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1](2021)在《基于单拷贝序列的桑树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文中指出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我国是桑树的重要起源地,同时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由于桑树的广泛分布、种间杂交及人工栽培等,其遗传背景复杂。染色体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解析桑树的物种起源、进化和遗传背景等科学问题。桑树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桑树分子细胞学研究提供了基础。野生川桑于2013年经测序鉴定为二倍体共14条染色体,并提出桑树染色体基数为7的观点。栽培品种荷叶白基因组于2020年被解析并鉴定为二倍体共28条染色体,其染色体基数为14。桑树染色体中出现两种不同的染色体基数,其分化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川桑高精度基因组数据正在组装,本研究利用实验对数据中出现的部分问题进行验证以更好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川桑与白桑的染色体基数分化过程及桑树中染色体融合现象。着丝粒作为染色体的重要结构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桑树中着丝粒序列并未得到解析。因此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加深对染色体进化过程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拷贝序列的筛选及染色体断裂研究基于川桑基因组数据筛选并制得单拷贝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在川桑及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定位模式。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中,1号染色体形态特征明显,存在一个缢痕。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均定位在最大的1号染色体上。探针Mn-chr1A位于染色体头部位置;探针Mn-chr1B与探针Mn-chr1C位于染色体中部,但Mn-chr1B比Mn-chr1C更靠近Mn-chr1A和缢痕;探针Mn-chr1D位于染色体尾部。在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中,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定位在四条不同的染色体。川桑与白桑基因组共线性分析显示川桑四条染色体断裂为白桑12条染色体,其中川桑1号染色体断裂为白桑的4、7、9、11号染色体。此外,在桑树中未发现染色体数目在14-28条之间的品种。因此,提出川桑与白桑染色体基数不同的原因为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并非全基因组复制等事件的观点。2、利用单拷贝序列对染色体融合的研究基于川桑基因组数据筛选并制得单拷贝序列探针(Mn-chr5A、Mn-chr5B)。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其定位到川桑和伦教109的有丝分裂中期及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在川桑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定位在较小的7号染色体;探针Mn-chr5B定位在较大的5号染色体。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上,探针Mn-chr5A、Mn-chr5B与25S r DNA定位在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5号染色体上。其中,25S r DNA探针信号定位在中部;探针Mn-chr5A定位于染色体的短臂;Mn-chr5B定位于染色体的长臂。在伦教109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Mn-chr5B分别定位于两条不同染色体端部。在伦教109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探针Mn-chr5A、Mn-chr5B与25S r DNA定位于最大的1号染色体。其中,探针Mn-chr5A定位于染色体长臂;Mn-chr5B定位于染色体短臂;25S r DNA定位于染色体中部。通过单拷贝探针的定位模式可知,在川桑与伦教109中均存在从有丝分裂中期到减数分裂终变期的染色体融合现象;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5号染色体与白桑减数分裂终变期1号染色体有对应关系。本章研究是对前人在桑树中染色体融合现象研究的进一步确认和补充,并为川桑基因组数据组装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确定提供参考。3、桑树着丝粒序列的筛选及FISH定位模式分析从桑树基因组数据中筛选高峰度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将筛选到的序列制备为探针,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其定位到川桑与伦教109染色体上对序列所在位置进行确定。在染色体着丝粒区域有杂交信号,证明筛选得到的序列为着丝粒相关串联重复序列。在染色体上除着丝粒区域外还有多个信号位点,推测可能是染色体在融合后失活的着丝粒位点或者染色体断裂后重新形成着丝粒的候选位点。本研究通过探针Mn-chr1A、Mn-chr1B、Mn-chr1C、Mn-chr1D在川桑与伦教109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信号模式并结合两者基因组数据分析,提出染色体基数不同的原因是染色体发生断裂。通过比较探针Mn-chr5A、Mn-chr5B在川桑与伦教109的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分裂终变期信号模式验证染色体存在融合现象,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补充并为基因组组装中染色体数目的确认提供借鉴。在基因组数据中筛选着丝粒相关重复序列,发现染色体上存在多个信号定位,推测为染色体在融合或者断裂过程中隐藏或失活的着丝粒位点。本研究为桑树染色体进化及基因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王少伯,陈永波[2](2020)在《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文中指出桑树栽植历史十分悠久,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农业资源,在全国不同地区广泛分布。四川是桑树种质资源大省。在回顾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品种选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利用及研究方向。
