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1](2021)在《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肠是脓毒症患者在炎性打击下最先受累的脏器。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Septic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SAGI)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现代医学通常使用胃动力药、微生物制剂等进行干预,效果欠佳。针灸疗法在调节胃肠功能方面疗效确切,但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的胃肠功能,进而改善脓毒症病情,尚不明确。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分析针刺治疗SAGI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筛选常用穴位、常用结局指标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常规西医联合毫针治疗与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胃肠功能、减轻脓毒症严重程度,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方法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七大数据库,纳入常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SAGI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提取后将各研究中出现的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频次统计,对频次≥3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总结纳入研究的选穴特点和方案设计特点。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开展探索性研究。招募66名SAGI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3名患者,并用信封进行分配隐藏。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观察受试者的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以及急慢性生理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血液炎症指标等。1 治疗方案1.1对照组以2016年《国际脓毒症指南sepsis 3.0标准》以及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对胃肠功能损伤形成的共识》为原则,依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控制感染、维持容量、胃肠减压等治疗方案。1.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毫针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配穴:实证配曲池、虚证配气海;呕吐配内关,泄泻配阴陵泉。操作:中脘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天枢直刺,缓慢深针以针尖突破腹膜1-2mm为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0.8-1.2寸,以上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气海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补法30秒;曲池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捻转泻法30秒;内关直刺0.5-1寸,阴陵泉直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30秒。针刺操作后,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2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2.1主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肠鸣音分级、胃残余量、胃肠耐受评分、AGI分级。每日监测,并于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2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价时点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2.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白细胞(WBC)。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进行评价。结果研究一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系统评价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到随机对照研究文献243篇,最终纳入16篇,包括中文文献14篇,英文文献2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样本量小且未经估算。纳入的辅助对照涉及有针刺、电针。2结果分析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增加针刺在减轻腹腔压力[MD=-0.86mmHg,95%CI(-1.22,-0.51)]、增加肠鸣音次数[MD=0.84 次,95%CI(0.47,1.20),P<0.00001]、提高综合疗效[RR=0.22,95%CI(0.15,0.28),P<0.00001]、降低 APACHE Ⅱ 评分[RR=-0.54,95%CI(-0.72,-0.36),P<0.00001]、降低 PCT 水平[MD=-0.82,95%CI(-1.49,-0.15)P=0.02]和 CRP水平[MD=-0.40,95%CI(-0.61,-0.19),P=0.0002]等方面具有优势。在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28天病死率方面疗效不显。选穴方案和设计特点: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腧穴,主穴使用最多的是足三里(14/15),选穴原则多为近部选穴结合远部选穴(11/16)。疗程以5天(6/16)、7天(5/16)者居多。结局指标涉及37项,胃肠相关指标以腹腔压力(11/16)、肠鸣音(8/16)、胃肠功能障碍评分(5/16)、目标喂养时间(4/16)、胃残留量(3/16)、AGI分级(3/16)较多;脓毒症相关指标以APACHE Ⅱ评分(9/16)、ICU住院时间(5/16)、28天病死率(4/16)、SOFA评分(3/16)为多;炎症指标多选择CRP(7/16)、PCT(7/16)、WBC(3/16)。质量分析:疗效指标的证据等级较低,可能限制结论的准确性和外推性。研究二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SAGI患者66人,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人,试验组脱落1人,最终纳入63人,其中对照组32人,试验组31人。1一般资料及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病史、脓毒症严重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指标分析2.1主要疗效指标(1)肠鸣音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的肠鸣音分级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试验组针刺后即刻的肠鸣音变化进行分析,第1天前后差异明显(P<0.05),第3天差异不明显,第7天差异显着(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肠鸣音分级较对照组低(P<0.05)。(2)胃残余量(ml)组内比较,治疗第7天,对照组的胃残余量较治疗前增多(P=0.004<0.001);试验组的胃残余量随着时间进展呈减少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两组患者的胃残余量基线水平不齐,进行组间差值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且试验组的差值较对照组小(P<0.05)。(3)胃肠耐受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呈增高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第3天对比,胃肠耐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4)AGI分级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加重(P<0.05);试验组治疗第7天较治疗前减轻(P<0.0001)。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的AGI分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2次要疗效指标(1)APACHE Ⅱ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随时间进展无明显变化;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的APACHE Ⅱ评分在各评价时点均无显着差异。(2)SOFA 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随时间进展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治疗第7天和第3天相比均有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两组无差异,治疗第7天,试验组较对照组的SOFA评分低(P<0.05)。3实验室指标(炎症指标)PCT: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无差异,治疗第7天较第3天下降(P<0.05);试验组随时间进展PCT水平降低,各个时点间对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及第7天,试验组的PCT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CRP:组内比较,对照组治疗第7天和治疗前相比无差异;试验组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两组之间无差异。NE%: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WBC:治疗前后的变化不明显。4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实施过程中,试验组的1位受试者在留针期间出现腹胀,余受试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文献研究:目前有关SAGI的临床研究仍较少,常规西医结合针刺治疗在增加肠鸣音、减轻腹内压等胃肠相关症状上较单纯西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诊断及结局指标的不统一导致证据质量较差、结论的可信度降低;主穴的基础上加用配穴对提高治疗SAGI的效果值得深入探讨。2临床研究:对于SAGI患者,常规西医结合毫针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胃肠相关症状,尤其在恢复肠鸣音、提高胃肠耐受性方面有一定优效性;胃肠功能的改善可能对减轻脓毒症炎性反应有一定作用。
