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谈“马”成语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略谈“马”的习语(论文文献综述)

黄元军[1](2020)在《整体翻译论视阈下的袁可嘉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翻译实践中,袁可嘉始终将翻译、创作、治学统摄于一体,强调译文语言、形式、内容的整体协调及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凝结了兼顾宏观与微观的整体翻译思想,推出了对社会、文化、创作有整体效用的译作,因而有必要以“整体性”为线索开展袁可嘉翻译的系统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以及卢卡奇、毛泽东、詹姆逊、泰特勒、卡特福德、费道罗夫、阿皮亚的思想理论,本文尝试建构了整体翻译论,含以下五个要义:翻译与其他行为、与社会语境的融合,译文语言、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译文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译者翻译思想与实践的切合,翻译对其他行为、对社会的整体价值。在整体翻译论的视阈下,本文运用描写性研究、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袁可嘉翻译、创作、治学的三位一体特征,描写其诗歌翻译文本的整体特性,提炼其兼顾宏观与微观的翻译思想,考察其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在宏观层面要义“翻译与其他行为、与社会语境的融合”的框架内,本文将文本、社会语境、译者主体相结合,发现了袁可嘉在文学生涯的三个阶段都坚持将翻译、创作、治学凝聚为互动共生的整体,在社会语境的感召下,以三者的整体追寻特定文化命题。第一阶段,三者的整体在追求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里追寻现代主义的命题。第二阶段,三者的整体在追求进步文艺的社会语境里追寻进步文艺的命题。第三阶段,三者的整体在文艺追求自由与现代主义涌入的社会语境里重返现代主义命题的追寻。袁可嘉翻译、创作、治学的三位一体特征因此得以揭示。在微观层面要义“译文语言、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及“译文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的框架内,本文对语言、形式、内容、译序、译注等微观层面要素进行剖析,发现了袁可嘉以“诗人译诗”与“深度翻译”模式推出具有整体优越性的诗歌翻译文本。“诗人译诗”模式使得译者对原文整体有鞭辟入里的理解,为译文语言、形式的识变从宜与内容的整体呈现奠定了基础。“深度翻译”模式促使译者运用译序与后记的副文本预设正文本的价值、廓清翻译过程中各类相关问题,运用译注副文本提升读者对正文本的理解。如此一来,具有整体优越性的译诗得以生成,并逐步演化为翻译文学经典。袁可嘉翻译的整体特性及经典性得以揭示。在要义“译者翻译思想与实践的切合”的框架内,本文沿袁可嘉整体翻译实践的路径,结合其翻译论的文章,发现了其兼顾宏观与微观的整体翻译思想。首先,坚持翻译、创作、治学的融合,尤其重视翻译和治学的密切结合。其次,主张从多维角度审视宏观翻译,包括联系社会“实际需要”的翻译动机、不译“靡靡之音”和平庸之作的文本选用策略、“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译者伦理。最后,提出微观翻译策略性调控方案,包括译诗的“整体观念”、诗歌风格翻译方法、习语翻译四情形及翻译加注六原则。袁可嘉兼顾宏观与微观的翻译思想得以揭示。在要义“翻译对其他行为、对社会的整体价值”的框架内,本文深入袁可嘉翻译文本,发现了其翻译的整体价值:促进诗歌创作多元化、助推文学思潮演进、引入西方文化。首先,译诗灵活多变的语言文字与丰富多彩的格律形态间接促动创作在语言文字、格律层面的丰富与变革,从而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发展。其次,在翻译活动的三个时间段,第一、三时间段的活动推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第二时间段的活动推动进步文学思潮的发展,第二时间段的部分活动助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最后,袁可嘉通过翻译引入了宗教文化、习俗文化、古希腊文化、工业文明表现出的西方文化。袁可嘉翻译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整体价值得以揭示。袁可嘉的翻译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皆有整体性的特质,其翻译思想与翻译价值也以整体性为特点,可见,“整体性”是审视袁可嘉翻译的关键之所在。整体翻译论视阈下的袁可嘉翻译研究,还原了袁可嘉在翻译层面的立体形象,透视了袁可嘉在中国文化革新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同时论证了创作型、学者型翻译家研究的整体性进路的重要性。

马小瑞[2](2020)在《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敦煌曲子词是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口语性强,是研究唐五代汉语词汇极具代表性的语料。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研究敦煌曲子词中的复音词,力求通过研究反映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以期丰富汉语史复音词的研究并对汉语词汇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敦煌曲子词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梳理了敦煌曲子词及汉语复音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本文研究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时主要运用的:穷尽式统计法与归纳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第一章,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及复音词概况。本章首先参考具有代表性的学界前贤判断复音词的方法并结合敦煌曲子词实际情况,确定出以意义、修辞及词频为主的敦煌曲子词复音词判断标准;其次根据已确定的判断标准穷尽式统计出敦煌曲子词中的复音词共计3269个。依据复音词内容与性质的差异,本文将敦煌曲子词复音词分为:专有名词(118个)、佛教类复音词(196个)、一般复音词(2955个)三类。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构词及特点,本文根据汉语构词法对复音词进行结构分类,主要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第三部分是第二章,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本章主要描写敦煌曲子词中的107个单纯复音词,主要包括:联绵词、叠音词及音译词三类,为了能够更直观地呈现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的特点,本章从复音词的词性构成、音节构成及音韵构成等方面对各分类分别进行描写与分析,敦煌曲子词单纯词其词性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其中既有双音节单纯词,也有多音节单纯词,总的来说以双音节词为主。第四部分是第三章至第五章,这部分主要考察敦煌曲子词中的合成复音词,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也是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主体部分。这三章着重描写敦煌曲子词中的3044个合成式复音词,主要包括: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主谓式、补充式、附加式、重叠式,本文根据各类合成式复音词的结构特点,分别从语义构成、词性构成、语序构成等方面静态描写敦煌曲子词合成式复音词,并计算出各结构类型复音词的数量及比重,敦煌曲子词合成式复音词中偏正式数量最多,其次是并列式,其他结构都相对较少。第五部分是第六章,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本章主要通过共时、历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分析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根据比较与同时期、不同时期代表性语料中复音词的构词及使用情况,概括出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特点:复音词数量可观,结构类型完备;语音构词、语法构词存在不平衡性,语法构词是主要构词方式;各结构类型复音词数量及占比不平衡,偏正式复音词据有绝对优势。第六部分是第七章,敦煌曲子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本章主要考察敦煌曲子词复音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间的关系,其关系具体表现为:补充未收词条;补充、修改《汉语大词典》未收或已收词条义项;补充、提前书证等方面。

