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刚,孙继锋,张成武,范宝化,王刚[1](2021)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76例确诊为早期胃癌并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有2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阴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23±13)枚, 淋巴结阳性组平均检出淋巴结个数为(30±16)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27, P=0.015)。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χ2=3.997, P=0.046)、病理分化程度(χ2=9.919, P=0.007)、脉管浸润(χ2=35.145, P=0.000)、神经浸润(χ2=13.343, P=0.000)均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 脉管浸润(OR=16.172, 95%CI 4.781~55.875)、神经浸润(OR=1.365, 95%CI 1.029~14.897)、浸润深度(OR=1.859, 95%CI 1.844~22.71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本组患者的总体3年生存率为96.6%, 5年生存率为91.6%。结论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淋巴结送检数目相关。
岳汶[2](2021)在《IL-6/Stat3活性及PD-1/PD-L1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IL-6、p-Stat3、PD-1和PD-L1在胃癌及正常胃粘膜的染色情况,探讨联合检测指标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能力。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8-2016年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癌术后病例共205例,获取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与临床病理资料;(2)此次研究最后随访日期为2019年10月1日;(3)将胃癌组织排列在石蜡组织芯片上,通过IHC检测芯片中IL-6、p-Stat3、PD-1和PD-L1的表达;(4)使用Excel录入数据,SPSS 22.0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等级相关性分析、生存分析、ROC曲线及Cox回归等;运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指标ROC曲线的方法筛选出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指标的最优组合,并用Kaplan-Meier法评估多因子联合检测区分胃癌术后患者预后低高风险组的能力。结果:(1)IL-6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1.01%(145/179),高于癌旁组织癌旁组织52.78%(95/180);p-Stat3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187/187),高于癌旁组织93.41%(156/167);PD-1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8.58%(99/169),高于癌旁组织40.12%(65/162);PD-L1表达阳性率为38.20%(68/178),高于癌旁组织26.90%(46/171)。(2)在胃癌组织中,IL-6只与远处转移(P=0.011)以及肿瘤分期(P=0.001)相关,而和患者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在胃癌组织中,浸润深度(P=0.044)、淋巴转移(P<0.001)和临床分期(P=0.001)都和p-Stat3的表达相关,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以及远处转移与p-Stat3无关(P>0.05)。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均不相关(P>0.05)。PD-L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与分化程度(P=0.013)、浸润深度(P=0.008)和临床分期(P<0.001)有相关性,但是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和PD-L1不相关(P>0.05)。(3)IL-6表达量越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越低(P<0.001);p-Stat3表达量越高,患者术后OS越低(P=0.003);PD-1的表达在胃癌术后患者预后无关(P>0.05);PD-L1表达水平愈高,胃癌患者术后OS越低(P=0.003);分化程度越低的胃癌术后患者生存预后越差(P<0.001);随着TNM分期等级的升高,胃癌术后患者OS降低(P<0.001)。(4)患者年龄、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p-Stat3和PD-L1均可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预后。其中,TNM分期的预测能力最强(AUC最大),其次是IL-6,略次于TNM分期的胃癌术后预测能力。(5)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分化程度(低分化)、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有)、TNM分期(III/IV)、IL-6(++/+++)、p-Stat3(++/+++)以及PD-L1(+);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分化程度(低分化)、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有)和IL-6(2+/3+)。(6)采用Logistic回归联合多变量ROC的方法,建立基于分化+IL-6+p-Stat3+PD-1+PD-L1这5个指标的组合进行预测,其中,分化+IL-6+p-Stat3+PD-1为本研究中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最优组合。结论:(1)IL-6、p-Stat3、PD-1与PD-L1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有差异。(2)IL-6、p-Stat3与PD-L1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3)“IL-6+p-Stat3+PD-1+肿瘤分化程度”的组合是本研究中的最优组合,多指标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生存状态的效能高于单个的TNM分期。
王滔[3](2021)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对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的价值,以期为EGC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共计纳入134例。采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手术标本病理结果、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和NLR等共计15项可能影响淋巴结转移的资料,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术前NLR评估EGC患者LNM阳性的诊断价值,并获取诊断截断值。以诊断截断值为界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进一步采用Pearson分析和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分析:NLR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NLR对EG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病灶大小、术前PLR和术前NLR可能影响EGC患者LNM(P<0.05)。2)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术前NLR是影响EG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NLR预测诊断EGC患者LNM的截断值为2.29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6%和77.5%。4)依据截断值将EGC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295,90例)和高NLR组(NLR≥2.295,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肿瘤大体类型具有差异显着(P<0.05)。