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推高黄汤对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退高黄汤对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谚语[1](2019)在《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本实验,研究保肝汤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揭示保肝汤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雄性SPF级昆明种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护肝片组、保肝汤高剂量组、保肝汤中剂量组、保肝汤低剂量组,每组14只,共8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在实验第1、3、10、16、22、25、28d腹腔注射以植物油配置的0.5%CCl4溶液(0.1mL·10g-1)。于造模后第10d开始灌胃,其中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0.1mL·10g-1)灌胃,护肝片组(0.5g·kg-1)及保肝汤高剂量组(32g·kg-1)、保肝汤中剂量组(16g·kg-1)、保肝汤低剂量组(8g·kg-1)分别灌服相应药物,每日一次。实验第30d,给药后2h,取材,检测指标。观察肝脏大体情况、肝组织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ALT、AST、MDA、SOD活性,ELISA法检测LPS、CD14蛋白活性,QPCR法检测Raf-1、ERK-1、PPAR-αmRNA表达。采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结果: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大体情况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小鼠肝表面不光滑,可见不均匀结节,边缘钝圆,厚薄不一。1.2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变形明显,肝细胞的排列层次紊乱,肝细胞肿胀,界限不清晰,细胞核变大,有的部位核仁消失,并见多处灶状坏死,造模成功。1.3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及AST/ALT的影响1.3.1对小鼠血清AL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L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1.3.2对小鼠血清AST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的AST和正常组小鼠比较明显升高(P<0.05)。保肝汤中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1.3.3对小鼠AST/ALT比值的影响:模型组小鼠AST/ALT值比正常组稍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各剂量组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机制指标的影响2.1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2.1.1对小鼠血清MD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MDA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剂量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2.1.2对小鼠血清SOD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OD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保肝汤高、中、低剂量组SOD值均显着升高(P<0.05)。保肝汤不同剂量组组间比较,保肝汤中、低剂量组明显高于保肝汤高剂量组(P<0.05);保肝汤中、低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2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LPS、CD14的影响2.2.1对小鼠肝组织LPS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LPS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2.2对小鼠肝组织CD14的影响: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CD14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中剂量组低于高、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保肝汤对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组织Raf-1、ERK-1、PPAR-amRNA的影响2.3.1对小鼠肝组织Raf-1 m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Raf-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中、低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3.2对小鼠肝组织ERK-1 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ERK-1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低剂量组明显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2.3.3对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的影响:模型组小鼠肝组织PPAR-αmRNA表达与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保肝汤高剂量组显着高于中、低剂量组(P<0.05);保肝汤低剂量组显着低于高、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汤能降低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游离脂肪酸氧化,对CCl4诱导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2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与调控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有关。3保肝汤的保肝作用以中、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理想。其中,保肝汤中剂量降低血清转氨酶、抑制自由基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效果最佳;保肝汤高剂量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表达最为理想。

曾惠芬,戴卫波,欧焕娇[2](2019)在《素馨护肝方对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素馨护肝方对胆汁淤积型大鼠T-BIL、D-BIL、I-BIL、TBA含量的影响,探讨该复方防治肝内胆汁瘀积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熊去氧胆酸组、素馨护肝方组,每组10只,分笼饲养于屏障级动物环境,自由饮水。给药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4 d。实验第5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一次性灌胃ANIT橄榄油,灌胃前12 h禁食不禁水,正常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橄榄油。造模4 h后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造模后给予相应药或水连续3 d,最后一次药后1 h麻醉取样后处死动物,各动物处死前禁食不禁水12 h。空腹取血,收集肝脏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T-BIL、D-BIL、I-BIL、TB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素馨护肝方组血清T-BIL、D-BIL、I-BIL、TBA均显着降低(P<0.01)。HE染色显示,素馨护肝方组减少炎性细胞浸润范围和纤维细胞增生程度。结论:素馨护肝方能明显抑制肝内胆汁瘀积大鼠血清T-BIL、D-BIL、I-BIL、TBA水平,从而减轻肝细胞的损伤,这可能是其防治肝内胆汁瘀积的重要机制之一。

