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张少颖[2](2021)在《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由孕期、分娩至产后阶段高危妊娠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2.归纳产科医护人员对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状的看法与改进建议。3.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方法:1.选取福州市某三甲医院的17名高危妊娠孕产妇和8名产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了解高危妊娠孕产妇在就诊及住院期间的实际护理需求,了解医护人员对现有的孕产妇服务内容与模式的看法。2.检索并分析核心助产士和孕产妇全程护理相关文献,同时采用循证方法,检索并评价妊娠高危因素护理相关指南,结合高危妊娠孕产妇和医护人员访谈结果,经研究小组讨论后,形成护理方案草案。3.采用德尔菲法集中专家意见,对“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进行论证,并确定该子方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法,论证“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的两个子方案,最终确定完整方案。结果:1.根据访谈资料提取出3个主题:(1)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中应关注的问题,包括孕期需求、分娩阶段需求、产后需求、高危妊娠风险意识及依从性欠佳4个副主题;(2)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实践情况,包括高危孕产妇服务内容和现有服务的不足2个副主题;(3)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2个副主题。2.通过分析核心助产士服务和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相关文献,初步构建“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经专家论证修订后,确定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1)“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子方案,包括(1)“核心助产士角色界定”,含有“资格标准”6个条目和“服务规范”7个条目,(2)“护理实践内容”,含有3个一级条目,19个二级条目,58个三级条目;(2)“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子方案,包括(1)“孕早期体重异常(BMI>25kg/m2)孕产妇的管理”40个条目,(2)“高龄孕产妇的管理”23个条目,(3)“疤痕子宫孕产妇的管理”25个条目,(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管理”53个条目,(5)“妊娠合并糖尿病孕产妇的管理”41个条目。结论:1.高危妊娠孕产妇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护理需求,并且不同个体需求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孕产妇对高危妊娠的风险意识和依从性均有待加强。2.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助产士对新型服务模式存在担忧,开展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服务还需医院从人力调配、医疗资源、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以合理组织助产士的工作。3.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内容包括“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孕产妇全程护理”和“妊娠常见高危因素的管理”2个子方案,为高危妊娠孕产妇的护理提供了参考。
牟彦沁[3](2021)在《天津地区孕妇妊娠期用药状况及其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天津地区孕妇一般情况、孕前及孕期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病情况、妊娠期用药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调查,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妊娠期用药(包括中药及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妊娠期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行政区划将天津市16个区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2个区域,采用抽签法从2个区域中各抽取4-5个市辖区,对所抽中市辖区1-2家医院产科2020年7月-2020年11月分娩的产妇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统一的《妊娠期用药状况调查表》对符合标准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将问卷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通过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1912例产妇,有效问卷1798份,问卷合格率94.04%(1798/1912)。其中中心城区916份,郊区882份。1798例产妇年龄分布为19~45岁,平均年龄为(30.4±4.1)岁。自然受孕1756例(97.7%),辅助生殖受孕42例(2.3%);双胎妊娠10例(0.6%);GDM(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妊娠期糖尿病)304例(16.9%)、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8例(4.9%);合并贫血193例(10.7%)、合并甲状腺疾病95例(5.3%)、合并妇科疾病94例(5.2%)、合并乙肝16例(0.9%)、合并心脏疾病6例(0.3%)、合并STD(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性传播疾病)6例(0.3%)、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例(0.2%)。2.妊娠期用药情况: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中成药形式使用为主,中药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3.妊娠结局:1798例产妇中,顺产743例(41.3%),剖宫产1055例(58.7%)。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产妇219例,发生率为12.2%。其中巨大儿117例(6.5%),早产59例(3.3%),出生低体重43例(2.4%),新生儿窒息12例(0.7%),死胎2例(0.1%),新生儿死亡1例(0.06%),新生儿畸形15例(0.8%)。4.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用药与未用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19%VS11.72%),包括巨大儿(6.95%VS6.31%)、早产(3.74%VS3.07%)、出生低体重(2.67%VS2.26%)、新生儿窒息(0.53%VS0.73%)、死胎(0.36%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53%VS0.97%)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中药与未用中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8.67%VS12.48%),包括巨大儿(5.78%VS6.55%)、早产(1.16%VS3.49%)、出生低体重(0.58%VS2.57%)、新生儿窒息(0VS0.73%)、死胎(0.58%VS0.06%)、新生儿死亡(0VS0.06%)、新生儿畸形(0.58%VS0.86%)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妊娠期应用西药与未用西药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3.84%VS11.57%),包括巨大儿(7.23%VS6.24%)、早产(3.93%VS3.04%)、出生低体重(3.10%VS2.13%)、新生儿窒息(0.62%VS0.68%)、死胎(0.41%VS0)、新生儿死亡(0VS0.08%)、新生儿畸形(0.41%VS0.99%)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BMI24-27.9kg/m2)及肥胖(BMI≥28kg/m2)(X2=18.428,P=0.000)、ART(X2=7.892,P=0.005)、双胎妊娠(X2=0.109,P=0.039)、心脏疾病(X2=4.893,P=0.02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1.215,P=0.000)、GMD(X2=9.442,P=0.002)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28.542,P=0.000)、GDM(X2=8.189,P=0.004)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超重及肥胖(X2=9.633,P=0.008)、不良妊娠史(X2=4.587,P=0.032)、剖宫产史(X2=8.025,P=0.005)、双胎妊娠(X2=31.877,P=0.000)、心脏疾病(X2=8.947,P=0.00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19.044,P=0.000)是早产发生的危险因素;ART(X2=26.063,P=0.000)、双胎妊娠(X2=97.639,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31.908,P=0.000)是出生低体重发生的危险因素。