高月娟[3](2021)在《河北省审定良种SSR鉴定及木槿EST-SSR引物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完善河北省林木良种审定的SSR鉴定技术体系,本研究利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DNA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 16个树种的SSR鉴定技术体系,对2017-2019年河北省拟审定品种进行了总结。并以木槿品种‘蓝莓冰沙’为试样,分析得出其茎、叶、花不同器官转录组之间的差异,且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木槿品种进行SSR引物开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 16个树种的SS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筛选出多态性良好的250对引物,对72个拟审定品种进行鉴定。以3种不同类型对2017-2019年拟审定品种进行分类(杂交品种21个,选育品种46个,芽变品种4个),探索出SSR分子标记较适用于杂交和选育品种的鉴定,芽变品种的鉴定需结合芽变性状,且对每种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品种的鉴定指定父母本时鉴定工作更易进行;鉴定选育品种时,品种间亲缘关系远近决定鉴定难易程度和准确性。统计2017-2019年拟审定品种的数据,72个拟审定品种包含经济类树种65个,观赏类树种7个。其中蔷薇科40个,鼠李科18个,葡萄科8个,无患子科、柏科、小檗科、卫矛科、杨柳科、忍冬科各1个。由此可知,近年来品种送审存在以下规律:经济类树种多,观赏类树种少;蔷薇科最多,鼠李科次之;选育品种较多,杂交和芽变品种较少。2.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木槿品种‘蓝莓冰沙’花、茎和叶3个样本进行测序。3个样本两两比对,每个比较组合差异基因总数为:花vs茎(21963),茎vs叶(23199),花vs叶(27311)。为了了解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所参与的代谢活动和作用,对其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经GO功能富集分析,每个比较组合中51%以上的差异表达基因都集中在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这一部分,经KEGG功能富集分析,三个比较组合中,差异最显着的Pathways均为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因此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筛选得到15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3.对木槿不同组织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在木槿花组织中获得Unigene数最多(61665),茎组织次之(57108),叶组织最少(53648)。比较三者SSR位点数,也存在同样规律,花组织最多(10381),SSR发生频率14.39%,茎组织次之(9411),发生频率14.24%,叶组织最少(8752),发生频率13.99%。三个组织转录组SSR均包含了6种重复类型,即单核苷酸到六核苷酸重复,其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均占主导地位。叶组织中重复模序种数最多(205),茎组织中最少(201)。综合三个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引物,从中筛选出60对进行验证,有效扩增率为81.67%(49对),多态性引物比例为16.67%(10对)。利用多态性较好且扩增条带清晰的10对引物,对来自石家庄地区的15个木槿品种构建DNA指纹图谱和遗传信息二维码,为后续木槿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黎月娟[4](2019)在《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及诱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桑树种质资源丰富,随着不断地收集和保存,在各地区建立了种质资源圃。资源圃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桑树种质资源的测定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对广西桑树种质资源进行倍性测定,明确所保存的种质资源的倍性情况。同时利用化学方法对桑种子和桑幼苗进行倍性诱导,从中选育多倍体植株,对诱导后桑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初步了解桑幼苗倍性诱导的规律,为桑树多倍体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桑树倍性。在研究中选择桑树的不同叶位、同一张幼叶的不同部分、脱苞期的叶芽、种子发芽后的胚根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不同取材部位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检测倍性效果:幼叶>第1叶位叶>第2叶位叶;幼叶叶基>幼叶叶尾,叶芽是理想的倍性检测材料,但叶芽采样不易。根据综合因素考虑,确定选择幼叶作为桑树倍性检测材料。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在检测的527份桑树种质资源中,测定出二倍体268份,三倍体154份,四倍体88份,混倍体17份。17份混倍体中混有二倍体细胞和三倍体细胞的有9份,混有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的有8份。在已测定的桑树种质资源中分别选取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桑树各5株,在不同时间段分别进行叶绿素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SPAD值和总蛋白质浓度与月份呈现的规律为8月下旬<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可溶性糖含量呈现的基本趋势为9月下旬≈10月下旬≤11月下旬<8月下旬。检测两组不同的二倍体桑树与四倍体桑树杂交后代F1植株的倍性情况,每个杂交组合检测100株。实验结果显示:桑树杂交组合A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96%,二倍体占4%,桑树杂交组合B的F1植株中三倍体占82%,二倍体占18%。利用种子浸泡法和幼苗滴药法对桂桑优62(二倍体)、桂桑6号(三倍体)进行诱导处理,诱导后的植株经流式细胞术进行倍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经种子浸泡法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3.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2.7%。经幼苗滴药法进行诱导的桂桑优62的诱变率为11.3%,桂桑6号的诱变率为8.2%。实验过程中对种子浸泡法诱导后的幼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幼苗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幼苗在前期生长过程中呈现两种不同状态,一种为下胚轴先不伸出地面就开始进行植株生长,另一种为胚轴先伸出地面后再进行植株生长。