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1](2016)在《酶法合成肉桂酸酯及其优化》文中认为肉桂酸酯类化合物作为肉桂酸最重要的衍生物之一,由于其独有的生物活性和理化特性(如:抗病毒活性,抗紫外线辐射活性,在油脂性物质中更好的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激起了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酶法合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用固定化酶催化肉桂酸与醇反应合成肉桂酸酯,并对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Lipozyme TLIM酶为催化剂,在有机溶剂介质中催化肉桂酸和乙醇合成了肉桂酸乙酯。结果显示,虽然底物在丙酮中有较好的溶解度,但无产物生成;当以异辛烷作为反应介质时,有肉桂酸乙酯的生成且转化率较高。进而,实验考察了影响反应转化率的各个因素,得出了较优的催化反应条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有机溶剂中利用固定化酶催化肉桂酸与苄醇的酯化反应,合成肉桂酸苄酯。结果表明:Lipozyme TLIM酶比Novozym 435酶更适合催化该反应,而且反应介质的选择同第二部分。研究分别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曲面法对反应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出较优的反应条件。第四部分研究了脂肪酶催化肉桂酸与苄醇酯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苄醇会对酶活产生抑制作用,反应动力学符合含有底物抑制的Ping-Pong Bi-Bi机制;分两步进行的酶催化反应过程,第一步反应的活化能高于第二步反应的活化能,即第一步反应是整个反应过程的限速步骤,升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底物抑制,提高反应速率。热力学研究表明,肉桂酸酯化反应是吸热过程;在实验条件下,该反应是非自发反应;但是,在温度高于55oC时,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崔凯龙[2](2015)在《鼠李糖脂构建逆胶束中木质纤维素酶特性分析及其纯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纤维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因为它的降解效率很低,所以成为全球碳循环过程的一个限制因素。木质纤维素酶的生产和纯化过程也十分缓慢并且产量不高,对于木质纤维素这种逐年增加的“废弃能源”来说,情况不容乐观,逆胶束萃取法被证明是对于酶的萃取纯化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而逆胶束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和非极性端把水相和有机相结合起来的乳化结构。由表面活性剂包裹起来的水核能够增溶水溶性酶和其他的极性物质,这使得逆胶束萃取法成为了一种相对完美的液液生物萃取方法。而且,逆胶束的水核是在纳米级别的尺寸,使得增溶进入水核的酶能够保持较高和稳定的活性,对于酶萃取来说是个良性优越的环境。一般来说,逆胶束萃取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前萃和后萃,目前大多数的学者更多的关注前萃过程,因为后萃过程的进行相对来说较难,但是后萃过程也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目前,大量的国内和国际的研究学者都在进行逆胶束萃取的研究,但是大多用的是化学表面活性剂来构建逆胶束体系。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相对有限,需要繁杂的工业生产,并且会给环境带来大量的化工垃圾,而且有时候他们能够使体系中的酶失活,降低酶萃取的效率。相对来说,目前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生物表面活性剂,因为它本身的可降解性和低毒性,同时能够实现体系物质的重复利用,而且由生物表面活性剂构建的逆胶束体系相对于化学表面活性剂来说,具有更好的增溶特性,不错的环境相容性和相对温和的反应环境。目前,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都进展的非常顺利,尤其是广泛使用的鼠李糖脂。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对比三种化学表面活性剂(CTAB,AOT and Tween-80),研究了在正己醇/异辛烷(1:1,v/v)溶剂中,由鼠李糖脂构建的逆胶束中水核的性质还有其微环境的行为状况。在这一部分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异辛烷/水逆胶束体系的三相图,来了解在不同表面活性剂,不同组分比例情况下,体系中三种相之间的区域大小变化。同时利用红外光谱仪在波段3050–3750 cm!1区域测了-OH基的红外振动情况,通过对于红外光谱的分析来了解逆胶束水核中水的分布状态,结合水和自由水的组成与水核大小的关系等等。而且也通过荧光法,测量了鼠李糖脂在逆胶束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55mm"l-1,表明即使很少剂量的鼠李糖脂也能形成逆胶束。另外,本实验还测了逆胶束体系的电导特性,可以看出体系的含水率在35.1处,电导发生了突变,这个数值比其他的化学表面活性剂的高,说明系统能够增溶更多的水。最后,还检测了逆胶束水核的尺寸,我们发现鼠李糖脂能够大量的提高逆胶束的增溶水能力,形成较大的胶束水核,从而为酶促反应提供较好的微环境。第二部分的研究,检测了以愈创木酚为底物的漆酶在逆胶束体系中的酶活变化,主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来测得漆酶酶活。含水率对于酶活的影响主要呈现一个钟鼎状,先增大后减小,在!0=19处取得酶活的最大。当水相的ph=5.2,[kcl]=0.05mol"l-1,鼠李糖脂逆胶束体系漆酶活性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另外,我们考察了不同介质对于漆酶降解的动力过程的影响,在逆胶束中酶活没有在水介质中高,但是在逆胶束体系中,鼠李糖脂逆胶束相对于其他化学表面活性剂依然有着较高的漆酶酶活,在鼠李糖脂浓度为0.055mm/l取得酶活最大值。在鼠李糖脂逆胶束体系中对于纤维素酶和lip酶进行前萃过程的萃取,考察了体系中的萃取时间,ph,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离子强度、种类对于萃取效果的影响,纤维素酶和lip酶分别有各自萃取的优化条件。lip:[rl]=50cmc,[kcl]=40mmol/l,ph值为3.0,振荡时间为30min,在kcl中有最高萃取效率;纤维素酶:[rl]=40cmc,[kcl]=50mmol/l,ph值为3.5,振荡时间为30min,在nacl中有最高萃取效率。在后萃过程中,接着前萃过程产生的萃余油相继续将溶解在其中的酶分离出来到水相当中,同样地,考察了萃取时间,ph,离子强度和种类以及外加溶剂对于后萃萃取效果的影响,在该后萃中两种酶分别有各自后萃的相对最优状况。lip:[kcl]=0.5mol/l,ph值为7.0,振荡时间为30min,乙醇体积比为8%,在kcl中有最高萃取效率;纤维素酶:[kcl]=0.15mol/l,ph值为7.0,振荡时间为40min,乙醇体系比为4%,在nacl中有最高萃取效率。通过后萃过程的研究发现,外加醇类可以明显的提高系统的酶活回收率,萃取率和纯化倍数,并且能够使得萃取过程更快更好。总的来说,对于鼠李糖脂构建的逆胶束体系来说,它能够为酶促反应和酶的液液纯化萃取(包括前萃和后萃)提高较好地条件和适宜的微环境。在正己醇/异辛烷(1:1,v/v)这个有机溶剂中,测量了由鼠李糖脂构建的逆胶束体系在各个因素下的最优状况,这对于体系维持较好的性能和将来推广该方法到工业生产中提供了大量的参数依据。然后,如果希望把这个应用推广到工业市场的话,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
马玉杰[3](2015)在《复配逆胶束体系稳定性及漆酶在其中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逆胶束作为一种新兴的酶催化反映环境,具有很多优点。而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大多用一种表面活性剂来构建逆胶束体系,由于一种表面活性剂能够形成逆胶束的种类不多或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有关复配逆胶束体系的研究越来越多。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复配形成的复配逆胶束体系往往比单一逆胶束体系表现出一些更为优异的性能,如降低成本、对温度和盐度范围变宽、表面张力显着下降、提高酶活性、产生协同增效作用等。同传统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鼠李糖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天然表面活性剂,产生于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低毒性、可生物降解性、生态相容性以及一定的胶团催化能力等优点,其对于推进逆胶束酶体系的应用意义重大。但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与酶具有强烈的静电和疏水作用,导致其在逆胶束中的活性和稳定性降低。为解决这一难题,通常是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这样减弱了逆胶束体系的静电作用与疏水性,从而减弱了酶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鼠李糖脂/TWeen-80-正己醇/异辛烷逆胶束体系的稳定性。第二部分以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逆胶束体系TWeen-80的摩尔含量、逆胶束体系含水率W0、水相pH值、水相盐浓度以及醇的种类等因素对该体系中漆酶活力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构建了鼠李糖脂/Tween-80/正己醇/异辛烷逆胶束,采用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此体系的稳定性,盐溶液和pH对该体系的稳定性产生影响。(2)漆酶在复配逆胶束体系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当总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05mol/L,反应的最佳条件:x(Tween-80)=30%,W0=20,水相pH4.5,水相KCl浓度70mmol/L,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3)鼠李糖脂/Tween-80复配逆胶束体系作为一种优良的反应媒介,明显提高漆酶的催化性能,在最佳条件下,复配逆胶束体系中漆酶的活性比在单相鼠李糖脂逆胶束中高出1.44倍,比在水溶液中高出4.35倍,漆酶在复配逆胶束体系中表现出了超活性,表面活性剂复配在胶束酶学中有巨大的潜力。