王伟[3](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罗树林[5](2018)在《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对语言事实的客观描述,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借鉴教材语言研究、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尝试建立数据库,以期在数字量化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展开深入的分析、总结和解释。本论文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在于可以促进、丰富和完善教材语言研究理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当代中国教育史理论;应用价值在于可以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语言语料库建设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作用。全文共分八章,分别是“绪论”、“编写概况研究”、“选文研究”、“词语研究”、“汉字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和“结语”。本文的分析结论主要有三点: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主要有语言要素编排混乱、语言知识介绍种类残缺、语言政论语体色彩浓郁、语言崇拜和语言暴力现象并存、豪言壮语句的广泛使用、少年儿童语言成人化倾向突出六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功能主要有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两个方面;文革教材语言的使用原因主要有语文课程性质、编写指导思想方面和社会语言渗透三个方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借鉴当下最新教材语言研究理论,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突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引进了新课标的三维能力目标理论,试图用来分析语文教材语言的三大属性即工具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二是引进了语义韵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教材语言中词语的语义感染问题;三是充实、丰富和发展了教材筛选理论、教材分类理论和教材语言特征理论的研究内容。比如提出教材筛选的五大原则(即“权威性”原则、“流行面”原则、“初始年”原则、“成熟期”原则和“学制段”原则),归纳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三大种类(即教材名称种类、教材版本种类和教材使用种类),总结出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的使用特征(比如农村常用字、农村常用词、语录体选篇等特色语言的运用)等。

王刚[6](2016)在《现代汉语中与数量结构有关的构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重点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中与数量结构有关的构式展开研究。在具体研究中,努力做到理论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理论基础方面,以构式理论为主线,同时借鉴原型范畴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主观化理论、非范畴化理论。研究方法方面,把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和功能主义语言观结合起来,做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全文共分十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选题依据,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等做了说明。第二章研究“V+得+一M+NP”构式。共时层面,提取了该构式的构式义,分析了构件的准入条件,探讨了构式的使用动因;历时层面,描述了构式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式义的形成理据。第三章研究“(S)那叫一个X”构式。研究了该构式的意义及理据,总结了构式的功能,分析了构式中S与X的语义关系,探讨了构式的主观化历程,描述了构式的发展过程及其变体情况。第四章研究“好(一)个NP”构式。在构式的历时发展方面重点分析了“好个”的性质及“好(一)个NP”的时代差异,在共时层面主要分析了构式的使用动因及其中“好”的语义指向,同时对构式的家族承继关系做了描述。第五章研究“(X)整个一M(Y)”构式。首先分析了构式的构件,然后对构式的贬抑义和评价义进行了研究,继而探讨了构式的固化过程,最后对构式变体也做了相应研究。第六章研究“一群NP”构式。从量词“群”的语义积淀及重现和量词本身所具有的比喻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构式具有负面评价义的理据,同时对三个相关格式做了对比分析。第七章研究“一X一个Y”构式。在总结各个子构式意义的基础上提炼出“一X一个Y”构式的构式义,并从构件非范畴化、意义整体固化、言者交际意图显化三个角度分析了构式的主观性,最后探讨了一些相关格式。第八章研究“A一M(,)B一M”构式。首先将构式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然后探讨了构式不同意义产生的机制,继而分析了构式的主观性,最后对一些已经习语化的个案做了分析。第九章研究“V+一M+是+一M”构式。首先描写了构式及构件的分布情况,然后分析了构式对构件的压制,描述了构式义的产生过程,分析了构式的语篇依赖性,最后探讨了一些相关格式。第十章研究“一M比一M+A/VP”构式。首先对构件做了分析,然后指明了构式的句法功能,重点分析了构式的构式家族及其承继关系,然后指出了遍指性构式的判定标准,同时还对构式的产生时间做了补充说明。第十一章研究“有+数量结构”构式。首先将“有+数量结构”做了分类并描写了其分布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两类构式的构式义,然后一些相关问题做了探讨。第十二章研究数量结构的功能。简述了数量结构的五种基本功能:表量功能、指代功能、完句功能、修饰和陈述功能、修辞功能,同时分析了相关功能的理据性,然后列举了两种其他功能:标记功能和副词性功能第十三章主要对前面章节所研究的构式做共性和个性分析。第十四章为结语与余论。首先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本文的基本观点,总结了本文的几点创新之处,指出了本文的一些不足,最后对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的切合度问题做了简要论述。