一般情况、孕产情况、生活方式、妊娠合并症与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无明显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协变量,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BMI正常(BMI<24kg/m2)产妇高0.561倍、0.776倍,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比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未患GDM产妇高9.199倍、5.602倍、1.522倍、0.515倍;超重、肥胖产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比BMI正常产妇高0.827倍、2.232倍,GDM产妇比未患GDM发生巨大儿的风险高0.572倍;与无剖宫产史、单胎妊娠、未合并心脏疾病、未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有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合并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发生早产的风险高1.172倍、24.251倍、11.095倍、3.563倍;单胎妊娠、为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相比,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发生出生低体重的风险高27.435倍、5.588倍。结论1.天津地区产妇妊娠期用药率为31.2%,其中西药用药率为24.5%,中药用药率为9.6%,同时应用中药、西药产妇为5.3%。孕激素是妊娠期使用率最高的西药,用药率为13.7%。中药以使用中成药为主,主要被用于保胎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2.妊娠期用药(包括以补肾、解表为主的中药及以孕激素为主的西药)与不良妊娠结局(包括巨大儿、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死胎、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畸形)无明显相关性。但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故还需对妊娠期用药进行长期监测,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3.肥胖、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肥胖、GDM与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剖宫产史、双胎妊娠、心脏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早产密切相关;双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出生低体重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期应注重体重的管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DM等妊娠并发症,减少双胎妊娠,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路文柯[6](2021)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对妊娠的影响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现状,并随访该人群用药后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为今后在备孕期及妊娠期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指导安全妊娠,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到2020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多学科免疫相关性妊娠门诊和妊娠期用药咨询专科门诊就诊的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的妊娠患者群体,采用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登记随访表进行登记和随访。(2)在登记随访的基础上,首先对妊娠期暴露的全部药物进行整体统计,接着主要针对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做进一步的用药剂量探讨,同时对研究人群的用药进行安全性评价,最后是对研究人群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进行相关风险因素分析。(3)通过随机匹配了同期健康孕妇作为对照,随访至有妊娠结局,收集和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及产检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平均用药数量为7种;使用率最高的四类药物为孕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及抗疟药(羟氯喹)。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不良妊娠史、妊娠次数、总怀孕次数、药物过敏史以及合并其它疾病不会影响患者使用高风险药物(P>0.05),而患者的受孕方式及生育史会有影响,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14.63%,妊娠期高血压7.32%,活产率90.24%,早产率为15.79%。单因素分析发现,与3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相比,29岁及以下年龄组人群妊娠丢失发生率更高。另外,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妊娠丢失、早产等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产检情况上,发现两组的无创DNA检查异常、唐氏筛查异常、胎儿系统超声异常及胎儿心脏超声异常这四项产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有限的研究结果,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用药暴露对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风险发生无影响。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本身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同时有不良妊娠史和无生育史,甚至部分患者采用了辅助生殖方式受孕,就更可能暴露于高风险药物。