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刘晨光[6](2018)在《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但是“三农”问题依旧突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增长点——专业村入手,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的分析框架,并以黄河流域专业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首先,从多种视角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和类型归纳;其次,在县级尺度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分区域(黄河上、中、下游)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对比;最后,通过对典型案例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影响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因素更加丰富,分析更加全面,进而能够更好解释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下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演化,单个专业村可分三种情况,多个专业村可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第一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大于外源。在内源条件较好的专业村,外源作用力通过通道正向刺激内源,促进内源进一步扩大,我们称之为内源型专业村,且该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主;外源作用力为负,会抑制专业村内源的扩大,甚至会导致专业村的消亡。第二种情况,专业村的外源大于内源。当专业村以外的各种要素经过通道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内源,且外源作用力为正,就会促进专业村内源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对内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的促进作用,我们称之为外源型专业村。此时,专业村的区位主要以人文因素为主,它既包括专业村内源的人文因素,也包括专业村外源的人文因素;如果外源的各种要素抑制内源的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专业村的消失。第三种情况,专业村的内源等于外源。外源作用力为正,则促进专业村的扩大,外源作用力为负,则导致专业村消失。多个专业村的内源和外源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匹配和谐达到均衡的状态,此时,既有新的专业村形成,也有部分专业村消失,最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多个专业村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会形成多种专业村空间界面。通过案例实证研究,不仅能够客观、全面的获悉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特征,同时也是对区位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的丰富和完善。(2)多尺度综合分析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全流域、县级尺度和典型案例区对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机理进行分析。这与以往专业村多为小样本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既有大样本数据(全流域和县级尺度)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典型案例区)实地调研数据,两者有机的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更具有普适性的意义,同时也给广大农区想通过专业村这一途径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具体实施上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3)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呈集聚分布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且集聚程度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县级尺度上,专业村在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呈集聚分布。其中城郊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样,集聚形态为环状或半环状;乡镇集聚型的主导产业多为同一主导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形态常为团状;乡村腹地型常是乡镇集聚型的进一步发展形态,其形态也常为团状。(4)黄河流域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小坡度和向阳区;沿河流、公路和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其数量和密度随着距河流、公路或行政边界线缓冲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区位分布影响因素由自然因素逐渐向人文因素转变。(5)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其区位有诸如地形、河流、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决定,在资金、优惠政策和技术等外源的刺激下,专业村迅速发展;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和植物资源)和人文因素(技术、政府支持和品牌等)均重要;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主要由外源带动,其区位主要有诸如能人带动、创新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市场和政府支持等人文因素决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综合运用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内源发展理论和空间界面理论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建构“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分析框架。(2)多尺度综合分析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化机理本文通过建立黄河流域专业村综合研究数据库,进而能够对黄河流域专业村进行多尺度综合分析。既有大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有小样本实地调研分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上对更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概括和总结,结论更加科学和合理。