李文[2](2021)在《基于多模型的中国恙虫病高风险区流行风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病媒生物传染病,是亚太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全球超过十亿人的健康。中国是恙虫病疾病负担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及以气象因素为主的局部自然环境因素与恙虫病的相关性研究,缺乏对恙虫病流行时空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关键影响因素的阐述。因此,本研究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恙虫病高发的云南省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分析并比较两个典型区域恙虫病的流行特征、时空动态分布规律;探究病例聚集区气象因素对恙虫病流行的影响;分析并比较两个典型区域关键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恙虫病发病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为恙虫病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中国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我国2006-2018年恙虫病病例数据,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收集同期气象数据,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搜集植被覆盖指数、人口密度、GDP、土地利用等环境因素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1.使用SPSS 22.0和R 3.5.1软件对中国大陆地区及高发地区(云南省和广东省)恙虫病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描述其三间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5.0软件对高发地区(云南省和广东省)恙虫病疫情数据以县区为空间尺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2.在云南省、广东省分别选择恙虫病高聚集区作为研究区域,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r Model,DLNM),分析气象因子对恙虫病发病的影响及滞后效应;3.在云南省、广东省分布使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 Regression,GTWR),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恙虫病时空分布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1.2006-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报告恙虫病146653例,云南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5651例,广东省共报告养虫病病例38481例,两省病例数占中国大陆地区恙虫病病例报告总数的51.79%。云南省31-70岁病例占59.4%,女性多于男性,农民占比最多,其次是散居儿童;广东省同样女性比例较多,41-80岁病例占76.7%,农民占比最多,其次是家务及待业者。云南省病例主要集中在6-11月,病例总体呈现单峰发病;广东省病例主要出现在在5-11月,病例总体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云南广东两省病例分布都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年恙虫病病例的高高聚集区不同,数量不断增加,云南省恙虫病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地区,广东省高高聚集区存在由广东省中部县区向西北部县区移动的趋势。3.DLNM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研究区周平均气温、周平均相对湿度与恙虫病发病风险均呈J型曲线,周平均气温高于23℃、周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以及周平均降雨量在20-60mm之间和高于100mm时,恙虫病累积发病风险增加;广东省研究区周平均气温与恙虫病发病的关系呈现J型曲线,周平均温度高于24℃、周平均相对湿度在78-82%、周累计降雨量在50-150mm时,恙虫病累计发病风险增加;4.恙虫病的发生同时受到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不同因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变化。在云南省,恙虫病发病主要受到建设用地面积占比、人口密度、NDVI、水域面积占比、林地面积占比影响,而广东省恙虫病发病主要受到草地面积占比、NDVI、温度、海拔、建设用地面积占比、降雨量等的影响。总体来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恙虫病发病影响最大。研究结论:2006-2018年恙虫病病例数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气温、湿度和降雨对恙虫病发病具有非线性影响和滞后效应,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及强降雨会增加恙虫病的发病风险。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提示应在恙虫病高发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实现恙虫病的精准预防。
梁硕[3](2021)在《基于Z分值和功效系数法*ST宏图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莉[4](2021)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影响的眼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孔在吸引个体的视觉注意定向上有较大的作用。面孔信息能够影响个体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这反映在面孔能够更为突出地自动捕获注意(不随意注意定向),并延迟个体的注意解离过程(随意注意定向)。对面孔的注意偏好使得典型发展个体能够快速识别面孔的社会信息,进一步支持其社会功能的发展。自闭症个体常表现出社会适应和沟通的缺陷,这些症状的产生是否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的注意定向机制有关是研究的重点。然而,以往的研究较少同时关注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为了揭示自闭症个体面孔加工潜在的注意机制,本研究旨在从上述两个方面,考察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4-7岁)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面孔信息(面孔和非面孔刺激,情绪和中性面孔)如何影响自闭症幼儿的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以考察这一群体能否表现出和典型发展幼儿相似的对面孔的自动定向和注意解离过程。为了考察上述问题,当前研究采用了远程干扰范式(remote distractor paradigm,RDP),将面孔作为与目标无关的干扰刺激一同呈现在屏幕的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位置。被试需要快速准确地看向目标并尽可能忽略干扰刺激。采用该范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被试首次眼跳看向干扰刺激的比率(眼跳错误率)、首次看向目标时激发眼跳所需要的时间(眼跳潜伏期)和个体首次眼跳未成功脱离中心干扰的比率(解离失败率)。其中第一个指标揭示了干扰物对个体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而后面两个指标则反映了干扰物在随意定向水平上的作用。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追随目光方向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采用了目光线索任务,其中面孔呈现在屏幕中心,其目光视线与屏幕一侧的目标的位置相同或者相反。研究通过分析被试看向目标时的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率,旨在比较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对情绪目光的定向表现以及该群体在目光转移条件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解离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考察上述问题之前,本研究首先考察了自闭症个体视觉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对一般无关刺激物的眼动抑制特征(采用RDP任务),对这一问题的考察有助于说明面孔这一社会性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据此,本文设计了三个研究,包括六个实验,实验中所选被试均为高功能的自闭症幼儿。研究一考察了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向前眼跳任务,向被试呈现单独的简单图形目标,目标偏离屏幕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4°,8°和12°视角。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看向不同位置下目标的基本眼动特征(包括眼跳幅度,眼跳峰值速度和眼跳持续时间)模式相似,而且两组被试表现出相同的main sequence效应,即个体的眼跳峰值速度和持续时间随着眼跳幅度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实验2进一步利用RDP任务,选用简单图形分别作为目标物和干扰物,目标或单独出现,或与呈现在屏幕中心、副中央凹或边缘视野的干扰物一同出现。实验2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指标上均表现出预期的远程干扰效应(remote distractor effect,RDE),被试的眼跳潜伏期随着干扰位置变远而降低。当前研究还发现自闭症幼儿在中心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比典型发展组更大。在错误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较高的眼跳错误率。研究一表明RDP范式能够成功应用在幼儿群体中,而且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是完好的,但干扰刺激出现时,自闭症幼儿对中心干扰的眼动控制较差,其解离速度比典型发展组更慢。研究二进一步采用RDP范式,考察了面孔与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3操纵了干扰刺激的类型,采用类面孔图形和非面孔图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眼跳潜伏期上表现出相同的RDE效应,并且所有被试在类面孔刺激下相比非面孔刺激诱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实验4继续采用RDP范式,以中性人面、打乱的中性人面和模糊的中性人面作为干扰刺激,结果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相似的RDE效应,然而,典型发展组在打乱面孔条件下的干扰效应显着大于其他两组条件,而自闭症组并未表现出这一差异。