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云娘苏菲宝贝——“个人写作”的风化史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芸娘 莎菲 宝贝──“私人化写作”的风化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肖燕[1](2018)在《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1990年代可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黄金时代,无论其小说创作,还是文学的批评跟踪,均呈现出繁盛的态势。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依旧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不断的文本实践中再次把“个人化写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个人化写作”有了新的写作面貌,不再是1990年代拘囿在女性私人空间的写作,而有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更灵活的写作形式,更多变的写作语言等。总之,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选取了六位备受学界关注的新生代女作家,林白、陈染、徐坤、海男、卫慧、棉棉,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大时间段来考察“个人化写作”概况,揭示新世纪“个人化写作”的新变,并从整体视域评估其写作价值。笔者在文本细读基础上,运用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在对比对照中以期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有更全面深刻的分析。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新生代女作家小说研究现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小说作品,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个人化写作”研究、“身体写作”研究,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大范围研究命题重复化,小说跟踪批评滞后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实质上,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是在两种写作支脉的互相拉锯中向前推进:一种聚焦女性私人空间,扎根于作家亲身经验,代表作家如林白、陈染、卫慧、棉棉;另一种注重干预现实,始终秉持着独立思考的文学批判精神,解剖、批判一切集体主流之变体,代表作家如徐坤。“个人化写作”在两种价值相反的文本实践中,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意义。1990年代末,两种写作陷入困境,实质上,女作家面临的均是女性自我与外部现实平衡的问题。第二章: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新世纪语境中,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发生流变,呈现出更开放、包容的写作姿态。第一节主要论述走向女性自我与现实共融的“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两条支脉的“个人化写作”实质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新世纪初,女作家深处写作困境,逐渐意识到另一写作支脉的优势,尝试在小说创作中吸取其经验,以此走出困境。第二节主要论述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显现出决然的写作姿态,它试图告别过去,另辟写作蹊径,最终打破了“个人化写作”聚焦于女性私人空间的神话,实现了写作主体、空间、语言等多层面的嬗变。第三节主要论述走向市场的“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写作”走向市场,逐渐把市场利润、大众审美作为写作风向标,大到主题内容,小到题目、封皮版面设计,“个人化写作”完全沦为一种公众性暴露。第三章:评估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价值。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尤其是其写作的“流变”,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是否为当下写作提供动力、新的写作资源,这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节主要围绕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进行阐释。女性身体是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的基点,“个人化写作”的每一次突围,女性自我价值的每一次确认,都与其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其价值所在,为当下提供了一种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的写作范式。第二节主要围绕女性生存之痛进行阐释。新生代女作家发现了女性存在的更多可能性,并揭示出其女性存在的悖论,丰富了女性书写的主题。第三节主要分析“个人化写作”走向底层民间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市场、底层民间虽激活了“个人化写作”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论文突破了现有研究固化的框架,从1990年代、新世纪两个时间段审视新生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研究视域更为完整。发掘出1990年代沉没已久的另一“个人化写作”支脉——干预现实、批判集体主流之变体的写作,揭示出新世纪女作家“个人化写作”的流变,这有着较大意义。

卢瑜萍[2](2018)在《“企慕情境”视野下的《浮生六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浮生六记》属于回忆类的自传体叙事散文,是作者沈复对于人生阅历的真实记录与深情喟叹。它充溢着作者对于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以及有感于命运多舛的无奈、迷惘和悲怆之情。文学作品中的“企慕情境”指的是人们企羡的一切美好愿望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表现的是一种心恒念之,弃之不舍,求之不得的美学心境。西方浪漫主义者注重个人的主观情感和理想,强调以美学的态度诗意地、抽象地生活,并且将“自我”预设成具有绝对创造力和超能力的浪漫主体。但是,这就决定了他们缺少直面客观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容易在现实社会的残酷打击下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难以消解的困惑,最终陷入到美好理想与困顿现实的矛盾之中。据此,钱钟书将这种“望对岸而伸手向往”的西方浪漫主义之说定义为具有美学内涵的“企慕情境”。本论文旨在全面解读《浮生六记》中所体现的“企慕情境”,深入分析沈复和陈芸俩人企慕成悲的缘由所在,以及探讨“企慕情境”视野下的《浮生六记》所展现出的美学内涵。沈复和陈芸对婚恋爱情满怀永恒不变的强烈企盼,企羡自在随性的家居生活,并且期许谋生之道能够为己所爱。然而,他们所有美好的愿景和企慕情愫,都在现实追寻中企慕成空,最后化为弥漫着悲伤色彩的怅望之情。而造成他们企慕成悲的缘由,一是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泛滥,而且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担荷精神,为性情所累;二是来自于中国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他们的性情、志趣和行为不为礼法所容;三是游幕生活苦闷不已,并且沈复落入到只能以此为业的两难困境之中。沈复在书中叙述自身经历时,对人生进行着广泛的揭示,展示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寻、生命不完美的真相和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这种具有人生意义的“企慕情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经验,而《浮生六记》的价值和意义便由此体现出来了。“企慕情境”视野下的《浮生六记》所蕴含的美学内涵,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沈复夫妇不为物役的超然心境,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态度和价值取向。他们在企盼各种美好愿景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对于生命自由的渴慕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寻。他们讲求心灵上的品味和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从而展示出了他们所特有的美学内涵:性灵之美、生活之美以及带有作者本人价值取向的作品美。

