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平[1](2019)在《缪斯的多重面孔 ——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新探》文中研究表明鉴于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研究过程中总以象征主义为皈依的简化倾向,为了还原历史原本的丰富性,全面客观地呈现复杂多元的诗坛景观以及“纷繁多向的探索局面”(孙玉石语),即“缪斯的多重面孔”,本文遂以史料发掘为根基,以诗潮考察为切入点,以典型个案探析为重点,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法重新介入此项研究,勾勒了此期现代主义诗歌存在的四重被遮蔽的面向。第一章首先解析了与本议题密切相关的基础概念,然后集中梳理意象主义、颓废主义与未来主义诗潮1937年前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多重面向与西方的影响密不可分,它们为中国现代主义的产生营造了环境,也是重要诱因,因此这样的梳理颇为必要。第二章以施蛰存和邵冠华为个案探讨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的意象主义面向。聚焦施蛰存笔下的意象叠加技法及其背后的哲学、历史内涵,并分析了受意象主义启发而产生的都市题材转型现象。在分析邵冠华时,则主要考察了他与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罗威尔之间的关联,集中分析了凭借明喻及动词建构意象的技法以及对自由诗形的追求等,并且深入探讨了明喻技法与陌生化效果、动词运用与视觉呈现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探讨颓废主义面向时主要分析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受多元现代主义影响的诗人长期被忽略的颓废侧面,戴望舒可谓其间典例,比如他诗中所呈现的衰颓时间感、忧郁基调与颓废意象等。第二种是一直未被纳入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叙述框架中的颓废诗人,比如绿社“领袖”朱维基,本文对他笔下的感官、身体、死亡及阴森意象书写进行了细致分析。二者合力呈现了一个颓废与感官的世界。第四章主要探讨未来主义面向,当鸥外鸥从形式与技法层面接近未来主义时,又受到二、三十年代新兴都市环境与个性解放思潮的蛊惑,遂沿着时尚与消费路径走出了未来主义的中国风姿,衍生出未来主义式的情欲书写范例;而能够直面现实的鸥外鸥也几乎毫不犹豫地将民族危机、国际风云等纳入未来主义的轨辙,体现出积极介入现实、干预生活的热情。于是在左翼诗歌、国防诗歌、新感觉派诗歌之间的暖昧地带开掘出别样风景。和理念与形式并重的鸥外鸥不同,番草则将未来主义精神注入自己的诗章,致力于都市文明、力量与现代机械的书写或礼赞。第五章主要探讨新古典主义面向,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传统资源如何进行现代转化。由于“土星笔会”在该领域的实践最具自觉性,因此,首先叙述了“土星笔会”概况,然后重点解析了汪铭竹笔下私人化的历史想象、典丽的情欲书写、现代虚无主义以及程千帆诗中古典美学理想的现代重构与典故新诠等内容。虽然本章无法纳入“影响研究”序列,但这种现代主义本土化现象也可视作现代主义的另一侧面。综上,意象派经典技法与题材、颓废与感官世界书写、未来主义的中国姿态与新古典主义便构建了 19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多元格局,与被广泛讨论的象征主义形成互补态势。以诗歌史料发掘和诗潮脉络辨析相结合的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探测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内部构造,具有较为辽阔的应用空间。然而,本项研究也仅仅是开端,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更为纷繁的诗坛格局尚待更为深入的史料发掘与范式调整。
李春霞[2](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吴世鑫[3](2018)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在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典诗歌在教材中的比例不断加大,思想内容、诗歌体裁以及写作手法也变得丰富多样,可以看出其教学地位日益突出。因此,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意义重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自身文学素养不足导致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不足;从学生方面来说,学习兴趣低,古典诗歌积累量少,学习方法单一导致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缓慢;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古典诗歌的课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针对出现的教学问题,本文提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新教学方法。学生也应转变对古典诗歌的态度,大量积累古典诗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马礼霞[4](2016)在《一位忧患于时代的歌者——鲁藜新诗导读》文中提出鲁藜,原名许图地,1914年出生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许厝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三岁随父母背井离乡,流落在越南湄公河畔。因家境贫寒,鲁藜读到高小一年级便辍学在家,很小就开始自谋生路,当过面铺学徒,做过街头小贩,还在码头干过磅手等苦活。直到1932年,他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然而,当时中国正值豺狼当道,到处充满剥削、压迫、腐败和堕落,在同窗好友陈剑旋的引领下,鲁藜开始投入火热的时代生
杨芳[5](2013)在《《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线性时间叙事技巧对比研究。“在现实世界里,即使恰好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了两件事,用语言表现它们时,也就必须采取先说其中一件事,然后再说另一件事的形式;或者部分交替着说两件事。总之都需要变成线性形式。”《红楼梦》与《源氏物语》都继承发扬《春秋》与《史记》两种文学体裁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将朝代纪年、世代时间与人物年纪三者有机结合,体现出东亚古典小说典型的线性时间叙事特征。《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是直线的单一绵延,不枝不蔓,“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向现代小说靠拢,但不能因其局部对时间的切割、打碎和穿插,否定其主体叙事时间的连贯性。《红楼梦》叙事时间技巧不及《源氏物语》明确,但所言之事如丝以待,丝于络成之后,方知作茧之精,与《源氏物语》略显板滞的时间叙事技巧比较,《红楼梦》时间叙事技巧更为灵活多变,是清朝小说时间叙事艺术迅猛发展的标识。