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婧[1](2019)在《新世纪女性小说的超性别写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无处不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导致的全球化无孔不入,商业与消费文化霸权垄断了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西方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也进入到一个蛰伏期,这些因素都导致处于新世纪的大陆女性文学特别是女性小说创作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在全球化的视野与背景之下,便可看到这种转变的可能甚至是必然。这种性别意识上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小说创作的转变可以将其称之为“超性别写作”。“超性别写作”就是基于普遍的女性性别意识同时又能超越于这种性别意识的女性写作。“超性别写作”使众多的女作家不再拘囿于对男权的反抗与斗争以及寻找女性自我历史的一个面向的世界,女作家的创作开始从一元到多元,从自我到社会,从向内到向外。在尚未能改变现存社会性别秩序的前提下,这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策略与可能途径。新世纪超性别写作中的历史叙事以长篇居多,是女性小说写作自我深入发展的必然。面对历史怀抱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审慎地选择自己的叙事话语,并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清醒态度与怀疑精神,新世纪女性话语的历史叙述逐步靠近女性存在的真相,获得了对女性历史的多种解读与阐释。这主要包括三个面向的内容:家族历史叙事、个人成长叙事与后革命历史叙事。家族叙事的女性小说不再拘囿于对女性家族历史的单向叙事,而呈现出对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与人生的全面解读,比如对于战争背景下乡土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于历史起源中的民间器物的追溯与描写,对于边地少数民族隐秘生活的再现等。个人成长叙事依然延续了1990年代女性个人成长小说的写作轨迹,但对于历史中女性成长的描写更多呈现为僭越男性历史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女性自我主体的确认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后革命历史叙事表达了新世纪女性作家对于20世纪战争以及政治历史的全新解读,尽管女性依然是历史叙述的主要视角,但作品所关注与辐射的历史维度加大,显示出对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政治历史的还原与辨析。新世纪超性别写作的乡土叙事在农村不断被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现实境况之中获得了言说变动中的乡村情境与农民生活的权利与机遇。由于乡土在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作家视野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与多面性,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释:口述实录体、打工生涯、寄居生活以及当代乡村史诗。口述实录体作为非虚构小说的一种,是女性小说对当下农村劳动力流失、经济凋敝、贫富分化加剧、文化意识淡漠等各种现实问题的真实记录与全景再现,是新世纪女性小说写作摒弃个体女性色彩而呈现最为客观理性的现实主义文本。打工生涯与寄居生活,这两个部分的描写,展示了当下社会城市与乡村互动流通的真实境况以及乡土中人在不同文化碰撞辩驳中的艰难生存。基于女性主体与女性视角同时又能展现较为开阔的现实生活是这一部分写作的基本特点。当代乡村史诗是女性作家表达自我的历史意识与文化立场,批判乡土终结与时代流弊的乡土寓言,透露出女性的悲悯情怀与人文追求。新世纪超性别写作的都市叙事对于都市文化与现代文明表现出更加理性与审慎的描写态度。都市文化裹挟现代消费社会的物欲生存方式以不可抵挡之势重构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与思维理念,女性写作也不可避免被沾染或笼罩上颓靡的都市气息。浸淫于其中又欲超脱出都市思维的女性都市小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类型:女性物欲书写、女性知识者的成长故事以及都市小人物的生存。女性物欲书写描写了女性在都市中的沉沦与反抗。都市将性别商品化,女性在压抑与扭曲的环境中如何自省与成长是这部分的主题,这是都市小说最普泛也最具有延展性的主题诉说。女性知识者的成长小说是女性都市小说中最富有思想深度与艺术成就的一部分,它表明了女性作家在面对都市时的文学表达仍然以女性叙事为主的写作事实。对于都市中底层小人物生存境况的描写与刻画,是女性都市小说中最富有性别超越性的内容,也为都市小说写作指出了一条可兹借鉴的通途。当然相较于历史叙事与乡土叙事,必须承认,对于都市女性小说叙事的划分与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也与都市文学本身描写主题、内容以及相应价值判断多元复杂的现实情况密不可分。总之,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在不悖于女性意识与女性生存的基础上,表达了对于更加广阔的社会人生的关注与阐释。在不断阐释与解读外在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于女性生存的更加深刻的认知以及对于性别意识更加清醒的体会与思考。“超性别写作”为女性小说带来了广阔的写作前景,当然同时也会削弱女性整体意义上对于男权社会的批判与警惕。