李晓丽[3](2012)在《“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日常生活叙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中,“新生代”小说由于对当代生活的近距离、多方位、多层面书写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叙事的重要代表。而当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具有展现当代生活世界图景与颠覆男性文化权威的双重意义。因此,本文将“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确定为研究对象。论文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和当代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多向关注背景下,以“新生代”男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为参照,展开对“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的梳理与批评。“新生代”女作家的代表作品表明,她们对当代日常生活的书写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一方面,她们与“新生代”男作家共同展示当代物质社会和消费社会场景中的新质,包括物质追求和欲望图景,当代人爱情、婚姻的变异以及它们对当代人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但与男作家注重宏观、理性的观察与提炼不同,“新生代”女作家更注重对其渐变过程进行追踪,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丰富的女性生命感受。另一方面,她们深入体味日常生活的恒常、稳定、温情与丰厚给女性生命带来的温暖和寄托,思考人伦亲情对女性成长的意义与局限,追问爱情婚姻伦理中爱与欲的关系。“新生代”女作家在进行日常生活书写的过程中,还呈现出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不同角度感性话语的建构增强了作品的日常性“质感”与女性韵味。“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但是这一批作家由于宏大历史背景的缺失与创作青春期的局限,小说也存在开掘不深、单调重复、女性意识混沌不明等缺陷,她们的创作还有待于从思想境界和审美层面做进一步的提升。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有五章。引言部分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阐释“新生代”、“日常生活”等相关概念,同时也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基本思路。第一章就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对日常生活的呈现加以梳理,藉以呈现“新生代”女作家日常生活写作的文学背景。具体涉及“五四”新文学到20世纪40年代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启蒙、革命的复杂关系,1949年以后女性日常生活叙事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纠结,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女性写作如何呈现日常生活与女性生存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第二章探讨“新生代”女作家的物质书写。其中包括辨析小说中不同女性人物的“恋物”情结,分析女性如何通过对“物”的钟情与经营体会生命的丰厚,寻找生命的恒常。同时以“新生代”男作家的创作为参照,对“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中用女性身体换取物质的现象进行了剖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和呈现“新生代”女作家在日常人伦情感方面的书写。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如何通过特定的途径回到对日常人伦情感的关注,分析其作品中的父女、母女关系、姐妹情谊和“血亲禁忌”,关注其在人伦情感的表达中对非理性的挖掘。第四章考察“新生代”女作家对当代欲望场景和情爱困境的表达。这方面内容具体体现为对女性欲望奇观的展示,也体现为对当代情爱婚姻生活中爱与性的分离、爱与欲的纠缠、技术时代的爱情想象的艺术表现。同时,本章分析了女性作品中如何以空间化的方式展示婚姻的困境,以及日常化生存对爱情婚姻理想的解构等。第五章对“新生代”女作家审美表达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新生代”女作家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呈现出对女性叙事话语不同方向的试探。包括对女性“个人型叙述声音”的强调,对“闲聊体”与“闲话体”的文体尝试,以及对“气息”、“迷雾”等生活“杂质”的提取等。这些方式使她们小说中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加感性化、生活化。结语部分概括全文,认为大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仍具有女性“青春写作”的痕迹;肯定其日常生活叙事对当代女性写作关注当下、回归本土性、认同传统文学因素等方面提供的有益思考和参照;指出其在思想内涵、审美表达方面的不足,对其进一步提升寄予期待。

黄强[4](2007)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文中研究说明《浮生六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它自身的感染力。俞平伯先生说它"确也有眩人的力";二,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已经过去,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着出现之后的乾嘉时期,它的存在填补了这一时期缺乏叙事文学精品的空白。三,在中国古代"性灵文学"的历史系列链上,它是重要的一环。