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NLR与肿瘤大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645;P<0.001)。6)Kaplan-Meier(K-M)生存曲线及Log-rankχ2检验分析显示:EGC患者5年生存率为90.3%(121/134),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高NLR组患者(94.4%,85/90 VS 81.8%,36/44;Log-rankχ2=5.466,P<0.05)。结论:EGC患者LNM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深、病灶直径大和术前NLR高。术前NLR可一定程度反映EGC患者肿瘤的进展程度,并对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评判价值,对术后5年生存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陈亚杰[4](2021)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中长期随访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并验证eCura评价对EGC患者术后随访管理的指导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36例行ESD治疗的EGC患者。所有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4.4%、86.1%;所有患者整体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7.2%、97.2%、94.4%,一年、三年、五年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100%、100%、97.2%;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浸润深度是EG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均(27)0.1),其中病灶部位是保护因素(HR:0.035,95%CI:0.002~0.561),浸润深度是危险因素(HR:24.042,95%CI:1.442~400.741),行多因素分析没有发现可以拟合的模型存在。结论1.ESD术前行EUS评估病灶浸润深度具有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2.大于70岁人群仍需行早期胃癌的内镜筛查。3.病灶部位、浸润深度是EGC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是危险因素,病灶部位是保护因素。4.对于ESD术后底切缘黏膜下层浸润深度≥500μm的患者,当存在外科手术禁忌或拒绝追加手术,行CT等检查无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行eCura评分较低时,需要行内镜下密切随访。
顾正忠[5](2021)在《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位居第五位、死亡率位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我国又是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数约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数的一半。随着治疗方法的进步,胃癌的预后有了极大地改善,但部分患者仍有着较高的转移率及术后复发率。脉管浸润已被证明在多种肿瘤中有着促进肿瘤转移及术后复发地潜在作用,但其在胃癌中地具体作用仍不确定。目的:探究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以期为胃癌患者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和指导患者预后。方法:收集于2012年~2014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基本外科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利用卡方检验或费氏概率法分析脉管浸润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胃癌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预后随访,根据患者无病生存期情况,绘制各亚组脉管浸润阳性和阴性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价脉管浸润对各亚组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情况,并使用Log-rank法比较两亚组中脉管浸润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本研究共入组胃腺癌患者306例,其中发生脉管浸润者78例,未发生脉管浸润者228例。(1)对各临床病理因素与脉管浸润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与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相关。(2)将与脉管浸润发生相关的病理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只有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类型是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3)入组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52.0%。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胃癌患者无病生存率比阴性组胃癌患者差(5年无病生存率,38.5%vs 56.5%,P<0.05)。此外病理TNMⅠ、Ⅱ、Ⅲ期的各亚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无论肿瘤分期如何,脉管浸润阳性组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都比脉管浸润阴性组差(Ⅰ期,62.5%vs 84.6%,P<0.05;Ⅱ期,46.7%vs 57.8%,P<0.05;Ⅲ期,32.7%vs38.4%,P<0.05)。(4)脉管浸润对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也得到了分析。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和脉管浸润阴性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分别是66.7%和82.1%(P<0.05),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分别是36.1%和51.3%(P<0.05)。(5)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影响也得到了分析。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胃癌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脉管浸润阳性组和脉管浸润阴性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中分别是44.4%和75.0%(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是分别是23.2%和41.7%(P<0.05)。结论:(1)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与脉管浸润的发生无相关性。(2)肿瘤直径较大(≥5厘米)、未分化的组织学类型、较深的浸润深度(T4)、较多的淋巴结转移(N3)是胃癌发生脉管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3)无论肿瘤分期或淋巴结转移如何,脉管浸润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均比阴性者差。(4)脉管浸润是胃癌患者重要的预后因素,临床治疗时应重视脉管浸润的指导意义,准确评估胃癌患者转移及复发风险,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田华开[6](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比较研究胃印戒细胞癌与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胃印戒细胞癌(SRC)作为胃腺癌一种特殊的病理组织类型,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值得我们探讨。本研究主要比较研究不同分化程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的胃腺癌与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中筛选2010年-2015年的胃腺癌患者。排除多发原位肿瘤、伴有远处转移、术前辅助放疗和研究资料不全患者。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分为分化型(高分化和中分化)胃癌、SRC、未分化型(低分化和未分化)胃癌,比较研究SRC与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与非SRC患者相比,SRC更多见于年轻(<60岁)、女性以及白人患者。