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1](2022)在《一日三秋》文中研究说明前言六叔的画写完这部小说,回过头来,我想说一说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为了六叔,为了六叔的画。六叔曾在延津县豫剧团拉弦子。因在家中排行老六,他年轻时,人称小六,或六哥;上了年纪,后辈称他六叔。我八岁那年,延津县豫剧团招收学员,我也曾去考过。上台刚唱了两句,就被团长轰下了台。天才呀,杀鸡一样,想学这么难听的嗓门都难,团长说。当时我妈在县城东街副食品门市部卖酱油,六叔去打酱油时对我妈说,刘姐,你家孩子上台时,我尽力了,弦子的调,定得最低。我妈说,烂泥扶不上墙。六叔在剧团除了拉弦,也画布景。
赵敉亚[2](2021)在《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研究》文中指出疾病自先秦时期即进入文学创作,此后一直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作为南宋诗坛最杰出的诗人,陆游现存的9000余首诗歌中,有1203首有关疾病书写,约占他现存诗歌总量的13%。对于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这一问题一直很少有人关注,本文基于此对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书写进行研究,考察陆游的疾病与自我治疗途径,分析疾病与陆游诗歌的关系,试图揭示陆游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心理历程与情感态度,体会陆游对自身生命状态的审视及其中蕴含的浓重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同时,学界对于陆游罹患病种在现代医学上的落实方面较为欠缺,这对于客观全面认识陆游又是一重要问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补前人研究些许不足。本文将分成四章对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书写进行探讨。第一章分析陆游的身体状况和自我治疗途径。首先将陆游所患主要疾病进行具体病种考索,将所患疾病落实到现代医学的病症上。然后通过分析陆游的养生和学医两方面的思想和实践来考察其对疾病的自我治疗途径。第二章分析蕴藏于陆游诗歌中的病与痛。首先考察陆游疾病书写诗歌的创作概况。梳理入蜀前、入蜀后和退居山阴三个时期陆游的身体疾病状况,分析每一时期疾病书写诗歌创作的特点与原因。其次探究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方式以及疾病书写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内涵,从整体上把握陆游诗歌中的疾病表达。最后考察陆游疾病书写诗歌中体现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感受陆游对疾病与生死的豁达态度。第三章探讨疾病与陆游诗歌创作的关系。首先分析疾病对陆游诗歌创作数量、题材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其次分析诗歌创作对陆游疾病的反向治疗功能。疾病与诗歌创作之间相互作用,紧密相关。第四章分析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之殇与疾病接纳。首先分析疾病之殇,即疾病给陆游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主要表现在疾病与饮酒、出游的矛盾碰撞上。其次分析疾病接纳,即陆游在佛道思想影响下与疾病的和解。儒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儒家人格是陆游疾病成殇以及在诗歌中大量书写疾病的根源,但陆游又从道教、佛教思想中寻得精神抚慰,最终实现了与疾病的和解与共处。
小珂[3](2020)在《阴谋》文中提出1晚上,如果没有工作或应酬,他会给自己做顿简单的晚餐,吃完洗个澡,挑部老电影,调暗灯光,在停滞的气氛中昏昏欲睡。时间逐渐具化,变成神秘的烟状物,漂浮在灰暗的空气中,他就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环境中随着时间一起衰老——事情很难改变,电影会在晚上11点结束,他清醒过来,换上T恤和睡裤,关上灯,倒头大睡。也许他会有一两次的起夜,或者几个小时的失眠,这种行为虽然破坏了夜晚的完整性,却不能说明一切变得不同寻常了。相反,如果这样的话,他尤其体会到命运的力不从心。在黑暗中,他不管是因为尿急还是失眠大睁着双眼,都会捕捉到一丝不详的气息:那是一种阴险的预感——它也许存在很久了,只是他未曾发现。
卢一萍[4](2020)在《扶贫志》文中研究说明龙秀林的白发一总书记没来十八洞村时,龙秀林也没到过十八洞村。总书记来了以后,他去过十八洞村两次。第三次再去十八村时,他就当上了这个村寨的扶贫队长。总书记一行离开十八洞的第三天,作为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龙秀林看了新闻联播后,也想到总书记调研过的这个村寨看看。一看才知道,原来这里真穷。以前他也听说十八洞很穷,但没想到却穷得如此"名不虚传"。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两个月左右,他忙完工作,再次从县城来到十八洞村,想看一下总书记走后,这里是否会有一些变化。