在眼跳错误率和解离失败比率上,两组被试均表现出显着的干扰类型效应,即中性人面和打乱人面引起的干扰效应比模糊人面更大。当直接比较中性人面和模糊人面两种条件时,实验发现自闭症组在解离失败比率上的干扰类型效应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研究二发现相比非面孔刺激,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不随意注意定向的影响与典型发展组相似,但在随意注意定向系统上,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屏幕中心的中性人面表现出更大的解离延迟。研究三考察了情绪面孔对自闭症幼儿和典型发展幼儿注意定向的影响。实验5利用RDP范式,选取愤怒面孔、愉快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无关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愤怒面孔和愉快面孔条件下相比中性面孔引发了更多的眼跳错误率;而在眼跳潜伏期和解离失败比率上,相比其他干扰两种条件,自闭症组则表现出对中心愤怒面孔更大的干扰效应,而典型发展组并未出现这一结果。实验6采用目光线索任务,操纵中心呈现面孔的情绪(中性面孔和负性面孔)和目光方向与目标的关系(一致和不一致),进一步发现,在眼跳潜伏期上,自闭症幼儿的目光线索效应(一致条件下的眼跳潜伏期显着快于不一致条件下)相对典型发展组更小,且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更强的注意定向行为;而且自闭症幼儿在眼跳潜伏期上的情绪类型效应(愤怒面孔条件长于中性面孔条件)显着大于典型发展组;此外,自闭症幼儿在两种情绪面孔条件下的解离失败比率上显着高于典型发展组,而且这一组间差异与自闭症个体较高的焦虑水平有重要关系。研究三表明,自闭症幼儿对情绪面孔的自动定向功能是完好的,但是这一群体对愤怒面孔的注意解离效率更低,且这一异常在目光直视和非直视的条件下均存在,并与该群体较高的焦虑特质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自闭症幼儿并没有表现出对愤怒目光的定向增强效应。根据上述实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相比非面孔刺激,自闭症幼儿对面孔刺激的不随意定向过程是完好的,但在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对呈现在中心位置下的中性人面解离更慢。(2)相比中性面孔,自闭症幼儿能够像典型发展组一样优先自动地看向愤怒和愉快面孔,但是对位于中心处的愤怒面孔的解离更慢。(3)自闭症幼儿对愤怒面孔和中性面孔的解离延迟与这一群体较高水平的的焦虑特质有关系,这反映了自闭症人群对负性面孔更加警觉。(4)自闭症幼儿较少利用面孔的情绪背景调节自身对他人目光的追随行为。(5)总之,在不随意定向过程中,自闭症幼儿保留了优先定向面孔信息的能力,但自闭症幼儿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随意注意解离异常和目光定向异常,而后者是影响这一群体社交沟通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罗莲[5](2021)在《引入MD&A文本信息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上市公司面临的金融环境愈来愈复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财务风险问题是每个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问题。根据我国证券部门的规则,上市公司被ST处理是因为连续两年出现亏损。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如果能够构建一个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使其预警效果达到最好,一方面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及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风险,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提前发现财务风险的发生,改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困境预警研究的重点在于预警指标以及预警模型的选择。⑴预警指标的选择。预警指标的选择在以前的研究中常以结构化的财务指标数据为依据,但是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上市公司已发生的财务状况信息,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性。MD&A因其所披露的对过去经营情况的评估以及未来重大事项、重大风险进行预测的文本信息是财务报告的重要补充,使得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成为可能。因此,选择财务指标数据以及MD&A文本数据对公司财务困境进行预警研究。重点探索了MD&A文本中所包含信息对财务困境预警的作用,提取并量化MD&A文本中的情感指标M1、可读性指标M2、风险性指标M3、竞争战略指标M4,构建MD&A文本的非财务指标M。⑵财务预警模型的选择。在参考和比较已有预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XGBoost模型进行构建纯财务指标数据的预警模型。集成学习XGBoost模型作为一种高效的集成学习方法,被广泛用于数据科学竞赛和工业界,具有运行速度快、模型预测效果好等优点。为避免预警指标间多重共线性,使用Lasso方法筛选出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影响较大的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训练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模型,实验分析了Logistic回归与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与Lasso-XGBoost模型,以及Lasso-Logistic回归与Lasso-XGBoost模型,验证它们在财务困境预测上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在2018-2020年期间被ST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正例样本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1)T-2年数据集和Lasso-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果是最佳的,验证了Lasso-XGBoost模型相较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Logstic回归的模型的有效性。(2)MD&A文本的情感极性指标M1对预警模型的改进效果是最明显的,而可读性指标M2对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有所下降。单独使用非财务指标M来预测财务困境的效果不佳,而同时使用筛选后财务指标X*和非财务指标M是合理性的,其预警模型的预测效果也是最好的。研究表明了MD&A文本的非财务指标对财务困境预警的预测能力表现不同,从MD&A文本中构建的非财务指标可以完善预警指标体系。
袁伟渠[6](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和“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队列,以“调任通督”针刺法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针刺治疗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联合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刺法,疗程共为6周,留存治疗前后粪便标本。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改良Rankin量表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招募非中风志愿者,采集肠道粪便标本,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样本库中抽取30份粪便样本,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之上,抽取中医证型所占比重最高的两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治疗前后针刺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治疗前针刺组(n=127)与对照组(n=5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SS-QO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级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差值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Barthel指数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SS-QOL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针刺组SS-QOL评分、SS-QOL评分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对照组改良Rankin量表评级较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针刺组平均秩和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二部分肠道菌群研究,缺血性中风患者(n=30)与非中风人群(n=30)肠道菌群优势菌门构成一致,但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着性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肠道菌群优势菌属构成不一致,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共有5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缺血性中风患者53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肠道菌群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构成一致,优势菌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两个罕见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相对丰度比较有显着差异的菌属共有12种。应用LEfSe分析挖掘出气虚血瘀证7个潜在生物标记物,痰瘀阻络证20个潜在生物标记物。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的菌门共有2种、菌属共有18种。应用DESeq2差异表达分析,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着下调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等4个菌门;显着上调氨基酸球菌属、巨球型菌属、巨单胞菌属等17个菌属,显着下调放线菌属、魏斯氏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0个菌属。治疗后针刺组(n=18)与对照组(n=18)组间比较,显着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未分类的拟杆菌门,显着下调霍尔德曼氏菌。