于瀚[3](2019)在《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整理分析“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从褪黑素角度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生物学机制。方法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黄帝内经》、《难经》,探索“治未病”之内涵;其次,基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相关原文,分析《金匮要略》“治未病”的理论基础;最后,梳理“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总结《金匮要略》“治未病”的应用规律。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采用药理学实验研究方法,首先,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基于肝郁大鼠模型,从肝功能生化、组织病理学观察、5h D-木糖排泄率等方面,观察肝病模型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客观证据。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体现“当先实脾”的治疗方法,观察不同干预方式上述指标的变化,寻求“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客观证据。其次,检测血清褪黑素含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关系。⒉基于《素问》“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的论述,选择与脾风临床表现相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作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研究对象,以褪黑素为研究视角,应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WES、RT-PCR检测技术,从代谢组学分析和抗氧化应激机制两方面探索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机制,进而诠释“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一《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⒈对《黄帝内经》、《难经》关于“治未病”之原文进行分析,得出:“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难经》,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⑴养生保全,未病先防;⑵防微杜渐,先病而治;⑶即病知传,先变而治。⒉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治未病”的内涵进行解读,得出本篇论“治未病”的三个特点:(1)以“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为例,强调“养慎”在未病先防中的重要性;(2)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为例,论述先病而治的具体方法;(3)分别以肝实证和肝虚证为例,从实证和虚证两方面阐释本脏有病,兼顾他脏的已病防传原则。⒊对“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得出“治未病”在仲景诊疗杂病中的应用规律:(1)养生保全,未病先防,依据病者体质之别,所感疾病之异,分别采取避风、慎火、和胃及服药调养等不同的调摄方法,内养外慎,以求无病,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后“有微汗,避风”等;(2)防微杜渐,先病而治,不论疾病缓急之别,均宜及早治疗,以求除病于“始萌”,如仲景论肺痈“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等;(3)即病知传,先变而治,依据病者津液之虚、中气之弱,常于治疗他病之时顾护津液并兼补中脏;依据病邪之实,所传之虚,通过准确判断疾病之将传,并予先行调补,以求治病于未传,厚朴麻黄汤、薯蓣丸、甘麦大枣汤等皆属此类。二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⒈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肝郁大鼠模型,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疏肝方、健脾方、疏肝健脾方)先后给药的方式,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存在的客观性。首先,肝郁大鼠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等一系列肝郁证候表现的基础上,尚存在大便稀溏、倦怠嗜卧的脾虚证候;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显着升高,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知肝传脾”客观存在。其次,“当先实脾”可显着减轻肝郁大鼠行为和情绪的异常状态,显着降低肝郁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DBIL含量,显着改善肝郁大鼠的肝组织损伤,并显着提高肝郁大鼠尿液5h D-木糖排泄率,其疗效优于单纯疏肝、单纯健脾及疏肝健脾之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再次,“知肝传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降低,“当先实脾”—血清褪黑素含量显着升高,褪黑素含量的变化与“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显着相关性。因此,本研究选择褪黑素作为研究视角,开展“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⒉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⑴“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褪黑素对氨基酸代谢、谷胱甘肽合成的调控作用相关以褪黑素为切入点,选择淤胆型肝炎模型,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讨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及其中存在的差异代谢途径,解读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高剂量褪黑素可显着降低淤胆型肝炎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ALP、GGT含量,显着改善淤胆型肝炎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淤胆型肝炎大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8条代谢途径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1.ABC transporters(ABC转运蛋白合成途径);2.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途径);3.Metabolic pathways(生物化学代谢总途径);4.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精氨酸/脯氨酸代谢途径);5.Phenylalanine metabolism(苯丙氨酸代谢途径);6.Aminoacyl-tRNA biosynthesis(氨酰-tRNA合成途径);7.Tryptophan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途径);8.Cysteine and methionine metabolism(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途径)。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表明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干预作用涉及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及脂类的代谢途径,外来化合物的降解途径,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以及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过程;(3)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62个差异代谢物在三组样本对比中具有显着差异,结合KEGG通路富集结果分析,7个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存在于上述8条代谢途径中:5-氨基戊酸,5-甲氧色胺,L-色氨酸,苏氨酸,谷胱甘肽,L-蛋氨酸及吲哚乳酸,以上7个差异代谢物被识别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对临床淤胆型肝炎的诊断、评价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KEGG通路富集结果及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褪黑素对肝病的治疗作用与氨基酸代谢及谷胱甘肽合成密切相关,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褪黑素对肝病的干预机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⑵褪黑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为“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以谷胱甘肽为切入点,采用WES、RT-PCR检测技术,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抗氧化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褪黑素可显着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GSH含量,降低NO、MDA含量,抗氧化作用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重要作用之一;(2)褪黑素可有效提高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GCLM蛋白、GCLC mRNA及Akt mRNA的表达量,对GSH合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扰动可能为褪黑素干预淤胆型肝炎的抗氧化应激机制之一;(3)褪黑素对淤胆型肝炎大鼠肝组织中NADPH蛋白/mRNA表达无显着干预作用,未对GSH还原动态造成扰动,褪黑素对Nrf2蛋白/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不显着。