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1](2020)在《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池莉最先是以新写实小说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八十年代她创作的“人生三部曲”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烦恼人生》更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在此创作时期,池莉作品大多以武汉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为内容进行描写,平淡、琐屑、不夸张,作品中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池莉的小说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所以在叙事时也有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这种方式构成的却是一种关于“他者”的叙事。尽管作家们在叙述这个“他者”的故事时也充满了同情、怜悯,为他们呼吁、呐喊,但是“他者”毕竟只是一个被叙述的对象,作家自己与“他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这就是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本文共分成四章对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研究其叙事的内容要素,从小说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分析,从而突显出池莉小说叙事内容方面的日常生活。第二章是从形式要素进行分析的,一部小说的写作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小说采用何种视角、怎样的叙事手段以及叙事时间的运用都会影响小说的表达效果,分析池莉写作叙事视角的多样性、讲述和描述双重叙事手段以及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合理使用都利于把握她小说写作的叙事手法。第三章主要是从叙事阅读的角度对池莉叙事进行探讨,阐述视角、叙述者形象和叙述时间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主要是以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为中心展开的,池莉写作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其作品中被称作“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其实是与先锋小说同时产生的,它们都与当时被奉为主流的现实主义作品不同,同时期外来文学的传入也对新写实和先锋小说有一定的影响,而作为最初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是有独特的价值,她始终以人的普通生活为题材,并在后期从女性视角写作出发,这为她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另一种色彩。小说通过文字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表述,池莉的小说具有生活化气息,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叙事表达。
雷杰妮[2](2020)在《新写实小说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自1987年前后,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种名为新写实小说的文学创作潮流,它以全新的文学表达形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满含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内容指向的世俗生活空间,并以认同世俗的创作态度承认了日常生活的合法性地位。自此,新写实小说掀起了文学评论界的热议,也令其一跃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文坛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浪潮的裹挟下,人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也随之产生突变,致使新写实小说难以避免地陷入到被其他新生文学样式即将取代的艰难境地中。因此,在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新写实小说作家尝试寻求用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来表现自我,他们以突破和因袭之势努力修正自身的创作局限,借更加多元的文学形态去破解原有的文学创作理念,令其作品呈现出对新的美学经验的认同。本论文以新写实小说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转型”作为本文研究切入点,将新写实小说转型前的文学作品作为对比的参照对象,旨在对新写实小说转型前所陷入的文学创作局限与历史发展拘囿予以深刻探讨,通过论述新写实小说作家在文学观念和具体创作上的转变,由此探寻新写实小说文学创作在时代浪潮中的顺应与坚守,并从中挖掘其转型的意义与价值。论文首先以新写实小说及其转型作为研究出发点,论析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过程和艺术特点,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探索新写实小说在全新文化语境下所陷入的创作拘囿,呈现新写实小说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其次,从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和刘震云的具体创作出发,通过整合二位作家在创作转型前的共通之处,即消解崇高,分析他们在物欲波澜下而陷入的身份认同危机和全新的文学创作尝试。接着,从人性书写的研究立场出发,探寻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刘恒和方方的文学创作转变,他们在尝试与社会语境保持协调的同时,也根据个人的创作特色进行着迥然不同的个性化尝试,折射出新写实小说作家在创作心境和叙事立场上的转变。最后,从新写实小说创作经历“由整体到多元的”变化过程入手,分别从坚守个人化日常叙事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变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在实现文学转型时的“恒”与“变”,并反思新写实小说在转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由此挖掘新写实小说转型的时代意义和自身独立价值。