应用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共有353个蛋白基因存在显着差异,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溶酶体、糖胺聚糖降解、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细胞抗原、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结论:1、“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治疗在改善Barthel指数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更能显着降低中风患者的残障残疾水平,且安全性良好。2、缺血性中风患者与非中风人群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有益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非中风人群,如Blautia菌属、罗斯拜瑞氏菌属、粪杆菌属等,存在区别缺血性中风患者和非中风人群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缺血性中风患者气虚血瘀证与痰瘀阻络证存在显着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黏胶球形菌门、蓝藻菌门是气虚血瘀证特征性菌门,存在区别不同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4、“调任通督”针刺法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上调疣微菌门、艾克曼菌属和抑制溶酶体代谢可能是“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余航[7](2021)在《双酚化合物致突变性、对前致癌物作用的影响及代谢酶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双酚类化合物(bisphenols,BPs)是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具有广泛的环境与人体暴露。但是关于BPs的代谢活化、遗传毒性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拟探讨BPs对调控生物转化酶表达的三种核受体(Nuclear receptors,NRs)[如芳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receptor,CAR)]和细胞色素P450(CYP)酶各亚型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BPs自身的致突变性和它们对数个前致突变物遗传毒作用的影响,从而对BPs本身及与常见前致癌物复合暴露情况下的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分析BP-CYP酶蛋白(BPA、BPF、BPS分别与人CYP1A1、CYP1A2、CYP1B1、CYP2B6、CYP2E1、CYP3A4 组合)结合的亲和性和底物潜能,并以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各BP化合物与AhR、PXR、CAR的结合。采用 V79-Mz(对照细胞系)、V79-hCYP1A1、V79-hCYP1A2、V79-hCYP1B1、V79-hCYP2B6、V79-hCYP2E1、V79-hCYP3A4-hOR 和人肝细胞瘤(C3A)细胞系(内源表达多个CYP酶),按不同时程方案用BPs处理受试细胞,分析细胞毒性(CCK-8实验)和染色体损伤(微核试验)作用,验证分子对接关于底物预测的结果。进一步采用着丝粒蛋白B(centromereprotein B,CENP-B)免疫荧光显色分析所诱发的微核是否含有着丝粒,以区分致断裂与致非整倍体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BPA、BPF、BPS、BPAF对人肝细胞瘤(HepG2)细胞NRs和CYPs酶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各BP化合物预处理HepG2细胞48 h,然后以苯并芘(BaP)、黄曲霉毒素B1(AFB1)、苯及4-(甲基亚硝胺基)-1-(3-吡啶基)-1-丁酮(NNK)或者BP自身对细胞进行48 h染毒,以观察微核形成。结果(1)BPA、BPF、BPS 以 9h/15h(暴露/恢复)方案处理 V79-Mz 和V79-hCYP1A1、V79-hCYP1A2、V79-hCYP1B1、V79-hCYP2B6、V79-hCYP2E1、V79-hCYP3A4-hOR细胞,结果显示BPA、BPF、BPS对V79-hCYP1A1细胞均呈现诱发微核作用,而对V79-Mz细胞和另五种V79衍生细胞无作用或作用较弱。各BP化合物对C3A细胞在较低剂量(2.5~5μM)即呈现诱发微核效应,并具有浓度依赖性,此作用可被1-氨基苯并三唑(60μM,CYP酶广谱抑制剂)或7-羟基黄酮(5μM,CYP1A1特异性抑制剂)阻断。免疫荧光分析显示BPs对C3A细胞仅诱发不含着丝粒的微核增高(对含着丝粒微核细胞率无影响)。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和磺基转移酶(SULT)抑制剂共暴露可在一定程度增强BPs诱发微核作用。(2)BPA、BPF、BPS 和 BPAF以1nM~100nM 浓度处理HepG2 细胞48h后,AhR、PXR、CYP1A1、CYP1A2、CYP1B1、CYP2E1、CYP3A4 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而CAR的蛋白水平则降低。四个受试BP在上述浓度范围均增强BaP、AFB1、苯、NNK诱发HepG2细胞微核形成的作用,使后者作用的阈浓度显着降低。(3)延长暴露时间(从48h变为72h或96h)使BPA、BPF、BPS和BPAF(单独或以不同方式联合暴露)对HepG2细胞诱发微核的作用明显增强;各BP化合物在100nM及以上浓度可显着增强其本身及另外BP化合物对HepG2细胞诱发微核作用。结论(1)BPs可由人CYP1A1酶所激活并产生染色体断裂作用,且Ⅱ相代谢酶参与双酚的代谢减毒作用。(2)BPs对在相当于人体实际内暴露的低浓度范围(1nM~100nM)可通过诱导AhR、PXR以及CYP1A1、CYP1A2、CYP1B1、CYP2E1、CYP3A4蛋白表达而显着增强多种前致癌物(BaP、AFB1、苯、NNK)的细胞遗传毒作用。(3)BPs的细胞遗传毒作用可因持久暴露及多个同系物的联合暴露而显着增强。总之,在生物圈普遍存在的多种有机物复杂暴露的情况下,BPs借助于对人类细胞NRs和CYP酶的诱导作用,可增强重要致癌物作用;并且BPs持久性、多组分联合暴露对BPs自身遗传毒作用也呈现放大效应,其实际健康危害可能超过了目前学界的认知。
张安然[8](2021)在《中东呼吸综合征分布预测及其病原的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由一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首次被发现。该病病死率高、症状不易辨别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和预防策略,现已从主要流行的中东地区逐渐蔓延至四大洲27个国家,具有全球流行的潜在趋势,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研究难点和热点。2018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将MERS纳入WHO研究与发展蓝图计划,以着力推进该领域研究进展。自MERS出现已有八年,目前在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防治等方面开展的研究较多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单独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或病原学进化动态,研究设计上缺乏对社会经济、气象地理等多种要素时空分布的有效利用,未能综合考虑时空分布异质性等特征,此外欠缺对MERS时空扩散及洲际范围疫源地风险的预测评估。本研究基于最新数据,综合考虑生物、环境、社会学因素的影响,融合空间信息技术、机器学习模型和系统发育地理学分析技术,从个体、群体和分子层面全面开展对MERS的传播动态、风险评估及其病原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目前对MERS流行病学特征的认识,探索疾病早期扩散的促进因子,识别高风险区域和脆弱人群,为不同区域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指导,为探索MERS传播机制、实验室检测和疫苗研究提供方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研究目的1.描述全球MERS的三间分布特征及地理分区,重点比较接触动物感染和接触病人感染的病例特征差异。2.探讨个体层面影响MERS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交互作用,并结合区域环境要素探索群体层面影响MERS扩散的危险因素。3.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量化MERS-CoV疫源地的分布及发病风险,探索主要贡献因子并绘制风险地图。4.利用系统发育地理学分析技术完成MERS-CoV的进化家系、时空迁移分析和进化压力位点分析,并将家系信息纳入个体群体层面,进一步探索家系进化对MERS流行特征的影响。研究方法1.数据收集收集全球2020年6月1日前所有MERS个案病例,主要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报告,并通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网站、受影响国家的卫生部门网站和公开发表的论文完成病例信息检索及补充,形成MERS个案流调数据库。同期动物样本阳性检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及文献检索。人口数据、骆驼密度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海拔数据、交通数据等均来源于相应领域官方网站或数据库。所有数据都遵循数据质控要求完成原始数据的清洗、整理和提取加工,形成区域多要素数据库。检索GenBank数据库中2020年6月1日前发布的MERS-CoV的全基因组序列(>30,000bp)及对应蛋白序列,经过采样地区和采样时间的核实确认,形成MERS-CoV分子序列数据库。2.统计分析(1)描述全球MERS病例的时空分布和流行特征分区,明确不同感染方式(接触动物感染和接触病人感染)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差异。(2)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与MERS病例结局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时考虑重要变量(年龄组、性别和动物接触史)之间的二元交互作用,结果呈现时分别给出其他变量不同等级时对应的效应值。(3)基于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合人口学信息、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对MERS病例在中东地区的时空扩散特征进行评估并探索危险因素。为了直观展示人类病例的时空扩散情况,借助ArcGIS中趋势表面分析模块,以等值线形式绘制中东地区MERS传播的空间趋势图。(4)结合人口学信息、生物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对研究范围内MERS-CoV的生态适宜度进行估算。首先按照传统策略,使用增强回归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三个基础模型,通过后续模型结果评估比较选择最优模型。其次采用集成学习的策略,使用堆叠方法将上述三种模型做集成学习,以获得比单一模型更优越的泛化性能。基于集成学习模型结果识别出高风险区域,绘制MERS-CoV自然疫源地分布预测图;基于最优基础模型提取重要贡献因子,并运用logistic回归获得重要特征变量的确切效应值。