钱金平[7](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规范的量表编制程序,编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Health Education Demands Questionnaire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以下简称HEDQ-GDM)并检验其信效度,为临床评估GDM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提供科学、标准化的测评工具。方法第一阶段:以糖尿病自我管理理论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和指南形成HEDQ-GDM的结构框架和雏形。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专家进行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扩充框架内容与条目,并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邀请39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初始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问卷的预测版本。通过方便抽样选择30例GDM患者进行预调查,检验问卷的可读性,并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形成HEDQ-GDM的施测版本。第二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五所医院内分泌科或产科住院部病房或门诊部就诊的240例GDM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分析法(离散程度法、临界比值法、题总相关分析法、Cronbach’s a系数法)再次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Cronbach’s a系数、分半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计算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总问卷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采用分层面个别进行因素分析法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经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HEDQ-GDM的临床应用版本。结果第一阶段:经文献回顾和专家小组会议,形成的HEDQ-GDM初始问卷包括9个维度共48个条目。共有39名专家参与专家函询,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0;两轮条目的重要性得分均值分别为4.104.97和4.004.85、变异系数分别为0.030.22和0.080.22、满分比分别为28.21%97.44%和20.51%87.18%;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49和0.204(P均<0.001)。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了包含9个维度、59个条目的HEDQ-GDM(临床施测版本)。第二阶段:共发放240份问卷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DM患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89.58%。项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条目均满足条目筛选要求,无剔除条目。分层面个别进行因素分析法结果显示,在删除了6个条目后,HEDQ-GDM(临床应用版本)共包括9个维度53个条目。问卷9个维度层面贡献率范围为66.523%86.986%,同时各条目在一个因素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4。问卷I-CVI为0.831.00,S-CVI/Ave为0.977。HEDQ-GDM(临床应用版本)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71,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0.970;问卷总的分半信度为0.955,各个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7880.92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包括9个维度共53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GDM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8](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9](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15)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文中指出序千百年来医学不断探索,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一直是医者的神圣使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2 研究理论框架 |
| 2.1 理论框架的发展 |
| 2.2 可操作性定义 |
| 2.3 研究问题 |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高危妊娠孕产妇护理服务现况的质性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研究设计 |
| 1.2 研究对象 |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 1.4 资料分析方法 |
| 1.5 科研质量控制 |
| 1.6 科研伦理考虑 |
| 2 研究结果 |
| 2.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
| 2.2 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高危孕产妇需求分析 |
| 3.2 关于方案实施的建议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 1 拟定方案主题 |
| 2 成立研究小组 |
| 3 文献检索与分析 |
| 3.1 核心助产士主导的孕产妇护理实践内容 |
| 3.2 常见高危因素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 |
| 4 制定方案草案 |
| 第三部分 以核心助产士为主导的高危妊娠孕产妇全程护理方案修订 |
| 1 研究方法 |
| 1.1 研究设计 |
| 1.2 方案修订方法 |
| 1.3 资料分析方法 |
| 1.4 科研质量控制 |
| 1.5 科研伦理考虑 |
| 2 研究结果 |
| 2.1 专家函询结果 |
| 2.2 专家会议论证结果 |
| 2.3 确定方案内容 |
| 3 讨论 |
| 3.1 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
| 3.2 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 3.3 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
| 3.4 方案具有临床意义 |
| 第四部分 总结 |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3 未来研究的方向 |
| 4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高危妊娠孕产妇的助产护理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目标人群 |
| 1.2 入选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计算 |
| 2.2 抽样方法 |
| 3 调查研究内容 |
| 3.1 设计调查表 |
| 3.2 调查方法 |
| 3.3 质量控制 |
| 4 不良妊娠结局的定义 |
| 5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抽样结果 |
|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2.1 人口学特征 |
| 2.2 孕产情况 |
| 3 调查对象生活方式 |
| 4 调查对象妊娠情况 |
| 4.1 受孕方式 |
| 4.2 单/双胎 |
| 4.3 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
| 5 妊娠期用药情况 |
| 5.1 妊娠期用药情况概述 |
| 5.2 妊娠期西药用药情况 |
| 5.3 中药使用情况 |
| 6 妊娠结局 |
| 6.1 分娩方式 |
| 6.2 分娩孕周 |
| 6.3 胎儿/新生儿情况 |
| 7 不良妊娠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 |
| 7.1 不良妊娠结局 |
| 7.2 不良妊娠结局产妇妊娠期用药情况 |
| 7.3 妊娠期用药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 7.4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 7.5 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中药在妊娠期的应用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 1.3 当前国内外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分析 |
| 2.1 数据及研究方法 |
| 2.1.1 数据来源 |
| 2.1.2 药名标准化处理 |
| 2.1.3 统计分析 |
| 2.2 研究结果 |
| 2.2.1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 |
| 2.2.2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概况 |