毛宇卿[2](2019)在《论海男小说中的逃离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学作品中,逃离是行为上的迁徙与远行,这些行为包括逃跑、出走甚至死亡,同时逃离也表现为精神上的漂泊、困顿与迷惘。海男作品中对逃离的呈现贯穿于主人公的成长与生活之中,海男在与梁小娟的访谈中谈到:逃离和出走是她许多女性小说中的现场。在她的作品中,“逃离”不止是女性不断地出走或寻找,不断地迁徙、逃离,更超越性别,书写了男性逃离的矛盾与挣扎,其作品中“逃离”指代的主体对象的经历、精神、命运都成为作者言说的对象,人与人,人与生活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都在作者细致而全面的体悟一一剥开,从而使她的作品呈现出超越文本本身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义。本篇论文着重从“为写作而出发”、破茧成蝶的放逐与追寻、魔幻的现实与彼岸的救赎、逃离叙事的美学营构四个方面来分析海男作品中的逃离意识。第一章“为写作而出发”,以创作发生学为支撑,分析逃离情结的形成与她生命中独特体验的密切关系,分别从海男的行走与漫游、与逃离故事相遇的经历、“写作就是逃跑”的写作观来论述。第二章破茧成蝶的放逐与追寻,分析海男作品中逃离书写的个性化体现,主要从逃离之源、逃离之惑、逃离之伤剖析,动身向外的逃离行为是勇敢的突破与追寻,但逃离过程却充满坎坷与困惑,同时因逃离行为使自我漂泊自我失落也给留在历史中的他者都带来创伤体验。第三章魔幻的现实与彼岸的救赎,海男生活的魔幻性边陲小镇和她异乎常人的敏感使得它的文学世界里充满着宿命感与神秘感,她笔下的逃离故事同样是宿命的演绎,逃无可逃的人们或者以死亡消解生活的荒谬或者走向纯净的大自然,实现灵魂的救赎。第四章逃离叙事的美学营构,分别从独特的意象构造、多样的叙事结构、朦胧诗化的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海男逃离叙事的美学营构,箱子、旅馆、铁路是她逃离故事中独特的存在,海男很善于调动各种叙事结构完成自己的故事,她的逃离叙事迷离而奇妙,又因海男对诗歌的热爱,她的文字里充满了朦胧的诗意。
杜娟[3](2019)在《黑色幽默与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小说》文中指出1980年代以来,美国黑色幽默流派以其荒诞陌生的艺术与乖张叛逆的姿态在中国文坛掀起一阵黑色热潮。一时间,冷嘲热讽、荒诞滑稽、热闹喧哗的风格成为多元格局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支,为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继风潮发起人刘索拉之后,张洁、王安忆、残雪等女性作家以其新奇怪诞的创作风格异军突起,表现出明显的黑色幽默倾向,池莉、徐坤、海男、卫慧等女作家的作品中也隐现着黑色幽默流派的特征,只是因作家强烈的性别意识而淡化了痕迹。女作家们不像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将人物命运铺展在战争和政治等历史大事件上,也不同于中国男性作家的“黑”与“痞”,具有双重边缘体验的她们对黑色幽默这一流派的接受更为深入和绵长。尽管她们在荒诞的氛围、病态的人物及游戏式的写作姿态、大胆直白的欲望书写等诸多方面都与美国黑色幽默相契合,但“接受屏幕”对异国文化的过滤作用显然在她们身上发挥了更大的效用,故而生发了显着的误读与变异现象。这种误读与偏离一方面阻碍了女作家对美国黑色幽默流派的深度挖掘,但另一方面成就了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和后现代性,显现出她们自觉的性别体验和独特的创新思维。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缘由,分析其可行性,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阐明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主要介绍美国黑色幽默流派、概述该流派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并例举黑色幽默对女作家的影响实证。刘索拉以一部中国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引发起“黑色幽默热”,将美国黑色幽默这一流派带到广大中国读者的视野中。其他女作家大多也对该流派有着很高的评价,相较于男作家,黑色幽默对女作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技巧上的新鲜感,而是融入生命体验的细腻、深刻的影响。第二章重点论述张洁等女作家的“女巫”式创作风格与美国黑色幽默荒诞可笑特征的契合与差异,并探讨女作家“坠落”为“女巫”的缘由。1980年代以来,张洁等女作家撕碎了爱与梦的诗意美好,开始在冷嘲热讽中展现荒诞病态的人与事。这与当时盛行的“黑色幽默热”紧密相关,但中国女作家的荒诞病态抹去了美国黑色幽默的血腥残酷,于平凡琐碎之中表达了女性的荒谬体验。第三章就小说人物、写作姿态、阅读体验三个方面讨论中国当代女作家与美国黑色幽默流派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异同。在人物上,以往端庄贞洁的女性变得随心所欲,游戏生活;在写作上,女作家们通过“能指的狂欢”进行语言游戏、采用“元小说”暴露虚构、在消遣正史中构建女性之史;在阅读上,她们让读者在填补空白的游戏中体验女性之体验。黑色幽默作家将人物、自身以及读者置于小说的游戏场中恣意狂欢,这是一个怀疑的游戏世界,一切都不再具有权威性,而女作家的加入,意味着面对历史、话语等曾只属于男性的游戏,女性不再是旁观者或被动的附属,而成为了参与主体和决策者。第四章阐释在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及中国女作家恣意乖张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两国作者相似或不同的理想、责任与希望。拨开卑琐、冷漠、游戏的迷雾,就会发现隐藏其下的崇高、严肃的悖论式实质,女作家们始终承担着确立性别身份与主体意识的重任,以期在不完美的此岸构建起一座理想的“乌托邦”。第五章着重探讨女性小说在欲望书写和个人话语表达两个方面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误读与偏离。但这种误读并非出于接受者的无知和浅薄,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克里纳门”。结语论述了女作家们积极、创造性地接受美国黑色幽默等具有后现代性倾向的西方思潮所具有的先锋意义。从中国的文化思想层面深思,女作家先锋性的接受与创新为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有力助推了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变,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深意。
