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1](2021)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国小说发展历程,叙事表达始终与诗化现象相伴而行。无论史传文学、唐传奇,还是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诗化现象或隐或现存在。小说诗化书写现象并非简单的表现为文本结构的散文化、语言的诗意化、意象的抒情化等特征。而是指小说叙事表达之外存在诗性气质的诸多层面,具体表现在文本空间、小说世界、作家及个体追求的精神气质等维度。因此,笔者将诗化书写现象定位为三个层面:1.作为一种诗性的文本追求,主要体现在小说诗意话语的呈现、风景书写等。2.作为一种诗性的生存状态,主要体现于个体日常生活世界的诗化存在。3.作为一种诗性的个体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作家及人物个体的生命态度与精神气质层面。本文以此贯穿十七年时期小说文本的研究,意在打破人们对十七年时期相关小说的认知惯性,从文学的当代性与历史性视域来理解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本文将“十七年”时期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探析其中的诗化书写现象。论文将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人情、人性的角度上,试图在坚硬的叙事话语中找寻柔软的诗意追求,通过诗化书写探知此时作家的艺术人生如何体现在主流的文学导向中。或者从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中,挖掘诗性日常生活场景及细节,让大众从作品表现中体会到独属“十七年”时期的诗意生活状态。研究“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并非将此时一些小说定位为诗化小说,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的诗化传统之中,分析当代文学的诗化品格之走向。新时期初小说的诗化之风,正是作家直接承续十七年文学中或隐或显的诗化追求之体现。如铁凝、贾平凹在新时期初创作中,深受孙犁的影响。铁凝结合自己的特性形成诗化较强的创作风格,将笔下的女性塑造为如从“荷花淀”中走出的淳朴善良女性。贾平凹继承孙犁“简洁、清新”的语言魅力,以及孙犁的艺术人生般的精神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创作作品的精神支撑。这些作家的创作既体现了新时期以来诗化书写的传承,也呈现了当代文学诗化追求的路径与走向。论文主体部分共六章:第一章对“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源流做大致梳理。此部分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文化来源与流变发展。诗化书写现象源自国内儒释道的传统文化,以及国外诗学文化的传承。对诗化书写现象发展脉络展开研究,厘清古代文学到近、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诗化书写现象这条发展主线。第二章主要论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民俗风景。该部分分别从现实原则、快乐原则、道德原则对“十七年”时期小说中民俗风景的诗化表现展开分析。坚持以现实原则的“自我”表现,描绘“十七年”主流政治下的本真的民俗及生态环境。以快乐原则的“本我”突破“自我”,在民间传统中突出民俗的魅力。以道德原则的“超我”实现诗意的栖居,从而构建“十七年”时期的理想世界。第三章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日常生活。此部分分别从革命战争题材、乡村变革题材、城市生活题材等方面研究“十七年”时期小说日常生活的诗化表现。本文以诗化书写的叙述风格展现革命环境中英雄的另一面,探知乡村“生活化民间”的日常空间。通过挖掘“异质性”写作方式,表达在城市知识分子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寻找家国情怀之外的感情归属。第四章主要论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情感结构。该部分从情感结构的角度表现“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体征。本文试图从不同的情感角度构建十七年小说的情感模式,排除仅就一种静态的情感论述的可能性。该部分将主流叙事中的“异质类”作品,通过个体情感来呈现独特的情感结构。“十七年”小说中城乡之间情感的流动,成为时代情感的体现。第五章主要分析“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女性形象。此部分主要挖掘“十七年”时期小说中的成长中知识女性、农村传统妇女、“落后”女性等形象并研究其诗化表现。“十七年”时期小说中女性的存在作用如诗化书写那般淡化或缓解激烈的矛盾,或者中和宏大叙事及男性象征的阳刚之气。知识女性自带独特的诗性话语,以及农村妇女常态化的表现,“落后”女性形象独特的存在,不但是源自现实生活的创作,同时也丰富了“十七年”文学的诗意空间。第六章主要探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叙事伦理。该部分从个体伦理、民间伦理、情爱伦理等方面突出“十七年”时期小说叙事的诗化伦理。文学复杂性生成的个体伦理,与人民伦理形成共存的张力现象。“十七年”时期国家伦理的主导下渗离而出的民间伦理,将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从主流文化中分离而出。“十七年”小说中的情爱伦理带着时代话语的重负,又潜在地表现出情爱追求的个人气质。论文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研究,把握其中一些文本的诗化风格,探究主流话语规约下的诗性生活状态,并深入理解文本中传达出来的作家及人物个体身上的诗性精神与气质。研究的根本就在于将其置于百年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新时期以来文学诗化追求的美学走向。
赖鑫[2](2021)在《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书写》文中研究表明沈从文按自己的理解认知挖掘抒情浪漫的本真人性和乡土情感,延续了明代性灵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姿态。他认为小说并非是僵硬的文学表达方式,而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包括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前者主要是完善小说的社会使命,后者是诗意抒情的叙述手段。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沈从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梦境描写和梦幻叙述,作者用“梦”重构自然与人事,在缥缈独特的梦意象中倾注丰沛的情绪,“梦”成为叙事风格的标出特征,是艺术创造的内驱。诗意与浪漫离不开“梦”,“梦”为小说内容和结构的完善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梦”的出现是沈从文对湘西封闭世界的生命形式与生存状态的隐晦思考,反映了他对命运困境和理想追求的体悟与认知。本文是在以沈从文小说中的“梦”为研究对象的视域下,试图分析小说中“梦”涵盖的文学理想、“梦”的艺术特色、“梦”的功能、写“梦”的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作品的提炼整合,系统探寻其“梦”现象,从而关注沈从文对生存、生命、命运的思考。并结合沈从文创作的心态变化,回归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探究作者用“梦”承载的文学理想,对沈从文小说研究热潮中被遮蔽的“梦”现象做新的体察和审视。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梳理的是沈从文小说中“梦”书写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创新性和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是对本文研究价值的探讨,并集中论述了沈从文对“梦”的看法,分别阐述了沈从文对作家与“梦”的关系、小说与“梦”的关系的认识,揭示出沈从文写“梦”的独特底色和特殊情怀。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是对沈从文研究、沈从文小说“梦”研究现状的分类梳理,在归纳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小说“梦”研究的方向和存在不足的原因。研究的创新性分别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展开叙述。研究对象的界定是对“梦”的界定,取义从梦境描写延伸到梦幻叙述。正文由二到六章构成:第二章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梦”的主题脉络:传达文学理想。沈从文是织“梦”的佼佼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梦”,彰显出作家流动的思绪力和精彩的审美力。从文本细读和知人论世的方式着手,将文本和文化、历史相结合,准确把握住作家写“梦”的意图,透过表层的“梦”牵引出叙事主题。第三章探究沈从文小说写“梦”的艺术特色:内容特色和表达特色。以细微的“深度描写”来把握“梦”的内容特色,分别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比较了沈从文小说写“梦”与传统文学写“梦”、同时代的现代作家写“梦”的区别,把握作家在继承传统梦文学素养、革新现代小说梦幻叙事两个层面上的立异求新;又围绕“超越艺术常规”衍生出的新颖的语言和怪诞的风格来掌握“梦”的表达特色,体会作家个性化的创作尝试。