陈慧[7](2014)在《大学生英语习语习得模式理论及其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英语习语大量出现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是英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英语习语,和本族语者进行语言交流就会出现很多障碍。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学好英语不仅仅意味着要掌握准确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足够的词汇,还包括要了解或掌握体现英语语言特点的一定数量的习语。英语习语的特点与用法都有异于一般词汇,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来说,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学习。国内外学者对英语习语展开了多方面研究,论述了英语习语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等,并从各个角度对如何理解习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阅读和理论探讨,本文试探性地提出了针对中国大学生的英语习得S-S-P-C模式,即从语义(S)、句法(S)、语用(P)、文化(C)等四方面解读并习得习语。为了验证和完善该习得模式,本文作者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实证研究,将该习得模式运用到大学二年级的英语习语课堂中。研究发现,我们所构建的S-S-P-C英语习语习得模式比较合理,经过半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对习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乐于运用该模式开展教学,学生理解和应用习语的能力提升很快。该模式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利于研究者深化对习语规律的认识,也能促进学生快速掌握地道的英语习语。

莫敏[8](2013)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与对策》文中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对外讲话中,经常引用汉语习语,这就要求外交部翻译室的口译人员必须胜任汉语习语的口译工作,而汉语习语的意义不能单纯从其字面意思去理解,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汉语语言的精华,要在口译现场准确、快捷、流畅地译出,无疑给译员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基于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习语口译的实例(历届记者招待会、领导人演讲),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以此提出了如何应对此类难题的个人看法和主张。本文首先展示了在中国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的引用与口译的现状,继而归纳出这些汉语习语口译的特点以及汉语习语口译与笔译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分析了造成此难点的原因以及汉语习语口译的要求。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难点的方法。指出,译员可以运用相关口译技巧帮助实现成功的汉语习语口译,例如:译前准备、遵循口译原则等,并针对中国领导人讲话中的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探讨了一些具体的口译方法和技巧,例如采用直接引语、概述、替换、解释、信息分割、自我纠错等等。

张孝蕾[9](2013)在《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研究》文中认为“式”是秦时的一种法,从法律角度上来看,它包含有文书格式和司法程序两方面的内涵。睡虎地秦简中的《封诊式》是我们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式”之法,比此前所见魏晋时期的《大统式》早了很多年。《封诊式》前两篇是治狱和讯狱的条例,具有补充法律条文的性质。其后二十三篇是根据实际案例改编的文书程式。程式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秦时官吏书写各类文书的示范,具有规范格式的作用。二是作为审理案件的一个参照,具有规范司法程序的作用。编写者将《封诊式》二十五篇按照改编案例的内容进行编联,并兼顾各种不同性质的文书。《封诊式》的文书格式类型可分为爰书类和非爰书类,其中爰书类文书格式包括笞掠爰书、抓捕爰书、封守爰书、勘检爰书和审案爰书;非爰书类可分为查证文书和解送文书,另外《封诊式》户籍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的格式。《封诊式》中的文书所规范的司法程序比较明显的有审讯程序、封守程序、勘检程序、告诉程序以及审案程序。其中前面四种程序是第五种程序的具体规范。《封诊式》中普遍缺乏断狱程式,与同时期的《岳麓秦简》相比较,可以加以补充,《岳麓秦简》对《封诊式》的范式有着一定的印证作用,不过《岳麓秦简·为狱奏状等四种》是一种奏谳文书,所以有其自己特定的格式,我们应加以区分。

张冬冬[10](2012)在《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选题是以研究战国、秦以降典籍所载古代史书书署制度文献为经,尝试以20世纪以来考古发掘简牍书迹实物的整体作为主体考察材料,主要从①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②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③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④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⑤20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⑥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⑦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⑧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与其书署形制的特点,⑨周代外史(大学)“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谕书名”教育,同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之间的关系,⑩书署课吏制度中“兼会杂体”与“正文字”对书法史五体并存的影响。等10个方面来探讨和论述:简牍书署制度的存在状况以及对早期中国字体的演变与书法史以及魏晋以降书法“名家流派时代”的决定性意义为主要目的。

二、略谈“马”的习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马”的习语(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翻译论视阈下的袁可嘉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二章 整体翻译论的建构
    2.1 翻译与其他行为、与社会语境的融合
    2.2 译文语言、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
    2.3 译文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
    2.4 译者翻译思想及实践的切合
    2.5 翻译对其他行为、对社会的整体价值
第三章 袁可嘉翻译、创作、治学的三位一体
    3.1 翻译、创作、治学的遇合(20世纪40年代)
        3.1.1 追求现代主义的社会语境
        3.1.2 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写与新诗现代化诗论
        3.1.3 现代主义诗论与诗篇的翻译
        3.1.4 翻译、创作、治学遇合的现代主义命题
    3.2 翻译、创作、治学的互动共生(20世纪50至60年代)
        3.2.1 追求进步文艺的社会语境
        3.2.2 新民歌诗写的阶段性尝试
        3.2.3 外国进步文学研究与文论编纂
        3.2.4 进步文学与西方文论的翻译
        3.2.5 翻译、创作、治学互动共生的追求进步尺度
    3.3 翻译、创作、治学的回归(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3.3.1 文艺追求自由与现代主义涌入的社会语境
        3.3.2 现代诗写的情绪复萌
        3.3.3 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
        3.3.4 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文论的协同翻译实践
        3.3.5 翻译、创作、治学回归的现代主义向度
第四章 袁可嘉诗歌翻译文本的整体特性