(5)使用Nextstrain框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MERS-CoV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历程,通过系统发育地理学分析明确重要MERS-CoV家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迁徙模式。使用PAML软件包用最大似然法对蛋白质基因编码序列进行正选择位点分析。应用统计学匹配抽样方法将分子水平的家系信息与群体和个体发病状况相关联,探讨MERS-CoV的致病性是否随遗传进化或家系转变而变化。3.使用软件数据分析使用 ArcGIS 10.5、R 3.6.2、Python 2.7、Nextstrain、MAFFT v7.407、IQ-Tree v1.6.10、PAL2NAL v14、PAML v4.9、CorelDRAWX8等软件和编程环境。研究结果1.建立了包含2450例MERS病例的个案病例数据库(包括150个病例集群)。其中,80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32.73%,69.35%的病例为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3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8-65岁),医护人员占病例总数的13.67%。在1453名接触史信息明确的患者中,356名(24.04%)报告有动物接触史。空间分布上MERS病例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和北半球,发病数最高的地区为中东地区,以沙特阿拉伯最高,其次为韩国。结合传播模式分类,发现存在接触本地动物感染病例的国家均分布于阿拉伯半岛,虽然欧洲和东南亚地区也报告了具有动物接触史的病例,但均属于输入病例。时间分布上,2014-2015年包含了 3次发病高峰,主要源于沙特阿拉伯和韩国的暴发疫情,季节性分布上发现春季(4-6月)存在发病高峰。接触动物感染和接触病人感染两种传播方式产生的病例在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上存在显着差异,与没有动物接触史的病例相比,接触动物感染的病例病死率更高,男性患者数量更多,年龄更大,患有基础疾病比例更高,从疾病发作到诊断的时间更长,上述特征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医务人员及无症状患者的感染方式基本是接触病人感染。此外两种传播模式的季节性也不同,接触动物感染病例主要出现在在1-3月,而接触病人感染病例发病高峰紧随其后。2.死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男性、中东居民、患有基础疾病以及发病前具有明确动物接触史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同时年龄、性别和动物接触史间均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双变量负向交互作用,在没有动物接触史和女性病例中,年龄的危险效应更为明显;研究发现死亡风险对动物接触史的依赖性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动物接触史是<65岁女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时空扩散趋势分析显示,MERS在2014年4月至2015年底之间自阿拉伯半岛中部迅速传播到周围地区,其中由发源地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方向扩散速度最快。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在MERS早期陆路区域内的快速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交通因素外,海拔、荒地覆盖面积占比和医院数量也是MERS扩散的危险因素。4.研究中应用的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在预测MERS-CoV自然疫源地分布上效果均良好,模型应用测试集测试时AUC最低为84.14%,以集成模型效果最优(AUC=91.66%)。以集成模型对整个研究范围做MERS-CoV疫源地风险预测,绘制的风险地图显示自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热带,高风险和中度风险地区跨越中东、西亚、北非和东非小部分,远远大于目前报道的MERS病例或检测到阳性动物样本分布的地理范围;南欧、非洲中部和南部的风险较小,这与在这些地区仅观测到的少数输入性病例或阳性动物样本相符。敏感性分析中,基于仅用阳性数据建模预测的最大熵MaxEnt模型,发现其预测风险分布情况与上述模型基本一致,证明各模型结果合理可信。影响因子贡献度上,我们发现荒地覆盖面积占比是影响MERS-CoV疫源地分布的主要贡献因子,贡献度为30.06%,其次是林地覆盖面积占比(10.74%),人口密度、年平均温度、耕地覆盖面积占比和骆驼密度均为中等贡献变量,贡献度范围为6.20-7.28%。因子反应曲线显示MERS-CoV疫源地分布与较高水平的荒地覆盖面积占比、人口密度、年平均温度和骆驼密度有关,也与较低的森林和农田覆盖面积占比有关。基于上述贡献因子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较高水平的荒地覆盖面积占比效应值最高(OR=23.74),其次为较高水平的年平均温度(OR=4.05)和骆驼密度(OR=1.80)。多因素分析中未纳入森林和耕地覆盖面积占比,由于二者与荒地覆盖面积占比的相关性很高(R>0.6)。此外,多因素研究中未发现荒地覆盖占比、人口密度、年平均温度和骆驼密度之间存在显着的双变量交互作用。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人类、骆驼(含羊驼)中检测到的病毒序列形成了主要进化枝,而蝙蝠和刺猬来源的病毒序列形成了与之距离较远的进化枝,表明骆驼是MERS动物宿主。在人与骆驼序列构成的主进化枝中,人类和骆驼的序列在整棵树中混合交叉在一起,这提示从骆驼到人类存在多次引入事件。主进化枝包含编号为C1-C5的五个亚进化枝,其根节点可以追溯到2007年1月,根节点来源骆驼的可能性为49.3%,来源人类的可能性为50.7%。系统发育地理学分析上,主进化枝的时空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中东地区内部强烈的局部迁移和偶尔出现的远距离迁移;推断起源地最可能出现的三个位置是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和约旦,其后验概率分别为31%,17%和12%。利雅得是当地和国际输出感染的主要来源,它是亚进化枝C3、C4和C5(覆盖了所收集序列的97.5%)的共同祖先节点位置的后验概率具有99%。根据序列空间迁移图谱,2011-2012年该病毒从利雅得向沙特阿拉伯其他城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和欧洲部分城市迁移,阿布扎比很快加入利雅得,成为第二个病毒输出枢纽;2013-2015年病毒传播最为迅速,自中东输出到北美、非洲和东亚,与实际中2014年中东向美国以及2015中东向韩国的输出事件相符合。位点分析上,研究确定了刺突糖蛋白中可能与正向选择相关的八个氨基酸位置,其中三个是现有认知的新发现位点。将平滑后的地区发病率等指标与人类序列关联后,发现系统进化树中各家系对应病例病死率不同,C5的病死率高于其他进化枝。但将家系信息匹配至个体层面进行死因分析时,家系特征对死亡的作用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MERS具有明确动物接触史的病例比例持续上升,且与人传人病例相比,动物传人病例的病死率更高,加强动物中该疾病的监测、防控和治疗应是今后MERS研究的重点,同时加强动物传人病例监测等。2.MERS病死率较高,其死亡的高风险人群为老年人、男性、中东居民和患有基础疾病的病例,死亡风险对动物接触史的依赖性随年龄和性别而变化,提示应对高危人群加强监测与宣教以预防感染,一旦确诊应及早采取救治措施。3.交通网络在MERS早期陆路区域内的快速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MERS高风险区域交通便利或交流频繁的地区,应在重要交通枢纽中持续加强对MERS的监测与防控。4.基于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疫源地风险预测提示高中风险区包含中东、西亚、北非和部分东非,远远大于现有病例报告的地理范围,未来应加强对应区域的病例监测与干预措施。5.序列分析发现骆驼是动物宿主,进化中存在骆驼到人类的多次引入事件,检测试剂应该增强对目前占主导的C5家系的识别,刺突糖蛋白中识别到三个现有认知新发现的正向选择位点,可为进一步定位疫苗的潜在靶点和开发MERS-CoV的抗病毒药物提供研究方向。创新性1.开展了跨洲际多要素细尺度MERS-CoV疫源地风险评估研究。在对应研究中,我们不仅构建模型预测了动物宿主骆驼的空间分布,而且将接触本地动物感染患者、感染的宿主动物的分布同时纳入模型作为结局变量,以获得更可靠的MERS-CoV适宜生境分布图。我们创新性地采用堆叠方法将多种基础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集成学习,得到了最优效果的预测模型,大大提高了自然疫源地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目前上述研究在现有公开文献中尚无报道。2.开展了MERS-CoV空间扩散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采用空间趋势面分析、系统发育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报告病例和病原核酸序列两个方面相互验证,共同揭示了 MERS-CoV的空间扩散特征,并定量估算了交通、医院分布等因素对空间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明确重点监测方向、指导MERS防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3.从多水平多要素全面探索MERS的时空分布及流行特征。研究结合病原数据及相关的生物、环境、社会学要素,形成个体、群体和分子水平三个现有MERS最新的数据库,关注重要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完善了目前对MERS流行病学特征的认识,明确了高危人群与高风险地区,为不同区域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潘航[9](2020)在《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提出肠道种沙门菌(Salmonellaenterica)是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是导致全球健康和经济负担的重要病原。沙门菌包括许多血清型,它们在感染不同宿主能力上差异显着,其定殖生态位/生境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沙门菌肠道种肠道亚种血清型纽波特(Salmonella enterica.subsp.entericaserovar Newport,以下简称S.Newport/纽波特沙门菌),是美国人源感染沙门菌排名前三的血清型之一,通常牛被认为是其主要感染或携带宿主。近年美国S.Newport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在欧盟,S.Newport感染在过去几十年里保持稳定。一般来说,S.Newport是通过人类食用受污染的动物源性食物传播,例如,牛肉、猪肉、禽肉蛋和牛奶,或非动物来源,如蔬菜和其他新鲜农产品。但最近的疫情却更多地归因于其他来源,如新鲜农产品、海鲜、灌溉用水、土壤。此外,S.Newport也有在环境如肥料中长期生存的特殊能力,特别是其能定殖侵染植物。值得注意的是,S.Newport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定殖、入侵植物组织。S.Newport的生境可以作为持久或称为再次人类感染的来源。很少有调查关注不同的传播途径,特别是耐药沙门菌随食品产业链传播到人类这个角度。而且目前S.Newport在中国的主要生态学、耐药情况和疾病负担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证实了S.Newport是一个多进化来源的血清型。