黄强[5](2007)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文中提出《浮生六记》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叙事文学作品,它的价值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它自身的感染力。俞平伯先生说它"确也有眩人的力";二,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已经过去,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着出现之后的乾嘉时期,它的存在填补了这一时期缺乏叙事文学精品的空白。三,在中国古代"性灵文学"的历史系列链上,它是重要的一环。

傅华强[6](2006)在《人性启蒙·反抗压抑·身体游戏 ——论新时期“性爱叙事”话语旨归之变异》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性爱叙事”话语旨归之变异的描述和分析,呼唤重建文学之“根”,重建民众爱的家园。 新时期叙事作品中“性爱叙事”话语旨归呈现为“人性启蒙”、“反抗压抑”和“身体游戏”变异曲线。同时也相对应地隐含了“爱的呼唤与性回归”、“爱的奔突与性的突围”和“爱的缺席与性狂欢”等具有时代特质的爱情中灵与肉的生态特征。新时期“性爱叙事”话语旨归所表现出的由爱情理想向性爱现实的滑落,其实意味着“诗性”追求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失落与逃遁,人类爱的精神家园被悬置。 文学话语如果仅仅停留于生命力的本能状态,不是从中升华出纯文学来,而是使文学降为动物本能的宣泄,这本身恰好表明了文学生命力的不足和贫弱,把“回到肉身”等同于“快感体味”,其结果,只能盛产欲望的垃圾和精神的死尸。最终,可能会导致当代文学的真正“死亡”。 因此,要呼唤重建文学之“根”,文学要肩负起重建民众爱的家园的重任!

黄强[7](2006)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文中研究说明百余年来的《浮生六记》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兴期以《浮生六记》被发现、刊行、介绍和传播为主要特征;沉寂期中,张慧剑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钩稽出重要资料,在沈复是否曾游历琉球以及游历琉球的时间等关键问题上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繁荣期中,尚有一些重要的或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应被遗漏。

冯芬[8](2005)在《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 ——精神生态批评与“70年代后”女性写作》文中认为论文试图以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精神生态批评来对世纪之交的“70年代后”女性写作进行一定的剖析。生活在以技术和商品为主导的都市世界,女性作家们以“私语化”和身体写作的方式,表达了她们对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都市真实本相的理解:世纪之交物质的丰富和挥霍、欲望的沉迷和放纵、个体身份的无羁和自由,并不能掩饰她们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和痛苦。精神生态批评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新的思想范式,不仅是对外在自然宇宙的绿色忧思,更是对人类内部精神的支撑和维护。在本论文中它主要是聚焦于都市一部分人,或称“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从精神的层面上揭示她们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那隐匿在丰富物质背后的精神的失落与幻灭,被抛弃感和生存的困惑,焦虑和绝望,以及种种现代精神病症。

唐东霞[9](2003)在《趋同性:当代中国小说现象之扫描》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当代小说从创作群体来看,景象可谓热闹:流派的迅速更新,一批批新人新作的涌现,贯彻了“百花齐放”的各种题材和体裁、创作技法的运用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坛。但在这种繁荣的盛况下面,我们仍然能发现当代小说中存在的某些弊病和有待改进的现状。本文尝试着从当代小说的“趋同性”这一个立足点切入当代小说的症候,力图选取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及文本,分析当代小说的部分文本当中存在的两种趋同倾向:即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的互为重复,作家个人作品的自我模式化(重点以女作家林白为例)。接着分别探究了形成这两种症状的深层主客观原因(如认同主流话语,追随当下热点,代文化的影响,作家自我更新能力的缺乏等等)。最后认为作家必须时刻对一切公众热点、社会主流话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张力,与一切既定的创作范式和审美格调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坚持自我本真个性的写作才是真正独特的、不重复的写作,才能建立作家的个体化世界。

陈小琼[10](2003)在《寻找夏娃 ——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女性作为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在文学中不断对自己作为人的主体位置的认同和探寻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女性自身不断解放、成长的过程。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并不是所有女作家的创作都是真正的"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理论的创始人埃莱娜·西苏的"写自己,你的身体必须被听见"已成为"女性写作"的至理名言。二十世纪文学界掀起两次女性文学创作高潮,一次是世纪初的五四女性文学;还有一次是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五四女作家们除了一部分关注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外,她们还有关注自身,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的"自传性"小说写作,这种"自传性"写作可称为真正的"女性写作"。九十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写作真正实践了西苏的理论。妇女的解放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随着世妇会的召开,女性文学创作的勃兴,女性解放事业的深入。女性文学研究已日益成为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新的课题。同时也成为文学界的热点。本文之所以选择中国五四女作家和九十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写作进行比较研究,主要是出于如下的考虑:首先,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是真正的"女性写作",女作家本人成为文学的创作主体、言说主体。因此,对它们进行研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直观、更真实、更深入的了解女性;其次,更重要的是,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的五四女作家"自传性"写作的研究至今还很少,对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比较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白。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为我们研究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最后,探讨女作家“自传性”写作,对于我们推进女性自身的解放事业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在对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进行阅读和对这两者进行研究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女权主义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并介绍它们在二十世纪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并初步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思路。接着,以实证的方法和大量的材料对自传性小说进行必要的阐明。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的"自传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讨两个时期的女作家是如何回答"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并对不同的答案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剖析。最后针对"自传性"小说写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指出,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所表现出的"女人"观以及对产生不同 "女人"观的反思是本论文的特色。