张昭[3](2019)在《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姐妹情谊书写》文中研究表明在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表现主题,对姐妹情谊书写的研究亦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无法绕过的论题之一。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整体观照新时期女性小说中姐妹情谊的书写,梳理20世纪80、90年代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的发展轨迹及其偏离轨道后的几种结果。本文共五部分,即导言、姐妹情谊书写的表征、书写的原因、书写的意义与书写的缺陷及结语。在导言部分梳理出学术界对姐妹情谊的研究现状,辨析本文相关概念,包括新时期文学、女性小说、姐妹情谊。主体部分即姐妹情谊的书写表征、书写原因、书写意义及缺陷。书写表征从青春少女的姐妹之情、风雨下的避难所、姐妹情谊归向何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剖析姐妹情谊自然的发展脉络、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在偏离正常发展轨道后的几种可能性。姐妹情谊书写原因从创作历史传统、社会语境两个层面探讨姐妹情谊主题在女性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原因。姐妹情谊书写的意义及缺陷从姐妹情谊的社会意义,即解构异性恋霸权,文学意义即开拓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两部分论述姐妹情谊存在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姐妹情谊的创作缺陷,即伟大的纯粹精神上的姐妹情谊的创作缺失及原因。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主要借鉴女性主义理论对文本进行细读,在具体分析中结合了心理分析中关于友谊的阐述,标示出姐妹情谊在女性一生中的发展轨迹及可能性。在女性文学中,姐妹情谊出现了多种可能性,此论文分析这些可能性并挖掘出造成各种可能性的因素,梳理姐妹情谊在新时期女性小说中的表现与脉络。姐妹情谊的存在不仅对于女性极其重要,对于和谐两性关系的构建依旧有着重要作用。
吴丹[4](2018)在《新媒介视域下的文学存在 ——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为例》文中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新媒介的影响下,社会的转型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事实。新媒介的全方位渗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更多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世界的感知。在强势的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艺术审美表现形式之一,也必然会发生变化。由此,以新媒介为出发点,研究当下文学自身如何存在以及其存在状况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把文学置于新媒介的视域下进行考察。笔者结合新媒介及其语境延伸所形成的“媒介文化”进行考察,以见出文学得到新媒介助力得以膨胀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商业性市场等因素;第二,对文学转向所产生的文学后果进行研究,考察新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学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第三,对文学主体的转变进行研究。在文学中,无论是作家、作品或是读者,都处于世界之中,都离不开主体。因此,文学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都来自于主体之于世界的关系之中。基于以上思路,全文的具体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本文对于“文学”、“文学研究”内涵的理解,并对研究对象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空间及其价值所在。第二,在第一章中通过“走进中心的新媒介”、“新媒介下的文化语境”、“文化生产机构的转变”等方面,指出随着新媒介的技术发展,新媒介权力的日益扩展使得大众化的文化语境得以生成,新的文化格局得以形成。第三,通过艺术家←作品→世界这一场域,分析新媒介产生的影响力以及文学自身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认为在新媒介的作用下,文学也呈现出“大众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日常生活”为表征。借鉴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本文把当下文学的“日常生活”存在形式分为“文学的自在存在”和“文学的自为存在”两个方面。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及其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在新媒介时代中中国当代文学在“日常生活”的表征下,其实质是激发人的物质“欲望”需求和精神的“欲望”诉求。相应地也反映出新媒介下文学的自由性和不自由性。第四,通过欣赏者←作品→世界这一场域,阐述了文学受众对新媒介的接受方式及产生的心理机制转变,探讨了文学受众脱离了传统阅读的范式而产生新的特征。在这里,阅读的“主体”作为更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此在”,成为“大众受众”中的一员。经过以上具体的探寻、分析,本文认为:第一,从文学自身来看,在新媒介“权力中心”的语境下,“日常生活叙事”已经逐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一种新的“宏大叙事”,“现实”成为了作家热心注目的问题,“写实”也成为了相对应的叙事策略。同时对这一文学变化,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去历史化”到“务实”的转变,这一去魅的本身客观上是否也落入了另一种“魅”的圈套?第二,从文学和新媒介的关系来看,新媒介使文学自身有了全新的维度,促进了文学的形式多样化和个性丰富性。同时也指出,无论新媒介给予文学以多大程度的“自由”,但在大众媒介的笼罩下,文学“写什么”、“怎么写”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大众媒介的积极参与和呼应。第三,对新媒介下的文学如何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认为文学存在的本质乃是人对自身所在的世界中的反思,新媒介下的文学存在之核心在于生命如何在“自在”之中保留“自为”,在于如何在“自在”和“自为”之中走向人类的“为我们存在”。