与分化型相比,SRC更少见于EGC(23.60%VS 39.10%)、更低的N0(38.61%VS 61.03%)和较大的肿瘤大小>5cm(31.15%VS 27.10%),而与未分化型相比则恰恰相反。在EGC患者中,SRC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别。而在AGC患者中,SRC患者的预后与年龄、种族、肿瘤大小、AJCC分期、T分期和术后辅助治疗相关。与非SRC相比,SRC患者在EGC中预后更好(HR 0.626,95%CI0.427-0.919,P<0.05),而在AGC中预后较差(HR 1.139,95%CI 1.030-1.258,P<0.05)。将非SRC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比较时发现,在EGC中,SRC的预后好于分化型和未分化型,而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无明显差异。在AGC中,SRC与未分化型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均差于分化型。同时对AGC患者中的SRC进行术后辅助治疗预后分析发现,术后辅助放化疗或化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34.6%和36.2%VS 18.6%,P<0.05)。结论:SRC是胃腺癌中一种特殊的病理组织类型,其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与未分化型胃腺癌具有明显差异。对于胃印戒细胞癌的诊治应早期诊断并采取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周红[7](2021)在《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无论是从临床病理表型或是分子层面来说。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及靶向测序来筛选胃癌患者显着突变的基因,探讨显着突变基因与胃癌临床病理表型以及肿瘤预后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了解胃癌发生、发展、转移等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标本(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靶向测序,采用高通量测序识别肿瘤样本显着突变的基因。对比分析显着突变基因在发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表型上的差异,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探索突变基因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368个突变基因,鉴定出21个显着突变的基因,发现其中TP53、CDH1、IRS2、KRAS及BRCA等12个基因在不同临床病理表型之间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P53是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发生TP53突变者男性较女性更多见(72.4%和 41.5%,P=0.001),发病年龄也更大(58.51±10.45 岁和 53.91±12.57 岁,P=0.034),CDH1基因突变更多见于弥漫浸润型胃癌(Borrmann分型)及弥漫型胃癌(Lauren分型)(P均<0.05),发生CDH1突变者女性更为多见(31.7%和11.8%,P=0.009),患病年龄更低(52.05±12.80岁和57.83±10.94岁,P=0.033),有印戒细胞癌成分患者TP53、EPHA5及SPTA1突变率低于无印戒细胞癌成分患者(分别为43.4%,0%,5.7%和76.6%,15.6%,21.9%,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BRCA2基因突变率更高(12/81,14.8%和0/42,0%,P=0.035)。40例术中腹腔冲洗细胞学送检患者,细胞学阳性患者KRAS及IRS2基因突变率更高,KRAS基因突变率在腹水细胞学阳性及阴性胃癌患者分别为33.3%(4/12)和3.6%(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IRS2 分别为 41.7%(5/12)和 3.6(1/28),P=0.00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PRT基因突变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具有相关性(P=0.015),EPHA5及ARID1A基因突变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P=0.000及P=0.009)。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多个胃癌显着突变基因与临床病理表型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其中,CDH1基因突变可能是弥漫型胃癌的重要预后因素,BRCA2基因突变可能更容易导致淋巴结转移,从而也相应导致肿瘤分期偏晚。KRAS及IRS2基因突变与腹腔冲洗液阳性具有相关性,如能进一步被验证其与腹腔冲洗液阳性的相关性,可能成为潜在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标志物。EPHA5及ARID1A基因突变与总生存率,PTPRT基因突变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具有相关性。以上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目的:随着内镜切除器械和技术的改进,早期胃癌内镜切除的指征有所扩大,采用内镜切除的病例也逐渐增加,而由于术前评估的局限性,其中有部分患者内镜切除后病理发现其不符合治愈性切除的标准,指南上多数建议追加外科手术,而追加外科手术后发现很多患者并无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拟收集追加外科手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后行补救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分析56例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评估未达根治标准并追加补救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的大小等为本研究的基线资料,病理信息包括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效果评价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并发症情况、肿瘤复发情况等,评价补救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结果:56例患者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侵犯粘膜下层共44例(78.6%),其中有38例(67.9%)侵犯粘膜下层深度超过500um,切缘阳性33例(58.9%),其中,基底切缘阳性22例(39.3%),侧切缘阳性5例(8.9%),两者均阳性6例(10.7%)。18例(18/56,32.1%)为未分化癌,脉管瘤栓24例(24/56,42.9%),神经侵犯11例(11/56,19.6%):补救手术术后病理显示6例(10.7%)有淋巴结转移,14例(25%)有肿瘤残留,多因素分析显示,更深的粘膜下层浸润是肿瘤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1,95%置信区间=1.000-1.002,P=0.036)。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有12例(21.4%),出现腹腔/吻合口出血需要手术干预者3例(5.4%)。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出血量更少(100.64±80.47 ml对比136.67±181.25ml,P=0.03),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有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追加手术是有必要的,腹腔镜补救手术是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患者安全可行的补救方式。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非治愈性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后的治疗策略。方法:将107例非治愈性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手术组(41例)和随访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短期及长期疗效。结果: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59.2±8.7)岁和(64.7±8.8)岁,浸润黏膜下层(SM)深度分别为(1445.83±803.12)和(794.71±815.79)μ 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P=0.010)。与随访组比较,追加手术组的未分化型、SM2浸润、Lauren分型弥漫型较多,脉管瘤栓和神经侵犯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追加手术组ESD手术的R0切除率为26.8%,低于随访组(65.2%,P<0.001)。追加手术组ESD术后肿瘤残留率为31.7%(13/41),淋巴结转移率为9.8%(4/41)。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分别有2例和5例出现肿瘤复发,复发率分别为4.9%和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追加手术组和随访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P=0.938)。结论:非治愈性ESD切除后的早期胃癌患者,需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对于转移风险极低且身体状况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密切随访也是可选择的治疗策略之一。