实际上《红楼梦》中不可回溯的主干时间流对文本进行着整体有效的操控。二、时间情态化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时间流变与心理感受密切相连。季节交替变换推动事态演变,是提供《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情节展开的必备条件。两部小说将事态变迁与自然季节变化紧密结合,使得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矛盾纠葛描写有机融合。在时间情态化的文本诠释过程中,中日两位作者均擅长“喻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表现艺术中形象先于逻辑,感性强于思辨。《红楼梦》以情节的跌宕吸引读者,季节的变化辅助情节的发展,向现代小说叙事手法靠近。《源氏物语》注重通过季节变化来抒发个人感情,注重小说叙写的“散文式抒情特色”。《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抒”与“叙”紧密结合。同时,两书均采用既能抒发“意”,又不被“意”所束缚的灵活多变的譬喻性话语体系。中日古典小说的抒情叙事特质恰好与西方古典小说注重情节的叙事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三、地志空间叙事技巧比较研究。时间是流动、变化的,暗含新生与幻灭之意,空间是静止、平稳的,在静止的某一时刻凝注文本。两部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志空间,即人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这些“深宫帐纬”的场所一般人不可企及,都是发生在一小块区域内,由一小群身份颇高人的人引领,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是一方水土的缩影,都具备地方志的特征。“文笔园林”是两书有别于其他典籍作品的重要叙事特征,“文笔园林”因人/事设景、因景设置植被,以不同的植物烘托人物的性情、渲染气氛。紫式部与曹雪芹旨在作品构筑的虚构世界中逃避现实、逃避纷争,在曲径通幽的还乡之路上品尝人生的甘美,构建了一处诗意的栖居地、理想的乌托邦。两部作品在花园意象的描写上均体现出求真、求善、求美。另一方面,日本古园林是中国古园林建筑的分支,中国人文因素自古以来对园林影响大,讲究园林艺术中的立意,饱含伦理教义。日本园林的趣旨在于通过事物外部,冥思事物内在,重视心与心的人天对话,讲究的是悟性。两书不同地志空间特征,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基于中日两国彼邻而居,文化渊源流传,两国文化有若干相似与迥异。反映在文本当中,就是各自既具备独特的民族风情,又能相互得以共识处。四、文本空间结构叙事艺术比较研究。该部分研究,一是对两书的文本叙事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二是对两书的文类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争议繁多,切入视角及赏析角度的差异造成各式审美取值及其价值认同。《红楼梦》分为“家运”、“神瑛与绛珠草恋情”、“宝玉运程”三条主轴,第三条叙事主轴(“宝玉运程”)有力地将前两条叙事主轴扭合。《源氏物语》以“冷泉帝构想系统”、“明石姬构想系统”、“女三宫构想系统”、“紫上构想系统”为叙事主轴,前三条主轴为先后承接关系,第四条主轴(“紫上构想系统”)一直与前三条主轴相互缠绕,齐头并进。通过两部小说叙事主轴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书特质结构惊人相似,一是,两书主体构架简单明了,基本都为平铺直叙型,事态的发展循序渐进。文本叙事主梁由几股主轴构成,其中一条主轴又贯穿于其他几条主轴当中,将其他几条主轴紧密扭合,叙事主梁呈麻绳状。二是,在这些连绵不间断的主体构架当中,又有若干条叙事暗线埋伏其间。两书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叙事系统互为参照、明暗相间、紧密结合、同步共进,在交错展开的过程中搭建有机的叙事空间。两书都是在时空交错的网状结构中定型,最后都达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叙事效果。该部分还将对古典小说叙事的各种文类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例如:预叙式总纲、情史与恋爱模式、神谕与预言、皇权、神话与传奇、梦境。
刘红霞[6](2013)在《哈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其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出版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八卷诗集和两部诗剧。哈代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既是杰出的小说家又是一流的诗人。他创作的生涯历经了从诗歌到小说创作的变迁,然后又从小说到诗歌创作的变迁这一过程。在哈代创作初期,他的诗歌不被社会接受,倍受打击。那时,小说渐渐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文体,迫于生计等压力,哈代无奈转向了小说创作。然而,就是在小说中,别样的诗情在哈代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暗涌回旋。“性格与环境小说”是哈代精心打造的威塞克斯的田园诗,他的人物祖祖辈辈在这一地区成长生活、繁衍生息,时间在他们身边模糊而停滞,流走又流回,回环反复,主人公也是那些与田园诗相匹配的乡村教师、农民、乡村牧师、石匠等。小说中的语言精雕细琢,趋于诗化,在语音修辞上飞翔着诗歌的音韵美,在瞬间描写上藏匿着短小的诗篇;他在小说中还大量引用诗歌镶入文中,形成卷首语与文中诗与小说的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引入的诗歌为小说所容纳,又超然其上,给读者造成陌生感,也对读者提出挑战,需要读者更多的阅读经验才能理解,打开了文体相间成文的别样审美张力和情趣;小说中的意象叙事,不仅从视觉上展现了画面的美感,而且为小说营造了内在的诗情意蕴,也为小说的叙事别开洞天。从1867年他撰写第一部小说开始,哈代在小说的世界里徜徉了近三十年。小说创作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正如哈代的诗人气质一直影响他小说的创作,这么多年小说创作的浸染在他的诗歌上也深深打上小说家的烙印。他会随时在诗歌创作中释放小说百宝囊中的因素,使诗歌汲取小说元素的营养。与其他大多数诗人不同,他诗歌的思想与主题不是主要通过意象与象征,而是通过故事性、人物刻画展现出来,有很强的叙事性。他诗歌中的叙事元素主要包括民谣体和戏剧性。诗歌语言特征具有散文化特征,他以小说家的笔触创作诗歌,诗句自然质朴,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于淡雅中蕴含深重的韵味,而是杂糅了自造词、普通词汇、口语,甚至是地方方言入诗;在诗歌语言音乐性方面,音律不和谐,被一些学者看做“没有歌喉”的诗人;对于大多数诗歌而言,隐喻和象征是诗人的武器,而哈代却很少在诗歌中使用隐喻与象征,但他更擅长在叙事诗中通过情节的戏剧性变化、人物的内心跌宕来体现诗歌的张力。在对日常形象的描绘中,哈代善于在毫无诗意的地方发掘让人意想不到的诗意,以朴素、具体的叙事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19世纪英国的小说创作潮流为现实主义,在哈代看来,作家的主要任务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由于社会生活的剧烈动荡,诗人关注事变,时事人生直接入诗,诗歌不仅是哈代写作的文体,而且也是他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有助于他更好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多灾多难的人类。