第四章论述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功能:表现功能、组织功能和文体功能。从“梦”是沈从文艺术加工后的文学符号入手,发现“梦”具有强烈的生发性和表意性、在结构上发挥独特的功能、具备超越一般叙述的特性,表现了沈从文奋力建构文体的理想化试验。以此总结出小说“梦”在表情达意、组织情节和文体建构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五章探析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原因。从作家自身的幻想天性与幻思气质、萦绕着“五四”新文学精神的社会背景、“抽象的抒情”的审美趣味来还原作家幽深的梦情结;从“常”与“变”的深刻思维、“破”与“立”的复杂情感来分析“梦”承担的承载作家变动的文化意识的重任。明晰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情绪意识是积极的,是为建构文学理想而服务。第六章重点讨论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而言,文学价值是“梦”对命运困境的揭露,主要从“梦”映射的生存困境、文化困境和道德困境三个层面来分析。美学价值是“梦”对加速抒情风格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包括以“梦”描绘浪漫的传奇故事、以“梦”抒发浓郁的乡土情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寻小说“梦”的文学化、审美化处理路径。结语部分是站在反思沈从文小说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回溯小说“梦”的流变。将其放在文学史视野中进行考察,“梦”不仅是沈从文个性化的艺术结晶,也是二十世纪现代小说“造梦”的重要范式。而沈从文小说的“梦”书写到后期逐渐走向简单化、萎顿化、框架化,这是由作家人生经历和创作心态决定的。不同阶段的小说有不同样态的梦幻成分启示我们要用思辨和客观的评判思维去解读作家笔下的“梦”。
周爱勇[3](2020)在《“美”的朝圣 ——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事角度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上下两篇,除去绪论、结语共有六章。绪论主要梳理国内外风景叙事研究现状及废名小说研究中有关风景叙事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论题,概括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上篇题为“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形象问题,为第一、二、三章,分别从儿童、女性、自然三个角度深入,透视废名通过风景叙事表达“美的‘三位一体’”审美观念,即儿童的纯真之美、女性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风景之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下篇题为“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塑造问题,为第四、五、六章,探讨废名文体观、语言观、艺术观与风景书写的关系。结语总结本文重要观点,指出废名小说风景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价值意义。各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第一章题为“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审美理想如何通过“风景儿童化”表达。废名小说的儿童之美常与风景之美、女性之美并存,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景象。废名小说的风景儿童化叙事,通过风景陌生化、风景去道德化等,表现儿童眼中之景的“纯真新奇之美”,让人重拾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凸显儿童眼中风景之奇特,废名小说中出现“视角越界”等违背叙事常规的现象。废名风景儿童化叙事往往给读者带去愉悦、轻松与暖意,但有些作品也会让人感到伤感、沉重与寒意,短篇代表作《桃园》便呈现出这样的“哀伤之美”。第二章题为“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如何通过“女性风景化”叙事表达其审美理想。女性风景化叙事是废名小说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女性自然化、物化、诗画化和神圣化。在乡土题材小说中,废名多采用女性自然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与风景之美的融合讴歌乡土之美;在都市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则多采用女性物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的坍塌、风景之美在都市的隐匿,讽刺都市之恶。女性之美和风景之美的合一,是废名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将女性“诗画化”的风景叙事手法,营造女性与风景一体、人事与意境合一的“诗意世界”。废名还将女性之美提升到宗教高度,通过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建构由圣洁女性与纯净风景合成的“人间圣境”,作为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废名的女性风景化叙事,体现了女性崇拜思想。第三章题为“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叙事如何表达废名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死观。废名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物象存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投射其上,自然世界才能被感知和生发出意义。基于这种带有唯心色彩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废名小说通过风景书写,体现出境由心生、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流露出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唯美倾向。为表达渴求美之永恒的“乌托邦”愿望,废名小说推崇静止时间观,在生死观上体现出歌颂死亡、以死亡来凝固留存美的极致唯美倾向。第四章题为“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废名小说文体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来表达。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牠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他的小说文体观是“要有文辞没有意思”,所以与文辞密切相关的风景描写就成为他文体实验中最为倚重的手段。废名被公认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文体特征,其实是频繁使用风景比拟、风景象征、风景想象、风景典故等媒介营造意境和叙述故事的结果。大量风景书写的加入,淡化了小说情节,松散了叙事结构,冲击了传统小说讲故事方式,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界线,体现出废名的小说文体创新与自觉,也反映出古典文学对废名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第五章题为“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的是废名语言文字观和风景叙事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文字又有“言不及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困境,废名小说通过风景叙事这种极具包容度和申延性的方式进行突围。其具体描写模式体现为:意欲言说——无法言说——风景出场“立像以尽言”——人景合一“得意而忘言”。废名小说语言还呈现出文白夹杂、汉英杂陈的文字形态,这不仅是求学经历和创作个性的外在显露,也是作者表达策略的自主选择。而当这种杂陈的语言形态用于风景叙事时,则往往是作者“澄明自由”心境的率性流露。废名对文字极为苛求,不仅要精炼而且要精美,对自己的小说反复修改,从篇章句段的增删到字词标点的调整,无不体现“求美增美”的追求。这种修改过程,在小说的风景书写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第六章题为“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废名的艺术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表达。对于艺术追求的真善美,废名认为应追求情感之“真”而非事实之“真”,而“美”的感情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由此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就统一在“美”之上。面对“真而不美、美而不真”的困境,废名倡导用想象构筑艺术的“白日梦”去弥补,所以作者小说中的风景更多的是由当下风景引发的想象风景(“心景”)。这种独特的“心景”,体现出废名追求主观真实之想象之美、情感之美的艺术观。面对“善而不美、美而不善”的困境,废名借用“投身饲虎”典故,表达愿为美而献身,阐明自己“趋美从善”的审美取向和道德选择。在废名小说中,隐晦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抽象的理念、复杂的心理活动,大多借助风景书写来表现,对废名而言,几乎是无风景不小说的。废名小说的风景叙事,已成为废名独特文体的重要标识。从风景叙事这个窗口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废名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