    4.1 诗人译诗:语言、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
        4.1.1 原文整体理解的鞭辟入里
        4.1.2 译文语言、形式的识变从宜与内容的整体呈现
    4.2 深度翻译:正、副文本的整体关联
        4.2.1 译序与后记——正文本价值的预设及翻译理念的廓清
        4.2.2 译注——正文本可理解性的提升
    4.3 整体特性到经典性的升华
        4.3.1 翻译文学经典辨识
        4.3.2 彭斯诗歌翻译集的五次再版
        4.3.3 译诗《当你老了》的广泛流传
第五章 袁可嘉兼顾宏观与微观的翻译思想
    5.1 翻译、创作、治学的融合
    5.2 宏观翻译的多维审视
        5.2.1 翻译动机:联系社会“实际需要”
        5.2.2 文本选用:不译“靡靡之音”和平庸之作
        5.2.3 译者伦理:“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5.3 微观翻译的策略性调控
        5.3.1 译诗的“整体观念”
        5.3.2 诗歌风格的可译性及译者的任务
        5.3.3 习语翻译四情形及翻译加注六原则
第六章 袁可嘉翻译的社会文化价值
    6.1 丰富与革新:诗歌创作多元化的促进
        6.1.1 语言文字层面
        6.1.2 格律层面
    6.2 翻译之力:文学思潮演进的助推
        6.2.1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助推
        6.2.2 进步文学思潮的助推
    6.3 文化搬运:西方文化的引入
        6.3.1 宗教文化
        6.3.2 习俗文化
        6.3.3 古希腊文化
        6.3.4 工业文明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发现及结论
    7.2 研究启示——创作型、学者型翻译家研究的整体性进路
    7.3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袁可嘉主要着译成果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曲子词简介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敦煌曲子词及汉语史复音词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及复音词概况
    第一节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的判断标准
        一、意义标准
        二、修辞标准
        三、词频标准
    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概况
        一、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概述
        二、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结构
第二章 敦煌曲子词单纯复音词
    第一节 联绵词
        一、双声联绵词
        二、叠韵联绵词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第二节 叠音词
        一、形容词
        二、副词
        三、拟声词
    第三节 音译词
        一、双音节
        二、多音节
第三章 敦煌曲子词并列式复音词
    第一节 语义构成
        一、同义并列
        二、类义并列
        三、反义并列
    第二节 词性构成
        一、前後词性一致
        二、前後词性不一致
    第三节 语序构成
        一、AB与BA同时存在於敦煌曲子词
        二、只有BA存在於敦煌曲子词
第四章 敦煌曲子词偏正式复音词
    第一节 语义构成
        一、有关人或事物
        二、有关动作、行为
        三、有关性质、状态
    第二节 词性构成
        一、前後词性一致
        二、前後词性不一致
第五章 敦煌曲子词其他结构复音词
    第一节 支配式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二节 主谓式
    第三节 补充式
        一、语义构成
        二、词性构成
    第四节 附加式
        一、前附加式
        二、後附加式
    第五节 重叠式
第六章 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第一节 共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一、共时比较文献
        二、共时比较角度复音词构词统计表
        三、共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构词法及其特点
    第二节 历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特点
        一、历时比较文献
        二、历时比较角度复音词构词统计表
        三、历时比较角度下敦煌曲子词复音词构词法及其特点
第七章 敦煌曲子词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
    第一节 补充词条
    第二节 补充义项
    第三节 补充书证
    第四节 提前书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语料、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概况研究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开设
        一、语文课程的实施
        二、指导思想的影响
        三、语文教材的编纂
    第二节 语文教材基本情况
        一、教材名称分类
        二、教材版本分类
        三、教材使用分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研究
    第一节 选文分布
        一、选文篇数分布及重复度
        二、选文篇幅分布及年级增幅
    第二节 选文出处
        一、无产阶级革命者署名作者选文占重要地位
        二、“报纸”和“文集”是选文的两大资料来源
    第三节 选文内容
        一、“革命”成了选文思想教育的重要主题
        二、选文知识教育紧紧围绕思想教育展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词语研究
    第一节 词语的使用
        一、词种的界定与阶段分布
        二、高频词语的界定及其在词语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词语的大量存在不符合词语复现规律
        四、从词语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词语教学的阶段性
        五、成语、习语和缩略语是三种固定格式的词语
    第二节 词类
        一、词类知识教学
        二、广义词类与狭义词类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划分系统
        三、前100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用情况分析
        四、其他狭义词类的词种排序
    第三节 词语的释义
        一、词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二、短语义释例的组成与分布
    第四节 农村常用词
        一、农村常用词词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词在中小学词语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汉字研究
    第一节 汉字的使用
        一、字种的界定与年级分布
        二、高频汉字的界定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地位
        三、单次汉字的大量存在不利于汉字学习
        四、从字的共用与独用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阶段性
        五、字的笔画数难度基本符合中小学汉字教学特点
        六、非常用字比例偏高