二、芸娘 莎菲 宝贝──“私人化写作”的风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芸娘 莎菲 宝贝──“私人化写作”的风化史(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90年代“个人化写作”再阐释
    第一节 聚焦女性自我的“个人化写作”
    第二节 干预现实的“个人化写作”
    第三节 世纪末的写作困境
第二章 新世纪“个人化写作”新变
    第一节 女性自我与现实的融合
    第二节 走向底层民间
    第三节 走向市场
第三章 “个人化写作”价值评估
    第一节 女性身体与自我认同
    第二节 女性生存之痛
    第三节 走向底层与市场后的价值难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2)“企慕情境”视野下的《浮生六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现状
    2.研究方法
第1章 《浮生六记》中的“企慕情境”
    1.1 感情:爱情与死亡的对抗
        1.1.1 与子偕老的婚恋愿景
        1.1.2 生死契阔的爱情悲剧
    1.2 生活:精神与物质的反差
        1.2.1 诗意栖居的人生态度
        1.2.2 经济拮据的困顿生活
    1.3 人生追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3.1 任情适性的诗学追求
        1.3.2 现实境况的无情逼迫
第2章 沈复和陈芸企慕成悲的缘由
    2.1 沈复夫妇性情观述评
        2.1.1 浪漫主义情怀的泛滥
        2.1.2 担荷精神的匮乏
    2.2 封建传统礼教重压下的自适
        2.2.1 情志不达时宜
        2.2.2 行为不合礼法
    2.3 游幕生活的苦闷与捆绑
第3章 “企慕情境”视野下《浮生六记》的美学内涵
    3.1 性灵之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3.1.1 乐观善良的美好品质
        3.1.2 不为物役的超然心境
    3.2 生活之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3.2.1 审美化的生活态度
        3.2.2 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3.3 作品之美:本自天然,不假雕琢
        3.3.1 生活际遇下的性灵书写
        3.3.2 自然隽永的语言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二、 相关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日常生活叙事与女性写作传统
    第一节 现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
        一、 在“启蒙“背景下沉浮
        二、 与“革命”话语的纠结
        三、 “家常化”与“传奇”
    第二节 当代女性文学的日常生活叙事
        一、 无奈的“退场”
        二、 在“做人”与“做女人”之间
        三、 “日常”的坚守与护卫
第二章 “新生代”女作家的物质书写
    第一节 女性时空中的“恋物”情结
        一、 围绕“物”的狂欢与沉思
        二、 “物”与生命的恒常体验
    第二节 “以性易物”与时代的光影
        一、 向“物”投诚的两难困境
        二、 “去道德化”的物质理想
        三、 未完成的物质想象
第三章 “新生代”女作家日常情怀的人伦深度
    第一节 重返日常的亲情之爱
        一、 “母”与“女”之间
        二、 父女关系的书写
    第二节 亲情伦理的深度开掘
        一、 爱与痛的交织
        二、 尴尬的血亲“暗恋”
    第三节 日常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一、 女性同盟的“乌托邦”
        二、 从“情敌”到“姐妹”
第四章 “新生代”女作家笔下的欲望景观与情爱困境
    第一节 欲望奇观与爱欲挣扎
        一、 女性身体与欲望奇观
        二、 “爱”与“欲”的炼狱
    第二节 “无爱一身轻”
        一、 爱情“游戏法”
        二、 技术时代的爱情想象
    第三节:水乳“难溶”的婚姻场景
        一、 空间交错中的婚姻真相
        二、 婚姻的日常性与情爱困境
第五章 “新生代”女作家日常叙事话语的感性特质
    第一节 “独语型”女性叙述声音
        一、 “个人型”女性叙述声音
        二、 “复调”的女性叙述声音
    第二节 女性“闲聊”话语
        一、 从“独语体”到“闲聊体”
        二、 民间生活场景的女性言说
    第三节 女性话语中的感性“杂质”
        一、 “气息”或者“迷雾”
        二、 不“闲”的“闲话”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国外文献(专着)
    二、 国内文献(专着)
    三、 国内文献(重要论文)
    四、 “新生代”女作家相关作品
附录
    “新生代”女作家研究论文汇总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6)人性启蒙·反抗压抑·身体游戏 ——论新时期“性爱叙事”话语旨归之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人性启蒙:爱的呼映与性的回归
    1. 权利意识启蒙:刘心武等的爱情表白与理想追求
    2. 理性启蒙:张贤亮的“灵肉冲突”与精神超越
    3. 身体启蒙:王安忆的性爱小说与肉体觉醒
二、反抗压抑:爱的奔突与性的突围
    1. 反抗权力压抑:王小波的自由主义和性隐喻
    2. 解构“革命”压抑:阎连科的《坚硬如水》和性抗辩
    3. 反抗现代性压抑:贾平凹的《废都》和性苦闷
    4. 反抗男权文化压抑:林白、陈染的私人化写作和性骚动
三、身体游戏:爱的缺席与性的狂欢
    1. 王朔:从“纯情”到“痞性”
    2. 卫慧、棉棉:从卖弄时尚到本能宣泄
    3. 赵凝、木子美:从身体表演到身体叫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沉寂期中的沈复生平和《浮生六记》研究
二、初兴期与繁荣期中关于《浮生六记》文体属性的研究
三、繁荣期中的其它专题研究成果考察