包姗[4](2015)在《固定化双酶在反胶束体系中催化酯化油酸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共固定化初探。通过脂肪酶的单酶活性和纤维素酶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研究,选择对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合适的载体生物炭进行固定,对共固定技术进行探讨,并对共固定化酶的应用进行初探。以生物碳、明胶和活性炭为载体分别对脂肪酶固定,以酶活力作为载体筛选指标,优化其固定化条件,并考察所制备的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等性质。结果表明,生物炭为载体制备的固定化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研究了纤维素酶对脂肪酶的活力影响,发现纤维素酶对脂肪酶的活力有提高作用。在最佳条件下脂肪酶通过处理活力提高。通过纤维素酶处理后的脂肪酶的最适p H值与未处理的相同,但适应范围变宽。选择纤维素酶与脂肪酶进行共固定。通过研究共固定方法,将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共固定在载体生物炭上,得到共固定化酶。在共固定化条件下进行优化并考察共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的影响。固定后的纤维素酶对酸碱的适应范围变宽,最适作用p H值没有改变。选择共固定化酶在鼠李糖脂构造的反胶束系统中对油酸的酯化反应进行初探。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共固化酶的最适p H=6,相比固定化单酶具有更宽的酸碱应用条件;最佳临界胶束浓度(CMC)为60与固定化单酶一样,但反应速率高于固定化单酶;最适温度45℃,相比固定化单酶具有更宽的温度应用条件的结论,反应最佳时间为2h,并考察了动力学米氏常数Km=26.6,Vmax=50mmol·L-1·min-1·mg-1。
马玉杰,袁兴中,彭馨,刘欢,包姗,吴秀莲,曾光明[5](2015)在《复配逆胶束体系中漆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由鼠李糖脂和Tween-80构建而成的复配逆胶束媒介研究了漆酶的催化性能.采用紫外法考察了Tween-80摩尔含量、逆胶束含水量、水相酸碱度、水相盐度以及助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反应条件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Tween-80的摩尔含量为30%,体系含水量为20,缓冲溶液p H为4.5,KCI浓度为70mmol/L,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并且在最佳条件下,漆酶在复配逆胶束体系中的酶活比在单相鼠李糖脂逆胶束中高1.44倍,比在水溶液中高4.35倍,研究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构建胶束酶学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彭馨[6](2015)在《逆胶束萃取纯化酶类及多环芳烃在逆胶束中降解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中存在的固体废物使得对木质素降解酶类的需求更加迫切。逆胶束酶技术是环境领域中的一项新型技术,应用逆胶束酶技术进行酶制剂的分离提纯和污染物的降解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也是工业应用中的难点。特别是在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纯化的效果一般、固体废物的降解效率低和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的研究非常有限等现状的情况下,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技术研究推动了环境污染治理的发展。本文首先研究逆胶束体系,对比研究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与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的性质特征,然后探究生物表面活性剂分离纯化蛋白酶类的技术以及复合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纯化技术,明确生物表面活性剂纯化蛋白酶类的影响因素,同时对近似组分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类进行同步萃取。进一步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对逆胶束酶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在上述基础上,在逆胶束体系中应用酶类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优化降解参数。论文总体研究分为以下七个部分:首先,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构建逆胶束体系,考察逆胶束体系对水的增溶性,并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相对比。考察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异辛烷中临界胶束浓度,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具有较小的临界胶束浓度,证明形成逆胶束体系所需要的鼠李糖脂分子个数比较少。测量不同逆胶束体系中粒径的大小,验证得出逆胶束体系中粒径有大小粒径之分,其中大粒径所占比例超过70%,表明逆胶束基团大部分都聚集在一起,只有少量的分散在有机溶剂中。总的来说,生物表面活性剂构建逆胶束体系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次,在构建逆胶束体系的基础上,探究表面活性剂在纯化酶类方面的作用,对逆胶束体系纯化酶类进行研究。采用鼠李糖脂构建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进行漆酶的逆胶束萃取。同时与其他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取得了较高的酶活回收率和纯化倍数,最高酶活回收率达92.7%。并在此基础上验证逆胶束体系的可重复利用性。再次,作为表面活性剂纯化酶类的另外一种方法,表面活性剂沉淀技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采用表面活性剂沉淀技术提取纯化纤维素酶,并与逆胶束萃取纯化作对比。此方法的优势是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更低,低于临界胶束浓度,生物表面活性剂相对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更具有优势。实验研究寻找出技术参数的最优值。再次,在单一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酶类的研究基础上,对复合逆胶束体系萃取纯化酶类进行研究。采用不同配比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复合逆胶束体系,以期研究不同复合逆胶束体系萃取纯化纤维素酶的萃取纯化效率。实验结果得出最具优势的表面活性剂配比及条件。复合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对逆胶束萃取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工艺的运行成本。再次,在逆胶束萃取纯化单一酶类的研究基础上,探究近似组分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同步萃取。研究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同步萃取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证实逆胶束同步萃取的可能性,有效地将两种木质素降解类酶从粗酶液中同步提取出来,木素过氧化物酶与锰过氧化物酶达到最高的酶活回收率分别为93.56%和88.79%,同时,研究将同步萃取过程的条件参数得以优化。再次,作为逆胶束微观特性的深入研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研究不同种类逆胶束及逆胶束酶体系的微观性能与构象变化,以期能够引导逆胶束体系在环境领域中应用。采用该技术计算得出逆胶束酶体系的性能参数,推断出自旋探针在逆胶束中运动受阻的情况。并采用超速离心分析技术进一步证明逆胶束体系的状态特征,再一次证实逆胶束体系的分布情况。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位于逆胶束水核中心的酶的构象有所变化,α-螺旋和β-折叠存在着相互转换的过程,揭示了逆胶束酶体系的特殊性质,对在逆胶束酶体系的构象研究以及在逆胶束体系中降解污染物有一定指导作用。最后,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研究漆酶在逆胶束体系中降解环境污染物多环芳烃。考察不同参数对降解率的影响。降解过程的条件参数,如反应时间、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漆酶浓度等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对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中多环芳烃的降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开发高效绿色降解环境污染物提供创新型技术途径,为逆胶束酶体系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导入确凿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的方法。