王岩[4](2019)在《论1990年代女性私语化小说中的自恋倾向》文中提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间发生了一种变化。如果说8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还比较接近的话,90年代盛行的女性私语化小说散发着的则是浓浓的自恋气息。作家们常常回避社会和历史,在封闭的空间内自我关注、自我诉说、自我体认、自我肯定。这种自恋倾向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也有女性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自恋常常伴随着镜像之恋、同性之恋、自虐等现象出现,但作家们的经验与记忆不同,自恋呈现的内涵也会不同。从审美角度看,以个人记忆和经验为基础的自传体方式是作家自我表现和自我拯救的叙事策略,个人型叙事声音彰显着女性自我的话语权威,而空间化的叙述世界则是人物形象的最佳表征。自恋是“认识你自己”的必经之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粹化的世界,因此,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自恋也令女性写作陷入了复杂的困境。所以,作家们在对自我认同进行文化建构时,需要同时托起自省的羽翼。只有在认同与反思的平衡中,女性才能突破自我,走出困境,从而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去书写女性的生命本相,实现以个人经验来观照全人类的创作理想。·本论文除导言和结语外,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深入文本内容,在总结自恋发生的背景后,首先从生本能——自恋和死本能——自虐两个方面分析自恋在文本中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同时以陈染、林白和徐小斌为例,在共性中发掘自恋的个性特征。第二部分切入审美形式,从自传体叙事方式、个人化叙事声音、空间化叙述世界三个方面分析自恋文本的叙述呈现问题。通过前两部分的论述,从而挖掘出自恋的深度内涵和原本诉求。第三部分进入分析评价,分析自恋创作的意义、自恋创作的困境,并在肯定和反思的基础上,寻找超越困境的路径。
何爽[5](2019)在《论林白小说中女性自我建构的流变》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代文坛上曾备受争议的“私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在前期的创作中注重对女性自身欲望和内心私密体验的描述,这一时期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完全拒斥外部社会和现实生活,渴望从男权社会和主流话语世界中逃离,从而建构出一个仅有女性自己的封闭的私人空间。但随着私人化写作逐渐沦入素材的重复和被商业社会消费的困境,林白作品中的女性也在“逃离”中“落网”。不过林白的写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等作品的完成,她小说的气象突然开阔起来,虽仍关注属于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感受,但已经面向日常生活敞开,并向着底层世界深入探究。之前小说中那些神秘妖娆、自怜自艾的女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群开朗活泼、粗犷自然的农村妇女,她们面对苦难人生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热情地拥抱世界、拥抱生活。在林白新近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致一九七五》和《北去来辞》里,这些女性形象变得更有理性和智性。小说中出现了一群善于回望和反思的女性知识分子,她们已经从幽闭的女性空间走出,并和热情奔放的农村妇女们一起携手迈进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林白创作中的这些转变最鲜明地集中于女性的自我建构上。作为一位关注女性个体的作家,如何塑造女性形象,如何书写自我,如何建构女性等都是林白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林白的小说文本为中心,以作品中女性自我建构的变化为切入点,从话语方式、女性形象和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这三个方面的变化来论证林白小说创作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内涵。论文第一部分从前期作品中“私语”的出现,到转型期“日常话语”的敞开,再到上述两种话语的交汇,来对林白小说话语方式的变化过程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由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家庭职业身份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这三方面的转变展开对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变化的研究;最后一个部分通过八十年代文学背景及社会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作者突破自传式书写的过程以及“超性别”和“私语化”的交融这三个层次对林白小说中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变化进行深化阐释。
黄爱[6](2018)在《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 ——论虹影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文中指出作为九十年代以来重要的华文文学代表作家,虹影有关“中国”的记忆、体验和想像始终是其小说创作的取材和灵感之源;九十年代移民英国以后的海外经历,则使她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世界性的观念支撑和艺术启迪。这两方面因素的交融,成为支撑虹影文学创作的根本心理动因和取用不竭的心灵资源,由此形成的四个主观化的心灵维度:“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和“边缘心态”,构成了她小说创作的四维空间,从根本上决定了虹影小说创作的题材内容、精神内涵和艺术个性,也是确认其创作成就的四个价值尺度。虹影迄今为止的全部创作,都可以在由这四维空间所构成的综合视野中得到分析、阐释和评价。本文从“创伤记忆”“苦难意识”“性别体验”“边缘心态”四个关键词所构成的四维空间出发,在充分考察虹影生平和创作道路的基础上,以文本分析为基本手段,并广泛借用“成长小说”理论、“传记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身体写作”理论、“边缘人”理论以及流散文学等理论和批评方法,对虹影的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研究,深入揭示其作品的创作成因和主题内涵,全面评价其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色和创作成就。论文由前言、主体五章和结语构成。前言部分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虹影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不足进行综述,并阐明本文的选题主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对虹影的生平和创作道路进行系统考察和描述。一方面,重点关注了虹影的身世、成长道路和情感经历。