邓梦雪[5](2020)在《论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文中指出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1904-1980)是古巴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国内研究大多聚焦于“文学爆炸”的先驱身份和“神奇的现实”理论,而忽略他作为音乐造诣极高的音乐家的文学自觉。音乐启迪了他的创作,并进一步成为小说的灵魂。在拉美文学变革潮流中,卡彭铁尔将音乐形式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实现变革拉美当下小说形式的愿望,推动拉美小说从内部必然走向形式的自由探索。此外,对音乐的描写也构成了小说的思想文化内涵,展现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图谱和社会图景。总的来说,卡彭铁尔对音乐的借鉴是为了丰富和更深地展示文学的特性,小说的音乐性对文学创作具有补充和完善作用。本文拟采用比较文学中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把音乐学理论和西方曲式理论作为论述的理论着眼点,结合音乐与文学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卡彭铁尔五部长篇小说及一部中短篇小说,解读小说中的音乐性,并进一步探索了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论文绪论讲述了音乐对卡彭铁尔的影响,对文学和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溯源研究,进一步界定了音乐性的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现状,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一章详述了卡彭铁尔小说结构的音乐性,剖析了不同小说结构模式对西方音乐曲式中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赋格曲的借鉴和运用,揭示了隐藏于文本中的历史和文学背景。第二章从小说音乐化叙事手法着手,研究了巴洛克音乐和音乐家瓦格纳、勋伯格等对卡彭铁尔在音乐技巧方面的启发,重点分析音乐技巧在他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本章将分别从叙事的节奏、主导动机和叙事时序分析小说的音乐性。第三章分析了音乐在小说的显性表现,展示了卡彭铁尔用音乐表达思想的构图。从小说内容的人物形象、歌词和乐器两种音乐元素出发,重点探讨卡彭铁尔小说中音乐的主题表达。在将音乐上升为拉美文化象征的符码时,卡彭铁尔试图在小说中搭建多元文化并存的神奇世界。在拉丁美洲文学革命中,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性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作为跨学科的创作值得更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蔡晓妮[6](2019)在《微风细雨》文中提出一玉秋上车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那个男人。他在人群中很抢镜,穿着黑色背心,下面是条军装裤,背了一个黑背包,两条特别粗壮的胳膊露在外面。最抢镜的是膀子上两个花样复杂的龙文身。玉秋见过不少有文身的男人,每次看到都躲得远远的:那些浮夸的纹案让她觉得恐怖,觉得流里流气。但这个男人有些特别,至少玉秋看到他的时候没有感到那么讨厌。那两条文身和他很相衬,在他
朱承[7](2019)在《诗酒中的美好生活与思想世界——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个尝试》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纯化"研究进路,即围绕纯哲学的问题、概念来展开研究。按照萧萐父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史的"泛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从一般文化现象入手来展现人的智慧创造。在此意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酒"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资料来源。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对于诗酒及其蕴含的思想维度的探究,是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或可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进路。