王艳[7](2013)在《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酶法合成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是一类新型的化学改性淀粉,因其具有较好的粘度、透明度、疏水性、乳化性、冻融稳定性、抗凝沉性和可生物降解性,它的合成现已成为变性淀粉工业中的一个新兴研究热点。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法。由于化学法所需的极端pH值、高温高压高机械条件以及有机溶剂的加入,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同时危害到人体健康,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发展与应用。所以,开展生物法合成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研究,生产纯天然、绿色更适合应用于食品、医药以及精细化学品等行业的中长链脂肪酸改性淀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主要在有机溶剂介质中进行酶催化法制备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有机溶剂的使用不仅限制了产品的应用,同时也对酶的催化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发展至今,限制酶促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合成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淀粉颗粒结构紧密、活性羟基深藏在分子内部、淀粉和中长链脂肪酸的极性相差较大不易混溶,这就使酶促酯化反应很难进行。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主要从淀粉的预处理活化、酶的筛选、酰化试剂的选择和反应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天然玉米淀粉为原料,选用各种碳链长度的中长链脂肪酸为酰化剂,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进行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绿色合成,并对处理淀粉和各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通过对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反应机理的探索和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棕榈酸为例,揭示酶促玉米淀粉与中长链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所需的必要条件和一般规律。本研究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不仅将补充和完善现有非水相体系酶催化反应理论,同时也为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实际生产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玉米淀粉的预处理活化及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为解决原玉米淀粉颗粒结构紧密不易与中长链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的难题。用NaOH/尿素水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淀粉进行预处理。选择碳链长度适中、熔点在酶最适反应温度范围内的棕榈酸作为中长链脂肪酸的代表性底物,以酶催化预处理淀粉与棕榈酸发生酯化反应的酶促反应初速度和产物取代度为考察指标,获得玉米淀粉处理过程的重要参数值为: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的浓度为9%、氢氧化钠与尿素的质量比为2、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的预冷温度为-9℃、乙醇的添加量为50%。在此条件下淀粉的冷水溶解度高达96.42%,平均颗粒直径小于0.10μm,结晶度由原来的24.82%降低至10.32%,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度最大(0.34mmol·h-1·mg-1)比催化原玉米淀粉发生酯化反应的速度高出4个数量级,并且棕榈酸预处理淀粉酯的取代度(0.82)明显高于原玉米淀粉酯(0.23×10-2)。原玉米淀粉经预处理后,使酶促酯化反应活性提高的机理在于:预处理后淀粉颗粒粒径越小酶活性中心对其的识别能力越强;结晶度越小活性羟基暴露的越完全,越易进入到酶周围的水化层与分布在水化层表面的棕榈酸发生酯化反应;从而使酶促酯合成的反应速度加快,产物取代度变大。2、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取代度方法的建立。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取代度的方法分为两部分:其一,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甲酯化,甲酯化的程度在取代度的测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棕榈酸淀粉酯为例对甲酯化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以棕榈酸淀粉酯的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拟合度为指标,获得最佳甲酯化条件为:甲醇用量2mL/30mg、甲醇钠用量8mg/30mg、甲酯化温度为70℃、甲酯化时间为40min;其二,脂肪酸甲酯在气相色谱仪中的定量测定,以棕榈酸淀粉酯为例,首先将棕榈酸甲酯的量转化成与淀粉发生酯化反应的棕榈酸的量,再通过公式计算出棕榈酸淀粉酯的取代度。该方法与广泛应用的皂化-滴定法相比,误差小、重复性好更适合用于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取代度的测定。3、以棕榈酸淀粉酯的酶催化合成为例,构建酶促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体系。在所研究的脂肪酶中,Novozym435在非水相体系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预处理淀粉与棕榈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以棕榈酸为酯化剂,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分别在无溶剂体系和微溶剂体系下进行预处理玉米淀粉与棕榈酸的酶促酯化反应。并以取代度和酶酯化比活力为指标考察不同反应体系中酶的催化反应活性。在微溶剂体系中,由于高极性有机溶剂夺取了脂肪酶周围的必须水,酶的刚性增强从而使酶酯化比活力下降,因此在无溶剂体系下可以获得取代度高达1.04的棕榈酸淀粉酯,而在微溶剂体系下只能获得取代度为0.72×10-2的棕榈酸淀粉酯。最终选定无溶剂体系作为Novozym435催化预处理玉米淀粉与中长链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反应介质。4、无溶剂体系酶促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以平均粒径<0.10μm的预处理玉米淀粉为原料,不同碳链链长度的中长链脂肪酸(C8-C20)为酯化剂,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下进行各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研究发现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对碳链长度在C8-C16之间的脂肪酸均具有很好的催化能力,酶的酯化比活力基本保持在1.30mmol·h-1·mg-1左右。5、以棕榈酸淀粉酯的酶催化反应合成为例,探讨无溶剂体系酶促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合成机理。在无溶剂体系中,底物分子周围没有有机溶剂,因此不会对酶活力产生影响;同时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直接接触,无需去溶剂效应这一过程而使反应速度加快;通过控制反应体系的水活度不仅可以为脂肪酶提供发挥其催化活性所必需的水,同时也可以改变酶促反应的平衡,避免水解反应的发生。反应体系适度的水活度使固定化脂肪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连续的、厚度适宜的水化层。由于脂肪酶催化玉米淀粉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属于界面反应,水化层的连续性和厚度直接影响着底物在油水界面的分布和向脂肪酶活性中心的扩散;预处理淀粉分子上的羟基(亲水性)和棕榈酸上的羧基(疏水性)具有相反的极性,因而适宜比例的两底物可以有序地分布排列在固定化脂肪酶分子的表面;从而在酶分子表面形成水分子层和底物分子层的油水界面,这种水分子层和底物分子层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底物分子流动,同时油水界面的形成也为脂肪酶发挥其催化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对无溶剂体系脂肪酶催化玉米淀粉与棕榈酸酯化反应的反应进程研究中发现,反应速度出现两次突然加快的现象,第一次加速主要是由于底物最大程度的克服了体系中的外扩散和内扩散限制从而使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而第二次加速是由于棕榈酸淀粉酯的生成和积累使其发挥了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效应,有利于脂肪酶周围油水界面的形成和底物的分布与排列。同时,棕榈酸淀粉酯具有疏水性有助于其生成后迅速脱离酶的催化活性中心,从脂肪酶表面的水化层逃离出来,从而促进酶促酯化反应的进行,避免水解反应的发生,提高酶催化酯化反应活性使反应速度突然加快。产物棕榈酸淀粉酯的HLB值和取代度对脂肪酶Novozym435的催化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产物的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越小,取代度越高酶促反应的初速度越大,其对酶酯化活性的促进作用越强。6、以棕榈酸淀粉酯的酶催化反应合成为例,对无溶剂体系酶促预处理玉米淀粉与中长链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对无溶剂体系中影响酶催化活性的条件进行优化,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1:5;温度65℃;时间24h;酶用量5%;转速180r/min;初始水活度为0.57。在该反应条件下无底物扩散限制,因此可以采用底物摩尔数与反应初速度的关系对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推导。研究表明,无溶剂体系Novozym435催化预处理玉米淀粉与棕榈酸的酯化反应符合乒乓反应机制。反应动力学模型为V=(1.7350×Cfatty-acid×Cstarch)/(Cfatty-acid×Cstarch+0.0156×Cstarch+2.3947×Cfatty-acid)。