另一方面,系统考察了虹影的文学道路,对她从早期探索到成熟、成名的文学创作历程进行了分阶段的考察,同时对她作为一个着名“话题作家”在海内外文坛所引发的各种公共话题和是非争议进行了现象性的观察,呈现其个人生活和气质性情的不同侧面并作出评析。第二章从“创伤记忆”这一维度入手,探讨虹影小说创作中的成长主题及其相关作品对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饥饿的女儿》是虹影在文坛的成名作,为她在海内外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这部成名作及其后出版的《好儿女花》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都是虹影在个人真实的成长经历和家事背景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带有鲜明自传色彩的“自我暴露”型小说。这是虹影小说创作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首先,这些作品把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主人创伤性的童年记忆、生理和心理上如影随形的饥饿感、叛逆的初恋、对身世的困惑、对“父亲”的找寻、对“家”的逃离等成长体验进行了细腻的再现,饱含着青春少女刻骨铭心的痛感,也传达着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其次,这些作品还以惊世骇俗之笔描述了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是“家丑”而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些黑暗和屈辱的记忆,把她所出身的那个底层草根家庭的亲子关系、亲情伦理置于极端苦难和粗鄙的生存现实之中,从细节丰盈的日常化生存视角进行写实性观照,展示其斑驳的面目和复杂的真相。其三,这些作品有的被作者直接称为“纯粹的自传”(《饥饿的女儿》),有的被作者委婉地叫作“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无论哪一种情况,虹影都表现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巨大勇气,大胆自曝身世、自揭家丑,既挑战了传统伦理禁忌,也突破了传统文体边界,将百年华文文学“自我暴露”的写作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了华文文学自传体小说创作的新突破。这种自传体写作所表现出来的写实的高度、人性的深度和拷问的力度,及其震撼性的艺术感染力,在当代华文文坛具有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第三章从“苦难意识”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如何在其苦难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从历史反思和现实观照的意义上去展开其苦难叙事。具体而言,在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孔雀的叫喊》、“上海三部曲”系列、《好儿女花》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鹤止步》《那年的田野》等作品中,虹影对贫穷、饥饿、政治动乱、战争和社会动荡所造成的人类苦难,进行了饱含痛感的深切表现。首先,虹影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根基,对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一个城市贫民区所遭遇的贫穷与饥饿之苦进行了历史的复原。她从有关街巷、堂屋、阁楼、公厕等日常生活场景的记忆入手,展示了贫穷的真相,为那个几乎没有私人生活的赤贫年代留下了独特的空间写照;她通过对个人、家族、城市在饥饿中挣扎的受难史的呈现,为饥饿的记忆留下了清晰的时间线索。虹影从女性个人化的小叙事立场和女性身体体验的细腻感受出发来反刍贫穷与饥饿,“恢复了被迫失去的记忆”。其次,虹影以个人化的成长记忆和历史感受为基础来表现动乱与暴力之苦,表达她的历史反思和现实忧患。她的创作广泛触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以来的“镇反”运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呈现了政治动乱年代荒谬的斗争逻辑和非理性的暴力肆虐之下,个体所遭受的灾难性毁伤,以及历史功利主义选择之下人性苦难的多元形态,并将这种历史反思引向忧患重重的当下现实。其三,虹影还以悲情男女的遇合流离、命运浮沉为着眼点,在传奇性的历史想像叙事中来表现战争与乱世之苦。青楼妓院、旅馆舞厅、黑社会、情报战线、特务机关,以及战争阴影下的城市和荒野,是虹影演绎人物命运、制造乱世传奇的绝佳舞台。虹影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大动荡背景下卑微个体的生存苦难进行了富有历史感和想像力的生动呈现。第四章从“性别体验”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小说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叛逆性书写。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未来小说”三部曲、《K》《上海王》和中短篇小说《绿袖子》《近年余虹研究》等,是本章所涉及的重要文本。其一,虹影的女性意识深受波伏瓦的影响,她自称是一个“命运预设的女权主义者”和“行动的女权主义者”。虹影作品对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的“他者”困境和附属命运有切肤之痛,通过从恋父到审父、弑父、杀夫、阉割男人的惊悚情节来表达其对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极端叛逆和激烈反抗,并以其“超性别写作”的观念野心,试图在传奇书写中构建女性的历史主体地位。其二,欲望叙事是虹影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在虹影的小说作品中,“虹”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字眼,既是虹影对自我的隐喻,也是女性欲望的象征,是一种美丽的诱惑、致命的危险、叛逆性生命力的张扬。虹影将这种自我的隐喻和欲望的象征投射到她所钟情的女性主人公身上,来展开其极具个人化风格的欲望书写和情爱叙事:以女性主义立场反抗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充分调动女性的身体体验,以离经叛道的“身体写作”大胆地呈现女性的身体美学,把性的完美礼赞为灵魂的高扬和生命的极致,建构起风格热烈、坦荡而又流丽的虹影式的情爱叙事。其三,《K》是虹影最具争议性的作品,本章第三节通过对《K》的专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和检讨了虹影的女性意识和欲望叙事。