基于MLST分析的384株不同来源S.Newport确定了 3个进化分支,其中人类分支ⅰ与非人类分支ⅱ(鸟类、家畜和爬行动物为主)的耐药谱不同且有较大生态位差异,很可能表现出宿主偏好性。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食物链中S.Newport的传播,同时,针对全球S.Newport的基因组解析是本领域的瓶颈,S.Newport遗传多样性、耐药性获得机制、不同生境或宿主偏好性遗传基础,这一系列科学问题仍有待解决,特别其在我国人群中流行情况还未知。本研究旨在:(1)探究不同来源S.Newport耐药谱规律;(2)通过MLST揭示菌群的遗传多样性;(3)阐明中国人源S.Newport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4)解析全球S.Newport遗传演化、耐药形成规律;(5)在全基因组层面探讨S.Newport宿主偏好性潜在机制。1.1996~2015年美国来源S.Newport耐药分群研究明确沙门菌在多种食品动物宿主间的传播途径及其抗生素谱是进行适当干预和精准治疗的关键。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 1996年至2015年间从美国不同食品动物、零售肉类和疾病病人分离的3,728株S.Newport,包括其中附带27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随机森林和层次聚类统计方法根据所有MIC值(MIC values,MICs)对分离株聚类分群。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方法分析确定适宜的抗生素及其在人、动物种群间的临界值。根据单个菌株的MICs两种方法都检测到两个独立的群体,其中动物群体的MICs明显较高,这与耐药性(AR)表型相关。只有9.7%(267/2763)人类分离株与动物源性菌株相关。此外,动物源分离株抗生素谱的多样性比人源分离株差异小(P<0.001),提示有多种来源涉及人类感染。CART法将复方磺胺甲恶唑作为区分动物和人分离株的最佳分类标识。此外,还发现了牛或火鸡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两种典型AR谱,即MDR-Amp和Tet-SDR,这表明不同的肉用动物来源可能与人类感染有关。AR分析表明,经验治疗的合理性选择不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而是广谱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西丁)。人源S.Newport沙门菌耐药菌株有多种来源,不同的食物-动物传播途径造成了相当大比例的异质性分离群体。2.S.Newport基因型解析菌群多样性S.Newport具有系统发育多样性特征,之前的研究表明,S.Newport通过多种动物传播途径感染人类,各途径中菌株具有不同的耐药性。然而,针对其遗传信息的研究仍缺乏。因此本研究关注S.Newport宿主、来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全球1842株S.Newport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数据结合针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囊括282株中国菌株,对相关性进行评估。我们的分析显示,序列型(ST)与不同的宿主源显着相关,包括家畜(ST45)、鸟类(ST5)、受污染的水和土壤(ST118)、爬行动物(ST46)和海产品(ST31)。重要的是,ST45含有(344/553)大部分多重耐药(MDR)菌株,这些菌株被认为是导致人类MDR细菌感染的原因。中国分离株在禽源(ST808组)和淡水动物源(ST2364组)中形成了两个独特的谱系。S.Newport的基因分型信息可以改善沙门菌的诊断,并指导更好地选择抗沙门菌感染的抗生素疗法。3.1991~2018年中国人源S.Newport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我国S.Newport感染呈逐渐上升趋势。在人类感染方面,S.Newport是全球造成持续感染的五大血清型之一。本研究分析290株S.Newport菌株及其相关临床元数据,包括菌株全基因组,其中62.4%(n=181)为腹泻的患者,28.9%(n=84)为无症状的个体(包括成年人和青少年),8.6%(n=25)来自幼儿(28%,n=7)和婴儿(72%,n=18)的持续性腹泻病例。不同序列型(ST)和临床表现之间关系的差异显着(P=0.0432),ST46引起腹泻或代表无症状患者,ST31或ST68引起持续性腹泻。基因组分析显示,无症状或没有腹泻患者分离株的比例最高(98.5%,n=279),从中检测到相应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决定因子,需要强调在这类患者中应谨慎使用抗生素。研究结果提示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并伴有S.Newport引起的急性腹泻或持续性腹泻症状的病例,应谨慎处理,因为多重耐药表型的几率很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S.Newport ST31和ST46可能是导致婴儿和儿童腹泻/持续性腹泻病原菌耐药的原因,两种基因型多重耐药比例也最高,而成人更有可能是S.Newport携带者(无症状)。4.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全球1560 S.Newport菌株可分为C-Ⅰ~C-Ⅳ 4个分支,主要序列型为ST45(28.42%),ST118(19.56%),ST46(13.60%),来源主要为人源(42.05%),家养动物源(Livestock,21.03%),冷血动物源(8.08%)。C-Ⅱ中家养动物为主的主要谱系ST45-WBM(warm-blooded mammal,温血哺乳动物)普遍携带IncA/C2质粒及大量耐药基因,同时ST166及ST31中也携带部分质粒及一定量耐药基因。S.Newport含以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为首的9大类耐药基因,除了利福平类主要来自冷血动物(CBA)及人,其他类主要来源是WBM及禽类。BEAST时空分析提示S.Newport的分子钟速率相比其他血清型或种属呈中等偏高水平,其中C-Ⅰ分化时间最早但速率最低,C-Ⅱ速率最高,对C-Ⅱ主要谱系ST45-WBM的分析提示多重耐药IncA/C2质粒驱动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对各主要ST中的代表性菌株进行挑选及表型试验,验证了三大谱系ST45-WBM、ST46-CBA、ST118&5-Human(人源)对小鼠模型的毒力差异及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宿主偏好性,以及谱系间生物被膜形成及群集运动能力的差异性。泛基因组热图提示存在潜在的重组特性及协助谱系适应的基因,通过分析挖掘了三大谱系的协助其适应的特异性基因,主要与细菌营养物质代谢运输、遗传物质操作有关,毒力基因扫描结果提示毒力基因总数与耐药基因总数呈负相关,毒力岛、可移动元件扫描结果提示ST45-WBM谱系具有特异性的4个转座子及Ⅰ型整合子,ST118&5-Human谱系具有1个特异性毒力岛,重组事件检测结果提示S.Newport是近百年沙门菌中已知的重组发生区域最广、发生速度最快、每个菌株平均事件数最高的血清型,其中ST45-WBM谱系内网状进化现象突出,XerC3是ST45-WBM的特异性重组酶,可能是支持其遗传多样性、快速演进和广泛流行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大数据分析,明确了S.Newport的耐药表型概况、耐药分群、最佳分群抗生素、基因型、生态型分布及对人类主要的传播途径,解析了中国人源菌株的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并从全球视角明确了S.Newport的种群结构、遗传演化、耐药遗传决定因子、宿主偏好性、以及不同进化分支谱系特异性的分子靶点,指出IncA/C2是家养动物源ST45菌株流行的主要驱动因素,且重组酶及营养代谢运输元件可能参与介导宿主适应,为进一步研究沙门菌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 |
| 综述一 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 现代医学对SAGI的认识 |
| 2 流行病学研究 |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4 实验室指标 |
| 5 临床疗效指标 |
| 6 治疗进展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
| 1 脓毒症的中医认识 |
| 2 SAGI的中医认识 |
| 3 SAGI的治疗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研究一 针刺对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疗效的系统评价 |
| 1 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 1.6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 2.4 疗效评价 |
| 2.5 不良反应 |
| 2.6 发表偏倚 |
| 3 讨论 |
| 3.1 纳入研究的针刺干预特点 |
| 3.2 结果讨论 |
| 3.3 证据的整体完整性和适应性 |
| 3.4 证据质量 |
| 4 结论 |
| 4.1 对实践的意义 |
| 4.2 对研究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研究二 针刺治疗脓毒症急性胃肠损伤的随机对照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临床资料 |
| 2.3 治疗方案 |
| 2.4 疗效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质量控制 |
|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 3.2 一般资料的基线情况 |
| 3.3 观察指标的基线情况 |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选题依据 |
| 4.2 研究方案分析 |
| 4.3 疗效指标选择 |
| 4.4 结果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恙虫病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第二部分 气象因素对恙虫病发病影响分析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1. 云南省研究结果 |
| 2. 广东省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第三部分 恙虫病发病时空影响因素分析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1. 云南省研究结果 |
| 2. 广东省研究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全文小结 |
| 创新点 |
| 不足之处 |
|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 1 自闭症谱系障碍 |
| 1.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与临床表现 |
| 1.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 |
|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工具 |
| 第二部分 以往研究综述 |
| 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和社会注意异常 |
| 1.1 自闭症个体的社会交往障碍 |
| 1.2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与社会交往障碍的关系 |
| 1.3 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的相关理论 |
| 2 注意定向的基本过程 |