| 2.2.2.1 用药种数 |
| 2.2.2.2 用药类别 |
| 2.2.2.3 用药时期 |
| 2.2.2.4 用药剂量及用药方式 |
| 2.2.3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评价 |
| 2.2.3.1 风险等级A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3.2 风险等级B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3.3 风险等级C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3.4 风险等级D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3.5 风险等级X级药物的使用情况 |
| 2.2.3.6 使用高风险药物的危险因素分析 |
| 2.2.4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随访结果 |
| 2.2.4.1 妊娠结局 |
| 2.2.4.2 母体并发症 |
| 2.2.4.3 胎儿附属物异常 |
| 2.2.4.4 分娩情况 |
| 2.2.4.5 新生儿随访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用药概况 |
| 2.3.2 随访结果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
| 3.1 资料与方法 |
| 3.1.1 暴露组人群 |
| 3.1.2 对照组人群 |
| 3.1.3 随访内容 |
| 3.1.4 统计学方法 |
| 3.2 研究结果 |
|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 3.2.2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对比 |
| 3.2.3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儿情况对比 |
| 3.2.4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产检情况对比 |
| 3.3 讨论 |
| 3.3.1 妊娠合并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用药暴露问题 |
| 3.3.2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性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4.1 全文总结 |
| 4.2 后续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妊娠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
| 1.2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 1.3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 1.4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 1.5 妊娠期糖尿病相关需求内容研究现状 |
| 1.6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现存问题的启示 |
| 2 相关概念 |
|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 4 研究目的 |
| 5 研究意义 |
| 6 技术路线图 |
| 研究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 |
| 1 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会议法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 |
| 1.1 基于文献分析法形成问卷的雏形 |
| 1.2 基于专家会议法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专家的选择 |
| 1.2.3 会议的主题 |
| 1.2.4 专家会议的具体过程 |
| 1.2.5 专家会议的结果 |
| 1.2.5.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 1.2.5.2 问卷的修改与完善 |
| 2 基于德尔菲法编制问卷的预测版本 |
| 2.1 确定函询专家 |
| 2.2 专家函询调查表的设计 |
| 2.3 专家函询方法 |
| 2.4 统计学方法 |
| 2.5 专家函询的质量控制 |
| 2.6 专家函询结果 |
| 2.6.1 函询专家的一般资料 |
| 2.6.2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 2.6.3 问卷条目处理情况 |
| 3 通过预调查形成问卷的施测版本 |
| 3.1 预调查的实施 |
| 3.2 预调查的结果 |
| 研究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2 样本量计算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工具 |
| 2.2 项目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 2.4 质量控制 |
| 2.5 统计学处理 |
| 2.6 伦理考虑 |
| 3 结果 |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3.2 项目分析结果 |
| 3.3 效度分析结果 |
| 3.4 信度分析结果 |
| 4 讨论 |
| 4.1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
| 4.2 条目筛选的严格性 |
| 4.3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
| 全文结论 |
| 1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 2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附件Ⅰ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编制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 附件Ⅱ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编制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
| 附件Ⅲ 伦理审查批件 |
| 附件Ⅳ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临床应用版) |
| 前言 |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 1.2.1. 1 总体用药: |
| 1.2.1. 2 单一用药: |
| 1.2.1. 3 联合用药: |
| 1.2.1. 4 复方制剂: |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 2.2 药物分类 |
| 2.2.1 利尿剂 |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 2.2.7. 1 硝酸酯类[34] |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 3.1 利尿剂 |
| 3.1.1 概述 |
| 3.1.2 分类 |
| 3.1.3 用药原则 |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 3.2.1 概述 |
| 3.2.2 CCB的分类 |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 3.2.3 用药原则 |
| 3.2.3. 1 适应证: |
| 3.2.3. 2 禁忌证: |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 3.3.1 概述 |
| 3.3.2 分类 |
| 3.3.3 用药原则 |
| 3.3.3. 1 适应证: |
| 3.3.3. 2 禁忌证 |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 3.4.1 概述 |
| 3.4.2 分类 |
| 3.4.3 用药原则 |
| 3.4.3. 1 适应证: |
| 3.4.3. 2 禁忌证: |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5 β受体阻滞剂 |
| 3.5.1 概述 |
| 3.5.2 分类 |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 3.5.3 用药原则 |
| 3.5.3. 1 适应证: |
| 3.5.3. 2 禁忌证: |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6 α受体阻滞剂 |
| 3.6.1 概述 |
| 3.6.2 分类 |
| 3.6.3 用药原则 |
| 3.6.3. 1 适应证: |
| 3.6.3. 2 禁忌证 |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 3.7.1. 1 概述: |
| 3.7.1. 2 分类: |