酶促反应顺序为:酰基供体棕榈酸(A)首先与酶结合形成棕榈酸-酶复合体(EA),EA再转化成棕榈酸酰基-酶复合体(EI),此时释放H20(Q)。然后EI再与酰基受体预处理玉米淀粉形成另一个二元复合体(EIB),由于EIB不稳定,最终释放出棕榈酸淀粉酯(P)以及酶。7、预处理淀粉及各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理化性质分析。原玉米淀粉经NaOH/尿素水溶液处理后其冷水溶解度和淀粉乳的透明度、凝沉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提高,但粘度下降。预处理淀粉经酯化改性后,使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且乳化效果明显好于明胶和蔗糖酯,但与单甘脂相似。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淀粉乳的粘度、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醋酸淀粉酯相比,低取代度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乳化性和冻融稳定性要优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和醋酸淀粉酯。且随取代度的升高,乳化性先增强而后降低到40%左右,而冻融稳定性则随取代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对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乳化性的评价中得出,随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质量浓度的增加其乳化性和乳状液稳定性增强;随乳化油量的增多,乳状液稳定性下降;贮存温度越高,乳状液越不稳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乳状液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随其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不同油水界面产生的界面压力不同,经实验发现在橄榄油-水界面产生的界面压比在大豆油-水中产生的界面压大。
彭子原[8](2013)在《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中漆酶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类氧化酶,能催化多种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氧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合成工业、造纸工业、环境生物修复等众多领域,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发展潜力,对其酶促反应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漆酶酶促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进行,这大大限制了漆酶对疏水性底物的降解,同时由于水溶液环境不同于漆酶在微生物内所处的天然环境,还有可能限制漆酶的酶活。逆胶束作为一种新兴的酶促反应介质,能同时增溶亲水性的酶和疏水性的底物,扩宽了酶促反应的应用范围,且逆胶束微聚体中心水核能较好的模拟酶的天然微环境,从而使大部分酶在其中表现出优于普通水介质中的活性,因此,近年来逆胶束酶体系的研究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传统的逆胶束酶体系通常基于人工合成的化学表面活性剂构建,不仅有一定的生物毒性,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使用产生自生物代谢过程,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代替化学表面活性剂构建逆胶束酶体系,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成为逆胶束酶体系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选取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hamnolipid,RL),构建RL-正己醇/异辛烷逆胶束体系,以之作为漆酶催化反应的介质,研究了漆酶在该体系中的催化性能。以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逆胶束体系有机相组成(正己醇/异辛烷体积比)、RL浓度、逆胶束体系含水率W0、水相pH值、水相盐浓度等因素对该体系中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逆胶束有机相中正己醇/异辛烷体积比为1:1.8,鼠李糖脂浓度为13mmol/L,逆胶束体系含水率W0为42,水相pH值为5.0,水相KCl浓度为10mmol/L时,该体系中的漆酶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对比实验表明,与化学表满活性剂AOT逆胶束相比,RL逆胶束中漆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说明以生物表面活性剂代替化学表面活性剂构建逆胶束酶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王越[9](2011)在《渗透压补偿性溶质ECTOINE对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环形氨基酸Ectoine (1,4,5,6-四氢-2-甲基-4-嘧啶羧酸)是由嗜盐菌在高渗透压诱导下合成的一种具有两性离子特性的渗透压补偿性溶质,对蛋白质、核酸、细胞等在逆环境下具有保护作用。本论文以植酸酶和脂肪酶为酶蛋白,从发酵制备、对酶的保护应用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对Ectoine进行了研究。从盐池淤泥中筛选了一株中度嗜盐菌B2。细胞抽提物中经1 H-NMR鉴定含有Ectoine。菌株经16S rDNA鉴定属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在含2mol/L NaCl的谷氨酸单钠培养基中发酵合成Ectoine最大量达到3.5g/L。通过与其他补偿性溶质比较,考察了Ectoine对植酸酶(PHYAⅡ)的热稳定性保护作用。研究了Ectoine的添加量、保护方式及对PHYAⅡ高温水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Ectoine作为PHYAⅡ的热稳定性保护剂,用量最少,保护作用好。利用PHYAⅡ失活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合紫外和荧光光谱技术,推测Ectoine提高了酶热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Ectoine可以提高酶分子ΔU*、ΔH*、ΔG*和t1/2,降低失活速率常数k;荧光、紫外吸收光谱表明Ectoine对酶热处理后的肽链伸展不利。因此推测Ectoine的添加主要导致酶内部或酶与外界水介质的氢键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酶热稳定性增加。以转酯合成生物柴油和酯化合成油酸乙酯为反应体系,考察Ectoine对Novozym435和Aspergillus oryzae DM-01全细胞脂肪酶在有机相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底物的甲醇和乙醇在一定浓度下对脂肪酶具有抑制作用。添加适量Ectoine,在脂肪酶一次或反复使用中,均对脂肪酶有显着保护作用。和同质量的其他补偿性溶质比较,Ectoine保护效果最好。添加过量Ectoine则会抑制酶活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酶催化动力学分析,探讨Ectoine提高脂肪酶在甲(乙)醇和油酸中活性的保护机理。对Novozym435的红外原始图谱和二级结构分析表明,适量Ectoine会降低甲醇对酶的氢键缔合作用,通过增加β-折叠结构来提高酶稳定性,酶催化动力学也表明适量Ectoine会减小甲醇对酶的亲和力。对A. oryzae DM-01脂肪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油酸和无水乙醇都对酶构象有影响,其中油酸使酶的分子内氢键明显减弱,对酶构象影响较大。添加Ectoine,使酶的二级结构含量变化趋势减小,会更接近自然状态的酶。
梁运姗,袁兴中,曾光明,钟华,李辉,王伟伟[10](2011)在《表面活性剂在逆胶束酶反应系统中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胶体界面科学与酶技术的发展,逆胶束酶反应系统作为酶等生物分子的高效分离或催化转化的介质体系,为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表面活性剂分子特有的两亲性结构,能使微水相以纳米尺寸的水滴形式稳定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为酶的活性保持提供了典型的类生物膜微环境.本文对逆胶束酶反应系统原理做简要介绍,并解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及其构型差异在逆胶束酶反应系统中的作用机制,综述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在逆胶束酶领域应用的最新成果,同时探讨了新型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在胶束酶学中的应用前景和研究趋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肉桂酸酯及其主要来源 |
| 1.2 非水相中酶催化反应概述 |
| 1.2.1 非水相中酶催化反应及其特点 |
| 1.2.2 非水相反应体系中酶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
| 1.2.3 非水相体系中酶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 1.2.4 非水相中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
| 1.3 响应曲面法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1.3.1 响应曲面法理论 |
| 1.3.2 响应曲面法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 1.4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 第2章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 |