张雨彤[4](2020)在《抒情传统的赓续:80年代抒情小说研究》文中提出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现实和政治紧紧缠绕在一起。一方面文学同中国现代社会有着无法彻底割离的联系。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新文学所肩负在思想领域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等使命关系到国家、民族走向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学带着浓重的政治色彩模仿苏俄文学的路子,其后伴随越来越重的功利意识服务于现实政治,作家创作自主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小说文体本身的丰富性被有意地窄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仍旧没能彻底摆脱僵化的文学创作模式,作家有意无意地寻求突破却“言不尽意”,但其中依旧闪现小说文体变革的因子。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在被迫挨打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失去自信心,一直被笼罩在向西方学习的阴影之下。无论是五四时期对西方文学的大量译介,还是人生派、象征派、新月派的文学创作,都呈现出所谓文学的现代性转向。特别是80年代,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诉求,再一次把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先锋的文学实验和先锋派文学话语,把80年代的文坛变成西方现代文学的实验场。但是文学的现代性始终是无法割裂传统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定是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性,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现代性。鲁迅、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作家踏出现代抒情小说的创作之路。及至80年代,汪曾祺、何立伟、史铁生等作家的创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抒情要素,也为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建立和当代文学的融合式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中国走向世界这一语境下,马原、王蒙、残雪等作家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经验,特别是注重对文学外在形式的探索,在80年代形成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冲击。但是文学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到80年代后期的先锋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落,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离开与中国本土文化要素的融合,西方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特意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在当下语境对80年代抒情小说进行研究,大而言之,将文学作为文化的要素来说,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对于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建构和文化自信的建立、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一带一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小而言之,对于80年代抒情小说的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当代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更有益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当代文学史研究、当代文学经典评价以及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80年代抒情小说发展状况两个维度对抒情传统与80年代抒情小说进行分析。中国抒情文学传统发源于《诗经》、《楚辞》,深刻影响各个不同的文学体裁。现代抒情小说由鲁迅开源,并在郁达夫、沈从文、萧红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踏出一条清晰的路径。80年代抒情小说经历发轫期、自觉期两个阶段,贾平凹、史铁生、铁凝等作家纷纷投身其创作,通过立足本民族文学资源的方式探索出突破僵化小说创作模式的有效途径。其中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何立伟的诗化小说在文体上表现突出,林斤澜的“怪味小说”风味独特。第二部分对80年代抒情小说的话语特征进行分析。80年代抒情小说对文化的关注和书写表明文学审美的求异性和对个人主体性的追寻。在“走向世界”的热潮下,中国文学需要在保有民族性的同时融合各国优秀文学要素,80年代抒情小说注重表现民族性,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书写本国故事。在文坛上刮起学习西方现代小说进行文体实验的热风之时,它能够在灵活化用外国小说创作技巧的同时,着眼于本民族抒情文学传统,使用传承已久的技巧和经验进行文体探索。“抒情”是中国文学的面向之一,80年代抒情小说表现人道主义、张扬人权话语,积极进行“话语突围”。第三部分研究80年代抒情小说的艺术特征。80年代抒情小说作家分外重视语言的精心雕琢,在作品中所使用的是描述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他们常使用文白杂糅的句式和对仗、通感等修辞手法,还引用方言展现原滋原味的地域文化,带给读者意味无穷的哲思。统一、完整的意象、意境、氛围的营造使得80年代抒情小说具有古典美。淡化的情节、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是它对特殊时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有力反拨。80年代抒情小说还运用诗性思维建构文本,以自觉的文化意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描绘和挖掘。第四部分分析80年代抒情小说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反思。80年代抒情小说继承中国抒情文学传统,使得中国抒情文学脉络得以接续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发展的宝贵经验在80年代抒情小说创作中得以借鉴和发扬,使得抒情小说呈现明显的源流。对地方风土民情的悉心描绘令中国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在小说中得以生动地展现和保存。但80年代抒情小说亦存在陷入趣味迷宫、语言晦涩造成阅读障碍等不足之处,需要研究者和读者去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徐敏慧,管军慧[5](2019)在《诗化小说的幻象重构——以《静》的英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诗化小说的"幻象"(illusio)重构是文学翻译追求的目标,翻译学界对此却鲜有讨论。本文以沈从文的诗化小说《静》为例,探讨叶维廉与夏志清的英译本对《静》的文学幻象的重构,包括幻象识别和幻象转移两个过程,并探究其译者惯习根源。研究指出,叶维廉和夏志清的文学学者兼作者身份,使其译者惯习与沈从文的创作惯习相契合,使其在翻译时能够准确识别《静》的文学幻象并适当转移至目标语文本,使译本最终呈现出与原文同源的文学幻象,达到相近的文学效果。
