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毅,胡斐[1](2021)在《《美丽新世界》中的享乐主义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英国作家赫胥黎在其代表作《美丽新世界》中通过一个虚构的新世界,揭露了他对于人类追求享乐的天性与人类沉溺于享乐时的精神空虚之间的冲突的思考,体现了享乐主义与反享乐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本文从享乐主义的视角入手,分析作品中享乐主义和反享乐主义思想的抗衡,以此揭示享乐主义的弊端与新世界的荒诞性,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现实社会中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状况的反思与警醒。
邱宇[2](202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是我国舞剧的重要改编现象之一。它孕育于苏联舞剧的改编经验之中,伴随着“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得以催化、生发。早年由于文艺思想刚刚解禁,我国的舞剧编导沿着鲁迅先生对民族根性的批判道路,纷纷聚焦于现代文学以触碰伤痕、反思历史。直至跨世纪之前,这一现象方才有所转变。为了迎接新世纪,书写新篇章,展现我国的新面貌,我国的舞剧编导对当代文学也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他们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多元关注中深度呼应“双百方针”与开放思潮,另一方面则努力挖掘作品中“当代性”与“现实性”的内涵,助力现实题材的舞剧创作,并实现编导自身的本我诉求。迄今为止,以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舞剧,已然成为我国舞剧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从文学到舞剧的转换路径方面,除了直接转换之外,编导们往往会以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话剧或电影为重要的视觉参照。在对文学作品的阐释方面,忠实于原着、个性化阐释以及时代新释是编导们的多元选择。而就具体的实操而言,首先编导们需要明确的是,一切改编策略都是为着以舞蹈的形式和手段,来塑造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从文学人物到舞剧人物、文学情节到舞剧情节以及文学结构到舞剧结构的转换,始终需要以舞剧艺术规律为重要遵循,进而对文学人物进行塑造和刻画,方能实现原着精神的呈现与传递。
徐永军[3](2017)在《英国文学的宗教意识——以《呼啸山庄》为例》文中指出希腊神话与基督教的《圣经》对英国文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督教思想及《圣经》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在很多英国文学作品中,读者都可看到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意识。本文以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例,从情景描写、人物形象及情节设定三方面对英国文学的宗教意识进行探讨。
马箫毅[4](2015)在《《金色夜叉》与《呼啸山庄》爱情复仇主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仇是永远的文学主题。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与日本作家尾崎红叶的小说《金色夜叉》的故事情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男主人公在恋人背叛自己之后走上了一条残酷的复仇之路。小说《呼啸山庄》在中国不仅家喻户晓,更是热门的研究课题。然而由于我国对日本近代文学了解的局限性,读者对《金色夜叉》知之不多。但是两部小说都读过的读者大概会和笔者有同样的疑问:两部小说是否存在着某些联系呢?日本学者山本健吉最早将两部小说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上山泰则进一步提出二者影响关系成立的可能性,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资料相佐证,最终停留于推测阶段。本论文首先在以上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试从历史考证的角度分析二者存在影响关系的可能性。其次,现有的三篇对二者进行比较的论文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同点。本论文在以往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除了分析两部小说中的爱情和复仇有什么相同点之外,试着分析其中的不同点。当然两部作品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不同点会有很多,本文只探讨典型的不同之处。本论文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中日两国有关两部小说的先行研究。第二章是对作家以及作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试着探讨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三章主要对两部小说中的爱情进行比较,具体来说是分别比较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第四章主要从两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的复仇原因(不幸的身世和爱情的背叛)、复仇对象和手段以及最终放弃复仇的原因等三个角度对间贯一和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进行比较。第五章是结论。两部小说虽然情节很相似,但是本文认为,由于《呼啸山庄》传入日本较晚,部分学者提出的二者的影响关系几乎难以成立。但是,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仍然大有裨益。
