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娇娇[1](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刘巍[2](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张宇[3](2012)在《低温生理盐水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并滑膜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的相关研究进展,从冰敷内置的理念出发,探索出对该病更可靠、有效、经济、安全且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以便提高该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方法:按纳入标准临床收治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患者69例,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求诊先后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中止、脱落、剔除2例,占总数的2.90%。实际纳入试验的病例为67例。治疗组:低温生理盐水灌洗、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33例(男11例,女21例,共40膝);对照组:常温生理盐水灌洗、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34例(男17例,女17例,共42膝)。测评治疗前后两组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010)法进行评估,功能情况采用WOMAC法和Lysholm评分表。计算公式(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结果:(1)两组性别构成,经χ2检验,P=0.676>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左、右膝关节数量样本构成,采用χ2检验,P=0.860>0.05,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年龄经测量资料的方差齐性及t检验,P=0.000<0.05,表明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4)两组膝关节功能情况严重程度(WOMAC法评分)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P=0.309>0.05,无统计学差异。(5)二组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比较,P=0.361>0.05,具有方差齐性,无统计学差异。二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比较,F=0.865,P=0.355;t=-1.619,P=0.109>0.05,其95%的置信区间-0.504~0.052。(6)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活动程度(WOMAC法评分)比较,P=0.581>0.05,无统计学差异。二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WOMAC法评分)比较,F=2.956,P=0.089;t=-4.124,P=0.000<0.05,其95%的置信区间-11.596~-4.047;方差不齐,具有统计学差异。(7)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活动程度(Lysholm评分表)比较,P=0.465>0.05,无统计学差异。二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活动程度(Lysholm评分表)比较,F=0.204P=0.653;t=1.419,P=0.159>0.05,其95%的置信区间-1.296~7.798。(8)二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评定(Lysholm评分表),P=0.689>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临床观察研究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治疗组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当,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说明低温生理盐水膝关节腔内灌洗配合玻璃酸钠注射的应用方式,系有利于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安全的、可靠的、实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临床综合疗效,并预防和降低了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的复发率。
梁爱华,李春英,王金华,薛宝云,李化,杨滨,王京宇,解清,Odd Georg Nilsen[4](2011)在《雄黄的毒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雄黄的毒性特点,提出雄黄的相对安全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建议,为雄黄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小鼠单次灌胃给药,测定LD50。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雄黄5,10,20,80,160 mg.kg-1.d-1(相当于药典剂量高限的1/2,1,2,8,16倍)剂量组,各剂量组均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个月,于给药后1,2,3个月和停药1个月,测定尿液定性、血常规以及血清生化指标,并观察肝、肾、心、脑等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确定无明显不良作用水平(NOA-EL)。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的人群内对化合物的敏感性差异倍数(10)乘以药理学上按照体表面积折算大鼠与人剂量的倍数(约为6)作为安全系数(60),结合NOAEL估计不同用药周期内的相对安全剂量。参照我国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规定的1个月动物长期毒性试验支持临床试验用药周期2周的方法,估计雄黄相对安全的用药时间。结果:在雄黄中As2S2质量分数为90%,可溶性砷为1.696 mg.g-1情况下,给小鼠单次灌胃给药的LD50为20.5 g.kg-1(等于摄入可溶性砷34.8 mg.kg-1),相当于人日用量约12 812倍。而给大鼠反复灌胃给药时,雄黄超过一定剂量用药达到2个月或以上时,可造成肾脏和肝脏病理损害,其中肾脏显示更为敏感。大鼠灌胃雄黄1,2,3个月的无明显毒性剂量(NOAEL)分别为160,20,10 mg.kg-1.d-1(累积摄入可溶性砷8.14,2.04,1.53 mg.kg-1)。估计临床使用雄黄的相对安全剂量范围为10~160 mg(依用药时间不同)。结论:反复使用雄黄时,建议在可溶性砷≤1.7 mg.g-1的条件下,雄黄用药1~2周时,剂量不超过160 mg;用药2~4周时,剂量不超过20 mg;如果降低剂量至10 mg或以下,则在用药6周内相对安全。
