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松,余登燕[1](2020)在《应用写作教学困境的突围方案——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应用写作广泛运用于工作、学习、生活多种场合,应用写作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应用写作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用写作教学长期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新颖性不够等问题。应用写作课程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供给,促进教学方法多元化,满足高质量课程建设需求。为此,高校教师要进一步革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准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吴淑琴[2](2020)在《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财经应用写作作为本科院校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是要突出课程"应用"的特色,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从目前教学展开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实践缺乏的问题,教师也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切实优化教学的效果。对此,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与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孙开玉,孙开娇[3](2015)在《应用写作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应用写作的文体不断发展与丰富,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并掌握应用写作发展的趋势及研究成果,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并改革教学的方法,这样才能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特点将最新研究的成果在写作教学的课堂中加以应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姚国建,李桦[4](2012)在《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说明应用写作教学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学观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其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教师的主观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应用写作教育外,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敢于探索的勇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蓝思华[5](2011)在《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文中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应用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掌握应用文体的基本写作技巧,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高。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都十分重视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但高职高专应用写作的教学仍然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乐亚山,龚武林[6](2007)在《论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目前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写作教师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法传统、手段简单等问题,亟待我们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不断提高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
唐哲[7](2007)在《对应用写作教学与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探讨》文中提出应用写作学科是目前高等院校开设较为普遍的一门基础课之一。如何提高应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写作能力,是困扰着应用写作课教师的一个远未解决的问题。文章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刘祯兴[8](2006)在《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应用写作是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门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学校不太重视、授课教师教学方法程式化、陈旧单一等问题。要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实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写作思路教学,注重训练设计和方式。
陈桃源,郭春华[9](2006)在《高等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认为针对应用写作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但高等院校应用写作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进一步探讨了高等院校应用写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胡旭晖[10](2005)在《关于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要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师生对应用写作的认识,改变观念;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再次是要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动手写作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材建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困境 |
| (一)教学资源供给不足 |
| (二)教学方法呆板僵化 |
| (三)实践教学难以落实 |
| 二、“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优势 |
|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 (二)实现个性化教学 |
| (三)优化应用写作教学生态 |
| 三、应用写作教学困境的解决措施 |
| (一)基于“互联网+”,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
| (二)基于“互联网+”,精准确定教学内容 |
| (三)基于“互联网+”,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
| 四、结语 |
|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重视度问题 |
|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问题 |
|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问题 |
|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方式不科学问题 |
| ■■优化与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
| (一)理论结合实践,精心选择教学课程内容 |
| (二)设置任务导航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 (三)注重案例选用,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
| (四)开展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感悟 |
| ■■结束语 |
| 1 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
| 2.1 客观原因 |
| 2.2 主观原因 |
| 3 解决问题的关键及对策 |
| 3.1 解决问题的关键 |
| 3.2 解决问题的对策 |
| 一、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对应用写作的重视 |
| 二、激发学生对应用写作的学习兴趣 |
| 三、营造良好的应用写作学习环境 |
| 四、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 一、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 教师缺乏讲课的热情 |
| 2. 教学方法程式化 |
| 3. 学生急功近利 |
| 二、应对措施 |
| 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写作技能 |
| 2. 充分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写作能力 |
| 3. 更新教学方法, 实现训练目标 |
| 4. 强化教学思路, 切实掌握基本规律 |
| 5. 注重训练设计和方式, 培养综合素质 |
| 1 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1 应用写作课教师缺乏讲课的热情 |
| 1.2 教学方法程式化、陈旧单一 |
| 1.3 学校不太重视 |
| 1.4 教师重讲轻练 |
| 1.5 学生急功近利, 没有重视 |
| 2 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的对策 |
| 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增强写作技能 |
| 2.2 充实调整教学内容, 使其服务于提高写作能力 |
| 2.3 重视教学方式方法更新, 努力实现训练目标 |
| 2.4 切实强化写作思路教学 |
| 2.5 注重训练设计和方式,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
| 1 应用写作教学的现状 |
| 1.1 学校不太重视 |
| 1.2 教师队伍非专业化, 教学方法不当 |
| 1.3 学生急功近利, 教与学严重错位[5] |
| 1.4 教材陈旧, 质量不高 |
| 1.5 应用写作学术研究相对滞后 |
| 1.6 考试形式单一, 考核内容不尽科学合理 |
| 2 应用写作教学的对策 |
| 2.1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
| 2.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应用写作教师队伍 |
| 2.3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 2.4 改变考核方式,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性考核 |
| 3 关于应用写作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 3.1 进一步确立应用写作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
| 3.2 针对学生实际, 加强写作训练 |
| 3.3 进一步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现代化 |
| 3.4 对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
| 3.5 致力于应用写作等级考试的可行性和模式研究 |
| 一、提高认识, 改变观念 |
| 二、加强师资培训, 改进教学方法 |
| 三、加强实践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 |
| 四、加强教材建设, 保证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