| 2.1 外显注意定向和内隐注意定向 |
| 2.2 不随意注意定向和随意注意定向 |
| 2.3 注意解离和再定向 |
| 3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和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
| 3.1 面孔信息在典型发展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
| 3.2 面孔信息在自闭症群体注意定向过程中的作用 |
| 第三部分 问题提出与当前研究思路 |
| 1 问题提出 |
| 2 当前研究 |
| 2.1 研究思路 |
| 2.2 研究设计 |
| 3 研究意义 |
| 3.1 理论意义 |
| 3.2 实践意义 |
|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
| 研究一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和眼动控制特征 |
| 实验1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基本眼动特征 |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2 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中的眼动控制特征 |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一 讨论 |
| 研究二 面孔与非面孔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 实验3 类面孔和非面孔图形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4 中性人面和非面孔刺激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 1 目的和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二 讨论 |
| 研究三 面孔情绪信息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 实验5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注意定向过程的影响 |
| 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实验6 面孔情绪对自闭症幼儿目光定向的影响 |
|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研究三 讨论 |
| 第五部分 总讨论 |
| 1 面孔信息对自闭症个体注意定向的影响 |
| 1.1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自动注意定向 |
| 1.2 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信息的注意解离 |
| 2 自闭症个体对情绪面孔目光的注意追随 |
| 3 基于本研究结果对自闭症个体社会加工研究领域的思考 |
| 3.1 本研究结果对完善自闭症个体社会注意异常相关理论的启示 |
| 3.2 本研究对解释自闭症个体社会认知及社交异常表现的启发 |
| 4 研究展望 |
| 4.1 采用生态效度更高的实验场景考察自闭症个体的面孔注意特点 |
| 4.2 注重考察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行为特点和神经生理机制 |
| 4.3 从发展的角度上探讨自闭症个体面孔注意和加工的特点 |
| 4.4 注重考察低功能自闭症幼儿的社会注意加工特点 |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 1.2.1 MD&A文本信息应用的研究现状 |
| 1.2.2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简介 |
| 2.1 Lasso方法 |
| 2.2 Logistic回归模型 |
| 2.3 XGBoost模型 |
| 2.4 分类模型的性能指标 |
| 2.5 文本分析方法 |
| 2.6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研究样本选取与预警指标构建 |
| 3.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 3.1.1 研究样本的选取原则 |
| 3.1.2 研究样本的确定 |
| 3.2 文本预处理 |
| 3.3 财务指标选取与预处理 |
| 3.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
| 3.3.2 财务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
| 3.4 MD&A中的非财务指标选取与量化 |
| 3.4.1 情感极性指标量化 |
| 3.4.2 可读性指标量化 |
| 3.4.3 风险指标量化 |
| 3.4.4 竞争战略指标量化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构建 |
| 4.1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和Lasso-XGBoost模型的预警方法 |
| 4.2 基于Lasso回归的财务指标筛选 |
| 4.3 基于财务指标的预警能力分析 |
| 4.3.1 基于Lasso-Logstic回归模型的财务困境预警 |
| 4.3.2 基于Lasso-XGBoost模型的财务困境预警 |
| 4.3.3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XGBoost模型的比较 |
| 4.4 基于融合MD&A文本的非财务指标的预警能力分析 |
| 4.5 本章小节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ST样本上市公司 |
| 附录2:正常样本上市公司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1.1.1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2 中医药对中风的治疗概况 |
| 1.1.3 小结 |
| 1.2 中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2.1 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2.2 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 |
| 1.2.3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与康复 |
| 1.2.4 小结 |
| 1.3 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联系 |
| 1.3.1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 |
| 1.3.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
| 1.3.3 肠道菌群与高脂血症 |
| 1.3.4 肠道菌群与吸烟 |
| 1.3.5 肠道菌群与酒精摄入 |
| 1.3.6 肠道菌群与不合理膳食 |
| 1.3.7 小结 |
| 1.4 针灸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 1.4.1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的中医基础理论 |
| 1.4.2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
| 1.4.3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
| 1.4.4 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
| 1.4.5 小结 |
| 第二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案 |
| 2.2.1 研究设计 |
| 2.2.2 受试者选择及分组 |
| 2.2.3 样本量计算 |
| 2.2.4 偏倚控制 |
| 2.2.5 病例选择 |
| 2.2.6 干预措施 |
| 2.2.7 观察指标 |
| 2.3 统计分析 |
| 2.4 伦理学要求 |
| 2.5 结果 |
| 2.5.1 研究入组、脱落及研究完成情况 |
| 2.5.2 基线情况 |
| 2.5.3 疗效评价 |
| 2.5.4 安全性指标及基础治疗情况 |
| 2.6 讨论 |
| 2.6.1 队列研究在中风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
| 2.6.2 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
| 2.6.3 “调任通督”针刺法在中风的运用 |
| 2.6.4 “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
| 第三章 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针刺对肠道菌群影响 |
| 3.1 病例选择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1.4 样本要求及采集 |
| 3.1.5 技术路线图 |
| 3.1.6 实验步骤 |
| 3.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3.1.8 统计学处理 |
| 3.2 结果 |
| 3.2.1 一般信息 |
| 3.2.2 菌群物种注释、菌群分类学分析及组别注释 |
| 3.2.3 缺血性中风组与非中风组肠道菌群差异 |
| 3.2.4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肠道菌群差异 |
| 3.2.5 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 3.2.6 治疗前后针刺组肠道菌群差异 |
| 3.2.7 治疗前后对照组肠道菌群差异 |
| 3.2.8 针刺组、对照组肠道菌群DESeq2差异表达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
| 3.3.2 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肠道菌群特点 |
| 3.3.3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双酚致染色体损害作用—人CYP1A1代谢活化及Ⅱ相酶减毒作用 |
| 1.1 材料 |
| 1.1.1 细胞系 |
| 1.1.2 主要试剂 |
| 1.1.3 实验仪器 |
| 1.1.4 主要溶液配制 |
| 1.2 方法 |
| 1.2.1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 |
|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
| 1.2.3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 1.2.4 细胞毒性实验 |
| 1.2.5 微核实验 |
| 1.2.6 统计学分析 |
| 1.3 结果 |
| 1.3.1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BPs与人CYP底物潜能 |
| 1.3.2 C3A与HepG2细胞系之间各种CYP酶mRNA及蛋白水平的比较 |
| 1.3.3 V79-hCYP2B6细胞系的重组酶蛋白及其活性鉴定 |
| 1.3.4 BPs对V79-Mz和V79衍生细胞系微核形成的影响 |
| 1.3.5 BPs诱发C3A细胞微核形成以及CYP酶抑制剂的影响 |
| 1.3.6 磺胺苯咪唑对BPs和苯妥英诱发微核的差异性影响 |
| 1.3.7 Ⅱ相代谢酶对BPs遗传毒作用的影响 |
| 1.4 讨论 |
| 1.5 小结 |
| 第二章 BPs遗传毒性机制:致断裂作用 |
| 2.1 材料 |
| 2.1.1 细胞系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 2.2 方法 |