        七、生字难字的超纲、缺漏与重复
    第二节 汉字的要素
        一、字音教学贯穿于五大教学环节中
        二、字形教学以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教学为主
        三、字义教学以字义释例为主
    第三节 农村常用字
        一、农村常用字字种及语义分布
        二、农村常用字在中小学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教学和语言能力研究
    第一节 语言教学分析
        一、正文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语言知识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语言练习教学有助于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和巩固语言知识
    第二节 语言能力分析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二、阅读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三、写作能力的教学类型分布
    第三节 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一、正文语言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二、语言知识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三、语言练习教学对语言能力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教材语言使用特征、功能和原因研究
    第一节 语言使用特征
        一、基于教材编排的语言使用特征
        二、基于“革命”主题的语言使用特征
        三、基于情感表达的语言使用特征
        四、基于少年儿童的语言使用特征
    第二节 语言使用功能
        一、知识教育功能
        二、思想教育功能
    第三节 语言使用原因
        一、语文课程性质方面的原因
        二、编写指导思想方面的原因
        三、社会语言渗透方面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结论
    二、余论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6)现代汉语中与数量结构有关的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依据
    1.3 文献综述
    1.4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
第二章 现代汉语“V+得+一M+NP”构式研究
    2.1 引言
        2.1.1 例示
        2.1.2 学界已有研究
        2.1.3 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2.2 “V+得+一M+NP”构式的共时考察
        2.2.1 构式义分析
        2.2.2 构件分析
        2.2.3 构式的使用动因分析
    2.3 “V+得+一M+NP”构式的历时考察
        2.3.1 构式产生的一些前期条件
        2.3.2 构式萌芽、定型、发展
        2.3.3 构式义的理据性分析
        2.3.4 构式固化引起的构件演变
        2.3.5 构式化过程图示
    2.4 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S)那叫一个X”构式研究
    3.1 引言
        3.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3.1.2 构式地位认定
        3.1.3 学界已有研究
        3.1.4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2 “(S)那叫一个X”构式的意义、功能
        3.2.1 “(S)那叫一个X”的构式义
        3.2.2 构式义的理据
        3.2.3 构式的语用功能
    3.3 构式中S与X的语义关系
        3.3.1 S的类型
        3.3.2 S与X的语义关系
    3.4 “(S)那叫一个X”构式的主观化历程
        3.4.1 构式的两次主观化历程
        3.4.2 两次主观化历程的对比
    3.5 构式的发展
        3.5.1 “(S)那叫一个X”构式的形成
        3.5.2 “(S)那叫一个X”构式的变体
    3.6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好(一)个NP”构式研究
    4.1 引言
        4.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2 学界已有研究述评
        4.1.3 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4.2 “好(一)个NP”的历时发展
        4.2.1 “好个NP”的产生时代
        4.2.2 唐代“好个X”中“好个”的性质
        4.2.3 宋代的“好(一)个X”构式
    4.3 “好一个NP”共时层面的两个问题
        4.3.1 “好一个NP”的使用动因
        4.3.2 构式中“好”的语义指向
    4.4 “好一个NP”的构式家族
        4.4.1 其他量词的构式实例
        4.4.2 “好一个NP”的相关构式
        4.4.3 相关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X)整个一M(Y)”构式研究
    5.1 引言
        5.1.1 “整个一M+Y”的两种形式
        5.1.2 “整个一M+Y”的研究现状
        5.1.3 尚存的问题
        5.1.4 本部分语料使用的说明
    5.2 “(X)整个一M(Y)”的构件分析
        5.2.1 构式中“X”的分布情况
        5.2.2 构式中“M”的分布情况
        5.2.3 构式中“Y”的分布情况
    5.3 “(X)整个一M(Y)”的构式义
        5.3.1 “(X)整个一M(Y)”贬抑义分析
        5.3.2 “(X)整个一M(Y)”评价义分析
    5.4 “(X)整个一M(Y)”构式的固化
        5.4.1 构式整体的固化
        5.4.2 “整个”的演变
        5.4.3 “整个一个”的构式化
    5.5 “(X)整个一M(Y)”的构式变体
        5.5.1 (X)整个一(Y)
        5.5.2 (X)整一个(Y)
    5.6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一群NP”构式研究
    6.1 引言
        6.1.1 “一群NP”的两种类别
        6.1.2 构式“一群NP”的研究述评
    6.2 “一群NP”构式义的理据
        6.2.1 量词“群”的语义积淀及重现
        6.2.2 量词本身具有的比喻功能
    6.3 与“一群NP”相近的两类格式
        6.3.1 一帮NP
        6.3.2 一伙NP
        6.3.3 两条倾向性规律
    6.4 小结
第七章 现代汉语“一X一个Y”构式研究
    7.1 学界已有研究述评
        7.1.1 已有研究
        7.1.2 尚存的问题
    7.2 “一X一个Y”的结构类型
        7.2.1 偏正型
        7.2.2 补充型
        7.2.3 动宾型
        7.2.4 并列型
    7.3 “一X一个Y”的构式义
        7.3.1 “一L一个N”的构式义
        7.3.2 “一L一个A”的构式义
        7.3.3 “一L一个V”的构式义
        7.3.4 “一V一个A”的构式义
        7.3.5 “一V一个N”的构式义
        7.3.6 “一V1一个V2”的构式义
        7.3.7 小结
    7.4 构式的构件分析
        7.4.1 X与Y的音节特点分析
        7.4.2 两种基本形式中“一”的不同功能
    7.5 构式的主观性分析
        7.5.1 构件非范畴化
        7.5.2 意义整体固化
        7.5.3 言者交际意图显化
    7.6 构式的相关格式
    7.7 附录
第八章 现代汉语“A一M(,)B一M”构式研究
