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华,陈沿维,何鹏,潘前程[1](2021)在《丘陵山区养猪户粪水抽送用泵的选用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在四川达州市丘陵山区部分养猪户实地调研发现,养猪户采用的粪水抽送用泵存在易堵塞、易损坏、电耗大、质量大、价格高等问题,特提出在无三相电源的情况下选用不锈钢螺杆潜水电泵的技术方案,经过实际选用对比,经济效益实惠。1养猪户粪水抽送用泵的使用现状达州是养猪大市,达州丘陵山区很多养猪户无三相电源,习惯将养猪粪水用两相井用潜水泵抽送到附近种植地块进行人工冲灌,
尚怀元,董晓丽,侯永胜,董云雷,崔康[2](2021)在《国内农用泵种类及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泵是把原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所抽液体能量的机械,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中,泵的应用覆盖了灌溉、植保、施肥等作业领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各类农业用泵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研究方向,总结了农业用泵向提高可靠性、提高寿命、提高效率、拓展规格、集成智能控制系统、轻型化和社会化生产方面发展的趋势。
肖宇[3](2020)在《基于子午面田口试验设计的井用潜水泵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井用潜水泵作为一种常见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家庭用水、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建筑供水、矿山开采、农业灌溉等领域。潜井用水泵一般深入水下工作,安装、维修成本较大,且长时间浸入水中,因此对井用潜水泵的水力性能和稳定性要求较高。本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的资助下,基于田口试验对井用潜水泵的叶轮和导叶的子午面进行了优化设计,提高了泵的水力性能;同时还对优化前后的井用潜水泵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探究了优化前后的压力脉动特性的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简要回顾了井用潜水泵的发展历程,对泵内叶轮、导叶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在泵瞬态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2)对250QJ80型井用潜水泵进行了三维建模,采用单流道模拟与全流场模拟分别划分了网格,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尽管相对全流场数值模拟来说单流道数值模拟只在额定工况点附近精度较高,但其计算周期的大幅缩减却更适合于多方案的泵性能优化设计。因此,本文在优化设计部分采用单流道模拟方法,在非定常计算时采用全流场数值模拟方法。(3)基于田口试验设计方法对叶轮、导叶子午面进行参数化分解,通过效应分析法和信噪比分析法进行多工况下的水力性能优化。根据统计结果分析选择因子水平以及对应方案的性能指标,确定因子的响应优先级,并基于方差回归分析,拟合出各个因子与扬程、效率等性能指标的线性方程。最后根据优化的设计目标,确定了性能较优的优化方案。(4)将基于田口试验优化设计出的叶轮、导叶方案与优化前的原始模型进行对比,通过外特性对比和内流场分析,探究结构优化后所引起的对应内流场变化规律。优化后叶轮前盖板型线向外扩张导致叶轮进口处的液体介质得以充分发展,削弱了叶轮进口处原本出现的高速区域。叶轮后盖板中后部型线的提前收缩设计使得随着流动容易堆积轮缘处的低速液体提前流出。这些结构改变最终使得叶轮水力性能有所提高。而导叶优化后后盖板交线的径向距离的整体增大使得流经导叶流道中部时液体没有足够的空间得以冲击前盖板,所以流道中后部的局部高速区域面积显着减小。此外还对初始模型进行了性能实验,证实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5)沿井用潜水泵流道方向设置了多个监测点,基于非定常数值模拟对泵的瞬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压力脉动的时域和频域特性,通过CWT小波变换分析了泵内低频信号的传播规律。通过压力脉动实验,验证了非定常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多级潜水泵内部存在着多个脉动源及级间信号相互作用的现象,子午面优化后泵内的高频脉动信号的强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
韩卫华[4](2018)在《大功率高扬程井用潜水变频电泵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山西省农村超深井提水的困难,解决输出电缆超过500m以上大功率高扬程井用潜水电泵启动困难、运行时机组振动的难题,开发研究一种能够克服高次谐波影响的、使其迅速跳过固有频率点或共振频率带,提取500m以上深井水能够可靠平稳运行的大功率高扬程井用潜水变频电泵。该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解决居民生活用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山西省经济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韩卫华[5](2016)在《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设计》文中认为针对普通井用潜水电泵在高含沙量工况下使用时,存在易被井中泥沙淤积而烧毁电机的问题,研制一种新型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解决了含沙量大的深井中提水的难题。