黄盖群,张楠,曾益春,丁祥,刘刚,危玲,曾贞[7](2017)在《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四川主栽桑品种亲缘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采用ISSR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分析四川蚕区23个主栽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2条特异性引物,对23个桑品种的基因组DNA模板进行扩增,共得到116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3条,占总条带的比率为80.24%;平均每个ISSR引物扩增所得条带数为9.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7.8条。分析23个桑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89,23个品种明显分为2大类,聚集结果与品种的地理分布和所属桑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粤椹大10和农桑14号之间的遗传相似度最小(为0.51),亲缘关系最远;而桐乡青和新一之濑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89),相对于其他品种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四川蚕区桑品种资源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楠,刘刚,曾益春,丁祥,危玲,黄盖群,曾贞[8](2017)在《四川蚕区23个主栽桑树品种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ISSR分子标记从分子水平分析四川蚕区23个主栽桑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2条特异性引物,对23个桑树品种的基因组DNA模板进行扩增,共得到116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93条,占总条带数的比率为80.24%;平均每个ISSR引物扩增所得条带数为9.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数为7.8条。分析23个桑树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00.89,23个品种明显分为2大类,聚类结果与品种的地理分布和所属桑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粤椹大10和农桑14号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51),亲缘关系最远;而桐乡青和新一之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为0.89),相对于其他品种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四川蚕区桑树品种资源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楠[9](2017)在《四川23个桑树主栽品种分子标记的鉴定及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主要是按照桑树树叶或花的形态特征来对桑树的进行分类,这些分类结果并没有为建立以遗传物质为基础的分类系统提供更确切的依据,而桑树通过自然杂交所产生的许多过渡类型又很难仅根据形态指标进行整理、鉴定和归类。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四川蚕区23个主栽桑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期科学、合理地利用四川蚕区桑树品种资源。本研究采用ISSR、SRAP及SCAR三种分子标记对这23个主栽桑树品种的亲缘关系聚类,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扩增所得条带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这23个桑树品种聚类为两大类;SRAP分子标记扩增所得条带利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将这23个桑树品种聚类为四个大类;其中SRAP分子标记扩增所得的在23个桑树品种均出现的条带测序并对测序结果采用分析软件对其聚类,可将23个桑树品种聚类为两大类。而这三种聚类结果并不一致,这表明,这三种分类方法并不能随意选择一个,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劣,这可能与桑树异花授粉,且在人工培育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的突变种有关,因此,在以后的分类工作中可根据自己的目的与要求进行选择。SCAR分子标记一直以来都是从RAPD分子标记转化而来,而本次研究期望能够通过对SRAP分子标记进行转化,而得到能对这23个桑树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的SCAR分子标记,但是,此次研究未能成功找到能够将这23个桑树品种进行明显区分及聚类的SCAR分子标记,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更多的SRAP分子标记中进行筛选,以期获得目的SCAR分子标记,以对这23个桑树品种进行稳定且明确的聚类。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在土壤有机质的降解、物质的转化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能量的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土壤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多样性主要是通过不同菌种间不同的生理生命活动来体现的。因此,在评价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土壤变化时可将微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鉴于土壤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这些影响,研究桑树土壤下的根际微生物对桑树的生长、发育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有意义。本研究利用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及高通量测序这三种方法来研究23个主栽桑树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探讨土壤微生物与桑树品种之间的利弊关系,从而寻找到更有利于桑树品种的生长的土壤微环境。