(8)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 ——精神生态批评与“70年代后”女性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导论
引言 从生态学视角评“70年代后”女性写作
上篇 精神生态批评理论解说
    一 从精神到精神生态
        (一) 精神义演变略考
        (二) 精神生态概念简述
    二 精神生态:文艺批评的新视域
下篇 “70年代后”女性写作初探
    一 年龄性别差异下女性写作的困惑
    二 女性写作下的个人写作或身体写作
    三 女性写作文本的具体解读与分析
        (一) 对技术世界和都市生存的质询
        (二) 欲望式的物质消费观和精神贬抑
        (三) 所谓“丰富的痛苦”的呈现和诉说
        (四) 多重身份的人物集合及家的坍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趋同性:当代中国小说现象之扫描(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当代文学流派分析 趋同性:当代小说之症状
第二章 先锋小说流派专论 共性的创新还是个性的创新
第三章 症状分析 让人担忧的当代文坛
第四章 作家个论 林白:雷同的尴尬
第五章 总论 个性的坚守才是独特的写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0)寻找夏娃 ——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序言从“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变成的”谈起
    (一)五四 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界定及其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二) 国内外有关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研究现状
    (三)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思路
二、 对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说明
    (一)五四 女性的自我言说
    (二)九十 年代女性的自我言说
三、 两个时期女作家“自传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比较
    (一)、 从“人”到“女人”
        1、 五四“人”的意识
        2、 九十年代:“女人是女人”
    (二) 从“国家、民族”到“个人”
        1、 五四:“国家、民族”的意识
        2、 九十年代:女人是“个人”
四、 两个时期女作家不同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 西方思想的影响
        1、 五四时期西方“人学”对女作家的影响
        2、 九十年代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传入
    (二) 历史的溯源
        1、 五四:秋瑾的意义
        2、 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奠基
    (三) 社会制度的影响
        1、 五四:教育制度与封建礼教制度对女作家的影响
        2、 九十年代社会制度对女作家的影响
五、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芸娘 莎菲 宝贝──“私人化写作”的风化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代女作家小说“个人化写作”论 ——以新生代六位女作家为例[D]. 王肖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企慕情境”视野下的《浮生六记》研究[D]. 卢瑜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8(01)
  • [3]“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D]. 李晓丽. 南开大学, 2012(06)
  • [4]《〈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J]. 黄强.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07(02)
  • [5]《〈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补述[J]. 黄强.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07(02)
  • [6]人性启蒙·反抗压抑·身体游戏 ——论新时期“性爱叙事”话语旨归之变异[D]. 傅华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7]《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略[J]. 黄强.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 [8]精神烛照下的新都市人 ——精神生态批评与“70年代后”女性写作[D]. 冯芬. 苏州大学, 2005(05)
  • [9]趋同性:当代中国小说现象之扫描[D]. 唐东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10]寻找夏娃 ——五四女作家与九十年代女作家“自传性”小说写作的比较研究[D]. 陈小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03(02)


浮生六记论文 文学论文 芸娘论文 小说论文 当代作家论文

上一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一篇: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