陈柳颖[5](2018)在《池莉创作转型研究》文中认为池莉于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以对世俗的关切和日常经验的还原等独特的审美倾向一改当时文坛对“当下”与“现实”的失语,并与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一地鸡毛》等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思潮。《烦恼人生》大热后,池莉不仅收获了文坛给予的文学史价值的肯定还有读者的热烈追捧,并在此后创作中表现愈发强劲,一部部作品的问市均给文坛敲击出阵阵的回响,从而掀起90年代文坛上的一股强劲的“池莉热”。以池莉广受读者好评为表征的“池莉热”是与其创作转型相呼应的,无论是“新写实”时期的世俗书写契合大众务实过日子的心理还是“都市传奇”时期对金钱逻辑下纸醉金迷的生活描写满足着读者猎奇猎艳的阅读期待。创作中的池莉深谙读者脉搏,并相应进行创作调整。因此,本文以池莉创作变化表征为切入点,将池莉自《烦恼人生》至今的创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进行转型研究,在尝试对作品分期之后探求池莉写作中文本表层变化特征,同时分析转型分期之间的变化表层下的内在共通以此归纳池莉创作理念中的“本质”的坚守。以此为目的,论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聚焦池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的“新写实”阶段向90年代初中期至今的“都市传奇”阶段的文学表层变化,指出在这两个阶段中,池莉创作出现了“生活流”结构向注入浪漫传奇色彩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转变、隐匿压抑下的“零度叙事”向叙述人自身情感释放的转变、人物形象由“小市民”向“金钱英雄”的转变三个方面并对文本在创作变化下所呈现出的审美意义或美学缺憾予以剖析。第二章分析探求在创作转型的文本变化浅层之中,池莉世俗和现世主义创作理念的“坚守”:一是婚恋观,池莉在对婚恋的描写上将“爱情”与“婚姻”相勾连,并经历了“爱情”被搁置只谈务实的“婚姻”——“爱情”在现实中不堪一击从而与“婚姻”无法兼容——所谓“爱情”进入“婚姻”后被幻灭的三个书写阶段,但无论“爱情”在叙述面貌中以什么姿态或何种面貌出现与存续,但最终的消亡都论证拆解着“爱情”的虚幻和强调“婚姻”的实用,从而完成池莉对浪漫之爱的解构与世俗之爱的建立;二是人生观,指出池莉笔下人物的人生状态经历了由忍耐和被动接受着现实到抗争与反叛从而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变化,并在此种叙事主题变化的带动下,文本同时出现了“写实”成分压缩到“浪漫”“传奇”因素加大的叙述体式转变。但是在人物升腾与“浪漫”因子注入的表层下,那个将“环境”作为终极限定和“反浪漫”“反传奇”的世俗的池莉依然没有改变。第三章分析在池莉创作转型变化与不变的原因并挖掘其原因的共性部分,即市场建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语境转变在审美内容、文化生态与作家身份意识转变等方面的催化作用。同时,指出由于池莉自身经验所造就的艺术人格的影响,从而出现变化表层与精神内核的悖论性特征。池莉的创作转型带有着“市场”逻辑下作家的转型路径的选择经验,但其经验成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思考。
阳燕[6](2016)在《时代回声与生命感悟 池莉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表明从1978年发表第一首诗歌算起,池莉的文学创作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这个时间表恰好对应着中国改革开放,由传统的政治主导型社会向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传媒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作为一位对时代变革与生活变化有着敏锐触觉的写作者,池莉将其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诉诸文字,描摹了时代变化投射于日常生活的丰富侧影,同时,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也保持了高度的契合。"现在的城市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急骤
冯璐璐[7](2015)在《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流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池莉以“新写实小说”受到文坛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此时期的小说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对日常生活的“原生态”还原,迥异于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技术试验色彩浓厚的“先锋”小说,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新探索,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引发了一股“池莉热”。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新写实小说”的浪潮逐渐衰微,文学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当代文学的整体氛围趋向世俗化、消费化,一向注重读者的池莉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创作,及时捕捉社会时代的瞬息变化,由对日常生活景观的仿真还原转为对商业大潮下都市生活的传奇化书写,在小说叙事上有了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新的突破,“池莉热”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温度。