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鋆鋆[1](2017)在《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符号意义 ——以刘庆邦、贾平凹、李佩甫的创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中,乡土文学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参与其中。乡土小说又是女性形象大幅产生的场域,它的意义生产与女性形象密不可分。一方面,各式各样的女性在乡土文学中获得了别样的生命和价值,被书写,被铭记;另一方面,许多类型化的女性形象又作为一种符号被编码进文学与国家的现代性建构中,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其特殊的功用。新时期以来,伴随着乡土文学的复苏,对女性形象的符号表达也逐渐走向了巅峰,这在刘庆邦、贾平凹、李佩甫等乡土意识浓厚的作家笔下表现得尤为突出。乡土小说中,可以归纳出的三类女性符号分别是:被限制在童年和自然语境中的少女、延续女娲神话强调生育和救赎功能的母亲、被过分呈现身体而忽视灵魂的“女妖”。这三者因模式化、类型化的书写而构成了“符号”。女性符号之所以在乡土文学中被广泛运用,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形象内涵最大程度地契合了乡土中国的现代转型与民族—自我的身份确认。其中,少女形象正如“儿童”一般指称着人类逝去的,也是永恒的精神家园“乌托邦”;母亲构成了受难与救赎的主体,她的身上延展出了乡土—国家—文化的诸种隐喻;作为欲望化身的“女妖”,既体现着男性的审美理想,又是“女妖—圣人”模式下的牺牲品,她们身上体现着正常人性为主流文化所不容的部分。女性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意义,是切入乡土文学与时代文化的一个突破口。但被囚禁在“美”和“意义”的金屋中,女性只能是代言人与失语者,并不具备自我发声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土小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女性形象以及乡土创作与现实间的巨大裂隙;二是把女性定义为“他者”暴露出强烈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三是作家主动融入市场或被市场胁迫所造成的女性消费与欲望泛滥。这也成为现代化转型之际文学病症的体现。
程琼晶[2](2012)在《大地的舞者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文中研究指明母亲创造了人类的生命,成为人类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物,因此,人类对母亲的关注和依赖,使得母亲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常客。作为文学书写的对象,母亲形象具有“原型”意义,她承载着人类集体情感,作家通过她表现自己体验的社会。母亲形象存在于全世界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母性精神成为人类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动力,因此,对母亲形象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学小说中所刻画的母亲形象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作家的情感走向及其他们对社会文化乃至人性的反思。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章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母亲“原型”的意义及其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第二章进入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现代文学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类归纳了不同母亲形象的不同特点;第三章立足作家们的创作态度和观点,分析母亲形象丰富的外延意义,她不是作家单纯的书写对象,而是作家用以寻找心灵家园、审视亲情文化、理解人性的窗口。人类伊始,从神话到现实,母亲的身影从未离开过文学舞台,随着时代的变迁,母亲被赋予不同的表现意义,但有一点从未改变,就是母性精神对于人类的永恒性,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存在的意义。
张启云[3](2012)在《颠覆与追寻—原型视阈下新时期女作家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探析》文中提出母亲因为具有“一个在女性所有角色中最具有社会兼容功能的亲缘符号”①这样的身份而出现在古今中外的文人笔下,综合母亲形象的各种表现不外乎“天使”与“妖妇”两种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对母亲的讴歌多于对母亲的批判,而中国新时期以来的女性作家在对母亲进行书写时是批判多于讴歌,同样是母亲为什么在作家笔下出现了善良与凶恶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呢?原来母亲原型在神话和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象征表现形成了善良母亲形象和恶魔母亲形象两条源流,文学作品中的“天使”或“妖妇”就是善良母亲形象和恶魔母亲想象的置换变形。根据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我们知道原型女性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种特征,原型女性在正负两种特征的象征下表现为善良母神和凶恶母神,因此母亲形象在作家笔下就有了“天使”与“妖妇”的分工,在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因担负着男权社会的代言人而被反复讴歌。新时期的众多女作家塑造了一个个与传统的善良母亲形象截然不同的变异母亲形象,这些母亲不但具有七情六欲,有的甚至还成为子女不幸的源头,这些母亲形象彻底颠覆了传统母亲的形象。这些变异母亲形象出现于女作家的笔下绝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原型女性负面特征象征下的女性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女作家自身成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女作家在新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意识方面的原因。女作家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不仅消解了“母爱神话”,而且表达了对“重塑母亲形象”的渴望。女作家对母亲形象进行颠覆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追寻。因为在个别女作家的笔下同时出现了善良母亲和恶魔母亲两种形象,而在另一些女作家笔下流露的是她们终其一生对母亲的讴歌。她们有的直接对母亲进行礼赞,以此表达她们追寻和皈依母亲的愿望,有的则通过对其他女性的礼赞表达她们对理想母亲的追寻,因而理想母亲形象是她们追寻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发展也需要这种境界,因为理想母亲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中之重。因此重塑理想母亲形象任重而道远,我们对理想母亲追求的脚步也不可能停歇,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母亲形象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女儿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无论是赞美母亲还是丑化母亲,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为了复苏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构建两性和谐的终极意义。事实证明,真正实现女性自我的发展的前提不仅是去男权中心化,而应该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这样女性的性别主体性就能真正得到确立。母亲形象在和谐两性的建构下必将取得可喜的进展,我们坚信未来女儿心目中的母亲形象一定是理想的!