小说元素合理地介入诗歌,成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扩大诗歌的包容性,拓宽诗歌的题材和加强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学类型有一定的秩序系统特征,以一定体裁上的结构方式为标准。然而,哈代本身兼具诗人的气质和小说家意识,他没有受制于文体的分类,在这个秩序系统中,他融入自己个性化的结构和技巧,呈现出一种文体为主,融入其他文体的跨文体特征。创作时,他同时利用和吸收了两种体裁的优势成分:把诗歌的元素应用到小说中,使威塞克斯小说散发着迷人的田园诗情;小说的元素调和在诗歌里,有助于增加诗歌的叙事性、客观性和普遍性,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宽题材,突破小说和诗歌固有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审美特征。
陈曦[7](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认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李春霞[8](2012)在《唐代怀乡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各种题材的诗歌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取得了远大的成就。怀乡诗同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一样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抒写了个体对自我生命及当下处境的关注,在浓烈的怀乡情感中蕴含着诸多人生体验:生命意识的自觉、对亲情的渴望、对羁旅漂泊的厌倦、生命短暂功业无成的哀叹、归家的热望、欲归不能的痛楚,还有战乱时期家国一体的深刻体认等等。唐代怀乡诗不仅展现了唐代士人们的生存状况、情感心志,也反映了唐代当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代怀乡诗是我们了解唐人及唐代社会的一个窗口。怀乡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本文是对怀乡诗的断代研究,笔者力图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唐代怀乡诗的思想和艺术做全面、细致、深入地探讨,揭示出唐代怀乡诗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论述怀乡诗在唐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研究的重点是怀乡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怀乡诗的产生、怀乡诗的审美特质、唐代怀乡诗的概况及研究状况。正文分六章。第一章探讨唐前怀乡诗的发展与成就。按照先秦、汉魏和两晋南北朝三个阶段,以主要作家作品为重点,描述怀乡诗的思想艺术和历史流变。第二章对唐代怀乡诗作纵向的考察与描述,阐释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怀乡诗思想内容、情感基调和艺术特点诸方面的状态、特点和成就。第三章揭示和论述唐代怀乡诗的情感蕴涵,其中包括羁旅漂泊的孤凄、生命将逝的哀叹、对于亲情的渴望、仕途坎坷的悲慨以及征戍难返的哀怨等等,论述这些情感产生的原因,揭示唐人生存状态和情感心态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章分析唐代怀乡诗的时空情境和时空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唐人故乡之思产生的情境的特点,论述唐代怀乡诗时间和空间回环交错的结构模式。第五章是研究唐代怀乡诗的审美意象。唐代怀乡诗在抒发乡情时营造了很多意象,如江鸟、雁、鹧鸪、浮萍、白云、流水、月亮、猿啼、乡梦、家书、乡泪等等,本章对其中的主要意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揭示唐代怀乡诗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第六章论析唐代怀乡诗的叙写艺术。揭示唐代怀乡诗中以事态叙写抒发思想感情的审美机制和表现形式。结论部分简要总结了唐人怀乡与思归意识在精神层面的审美意义。
祁培[9](2012)在《论艾青的诗风转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艾青的诗歌风格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思想主题、审美形态、诗歌体式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歌风格的变化及主要原因。本文认为艾青诗风经历了以下三次转换:第一次发生在40年代初(尤其指延安时期)。在思想主题方面,诗人从着力于对都市乡村经验的抒写转变为对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在审美形态上,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和诗歌意象美的弱化是这一时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而诗歌体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上。这些转换与新诗受众的改变对其创作思路的影响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有关。第二次发生在50年代初。在思想主题上,这种改变表现在诗人对建国后新生活平庸的歌颂中;在审美形态上,则体现为从忧郁到欢快,从抒情的到写实的改变;而在诗歌体式上,则体现为节奏从自由到匀齐的改变和韵脚的广泛使用。这些转换与诗人在特定时期的个人体验和民歌对他的影响有关。第三次发生在新时期以来。在思想主题上,这种转变表现为诗人面对宏观事物的抒情以及归来之后的探寻与反思。在审美形态上,则体现为“朴素之风”的确立和“思”之品格的提升。这些转换与当时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人家国意识的变化有关。