根据池莉小说创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普遍将认同她的小说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学步期,1987年至九十年代中期的“新写实”时期和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都市传奇时期,由于其学步期的小说并没有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本论文将研究视野主要锁定在池莉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两个阶段作品的叙事艺术流变上,从1987年的《烦恼人生》到1995年的《你以为你是谁》为前期阶段,此后至今的作品如《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所以》等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时期的叙事面貌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故将这一时期作品归入后期阶段,将这两个阶段放在整个时代大背景和池莉整个创作生涯中以此分析池莉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与流变。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池莉小说叙事结构的变化,由以自然时间为序缓缓流淌的生活流转向对故事性的追求,实现了对前期小说平铺直叙的突破。第二章研究小说叙事视角的流变。探讨叙述视角由“新写实”时期以第三人称外视角为主到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的多元运用,视角的灵活跳转带来的叙述上的自由。第三章是作者叙事情感的转变。作者通过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女性叙事立场的自觉及对女性人物内心的刻画使叙事情感逐渐由“零度”状态凸显出来。第四章主要论述其小说语言在转型后呈现的新风貌,陌生化点缀期间的语言冲淡了“新写实”时期“汉味”生活化语言的平淡质朴。结语部分则从时代和文化背景、当代文坛氛围以及作家的人生观、生活观与创作心态变化出发对池莉小说叙事艺术演变的原因做了简要概括,对叙事艺术流变的成功与不足做了探讨,希望借此对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陈晨[8](2015)在《泛码头文化与池莉小说》文中指出本文从泛码头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池莉小说作品从语言到内容再到价值观以及作家本人的论述,揭示泛码头文化对她小说创作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论析池莉小说创作的优势、特色和局限所在,指出超越泛码头文化的局限是作家面临的挑战。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论析泛码头文化与武汉文化的关系以及对后者的深刻影响,分两小节,一是从纵向历史过程,论析码头文化对武汉建立和发展的主要意义;二是从横向共时的角度,分析武汉市民文化构成中泛码头文化的深刻影响。第二章分析池莉小说语言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从池莉小说语言的地域性、底层性和粗鄙性分别进行论述。第三章、第四章分析池莉小说形象世界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从池莉小说的题材、情节设定、生活场景、人物群体的职业构成、性格类型、生活态度、精神世界等方面切入论析。第五章分析池莉小说价值观与泛码头文化,主要从池莉小说中表现出的生活态度、婚恋观念、职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念等角度论析其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第六章分析作家池莉与泛码头文化的关系,分三小节,着重论述码头文化对池莉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深层影响,并由此带来的对她小说创作优势和局限。
马英[9](2012)在《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中西方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考察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尔后从地域文化视角考察了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梳理近30年来中国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线索和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色。论文第一章“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梳理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分五节论述。大体看来,1980年代初是湖北女作家的蓄势期,那个时候的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尚显幼稚,还未形成明确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大多符合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风格。1980年代中后期池莉和方方终于一炮走红,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潮流,她们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并写出了新的境界——远离了诗化现实的路数,而在描写普通百姓的烦恼人生方面返璞归真。1990年代叶梅佳作叠出,湖北女作家的创作在“汉味”之外平添了一份“土味”。姚鄂梅此时也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力作,显示出视野开阔,笔力遒劲的风格。她们的出现,为湖北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了新的风景。21世纪林白加盟武汉,同时更多的青年女作家涌现出来,文学创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面貌。