姚培培,席三忠,张桐林,高江永,郑学亮[6](2016)在《潜水电泵试验方法新旧标准技术差异》文中研究表明修订后的GB/T 12785—2014《潜水电泵试验方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了更好地解读新标准的修订内容,对新旧标准技术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新标准的实行,一方面推动了潜水电泵测试方法以及测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对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赵伟[7](2016)在《农业地热工程中地热潜水电泵的优化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地热资源在农业方面应用广泛,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农业地热资源综合利用中常用潜水电泵在地热工程应用中存在效率低、故障多及寿命短等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结合地热资源与地热工程特征,给出了适应高温环境以及地热工程特征的潜水电泵设计与制造改进方案,改进方案的措施包括机组关键部件采用新的材料、潜水电机电磁优化设计、改进机组冷却装置以及提升水力模型和工艺水平等方面。通过样机试制与试验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高效地热潜水电泵对于地热资源开发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夏美珍,林荣,颜成刚[8](2015)在《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的设计研发》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潜水泵扬程短、运行效率低的现象,作者针对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其中包括:电机设计、潜水泵设计、叶轮和导叶设计,潜水电泵采用上下两部分,上端采用不同规格的流量水泵,下端采用单级水泵,增大水泵的工作扬程。作者在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便于提供可参考性的依据。
张涛[9](2013)在《浅谈QJ系列井用潜水电泵的应用及维修保养》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潜水电泵的工作原理、性能、使用的环境及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阐述了其机械、电气方面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原因及维修方法。
石贞芳[10](2011)在《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的设计研制》文中提出介绍了山西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山西安吉制泵有限公司合作在充分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机制造生产方式、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阐述了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的设计、试验和应用情况,并对应用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养猪户粪水抽送用泵的使用现状 |
| 2 养猪户粪水抽送用泵的选用建议 |
| 3 实用性对比 |
| 0 引言 |
| 1 灌溉用泵 |
| 1.1 自吸泵 |
| 1.2 长轴深井泵和井用潜水电泵 |
| 1.3 大中型泵站常用泵 |
| 1.4 一体化泵站 |
| 1.5 小型潜水电泵 |
| 1.6 水轮泵 |
| 1.7 灌溉用泵研究方向 |
| 2 植保用泵 |
| 2.1 电动背负式喷雾器和植保无人飞机用泵 |
| 2.2 自走式喷药装备用泵 |
| 2.3 植保用泵研究方向 |
| 3 水肥一体化施肥用泵 |
| 3.1 泵前吸肥 |
| 3.2 比例施肥 |
| 3.3 定量供肥 |
| 3.4 水肥一体化施肥用泵研究方向 |
| 4 发展趋势 |
| 5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潜水泵的研究现状 |
| 1.2.2 叶轮设计的研究现状 |
| 1.2.3 导叶设计的研究现状 |
| 1.2.4 泵内压力脉动的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潜水泵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
| 2.1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 2.1.1 控制方程 |
| 2.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
| 2.1.3 数值模拟方法 |
| 2.2 潜水泵几何计算模型 |
| 2.3 井用潜水泵的数值模拟 |
| 2.3.1 三维建模 |
| 2.3.2 网格划分 |
| 2.3.3 网格无关性分析 |
| 2.3.4 湍流模型的选择 |
| 2.3.5 边界条件 |
| 2.3.6 两种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田口试验的叶轮子午面优化设计 |
| 3.1 试验设计理论 |
| 3.2 基于田口试验设计的叶轮子午面优化 |
| 3.2.1 试验因素及方案确定 |
| 3.2.2 试验计算结果及分析 |
| 3.2.3 最优方案确定 |
| 3.2.4 优化前后内部流场分析 |
| 3.3 外特性实验验证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田口试验的导叶子午面优化设计 |