金德磊[5](2009)在《槟榔碱及其片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的制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槟榔碱是中药槟榔中的活性成分之一,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驱虫、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在兽医临床上,槟榔碱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绦虫病。长期以来,槟榔碱主要从槟榔中提取获得,然而其天然产物含量只有0.1%~0.6%,加上传统方法提取率低,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槟榔碱的批量制备工艺,制备了槟榔碱片剂,并对氢溴酸槟榔碱及片剂的稳定性、质量标准、犬体内药代动力学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可以准确、客观、全面的评价氢溴酸槟榔碱及其片剂。本研究解决了槟榔碱的批量生产及片剂制备工艺,制定了其原料及片剂质量标准草案,将促进槟榔碱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本研究完善了批量制备工艺。采用烟酸甲酯经过N-甲基化生成碘化烟酸甲酯铵盐,再经液化硼氢化钠还原生成槟榔碱。结果表明放大制备后总的合成产率不降低。氢溴酸槟榔碱的批量制备工艺稳定,合成纯度达95%以上,易于工业规模化生产。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氢溴酸槟榔碱进行含量测定,建立了氢溴酸槟榔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氢溴酸槟榔碱的含量的方法简便快捷,特异性强、重现性好,可以很好的控制药物的质量。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和单因素考察法对影响片剂制备的因素考察、工艺筛选和工艺参数优化。确立了采用颗粒压片的制粒方法、辅料比例、压片条件等最佳制备的工艺参数。采用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三批中试规模的样品生产,结果工艺参数稳定,制备的片剂符合要求。氢溴酸槟榔碱及其片剂稳定性实验,按新兽药稳定性试验要求,对氢溴酸槟榔碱原料及片剂进行稳定性试验,包括原料的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片剂的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结果发现其原料对高温、强光照稳定,但具有引湿性。其原料及片剂在密封包装条件下于温度25℃,RH60±5%考察12个月,其外观、含量皆无明显变化,亦无降解产物产生。制定了氢溴酸槟榔碱及其片剂质量标准草案,采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普法和薄层层析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确定了检测含量的限度,研究包括测定条件的确定、标准曲线的建立、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回收率等实验;结果空白无干扰,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稳定、特异性强、重现性好,可以很好的控制药物的质量。本研究对氢溴酸槟榔碱片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槟榔碱在犬血浆中的测定方法,通过检测犬血药浓度进一步计算和分析槟榔碱在犬体内的情况。结果犬按每kg体重3mg口服给药时,36h之内未检测到血药浓度。血浆中未检测到有效血药浓度,表明槟榔碱在动物机体内代谢可能很快或经口服给药时可能大部分药物随粪便排除体外,同时肠壁平滑肌收缩也减少了药物通过消化道的吸收。
陈强[6](2009)在《消痔灵注射+PPH术治疗重度痔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文献部分首先对痔的病因病机及中医内治法、外治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痔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论文着重对“肛垫”学说及“肛垫”的生理解剖功能进行了详述。学说的发展必然导致手术术式的改进与发展,在对以往的痔经典术式、近年来国内外新出现的术式论述基础之上,着重对PPH术(痔上粘膜环形切除钉合术)的操作要点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论述。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导师赵宝明教授在继承史兆岐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消痔灵固脱法,此法在治疗重度痔方面具有创伤小、疼痛小、保护肛垫的特点,并主张消痔灵注射术并与PPH术联合治疗重度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分析本院2004~2006年度重度痔患者92例,PPH术38例、消痔灵注射+PPH术54例,通过对照研究,探讨消痔灵注射术+PPH在治疗重度混合痔方面的优势所在。方法:分析本院2004~2006年度92例重度痔患者,PPH组38例、消痔灵注射+PPH术54例,通过对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以及术后1d、6d、30d的疼痛程度、出血程度、坠胀程度、水肿程度的评分进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sas8.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消痔灵注射+PPH术为试验组,PPH组为对照组,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d、6d、30d)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②出血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较对照组出血少。③坠胀方面,术后(1d)试验组坠胀较对照组组明显,6d、30d后试验组坠胀感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④水肿方面,试验组、对照组始终无差异。⑤试验组、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两组的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结论:消痔灵注射疗法对术后有止血作用,尽管加重PPH术术后肛门坠胀感,但该症状随住院时间而减轻。