本章最后一节对湖北女作家进行代际考量,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日常”的一代;以姚鄂梅、王芸、王君等为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代;80后更多作家书写的则是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书写光怪陆离日常的一代。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讨论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水”文化情结。本章首先阐释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湖北女作家她们眼中的“水”;尔后分析了湖北女作家小说中的“水”性意象:江河意象、雨意象、月亮意象;最后探讨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水”样女人,其中既有体现了顽强泼辣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也有充满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俗世智慧的女性,展现本真如水朴野狂之自然意识的土家女性,还有人格分裂的女性形象。总体看来,“女人如水”的传统命题在当今湖北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意义,新女性在新生活的浪潮冲击下,焕发出泼辣、顽强、机智的生命力。第三章分析湖北女作家的日常空间叙事,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了女性生存的逼仄乡村生活空间,湖北女作家对逼仄乡村空间的书写表现了身处封建文化传统之下的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乡土的逼仄对乡村女性梦想的挤压;同时湖北女作家为我们重构底层。相对那些反复强调底层苦难、悲惨状况的作品来说,湖北女作家普遍不渲染底层女性的苦难,而更强调她们渴望通过抗争、奋斗来改变生存境遇的拼搏精神。第二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充满“汉味”的市井生活空间,重点分析了武汉“里份”和“街道”文化对武汉女性的影响;在“变化的空间”一节以农民工姐妹、保姆和白领丽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第四节“空间焦虑”指出了空间对女性的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女性的容身之地,也是她们的心灵寓所。湖北女作家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书写透视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对女性的性属角色和自我认同进行深入的思索、艰难的探询和积极的建构。第四章分析的是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日常交往书写。分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讨论日常“闲聊”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探讨了池莉、方方、林白等作家的方言写作,并提出“闲聊体”一说,认为“闲聊体”展示了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的民间意味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日常交往中的游戏,其中重点讨论赌博与丧葬礼仪,分析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内在意蕴。第三节讨论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神秘文化书写,湖北女作家对神秘文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秘巫术和鬼神信仰方面,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第五章探讨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情爱书写状况,第一节重点分析方方和池莉等50后湖北女作家,分析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和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第二节重点讨论了60、70后女作家小说中所传递出来的爱的“温暖”和“传奇”;第三节以紫百合为例分析80后女作家笔下所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认为湖北女作家对于情爱的书写经历一个从“来来往往”的凡俗大地到情爱天堂的追寻过程,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论文第六章主要考察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生育主题和母爱书写。第一节主要探讨的是生育主题,大体来说,湖北女作家对女性生育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第二节对小说中表现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第三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另类母亲形象。文章认为大多数湖北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是审慎的,一方面她们写出了母亲的奉献、付出,但不使母性一味理想化,以至陷入父权文化对母性集中想象的陷阱,另一方面,她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母亲形象,但是并未陷入人性阴暗论的泥潭,而写出了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和人类伦理的母爱的珍贵与伟大,烛照出母性的光芒、人性的光亮。结语部分认为湖北女作家群体呈现出“对本土女性命运的多维书写”、“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大气而开放的女性文学”等特质,她们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痼疾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底层的探究,这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遥相承接,也是湖北女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她们因此有别于张扬女权主义和痴迷“身体写作”的女性写作潮流。