一些流行观点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把《K》视为一个东方主义写作范本,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与质疑,并将《K》还原到性别冲突的论域,认为《K》仍是一部体现着虹影女性意识和女性欲望的典型文本,是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叙事:它塑造了一个敢于以身体的叛逆来反抗某种欲望压抑和道德禁忌,敢于实践、主导和享受完美性爱的罕见的中国女性形象,显示了虹影大胆反抗和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的女性立场。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虹影在《K》中将其女性主义的欲望诉求,建立在道家所谓“房中术”这样一套荒诞不经、腐朽虚妄的理论话语之上,显然是一大败笔。第五章从“边缘心态”这一维度入手,讨论虹影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所谓“边缘人”,指的是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得不疏离于社会主流群体之外,或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关系出现断裂,因而不得不置身于日常生存秩序之外的人。虹影自己所身处的多重边缘情境决定了形形色色的“边缘人”形象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而言,本章主要涉及《饥饿的女儿》、“上海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及《绿袖子》《鹤止步》《鸽子广场》《你一直对温柔妥协》等中短篇小说,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四种典型的“边缘人”形象。其一是“家”的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的无家之痛和恋“家”之情,“寻父”的本能冲动,以及他们以“爱”为“家”的最后救赎的至情之心与苦情命运。其二是国族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这些边缘人在国族政治语境中身份认同与情感选择之间的两难,及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对话与交融。其三是社会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城市贫民与江湖艺人这两类社会边缘人形象。其四是性别边缘人。重点讨论了虹影作品中的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这两类性别边缘人群体。论文的结语部分,在主体章节的基础之上,讨论虹影如何因其“流散”的写作身份,获得了处理“中国经验”的更大自由,也获得了提升其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眼光”。虹影小说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性意义由此得到了彰显。结语部分还对虹影“中国经验”和“世界眼光”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客观的检讨和反思。
王肖燕[7](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文中认为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三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三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三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
张娅[8](2017)在《论海男小说的生命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男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一直执着于男女两性问题的探索,始终关注着他们生存与命运,关注他们的身体、情感、欲望、精神等,通过生、死、爱、欲等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索生命存在的本真与奥秘,思考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生命存在进行全面的文学呈现。对生命的观照是贯穿海男小说创作始终的一条内在主线,这也正是她作品最触动人心之处。本论文试图从“生命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对海男的小说进行探讨与分析,进而挖掘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意义。全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追溯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的形成。从海男自述的童年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个体生命体验对其小说写作的影响。从海男的访谈以及小说创作谈中,可以发现西方文学影响着她对生命的书写态度。海男同时也是一个诗人,诗人的敏感影响着她对世界存在的追问态度,也决定着她更加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挖掘和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第二章:探讨海男小说对生命意识的诠释。通过女性切身体验的孤独之痛、逃离之苦、爱欲之旅来讲述女性的生存困境;生活在物欲横流的都市中,两性之间的情爱变得荒芜,人性变得贪婪、丑恶,生命意义变得更加虚无,生存的焦虑从深处涌现;通过破灭的爱情梦、无望的身体反抗、失落的精神家园来展现海男对世俗悲剧人生的探索,体现了海男对个体生命深切的人文关怀;死亡命题的别样书写,使海男小说中的死亡别具一格,死亡不再是以丑陋、阴冷的姿态呈现,而是富有审美的诗意,海男以诗意的表达来化解死亡的恐惧,表达了女性内在的生命欲望。第三章:对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进行反思。海男树立了理想中的生命形态,并站在人性的立场对生命进行客观审视,以及对生命形而上的哲学表达都是其生命书写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更深层次地分析海男小说生命书写存在的问题与局限。综上所述,海男是一位生命书写者,生命意识是海男小说内在的生长点,更是海男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本真思考。海男对生命意识的书写与探讨,使其小说获得了生命哲学的内涵,展现了较为厚重的精神深度。