刘莹[6](2018)在《沈从文《边城》的诗化风格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沈从文的《边城》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具有诗化风格的小说,在它问世后的八十多年里,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21世纪初,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节选了《边城》的片段,课外阅读中也增添了安排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并将《边城》列入江苏文科高考的名着阅读篇目。但一直以来奉行的传统小说类型化的教学削弱了《边城》独具的诗化风格,它有故事,但是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它有人物,但是人物没有太明显的性格;作者讲故事,写人物主要是为营造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因此教学抓诗化风格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么美的山水,那么美的风土人物,那么美的人情人性,融合成那么美的诗意湘西。作为教研者,我们有必要结合《边城》的思想艺术价值,思考从语文教学角度切入的沈从文《边城》的语文教育价值。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包括三部分。首先,阐明本论文的选题理由,也就是本论文的意义所在。结合语文新课标关于文学教育、文化传播、教材编订等方面的要求,对沈从文《边城》的语文教育价值进行思考和探索。其次,重点陈述本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论文的研究起点。最后,总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及<边城>的世界影响》)研究作家公众形象和艺术精神溯源,突出强调《边城》的艺术价值是诗体乡土小说的代表。第二章(《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语文教育价值》)以作品的艺术特色为参照,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当代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困境。“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典范”、“复杂叙事的写作训练范本”、“诗意忧伤的审美体验来源”、“展现民俗的社会文化宝库”是本论文探讨的小说《边城》的四个教育价值点。第三章(《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诗化风格》)以“诗化”为关键词,研究了诗化的世界、诗化的意境、诗化的语言、诗化的结构以及诗化生活拂不去的忧郁,在关注小说外表的诗化后,进一步剖析《边城》优美形式掩盖下的忧郁和寂寞,完善对《边城》诗化的整体认识。第四章(《沈从文小说<边城(节选)>的教学解读与教学案例评析》)尝试以苏教版课文节选为例,既进行文学赏析,也开展名师教学案例分析。我们将看到,同课异构激发教研火花,沈从文《边城》的语文教育价值正藉此传播。第五章(《突显诗化风格的沈从文<边城>的教学实践研究》)注重应用研究。该章将综合运用前四章的研究成果,以突显诗化风格为重点做教学设计,并给出《边城》整本书阅读的导读建议。结语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且再次阐释沈从文《边城》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田盼[7](2016)在《1930年代乡土小说的诗化倾向》文中认为“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脉,从五四到当代始终绵延不绝。中国的乡土小说始于“五四”时期,在20年代形成第一个高潮,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依然延续着自身独特的乡土体验和人文关怀,但在创作上呈现出诗化倾向和诗性特征,不仅展现出迥异于20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崭新面貌,同时又为此后的乡土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现代小说的诗化传统一方面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了“五四”时期大量涌入的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作家们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遭受西方现代文明侵袭的危机。在对城市现代化的焦虑之下,于文学创作中回归乡土和自然以重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这种文化动力是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尽管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等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其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但它们在存在形态上则表现出了共同的特点,在思想内容和文体上的探索和创造使得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论文以1930年代具有诗化倾向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为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现代小说诗化传统和诗化倾向的张扬,对诗化小说的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追溯现代小说诗化倾向的根源,即对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吸收,分析现代小说诗化的理论衍变以及乡土小说作家诗化追求的历史演进。第二章主要探讨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生成的条件,从外在的现实语境和内在的主体选择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促使了社会语境和文学审美的转向;另一方面作家们对现代化的焦虑以及回归本土经验的渴望形成了他们对乡土世界整体性的审美观照;再加上作家的操作技巧以及个人性格气质的影响,乡土小说在这种独特的背景条件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创作局面。第三章分析1930年代诗化乡土小说展现的心灵图景:抒写“田园牧歌”主题,建构“乌托邦”式的理想乡土世界;描写农村自然经济的崩溃和衰败景象,乡村苦难的叙述使作品呈现出“记忆挽歌”的形态;在人物塑造上则以理想化的手法挖掘乡村人的心灵之美,在“乡土”和“诗性”的碰撞中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第四章分析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淡化故事情节造成的断片结构、以象征手法营造意境和情调,以及主观心理介入形成的抒情笔调三个方面。文体上的创新是作家们自觉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正是这种极大的艺术表现力使1930年代的乡土小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诗意特征。第五章对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价值和局限进行探讨。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作品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提升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以另类的方式建构了乡土中国的文学形态,但对诗意的过分追求也导致了作品存在着过度美化、遮蔽现实的问题。同时,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展现了巨大的艺术创造力,不仅丰富了读者的审美经验,而且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精神,但这种艺术上的超前也导致了其作品难以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带来文学理想的寂寞。1930年乡土小说的诗化倾向产生于外在文化背景和内在主观动因的双重作用下,是乡土小说作家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为内忧外患下走向没落的古老中国所唱的一曲挽歌。尽管1930年代的诗化乡土小说存在着边缘性的尴尬,但它为中国现代小说以及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批在其浸润下的作家作品登上文坛,为当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众多作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乡土诗化小说的清流汩汩流淌,最终汇入了现代文学的大河。
张雪梅[8](2014)在《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被誉为现代中国的"文体家"和"风俗画家"。其带着浪漫的情调在"湘西世界"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生活,以诗化的文体将湘西人编织在"梦幻"的氛围中,生动真实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独特的人文风貌。