徐巧维[5](2014)在《国内外《简·爱》研究综述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简·爱》是一部在中外文学史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文学名着。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文学批评家对《简·爱》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叙事方式等主要视角的不同解读,以期能够从深层次发掘小说主题,彰显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董娜[6](2014)在《《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文化意蕴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和《呼啸山庄》作为中西两大经典着作,长期以来吸引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爱情主题,还是叙事技巧,专家学者们都做了犀利深刻的分析和精彩纷呈的评论。然而,把两部着作放在一起对其爱情主题进行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意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大背景下,将《红楼梦》与《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为个案,以爱情主题为契机,运用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叙述时空观、爱情悖论、拉康三角结构的超级能指三个方面,比较这两部巨着所呈现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蕴。论文由绪论、正文、余论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综述《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正文分三章阐述:第一章,在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从神话参与性叙述以及时空观两个方面,比较《红楼梦》与《呼啸山庄》叙述方式上的差异性。即《呼啸山庄》所代表的西方以空间主导的时空观所拥有的哥特式神秘色彩和《红楼梦》具有的轮回的神话色彩上的差异,以及《呼啸山庄》和《红楼梦》所代表的中国以时间主导的时空观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呼啸山庄》偏空间化的时空观带来的写实叙事风格的他者—哥特风格;《红楼梦》偏时间化的时空观带来的叙事风格他者为佛道轮回色彩。第二章以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爱情观点为基础,从爱自己还是爱他人的爱情悖论性角度阐述中西方的爱情模式,并从他者—雌雄同体作者观角度分析两者爱情主题学悖论性的原因。爱是一种使世界和谐的能力,由爱自己的爱情和爱他人的爱情两种类型构成,在《呼啸山庄》中体现为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爱他人的爱情,在《呼啸山庄》中体现出凯瑟琳对埃德加的爱,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贾宝玉对薛宝钗的爱。最后得出爱情悖论性他者的不同之处,即《呼啸山庄》爱情悖论的他者是女性的雌雄同体观,而《红楼梦》爱情悖论的他者是男性的雌雄同体观。第三章则是运用西方的拉康的三角结构理论与中国的五行观比较两部着作,以《呼啸山庄》代表的他者—荒原文化超级能指与《红楼梦》代表的他者—僧道文化超级能指,分析其爱情悲剧性。另外,本章将《红楼梦》所蕴含的阴阳五行观与拉康的三角结构做比对分析,获得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内涵意蕴。第三部分为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阐述两大着作所代表的中西文化在当下仍具有的意义。
郭伟[7](2013)在《对《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呼啸山庄》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时光,至今魅力不减当年,喜欢它的读者层出不穷。基于此,本文以《呼啸山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在论述中,本文叙事的时空性和视角等几个方面对其叙事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析,为进一步解读该部小说的创作手法等方面做些有益的研究尝试和论述。
李娜[8](2013)在《探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内涵——以《呼啸山庄》为例》文中提出《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之作,作品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因素,为读者们勾勒出一幅诡异且耳目一新的图画。可以说,现实主义的主题、象征等手法成为这部长篇小说的重要特征,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呼啸山庄》,来探寻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内涵。
吕晓凤[9](2012)在《《呼啸山庄》象征元素分析》文中认为在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传世的经典小说《呼啸山庄》中,作者成功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渲染环境,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爱情主题。本文试图对这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元素的深刻含义进行分析,从而阐述象征主义的主要作用。
陈梅[10](2011)在《《呼啸山庄》中象征手法对其哥特风格的烘托》文中研究说明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以其宏大的结构与艺术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普遍赞誉。作者在小说中为读者展现了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突,使得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哥特风格,而多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哥特风格的艺术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和烘托。以象征手法的运用为锲入点,并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揭示其对哥特风格的烘托和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研究背景 |
| 2 享乐主义的盛行 |
| 2.1 社会环境中的体现 |
| 2.2 人物形象中的体现 |
| 3 反享乐主义的思潮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理论方法 |
| 第一章 文学与舞剧的改编关系 |
| 第一节 文学与舞剧特征之异同 |
| 一、基本媒介:文字与肢体 |
|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
|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
| 第二节 文学与舞剧的联通性 |
| 一、改编的前提:前理解与“空白” |
| 二、改编的内核:戏剧性与适舞性 |
| 三、改编的意义:阐释与接受 |
| 第三节 中国文学与舞剧改编的历史关系 |
| 一、文学改编是苏联舞剧的创作传统 |
| 二、苏联舞剧经验下中国文学的舞剧改编 |
|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舞剧改编的重要选材 |