| 4.1 试验因素及方案确定 |
| 4.1.1 设置方法 |
| 4.2 试验计算结果及分析 |
| 4.2.1 导叶子午面优化在额定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变化 |
| 4.2.2 导叶子午面优化在0.8倍额定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影响 |
| 4.2.3 导叶子午面优化在1.2倍额定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变化 |
| 4.3 最优方案的确定 |
| 4.4 优化前后内部流场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井用潜水泵非定常压力脉动特性研究 |
| 5.1 非定常数值模拟设置 |
| 5.2 优化前后泵内叶轮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2.1 额定流量工况下叶轮压力脉动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2.2 0.8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叶轮压力脉动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3.3 1.2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叶轮压力脉动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3 优化前后泵腔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3.1 额定流量工况下泵腔内部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3.2 0.8倍额定流量工况下泵腔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3.3 1.2倍额定流量工况下泵腔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4 优化前后导叶内部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4.1 额定流量工况下导叶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4.2 0.8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导叶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4.3 1.2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导叶压力脉动时频特性分析 |
| 5.5 基于小波变换的优化前后潜水泵压力脉动对比分析 |
| 5.5.1 额定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5.1 0.8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5.1 1.2倍额定流量工况下压力脉动特性分析 |
| 5.6 多级潜水泵泵腔内压力脉动实验及验证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 0 引言 |
| 1 研究内容 |
| 1.1 大功率高扬程井用潜水变频电泵研究内容 |
| 1.2 技术路线 |
| 1.3 主要技术指标 |
| 2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
| 3 科技创新点 |
| 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 5 结束语 |
| 0 引言 |
| 1 地热系统中潜水电泵存在的问题 |
| 1.1 机组冷却装置和元器件材质等不适应高温工作环境 |
| 1.2 潜水电机启动性能差、机组振动大与运行可靠性低 |
| 1.3 电泵设计、生产与制造工艺等相对落后 |
| 1.4 国内耐热潜水电泵缺乏指导性标准 |
| 2 地热潜水电泵优化设计方案 |
| 2.1 适用高温环境的新材料应用 |
| 2.2 潜水电机电磁优化设计 |
| 2.3 优化水力模型提高效率 |
| 2.4 结构方面改进与优化 |
| 3 地热电泵性能试验与对比 |
| 3.1 新型电泵性能 |
| 3.2 性能对比 |
| 4 结论 |
| 引言 |
| 1 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设计必要性 |
| 2 下吸式井用潜水电泵设计方案 |
| 2.1 电机设计 |
| 2.2 潜水泵设计 |
| 2.3 叶轮和导叶设计 |
| 3 应用情况及技术性对比 |
| 4 结束语 |
| 1 QJ井用潜水电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
| 2 QJ井用潜水电泵的使用 |
| 2.1 QJ井用潜水电泵的选型及使用环境[1] |
| 2.2 QJ井用潜水电泵的使用注意事项 |
| 3 QJ井用潜水电泵常见故障的原因分析[2] |
| 4 QJ井用潜水电泵的维修保养方法 |
| 4.1 机械方面的日常维护保养 |
| 4.2 电气方面的日常维护保养 |
| 5 结语 |
| 1 研究背景 |
| 2 技术路线和研制目标 |
| 2.1 技术路线 |
| 2.2 研制目标 |
| 3 总体设计 |
| 3.1 潜水电机的设计 |
| 3.2 潜水电泵的设计 |
| 4 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 |
| 4.1 潜水电机的研究与设计 |
| 4.2 潜水电泵的研究与设计 |
| 5 试验情况和应用情况 |
| 5.1 试验情况 |
| 5.2 应用情况 |
| 5.3 试验分析 |
| 6 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
| 7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