结果显示不同的桑树品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要求不同,不同桑树品种的优势菌群及根际间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同,不同品种桑树与根际间细菌的种间互助造成了不同桑树品种根际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个主栽果桑桑树品种根际微生物进行测序,主要研究了桑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在门、纲、目、科、属上的细菌群落类型。所有102529条原始序列,原始数据经过去接头和过滤低质量,获得高质量的序列,这些序列分属于细菌的10个门,其中主要的门主要包括Fusobacteria(梭杆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Nitrosiprae(硝化螺旋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这三个桑种根际微生物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表明这两个细菌类群是主要的优势类群。这表明,尽管取样地点不同,但是微生物的类群均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不同的桑树品种下土壤微生物各个细菌类群的含量之间却存在明显的不同,这可能与不同桑树根系的分泌物不同而吸引了不同的细菌类群,更好地实现了桑树-根际微生物互利共生。
张友洪[10](2016)在《蚕桑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进展》文中研究表明1年度任务完成情况1.1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1)适宜川东北蚕区栽培和饲养的桑、蚕品种筛选为筛选出适宜川东北蚕区栽培和饲养的蚕桑品种,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在"十二五"前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已筛选出的蚕品种芳·绣×白·春(川蚕27号)、金·兰×明·晖(川蚕28号),桑树品种川桑98-1、嘉陵20号在试验站的基地市县区阆中市、南部县、嘉陵区、蓬安县,以及攀西蚕区宁南县、会东县,川南蚕区高县、珙县,川东北蚕区广元朝天区、绵阳涪城区等示范点进行区域性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细胞核型进化 |
| 1.1.1 染色体数目变异 |
| 1.1.2 染色体结构变异 |
| 1.1.3 染色体融合与断裂 |
|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
| 1.2.1 荧光原位杂交的原理及优点 |
| 1.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展 |
| 1.2.3 主要探针类型 |
| 1.2.4 主要靶DNA类型 |
| 1.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 1.3 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
| 1.3.1 桑属植物概述 |
| 1.3.2 桑属植物分类 |
| 1.3.3 桑属植物染色体研究 |
| 第二章 引言 |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三章 桑树进化过程中染色体断裂的研究 |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主要使用试剂 |
| 3.1.3 主要溶剂配制方法 |
| 3.1.4 主要使用仪器 |
| 3.1.5 序列信息的获得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川桑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2.2 单拷贝序列的筛选与制备 |
| 3.2.3 单拷贝序列探针的标记 |
| 3.2.4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
| 3.2.5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3.1 探针的制备 |
| 3.3.2 川桑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FISH |
| 3.3.3 白桑伦教109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FISH |
| 3.4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利用单拷贝序列对染色体融合的研究 |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主要使用试剂 |
| 4.1.3 主要溶剂配制方法 |
| 4.1.4 主要使用仪器 |
| 4.1.5 信息序列的获得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川桑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 4.2.2 单拷贝序列的筛选与制备 |
| 4.2.3 25S rDNA序列筛选与制备 |
| 4.2.4 单拷贝序列探针的标记 |
| 4.2.5 25S rDNA的探针标记 |
| 4.2.6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
| 4.2.7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1 25S rDNA探针的制备 |
| 4.3.2 川桑单拷贝序列的定位模式 |
| 4.3.3 白桑伦教109 单拷贝序列的定位模式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桑树着丝粒序列的筛选及FISH定位模式分析 |
| 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主要使用试剂 |
| 5.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 5.1.4 主要使用仪器 |
| 5.1.5 信息序列的获得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
| 5.2.2 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的制备 |
| 5.2.3 串联重复序列序列的制备 |
| 5.2.4 串联重复序列的标记 |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4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研课题 |
| 致谢 |
| 1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分布 |
| 2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
| 3 桑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
| 3.1 叶质营养成分鉴定 |
| 3.2 抗病性鉴定 |
| 3.3 特异性桑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
| 4 桑树新品种选育研究 |
| 4.1 地方品种选拔 |
| 4.2 杂交育种 |
| 4.3 诱变育种 |
| 5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利用及研究建议 |
| 5.1 桑树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及妥善保存 |