    8.1 引言
        8.1.1 研究对象界定
        8.1.2 已有研究述评
        8.1.3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
    8.2 “A一M(,)B一M”构式的不同类型
        8.2.1 完全词汇义,全无引申义
        8.2.2 完全词汇义,细节引申义
        8.2.3 保留词汇义,再加引申义
        8.2.4 保留词汇义,多种引申义
        8.2.5 偏移词汇义,有时有歧义
        8.2.6 偏移词汇义,再加引申义,更像是习语
        8.2.7 虚化词汇义,具有引申义,已经成习语
    8.3 构式义产生的机制
        8.3.1 交替义的产生
        8.3.2 周遍义的产生
        8.3.3 “散乱而不集中”义的产生
        8.3.4 其他引申意义的产生
    8.4 构式主观性分析
        8.4.1 语用推理是主观性的集中体现
        8.4.2 意识涌现是主观性的重要体现
    8.5 已经习语化的“A一M(,)B一M”个案分析
        8.5.1 已经习语化的个案
        8.5.2 习语类“A一M(,)B一M”的特点
    8.6 小结
第九章 现代汉语“V+一M+是+一M”构式研究
    9.1 引言
        9.1.1 研究对象界定
        9.1.2 构式地位认定
        9.1.3 学界已有研究述评
        9.1.4 可做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9.2 构件及构式的分布
        9.2.1 构件的分布
        9.2.2 两种构式义的语体分布
    9.3 构式对构件的压制
        9.3.1 构式中V的非范畴化
        9.3.2 构式中数量结构的非范畴化
    9.4 构式浮现意义的产生过程
        9.4.1 构式会话含义的产生
        9.4.2 构式承继理据
    9.5 构式语篇依赖性
        9.5.1 构式是否具有评价义需要借助语境解读
        9.5.2 言者对某事件的态度需要借助语境解读
        9.5.3 事件是否完成需要借助语境解读
        9.5.4 是否具有量的累积需要借助语篇解读
    9.6 “V+一M+是+一M”的一些相关格式
        9.6.1 V一M算一M
        9.6.2 一M是一M
第十章 现代汉语“一M比一M+A/VP”构式研究
    10.1 引言
        10.1.1 例示
        10.1.2 已有研究述评
        10.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0.2 构式的构件分析
        10.2.1 “VP”还是“A”
        10.2.2 构式中的“M”
    10.3 构式的句法功能
        10.3.1 充当谓语
        10.3.2 充当补语
        10.3.3 充当定语
        10.3.4 充当宾语
        10.3.5 充当独立小句
    10.4 构式家族及其承继关系
        10.4.1 比较范畴的原型特征
        10.4.2 四类子构式所具有的比较范畴特征
        10.4.3 四种子构式的构式义获得理据
        10.4.4 四类子构式的异同比较
    10.5 遍指性“一M比一M+VP”的判定标准
        10.5.1 判定标准分析
        10.5.2 一些非典型例子
    10.6 构式的产生时间
    10.7 小结
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有+数量结构”构式研究
    11.1 引言
        11.1.1 “有”的意义类别
        11.1.2 “有+数量结构”的研究述评
        11.1.3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1.2 “有+数量结构”的类型及其分布
        11.2.1 “有+数量结构”的类型
        11.2.2 “有+数量结构”的句法分布
    11.3 “有+数量结构”的构式义
        11.3.1 “有+数量结构”构式
        11.3.2 “V+有+数量结构”构式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数量结构的功能
    12.1 数量结构的基本功能
        12.1.1 表量功能
        12.1.2 指代功能
        12.1.3 完句功能
        12.1.4 修饰和陈述功能
        12.1.5 修辞功能
    12.2 数量结构相关功能的理据性
        12.2.1 表量功能的理据性
        12.2.2 修辞功能的理据性
        12.2.3 量词的功能
        12.2.4 构件对构式义的作用
    12.3 数量结构的其他功能
        12.3.1 标记功能
        12.3.2 数量结构的副词性功能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数量结构构式的共性与个性
    13.1 均存在非范畴化现象
    13.2 通常表示非真值意义
    13.3 均存在主观化现象
    13.4 多数具有评价、感叹功能
    13.5 小结
第十四章 结语与余论
    14.1 本文的基本观点
        14.1.1 理论观点
        14.1.2 各章具体观点
    14.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2.1 创新之处
        14.2.2 不足之处
    14.3 余论
        14.3.1 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的切合度
        14.3.2 辩证地认识构式语法理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学生英语习语习得模式理论及其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中文文摘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hesis
    1.2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Thesis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Idioms
    2.1 The Definition of Idioms
    2.2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dioms
Chapter Three Previous Studies on English Idioms
    3.1 Foreign Scholars' Studies
    3.2 Studies of Chinese Scholars at Home
    3.3 Problems of Previous Studies
Chapter Fou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Idioms Acquisition S-S-P-C Model
    4.1 The Approach of Syntactic Analysis
    4.2 The Approach of Semantic Analysis
    4.3 The Approach of Pragmatic Perspective
    4.4 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4.5 Integrating S-S-P-C Approach
Chapter Five A Teaching Experiment of S-S-P-C Model
    5.1 Research Questions
    5.2 Research Methods
    5.3 Procedures
    5.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The Summary of S-S-P-C Model
    6.2 Theoretical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8)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Motivations and Purpose
    0.2. Research Methodology
    0.3 Source of Material Collection
    0.4 Outline of the Thesis