李慧芝[8](2021)在《贲门腺癌术后患者临床病理VEGF及P53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即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AGEJ),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隐匿且解剖部位特殊,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响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可以促进细胞生长、侵袭、转移及增加通透性。P53是重要的抑癌因子之一,具有诱导DNA损伤修复、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生成、导致细胞凋亡等作用,可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当P53发生突变时失去抑癌作用,可导致受损的细胞失去调控,最终引起组织癌变。相关研究显示VEGF与P53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在肺癌、胃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中均有研究,但其在贲门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少有报道。目的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关系;探讨VEGF、P53与贲门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找到与贲门腺癌术后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为预测贲门腺癌患者生存期及选择新的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濮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贲门腺癌患者471例,经查阅病历,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最终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入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14个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有癌栓、是否侵犯神经、切缘状况、术后辅助化疗、吸烟史、家族史)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有关的因素,随后将这些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得到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寻找最终入组患者术后肿瘤组织石蜡样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与P53的表达。VEGF以细胞浆部位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内无着色或阳性细胞<25%为阴性,阳性细胞≥25%为阳性;P53以细胞核部位呈棕黄色为阳性,细胞内无着色或阳性细胞<5%为阴性,阳性细胞≥5%为阳性。采用χ2检验分析二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二者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并用Spearman关联性分析法,分析VEGF阳性表达与P53阳性表达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及随访结果:近10年的病例中共收集471例患者,经查阅病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358例,随后进行电话随访,最终随访资料完整的255例患者入组。其中男218例,女37例,年龄40岁~85岁,平均年龄65±8岁;高分化18例,中分化91例,低分化146例;生存小于1年者36例,1年及以上者213例,3年及以上者121例,5年及以上者62例。255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4.0个月,总体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62.7%和44.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分化程度低、浸润程度深、淋巴结转移分期晚、有癌栓、切缘状况不净、无术后辅助化疗的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差(P值均<0.05),年龄与贲门腺癌患者预后无关。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浸润程度(P=0.000,OR=2.304,95%CI=1.531~3.466)、淋巴结转移情况(N2:P=0.015,OR=2.019,95%CI=1.149~3.549;N3:P=0.000,OR=3.779,95%CI=2.257~6.327)、术后辅助化疗(P=0.000,OR=2.289,95%CI=1.534~3.414)为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VEGF表达结果:(1)255例贲门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者185例(72.5%)。(2)VEGF的高表达与肿瘤最长直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有无周围神经浸润、切缘状况、术后辅助治疗、吸烟史、家族史均不相关。(3)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5.P53表达结果:(1)255例贲门腺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者160例(62.7%)。(2)P53的高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有无癌栓、有无周围神经浸润、切缘状况、术后辅助治疗、吸烟史、家族史均不相关(P>0.05)。(3)P5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6.贲门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P53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144,P<0.05)。7.将255例患者分为以下4组(VEGF+P53+组、VEGF—P53—组、VEGF+P53—组、VEGF—P53+组),生存分析显示,4组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P53—组较其他3组生存时间显着升高,VEGF+P53+组较VEGF+P53—组及VEGF—P53+组生存率更低。结论1.贲门腺癌组织最长直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癌栓、切缘状况、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与术后患者预后有关,其中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辅助化疗是其独立预后因子。2.术后辅助化疗可显着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3.年龄大小不影响贲门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4.VEGF的高表达与肿瘤最长直径、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5.P53的高表达与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最长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53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6.VEGF表达与P53表达呈明显正相关,联合检测对判断预后有意义。