| 5.2 建立桑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体系 |
| 5.3 创新育种方法,加快桑树品种选育 |
| 5.4 桑树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充分利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品种鉴定方法 |
| 1.2.2 国内外对SSR标记的应用 |
| 1.2.3 SSR分子标记开发方法的研究 |
| 1.2.4 SSR分子标记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 1.2.5 木槿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 2.1.2 植物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基因组DNA提取 |
| 2.2.2 木槿基因组RNA提取 |
| 2.2.3 引物筛选 |
| 2.2.4 PCR扩增及引物验证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类型品种鉴定 |
| 3.1.1 杂交品种鉴定 |
| 3.1.2 选育品种鉴定 |
| 3.1.3 芽变品种鉴定 |
| 3.1.4 品种审定现状分析 |
| 3.2 木槿不同组织转录组差异分析 |
| 3.2.1 测序数据质控 |
| 3.2.2 差异基因数目统计 |
| 3.2.3 GO功能分析 |
| 3.2.4 KEGG功能分析 |
| 3.2.5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筛选 |
| 3.3 木槿EST-SSR引物开发 |
| 3.3.1 不同组织转录组SSR分布及频率 |
| 3.3.2 不同组织SSR重复类型及模序特性 |
| 3.3.3 不同组织重复模序的频数分布 |
| 3.3.4 木槿EST-SSR引物有效性及多态性 |
| 3.3.5 木槿15个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
| 4 讨论 |
| 4.1 我省良种审定现状及SSR鉴定不同类型品种 |
| 4.2 不同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 4.3 木槿分子标记引物开发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桑树种质资源普查现状的研究 |
| 1.2 桑树多倍体资源及特征的研究 |
| 1.2.1 桑树多倍体资源 |
| 1.2.2 桑树混倍体(嵌合体)的研究 |
| 1.2.3 桑树多倍体特征 |
| 1.3 桑树多倍体育成方法 |
| 1.3.1 物理诱变 |
| 1.3.2 化学诱变 |
| 1.3.3 有性杂交组合 |
| 1.4 桑树多倍体鉴定方法 |
| 1.4.1 生物学鉴定法 |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 1.4.3 流式细胞术检测法 |
| 1.5 桑树多倍体生理特征 |
| 1.5.1 桑树叶绿素值的研究 |
| 1.5.2 桑树可溶性糖和总蛋白质的研究 |
| 1.6 桑树多倍体育种的意义 |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地点 |
| 2.1.2 主要试剂配制 |
| 2.1.3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对照样品沙2×伦109染色体计数法鉴定 |
| 2.2.2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
| 2.2.3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
| 2.2.4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2.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2.6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 2.2.7 两组不同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倍性检测 |
| 2.2.8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
| 3.1.1 不同叶位叶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
| 3.1.2 幼叶叶基和叶尾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
| 3.1.3 桑树叶芽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
| 3.1.4 桑树幼叶与叶芽的流式细胞术散点图检测效果 |
| 3.1.5 桑树幼叶与叶芽细胞周期的检测效果 |
| 3.1.6 胚根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 |
| 3.1.7 桑树的倍性测定结果 |
| 3.2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
| 3.2.1 正常形态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
| 3.2.2 混倍体桑树倍性鉴定 |
| 3.2.3 特殊形态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
| 3.3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 3.3.1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
| 3.3.2 不同倍性桑树可溶性糖的测定 |
| 3.3.3 不同倍性桑树总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 3.4 两组不同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倍性检测 |
| 3.5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
| 3.5.1 桑种子诱导及倍性测定 |
| 3.5.2 桑树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
| 4 讨论 |
| 4.1 不同取材部位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效果的比较 |
| 4.2 桑树种质资源的倍性测定 |
| 4.3 不同倍性桑树叶绿素SPAD值、可溶性糖、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 4.4 桑树杂交组合F_1植株种群倍性检测 |
| 4.5 桑种子和实生幼苗的诱导及倍性测定 |
| 5 结论 |
| 6 创新点与展望 |
| 6.1 创新点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桑树种质资源倍性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图 |
| 附录2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试剂与主要仪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 五、创新和不足 |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 结语 |
| 附录 |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专业村是农区研究的重要抓手 |