潘立敏[10](2011)在《中国现代“颂”诗形态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学术界对现代颂诗关注甚少。有研究者在梳理颂诗的流变中论及现代颂诗,认为其“内容上逐步摆脱传统的宗庙意识与社稷意识的束缚,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普通的百姓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但是,现代颂诗具体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形态,学术界并没有细述。因此,本文试图对现代颂诗的基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引言主要对颂诗的源流进行简要概述,包括本论文的选题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述评。由于学术界对颂诗的定义至今尚有争议,因此,在这部分笔者还对颂诗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从而确定本文的“颂”诗含义及其考察范围。在此基础上,展开对1917至1949年现代“颂”诗的基本形态的分析考察。第二部分即本文的主体部分。现代“颂”诗在题材、主题、抒情主人公形象、核心意象、情感基调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相对集中,因此,一至六章,分别从题材类型、主题意向、抒情主人公形象、核心意象、情感基调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六方面,对现代“颂”诗进行归类梳理,以代表性诗人诗作为例,展开分析,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将现代“颂”诗的基本形态得以呈现。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对现代“颂”诗展开的一系列考察和梳理,笔者发现,现代“颂”诗与时代关系颇为密切。颂诗所具有的广场效应、适用于群体、表达的集体性情感、具有昂扬向上的勉励和感召力量等功能特征,正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心理需求。因此,颂诗因其“颂”的本质和精神特质更容易与时代相结合,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主要从上述六方面,展开对现代“颂”诗的考察,通过对具体“颂”诗文本的分析探究,以期能够更好地呈现现代“颂”诗的基本形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意义 |
| 第一章 现代主义诸流派在中国的传播 |
| 第一节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概念 |
| 第二节 意象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第三节 颓废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第四节 未来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 第二章 意象派经典技法与题材 |
| 第一节 施蛰存:意象叠加法与都市题材开拓 |
| 第二节 邵冠华:意象的明喻、动词构造法与自由诗形 |
| 小结 |
| 第三章 颓废与感官世界书写 |
| 第一节 戴望舒:忧郁基调、颓废意象与情欲书写 |
| 第二节 朱维基:感官、身体和死亡书写 |
| 小结 |
| 第四章 未来主义的中国姿态 |
| 第一节 “中国的马里内蒂”—鸥外鸥的未来主义诗歌 |
| 第二节 番草:都市文明、力量呈示与机械礼赞 |
| 小结 |
|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尝试 |
| 第一节 “土星笔会”诗人群概说 |
| 第二节 汪铭竹:超人与隐士、古典气韵与现代感知 |
| 第三节 程千帆:古典美学理想的现代重构、历史遗迹的现代书写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研究内容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
|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
|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
|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
|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
|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
|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
|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
|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
| (一) 郡望北地 |
| (二) 出生于邺城 |
| (三) 避难于河内 |
| (四) 入太学于洛阳 |
|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
|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
|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
|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
|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
| 一、曹魏时期 |
|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
|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
|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
|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
|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
|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
|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
| (一) 着录情况 |
|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
|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
| (四) 诗歌补遗情况 |
|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
|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
|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
|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
|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
|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
|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
|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
|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
|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
|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
|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
|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
|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
|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