马胤喆[7](2008)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口内水疱的临床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OSF患者口内水疱的发生率,以及与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开口度等的相关性。(2)观察和分析OSF水疱患者口内水疱的的形态、发生原因及转归。方法选择2004年9月至2008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患者264例作为样本(1)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有无水疱发生、开口度、自觉症状、烟酒嗜好。选择2006年9月至2006年12月中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科确诊为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在临床检查中发现口内有水疱体征并留有清晰数码照片档案的29例患者作为样本(2),按照自行设计的腭部分区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内容包括:数目、大小、好发部位、形态、透明度及有无伴发溃疡情况。采用SPSS11.5软件对样本(1)及样本(2)的各项指标进行频数统计,并对水疱的发生和性别、年龄、烟酒、开口度大小的进行x2检验,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我们所观察的样本(1)264例OSF患者中,临床检查可见水疱者共70例,达26.5%,而根据患者自诉,曾在腭部出现水疱而在就诊时水疱自愈的患者共47例,达17.8%,所有在腭部出现过水疱包括就诊时自愈者共117例,占所有观察对象的44.3%(2)在所收集的264例患者资料当中,我们就患者是否出现口内水疱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及开口度是否受限进行x2检验,均得出结果P>0.05,说明水疱的出现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烟酒嗜好以及有无张口受限无关。(3)在所观察的样本(2)29例OSF水疱患者中,水疱数目最多可达19个,最少者仅1个,平均6.2个,水疱数目少于5的患者例数最多,有17例,占58.6%,而数目多于15的相对较少。水疱为针尖大小者最多,有14例,达48.3%,有7例患者伴发溃疡,所有患者的水疱在临床观察中均呈透明状。水疱多发于软腭中央,向周围放射状递减。结论(1)OSF患者口内出现水疱是一项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OSF患者水疱的发生以软腭游离缘的中央为圆心向周围腭部呈放射状递减。水疱数目少于5的患者居多。水疱形态以针尖大小、圆形、透明状居多。有部分患者可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3)OSF水疱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张口受限均没有相关性,可能是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的一项独立的临床体征。
张战峰[8](2007)在《槟榔碱的合成及毒性与药理药效初步评价》文中提出槟榔碱是中药槟榔中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之一,具有驱虫、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在兽医临床上,槟榔碱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绦虫感染。本品(槟榔碱)主要从植物中提取获得,然而其天然产物含量只有0.1%~0.6%,再加上药材来源有限,传统方法提取率低,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实验对槟榔碱的化学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原有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新工艺采用烟酸经过酯化反应生成烟酸甲酯,然后经过N-甲基化生成碘化烟酸甲酯N-甲基铵盐,再经液化硼氢化钠还原生成槟榔碱,其和适量的氢溴酸反应放于40℃-50℃蒸干,用无水乙醇重结晶得到氢溴酸槟榔碱。新工艺不仅收率高、产物简单、易纯化、操作简便、而且容易转化为工业生产。在实验第三步-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发现,溶解液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的质量,这四个因素的变化会对合成收率产生影响。为了寻求最优的生产条件以提高收率,对这四个因素利用正交法设计试验。四因素三水平共进行九次试验即L9(34)。对九次试验结果用极差法和方差法进行分析,得出新工艺第三步的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43%)、反应温度(0℃~3℃)、反应时间(10小时)、还原剂的质量[还原剂/鎓盐(反应物)=0.3331其合成收率可达到78.11%以上。利用薄层层析法(TLC)对氢溴酸槟榔碱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在离薄层层析板原点同一水平处出现两个桔红色的点,再结合样品的熔点测定结果168℃~170℃(文献值为169℃~171℃),从而初步判定合成物质为氢溴酸槟榔碱。重结晶后,利用高相液相对合成的氢溴酸槟榔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经过重结晶之后的氢溴酸槟榔碱的含量可达98.91%以上。进一步精制之后对氢溴酸槟榔碱的结构进行鉴定,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鉴定结果显示与标准品一致。对槟榔碱及氢溴酸槟榔碱毒理学进行初步评价,根据寇氏法计算小鼠口服槟榔碱LD50为174.71mg/kg.BW,其可信区间为145.22~210.14mg/kg.BW;小鼠口服氢溴酸槟榔碱(以槟榔碱计算)LD50为454.38mg/kg.BW,其可信区间为422.26~488.95mg/kg.BW。对氢溴酸槟榔碱对胃肠运动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氢溴酸槟榔碱能促进小鼠小肠的推进率,能兴奋家兔小肠平滑肌和豚鼠的胃体肌条,增加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和振幅。对其药效学进行评价,以氢溴酸槟榔碱为主要成分组方制成相应的制剂,对其驱虫效果进行实验。对50份犬粪样进行检查,9例查出有犬复孔绦虫卵,按2.5mg/kgBW剂量给药两次,记录症状、收集三日内粪便处理。共收集虫体39条,完整虫体20条,断头节虫体19条。病犬除了有轻微的腹泻呕吐外没有其他任何不良反应。