刘霞云[9](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李蒙蒙[10](2016)在《当代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文中认为作为一种非理性的生存现象和诗意感受,神秘始终与人类同在。它不仅渗透于各个研究领域,更是人类永恒的文学命题。神秘倾向的自然流露总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感受与心灵震颤。神秘之美在中国文学史上散发着独特光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探索为代表,神秘得以复魅。大批女作家也加入了神秘书写的行列。本文选取当代具有强烈先锋特征与女性意识的女作家群体,包括残雪、陈染、林白、徐小斌、虹影、海男六位女作家,探究先锋女性走向神秘的自觉性、书写神秘的目的性、表现神秘的特殊性,建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与神秘之间的多重关联。本文分为五章内容。绪论部分对先锋、先锋文学、当代先锋女作家、神秘、神秘倾向等概念做出界定,并指出神秘与文学之间的自觉关联,以及女性与神秘之间的先在关联,力图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基点上把握以上概念,并介绍选题的研究概况,阐明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正文第一章探讨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的来源,从传统神秘文学、地域文化与民间文化、非理性思潮与女性主义、孤独与反叛的主体精神四部分展开,旨在说明先锋女作家与神秘之间的天然联系,以及她们对神秘的多重接受。第二章探讨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及现实旨归,通过对“由现实遁入神秘”和“从神秘回归现实”两种模式的分析,指出先锋女作家既以神秘寄托救赎,又以神秘照耀现实,实现了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的神秘书写的旨归。第三章分析神秘在先锋女作家小说内容层面的体现,从与现实搏斗的神性主题、与宿命抗争的巫性形象、寄托生命救赎的灵性意象、呈现彼岸诗意的玄性空间四个层面展开,关注先锋女作家与现实的紧张冲突与诗性对抗,探究其神秘倾向背后的现代主义蕴含、女性主义特征及潜在的女性生命诉求。第四章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先锋女作家的神秘叙事策略,从非线性的叙事语流、诗意性的感觉化叙事、无节制的梦呓语言三个层面展开,并借鉴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观点,旨在言明先锋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实现了女性叙事特征与神秘意蕴的完美融合,并关注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第五章是对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的整体反思,着重阐释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对文本品格及接受价值的提升,以及从中流露出的玄虚无意义与模式化的不足与缺陷,并对同时期“非先锋”女作家和男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进行观照,以期实现互相沟通和借鉴。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女性小说与新世纪风格转向 |
|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下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的转变 |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女性小说的创作转变 |
| 一、20世纪女性小说发展历史梳理 |
| 二、新世纪女性小说的超性别写作概述 |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超性别写作之历史想象与历史重构 |
| 第一节 女性历史:从自我的寻找与命名到无名之辈的默默生存 |
| 第二节 女性家族叙事 |
| 一、传统文化历史的再现:《笨花》 |
| 二、地域文明历史的进化:《天香》 |
| 三、边地民族文化的反思:《额尔古纳河右岸》 |
| 第三节 女性成长叙事 |
| 一、突出重围的女性传奇人生:《水在时间之下》与《上海王》 |
| 二、被抛弃女性的浪漫悲歌:《春香》 |
| 三、被禁锢女性的决绝反抗:《南方有令秧》 |
| 第四节 女性后革命历史叙事 |
| 一、历史漩涡中的生命沉淀:《第九个寡妇》与《小姨多鹤》 |
| 二、历史延宕后的生命求索:《茧》 |
| 第三章 超性别写作之乡土的回归、终结与再出发 |
| 第一节 女性乡土:从宏大的家国建构到碎片化的底层人生 |
| 第二节 真实的女性表达:口述实录体 |
| 一、低于大地的飞翔:《妇女闲聊录》 |
| 二、理性的忧郁的乡愁:《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 |
| 三、聚焦死亡主题:《生死十日谈》 |
| 第三节 底层的女性书写:打工生涯 |
| 一、唱响小人物的哀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 二、打工妹的悲喜人生:《北妹》与《时间少女》 |
| 三、乡土世界的最后一个马车夫:《吉宽的马车》 |
| 第四节 边缘化的女性生存:寄居他乡 |
| 一、日常生活的伦理叙事:《上种红菱下种藕》 |
| 二、小人物的故事与大城市的面影:《富萍》 |
| 三、个人性的乡土记忆:《一个人的微湖闸》 |
| 第五节 最广阔的女性视野:当代乡村史诗 |
| 一、地方志的另类书写:《上塘书》 |
| 二、直面现实的苦难:《群山之巅》 |
| 三、乡村家族历史的记录:《野蛮生长》 |
| 第四章 超性别写作之都市的突围与陷落 |
| 第一节 女性都市:从抵抗物质欲望到寻求精神救赎 |
| 第二节 直面都市的女性物欲书写 |
| 一、无法抽离的欲望陷阱:《怀念小龙女》 |
| 二、突入都市的女性悲剧:《水乳》 |
| 三、60后作家的“青年”与“中年”:《爱你两周半》 |
| 第三节 直面自我的女性知识者的成长故事 |
| 一、女性历史修辞的可能:《北去来辞》 |
| 二、“我”在哪里失去了你:《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
| 三、依然存在的男权批判:《所以》 |
| 第四节 直面底层的对都市文明的反思 |
| 一、对现代文明的个体式想象:《匿名》 |