马永伟[9](2021)在《Ki67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Ki67抗原是核增殖相关的一种抗原,参与周期调节和细胞增殖,被认为是肿瘤生物学的可靠标志。Ki67蛋白在细胞分裂与增殖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在反映各种恶性肿瘤(包括胃癌)的侵袭性及其最终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缺陷后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上未纠正复制错误率的增加所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表达的评估与胃癌患者治疗的选择和疗效有关。目的:探讨Ki67和微卫星状态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其与化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174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结果与胃癌患者化疗及预后的关系。(1)共有1639例患者进行了Ki67指数的检测,所有患者Ki67指数的中位数为60,以60为临界点进行分组,评价Ki67增殖指数不同的化疗患者预后差异。(2)共有898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微卫星状态检测,有51例患者为MSI胃癌,根据微卫星状态进行分组,评估微卫星不稳定化疗患者预后差异。(3)共有761例患者同时有Ki67指数和微卫星状态,根据之前研究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分析同时有微卫星状态检测和Ki67状态的的胃癌患者,联合分析评价胃癌患者Ki67指数与微卫星状态预测对胃癌预后及化疗的影响。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ANOVA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Ki67和微卫星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建立预测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测模型,然后利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并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1.Ki67≥60组有891例,Ki67<60组有748例。结果显示,患者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性别(P=0.02)、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肿瘤大小(P=0.01)等因素是影响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当Ki67≥60时,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要高于Ki67<60的胃癌患者(Ki67≥60/Ki67<60:1年生存率:88.2%/88.3%;3年生存率:73.2%/71.7%;5年生存率:71.4%/66.3%)(P=0.309)。亚组分析显示,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高-中分化(Ki67<60=74.9%;Ki67≥60=71.5%)。≥65岁的患者(Ki67<60=73.6%;Ki67≥60=60.8%)。2.结果显示,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肿瘤大小等因素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P<0.001)、浸润深度(P=0.001)等因素是影响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MSI胃癌的生存率(1年生存率:84.5%;3年生存率:76.0%;5年生存率:76.0%)要高于MSS胃癌的生存率(1年生存率:86.8%;3年生存率:68.5%;5年生存率:66.2%)(P>0.05)。亚组分析显示,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MSS=50.6%,MSI=83.1%);存在淋巴结转移组胃癌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MSS=52.5%,MSI=85.9%)。3.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MSI+Ki67<60组=55.6%;MSI+Ki67≥60组=75.7%(P<0.05),MSS+Ki67<60组=64.0%,MSS+Ki67≥60组=(65.1%)。结论:1.高的Ki67指数使高-中分化的胃癌患者在接受辅助化疗后获得了更差的生存结局。当Ki67<60时,高-中分化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9%,≥65岁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6%;当Ki67≥60时高-中分化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71.5%,≥65岁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8%。2.MSI型胃癌患者有可能够获得比MSS胃癌更好的预后。MSI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76.0%,而MSS胃癌的5年生存率为6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对于单纯手术治疗和MSS胃癌的患者,辅助化疗给MSI胃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生存益处。MSS胃癌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50.6%,MSI胃癌III期/IV期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83.1%;MSS淋巴结转移组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52.5%,而MSI淋巴结转移组化疗后5年生存率为85.9%4.当Ki67≥60时,接受术后化疗的MSI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5.7%;当Ki67<60时,接受术后化疗的MSI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55.6%(P<0.05)低于MSS胃癌(64.0%),低Ki67指数的MSI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较差,使得MSI胃癌患者在接受术后化疗后获得了更差的生存结局。5.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很好的评估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提供了有临床价值的个性化生存评分量表。
冯时[10](2021)在《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与中老年胃癌患者比较,来了解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胃癌病例,筛选出经过胃癌根治术治疗的青年患者(年龄≤40岁)94例作为观察组,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matched,PSM)在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中筛选出94例,将其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的性别比例,CCI评分,初发症状,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与大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标记物等来了解青年胃癌的临床特征。通过门诊,电话短信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而探讨与青年胃癌预后有关的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在纳入研究的94名青年胃癌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40岁,中位年龄为35岁。女性和CCI评分低的患者在青年组中占比更高(P<0.001);青年患者以上腹部疼痛不适为初发症状者比中老年患者多,而进食哽咽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相应的青年组胃近端肿瘤的发病率远低于老年组(P=0.001),此外青年组的低分化型肿瘤占比较高(P=0.008)。2、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5个月和27.5个月,两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9.1%,58.5%,41.3%和70.2%,59.5%,45.8%。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的累计生存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相同分期(Ⅰ-Ⅲ期)的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青年胃癌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程度,TNM分期,大体分型,CEA,AFP,CA125和CA19-9。通过多因素分析,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CA125阳性(HR:3.876,95%CI:1.518-9.896,P=0.005)以及进展期胃癌(HR:11.909,95%CI:2.844-49.861,P=0.001)。结论在基线特征匹配的情况下,与老年患者相比青年胃癌患者中女性比例相对较高,基础疾病较少,贲门部肿瘤发病率低,肿瘤分化程度低;青年患者与老年患者累计生存率没有显着性差异;进展期胃癌及CA125阳性是影响青年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1.材料 |