| 2.1 实验部分 |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2.1.2 实验方法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反应介质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2.2 转速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2.3 水活度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2.4 底物摩尔比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2.5 温度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2.6 酶载量对Lipozyme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乙酯的影响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 |
| 3.1 实验部分 |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1.2 实验方法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脂肪酶种类及反应媒介的选择 |
| 3.2.2 水活度对反应的影响 |
| 3.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 3.2.4 底物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 3.2.5 酶载量对反应的影响 |
| 3.2.6 Lipozyme TLIM酶的重复使用性 |
| 3.3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酶催化肉桂酸苄酯的合成 |
| 4.1 实验部分 |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
| 4.2 结果与讨论 |
| 4.2.1 RSM试验设计及其结果 |
| 4.2.2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
| 4.2.3 响应曲面分析 |
| 4.2.4 最佳工艺条件优化及模型验证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TLIM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 5.1 实验部分 |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 5.1.2 实验方法 |
| 5.1.3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
| 5.1.4 酶催化反应热力学 |
| 5.2 结果与讨论 |
| 5.2.1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 5.2.2 底物浓度对酯化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
| 5.2.3 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动力学 |
| 5.2.4 酶催化合成肉桂酸苄酯的热力学 |
| 5.3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木质纤维素 |
| 1.1.1 木质纤维素结构概述 |
| 1.1.2 木质纤维素降解酶 |
| 1.2 酶的纯化方法 |
| 1.3 逆胶束体系基本性质 |
| 1.4 逆胶束酶系 |
| 1.4.1 逆胶束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 |
| 1.4.2 逆胶束萃取酶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
| 1.5 生物表面活性剂 |
| 1.5.1 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 |
| 1.5.2 典型化学表面活性剂 |
| 1.5.3 典型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
| 1.5.4 化学与生物表面活性剂比较 |
| 1.6 本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意义 |
| 1.6.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条件优化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 2.2.2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逆胶束体系的三相特征分析 |
| 2.3.2 逆胶束体系的红外光谱特性 |
| 2.3.3 逆胶束体系的荧光特性分析 |
| 2.3.4 逆胶束体系的电导性质分析 |
| 2.3.5 逆胶束体系的粒度特性及其分布状况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中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
| 3.1 前言 |
|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试验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含水率对于逆胶束酶活的影响 |
| 3.3.2 pH对于逆胶束酶活的影响 |
| 3.3.3 离子强度对于逆胶束酶活的影响 |
| 3.3.4 反应介质对于逆胶束酶活的影响 |
| 3.3.5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于逆胶束酶活的影响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酶纯化前萃分析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前萃过程中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3.2 前萃过程中水相pH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3.3 前萃过程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3.4 前萃过程中离子强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3.5 前萃过程中离子种类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3.6 前萃过程中其他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逆胶束体系酶纯化后萃分析 |
| 5.1 前言 |
|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后萃过程中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5.3.2 后萃过程中pH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5.3.3 后萃过程中离子强度和种类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5.3.4 后萃过程中外加溶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
| 5.4 本章小结 |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 |
| 附录C 研究生期间获奖及经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概述 |
| 1.1.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与结构 |
|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
| 1.1.3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5 表面活性剂的实际应用 |
| 1.2 复配表面活性剂 |
| 1.3 漆酶概况 |
| 1.3.1 漆酶概述 |
| 1.3.2 漆酶的结构 |
| 1.3.3 漆酶的理化性质 |
| 1.3.4 漆酶的催化反应机制 |
| 1.3.5 漆酶的应用 |
| 1.4 逆胶束简介 |
| 1.4.1 逆胶束体系 |
| 1.4.2 胶束酶学 |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5.2 主要内容 |
| 第2章 采用拟三元相图研究混合逆胶束体系的稳定性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主要设备 |
| 2.2.2 实验药品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两种表面活性剂质量比的确定 |
| 2.3.2 拟三元相图的绘制 |
| 2.3.3 盐度对相图的影响 |
| 2.3.4 pH对相图的影响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1 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比 |
| 2.4.2 KCL浓度对逆胶束区域的影响 |
| 2.4.3 pH对逆胶束区域的影响 |
| 2.5 结论 |
| 第3章 漆酶催化活性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主要设备 |
| 3.2.2 主要实验药品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复配逆胶束体系的制备 |
| 3.3.2 逆胶束中漆酶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3.3.3 漆酶酶活测定 |
| 3.3.4 相对酶活计算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Tween80摩尔质量分数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3.4.2 W0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3.4.3 pH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3.4.4 KCl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3.4.5 不同醇种类对酶活性的影响 |
| 3.5 结论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反胶团体系 |
| 1.1.1 反胶团体系的概念 |