王爱军[9](2013)在《诗性的放逐:现代中国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的文化阐释》文中认为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是一幅颇具“意昧”的文学形式景观,它从“诗意化”趋向“写实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彰显了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的一种特殊生命形态,而且,这种“形态”又是与各个时期的主体精神和社会文化有着独特的“互文性”意义。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呈现出“诗意”的弱化趋势。即由五四时期诗意体小说的“诗词穿插”和“至情回旋”体式、书信体小说的“信笺嵌入”和“倾诉与倾听”体式、童话体小说的“新的幻想”和“童趣视角”体式,向30年代散文体小说的“叙事客观化”体式、传记体小说的“身份想象”体式、速写体小说的“场面展示”体式,再到40年代报告文学体小说的“事件拼合”体式、评书体小说的“说故事”体式、戏剧体小说的“冲突集中化”体式的位移嬗变。二是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的悖论镜像。即在三四十年代的“写实化”文体潮流中,书信体小说、日记体小说、讲坛意体小说以及孙犁等创作的“诗意化”文本时有出现,然而,这类“诗意化”文体形式承载的却是“合理性”内容,或者是群体话语的凸显,或者是时代意识的溢出,它们彰显出现代小说“文体互渗”形式与内容的悖论镜像。三是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互文着特殊的主体精神。五四时期,人性觉醒的时代环境培育了主体“向内”张望的姿态,迫切关注“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其内倾型的人格内涵呼应着以诗意见长的“讲述型”文体形式,昭示着主体的诗性生命形态,即自适的心性、青春的忧郁与生命的超越。30年代以后,风云激荡的战时环境要求着主体走向“社会”,迫切书写“必然的新时代”,其外倾型的人格内涵呼应着以写实见长的“展示型”文体形式,昭示着主体的“合理性”社会图式,即清醒的时代意识、历史的必然性信念与审美教化功能。四是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互文着独特的文化内容。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无论是互文的“诗性”生命形态还是互文的“合理性”社会图式,它们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场域”中并受到这种“场域”的干预影响。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在文化“场域”的互动博弈中呈现出三重文化意蕴:一是践行着讲坛性观念的传统“和合”文化场域,二是融合着个性自适与伦理规范的“民间”文化场域,三是高蹈着启蒙功利性的“异质’文化场域。它们交互缠绕,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发生位移倾斜,从而以相应的“文体互渗”形式彰显出来。因此,系统深入研究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的变迁形态便富有特别的文学史意义。首先,昭示了五四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现代性”历程,即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也就是由传统的“讲述”叙述方式(多采用“内聚焦”叙事)向现代的“展示”叙述方式(多采用“外聚焦”叙事)逐渐与五四以后小说互渗融合的过程中,显示了中国小说不断趋于“现代”的品性。其次,能提供一种重述现代小说史以及现代文学史的理论依据,即可以根据这种发展规律来重新叙述和编撰现代小说史和现代文学史,如可以诗意体小说等的发展变迁为纵坐标进行叙史,以不同阶段的文体差异性为横坐标观照各时期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以及审美风貌,这是建构在小说“本体性”维度上的叙史方式,它超越了纯粹的主题叙史模式。
卢临节[10](2012)在《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首先需要厘清诗化小说这一概念。笔者将其与抒情小说、散文化小说、散文诗小说、抒情诗的小说、写意小说等相近概念进行综合比对之后,对诗化小说给出这样一个定义:这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敛抒情气质的现代小说。它不太注重故事情节的营构、结构叙事的严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擅长以含蓄内敛的诗性语言、充满象征意味的意境和看似随意松散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整体的诗性氛围。它以特殊的情调、情绪和情味儿来感染和吸引读者,并藉此传达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性感受。引言部分首先交代了诗化小说的缘起,并对目前学界有关诗化小说的研究成果和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论文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对现代诗化小说的两个主要影响源——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做了较为粗略地论述。现代诗化小说在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看重,文字意境的营造和追求“象外之境、言外之旨”等表达效果方面明显受到中国抒情传统的影响。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小说对它的形式和精神也都产生了相应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诗化小说在中国抒情传统与西方现代小说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这是它在诗学建构上取得的独特价值。第二章对现代诗化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它在各个历史时段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了一个纵向梳理。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早期探索,到三十年代的日趋圆熟,再到四十年代随着现实社会压力加剧而发生的现实衍化,现代诗化小说大体经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诗化小说作者在处理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上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然而从整体来看,诗化小说坚持以一种审美的内省的方式来看取社会人生,它与时代大潮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第三章对诗化小说的生成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探讨。这是笔者颇感兴趣同时也着力较多的地方。诗化小说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以诗化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作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渠道和方式?也就是说,诗化小说是如何生成的?本文认为:存在于诗化小说作者内心的先在意向结构首先决定了他们在对这个世界表达时采用了诗化小说这一形式,这是诗化小说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诗化小说作者选择以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进入远离现实的静思冥想空间寻找内心的纯净和静谧。这种有意回避现实的态度中暗含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人生理想诗意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在对过去的频频回顾中寻找对已经逝去或正在逝去的传统世界的眷恋,成为诗化小说作者追寻诗意生命的普遍方式。同时,很多诗化小说作者对现代社会文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深感焦虑。他们在诗化小说这一形式中所找到的不仅是属于自己的一剂心灵安慰剂,同时也对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切反思。第四章试图从诗学主题方面切入诗化小说研究内部。诗化小说在主题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面向,诸如回忆、故乡、童年、梦境等主题成为诗化小说中反复再现的诗学主题。这些主题早已超越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成为一种更宽泛的能指,它们的深层意味超越于现实层面之上,成为诗化小说作者追求的一种精神向度,一条体悟人生价值的通道。第五章对诗化小说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基本存在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现代诗化小说和一般叙事型小说在对文本的时间和空间等重大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表现出很大不同。在时间方面,大部分诗化小说中的时间呈现为一种“向后看”的姿态,它们的时间向度更多的指向过去,而非当下和未来。具体说来,诗化小说中的时间主要呈现为三种状态:回溯、静止和永恒。在空间的处理方面,诗化小说亦有其独到的经验和艺术展示。它一方面从中国抒情传统中汲取有关意象塑造和意境生成方面的经验,将诗化小说中的艺术空间以隽永的诗歌意象和优美的诗的意境传达出来,以达到将“叙事虚化、抒情实化”的诗化效果:另一方面它又成功借鉴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通过对空间场景的并置、跳跃重组等方式来完成小说中的空间重构。有些诗化小说作者甚至大胆尝试以空间位移代替时间推移这一崭新的结构方式。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处理,诗化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经由作者内心“改造”后的理想诗意境界。结语部分对现代诗化小说在现代文学中遭到“冷遇”的原因以及它的独特存在价值进行了简要概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的依据 |
| (一)诗性传统的接续及延伸 |
| (二)个体诗性的呈现及追求 |
| 二、选题的研究综述 |
| (一)诗化书写现象研究现状 |
| (二)“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现状 |
|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
| (一)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文本追求 |