当然,湖北女作家的创作也有欠缺之处。对于更年轻一代的湖北女作家来说,在多产之外提升作品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写出有口皆碑的优秀之作,力争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她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徐娟[10](2012)在《论池莉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以《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文坛众多的女作家中,池莉最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之一,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池莉的小说走势更加强劲,销量经久不衰;加之,她的作品被频繁地改编成影视剧,这更使得她在文坛上保持着“高温”的状态。本文试图从传播学、文艺学、文化学的视角,对池莉小说和其影视剧改编从情节、人物、细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深入的挖掘其内在联系以及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成因。全文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对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梳理和评价了目前国内外对池莉的研究,简述了池莉小说与改编影视剧之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写作思路与方式。第一章论述影视剧改编对池莉小说故事情节的重构。池莉的小说具有别具一格的情节结构,特别是情节的传奇性与结构的圆合性;而影视剧改编对原着的矛盾冲突再次延宕、时空线索从新演绎、场景描写再度刻画以及首尾结构重新营建。第二章分析影视剧改编对池莉小说人物形象的重塑。分别分析了《来来往往》中的段莉娜、《小姐你早》中的戚润物、《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改编后的角色与原着存在一定差异,对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动、语言、命运的设计都作了一定的调整。第三章阐述影视剧改编对小说细节的重造。分别从汉味风情与人物对话两方面对影视改编和小说中的细节进行对比和探讨。第四章阐释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成功的原因。具体从池莉小说内存的影视元素、读图时代的受众规律与艺术市场规律以及编剧、导演和演员出色的二度创作进行论述。结语部分指出池莉在小说及其影视剧领域的成就,源于她找寻到了当下市民中某些特定阶层生存环境的真实状态,并且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选择了与这些阶层生活状态以及思维逻辑相贴合的叙述方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理由 |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 第一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内容要素 |
| 第一节 小说主题的恒定性 |
| 一、积极生活的态度 |
| 二、解构永恒的爱情 |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
| 一、工人形象 |
| 二、知识分子形象 |
| 三、市民形象 |
| 第三节 情节的通俗性 |
| 一、细小的叙事功能 |
| 二、完整的故事序列 |
| 三、通俗的生活情节 |
| 第二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形式要素 |
| 第一节 多种叙事视角 |
| 一、零聚焦叙事 |
| 二、内聚焦叙事 |
| 三、外聚焦叙事 |
| 第二节 基本叙事手段 |
| 一、基础性的描述 |
| 二、完善性的讲述 |
| 第三节 合理的叙事时间 |
| 一、线性的故事时间 |
| 二、复杂的叙事时间 |
| 第三章 池莉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阅读 |
| 第一节 易读的文本 |
| 一、固定的叙述方式 |
| 二、平实的叙述话语 |
| 三、明确的叙事结构 |
| 第二节 虚幻的理想读者 |
| 一、内在性 |
| 二、综合性 |
| 三、动态性 |
| 第三节 叙述阅读研究 |
| 一、把握视角 |
| 二、判断叙述者 |
| 三、辨析叙事时间 |
| 第四章 池莉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 |
| 第一节 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二节 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
| 第三节 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新写实小说的发展 |
| 第一节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与特点 |
|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的发展与局限 |
| 第三节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观念转变 |
| 第二章 消解崇高的日常生活重构 |
| 第一节 池莉——从日常生活到都市生存 |
| 第二节 刘震云——从“一地鸡毛”到回望故乡 |
| 第三章 消泯发展的人性书写 |
| 第一节 刘恒——由悲悯苍凉到幽默调侃 |
| 第二节 方方——从消解主观到爱憎分明 |
| 第四章 坚守与顺应并存的转型 |
| 第一节 坚守日常生活叙事 |
| 第二节 顺应时代潮流创作 |
| 第三节 反思新写实小说转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一) 作家及作品概况 |
| (二) 姐妹情谊小说研究现状 |
| 1、国内研究综述 |
| 2、国外研究综述 |
| (三) 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
| (四) 概念辨析 |
| 一、姐妹情谊书写的表征 |
| (一) 灼灼其华—青春少女的姐妹之情 |
| 1、孩提时代 |
| 2、闺阁时代 |
| 3、重返少女时代 |
| (二) 温情方舟——风雨下的避难所 |
| 1 、姐妹同盟 |
| 2 、女性同伴 |
| (三) 芳草天涯——姐妹情谊归向何处 |
| 1、割据时代 |
| 2 、异性爱缺失的替代品 |
| 二、姐妹情谊书写产生的原因 |
| (一) 历史传统 |