丁哲[4](2010)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在荣辱沉浮的中国历史中,家族分担了"人类经验中的一切兴衰变迁","一
李萍[5](2008)在《困在“铁屋子”里的母亲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寡母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寡母形象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厚内涵的人物形象,在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研究中专门对寡母形象进行研究的不多,本论文将从具体作品出发,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寡母形象进行系统解读;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寡母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特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角度解读母亲的“铁屋子”,揭示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其对寡母的身体和精神的束缚。第二章从传统观念下寡母对“幸福”的体认、黑暗社会中寡母的失子之痛、经济枷锁下的各种寡母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铁屋子”里承受重重苦难的寡母形象,并揭示其蕴涵的社会文化意味。第三章主要探讨在母爱支撑下走向人格独立和在革命战火中逐渐觉醒的寡母形象,她们身上既有传统的文化因素,又带有革命时代浪潮的冲击的标志,她们的出现对寡母形象的塑造是一种丰富和发展。第四章主要运用女性主义和心理学等理论分析“走下神坛”的寡母形象,她们是封建伦理教条戕害下由于过度压抑而导致母爱变形的寡母,同时也是张扬本能欲望的寡母,对她们的塑造其实是一种人性本能意义的文化书写。
谢玉娥[6](2003)在《2002年10~12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
杜运通[7](2002)在《母亲神话的颠覆和解构——重读《小二黑结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二黑结婚》的主旨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定格在对自由恋爱与民主政权的礼赞,这显然是政治社会学思维定势解读所致。倘若我们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视域切入,小说在颠覆和解构"母亲神话"的同时,又建构与完形了"母亲"和人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乡土小说中的三类女性符号 |
| 第一节 “持续童年”的少女 |
| 第二节 延续神话的母亲 |
| 第三节 肉大于灵的“女妖” |
| 第二章 女性符码的文化内涵 |
| 第一节 少女想象:乡土牧歌中的乌托邦情怀 |
| 第二节 母性寓言:“大地之母”与苦难救赎 |
| 第三节 身体隐喻:审美寄托或欲望化身 |
| 第三章 符号化表达下作家的创作困境 |
| 第一节 从女性“想象”看作家对乡村现实的疏离 |
| 第二节 男性中心话语下的女性“他者”化 |
|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中作家的“女性消费”与身份尴尬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母亲”原型 |
| 第一节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原型 |
| 第二节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
| 第一节 理想化的母亲形象 |
| 第二节 苦难的母亲 |
| 第三节 异化的母亲 |
| 第三章 母亲形象折射出的文化意蕴 |
| 第一节 寻找与眷恋 |
| 第二节 审视与反思 |
| 第三节 理解与宽容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引言 |
| 第一章 母亲原型 |
| 1.1 母亲原型溯源及概说 |
| 1.2 原型批评视阈下母亲形象的呈现 |
| 1.2.1 传统母亲形象 |
| 1.2.2 二十世纪母亲形象 |
| 第二章 颠覆--对新时期女作家小说中变异母亲形象的解读 |
| 2.1 变异母亲形象的文本呈现 |
| 2.2 变异母亲形象形成的原因 |
| 2.2.1 原型象征下的母亲心理特征 |
| 2.2.2 童年经验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 |
| 2.2.3 外来思潮影响下的人性认识及反思 |
| 2.3 变异母亲形象书写的意义 |
| 2.3.1 消解母爱神话 |
| 2.3.2 重写母亲 |
| 第三章 追寻 |
| 3.1 母亲的礼赞 |
| 3.2 母亲的追寻 |
| 3.3 母亲的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母亲的"铁屋子" |
| 一、铜墙铁壁——社会历史文化的约定俗成 |
| 二、天经地义——约定俗成下的自我认同 |
| 第二章 "铁屋子"里承受重重苦难的寡母形象 |
| 一、传统观念下"幸福"的寡母 |
| 二、黑暗社会中寡母的失子之痛 |
| 三、经济"枷锁"下的各种寡母形象 |
| 四、苦难的寡母形象的文化意味 |
| 第三章 苦难中走向独立和觉醒的寡母形象 |
| 一、母爱支撑下走向独立的寡母 |
| 二、革命战火中逐渐觉醒的寡母 |
| 第四章 "走下神坛"的寡母形象 |
| 一、"恋子情结"下变形的母爱 |
| 二、情欲张扬中迷失的母性 |
| 三、从人性内涵看"走下神坛"的寡母形象 |
| 结语 |
| 注释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三仙姑并非贤妻良母 |
| 二、三仙姑亦非夫唱妇随 |
| 三、三仙姑与二诸葛有何不同 |
| 四、三仙姑形象的深层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