| 1.1.2 黄河流域农区发展学术研究薄弱 |
| 1.1.3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技术路线 |
| 1.4 研究内容 |
| 2 专业村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专业村国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 2.1.1 欧美国家农村地区相关研究 |
| 2.1.2 亚非国家“一村一品”相关研究 |
| 2.1.3 国外专业村研究述评 |
| 2.2 专业村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
| 2.2.1 专业村的定义、类型及发展动因研究 |
| 2.2.2 专业村发展困境与对策 |
| 2.2.3 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及演化研究 |
| 2.2.4 专业村相关理论研究 |
| 2.3 专业村研究不足 |
| 3 理论分析框架 |
| 3.1 相关概念讨论 |
| 3.2 理论基础 |
| 3.2.1 区位理论 |
| 3.2.2 内源发展理论 |
| 3.2.3 空间结构理论 |
| 3.2.4 空间界面理论 |
| 3.3 基于内源发展的专业村空间界面理论框架 |
| 4 研究区域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 4.1 研究区域选取和简介 |
| 4.1.1 研究区域选取的依据 |
| 4.1.2 黄河流域简介 |
| 4.1.3 黄河流域农村发展背景 |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 4.2.1 地图数据 |
| 4.2.2 统计年鉴数据 |
| 4.2.3 专业村数据 |
| 4.3 研究方法 |
| 4.3.1 层析分析法(AHP) |
| 4.3.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
| 4.3.3 最临近指数法(NNI) |
| 4.3.4 核密度估计分析法(KDE) |
| 4.3.5 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Ripley’s K函数) |
| 4.3.6 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
| 5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 |
| 5.1 专业村区位整体分布不均衡,局部呈集聚分布 |
| 5.1.1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关中地区和黄河下游 |
| 5.1.2 专业村集聚分布在县域的城郊、乡镇和乡村腹地 |
| 5.2 专业村主要集聚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且呈带状分布 |
| 5.2.1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 |
| 5.2.2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缓坡区 |
| 5.2.3 专业村主要分布在阳坡 |
| 5.2.4 专业村依托地形呈带状分布 |
| 5.3 专业村分布于距河流较近的两侧且呈带状格局 |
| 5.3.1 河流对农产品生产型专业村的影响最大 |
| 5.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分布 |
| 5.4 专业村分布在公路两侧且受公路等级影响呈条带分布 |
| 5.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大 |
| 5.4.2 省道对林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 5.4.3 县道对非农产业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 5.4.4 乡道对畜牧业产品类型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弱 |
| 5.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分布 |
| 5.5 专业村在行政边界线两侧分布差异大且影响有异呈带状格局 |
| 5.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差异较大 |
| 5.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较小 |
| 5.5.3 专业村依托县级行政边界线呈带状分布 |
| 5.6 本章小结 |
| 6 黄河流域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 6.1 专业村空间格局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 |
| 6.1.1 专业村集聚团块由黄河下游转移到关中地区 |
| 6.1.2 专业村集聚形态由带状向团状转变 |
| 6.2 专业村在低海拔、小坡度和阳坡增长较快 |
| 6.2.1 专业村在低海拔区增速最快 |
| 6.2.2 专业村在小坡度区增长迅速 |
| 6.2.3 专业村在阳坡增长较多 |
| 6.3 河流两岸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 6.3.1 河流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加强 |
| 6.3.2 专业村依托河流呈带状格局演化 |
| 6.4 公路两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 6.4.1 国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增加 |
| 6.4.2 省道对林产品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小 |
| 6.4.3 县道对种植业专业村影响范围逐渐增加 |
| 6.4.4 乡道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略有减小 |
| 6.4.5 专业村依托公路呈带状格局演化 |
| 6.5 行政边界线旁专业村的数量和密度有所增加 |
| 6.5.1 不同省级行政边界线对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有增有减 |
| 6.5.2 县级行政边界线对种植业专业村区位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加 |
| 6.6 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 6.6.1 自然因素对专业村初始形成有较大影响 |
| 6.6.2 人文因素对专业村后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
| 6.6.3 专业村区位分布影响因素逐渐由自然向人文转变 |
| 6.7 本章小结 |
| 7 案例区分析与对比 |
| 7.1 案例区选取原则 |
| 7.1.1 选取不同区位的案例区 |
| 7.1.2 选取专业村数量级别和变化趋势不同的案例区 |
| 7.1.3 选取专业村区位分布空间格局不同的案例区 |
| 7.2 黄河上游:青海省乐都区 |
| 7.2.1 乐都区区位与地理环境 |
| 7.2.2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 7.2.3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分布格局 |