何丽[9](2004)在《苔藓膜药物成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苔藓膜主要组成成分对部分口腔常驻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方法:用纸片法药敏试验研究苔藓膜成分—丹参和壳聚糖不同浓度(其浓度均为2.0% 1.5% 1.0% 0.5%)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幽门螺杆菌和牙龈卟啉菌的体外抑菌作用,观察其抑菌环大小。并进一步用定量试验测定其抑菌率。 结果:2.0%壳聚糖(粘度5)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幽门螺杆菌和牙龈卟啉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并随浓度降低抑菌环直径递减;2.0%丹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的抑菌作用较大,并随浓度降低抑菌环直径递减;2.0%壳聚糖和2.0%丹参合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高于其单独的抑菌效果;经高温处理的壳聚糖抑菌作用稳定,其抑菌率与作用时间有关。 结论:苔藓膜组成成分—丹参和壳聚糖对部分口腔常驻菌有抑菌作用。
何克新,杨亦萍[10](2001)在《涂擦中药雄黄引起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 4.1 经腹手术 |
| 4.2 经会阴手术 |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 4.4 注射疗法 |
| 5 小结 |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 7 小结 |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 1 明矾的概述 |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 2 五倍子的概述 |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 前言 |
| 1 研究数据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数据检索 |
| 1.2.1 CNKI检索 |
| 1.2.2 维普检索 |
| 1.2.3 万方检索 |
| 1.3 数据去重 |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 1.4 数据校验 |
| 2 CiteSpace分析 |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 4 讨论 |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 5 结论 |
| 创新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 附件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处理方法 |
| 2 结果 |
| 2.1 第一阶段数据 |
| 2.2 第二阶段数据 |
| 3 讨论 |
|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
|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
|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
|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
| 4 结论 |
| 5 主要创新点 |
| 6 存在的不足 |
| 7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
| 病例一 |
| 病例二 |
| 病例三 |
| 病例四 |
| 病例五 |
|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
|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
|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
|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
|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
|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
|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
|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
|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
|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
|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
|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
|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的病因病理 |
| 2.1.1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 2.1.2 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 |
| 2.1.3 祖国传统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
| 2.2 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的治疗 |
| 2.2.1 非药物治疗 |
| 2.2.2 药物治疗 |
| 2.2.3 手术治疗 |
| 2.2.4 联合治疗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一般资料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设计方案 |
| 3.2.2 研究地点 |
| 3.2.3 病例来源 |
| 3.2.4 样本量计算、试验分组 |
| 3.2.5 治疗方法 |
| 3.3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3.3.1 观察指标 |
| 3.3.2 疗效评定标准 |
| 4 研究结果 |
| 4.1 二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VAS评分),如表 5 |
| 4.2 二组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活动情况(WOMAC 法评分),如表 6 |
| 4.3 二组患者临床疗效(LYSHOLM评分表)比较,如表 7 |
| 4.4 治疗后总体比较,如表 8 |
| 4.5 剔除、脱落病例 |
| 4.6 不良反应 |
| 4.7 结论 |
| 5 讨论及分析 |
| 5.1 科研设计方案 |
| 5.2 指标的选择 |
| 5.3 统计方法 |
| 5.4 研究的基本原理 |
| 5.4.1 低温生理盐水疗法原理 |
| 5.4.2 玻璃酸钠的作用原理 |
| 5.5 研究结果分析 |
| 5.6 创新性 |
| 5.7 本研究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 6 结论 |
| 7 参考文献 |
| 8 致谢 |