| 2.2.1 细胞毒性(CCK-8)实验 |
| 2.2.2 微核CENP-B免疫荧光分析 |
| 2.2.3 In-cell Western blot检测γ-H2AX和p-H3 |
| 2.2.4 BPs暴露后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及中期细胞纺锤体、中心粒的观察 |
| 2.2.5 统计学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受试物诱发微核的CENP-B免疫荧光染色 |
| 2.3.2 BPs对V79-Mz、V79-hCYP1A1、C3A细胞诱发双链DNA断裂以及CYP抑制剂的影响 |
| 2.3.3 BPs对V79-Mz、V79-hCYP1A1和C3A细胞有丝分裂和有丝分裂装置的影响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BPs通过诱导CYPs酶增强多种前致癌物遗传毒作用 |
| 3.1 材料 |
| 3.1.1 细胞系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实验仪器 |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 3.2 方法 |
| 3.2.1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试验 |
| 3.2.2 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 |
| 3.2.3 细胞毒性实验 |
| 3.2.4 微核实验 |
| 3.2.5 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BPs对HepG2细胞NRs和CYPs蛋白表达的影响(预试)及蛋白印迹实验所用抗体特异性分析 |
| 3.3.2 BPs对HepG2细胞NRs和CYPs蛋白表达影响的定量分析结果 |
| 3.3.3 分子模拟BP-NR结合的构象特征和亲和力大小 |
| 3.3.4 BPs增强几种前致癌物对HepG2细胞诱发微核的作用 |
| 3.3.5 NRs/CYPs抑制剂对BPA增强前致癌物诱发微核作用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BPs延长或联合暴露对诱发微核效应的影响 |
| 4.1 材料 |
| 4.1.1 HepG2细胞系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实验仪器 |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 4.2 方法 |
| 4.2.1 BPs不同暴露方案对AhR和CYP1A1的影响(Western blot) |
| 4.2.2 不同暴露方案下BP的细胞毒性实验(CCK-8) |
| 4.2.3 不同暴露方案下BPs诱发微核实验 |
| 4.2.4 统计学分析 |
| 4.3 结果 |
| 4.3.1 BPs按不同时程暴露对HepG2细胞AhR、CYP1A1蛋白水平的差异性影响 |
| 4.3.2 BPs化合物间相互增强彼此诱发HepG2细胞微核的作用 |
| 4.3.3 BPs的延长或联合暴露对HepG2细胞诱发微核的增强效应 |
| 4.3.4 NRs激动剂和BPA预暴露对BPA诱发HepG2细胞微核的影响及CYP/NR抑制剂的干预作用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本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 创新性 |
| 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第一部分: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 一、引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范围和空间研究单位 |
| 2.2 数据来源及整合 |
|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三、结果 |
| 3.1 全球范围三间分布描述 |
| 3.2 个体层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 3.3 地区(群体)层面—时空扩散分析 |
| 四、讨论 |
| 第二部分: 中东呼吸综合征自然疫源地风险预测——基于机器学习模型 |
| 一、引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范围与空间研究单位 |
| 2.2 资料来源 |
|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
| 2.4 质量控制 |
| 三、结果 |
| 3.1 阳性区域分布 |
| 3.2 骆驼密度变量插补 |
| 3.3 纳入模型变量筛选 |
| 3.4 机器学习模型建模预测结果及评估 |
| 3.5 变量贡献度及提取分析 |
| 3.6 敏感性分析 |
| 四、讨论 |
| 第三部分: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 |
| 一、引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2.1 空间研究范围 |
| 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2.3 研究设计 |
| 2.4 质量控制 |
| 三、结果 |
| 3.1 分子序列库特征概述 |
| 3.2 系统发育分析 |
| 3.3 系统发育地理学分析 |
| 3.4 进化位点分析 |
| 3.5 家系与人群疾病相关分析 |
| 四、讨论 |
| 结论 |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 附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发表论文两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沙门菌基本情况 |
| 1.1 沙门菌属 |
| 1.2 沙门菌病 |
| 1.3 沙门菌血清型 |
| 1.4 沙门菌生物型 |
| 1.5 沙门菌分子分型 |
| 1.6 形态结构及培养条件 |
| 1.7 沙门菌的分类及遗传进化关系 |
| 1.8 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 1.9 沙门菌的突变 |
| 2 宿主适应性及毒力分子基础 |
| 2.1 宿主适应性 |
| 2.2 毒力因子 |
| 3 耐药性 |
| 3.1 耐药性概述 |
| 3.2 中美耐药性系统监测现状 |
| 3.3 沙门菌耐药性流行病学概况 |
| 4 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进化研究进展 |
| 4.1 国外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
| 4.2 中国纽波特沙门菌流行现状 |
| 4.3 进化研究进展 |
| 5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
| 5.1 第二代测序技术 |
| 5.2 第三代测序技术 |
| 5.3 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在食源性病原研究领域的应用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二章 1996~2015年美国来源纽波特沙门菌耐药分群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
|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
|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
| 1.4 统计分析 |
| 1.5 最佳分类器预测分析 |
| 2 结果 |
| 2.1 人类和动物相关的集群 |
| 2.2 抗生素MIC可区分动物相关亚群 |
| 2.3 与牛和火鸡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谱 |
| 3 讨论 |
| 第三章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型解析菌群分化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相关数据 |
| 1.2 菌株培养条件及耐药分类 |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4 MLST分析 |
| 1.5 MIC试验 |
| 2 结果及讨论 |
| 2.1 种群结构基本情况 |
| 2.2 纽波特沙门菌的地理多样性 |
| 2.3 纽波特沙门菌:一个多疫源的食源性病原 |
| 第四章 1991~2018年中国人源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元数据情况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3 二代测序全基因组样品的制备 |
| 1.4 全基因组重测序(illumina平台) |
| 1.5 全基因组重测序(BGISEQ平台) |
| 1.6 基因组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年龄组分析 |
| 2.2 持续性腹泻与多重耐药遗传决定因子携带菌密切相关 |
| 3 讨论 |
| 第五章 全球基因组解析菌株遗传演化、耐药机制及宿主偏好性 |
| 第一节 纽波特沙门菌基因组种群结构解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
| 1.4 数据拼接、质量控制及血清型预测 |
| 1.5 CoreSNP进化树构建 |
| 1.6 基因组扫描 |
| 1.7 进化树图谱绘制 |
| 2 结果 |
| 2.1 数据的基本情况 |
| 2.2 纽波特沙门菌Core SNPs进化树的特征 |
| 2.3 网状进化与纽波特沙门菌群体基因组 |
| 2.4 耐药基因与各宿主/来源的相关性 |
| 第二节 基于Core SNPs的纽波特沙门菌时空进化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
| 1.2 运行硬件及操作系统 |
| 1.3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
| 1.4 时空分析 |
| 1.5 时空分析图谱的绘制 |
| 2 结果 |
| 2.1 纽波特沙门菌C-Ⅰ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
| 2.2 纽波特沙门菌C-Ⅱ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
| 2.3 纽波特沙门菌C-Ⅲ分支时空分析结果 |
| 2.4 多重耐药IncA/C2质粒与动物源ST45流行菌株相关性 |
| 2.5 以C-Ⅱ为代表的纽波特沙门菌具有较快的进化速度 |
| 第三节 代表菌株的表型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菌株 |
| 1.2 试剂及饲养条件 |
| 1.3 小鼠攻毒试验 |
| 1.4 斑马鱼攻毒实验 |
| 1.5 线虫杀伤实验 |
| 1.6 生物被膜实验 |
| 1.7 群集运动试验 |
| 2 结果 |
| 2.1 小鼠攻毒试验 |
| 2.2 菌株对斑马鱼及秀丽隐杆线虫的毒力和菌株来源/生境有关系 |
| 2.3 生物被膜 |
| 2.4 群集运动 |
| 2.5 群集运动与生物被膜的关系为负相关 |
| 第四节 泛基因组解析纽波特沙门菌宿主偏好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菌株及数据来源 |
| 1.2 主要环境、软件及软件包 |
| 1.3 泛基因组分析 |
| 1.4 毒力基因分析 |
| 1.5 毒力岛及可移动元件分析 |
| 1.6 重组分析 |
| 2 结果 |
| 2.1 泛基因组热图 |
| 2.2 泛基因组与宿主特异性基因型:特定lineage的特异性基因分析 |
| 2.3 泛基因组中检测毒力岛、可移动元件及毒力基因结果 |
| 2.4 重组现象及与宿主适应过程的关联 |
| 第五节 讨论 |
| 全文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 附表 |
|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