| 1.1 胃癌患者资料收集 |
| 1.1.1 胃癌术后患者随访数据库的建立 |
| 1.1.2 胃癌患者病例信息的选取 |
| 1.1.3 胃癌及癌旁组织的样本收集 |
| 1.1.4 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收集 |
| 1.2 胃癌患者的术后随访资料 |
|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 1.3.1 主要试剂 |
| 1.3.2 主要仪器设备(仪器名称及来源) |
| 2.实验方法 |
| 2.1 胃癌及癌旁石蜡组织芯片切片的制备 |
| 2.2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 |
| 2.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标准 |
| 2.4 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
| 3.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结果 |
| 1.胃癌及癌旁组织中IL-6、p-Stat3、PD-1和PD-L1 的表达的情况 |
| 1.1 IL-6、p-Stat3、PD-1和PD-L1 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免疫组化染色 |
| 1.2 IL-6、p-Stat3、PD-1和PD-L1 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 1.3 IL-6、p-Stat3、PD-1和PD-L1 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 2.IL-6、p-Stat3、PD-1和PD-L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联性分析 |
| 2.1 IL-6 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 2.2 p-Stat3 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 2.3 PD-1 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 2.4 PD-L1 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 |
| 3.胃癌组织中各个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 4.IL-6、p-Stat3、PD-1和PD-L1 的表达与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状态的关系 |
| 5.胃癌患者的各个检测指标对生存预后的预测能力 |
| 6.单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胃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
| 7.评估胃癌各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效能 |
| 7.1 ROC曲线评估各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效能 |
| 7.2 多指标联合最优组合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
| 7.3 多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优势 |
| 7.3.1 多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组合的校准度 |
| 7.3.2 多指标联合预测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组合的区分度 |
| 第四章 讨论 |
| 1.IL-6、p-Stat3、PD-1和PD-L1 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 2.IL-6、p-Stat3、PD-1和PD-L1 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 |
| 3.各免疫组化指标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
| 4.多指标联合对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能力 |
| 5.IL-6、p-Stat3、PD-1和PD-L1 之间的联系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
| 6.本研究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IL-6/p-Stat3以及PD-1/PD-L1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表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5 参考文献 |
| 6 致谢 |
| 7 附录 |
|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词对照) |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 附录 C 综述 早期胃癌诊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3.随访 |
| 4.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纳入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分布情况 |
| 1.1 早期胃癌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
| 1.2 早期胃癌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 1.3 HP感染情况 |
| 1.4 EGC患者内镜下病灶特征 |
| 1.5 术后病理结果 |
| 1.6 ESD手术切除方式 |
| 1.7 ES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 1.8 ESD术后追加治疗情况 |
| 2.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EGC患者资料分析 |
| 2.1 两组EGC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 2.2 两组EGC患者伴有HP感染情况分析 |
| 2.3 两组EGC患者内镜下病灶情况分析 |
| 2.4 两组ESD患者手术切除方式分析 |
| 2.5 两组ESD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分析 |
| 2.6 两组ESD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 2.7 两组ESD患者术后措施分析 |
| 3.经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1 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
| 3.2 Cox多因素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影响因素 |
| 4.EGC患者的生存率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附图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脉管浸润的发生基础与检测方法进展 |
| 2.1 背景 |
| 2.2 发生脉管浸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 2.2.1 血管生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
| 2.2.2 淋巴管生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
| 2.2.3 黏附性因子与脉管浸润发生的关系 |
| 2.2.4 降解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分子 |
| 2.3 脉管浸润的临床检测方法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病例的收集 |
| 3.2 病例纳入标准 |
| 3.3 病例排除标准 |
| 3.4 观察指标 |
| 3.5 外科手术原则 |
| 3.6 组织病理学评估 |
| 3.7 复发定义 |