| (二) 社会语境 |
| 1 、社会转型 |
| 2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勃兴 |
| 三、姐妹情谊书写的意义及缺陷 |
| (一) 社会意义:解构异性恋霸权 |
| (二) 文学意义:开拓女性文学书写空间 |
| (三)书写的缺陷:伟大友谊的缺失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新媒介: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视角 |
| 二、对“文学”与“文学研究”内涵的探讨和反思 |
| 三、研究的空间和意义 |
| 第一章 新媒介及其中心权力的生成 |
| 第一节 走进中心的新媒介 |
| 第二节 新媒介下的文化语境 |
| 第三节 文化生产机构的转变 |
| 小结 |
| 第二章 新媒介下的文学生存模式 |
| 第一节 文学作为日常生活的“自在存在” |
| 第二节 文学作为日常生活的“自为存在” |
| 第三节 文学的“他律性”彰显 |
| 小结 |
| 第三章 新媒介下的个性化文学存在 |
| 第一节 断裂:文学“日常生活”的出场与呈现 |
| 第二节 新媒介与“80后”:“青春小说”的生发与分化 |
| 第三节 新世纪写实:“底层”日常生活的现实观照 |
| 第四节 另一种存在:“民间”的精神之旅 |
| 小结 |
| 第四章 新媒介下的女性文学存在 |
| 第一节 林白、陈染:女性“身体”的出场与言说 |
| 第二节 “美女作家”:消费下的“身体”坠落 |
| 第三节 “摒弃”身体的外向女性书写 |
| 第四节 摄影镜下的女性“声音” |
| 小结 |
| 第五章 新媒介下的文学受众之存在 |
| 第一节 新媒介下的受众接受机制 |
| 第二节 新媒介下的受众心理机制 |
| 第三节 文学受众阅读方式的转变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新写实”后的都市生存描绘 |
| 1.1 日常生活到都市传奇 |
| 1.2 “小市民”到“金钱英雄”与“失语者” |
| 1.3 “零度叙事”到“在场”写作 |
| 第二章 创作转型下的“坚守” |
| 2.1 婚恋观:拆解爱情,认同婚姻 |
| 2.2 人生观:否定精神,囿于现实 |
| 第三章 市场作用下的池莉创作转型 |
| 3.1 市场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恢复 |
| 3.2 市场对“读者中心”文化生态的孵化 |
| 3.2.1 普通读者 |
| 3.2.2 专业读者 |
| 3.3 市场对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催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从平铺直叙到曲折跌宕:叙事结构的平面化与复杂化 |
| 第一节 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流” |
| 第二节 情节结构的曲折跌宕 |
|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新变 |
| 第二章 从一元到多元:叙事视角的单一化与多样化 |
| 第一节 以第三人称外视角为主的叙事视角 |
| 第二节 全知视角和内视角的多元运用 |
| 第三节 多样视角的交互转换 |
| 第三章 从“零度情感”到“在场”的写作:叙事情感的淡出与凸显 |
| 第一节 隐含情感的“零度写作” |
| 第二节 女性叙述立场的自觉 |
| 第三节 叙事者的“在场”性:非叙事性话语的大量运用 |
| 第四章 从平易到修饰:叙事语言的平实与艺术化 |
| 第一节 自然质朴的“汉味”本色生活语言 |
| 第二节 语言的诗化 |
| 第三节 语言的陌生化 |
| 结语 |
| 附录 池莉小说作品年表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及目标 |
| 二、国内外池莉小说研究成果概要 |
| 第一章 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 |
| 一、码头在武汉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
| (一)码头与武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 (二)码头与武汉市民的主体构成 |
| (三)高等教育、知识经济与武汉市民主体构成中的新因素 |
| 二、泛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的主要构成和特征 |
| (一)武汉泛码头文化的主要构成和特征 |
| (二)泛码头文化与武汉市民文化的构成 |
| (三)武汉市民文化对当代武汉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第二章 池莉小说语言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池莉小说语言的地域性特征 |
| 二、池莉小说语言的底层性特征 |
| (一)生活化 |
| (二)直白性 |
| (三)类群性 |
| 三、池莉小说语言的粗鄙性特征 |
| 第三章 池莉小说形象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上) |
| 一、池莉小说题材与泛码头文化 |
| (一)婚恋家庭故事题材:不谈爱情还有烦恼 |
| (二)日常生活故事题材:生存以上生活以下 |
| (三)都市传奇故事题材:言情犯罪惊世之作 |
| 二、池莉小说故事情节设计与泛码头文化 |
| (一)恋爱生活情节模式 |
| (二)婚姻生活情节模式 |
| (三)经商生活情节模式 |
| (四)社交生活情节模式 |
| (五)传奇生活情节模式 |
| 三、池莉小说人物的主要生活场景与泛码头文化 |
| (一)商业性生活场景 |
| (二)日常家居性生活场景 |
| (三)社交性生活场景 |
| 第四章 池莉小说形象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下) |
| 一、池莉小说主要人物社会职业构成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城市农民 |
| (二)工厂工人 |
| (三)无业游民 |
| (四)知识分子 |
| (五)各式商人 |
| 二、池莉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类型构成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平庸实在的印家厚式人物 |
| (二)机智泼辣的来双扬式人物 |
| (三)爱占小便宜的王汉仙式人物 |
| (四)深谙人情世故的何阿姨式人物 |
| (五)勇敢而有情有义的陆武桥式人物 |
| (六)开朗豁达、随顺自然的张华式人物 |
| (七)外表柔弱内心执拗刚烈的江晓歌式人物 |
| (八)墨守成规、迂阔可悲的知识分子宁岸式人物 |
| (九)吃苦耐劳、坚韧能干又潇洒的“外公”式人物 |
| (十)蛮横粗野、但不乏雄豪狭义气概的赵耀根式人物 |