Chapter On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preting Chinese Idioms inPolitical Speech(ICIPS)
    1.1 Classification of Idioms Used in ICIPS
        1.1.1 Proverbs
        1.1.2 Set Phrase
        1.1.3 Ancient Poem
    1.2 Special Features Reflected from ICIPS
        1.2.1 Features in Source Language
        1.2.1.1 Written Style
        1.2.1.2 Semantic Unity
        1.2.1.3 Figurative Meaning
        1.2.1.4 Culture-specific Connotation
        1.2.2 Manifestation of the Features
        1.2.2.1 Direct-speech-oriented
        1.2.2.2 Domestication-oriented
        1.2.2.3 Foreignization-oriented
        1.2.2.4 Supplement-oriented
        1.2.2.5 Simplification-oriented
    1.3. Difference between Idiom Interpreting and Idiom Translation
Chapter Two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in Interpreting ChineseIdioms
    2.1. Problems
        2.1.1 Misinterpreting
        2.1.2 Missing
        2.1.3 Failures to Follow Interpreting Criteria
        2.1.4 Failures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Communicative Effect
    2.2 Causes of the problems
        2.2.1 Interpreters' Lack of SL Literary Cultivation
        2.2.2 Interpreters' Lack of Solid Bilingual Skills
        2.2.3 Interpreters' Lack of Good Deskwork before Interpreting
    2.3 Requirements
        2.3.1 Solid Bilingual Skills as the Base
        2.3.2 Well-prepared in Deskwork Before Interpreting
        2.3.3 Proper Interpreting Techniques Adopted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Suggested to Problems in ICIPS
    3.1 Good Preparations Before Interpreting
        3.1.1 SL Idiom Knowledge Build-up
        3.1.2 Thematic Knowledge Build-up
        3.1.3 Consideration of SL Speaker and TL Audience
        3.1.4 Psychology Preparation
        3.1.5 Technical Preparation
    3.2 Criteria to Be Followed in ICIPS
        3.2.1 Correct in Meaning
        3.2.2 Quick in Response
        3.2.3 Smooth in TL Expression
        3.2.4 Relation among Three Criteria
    3.3 Techniques Applicable to ICIPS
        3.3.1 Direct Speech for Correctness
        3.3.2 Generalization for Quickness
        3.3.3 Replacement for Smoothness
        3.3.4 Explanation for Transcending Culture Difference
        3.3.5 Segmentation against Missing
        3.3.6 Self-correction against Misinterpreting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详细摘要

(9)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封诊式》研究概述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封诊式的内容与性质
    2.1 《封诊式》的定义
    2.2 《封诊式》的内容
    2.3 《封诊式》的性质
第3章 《封诊式》单篇解析
    3.1 治狱
    3.2 讯狱
    3.3 有鞫
    3.4 封守
    3.5 覆
    3.6 盗自告
    3.7 □捕
    3.8 □□
    3.9 盗马
    3.10 争牛
    3.11 群盗
    3.12 夺首
    3.13 □□
    3.14 告臣
    3.15 黥妾
    3.16 迁子
    3.17 告子
    3.18 疠
    3.19 贼死
    3.20 经死
    3.21 穴盗
    3.22 出子
    3.23 毒言
    3.24 奸
    3.25 亡自出
第4章 《封诊式》中的“式”
    4.1 文书范式
        4.1.1 爰书类文书程式
        4.1.2 非爰书类文书程式
        4.1.3 籍贯表达格式
    4.2 司法程序
        4.2.1 审讯程序
        4.2.2 封守程序
        4.2.3 勘检程序
        4.2.4 告诉程序
        4.2.5 审案程序
第5章 《岳麓秦简》与《封诊式》比较研究
    5.1 审案爰书
    5.2 查证逃亡
    5.3 勘检侦查
    5.4 审讯程序
    5.5 鞫与论
        5.5.1 断狱文书程式
        5.5.2 断狱程序
    5.6 诉讼程序
    5.7 《亡自出》与奏谳文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 B:《封诊式》释文选注

(10)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状况概述
    1.2 本研究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用简用牍及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综述
    2.1 简、牍的源流及简牍书署制度的概念
    2.2 简牍年代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2.3 简牍书署制度研究的成果、内容及现状
    2.4 用简、用牍制度的起源
    2.5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出土战国楚系竹简册的类型学分类及简牍学特征
        2.5.1 楚地出土简册年代学综论
        2.5.2 出土战国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早期、中期前段至中期
        2.5.3 出土战国楚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后段至中期偏晚
        2.5.4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战国中期晚段竹书的代表
        2.5.5 出土战国楚简册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战国晚期早段至晚期
        2.5.6 系年未能确定或信息不全面的部分战国楚地出土简册
    2.6 简牍署书文字的字体及书写特征
        2.6.1 战国楚系简牍文字概念的界定
        2.6.2 战国简牍楚系文字字体的书写特征
第三章 简牍制度的起源及先秦简牍实物的抄手
    3.1 先秦佚籍文献、卜筮祭祷与司法文书等三类写手间的联系及其书署形制特点