| 9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简介 |
| 10 附件 |
| 1 材料 |
| 1.1 药材 |
| 1.2 动物 |
| 1.3 试剂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雄黄中As2S2 、可溶性砷含量 |
| 3.2 雄黄的急性毒性 |
| 3.3 雄黄在高于药典的剂量下对大鼠的慢性毒性 |
| 3.4 雄黄在药典剂量范围内对大鼠的慢性毒性 |
| 3.5 雄黄可溶性砷摄入量及其与脏器损伤出现时间的关系 |
| 4 小结和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引言 |
| 1 槟榔碱的药理作用 |
| 1.1 驱虫抗菌作用 |
| 1.2 灭螺作用 |
| 1.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 1.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 1.5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
| 2 槟榔及槟榔碱临床应用进展 |
| 2.1 人医临床应用 |
| 2.2 兽医临床应用 |
| 3 槟榔及槟榔碱毒理学研究进展 |
| 3.1 致癌、致突变 |
| 3.2 生殖毒性 |
| 3.3 神经系统毒性 |
| 3.4 其他作用 |
| 4 槟榔及槟榔碱生理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 |
| 5 槟榔碱的合成和开发 |
|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 6.1 研究意义 |
| 6.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槟榔碱及其制剂的制备研究 |
| 一 槟榔碱的批量制备工艺考察 |
| 1 材料 |
| 1.1 药品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碘化烟酸甲酯铵盐的制备 |
| 2.2 槟榔碱的制备 |
| 2.3 氢溴酸槟榔碱的制备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二 槟榔碱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 |
| 1 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品 |
| 1.3 试剂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色谱条件 |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2.3 线性关系考察 |
| 2.4 精密度试验 |
| 2.5 检测限 |
| 2.6 样品测定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三 氢溴酸槟榔碱片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 1 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辅料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混合辅料的筛选 |
| 2.2 含药片剂的制备 |
| 2.3 片剂的质量评定 |
| 2.4 含量测定 |
| 2.5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氢溴酸槟榔碱原料药及片剂的稳定性考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1.3 含量测定方法 |
| 1.4 降解产物测定方法 |
| 1.5 稳定性试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3 小结 |
| 第四章 氢溴酸槟榔碱及其片剂质量标准(草案) |
| 1 氢溴酸槟榔碱质量标准 |
| 2 氢溴酸槟榔碱片剂质量标准 |
| 3 氢溴酸槟榔碱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 3.1 概况 |
| 3.2 制法概要 |
| 3.3 标准制定的意见及理由 |
| 4 小结 |
| 5 相关图谱 |
| 第五章 氢溴酸槟榔碱在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初步试验 |
| 一 RP-HPLC 法测定犬血浆中槟榔碱含量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 |
| 1.2 试剂 |
| 1.3 色谱条件 |
| 1.4 血浆的制备 |
| 1.5 血浆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血浆样品处理条件的选择 |
| 2.2 分析方法的确证 |
| 二 氢溴酸槟榔碱片剂在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药品和试剂 |
| 1.2 动物 |
| 1.3 仪器 |
| 1.4 色谱条件 |
| 1.5 犬血浆中槟榔碱的测定 |
| 1.6 给药剂量选择依据 |
| 1.7 给药方法 |
| 1.8 犬药代动力学实验 |
| 2 结果与讨论 |
| 3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痔相关文献研究 |
| 1 中医学对于痔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
| 3 肛垫学说 |
| 4 痔组织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 5 痔的分类和分度 |
| 6 痔的治疗原则 |
| 7 治疗方法 |
| 8 混合痔术后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
| PPH 治疗重度痔的相关文献研究 |
| 1 PPH 的适应证 |
| 2 PPH 手术操作 |
| 3 PPH 术中荷包缝合问题 |
| 4 PPH 手术对直肠上动脉、肛管压力、肛管温度的影响 |
| 5 PPH 并发症 |
| 消痔灵注射疗法相关文献研究 |
| 1 注射疗法 |
| 2 消痔灵的药理作用 |
| 3 消痔灵注射疗法的特点 |
| 4 消痔灵注射疗法的缺陷以及相应对策 |
| 5 其他硬化剂误注血管临床并发症报道 |
| 6 消痔灵注射液实验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 |
| 1.2 纳入病例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术前及术后疗效评分 |
| 1.6 术后并发症 |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 1.8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结论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目录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 2.1 设计:调查分析 |
| 2.2 单位 |
| 2.3 研究对象 |
| 2.4 设计、实施、评估者 |