|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舞剧改编实践 |
| 第一节 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时段与内容 |
| 一、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聚焦现代文学——对民族根性的批判 |
| 二、九十年代末以降聚焦当代文学 |
| 第二节 从现、当代文学到舞剧的改编路径 |
| 一、从文学到舞剧的直接改编 |
| 二、“戏剧文学-话剧-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话剧《雷雨》改编的个案分析 |
| 三、“文学-电影-舞剧”模式的间接改编——张艺谋电影改编的个案分析 |
| 第三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多维阐释与时代诉求 |
| 一、忠实于原着的实验性探索:助力芭蕾“三化”的实践与追求 |
| 二、聚焦原着的个性化解读:在反思历史中追随现实主义舞蹈的创作道路 |
| 三、基于原着的时代新释:呼应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潮流 |
| 第三章 基于舞剧艺术规律的改编策略 |
| 第一节 文学人物的提炼与塑造 |
| 一、核心人物的提取与适舞性调整 |
| 二、文学形象典型性格的舞剧同构 |
| 三、文学形象及性格的扬弃与整合 |
| 四、文学形象的符号化与象征化设计 |
| 第二节 文学情节的提取与重构 |
| 一、主要矛盾和主要事件的勾勒 |
| 二、侧重情节的悲剧性铺陈 |
| 三、文学情节的想象性延展 |
| 第三节 文学结构的借鉴与重组 |
| 一、传统戏剧文学结构的借鉴 |
| 二、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依据的结构重组 |
| 第四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改编舞剧的内涵及价值 |
| 第一节 基于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
| 一、实现文学作品的跨媒介传播 |
| 二、促进中国文学的跨文化交际 |
| 三、丰富文学的“经典化”内涵 |
| 第二节 基于舞剧的内涵与价值 |
| 一、提升舞剧的表意格调 |
| 二、敞开舞剧表意方式的创新与创造 |
| 三、拓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道路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舞剧改编表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引言 |
| 一、情景描写 |
| 二、人物形象 |
| 三、情节设定 |
| 摘要 |
| 要旨 |
| 第一章 序论 |
| 1.1 先行研究 |
| 1.1.1 中国侧における先行研究 |
| 1.1.2 日本侧における先行研究 |
| 1.2 研究目的と研究方法 |
| 第二章『金色夜叉』と『岚が丘』 |
| 2.1 尾崎红叶と『金色夜叉』 |
| 2.1.1 尾崎红叶の创作生涯 |
| 2.1.2『金色夜叉』の梗概とその周辺 |
| 2.2 エミリー?ブロンテと『岚が丘』 |
| 2.2.1 エミリー?ブロンテの创作生涯 |
| 2.2.2『岚が丘』の梗概とその周辺 |
| 2.3『金色夜叉』と『岚が丘』の関系について |
| 第三章『金色夜叉』と『岚が丘』における爱情の比较 |
| 3.1 爱情の盲者である间贯一とお金に迷っていた宫 |
| 3.2 贵族生活に憧れていたキャサリンと爱情に执着しているヒースクリフ |
| 3.3 両作品における爱情の比较 |
| 第四章『金色夜叉』と『岚が丘』における复讐の比较 |
| 4.1 复讐の原因 |
| 4.1.1 不幸な身の上 |
| 4.1.2 爱情の里切り |
| 4.1.3 まとめ |
| 4.2 复讐の対象と手段 |
| 4.2.1 复讐対象の特定と不特定 |
| 4.2.2 复讐手段になった金銭 |
| 4.2.3 両者の比较 |
| 4.3 复讐の放弃と人间性の回复 |
| 4.3.1 间贯一における复讐放弃と人间性の回复 |
| 4.3.2 ヒースクリフにおける复讐放弃と人间性の回复 |
| 4.3.3 両者の比较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B 详细中文摘要 |
| 谢辞 |
| 一、引言 |
| 二、主要思潮 |
| 1.女权主义及精神分析法 |
| 2.马克思主义 |
| 3.后殖民主义 |
| 4.叙事方式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1 《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的可行性分析 |
| 1.1 相似的社会背景 |
| 1.2 相似的人物形象 |
| 1.3 相似的艺术手法 |
| 2 综述《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的概况及本文的重点 |
| 2.1 《红楼梦》与《呼啸山庄》比较研究概况 |
| 2.2 本文研究的重点 |
| 一 叙述时空观之中西比较 |
| 1 “神秘性”叙述参与之比较 |
| 1.1 《呼啸山庄》之哥特神秘色彩 |
| 1.2 《红楼梦》之轮回神话色彩 |
| 2. 时空观叙述线索之比较 |
| 2.1 《呼啸山庄》时间映衬下的空间格局 |
| 2.2 《红楼梦》时间贯穿下的空间意识 |
| 二 爱情悖论观之中西比较 |
| 1 “爱自己还是爱他人”之爱情悖论 |
| 1.1 爱自己的爱情 |
| 1.2 爱他人的爱情 |
| 2 爱情悖论观之作家雌雄同体观比较 |
| 2.1 女性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超性别爱情观 |
| 2.2 男性作家曹雪芹的雌雄同体爱情观 |
| 三 超级能指三界结构之中西比较 |
| 1 拉康的三界理论(ISR) |
| 1.1 想象的异化 |
| 1.2 象征的建构 |
| 1.3 实在的虚幻 |
| 2 漂浮能指的移位 |
| 2.1 凯瑟琳爱情的漂浮能指 |
| 2.2 贾宝玉爱情的漂浮能指 |
| 3 拉康三角结构与中国阴阳五行观之比较 |
| 3.1 中国的阴阳五行观 |
| 3.2 拉康的三界理论与《红楼梦》中的五行观 |
| 3.3 五行相生相克中的三角关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一、《呼啸山庄》内容概述及其思想内涵 |
| 二、《呼啸山庄》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 三、《呼啸山庄》的叙事特征分析 |
| 1. 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感 |
| 2.“套层结构”的叙事结构丰富小说内容 |
| 3. 别出心裁的时空倒叙法强化了小说情节 |
| 四、结语 |
| 引言 |
| 一 《呼啸山庄》与作者简介 |
| 二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题——异化 |
| 三 作品中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研究 |
| 结语 |
| 一山庄名称的象征含义 |
| 二人物名称的象征含义 |
| 三暴风雨的象征含义 |
| 四树的象征含义 |
| 一、引言 |
| 二、《呼啸山庄》中的哥特风格 |
| 三、《呼啸山庄》中的象征手法对哥特式风格的烘托 |
| 四、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