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媛,范雪,程蓉[1](2021)在《工程制图混合交互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和工程制图课程特色,该文介绍了一种混合交互式教学改革实践。基于知识反刍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MOOC结合同步实时课堂的多样化讲授形式、四步进阶式教学内容、灵活—固定短时多次教学配合机制以及由易至难递进式练习体系,建立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基础上,用科学和进阶的模式实现知识反刍,保障学习进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多重师生互动、递进式习题交互反馈以及多样化的互动学习机制等多重反哺式交互学习机制,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反哺教学方案,制定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高效率的知识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曹媛媛,程蓉[2](2020)在《工程制图课程互动式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工程制图强实践性的课程特点,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中基础知识和实例应用内容的比例,增多生活常见零件为例,激发学生兴趣。改革填鸭式课程讲授方式为互动式教学形式,从加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反馈及时性、以及增多实物实践等多方面提高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高效性,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张淑娟,赵华民,武志明,赵聪慧,陈振宇[3](2014)在《机械制图在线综合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看图和画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和课程学习要求,开发了学生在线学习综合系统。系统包括在线学习子系统、在线练习子系统和在线考试子系统共3个模块,涵盖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系统采用B/S模式实现学生在线学习、练习和考试,以3D flash形式展示机械制图模型和flash交互技术实现习题在线练习。该系统题型多样,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创新性。通过校内试运行,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符合学生在线学习机械制图课程有关内容的要求,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魏青锋[4](2011)在《工程制图智能组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试题库建设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现有试题库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一个能够实现智能组卷和学生练习的工程制图试题库系统。其中包括了基于经典统计理论的试题参数的确定、数据库的创建、改进的试题管理模块、智能组卷算法、自动排版、学生练习等内容。智能组卷算法是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本文分析了常用的组卷算法如随机法、回溯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多约束优化和误差补偿法,并比较了它们的特点,提出了以随机法为基础,结合多约束优化和误差补偿法的混合组卷算法,并实现组卷模块的功能。在AutoCAD环境下应用ActiveX技术实现了试卷的智能排版。灵活运用各种程序开发技术,如Windows API、AutoCAD二次开发、ADO.NET等,提高了试题管理模块的可操作性,简化了试题录入、编辑、浏览和修改的过程。通过知识点和难度参数的筛选,随机抽题实现了学生练习模块的功能。本文最后探讨了试题库的网络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了从DXF文件中提取图形数据,利用VML矢量图形标记语言实现工程图形在网络环境下的浏览和传输的方法。
周亮[5](2009)在《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为《工程制图》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结合自己在《工程制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根据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了3点体会。实践表明,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杜海霞[6](2008)在《基于网络的《工程制图》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大信息量教学内容的要求,迫切需要创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讯、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及国内外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远程教学系统存在的不足。研究分析了工程制图课程网络化、系统化及实用化技术,采用基于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设计思想,建立了工程制图教学网站的总体框架。网站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3;网络环境下的图形处理平台采用AutoCAD 2006软件;网站开发软件采用功能强大的Dream weaver 8应用程序;图形渲染处理采用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并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与JavaScript的完美结合,使得所生成的三维虚拟模型更加生动。针对工程制图课程以图形为主的特殊性,网站采用动态网页(ASP)技术,使生成的动态交互式Web主页的工作变得十分简单。特别是网站采用VRML提供的交互技术,克服了以往网页中应用的简单固定路径动画,实现了实时人机交互动画,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VRML对图形渲染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只需传送描述场景模型,而把动画帧的生成放在本地实时渲染,避免了大容量视频图像在网上的传输,且所生成的图形质量更好。另外,开发了多媒体授课、辅导答疑、习题练习及模拟考试子系统,并进行了功能分析及实现方法研究。实践表明,基于B/S模式的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运行良好,达到了动态交互式学习的目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严佳华[7](2008)在《《工程制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社会对高职的毕业生需求也很旺盛。