|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
| 二、法纪松弛之弊 |
|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
|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
|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
|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
|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
|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
|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
|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
|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
|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
|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
|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
|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
|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
|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
|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
|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
|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
|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
|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
|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
|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
| 第一节 庙堂雅诗 |
|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
|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
| (一) 颂美 |
| (二) 劝谏 |
| (三) 征实 |
|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
|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
|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
|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
|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
|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
| 一、纪实诗 |
| 二、咏怀诗 |
|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
|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
|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
| 一、辞赋题材类型 |
| (一) 花木瓜果类 |
| (二) 动物类 |
| (三) 器物类 |
| (四) 天象时序类 |
| (五) 朝会都城类 |
|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
|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
|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
|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
|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
|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
|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
|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
|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
| 一、规诫性铭文 |
| 二、题咏式铭文 |
|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
|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
|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
|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
|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
| 第二节 文体论 |
|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
|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
|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
|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
| (一) 文体论的内容 |
| (二) 文体论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研究意义 |
| 1.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
| 2.对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 1.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
| 2.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四) 研究的基本方法 |
| 1.文献研究法 |
| 2.问卷调查法 |
| 一、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材选编分析 |
| (一)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篇目 |
| (二)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教材选编特点 |
| 1.作品时间跨度较大 |
| 2.思想内容丰富 |