| (二)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生存世界 |
| (三)诗化书写现象作为一种诗性的个体精神气质 |
| 四、选题的意义及创新性 |
| (一)选题的意义 |
| (二)选题的创新性 |
|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源流概述 |
|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探源 |
|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诗性书写 |
| (二)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诗意表达 |
| 二、“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流变 |
| (一)小说文体的流变 |
| (二)小说诗化现象的流变 |
| 三、“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的可能性构成 |
| (一)国内政策的支持及国外文学的影响 |
| (二)对古代及现代诗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
| (三)作家个体诗性品格的呈现 |
|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民俗风景 |
| 一、现实原则下的诗化图景 |
| (一)现实生活汇聚下的风景描画 |
| (二)理想世界建构下的风景构图 |
| (三)内心世界折射下的风景显现 |
| 二、快乐原则下的民间传统 |
| (一)焕然一新的民俗空间 |
| (二)明朗欢快的民俗风格 |
| (三)革命诗性的民俗表达 |
| 三、审美原则下的诗意栖居 |
| (一)现实关照下诗意的空间 |
| (二)审美感知下诗意的寄托 |
| (三)精神追求下诗意的栖居 |
| 第三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日常生活 |
| 一、革命战争下的日常生活 |
| (一)革命战争下的“自在存在” |
| (二)革命生活中的日常交往 |
| (三)战争风云中的日常生活诗学 |
| 二、乡村变革下的日常生活 |
| (一)乡村新空间中的日常观念世界 |
| (二)乡村变革下的日常生活结构图式 |
| (三)乡村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运行 |
| 三、城市环境下的日常生活 |
| (一)城市体系下的日常生活图式 |
| (二)城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交往 |
| (三)城市环境下的日常消费世界 |
| 第四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情感结构 |
| 一、主流规约下的爱情书写 |
| (一)革命英雄传奇的浪漫追求 |
| (二)乡村现实空间的罗曼蒂克 |
| (三)城市建设历程的诗性情爱 |
| 二、“非主流”叙事的夹缝生存 |
| (一)革命叙事环境下的人性情感表现 |
| (二)宏大叙事视域下的个体生命追寻 |
| (三)主流叙事背景下的社会情感构建 |
| 三、主流文学渗透的情感流动 |
| (一)城乡联结下的相互守望 |
| (二)一体多元的“异族情调” |
| (三)主流情怀中的情感张力 |
|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女性形象 |
| 一、成长中的知识女性形象 |
| (一)知识女性笔下的知性女子 |
| (二)革命战争中绽放的诗性之花 |
| (三)革命事业中成长的率性巾帼 |
| 二、农村传统妇女形象 |
| (一)革命战争催生的“乡间芦苇” |
| (二)农村变革过程中滋生的“田野玫瑰” |
| (三)异族融合发展萌生的“活力女子” |
| 三、“落后”女性形象 |
| (一)革命战争走出的“异质”女子 |
| (二)城市环境培植的“非主流”女性 |
| (三)乡村空间孕育的“落后”妇女 |
| 第六章 “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的叙事伦理 |
| 一、人民伦理标榜下的个体伦理叙事 |
|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个体伦理叙事的存在 |
| (二)个体伦理叙事的双重无奈 |
| (三)个体伦理叙事的诗化精神 |
| 二、国家话语渗透中的民间伦理叙事 |
| (一)国家话语建构下民间伦理叙事的显现 |
| (二)民间伦理叙事存在意义 |
| (三)民间话语情理的“冲突” |
| 三、革命伦理建构下的情爱伦理叙事 |
| (一)“十七年”时期情爱伦理的建构 |
| (二)情爱伦理的张力叙述 |
| (三)情爱伦理诗意的“碰撞” |
| 结语 |
| 一、“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
| 二、新时期以来作家诗化写作的接受与传承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 1.3 研究的创新性 |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 2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叙事主题 |
| 2.1 建造“人性小庙” |
| 2.2 探寻“爱与美” |
| 2.3 重铸民族品德 |
| 3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艺术特色 |
| 3.1 内容特色:细微的“深度描写” |
| 3.1.1 突出的“现代性”和刻意的“向内转” |
| 3.1.2 显着的“地域性”与精彩的“审美力” |
| 3.2 表达特色:“超越艺术常规” |
| 3.2.1 运用新颖的语言:隐喻、象征 |
| 3.2.2 构建怪诞的风格:夸张、变异 |
| 4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功能 |
| 4.1 小说“梦”的表现功能 |
| 4.1.1 制造陌生化效果:转换视角 |
| 4.1.2 铺叙深层情感:揭示心灵 |
| 4.1.3 意义指向梦外:左顾言他 |
| 4.2 小说“梦”的组织功能 |
| 4.2.1 打造叙述节奏:间隔叙事 |
| 4.2.2 促进情节发展:预知未来 |
| 4.2.3 创设多重时空:虚实相生 |
| 4.3 小说“梦”的文体功能 |
| 4.3.1 建构散文化体式小说 |
| 4.3.2 构造诗化体式小说 |
| 5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原因探析 |
| 5.1 沈从文浓厚的“梦情结” |
| 5.1.1 作家自我:楚文化造就的幻思气质 |
| 5.1.2 社会因素:“五四”新文学精神的推动 |
| 5.1.3 审美趣味:“抽象的抒情”文学观的坚守 |
| 5.2 承载沈从文变动的文化意识 |
| 5.2.1 “常”与“变”的思维变奏 |
| 5.2.2 “破”与“立”的情感交织 |
| 6 沈从文小说写“梦”的深远影响 |
| 6.1 文学价值:传达作家对命运困境的思考 |
| 6.1.1 生存命运: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
| 6.1.2 文化命运:旧文明的悲剧抗争和被迫臣服 |
| 6.1.3 道德命运: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
| 6.2 美学价值:加速小说抒情风格的形成 |
| 6.2.1 以“梦”描绘浪漫的传奇故事 |
| 6.2.2 用“梦”抒发浓郁的乡土情感 |
| 7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文学(小说) 风景研究概述 |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小说)风景研究 |
| 二、废名小说(风景)研究概述 |
| (一)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新时期前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 (三) 新时期以来的废名小说(风景)研究 |
| 三、论题的提出与创新之处 |
| (一) 论题的提出 |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 上篇 “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 |
| 第一章 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儿童风景化与“纯真新奇之美” |
| 一、“童恋三部曲”与追求“纯真之美” |
| (一) “童恋三部曲”:《柚子》、《初恋》、《鹧鸪》 |
| (二) “发乎情止乎礼”的叙事模式 |
| 二、风景的“陌生化”、“去道德化”与追求“新奇之美” |
| (一) 风景的“陌生化” |
| (二) 风景的“去道德化” |
| (三) 儿童视角与“视角越界” |
| 第二节 儿童风景化与“哀伤之美” |
| 一、孤独恐惧之情与“以风景为家” |
| (一) “桃园两个日头”与内心寒冷孤独 |
| (二) “橘树之梦”:渴望打破乏爱生活的美梦 |
| (三) “茅屋大概不该有”:生活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双重缺失 |
| (四) “桃子好吃”与隔膜误解 |
| 二、风景叙事的诗意化、反讽性与“桃园之美” |
| (一) 未被发现的“心病”与“美”的损毁者 |
| (二) “哀伤之美”与复杂的风景叙事特征 |
| 第二章 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桃源之景”与“风景的阴暗面” |
| 一、女性自然化风景叙事与乡土“桃源之景” |
| (一) “桃源三部曲”与人性之美的赞歌 |
| (二) 女性自然化与乡土之美的赞歌 |
| 二、女性物化风景叙事与都市“风景的阴暗面” |
| (一) 风景反讽与都市小说的女性物化 |
| (二) “风景道德化”与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 |
| 三、赞“美”刺“丑”—审美理想的殊途同归 |
| 第二节 “诗意世界”与“人间圣境” |