| 7.2.4 乐都区专业村呈带状格局演化 |
| 7.2.5 乐都区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内源带动 |
| 7.3 黄河中游:陕西省周至县 |
| 7.3.1 周至县区位与地理环境 |
| 7.3.2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 7.3.3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呈集聚分布格局 |
| 7.3.4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分布格局由城郊型向乡镇集聚型转变 |
| 7.3.5 周至县专业村区位由内源向外源转变 |
| 7.4 黄河下游:山东省寿光市 |
| 7.4.1 寿光市区位与地理环境 |
| 7.4.2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的空间格局测度 |
| 7.4.3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 |
| 7.4.4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分布呈乡村腹地集聚格局演化 |
| 7.4.5 寿光市专业村区位主要由外源带动 |
| 7.5 对比分析与思考 |
| 7.6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可能的创新点 |
| 8.3 政策建议 |
| 8.4 下一步研究设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农业局调查问卷 |
| 附录 B 乡镇调查问卷 |
| 附录 C 专业村调查问卷 |
| 附录 D 实地调研照片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桑品种及取材 |
| 1.2 桑树幼叶总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 1.3 ISSR-PCR扩增引物 |
| 1.3.1 引物来源 |
| 1.3.2 反应体系 |
| 1.3.3 扩增程序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3个桑品种基因组DNA的ISSR标记多态性 |
| 2.2 23个桑品种基于ISSR标记的遗传关系聚类 |
| 3 小结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桑品种及取材 |
| 1.2 桑树幼叶基因组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 1.3 ISSR-PCR扩增 |
| 1.3.1 引物来源 |
| 1.3.2 反应体系 |
| 1.3.3 扩增程序 |
| 1.4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23个桑品种基因组DNA的ISSR扩增多态性 |
| 2.2 23个桑品种基于ISSR标记的遗传关系聚类 |
| 3 小结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1章 前言 |
| 1.1 概述 |
| 1.2 关于桑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 1.2.1 ISSR分子标记 |
| 1.2.2 RFLP分子标记 |
| 1.2.3 SSR分子标记 |
| 1.2.4 RAPD分子标记 |
| 1.2.5 AFLP分子标记 |
| 1.2.6 SRAP分子标记 |
| 1.2.7 SCAR分子标记 |
| 1.2.8 桑树种质资源分子标记展望 |
| 1.3 桑树品种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 |
| 1.3.1 根际土壤微生物在植物根际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 1.3.2 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 1.3.3 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 |
| 1.4 目的与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1.6 研究内容 |
| 1.6.1 桑树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指纹图谱的构建 |
| 1.6.2 桑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 第2章 23个桑树品种的分子标记分析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供试桑树品种及取材 |
| 2.1.2 方法 |
| 2.1.2.1 桑树幼叶叶片总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 2.1.2.2 ISSR |
| 2.1.2.3 SRAP |
| 2.1.2.4 SCAR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ISSR扩增结果分析 |
| 2.2.2 SRAP引物对23个桑树品种DNA的扩增结果 |
| 2.2.3 SCAR引物对23个桑树品种DNA的扩增结果 |
| 2.3 讨论 |
| 2.3.1 ISSR及SRAP扩增结果分析 |
| 2.3.2 SCAR扩增结果分析 |
| 第3章 桑树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桑树土壤微生物的取材 |
| 3.1.2 方法 |
| 3.1.2.1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
| 3.1.2.2 高通量测序 |
| 3.1.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土壤微生物总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 3.2.2 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
| 3.3 讨论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 1 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
| 1.1 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 |
| 1.2 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研发与示范 |
| 1.3 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及其配套技术集成 |
| 1.4 蚕、桑多元化品种选育 |
| 1.5 桑树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
| 1.6 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 |
| 1.7 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 |
| 1.8 基础性工作 |
| 1.9 自主研发工作 |
| 1.1 0 应急性任务 |
| 2 工作情况总结 |
| 3 2016年工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