| 3.诗歌体裁多样 |
| 4.写作手法多变 |
| 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
| (一) 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
| 2.教师诗歌素养不足 |
| 3.教师教学语言单一 |
| (二)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
| 1.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古典诗歌阅读量较少 |
| 2.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缓慢,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
| (三) 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 (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
| 1.社会环境的原因 |
| 2.教师方面的原因 |
| 3.学生方面的原因 |
| 4.教学方面的原因 |
| 三、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对策 |
| (一) 教师策略 |
|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主学习 |
| 2.热爱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
| 3.丰富教师语言,注重教学评价 |
| (二) 学生策略 |
| 1.淡化功利之心,培养诗词兴趣 |
| 2.逐步积累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
| 3.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
| (三) 教学策略 |
| 1.情景设计,激发兴趣 |
| 2.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
| 3.反复吟诵,感知韵律 |
| 4.斟字酌句,品味语言 |
| 5.分清流派,比较诗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关于凌源市市第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调查问卷 |
| 附录2 关于凌源市市第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调查问卷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 研究缘起 |
| 二、 研究现状 |
| 三、 研究内容 |
| 四、 研究思路、价值与创新 |
| 第一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线性时间叙事 |
| 第一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线性时间叙事的同源性 |
| 一、 中日古代叙事 |
| 二、 史记、唐传奇 |
| 第二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三种线性时间的叙写 |
| 一、 朝代纪年的叙写 |
| 二、 世代时间的叙写 |
| 三、 纪传时间的叙写 |
| 第二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红楼梦》季节循环叙事 |
| 一、 《红楼梦》中的四季循环 |
| 二、 四季的意象化虚拟 |
| 第二节 《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 |
| 一、 《源氏物语》中的四季循环 |
| 二、 《源氏物语》中的时间情态化 |
| 第三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间循环叙事对比研究 |
| 一、 时间情态化中的“四季” |
| 二、 时间情态化中的“悲” |
| 第三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地志空间叙事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大观园与六条院的源起 |
| 第二节 大观园与六条院的园林布局比较 |
| 第三节 《源氏物语》中的自然景色描写 |
| 第四节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地志空间叙事比较 |
| 第四章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文本空间叙事比较研究 |
| 第一节 叙事结构比较 |
| 一、 《红楼梦》叙事结构 |
| 二、 《源氏物语》叙事结构 |
| 三、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叙事结构比较 |
| 第二节 叙事空间比较 |
| 一、 拟实空间比较 |
| 二、 虚拟空间比较 |
| 结语 |
| 引用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后记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哈代文学创作的变迁 |
| 第一节 从诗歌到小说的变迁 |
| 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诗风 |
| 二、出版制度和阅读趣味 |
| 三、小说家身份的确立 |
| 第二节 从小说到诗歌的变迁 |
| 一、对哈代后期小说的攻讦 |
| 二、二十世纪初小说的发展方向 |
| 三、诗人的气质 |
| 第二章 哈代小说中的诗歌元素 |
| 第一节 哈代小说中的田园诗和诗化语言 |
| 一、威塞克斯的田园诗 |
| 二、小说中的诗化语言 |
| 第二节 哈代小说中的诗歌引用 |
| 一、诗歌引用的形式 |
| 二、诗歌引入的作用 |
| 第三节 哈代小说中的意象叙事 |
| 一、自然意象 |
| 二、色彩意象 |
| 三、叙事意象 |
| 第三章 哈代诗歌中的小说元素 |
| 第一节 哈代诗歌的日常性 |
| 一、诗歌与日常生活 |
| 二、诗歌与现实 |
| 三、诗歌与个人婚恋 |
| 第二节 哈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
| 一、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
| 二、诗歌音律的不协调感 |
| 三、诗歌的去隐喻象征 |
| 第三节 哈代诗歌的叙事性 |
| 一、诗歌的民谣体特征 |
| 二、诗歌的戏剧性叙事 |
| 第四章 哈代小说与诗歌的关系 |
| 第一节 哈代小说与诗歌的跨文体特征 |
| 一、哈代小说的跨文体特征 |
| 二、哈代诗歌的跨文体特征 |
| 第二节 诗人的气质和小说家的意识 |
| 一、诗人的气质 |
| 二、小说家的意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一、选题重要意义 |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 三、论文创新方面 |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
|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
|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
|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