| 一、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与“诗意世界” |
| (一) 早期小说的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 (二) 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女性诗画化风景叙事 |
| 二、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与“人间圣境” |
| (一) 女性崇拜与“美即宗教”:从人道主义到唯美主义 |
| (二) 女性之美: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 |
| 第三章 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自然之美是心灵之美的折射 |
| 一、追求心灵之美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
| (一) “画图上的相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唯心自然观 |
| (二) “最美的自然,还是人类的情感”: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人生观 |
| 二、追求心灵之真的世界观 |
| (一) “世界正同一个人的记忆一般大小”—世界即记忆 |
| (二) “真善美三个字都是神”—“世界原不是虚空的” |
| 第二节 渴求美之永恒与死亡审美化 |
| 一、“雨中山果落”: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 (一) 废名早期小说的死亡问题—作为人生主题的表现方式 |
| (二) 《枣》和《墓》—因赏美而欣赏死亡 |
| 二、“我所想像之死盖就是一个想像”:因惜美而想象死亡 |
| (一) 《桥》上卷下篇的死亡审美化 |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死亡审美化 |
| 三、“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因存美而向往死亡 |
| (一) “做人类的坟墓”—凝固诗意生活之美 |
| (二) “细竹之睡”—“世间一副最美之面目” |
| (三) “投身饲虎”—以身“殉美” |
| (四) “春天无今昔”—渴求时间静止与美之永恒 |
| 下篇 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 |
| 第四章 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以风景叙事为媒介的文体实验 |
| 一、风景、故事与典故—中外文体之辨 |
| (一) 中外文学异同的整体认知与自我定位 |
| (二) 中外文学风景书写异同的认知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二、小说文体内部的实验与创新 |
| (一) 早期小说:风景结构文本与风景人物化 |
| (二) 以《莫须有先生传》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反讽与文体创新 |
| 三、跨文体的小说文体实验与创新 |
| (一) 《去乡》、《花炮》:诗化、散文化、戏剧化 |
| (二) 《桥》上卷上篇:“要有文辞没有意思”与小说散文化 |
| 第二节 “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 一、中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 (一) 《桥》上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 (二) 《桥》下卷的“风景典故”运用 |
| (三) 《桥》“风景典故”运用的统计分析 |
| 二、外国“风景典故”与文体创新 |
| (一) 外国小说、诗歌、戏剧中的风景典故运用 |
| (二) 外国风景典故运用背后的“风景” |
| 第五章 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语言的困境与突围—“言意之辨”的具象化 |
| 一、“言不及意”与“言不尽意”的语言困境 |
| (一) “言能及意”“由言及意”与“言不及意”“言不尽意” |
| (二) 人物无法言说与叙述者“代言” |
| (三) 从“踌躇满志”到“很是疲倦”:“言意之辨”思考的深化 |
| 二、“立像以尽意”与“得意忘言”的语言突围 |
| (一) 《桥》的语言突围 |
| (二) 《莫须有先生传》的语言突围 |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形态的杂陈—“亦庄亦谐”的无碍之境 |
| 一、文白夹杂—“澄明自由”心境的自然流露 |
| (一) 文白夹杂与风景典故的运用 |
| (二) 文白夹杂与“庄”“谐”艺术效果 |
| 二、汉英杂陈—讽刺与抒情的强化表达 |
| (一) 早期小说的汉英杂陈:情节讲述 |
| (二) 中期小说的汉英杂陈:反讽与抒情 |
| (三) 后期小说的汉英杂陈:事实陈述 |
| 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修改—“求美增美”的极致追求 |
| 一、以《竹林的故事》集为代表的早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 二、以《桥》为代表的中期小说风景描写修改 |
| (一) 文本意境的营造 |
| (二) 思想情感之美、心境之美和想象之美的凸显 |
| (三) 小说叙述视角的甄选 |
| (四) 标点符号的修改 |
| 第六章 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 |
| 第一节 想象之美与现实之真 |
| 一、“时景”(现时之景)与“心景”(想象之景) |
| 二、“想像的雨不湿人”:从局部到整体的“心景”运用 |
| (一) 《清明》:“心景”的章内运用 |
| (二) 《今天下雨》:“心景”的整章运用 |
| (三) 《桥》上卷下篇:“心景”的整篇运用 |
| 三、小说文本内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 (一) 小说文本内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 (二) 小说文本外的废名艺术真实观 |
| 第二节 情感之美与道德之善 |
| 一、爱情叙事与风景叙事的“交响曲” |
| (一) 早期小说:情感与道德的和谐相生 |
| (二) 中期小说:情感与道德博弈后的再度和谐 |
| 二、艺术与道德关系之思的小说文本内表达:人物的艺术自觉 |
| (一) 《莫须有先生传》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 (二) 《桥》中人物的艺术自觉 |
| 结语 |
| 附录:废名小说创作目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选题缘起和概念界定 |
| 0.2 相关问题研究概况 |
| 0.3 研究意义与理论价值 |
| 1 抒情传统与80年代抒情小说 |
| 1.1 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 |
| 1.1.1 抒情传统发源于古代文学 |
| 1.1.2 抒情传统作用于现代小说 |
| 1.2 80年代抒情小说发展现状 |
| 1.2.1 8 0年代抒情小说概述 |
| 1.2.2 8 0年代抒情小说的多彩面貌 |
| 2 80年代抒情小说的话语表征 |
| 2.1 8 0年代抒情小说的生成语境 |
| 2.1.1 在新启蒙话语中向文化领域延伸 |
| 2.1.2 在“走向世界”呐喊中坚守传统 |
| 2.2 8 0年代抒情小说的言语空间 |
| 2.2.1 立足本民族资源的文体探索之路 |
| 2.2.2 未完成的文学现代性的持续衍进 |
| 3 80年代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质 |
| 3.1 描述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 |
| 3.2 统一、完整的意象、意境、氛围 |
| 3.3 淡化的情节、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 |
| 3.4 明显的诗性思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 |
| 4 80年代抒情小说的价值与反思 |
| 4.1 8 0年代抒情小说的价值 |
| 4.1.1 抒情传统和抒情小说的延续 |
| 4.1.2 当代小说民族性的新发展 |
| 4.2 8 0年代抒情小说的反思 |
| 4.2.1 阅读障碍和趣味迷宫的客观效果 |
| 4.2.2 抒情的怪圈和无法主流化的结局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 一、“诗化小说”与沈从文 |
| 二、《静》的文学幻象及其翻译 |
| 三、幻象的实现过程 |
| (一) 幻象的识别 |
| (二) 幻象的转移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
| 第一章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及《边城》的世界影响 |
| 第一节 沈从文公众形象的建立 |
| 第二节 沈从文的艺术精神溯源 |
| 第三节 《边城》——诗体乡土小说的代表 |
| 第二章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语文教育价值 |
| 一、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典范 |
| 二、复杂叙事的写作训练范本 |
| 三、诗意忧伤的审美体验源泉 |
| 四、展现民俗的社会文化宝库 |
| 第三章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诗化风格 |
| 第一节 诗化的世界 |
| 第二节 诗化的意境 |
| 第三节 诗化的语言 |
| 第四节 诗化的结构 |
| 一、圆形循环结构 |
| 二、重复叙事结构 |
| 第五节 诗化生活中拂不去的忧郁 |
| 第四章 沈从文小说《边城》(节选)的教学解读与教学案例评析 |