    3.2 简牍书署制度中的先秦两汉古佚籍抄件特点
    3.3 文献中书署制度的主体与先秦简牍实物中的签署人
    3.4 周代小学六艺教育中的“书名”传习及书写实物的对应考察
    3.5 包山 M2 楚墓所出土文书类及卜筮祭祷类简文,所见署名分类及战国简牍书署制度的探讨
        3.5.1 包山 M2 楚墓出土文书简简文后署名的分类与书写风格的划分
        3.5.2 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筮祷祠简简文中的署名之分类及书写风格的划分
第四章 秦及两汉时期——简牍书署制度的完成
    4.1 “掌官书以赞治”的周代史官与秦汉衙署府史、胥吏的“史书而仕宦”的传承关系
    4.2 秦汉之际以书课吏制度的书署专门之学
    4.3 20 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出土秦简、秦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4.3.1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战国秦至始皇前期
        4.3.2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秦始皇嬴政至二世时期
        4.3.3 出土秦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秦与西汉之相交叠时期
    4.4 秦系简牍署书文字实物的时代下限
        4.4.1 秦系简牍文字的专称——“署书”概念的界定与近年来考古所见实物的关系
        4.4.2 秦系简牍署书的书写特点
    4.5 秦汉宦学教本——早期习书的“法帖”
        4.5.1 《为吏之道》作为秦代学吏制度习字教本的文献依据
        4.5.2 《为吏之道》在书写风格及字形结体上同其它秦汉简牍抄件的联系
第五章 两汉简牍年代学及其简牍学特征
    5.1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长江流域汉代墓葬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5.1.1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含帛书)类型学分类的第一期——西汉早期至武帝期
        5.1.2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二期——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
        5.1.3 汉代墓葬出土简牍类型学分类的第三期——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
        5.1.4 两汉简牍部分详细系年待公布或无法确定者
    5.2 20 世纪初以来,西北地区汉代边塞遗址简牍(含纸文书)的发现及其简牍学特征
        5.2.1 敦煌汉简部分
        5.2.1.1 1949 年以前,有关敦煌及部分楼兰遗址出土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5.2.1.2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敦煌汉简的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成果
        5.2.1.3 1949 年以来,新发现敦煌汉简的发掘与整理
        5.2.2 罗布淖尔汉简部分
        5.2.3 居延汉简部分
        5.2.3.1 1949 年以前,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5.2.3.2 1949 年以来,国内有关旧居延汉简图版与释文的整理与研究成果
        5.2.3.3 1949 年以来,台湾对旧居延汉简图版及释文的最新研究成果
        5.2.3.4 新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工作的进展
        5.2.4 1949 年以来,甘肃省东部——武威地区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5.2.5 1949 年以后,西域地区于阗、尼雅等地区出土汉简牍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第六章 简牍制度在两汉的形成
    6.1 古代简牍制度文献的比勘、研究与分析
    6.2 从简牍出土实物与文献的比勘,看简牍制度的形成
    6.3 汉代简牍署书体——“八分”的起始年代问题
    6.4 20 世纪以来出土简牍中所载秦汉字书兼法帖:《仓颉篇》书体之研究
第七章 简牍书署制度对名家流派书法时代的决定性影响
    7.1 简牍书署制度对秦汉书法风格的决定性影响
    7.2 简牍缀联与后世书法作品的行款
        7.2.1 简牍缀联与书写顺序
    7.3 史“掌官书以赞治”的化石性标志——简牍书迹行款中装饰性笔画:掠磔饰笔
        7.3.1 问题的提出
        7.3.2 掠磔笔画在两汉简牍书迹中出现的规律
        7.3.3 装饰性掠磔笔划在两汉简牍书迹章法中的作用新探
        7.3.4 “掠磔笔划”的渊源及其与隶变的关系
        7.3.5 书简书牍制度对秦汉其它写件的影响
    7.4 秦汉简牍文书习语与汉代早期草书形成的关系
        7.4.1 西汉早期简牍草书体系年的考察
        7.4.2 简牍文书中习语与简署书体书写草化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三国、两晋及六朝——简牍与纸张的交替时代
    8.1 三国、孙吴及魏晋时期简牍所载的署书及署书书体的渊源与流变
        8.1.1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吴至十六国时期简牍的类型学分类及其简牍学特征
        8.1.2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晋六朝简牍的简牍学特征及类型学分类
        8.1.3 20 世纪初以来出土三国、两晋时期无法系年的简牍
    8.2 20 世纪以来,西域地区新疆楼兰遗址等出土汉晋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8.2.1 1949 年以前,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发现、整理与研究
        8.2.2 1949 年以来,有关新疆楼兰遗址内汉文魏晋木简牍及纸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8.2.3 1949 年以后,新疆楼兰地区出土简牍的发现与整理工作
    8.3 书署字体在简牍制度探讨上的重要地位
        8.3.1 简牍书署制度的研究对探讨书法艺术基本美学的重要意义
馀论
论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发表的学术专着、论文目录

四、略谈“马”的习语(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翻译论视阈下的袁可嘉翻译研究[D]. 黄元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敦煌曲子词复音词研究[D]. 马小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文革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研究[D]. 罗树林. 厦门大学, 2018(07)
  • [6]现代汉语中与数量结构有关的构式研究[D]. 王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7]大学生英语习语习得模式理论及其实践探索[D]. 陈慧. 福建师范大学, 2014(12)
  • [8]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汉语习语口译的难点与对策[D]. 莫敏. 中南大学, 2013(03)
  • [9]睡虎地秦简《封诊式》研究[D]. 张孝蕾. 湖南大学, 2013(05)
  • [10]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D]. 张冬冬. 吉林大学, 2012(04)


哈利·波特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文学论文

上一篇:论民法的私法属性
下一篇:周围神经损伤相关神经元变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