| (十一)狡诈机敏、缺乏诚信、类似商业骗子的列可立式人物 |
| 三、池莉小说人物生活态度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对待饮食的态度 |
| (二)对待着装的态度 |
| (三)对待住居的态度 |
| (四)对待出行的态度 |
| (五)对待生老病死的态度 |
| (六)对待情感生活的态度 |
| 四、池莉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生存和安全需求 |
| (二)归宿需求 |
| (三)自我实现需求 |
| 第五章 池莉小说价值观念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池莉小说生活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凡庸务实的生活目标 |
| (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
| (三)助人为乐的群体原则 |
| (四)投机取巧的市民心态 |
| (五)宁弯不折的人生哲学 |
| 二、池莉小说爱情与婚姻家庭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现实主义的爱情观 |
| (二)世俗务实的婚姻家庭观 |
| 三、池莉小说职业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对个体户的肯定 |
| (二)对知识分子的贬抑 |
| (三)对工农阶层的赞扬 |
| (四)对公务员的否定倾向 |
| (五)对经商者带有批判的肯定 |
| 四、池莉小说个人价值观的泛码头文化特征 |
| (一)个人与他人和为主的关系 |
| (二)个人与群体从为主的关系 |
| 第六章 作家池莉与泛码头文化 |
| 一、池莉的人生经历与泛码头文化 |
| (一)池莉农村生长环境的泛码头文化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二)池莉武汉生活环境的泛码头文化性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二、池莉的思想观念与泛码头文化 |
| (一)池莉的人生态度的泛码头文化性 |
| (二)池莉的价值观念的泛码头文化性 |
| 三、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优势与局限 |
| (一)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优势 |
| (二)泛码头文化给池莉创作带来的局限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论文创新点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说 |
| 一. “日常生活”概念的梳理 |
| 二.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
| 三. 近30年女性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崛起 |
|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 |
| 一. 湖北女作家的文学地图 |
| 二. 湖北女作家的女性意识与日常生活叙事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
| 一. 研究现状 |
| 二. 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 |
| 第一节 1980年代初:新时期“女儿”的歌声 |
| 第二节 1980年代中后期:“新眼睛”里的“新现实” |
| 第三节 1990年代:“汉味”“土味”自芬芳 |
| 第四节 新世纪:湖北女性文学的绚烂多彩 |
| 第五节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代际考量 |
| 第二章 “水”:湖北女作家的文化情结 |
| 第一节 “水”的文化内涵 |
| 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 |
| 二. 湖北女作家与“水” |
| 第二节 “水”性意象 |
| 一. “江”“河”意象 |
| 二. “雨”意象 |
| 三. “月亮”意象 |
| 第三节 “水”样女人:多重意味的显现 |
| 一. 顽强泼辣 |
| 二. 似水方圆 |
| 三. 本真朴野 |
| 四. 另类精灵 |
| 第三章 女性日常空间观照 |
| 第一节 逼仄的乡村空间 |
| 一. 文化倾轧 |
| 二. 逼仄乡土 |
| 三. 重构底层 |
| 第二节 “汉味”市井空间 |
| 一. “里份” |
| 二. “街道” |
| 第三节 变化的空间 |
| 一. “农民工姐妹” |
| 二. “保姆”的故事 |
| 三. “南征北战”丽人行 |
| 第四节 空间焦虑 |
| 一. “一间自己的屋子” |
| 二. “何处是我家园” |
| 第四章 日常交往书写 |
| 第一节 闲聊 |
| 一. “闲聊”种种 |
| 二. 方言写作 |
| 三. “闲聊体” |
| 第二节 游戏 |
| 一. 丧葬:勾连神人的游戏 |
| 二. 赌博:拷问道德底线 |
| 第三节 神秘文化 |
| 一. 神秘巫术 |
| 二. 鬼神信仰 |
| 第五章 情爱书写 |
| 第一节 爱情绝望与婚姻认同 |
| 一. 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 |
| 二. 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 |
| 第二节 爱的温暖与传奇 |
| 一. “温暖” |
| 二. “传奇” |
| 第三节 “新好男人”骑马归来 |
| 第六章 “生育”主题与“母爱”表达 |
| 第一节 生育:痛并快乐着 |
| 第二节 母爱:讴歌或质疑 |
| 第三节 另类母亲 |
| 结语 |
| 附录:部分湖北女作家访谈录 |
| 附录一 王芸访谈录 |
| 附录二 郭海燕访谈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影视剧改编对池莉小说故事情节的重构 |
| 第一节 矛盾冲突再次延宕 |
| 第二节 时空线索从新演绎 |
| 第三节 场景描写再度刻画 |
| 第四节 首尾结构重新营建 |
| 第二章 影视剧改编对池莉小说人物形象的重塑 |
| 第一节 段莉娜:从泼辣俗气到宽容雅致 |
| 第二节 戚润物:从质朴冷漠到风流大度 |
| 第三节 来双扬:从干练强势到小鸟依人 |
| 第三章 影视剧改编对池莉小说细节的再造 |
| 第一节 汉味风情细节的转换 |
| 第二节 人物对话细节的变位 |
| 第四章 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成因 |
| 第一节 池莉小说内存的影视元素 |
| 第二节 读图时代的受众规律与艺术市场规律 |
| 第三节 编剧、导演和演员出色的二度创作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