| 二、小市民的精神救赎:《托尔斯泰围巾》 |
| 三、底层女性的理想微光:《万箭穿心》 |
| 第五章 结语:超性别写作的可能与局限 |
| 第一节 超性别写作的文本意义 |
| 第二节 超性别写作的困境与局限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为写作而出发” |
| (一)行走与漫游 |
| (二)与逃离故事相遇 |
| (三)“写作就是逃跑” |
| 二、破茧成蝶的放逐与追寻 |
| (一)逃离之源 |
| (二)逃离之惑 |
| (三)逃离之伤 |
| 三、魔幻的现实与彼岸的救赎 |
| (一)宿命的演绎 |
| (二)死亡的超越 |
| (三)灵魂的救赎 |
| 四、逃离叙事的美学营构 |
| (一)独特的意象构造 |
| (二)多样的叙事结构 |
| (三)朦胧诗化的语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及可行性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黑色幽默流派及中国的“黑色幽默热” |
| 第一节 黑色幽默:美国文学的反叛与辉煌 |
| 第二节 译介及传播:黑色幽默走进中国 |
| 第三节 相遇与契合:黑色幽默与中国女作家 |
| 第二章 怪诞:天使到女巫的坠落 |
| 第一节 撕裂爱与梦后的荒诞可笑 |
| 第二节 多重场域挤压的病态体验 |
| 第三节 女性话语的乔装改扮 |
| 第三章 游戏:女性玩家的狂欢 |
| 第一节 人物——随心所欲的女性 |
| 第二节 写作——温婉端庄的弃置 |
| 第三节 阅读——填补空白的游戏 |
| 第四章 悖论:此岸的乌托邦 |
| 第一节 反英雄与英雄 |
| 第二节 解构与建构 |
| 第三节 滑稽与严肃 |
| 第五章 误读:女性写作的突围与陷落 |
| 第一节 欲望书写的空洞 |
| 第二节 个人话语的沉迷 |
| 第三节 突显性别的“克里纳门” |
| 结语 告别“无法告别的19世纪”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一) “私语化”创作概况 |
| (二) 论文选题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
| (四) 相关概念界定和简释 |
| 一 自恋的发生及其文本特征 |
| (一) 自恋发生的文学情境 |
| (二) 自恋的共性特征 |
| (三) 自恋的个性特征 |
| 二 自恋文本的叙述呈现 |
| (一) 自传体叙事方式 |
| (二) 个人化叙事声音 |
| (三) 空间化叙述世界 |
| 三 自恋创作之评价 |
| (一) 自恋创作的意义 |
| (二) 自恋创作的困境 |
| (三) 超越困境的路径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林白小说的研究综述 |
| (三)研究思路及意义 |
| 一、林白小说话语方式的变化 |
| (一)“私语”的呈现 |
| (二)“日常话语”的敞开 |
| (三)两种话语的“交相汇融” |
| 二、林白小说女性形象的变化 |
| (一)女主人公主体意识:从“自我”走向“万物” |
| (二)家庭、职业身份:由“模糊”变成“清晰” |
| (三)与他人的关系:将“对抗”化为“共存” |
| 三、林白小说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变化 |
| (一)80年代“向内转”影响下的主体言说 |
| (二)冲破“自怜”式的成长 |
| (三)“超性别”和“私语化”的“协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二、选题主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虹影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
| 第一节 生平与感情经历 |
| 一、身世与早年经历 |
| 二、“黄金时代” |
| 三、英伦十年 |
| 四、游走的“火狐” |
| 第二节 创作道路 |
| 一、青年诗人 |
| 二、小说创作的探索期 |
| 三、成熟与成名 |
| 四、一个“话题作家” |
| 第二章 创伤记忆:成长之痛与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 |
| 第一节 成长之痛与成长之悟 |
| 第二节 揭示“黑暗与爱”:家庭隐私的大胆暴露和亲情伦理的冷峻透视 |
| 一、母亲与母爱 |
| 二、父亲与父爱 |
| 三、手足亲情 |
| 第三节 如何“自我暴露”:自传体小说的新突破 |
| 第三章 苦难意识:饱含痛感的历史回望与现实观照 |
| 第一节 贫穷与饥饿:“恢复被迫失去的记忆” |
| 一、赤贫年代的空间写照:街巷、堂屋、阁楼、公厕 |
| 二、饥饿年代的时间追溯:个人、家族和城市的受难史 |
| 第二节 动乱与暴力:从历史反思到现实忧患 |
| 第三节 战争与乱世:悲情男女的遇合流离、命运浮沉与孤独无依 |
| 第四章 性别体验: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的叛逆书写 |
| 第一节 女性意识:“他者”的困境、反抗与超越 |
| 一、“他者”的困境:女性生存的切肤之痛 |
| 二、恋父-审父-弑父-杀夫-阉割男人:对男权中心话语的激烈反抗 |
| 三、“超性别写作”:在传奇书写中构建女性的历史主体地位 |
| 第二节 欲望之“虹”:以女性身体体验为中心的情爱叙事 |
| 一、“身体写作”及虹影的深层逻辑 |
| 二、反抗的身体、叛逆的欲望和完美的性爱 |
| 第三节 女性的“白日梦”:一场东方“维纳斯”与西方“战神”的性事 |
| 第五章 边缘心态:漂泊无依的“边缘人” |
| 第一节 “家”的边缘人 |
| 一、无家之痛与恋“家”之情 |
| 二、“寻父”的冲动 |
| 三、“爱”的救赎 |
| 第二节 国族边缘人 |
| 一、国族政治:身份认同与情感选择 |
| 二、跨文化交际:冲突、对话与交融 |
| 第三节 社会边缘人 |
| 第四节 性别边缘人 |
| 一、女同性恋者:性别政治与姐妹情谊 |
| 二、男同性恋者:猎奇心态与传奇想像 |
| 结语“流散”中的“中国经验”与“世界眼光” |
| 一、关于“流散”写作 |
| 二、“中国经验”的价值与局限 |
| 三、“世界眼光”的价值与局限 |
|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
| 一、虹影作品 |
| 二、期刊论文 |
| 三、理论专着与学位论文 |
| 四、英文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 |
| 第一节 聚焦女性自我的“个人化写作” |
| 第二节 干预现实的“个人化写作” |
| 第三节 世纪末的写作困境 |
| 第二章 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 |
| 第一节 女性自我与现实的融合 |
| 第二节 走向底层民间 |
| 第三节 走向市场 |
|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价值评估 |
| 第一节 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 |