| 3.8 研究方法 |
| 3.8.1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 3.8.2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8.3 脉管浸润对各TNM分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3.8.4 脉管浸润对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3.8.5 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及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3.9 随访方案 |
| 3.10 统计学方法 |
| 第4章 结果 |
| 4.1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分析 |
| 4.2 胃癌患者脉管浸润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 4.3 胃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
| 4.4 脉管浸润对各TNM分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4.5 脉管浸润对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4.6 脉管浸润对淋巴结转移阴性及阳性胃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影响 |
| 第5章 讨论 |
| 5.1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 |
| 5.2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胃癌组织分化类型的关系 |
| 5.3 脉管浸润的发生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 5.4 脉管浸润的发生和肿瘤大小的关系 |
| 5.5 脉管浸润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 5.6 脉管浸润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 |
| 5.7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 2.1.2 纳入标准 |
| 2.1.3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 2.3 研究资料分类标准 |
| 2.4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胃印戒细胞癌分布特征 |
| 3.2 胃印戒细胞癌病理特征 |
| 3.3 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 3.4 胃印戒细胞癌生存预后分析 |
| 3.5 胃印戒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胃印戒细胞癌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胃癌显着突变基因分析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表型、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 中文摘要1 |
| ABSTRACT1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早期胃癌微创治疗方式的探索 |
| 第一章 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补救手术的临床分析 |
| 中文摘要2 |
| ABSTRACT2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手术或密切随访的对比性研究 |
| 中文摘要3 |
| ABSTRACT3 |
| 前言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 文献综述 胃癌分子分型及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 贲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二 贲门腺癌中VEGF、P53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三 综合讨论 |
| 四 结论 |
| 附表、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胃癌术后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Ki67 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
|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
| 1.5 研究对象随访 |
| 1.6 统计学方法 |
| 二 结果 |
|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特点 |
| 2.2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 2.3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 2.4 Ki67 不同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 |
| 2.5 Ki67 与患者化疗的关系 |
| 2.5.1 Ki67 不同的患者化疗的预后差异 |
| 2.5.2 年龄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
| 2.5.3 TNM分期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
| 2.5.4 浸润深度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
| 2.5.5 淋巴结转移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
| 2.5.6 分化程度与Ki67 和化疗的关系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第二章 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
|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
| 1.5 研究对象 |
| 1.6 统计学方法 |
| 二 结果 |
|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线特点 |
| 2.2 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 2.3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 2.4 微卫星状态不同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 |
| 2.5 微卫星状态与患者化疗的关系 |
| 2.5.1 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2.5.2 TNM分期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2.5.3 浸润深度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2.5.4 淋巴结转移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2.5.5 分化程度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2.5.6 年龄与微卫星状态和化疗的关系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第三章 Ki67 和微卫星状态对胃癌患者化疗和预后的影响 |
| 一 临床资料和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纳入研究的因素 |
| 1.5 研究对象 |
| 1.6 统计学方法 |
| 二 结果 |
| 2.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 |
| 2.2 MSS和Ki67 与化疗的关系 |
| 2.2.1 MSS和Ki67 与未化疗 |
| 2.2.2 MSS和Ki67 与化疗 |
| 2.3 MSI和Ki67 与化疗的关系 |
| 2.4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 2.4.1 构建OS预测模型列线图 |
| 2.4.2 检验OS预测模型效能 |
| 三 讨论 |
| 四 结论 |
| 小结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胃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一般资料及相关定义 |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2.3 随访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青年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