《西湖二集》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明代拟话本复音词研究的意义 |
| 第四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研究方法 |
| 第五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划分标准 |
| 第一章 《西湖二集》复音词的结构 |
| 第一节 复音单纯词 |
| 第二节 《西湖二集》复音合成词 |
| 第三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结构特点 |
| 第四节 《西湖二集》复音词整体使用特征 |
| 第二章 《西湖二集》的方俗语词 |
| 第一节 方俗语词的重要地位 |
| 第二节 方俗语词的界定 |
| 第三节 《西湖二集》方俗语词例释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三章 《西湖二集》对辞书编纂的作用 |
| 第一节 补充词条 |
| 第二节 补充义项 |
| 第三节 提前书证 |
| 第四节 补充书证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 一、20 世纪20至 40 年代的研究 |
| 二、20 世纪50至 70 年代的研究 |
| 三、20 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 |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价值 |
| 第一章 中国讽刺文学的基本概述 |
| 第一节 讽刺文学的界定 |
| 一、讽刺的定义 |
| 二、讽刺文学的定义 |
| 第二节 讽刺文学的特征 |
| 一、对表现对象的贬斥否定 |
| 二、通过修辞手法体现讽刺语气 |
| 三、以讽刺为作品主旨 |
| 第三节 讽刺文学代表性作品 |
| 一、诗——以《硕鼠》为例 |
| 二、寓言——以《说天鸡》为例 |
| 三、小说——以《劳山道士》为例 |
| 第二章 《儒林外史》与中国讽刺文学 |
|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讽刺性来源 |
| 一、对《诗经》美刺观的借鉴 |
| 二、对史书春秋笔法的吸收 |
| 第二节 《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的差异 |
| 一、小说人物与讽刺对象 |
| 二、小说技法与讽刺语气 |
| 三、小说主旨与作者意图 |
| 第三章 《儒林外史》与讽刺小说类型 |
| 第一节 讽刺小说类型的源起与发展 |
| 一、源起:鲁迅的确立与诠释 |
| 二、发展:现当代学者的补充 |
| 第二节 讽刺小说视野下的研究 |
| 一、《史略》中的《儒林外史》 |
| 二、现当代学者笔下的《儒林外史》 |
| 第三节 《儒林外史》作为讽刺小说的得失 |
| 一、得:小说史地位与文本研究价值 |
| 二、失:讽刺小说框架下的局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史记》对《儒林外史》影响研究现状 |
| 二、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价值所在 |
| 第一章 《史记》创作缘由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
| 第一节 以家学为宗,创作渊源相似 |
| 一、司马迁:世典周史的家族传统 |
| 二、吴敬梓:科甲鼎盛的家教熏陶 |
| 第二节 以儒为道,思想共鸣生发 |
| 一、司马迁:先秦原儒精神的契合 |
| 二、吴敬梓:先秦儒家思想的尊崇 |
| 第三节 以友人为镜,治史思想的浸染 |
| 一、易鼎之际:《史记》研治语境浓郁 |
| 二、友人引领:治史态度的熏陶 |
| 第二章 《史记》创作思想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
| 第一节 创作基础之影响——客观求实 |
| 一、客观实录的创作意识 |
| 二、求实传真的美颂精神 |
| 第二节 创作追求之影响——尚奇求曲 |
| 一、人物书写尚奇 |
| 二、行文摹事求曲 |
| 第三节 创作宗旨之影响——通达古今 |
| 一、古今一体的历史观念 |
| 二、承敝易变的警世意蕴 |
| 第四节 创作情感之影响——发愤着书 |
| 一、愤治政之压制 |
| 二、批社会之污浊 |
| 第三章 《史记》艺术手法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
| 第一节 情节设计之影响——精致周密 |
| 一、以微小事件为伏笔 |
| 二、以类似情境相照应 |
| 三、以明暗征引为依托 |
| 第二节 人物塑造手法之影响——客观典型 |
| 一、对比冲突彰显人物个性 |
| 二、表里兼顾透视人物个性 |
| 三、旁凸侧出衬托人物个性 |
| 第三节 叙事手法之影响——纵横开阖 |
| 一、归类组聚的叙事模式 |
| 二、异篇互见的叙事手段 |
| 三、纵横交错的叙事结构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一、《外史》中的人间真情 |
| (一) 骨肉亲情。 |
| (二) 伉俪情深。 |
| (三) 邻里乡情。 |
| (四) 朋友之情。 |
| (五) 博爱仁情。 |
| 二、《外史》写人间真情的文学意义 |
| (一) 丰富了人物性格,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 (二) 是《儒林外史》现实主义风格的另一种表现。 |
| (三) 表现人性中的积极一面, 给人以希望和启迪。 |
| 一、重视《儒林外史》人文精神与当下意义的研究 |
| 二、发掘新资料推进了对吴敬梓家世和作品的研究 |
| 三、对《儒林外史》文本特性、接受障碍、传播接受及结构特征作了新的探讨 |
| 四、研究方法多元, 论述角度独特, 大胆质疑, 推陈出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儒林外史与儒家文化 |
| (一)“内圣外王”理想失落的背景和原因——互为表里的程朱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 |
| (二) “内圣外王”理想的破灭 |
| 二、 儒林外史与道家文化 |
| (一) “任情”的思想 |
| (二) “法天贵真”的思想 |
| (三) 生死观 |
| 三、 儒林外史与佛教文化 |
| (一) 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 |
| (二) 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 |
| (三) 对佛教败类的抨击 |
| (四) 对佛教繁琐仪式的微辞 |
| 四、 吴敬梓与儒释道文化的渊源 |
| (一) 吴敬梓与儒家文化 |
| (二) 吴敬梓与道家文化 |
| (三) 吴敬梓与佛教文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一、敬一情二, 礼仪优先 |
| (1) 仆息交绝游, 政畏见妄人, 闻妄语。 |
| (2) 王汉策同牛玉圃拱一拱手, 也不作揖, 彼此坐下, 问道: |
| 二、内外之别, 动态和谐 |
| (1) 写道: |
| (2) 虞华轩道: |
| 三、扬人抑己, 对立统一 |
| 一、小说文献研究 |
| 二、小说史研究 |
| 三、名着研究 |
| 1.《水浒传》研究 |
| 2.《三国演义》研究 |
| 3.《西游记》研究 |
| 4.《金瓶梅》研究 |
| 5.《儒林外史》研究 |
| 6.《红楼梦》研究 |
| 7.《聊斋志异》研究 |
| 四、话本、拟话本研究 |
| 五、晚清小说研究 |
| 六、非名着研究及其他研究 |
| 七、学术杂志、学术团体、学术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