| 3.7.1. 3 用药原则 |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 3.7.2. 1 分类: |
| 3.7.2. 2 应用证据: |
| 3.7.2. 3 应用原则: |
| 3.7.2. 4 方案推荐 |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 3.8.1 概述 |
| 3.8.2 分类 |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 3.8.3 用药原则 |
| 3.8.3. 1 适应证 |
| 3.8.3. 2 不良反应 |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 3.8.4 方案推荐 |
| 4 国产创新药物 |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 4.1.1 药理学 |
| 4.1.2 创新点 |
| 4.1.3 药物作用 |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 4.1.5 规格和用法 |
| 4.2 尼群洛尔片 |
| 4.2.1 药理作用 |
| 4.2.2 降压特点 |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 4.2.4 药物规格 |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 4.3 阿利沙坦酯 |
| 4.3.1 临床药理学 |
| 4.3.2 创新点 |
| 4.3.3 临床效果 |
| 4.3.4 安全性 |
| 4.3.5 禁忌证 |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 4.4.1药理学 |
| 4.4.2适应证 |
| 4.4.3 原创点 |
| 4.4.4 开发背景 |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 4.4.6 循证证据 |
| 4.4.7 药物规格 |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 4.5.1 药学部分 |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 4.5.4 临床推荐 |
| 4.5.5 |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 5.1.1 概述 |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 5.1.2. 2 药物推荐: |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 5.2.1 概述 |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 5.3.1 概述 |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 5.3.2. 2 目标管理: |
| 5.3.2. 3 药物推荐: |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 5.4.1 概述 |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 5.5.1 概述 |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 5.5.2. 2 指南推荐 |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 5.6.1 概述 |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 5.6.2. 2 指南推荐: |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 5.7.1 概述 |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 5.7.2. 2 指南推荐: |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 5.7.3. 5 监测血钾: |
| 5.8 高血压急症 |
| 5.8.1 概述 |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 5.8.3 |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 6.1.1 概述 |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 6.1.2. 2 指南推荐: |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6.1.3. 1 降压目标: |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 6.2.2 诊断和评估 |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 6.2.3 综合干预 |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 6.2.3. 2 药物治疗 |
| 6.2.3. 3 其他治疗: |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 6.3.1 概述 |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 6.3.2. 5 联合用药: |
| 6.3.3 注意事项 |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 6.4.1 概述 |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6.5 老年高血压 |
| 6.5.1 概述 |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 6.5.5 药物选择 |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 6.6.1 概述 |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 6.6.3. 2 术前准备: |
| 6.6.3. 3 预后: |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 6.6.4. 2 药物治疗: |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 6.7.1 概述 |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 6.8.1 概述 |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 6.9.1 定义与病因 |
| 6.9.2 诊断 |
| 6.9.3 药物治疗 |
| 6.9.4 其他治疗 |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 6.1 0. 1 概述 |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 8 小结 |
| 序 |
| 前言 |
| 1中国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 |
| 2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 3糖尿病防治中的三级预防 |
| 4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
| 5 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 |
| 6 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
| 7 2型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
| 8戒烟 |
| 9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 10低血糖 |
| 11.2减重手术的禁忌证 |
| 12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
| 13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 14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
| 15代谢综合征 |
| 16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
| 附录 |
| 附录1本指南常用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释义 |
| 附录2糖尿病初诊和随诊简要方案 |
| 1初诊 |
| 2随诊 |
| 附录3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 |
| 附录4常用降糖药(不包括胰岛素) |
| 附录5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
| 附录6高血压常用降压药 |
| 附录7常用调脂药物 |
| 附录8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方法 |
| 附录9常用体质指标 |
| 附录10常用实验室检查数据及换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