李龙吟[8](2017)在《我跟陆帕排戏(下)》文中研究说明之四:警察掌控一切,不会和酒鬼发火在《酗酒者莫非》排练中,当王学兵演的莫非听到我说的:"不是调戏妇女也是恐吓妇女!"时,王学兵突然冲到我的桌子前,用力拍打着桌子吼道:"啊!你不能在我睡着的时候对我栽赃!"我当然也不含糊!我是警察!这是派出所!我不能让他这样嚣张。我拍案而起:"回去!你给我回去!回到你的凳子那儿去!""停——"陆帕叫停。陆帕走过来,小声对我说:"你是老警
王剑宁[9](2017)在《枪响之后》文中认为1晚上,民警关剑坐在派出所值班室里,又开始擦拭他那支心爱的配枪了。那是一支崭新的92式手枪,相对于过去使用的64式和54式,这种枪的大小更适中,做工更加精良,性能也优越许多。深蓝色的枪体,在银色的灯光下,泛出一种无法言说的色彩,显得妖冶而神秘,充满诱惑力。关剑说,如果一个男人在面对这种诱惑时,仍然不能动心,那么这个男人不是太监,就是阳痿。关剑喜欢枪的颜色,他说只有那种颜色,才
侯蕊[10](2017)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独龙族自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杀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这一行为对自杀者个体及他们的家人而言,是失去了整个世界,同时,这一事件的增多也反映出社会运行机制出了问题,会对社会安全造成影响。本文以社会变迁背景下独龙江乡丁村农民的自杀问题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调查、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了该村60例自杀个案的基本情况。进入21世纪以来,独龙江社会面临的变迁最为剧烈,因此文章集中对这一时期的自杀现象进行研究。虽然选择生或死都是个体的权利,自杀是个体所做出的选择,但迪尔凯姆认为自杀现象的出现与整体的社会意识有着莫大关联。自杀的诱因及方式、自杀者的性别及年龄、自杀率的变动种种都体现了一个社会在某一时空内所表现出的特有社会文化结构。因此,本文将客观的社会大背景与个体所做的主观选择相结合,既从整体的自杀率与社会事实出发,从社会层面对独龙江当地自杀问题进行分析,也尝试对自杀个案进行阐释,回归到日常生活中,看生活于这一场域的人们是如何对此进行认知,力图从两个方面对独龙江地区的自杀问题达成进一步理解。本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独龙江地区的自杀事件开始增加,自杀率大幅增长。这是因为在此期间,独龙族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发生着转变,传统的权威渐渐失去效用,个体意识兴起,因“文化堕距”的影响而出现社会失调。因此,从社会事实的层面上看,可以认为是由于独龙江社会机体正发生着重大调整,并且随着现代化发展社会整合程度逐渐降低,导致了自杀现象的大量发生。而通过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无论是群体从过度饮酒或鬼神惩罚角度来理解自杀,还是具体到个人因婚外情、失恋、代际矛盾等家庭琐事而自杀,这些解释的共性都在于反映出了一种社会变迁的状态。因此也从个体的角度证实了社会变迁与自杀事实的关联性。社会意识不仅会作用于人,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着社会,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构关系。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前言六叔的画 |
| 第一部分花二娘 |
| 第二部分樱桃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第三部分明亮 |
| 第一章当年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第二章二十年后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三章又二十年后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附录:匾上的字 |
| 七 |
| 八 |
| 第四部分精选的笑话和被忽略的笑话 |
| 其一延津人一句话说笑花二娘的笑话精选 |
| 其二在延津没说过的笑话精选 |
| 一、花二郎是如何死的 |
| 二、樱桃在何处登了岸 |
| 第五部分《花二娘传》的开头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陆游的身体状况与自我治疗 |
| 第一节 陆游罹患病种考索 |
| 一、疟疾、消渴与肺病 |
| 二、眼疾、风眩与头风 |
| 三、足疾、腰臂病与风湿 |
| 第二节 陆游疾病的自我治疗途径 |
| 一、养生以防病:疾恙天教学养生 |
| 二、学医以治病:放翁原本亦药翁 |
| 第二章 蕴藏于陆游诗歌中的病与痛 |
| 第一节 陆游疾病书写诗歌创作概况 |
| 一、入蜀前:衰态转眼足 |
| 二、入蜀后:晚途衰病要人扶 |
| 三、退居山阴:羸疾止还作 |
| 第二节 陆游诗歌中的疾病表达 |
| 一、陆游诗歌的疾病书写方式 |
| 二、陆游疾病书写诗歌情感内涵 |
| 第三节 陆游疾病书写诗歌思想意蕴 |
| 一、病中的时间意识与时间体验 |
| 二、病中的生命意识与生死观念 |
| 第三章 疾病与陆游诗歌创作之关系 |
| 第一节 疾病对诗歌数量的影响 |
| 一、诗因病废:还病久废诗 |
| 二、诗因病多:诗句杂吟呻 |
| 第二节 疾病对诗歌题材风格的影响 |
| 一、以病入诗的题材扩展 |