| 第一节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边城》(节选)的教学解读 |
|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边城》(节选)教学案例评析 |
| 第五章 突显诗化风格的沈从文《边城》的教学实践研究 |
| 第一节 苏教版高中必修三《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
| 第二节 沈从文《边城》名着导读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的典型性 |
| 0.2 研究现状 |
| 0.3 研究方法和意义 |
| 1 现代小说的诗化传统和诗化倾向的张扬 |
| 1.1 诗化小说的定义 |
| 1.2 现代小说诗化倾向的溯源 |
| 1.2.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 |
| 1.2.2 奔涌而入的西方文艺理论思潮 |
| 1.3 现代小说诗化追求的历史演进 |
| 2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生成的现实语境和主体选择 |
| 2.1 “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 |
| 2.1.1 社会语境:动荡时代下文学的“内隐” |
| 2.1.2 文坛风貌:文学功能和审美的转变 |
| 2.2 “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 |
| 2.2.1 文化动力:回归本土的渴望 |
| 2.2.2 审美距离:城市流浪者的回眸 |
| 2.2.3 操作技巧:中西合璧的手法 |
| 2.2.4 作家气质:都市里的“乡下人” |
| 3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心灵图景 |
| 3.1 精神还乡焦虑中的“乌托邦”式想象 |
| 3.2 自然经济衰落下的“记忆挽歌” |
| 3.3 理想化之“乡土”与“诗性”的碰撞 |
| 4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艺术运筹 |
| 4.1 断片结构:故事情节的淡化 |
| 4.2 象征手法:意境情调的渲染 |
| 4.3 抒情笔调:主观心理的介入 |
| 5 1930年代乡土小说诗化倾向的审美价值和局限 |
| 5.1 乡土中国的另类书写和过度言说 |
| 5.2 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精神和文学理想的寂寞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 一、引 言 |
| 二、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风格的表现 |
| (一) 淳朴善良的人性 |
| (二) 浓烈的乡土气息 |
| (三) 浪漫而理想化的情感 |
| 三、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风格的成因 |
| (一) 独特的成长环境 |
| (二) 崇尚自然的观念 |
| (三) 理想化生存状态受挫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概念的厘定 |
| 二、研究的缘起 |
| 三、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五四尝试期现代小说的“诗意化”文体裂变 |
| 第一节 诗歌与五四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诗歌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诗词”的穿插:诗意体小说的语体 |
| 三、“至情”的回旋:诗意体小说的结构 |
| 第二节 书信与五四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书信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信笺“嵌入体”:书信体小说的语体 |
| 三、倾诉与倾听:书信体小说的结构 |
| 第三节 童话与五四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童话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新的幻想”:童话体小说的语体 |
| 三、“童趣”视角:童话体小说的结构 |
| 第二章 30年代探索期现代小说的“去诗意化”文体过渡 |
| 第一节 散文与3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散文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叙事“客观化”:散文体小说的叙述方式 |
| 第二节 传记与3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传记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身份“想象”:传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 |
| 第三节 速写与3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速写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渊源 |
| 二、“场面”展示:速写体小说的叙述方式 |
| 第三章 40年代发展期现代小说的“写实化”文体自觉 |
| 第一节 报告文学与4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报告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事件的“拼合”:报告文学体小说的结构 |
| 第二节 评书与4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评书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说”故事:评书体小说的叙述修辞 |
| 第三节 戏剧与40年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
| 一、戏剧文体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 |
| 二、冲突的集中化:戏剧体小说的结构 |
| 第四章 现代中国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的悖论镜像 |
| 第一节 文体的诗意悬浮与叙事功能 |
| 一、日记体小说与“时代”功能 |
| 二、书信体小说与“意识”功能 |
| 三、诗意体小说与“批判”功能 |
| 第二节 小说家“诗与理”的对峙缠绕 |
| 一、“时代暗影的来临”:王统照小说文体互渗镜像 |
| 二、“辟谬理惑”:沈从文小说文体互渗镜像 |
| 三、“个体生命的消隐”:孙犁小说文体互渗镜像 |
| 第五章 现代中国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与主体精神 |
| 第一节 “文体互渗”的表象与多元生命形态 |
| 一、复合叙述视点与“自由自适”的心性 |
| 二、感伤情调渲染与“青春”的忧郁 |
| 三、自然意象叙事与“生命”的超越 |
| 第二节 “文体互渗”的诉求与合理性社会图式 |
| 一、单一叙述视点与清醒的“时代”意识 |
| 二、封闭式结构与历史的“必然性”信念 |
| 三、民众化语言与审美“教化”功能 |
| 第六章 现代中国小说“文体互渗”现象与文化场域 |
| 第一节 传统“和合”与文体互渗的思想源流 |
| 一、诗性“和合”与文学叙事 |
| 二、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的“和谐”之美 |
| 第二节 民间“自在”与文体互渗的精神载体 |
| 一、民间风情与文学形式 |
| 二、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的“自在”精神 |
| 第三节 现代“异质”与文体互渗的内在品格 |
| 一、现代性与小说文体 |
| 二、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的“趋新”质素 |
| 结语:文体互渗——“语言的指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超文本篇目一览表 |
|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
| 后记 |
| 论文创新点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在中西诗学中融通 |
| 第一节 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内在联系 |
| 第二节 与西方现代小说的外部关联 |
| 第三节 在中西诗学间架构 |
| 第二章 发展轨迹及演变 |
| 第一节 自我世界的诗性观照及诗化小说的早期探索 |
| 第二节 人生境界的诗意追寻及表现形式的趋于圆熟 |
| 第三节 现实世界的入侵渗透及诗化小说的现实衍化 |
| 第三章 诗化小说的生成机制 |
| 第一节 先在意向结构决定诗化小说的感受和表现方式 |
| 第二节 对现实世界的有意识遮蔽、过滤和美化 |
| 第三节 向传统回望中的现代性反思 |
| 第四章 诗化小说的诗学主题 |
| 第一节 回忆——承载诗性的生命之根 |
| 第二节 故乡——难以逃离的精神皈依 |
| 第三节 童年——重返本真的时空隧道 |
| 第四节 梦幻——执着追寻的人生意境 |
| 第五章 诗化小说的存在形态 |
| 第一节 诗化小说中的时间存在 |
| 一、找回失去的时间 |
| 二、静止在风光中的时间 |
| 三、恒常化的时间 |
| 第二节 诗化小说中的空间存在 |
| 一、从传统诗歌借鉴来的意境空间 |
| 二、作为主体呈现的现代小说空间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博期间的发表科研成果目录 |
| 雨中的鸟依然在飞(后记)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