| 1.1.2 反胶团体系的制备方法 |
| 1.1.3 反胶团体系的应用 |
| 1.2 脂肪酶 |
| 1.2.1 脂肪酶概述 |
| 1.2.2 脂肪酶的应用 |
| 1.3 纤维素酶 |
| 1.3.1 纤维素酶概述 |
| 1.3.2 纤维素酶应用 |
| 1.4 反胶团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
| 1.4.1 概述 |
| 1.4.2 反胶团体系中酶促反应的优势 |
| 1.4.3 反胶团体系中的酶活检测 |
| 1.4.4 反胶团体系中影响酶活主要因素 |
| 1.5 固定化方法及载体的研究现状 |
| 1.5.1 固定化方法的研究 |
| 1.5.2 固定化载体的研究 |
| 1.6 脂肪酶固定化研究现状 |
| 1.7 纤维素酶现有固定化研究 |
| 1.8 共固定酶研究现状 |
| 1.9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 1.9.1 研究目的 |
| 1.9.2 研究内容 |
| 第2章 脂肪酶的固定化 |
| 2.1 前言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 2.2.3 实验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载体固定化 |
| 2.3.2 反胶束的制备 |
| 2.3.3 脂肪酶活力测定 |
| 2.3.4 载体的固定化率和酶活力回收率测定 |
| 2.3.5 相对酶活力定义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脂肪酶的固定化 |
| 2.4.2 固定化酶的性质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纤维素酶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 3.2.3 实验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脂肪酶活力测定 |
| 3.3.2 纤维素酶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 3.3.3 相对酶活力定义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纤维素酶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
| 3.4.2 纤维素酶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
| 3.4.3 纤维素酶处理前后的脂肪酶水解橄榄油的特性比较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共固定化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 4.2.3 实验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脂肪酶活力测定 |
| 4.3.2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 4.3.3 生物炭固定纤维素酶 |
| 4.3.4 脂肪酶固定 |
| 4.3.5 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共固定化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纤维素酶固定化的载体选择 |
| 4.4.2 纤维素酶固定化的p H选择 |
| 4.4.3 共固定方式的选择 |
| 4.4.4 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共固定化条件 |
| 4.4.5 共固定化酶稳定性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共固定化酶的应用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 5.2.3 实验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鼠李糖脂逆胶束制备 |
| 5.3.2 紫外色谱分析速率 |
| 5.3.3 共固定酶对油酸的酯化反应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共固定化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载体选择 |
| 5.4.2 生物炭共固定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
| 5.4.3 共固定化双酶的操作稳定性 |
| 5.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 |
| 致谢 |
| 1材料与方法 |
| 1.1材料与试剂 |
| 1.2实验方法 |
| 2结果与讨论 |
| 2.1Tween-80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2.2W0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2.3pH值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2.4KCl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 2.5不同醇种类对酶活性的影响 |
| 3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1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
| 1.1.2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1.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 1.2 木质素降解酶基本性质 |
| 1.2.1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
| 1.2.2 锰过氧化物酶 |
| 1.2.3 漆酶 |
| 1.2.4 纤维素酶 |
| 1.3 逆胶束微环境研究概述 |
| 1.3.1 逆胶束微环境基本性质 |
| 1.3.2 逆胶束在蛋白质纯化和生物转化中的研究现状 |
| 1.3.3 逆胶束微环境中催化降解多环芳烃 |
| 1.4 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表面活性剂逆胶束的构建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试剂 |
| 2.2.2 仪器 |
| 2.2.3 实验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异辛烷中不同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
| 2.3.2 pH值与含水率关系 |
| 2.3.3 电导率与含水率关系 |
| 2.3.4 不同逆胶束体系中粒径大小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表面活性剂逆胶束对酶纯化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剂 |
| 3.2.2 仪器 |
| 3.2.3 实验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前萃过程各因素对萃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 3.3.2 后萃过程各因素对萃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 3.3.3 电泳(SDS-PAGE)分析 |
| 3.3.4 逆胶束的重复利用 |
| 3.3.5 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的对比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表面活性剂沉淀技术对酶纯化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剂 |
| 4.2.2 仪器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回收溶剂对纯化的影响 |
| 4.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纤维素酶分子比对纯化的影响 |
| 4.3.3 pH值对纯化的影响 |
| 4.3.4 离子强度对纯化的影响 |
| 4.3.5 中和剂浓度对纯化的影响 |
| 4.3.6 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纯化对比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复合表面活性剂逆胶束萃取纯化的研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剂 |
| 5.2.2 仪器 |
| 5.2.3 实验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莎梵亭/Tween-80比例对萃取纯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 5.3.2 前萃过程各因素对萃取纯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 5.3.3 后萃过程各因素对萃取纯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逆胶束对蛋白酶类同步萃取的研究 |
| 6.1 前言 |
| 6.2 材料和方法 |
| 6.2.1 试剂 |
| 6.2.2 仪器 |
| 6.2.3 实验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对pH稳定性研究 |
| 6.3.2 不同助溶剂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4 离子浓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5 水相pH值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6 温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7 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3.8 醇的含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逆胶束酶的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研究 |
| 7.1 前言 |
| 7.2 材料和方法 |
| 7.2.1 试剂 |
| 7.2.2 仪器 |
| 7.2.3 实验方法 |
| 7.3 结果与讨论 |
| 7.3.1 SDS逆胶束酶体系 |