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法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工程制图》作为工程类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本身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对《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以使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接受,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以及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因素,使得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必然。为此,就需要制作与多媒体教学相匹配的课件。本文即是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本人所作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完成课件所需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工作;2、针对《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分部分、分章节、分重点制作主要绘图内容的课件。关于如何利用绘图软件绘制3D和2D图形,并运用于动态地展示工程对象的空间形状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将素材插入到课件中,使课件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论文中的制作课件的方法,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学生层次的高低,调整课件中例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听得懂,会画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后续课件的使用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周亚云[8](2008)在《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研制目的、内容、手段及特点,工程制图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素质。
安宏宇,张秀国[9](2008)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教学融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工程制图需要做到"甩掉图板作图"。大部分工科院校开设工程制图课程的同时还开设计算机绘图课程。在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两门课独立教学、关系相互割裂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现状,不利于保障学生学习效果。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情况,阐述了"以制图(课程)为理论,以计算机绘图(课程)为工具"实现两门课程教学融合的教改思想,研究了具体实施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实现融合的计算机习题练习系统。
赖冬英[10](2007)在《《工程制图》CAI课件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课程内容体系的变化,为了更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计算机为教学媒体进行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开发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以知识反刍的教学理念,建立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
| 1.1 线上MOOC结合实时课堂的多样化讲授形式 |
| 1.2“基础—总结—拓展—练习”四步进阶式教学内容设置 |
| 1.3 灵活—固定短时多次教学配合机制 |
| 1.4 由易至难递进式练习体系 |
| 2 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拓展多重反哺式交互学习机制 |
| 2.1 多重式师生互动机制 |
| 2.2 递进式习题交互反馈 |
| 2.3 多样化互动学习机制 |
| 一、引言 |
| 二、课程内容从基础性转变为拓展性,通过趣味性提升学生主动性 |
| 三、课程讲授方式从填鸭式转为互动式,提高学习主动性 |
| 1.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课堂角色 |
| 2.讲授与反馈同时进行,做到因材施教高效收益 |
| 3.模型动画增强想象力,零件实物加强实践演练 |
| 一、系统关键技术和总体分析 |
| (一) 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 |
| (二) 网站系统分析 |
| 1. 在线学习子系统。 |
| 2. 在线练习子系统。 |
| 3. 在线考试子系统。 |
| 二、在线学习综合系统设计与实现 |
| (一) 主页及数据库设计 |
| (二) 学习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1. 设计思路。 |
| 2. 课程学习子系统内容。 |
| (三) 练习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四) 考试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 三、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课题研究的社会和技术背景 |
| 1.1.2 现有题库存在的问题 |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 1.3.2 本课题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
| 2 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功能模块的划分 |
| 2.1 题库建设相关理论 |
| 2.1.1 题库建设的内容 |
| 2.1.2 确定试题参数的统计理论 |
| 2.2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 2.2.1 需要分析 |
| 2.2.2 可行性分析 |
| 2.3 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 |
| 2.4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 2.4.1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 |
| 2.4.2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
| 2.4.3 AutoCAD二次开发接口的选择 |
| 3 数据库设计 |
| 3.1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 3.2 试题参数的确定 |
| 3.3 数据表及其关系 |
| 3.3.1 数据表及其结构 |
| 3.3.2 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