| 二、疾病影响下的诗风形塑 |
| 第三节 诗歌对疾病的反向治疗功能 |
| 一、以诗赋愁与病情宣泄 |
| 二、病中自嘲与自我开解 |
| 第四章 陆游诗歌中的疾病之殇与疾病接纳 |
| 第一节 病与酒:病思羁怀惟付酒 |
| 一、因病止酒的无奈 |
| 二、酒对疾病的逆向治愈 |
| 第二节 病与游:闲游且散怀 |
| 一、因病废游的遗憾 |
| 二、出游对病中情绪的消解 |
| 第三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与疾病的和解 |
| 一、疾病之殇的形成根源 |
| 二、道教思想的精神抚慰 |
| 三、佛教思想的心灵慰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1 |
| 2 |
| 3 |
| 4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网红龙先兰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田嫂的《千里寻母记》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带母扶贫的向利生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天使吴添春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樟坡村里三人行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卡彭铁尔与音乐的关系 |
| 1.2 相关理论的溯源及界定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2 小说结构的音乐性 |
| 2.1 奏鸣曲式结构 |
| 2.2 回旋曲式结构 |
| 2.3 赋格曲式结构 |
| 3 小说叙事手法的音乐性 |
| 3.1 叙事节奏与音乐节奏 |
| 3.2 叙事中的主导动机 |
| 3.3 《回归种子》的逆行倒叙 |
| 4 小说内容的音乐性 |
| 4.1 人物形象的音乐性 |
| 4.1.1 《消失了的足迹》中的音乐家 |
| 4.1.2 《追击》中的两位“音乐人物 |
| 4.2 音乐元素 |
| 4.2.1 歌词文本的隐喻 |
| 4.2.2 小说乐器的文本表现功能 |
| 4.3 卡彭铁尔小说的音乐表达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一、先秦诗酒与礼仪生活 |
| 二、汉魏六朝的诗酒与生活感怀 |
| 三、唐宋以后诗酒里的美好生活想象 |
| 四、小结 |
| 之四:警察掌控一切, 不会和酒鬼发火 |
| 之五:关于一部小说为舞台剧本的戏剧设想之实现 |
| 之六:《酗酒者莫非》观剧密码 |
| (一) 为什么叫《酗酒者莫非》? |
| (二) 莫非是谁? |
| (三) 莫非为什么和母亲过不去? |
| (四) 耗子为什么能说话? |
| (五) 外国女记者桑特拉起了什么作用? |
| (六) 三个“帕里忒斯”是什么人? |
| (七) 警察为什么被推上推下? |
| (八) 为什么时常亮场灯? |
| (九) 戏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 (一) 研究缘起 |
| (二) 田野点概况 |
| (三) 研究意义 |
| 二、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概念界定 |
| 三、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准备 |
| (一) 独龙族相关研究 |
| 1. 独龙族历史文化研究 |
| 2. 独龙族社会变迁研究 |
| (二) 自杀研究 |
| 1. 国外相关研究 |
| 2. 国内相关研究 |
| (三) 理论准备 |
| 第一章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独龙江与独龙族 |
| 一、1950年以前的独龙江与独龙族 |
| 二、1950—1979:族名获得与“直接过渡” |
| 三、1980—1999:山门渐开与市场化兴起 |
| 四、1999至今:交通剧变与特惠政策 |
| 五、社会变迁对独龙族生产生活的影响——以丁村为例 |
| (一) 生计方式 |
| (二) 家庭生活 |
| (三) 道德伦理与个体意识 |
| 六、小结 |
| 第二章 整体视角:独龙江地区丁村自杀问题考察 |
| 一、中国农村自杀状况概述 |
| 二、丁村自杀状况概述 |
| (一) 社会变迁背景下丁村自杀状况的变化 |
| (二) 丁村1999年至2016年自杀状况特征 |
| 三、1999至2016丁村自杀率上升原因分析 |
| (一) 利己主义自杀 |
| (二) 失常的自杀 |
| 四、小结 |
| 第三章 个体视角:独龙江地区丁村自杀问题的个案分析 |
| 一、丁村人眼中的自杀 |
| (一) 村民对自杀的认定及态度 |
| (二) 村民眼中自杀的根源 |
| 二、丁村自杀个案的动因分析 |
| (一) 婚恋 |
| (二) 代际 |
| (三) 疾病 |
| (四) 失亲 |
| 三、小结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A. 专着 |
| B. 期刊 |
| C. 学位论文 |
| D. 电子文献 |
| E. 外文文献 |
| 附录一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