| 2.5 方法 |
| 2.6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对样本(1)的描述性统计 |
| 3.1.1 参与者年龄、性别分布 |
| 3.1.2 OSF患者主观症状与病变部位 |
| 3.1.3 OSF患者开口度、水疱检出情况 |
| 3.1.4 OSF水疱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
| 3.2 对样本(1)的统计推断 |
| 3.2.1 水疱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段、烟酒嗜好的关系 |
| 3.2.2 水疱的发生与张口受限的关系 |
| 3.3 对样本(2)的描述性统计 |
| 3.3.1 水疱的数目及伴发的溃疡情况 |
| 3.3.2 水疱的大小 |
| 3.3.3 水疱的位置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OSF水疱的发生率 |
| 4.2 OSF水疱的分布 |
| 4.3 OSF患者口内出现水疱与张口度的关系 |
| 4.4 OSF水疱的成因分析 |
| 4.5 OSF水疱的临床转归 |
| 4.6 OSF水疱的鉴别诊断 |
| 4.7 OSF水疱的治疗 |
| 4.8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临床调查表 |
| 综述 口腔粘膜小水疱损害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槟榔和槟榔碱的研究进展 |
| 1 槟榔碱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
| 2 槟榔的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 2.1 槟榔的分布 |
| 2.2 槟榔的形态特征 |
| 2.3 槟榔的生长习性 |
| 3 槟榔的采收与加工 |
| 3.1 槟榔的采收 |
| 3.2 槟榔的加工与炮制 |
| 4 槟榔药材的性状 |
| 5 槟榔的药理作用 |
| 5.1 灭螺 |
| 5.2 驱虫作用 |
| 5.3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
| 5.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 5.5 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
| 5.6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 |
| 5.7 抗抑郁作用 |
| 5.8 诱发口腔黏膜病变作用 |
| 5.9 抗癌作用 |
| 5.10 其他作用 |
| 6 槟榔的临床应用 |
| 6.1 治疗人的带绦虫 |
| 6.2 治疗畜禽绦虫 |
| 6.3 治疗猫肥颈绦虫 |
| 6.4 犬绦虫 |
| 6.5 其他寄生虫病 |
| 6.6 防治小瓜虫病 |
| 6.7 不良反应及其解救 |
| 7 结语 |
| 第二章 槟榔碱的合成工艺研究 |
| 1 材料 |
| 1.1 药品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及玻璃器皿 |
| 2 实验设计 |
| 2.1 第一步 烟酸甲酯的合成 |
| 2.2 第二步 碘化烟酸甲酯N-甲基铵盐的合成 |
| 2.3 第三步 槟榔碱的合成 |
| 2.4 第四步 氢溴酸槟榔碱的合成 |
| 3 分析与结果 |
| 3.1 分析 |
| 3.2 结果 |
| 4 讨论 |
| 第三章 槟榔碱的含量测定及结构鉴定 |
| (一) 槟榔碱的含量测定 |
| 1 材料 |
| 1.1 药品 |
| 1.2 主要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方法 |
| 2.1 薄层层析鉴定 |
| 2.2 熔点熔程测定 |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槟榔碱的含量 |
| 3 结果 |
| 3.1 薄层层析鉴定结果 |
| 3.2 微量熔点测定仪测定结果 |
| 3.3 高效液相测定槟榔碱含量结果 |
| (二) 槟榔碱结构鉴定 |
| 1 核磁共振波谱鉴定 |
| 1.1 ~1HNMR谱鉴定 |
| 1.2 ~(13)CNMR |
| 2 红外光谱测定 |
| 3 紫外光谱测定 |
| 第四章 小鼠口服槟榔碱急性毒性实验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 |
| 2 方法 |
| 2.1 急性毒性试验小鼠分组 |
| 2.2 给药方法 |
| 2.3 计算方法 |
| 3 结果 |
| 3.1 小鼠口服槟榔碱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 3.2 小鼠口服氢溴酸槟榔碱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 3.3 临床症状 |
| 3.4 给药后不同时间小白鼠的死亡率。 |
| 3.5 剖解后病理变化 |
| 4 讨论 |
| 第五章 槟榔碱对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 实验一 槟榔碱促进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实验 |
| 1 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 |
| 2 方法 |
| 2.1 指示剂的选择 |
| 2.2 槟榔碱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 3 结果 |
| 3.1 槟榔碱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
| 3.2 给药后小鼠的症状 |
| 4 讨论 |
| 实验二 槟榔碱对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 1 材料 |
| 1.1 仪器 |
| 1.2 药物及生理液的配制 |
| 1.3 实验动物 |
| 2 方法 |
| 2.1 槟榔碱对青紫兰兔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 2.2 槟榔碱对豚鼠胃底肌条、胃体肌条、幽门环形肌收缩运动的影响 |
| 2.3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槟榔碱对青紫兰兔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 3.2 槟榔碱对豚鼠胃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第六章 槟榔碱驱虫效果验证 |
| 1 材料 |
| 1.1 配料及药品 |
| 1.2 仪器设备 |
| 1.3 试验动物 |
| 2 方法 |
| 2.1 胶囊的制备 |
| 2.2 虫卵的检查 |
| 2.3 病犬投药前处理过程 |
| 2.4 投药 |
| 2.5 虫体的收集、计算和处理 |
| 3 结果 |
| 3.1 虫体的收集 |
| 3.2 虫体的固定 |
| 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正文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正文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