| 第二节 女性生存之痛 |
| 第三节 走向底层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海男及其小说创作概况 |
| 二、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研究综述 |
| 三、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
| 第一章 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的形成 |
| 第一节 成长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 一、死亡笼罩下的成长 |
| 二、亲人去世的阴影 |
| 第二节 对西方文学精神的汲取 |
| 第三节 对人生的悲观审视 |
| 第二章 海男小说对生命意识的诠释 |
| 第一节 女性生存困境的思索 |
| 一、生存的孤独之痛 |
| 二、逃离的漂泊之苦 |
| 三、极端的爱欲之旅 |
| 第二节 都市生存焦虑的关注 |
| 一、金钱物质欲望的张扬 |
| 二、两性之间物化的展示 |
| 三、物欲挤压下人的异化 |
| 第三节 世俗悲剧人生的探索 |
| 一、破灭的爱情梦 |
| 二、无望的身体反抗 |
| 三、失落的精神家园 |
| 第四节 死亡命题的别样书写 |
| 一、死亡与性爱的纠缠 |
| 二、死亡的恐惧与超越 |
| 三、死亡的诗意性表达 |
| 第三章 海男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反思 |
| 第一节 海男小说生命书写的价值意义 |
| 一、理想中的生命形态 |
| 二、人性立场的客观审视 |
| 三、形而上的哲学表达 |
| 第二节 海男小说生命书写的局限 |
| 一、缺乏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
| 二、受消费市场环境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题的缘起 |
|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
|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
|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
|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
|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
|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
|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
|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
|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
|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
|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
|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
|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
|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
|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
|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
|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
|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
|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概念阐释 |
| 0.2 研究综述及方法 |
| 0.3 价值及创新之处 |
| 1 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神秘倾向溯源 |
| 1.1 中国传统神秘文学的积淀 |
| 1.2 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洇染 |
| 1.3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合谋 |
| 1.4 孤独敏感的主体精神的牵引 |
| 2 神秘倾向与现实旨归:逃逸与反抗 |
| 2.1 由现实遁入神秘:灵魂的飞渡 |
| 2.1.1 穿过生命黑洞 |
| 2.1.2 构想生活在别处 |
| 2.2 从神秘回归现实:肉身的返还 |
| 2.2.1 还原沉痛的噪音 |
| 2.2.2 凝视诗意的残缺 |
| 3 现代性精神与神秘:离奇魔幻的文本蕴涵 |
| 3.1 神性主题:与现实搏斗的躁动 |
| 3.1.1 逼仄幽暗的精神维度 |
| 3.1.2 潮湿阴鸷的禁忌私语 |
| 3.1.3 锁闭丛生的生存迷雾 |
| 3.2 巫性形象:与宿命抗争的嘶喊 |
| 3.2.1 女巫:诡秘先验的蜂后 |
| 3.2.2 “妖”女:尖叫的日历簿 |
| 3.3 灵性意象:与此在困境的纠缠 |
| 3.3.1 花朵与镜子:生命的谜面 |
| 3.3.2 幽冥鬼魂:救赎的魅影 |
| 3.4 玄性空间:与彼岸诗意的亲近 |
| 3.4.1 幽闭空间:无处安放的孤独 |
| 3.4.2 风情异域:精神腹地的守望 |
| 3.4.3 迷离幻境:都市文明的解构 |
| 4 后现代策略与神秘:先锋迷幻的话语实验 |
| 4.1 非线性的叙事链条与女性思维的游移 |
| 4.1.1 心绪碎片的拼接展露凌乱感 |
| 4.1.2 直露的空缺结构制造模糊感 |
| 4.1.3 多重时间的绕行呈现虚幻感 |
| 4.2 诗意性的感觉化叙事与诡异的直觉 |
| 4.2.1 视听化的感物手法突显非理性 |
| 4.2.2 陌生化的通感应和内心节奏 |
| 4.2.3 潮涌的预感强化文本命运感 |
| 4.3 无节制的梦呓语言与主体心像的迷紊 |
| 4.3.1 模糊混沌的对话逻辑阻拒理智的介入 |
| 4.3.2 迷离黏连的女性独白指向内在的飘散 |
| 5 先锋女作家小说创作神秘倾向的反思 |
| 5.1 神秘倾向提升文学价值 |
| 5.1.1 奇异的诗性审美品格的生成 |
| 5.1.2 悠扬弹性的阅读体验的重塑 |
| 5.2 神秘倾向流露创作缺陷 |
| 5.2.1 刻意的神秘导致玄虚无意义 |
| 5.2.2 单一的策略造成模式化重复 |
| 5.3 对另一种神秘倾向的观照 |
| 5.3.1 非先锋女作家神秘书写的经验提供 |
| 5.3.2 男作家神秘书写的坐标参照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