| 3.4 数据访问技术 |
| 3.4.1 ADO.NET数据访问技术概述 |
| 3.4.2 ADO.NET对象模型 |
| 4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 4.1 用户管理模块 |
| 4.1.1 用户组划分 |
| 4.1.2 身份验证 |
| 4.1.3 用户信息管理 |
| 4.2 题库管理 |
| 4.2.1 题库管理模块的关键技术 |
| 4.2.2 添加试题 |
| 4.2.3 浏览、修改、删除试题 |
| 4.3 组卷模块 |
| 4.3.1 组卷模式 |
| 4.3.2 常用的组卷算法 |
| 4.3.3 智能组卷算法的设计 |
| 4.4 排版模块 |
| 4.4.1 试卷版式的标准化 |
| 4.4.2 AutoCAD环境下的自动排版 |
| 4.5 学生练习模块 |
| 4.6 试题参数的修正 |
| 5 题库网络化的探讨 |
| 5.1 网络开发模式 |
| 5.2 AutoCAD文件的存储格式 |
| 5.3 工程图的网络传输 |
| 5.3.1 DXF文件结构分析 |
| 5.3.2 DXF到VML的数据映射 |
| 5.3.3 图形转换过程中的几点问题 |
| 5.3.4 应用实例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1.1 网络教学的特点 |
| 1.1.2 网络教学的意义 |
| 1.2 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
| 1.2.1 网络多媒体教学现状 |
| 1.2.2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前景 |
| 1.3 网络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 2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总体框架 |
| 2.1 网络教学系统的要求 |
| 2.1.1 网站的一般要求 |
| 2.1.2 工程制图网站的特殊性 |
| 2.2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型 |
| 2.3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基本构架 |
| 2.4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数据库 |
| 2.5 本章小结 |
| 3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的关键技术 |
| 3.1 基于WEB环境下的图形处理技术 |
| 3.1.1 图形处理平台选择 |
| 3.1.2 CAD图形的网上浏览 |
| 3.2 基于VRML的三维虚拟模型生成技术及交互技术 |
| 3.2.1 VRML语言工作模式与造型机制 |
| 3.2.2 用VRML代码编程建立虚拟模型 |
| 3.2.3 用三维工具软件建立虚拟模型 |
| 3.2.4 基于VRML的交互技术 |
| 3.2.5 虚拟现实在WEB界面的交互设计 |
| 3.3 动态网页制作技术 |
| 3.3.1 HTML与ASP |
| 3.3.2 数据库技术 |
| 3.3.3 用ASP实现Web与数据库的连接 |
| 3.4 本章小结 |
| 4 网络多媒体授课系统 |
| 4.1 网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 4.2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
| 4.3 基于虚拟现实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构成 |
| 4.4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工具 |
| 4.4.1 专用开发软件 |
| 4.4.2 通用工具 |
| 4.5 基于虚拟现实的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 |
| 4.6 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 |
| 4.6.1 框架网页制作 |
| 4.6.2 素材制作 |
| 4.7 VRML在Web课件中应用 |
| 4.8 本章小结 |
| 5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
| 5.1 习题练习子系统 |
| 5.2 试题库子系统 |
| 5.3 虚拟模型演示子系统 |
| 5.4 辅导答疑子系统 |
| 5.5 系统调试运行 |
| 5.5.1 Internet信息服务器IIS |
| 5.5.2 创建Web站点 |
| 5.5.3 网站运行实例 |
| 5.6 系统应用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制图课程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
| 1.2 高等职业教育中制图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
| 1.2.1 高职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2.2 传统的制图教学方式的教学特点 |
| 1.2.3 传统的教学难以使学生们建立空间概念 |
| 1.3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必要性 |
| 1.4 本课件的研究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
| 第二章 《工程制图》课件框架与环境 |
| 2.1 课件设计的整体规划 |
| 2.2 课件框架设计 |
| 2.3 开发平台 |
| 2.3.1 硬件环境 |
| 2.3.2 软件环境 |
| 第三章 《工程制图》课件素材的制作与收集 |
| 3.1 完成课件所需素材种类 |
| 3.1.1 图像、图形 |
| 3.1.2 文本 |
| 3.1.3 动画 |
| 3.1.4 声音、音乐 |
| 3.2 素材的制作、收集 |
| 3.3 素材的编辑合成 |
| 第四章 《工程制图》课件的制作 |
| 4.1 画法几何部分 |
| 4.1.1 平面图形的画图步骤及基本体补图、表面求点 |
| 4.1.2 截交线与相贯线 |
| 4.2 制图基础部分 |
| 4.2.1 组合体 |
| 4.2.2 剖视图 |
| 4.3 机械制图部分 |
| 4.3.1 标准件与常用件 |
| 4.3.2 零件图与装配图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课件应用效果分析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1 引言 |
| 2 开发与设计的功能和内容 |
| 3 开发所用的设计工具 |
| 4 系统特点 |
| 4.1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
| 4.2 课件内容全面, 适应性广, 系统性强 |
| 4.3 课件界面友好, 操作简便,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
| 4.4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 |
| 5 结语 |
| 一、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教学现状分析 |
| 1. 课程体系方面。 |
| 2. 教学内容方面。 |
| 3. 教学手段方面。 |
| 4. 习题练习方法。 |
| 二、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融合设计 |
| 1.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整合。 |
| 2. 重新突破习题环节。 |
| 三、习题练习系统的开发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