| 7.3.2 RL逆胶束酶体系 |
| 7.3.3 逆胶束体系的超速离心与逆胶束酶体系的红外分析 |
| 7.4 本章小结 |
| 第8章 逆胶束中漆酶降解多环芳烃的条件研究 |
| 8.1 前言 |
| 8.2 材料和方法 |
| 8.2.1 试剂 |
| 8.2.2 仪器 |
| 8.2.3 实验方法 |
| 8.3 结果与讨论 |
| 8.3.1 不同反应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2 不同含水率对降解率影响 |
| 8.3.3 不同RL浓度对降解率影响 |
| 8.3.4 不同pH值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5 不同漆酶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6 不同多环芳烃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7 不同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8 不同醇烷比对降解率的影响 |
| 8.3.9 逆胶束中漆酶降解多环芳烃作用机制的探讨 |
| 8.4 本章小结 |
|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发明专利 |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课题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淀粉 |
| 1.1.1 淀粉的定义 |
| 1.1.2 淀粉的结构 |
| 1.1.3 淀粉的基本性质 |
| 1.2 变性淀粉 |
| 1.2.1 变性淀粉的分类 |
| 1.2.2 变性淀粉的应用 |
| 1.3 淀粉的预处理方法 |
| 1.3.1 物理法 |
| 1.3.2 化学法 |
| 1.3.3 酶解法 |
| 1.4 酯化淀粉 |
| 1.4.1 酯化淀粉的分类与应用 |
| 1.4.2 酯化淀粉的合成方法 |
| 1.4.3 酯化淀粉取代度测定方法的分析 |
| 1.5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 |
| 1.5.1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概述 |
| 1.5.2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体系的类型 |
| 1.5.3 影响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活性的因素 |
| 1.5.4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反应类型及机理 |
| 1.5.5 非水相脂肪酶催化酯合成反应条件 |
| 1.5.6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酯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 |
| 1.5.7 非水相中脂肪酶催化酯合成水活度控制 |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及研究思路 |
| 1.6.1 意义和目的 |
| 1.6.2 研究思路 |
| 2 玉米淀粉的预处理及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主要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淀粉预处理 |
| 2.3.2 棕榈酸淀粉酯的合成 |
| 2.3.3 冷水溶解度的测定 |
| 2.3.4 取代度的测定 |
| 2.3.5 反应初速度的测定 |
| 2.3.6 预处理淀粉结构表征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淀粉预处理方法的选定 |
| 2.4.2 预处理淀粉颗粒大小对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的影响 |
| 2.4.3 预处理淀粉冷水溶解度对酶促棕榈酸淀粉酯合成的影响 |
| 2.4.4 预处理淀粉的结构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 2.4.5 处理玉米淀粉的红外光谱 |
| 2.5 本章小结 |
| 3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测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取代度方法的建立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棕榈酸淀粉酯的酶促合成 |
| 3.3.2 棕榈酸甲酯萃取率的测定 |
| 3.3.3 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测定 |
| 3.3.4 皂化-滴定法测定取代度 |
| 3.3.5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取代度的测定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甲醇醇解过程所用催化剂的种类及其添加量对醇解率的影响 |
| 3.4.2 甲醇的用量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 3.4.3 反应温度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 3.4.4 反应时间对棕榈酸淀粉酯甲醇醇解率的影响 |
| 3.4.5 棕榈酸甲酯的萃取率对棕榈酸淀粉酯取代度测定值的影响 |
| 3.4.6 皂化-滴定法与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取代度 |
| 3.5 本章小结 |
| 4 酶促棕榈酸淀粉酯合成体系构建及催化机理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反应体系的建立及脂肪酶的筛选 |
| 4.3.2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 |
| 4.3.3 脂肪酶酯化比活力的测定 |
| 4.3.4 脂肪酶水解比活力的测定 |
| 4.3.5 反应速度的测定 |
| 4.3.6 水活度的调控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脂肪酶的筛选 |
| 4.4.2 反应体系的建立 |
| 4.4.3 无溶剂体系酰基供体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 4.4.4 无溶剂体系水活度对酶促酯化反应的影响 |
| 4.4.5 无溶剂体系底物摩尔比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 4.4.6 无溶剂体系产物棕榈酸淀粉酯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
| 4.4.7 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机制探讨 |
| 4.4.8 棕榈酸淀粉酯结构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5 无溶剂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条件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棕榈酸淀粉酯的制备 |
| 5.3.2 体系水活度的调控 |
| 5.3.3 甲醇醇解-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取代度的测定 |
| 5.3.4 反应初速度测定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磁力搅拌器转速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2 脂肪酶添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3 反应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4 底物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5 反应初始水活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6 原位消除反应过程中产生的H_2O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 5.4.7 无溶剂反应体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 5.4.8 无溶剂体系酶促合成棕榈酸淀粉酯批式反应的稳定性 |
| 5.5 本章小结 |
| 6 预处理淀粉及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理化性质分析及乳化性评价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6.2.1 实验材料 |
| 6.2.2 主要实验仪器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冷水溶解度的测定 |
| 6.3.2 糊化溶解度的测定 |
| 6.3.3 膨胀度的测定 |
| 6.3.4 粘度的测定 |
| 6.3.5 透明度的测定 |
| 6.3.6 凝沉性的测定 |
| 6.3.7 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 6.3.8 乳化性质的测定 |
| 6.3.9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制备 |
| 6.3.10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的纯化分离 |
| 6.3.11 乳状液的制备 |
| 6.3.12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乳化活性及其稳定性的测定 |
| 6.3.13 界面张力的测定 |
| 6.3.14 乳状液粒径测定 |
| 6.3.15 乳状液粘度测定 |
| 6.4 结果与分析 |
| 6.4.1 溶解度的分析 |
| 6.4.2 膨胀度的分析 |
| 6.4.3 粘度 |
| 6.4.4 透明度 |
| 6.4.5 凝沉性 |
| 6.4.6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 |
| 6.4.7 冻融稳定性 |
| 6.4.8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和醋酸淀粉酯的性质对比 |
| 6.4.9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HLB值的计算 |
| 6.4.10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HLB值对其乳化性及酶促反应的影响 |