|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
|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
|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
|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
|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
|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
|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
|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
|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
|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
|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
| 一、组织精心培育 |
| 二、个人严格要求 |
| 三、社会广泛倡导 |
|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
|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
|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
|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
|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
|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
|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
|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
|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
|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
|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
|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
|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
|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
|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
|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
|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
|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注释 |
| 第一章 唐前怀乡诗的发展与成就 |
| 一、 先秦时期 |
| 二、 汉魏时期 |
| 三、 两晋南北朝时期 |
| 注释 |
| 第二章 唐代怀乡诗的发展历程 |
| 一、初唐:蓄势 |
| 二、 盛唐:高潮 |
| 三、中唐:转型 |
| 四、晚唐:变调 |
| 注释 |
| 第三章 唐代怀乡诗的情感蕴涵 |
| 一、 羁旅异乡的孤凄 |
| 二、 时间流逝的焦虑 |
| 三、 血缘亲情的渴望 |
| 四、 仕途坎坷的悲慨 |
| 五、 远戍的痛苦 |
| 注释 |
| 第四章 唐代怀乡诗的时空情境和时空结构 |
| 一、 时空情境 |
| 二、 时空结构 |
| 注释 |
| 第五章 唐代怀乡诗的审美意象 |
| 一、 流水意象 |
| 二、 乡梦意象 |
| 三、 家书意象 |
| 四、 月亮意象 |
| 五、 王粲意象 |
| 六、 望乡意象 |
| 注释 |
| 第六章 唐代怀乡诗的叙写艺术 |
| 一、 初离故乡情境下的事态叙写 |
| 二、 久滞异乡情境下的事态叙写 |
| 三、 回归故乡情境下的事态叙写 |
| 注释 |
| 结论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研究现状以及问题的提出 |
| 第一章 诗风的第一次转换:40年代初至延安时期 |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 一、思想主题 |
| 1、转换前:怀念与回忆结构下的都市乡村经验 |
| 2、转换后:对战时苦难现实及其抗争的描写 |
| 二、审美形态 |
| 1、诗歌意象美的弱化 |
| 2、从含蓄深沉到铺张直白 |
| 三、诗歌体式 |
| 1、语言风格:从欧化到口语化 |
| 2、诗节安排:从自由到匀称 |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 一、受众改变与诗人创作思路的调整 |
| 二、战时朗诵诗运动的影响 |
| 第二章 诗风的第二次转换:50年代初 |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 一、思想主题 |
| 二、审美形态 |
| 1、从抒情的到写实的 |
| 2、从忧郁的到欢快的 |
| 三、诗歌体式 |
| 1、节奏(音节):从自由到匀齐 |
| 2、押韵:韵脚的出现 |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 一、时代情绪下的个人体验 |
| 二、民间歌谣的影响 |
| 第三章 诗风的第三次转换:新时期以来 |
| 第一节 转换的表现 |
| 一、思想主题 |
| 1、“归来”后的探寻与反思 |
| 2、面对宏观对象的抒情 |
| 二、审美形态 |
| 1、“朴素”之风的确立:大味至淡 |
| 2、“思”之品格的提升:依托具象展开的哲思抒发 |
| 第二节 转换的原因 |
| 一、反思思潮的盛行与诗的哲理化 |
| 二、家国意识的变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关于颂诗 |
| 一、颂诗概述 |
| 二、现代"颂"诗 |
| 第一章 现代"颂"诗的题材类型 |
| 一、大自然颂 |
| 二、"斗争"颂 |
| 三、"战士"颂 |
| 四、新生活颂 |
| 第二章 现代"颂"诗的主题意向 |
| 一、渴望光明的理想 |
| 二、冲破黑暗的动与力 |
| 三、争取胜利的战斗精神 |
| 四、拥抱光明的歌赞 |
| 第三章 现代"颂"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
| 一、个性张扬的启蒙者 |
| 二、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者 |
| 三、美好生活的歌唱者 |
| 第四章 现代"颂"诗的核心意象 |
| 一、"太阳"、"黎明" |
| 二、"哨兵"、"扑灯蛾" |
| 三、"延安"、"伊甸园" |
| 第五章 现代"颂"诗的情感基调 |
| 一、雄浑豪放 |
| 二、沉郁浑厚 |
| 三、平静节制 |
| 四、明朗轻快 |
| 第六章 现代"颂"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
| 一、直抒胸臆式 |
| 二、托物言志式 |
| 三、细致铺陈式 |
| 四、似挽实颂式 |
| 结语 颂诗与时代的关系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