| 6.4.11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溶液质量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6.4.12 乳化油体积分数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6.4.13 乳化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6.4.14 贮存温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
| 6.4.15 乳状液的粒径 |
| 6.4.16 乳状液的粘度 |
| 6.4.17 中长链脂肪酸淀粉酯对油-水界面压的影响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讨论 |
| 7.2 全文总结 |
| 7.3 创新点 |
| 7.4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插图索引 |
| 附表索引 |
| 第1章 绪论 |
| 1.1 漆酶的性质 |
| 1.1.1 概述 |
| 1.1.2 漆酶的结构性质 |
| 1.1.3 漆酶的催化反应机制 |
| 1.1.4 漆酶的应用 |
| 1.2 逆胶束酶体系 |
| 1.2.1 逆胶束概述 |
| 1.2.2 逆胶束中酶的增溶及定位 |
| 1.2.3 逆胶束中酶的催化反应 |
| 1.2.4 逆胶束酶体系的应用 |
| 1.3 生物表面活性剂 |
| 1.3.1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
|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 1.3.3 鼠李糖脂 |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鼠李糖脂的制备及逆胶束漆酶体系的构建 |
| 2.1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
| 2.1.1 主要实验药品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2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的制备 |
| 2.2.1 菌种的保藏与发酵 |
| 2.2.2 鼠李糖脂的纯化 |
| 2.2.3 鼠李糖脂浓度的测定 |
| 2.3 逆胶束-漆酶体系的构建 |
| 2.3.1 RL-正己醇/异辛烷-水-漆酶逆胶束体系的构建 |
| 2.3.2 逆胶束-酶体系最大含水率的确定 |
| 2.3.3 逆胶束-酶体系中漆酶酶活的测定 |
| 2.4 小结 |
| 第3章 鼠李糖脂逆胶束中漆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 3.1 主要实验药品与仪器 |
| 3.1.1 主要实验药品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RL 逆胶束中漆酶催化性能的表征 |
| 3.2.2 RL 逆胶束中漆酶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有机溶剂组成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 |
| 3.3.2 鼠李糖脂浓度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 |
| 3.3.3 逆胶束含水率 W0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 |
| 3.3.4 水相酸碱度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 |
| 3.3.5 水相盐浓度对漆酶催化性能的影响 |
| 3.3.6 RL 逆胶束与 AOT 逆胶束中漆酶催化性能的比较 |
| 3.4 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酶稳定性 |
| 1.1.1 影响酶稳定性的环境因素 |
| 1.1.2 酶稳定性研究方法 |
| 1.1.3 提高酶稳定性策略 |
| 1.2 酶稳定剂 |
| 1.2.1 酶稳定剂种类 |
| 1.2.2 渗透压补偿性溶质的种类及性质 |
| 1.2.3 渗透压补偿性溶质Ectoine |
| 1.2.4 Ectoine对酶的保护作用机理 |
| 1.3 植酸酶和脂肪酶的稳定性 |
| 1.4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内容 |
| 第2章 中度嗜盐菌Halomonas sp.B2发酵制备Ectoine |
| 2.1 主要材料 |
| 2.1.1 样品来源 |
| 2.1.2 培养基 |
| 2.1.3 材料 |
| 2.1.4 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分类鉴定 |
| 2.2.2 摇瓶培养 |
| 2.2.3 Ectoine浓度的HPLC测定 |
| 2.2.4 Ectoine的~1H-NMR鉴定 |
| 2.2.5 发酵罐分批发酵 |
| 2.2.6 细胞干重测定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Ectoine合成菌株的分离筛选 |
| 2.3.2 Ectoine的~1H-NMR鉴定 |
| 2.3.3 NaCl浓度对Ectoine合成的影响 |
| 2.3.4 Ectoine分批发酵 |
| 2.4 小结 |
| 第3章 Ectoine对植酸酶热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菌株 |
| 3.1.2 材料 |
| 3.1.3 试剂配制 |
| 3.1.4 仪器设备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植酸酶纯化 |
| 3.2.2 植酸酶活性测定 |
| 3.2.3 残余酶活性测定 |
| 3.2.4 植酸水解率测定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PHYA Ⅱ热稳定性 |
| 3.3.2 Ectoine对PHYA Ⅱ热稳定性的影响 |
| 3.3.3 Ectoine对PHYA Ⅱ水解的影响 |
| 3.3.4 Ectoine对PHYA Ⅱ热稳定性保护作用方式 |
| 3.3.5 Ectoine与其它补偿性溶质对PHYA Ⅱ热稳定性影响比较 |
| 3.4 小结 |
| 第4章 Ectoine提高植酸酶热稳定性机理的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材料 |
| 4.1.2 仪器设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PHYA Ⅱ失活动力学分析 |
| 4.2.2 PHYA Ⅱ失活热力学分析 |
| 4.2.3 植酸酶热失活测定 |
| 4.2.4 PHYA Ⅱ紫外和荧光光谱扫描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植酸酶热失活的动力学分析 |
| 4.3.2 植酸酶热失活的热力学分析 |
| 4.3.3 热处理下植酸酶构象分析 |
| 4.4 小结 |
| 第5章 Ectoine在有机相对脂肪酶保护作用的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1.1 实验菌株 |
| 5.1.2 材料 |
| 5.1.3 培养基 |
| 5.1.4 仪器设备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Novozym435催化转酯合成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ME) |
| 5.2.2 气相色谱分析 |
| 5.2.3 全细胞脂肪酶的制备 |
| 5.2.4 油酸乙酯合成 |
| 5.2.5 油酸乙酯酯化率的测定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Ectoine对Novozym435催化转酯合成生物柴油的影响 |
| 5.3.2 Ectoine对DM-01脂肪酶催化酯化合成油酸乙酯的影响 |
| 5.4 小结 |
| 第6章 Ectoine对有机相脂肪酶保护作用机理探讨 |
| 6.1 实验材料 |
| 6.1.1 材料 |
| 6.1.2 仪器设备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反应初速率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 6.2.2 Novozym435红外测试方法 |
| 6.2.3 红外光谱数据处理 |
| 6.2.4 DM-01脂肪酶的制备提取 |
| 6.2.5 Ectoine对乙醇中脂肪酶紫外光谱的影响 |
| 6.2.6 DM-01脂肪酶红外测试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酶促棉籽油转酯反应中外扩散限制的影响 |
| 6.3.2 Ectoine对酶促动力学影响 |
| 6.3.3. Ectoine对Novozym435构象影响的研究 |
| 6.3.4 Ectoine对Novozym435蛋白质酰胺Ⅰ带二级结构的影响 |
| 6.3.5 Ectoine对DM-01脂肪酶在无水乙醇中构象的影响 |
| 6.3.6 Ectoine对油酸环境中DM-01脂肪酶的构象的影响 |
| 6.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Ectoine对Novozym435 FTIR光谱影响 |
| 附录B Ectoine对DM-01脂肪酶FTIR光谱的影响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 致谢 |
| 1 引言 |
| 2 逆胶束酶反应系统原理 |
| 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逆胶束酶反应系统的作用 |
| 3.1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逆胶束微聚体大小、形状及微属性的调控 |
| 3.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酶的作用 |
| 3.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催化底物分配行为的作用 |
| 4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对逆胶束酶反应系统的影响 |
| 4.1 静电作用 |
| 4.2 头基的亲水性作用 |
| 4.3 头基的体积大小和柔韧性作用 |
| 4.4 头基的不饱和基团作用 |
| 4.5 疏水尾基的长度作用 |
| 5 新型功能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及其在胶束酶学中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
| 6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