结论⑴《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治未病”贯穿于《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诊疗过程,仲景在“治未病”的指导下,不仅在方药上进行精妙的配伍,还在调护手段、煎服方法以及剂型选择、饮食作息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配合,顺应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势利导,无伤其和,最终达到未病先防、先病而治、先变而治的目的。⑵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1)“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存在,且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具有显着相关性,褪黑素为探讨“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视角之一。(2)褪黑素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大鼠生物氨基酸、能量、碳水化合物、外来化合物及脂类代谢途径的异常状态,并影响了甘氨酸三甲胺内盐/脯氨酸、谷胱甘肽、α-葡糖糖苷的转运动态及氨酰-tRNA的合成过程,其中尤以对氨基酸代谢途径的扰动最为显着。(3)褪黑素可提高谷胱甘肽合成酶表达,促进谷胱甘肽合成,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显着改善了淤胆型肝炎的氧化应激干扰状态。(4)“当先实脾”通过调控血清褪黑素含量,改善生物氨基酸代谢,促进谷胱甘肽合成,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对肝病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上生物过程部分诠释了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内涵。

许宗颖[4](2019)在《《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均紧密围绕仲景“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思想,文献综述整理仲景治黄特点,理论研究对猪膏发煎进行分析,实验部分结合两者,从“瘀”入手,选择肝脏微循环障碍为切入点,复制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提供“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生物学依据。文献综述分整理《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于黄疸的相关论述,从将黄疸症候按六经辨治,并收集整理经方治疗黄疸的现代临床研究成果。理论研究分为《金匮要略》猪膏发煎应用分析、猪膏发煎应用分析及古代医家对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相关论述这三个部分。《金匮要略》中猪膏发煎为治疗黄疸和阴吹的方剂,通过各类验案可以发现此方可治气血不利、津枯体虚、肠燥闭结所引发的多种疾病。实验研究部分,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为例,从肝脏微循环的角度探讨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生物学机制。第一部分《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证据目的:观察猪膏发煎及猪膏对α-荼基异硫氰酸盐(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分为4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20只,猪膏发煎组10只,猪膏组10只,以2%ANIT橄榄油溶液灌胃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灌以等量橄榄油,造模后48h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每日两次,持续7天,模型组和正常组予以等量蒸馏水。第9天取材,取肝组织按照常规HE染色,进行病理观察,检测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等肝功能指标。用代谢笼法收集大鼠24h尿量。造模48h后随机选取10只模型组大鼠进行血清生化检测检验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大鼠血清生化检测造模48h后,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DBIL、IBIL、ALP、GGT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0.05),提示造模成功。在未使用药物干预的情况下,模型组大鼠造模后48h和7天血清ALT、AST、TBIL、DBIL、IBIL、ALP、GGT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5)。造模后第7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9d)大鼠血清TBIL、DBIL、IBIL、ALP、GGT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9d)比较,猪膏发煎组大鼠血清生化DBIL、IBIL、GGT、ALP水平降低(P<0.05),猪膏组大鼠血清生化DBIL、IBIL、ALP水平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猪膏发煎组及猪膏组大鼠血清TG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观察光镜下,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排列整齐,核圆居中,无明显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不清,管区之间呈桥结状连接发生区域坏死,肝索细胞排列疏松,形态消失,界限不明,肝细胞肿胀明显,并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肝细胞核明显偏位。与模型组相比,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减轻,伴有少量炎性浸润。各组大鼠24h尿量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4h尿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猪膏组大鼠24h尿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从本实验结果来看,猪膏发煎能够改善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模型肝功能及胆红素代谢。猪膏不光为乱发的溶剂,对ANIT诱导黄疸模型大鼠具有干预作用。第二部分《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生物学机制目的:基于“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理论,从肝脏微循环角度探讨猪膏发煎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增设猪膏组及UCDA组,每组各10只SD雄性大鼠。造模、给药方法、同第一部分。用血液粘度仪测定血浆粘度、低切变率、中切变率和高切变率,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测定PT、APTT、TT、FIB,微板法测定血清NO,ELISA法检测血清ET,RT-PCR检测肝组织中iNOS、ET-1 mRNA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猪膏发煎组大鼠全血中切变率、高切变率降低(P<0.05),猪膏组大鼠全血高切变率降低(P<0.05),UCDA组全血低切变率、中切变率、高切变率均降低(P<0.05)。各组大鼠凝血功能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T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缩短(P>0.05),TT延长(P>0.05),FIB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P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缩短(P>0.05),FIB含量减少(P>0.05)。各组大鼠血清NO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显着升高(P<0.05)。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及UCDA大鼠血清NO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血清ET-1含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显着升高(P<0.05),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和UCDA组大鼠血清ET-1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各组大鼠肝脏组织NO mRNA及ET mRNA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ET-1mRNA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及UCDA组大鼠肝脏组织ET-1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大鼠下调(P<0.01),猪膏发煎组、猪膏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 mRNA表达较模型组大鼠下调,UCDA组大鼠肝脏组织iNOS mRNA表达较模型组无明显上下调关系。结论:猪膏发煎对ANIT诱导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鼠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降低ET-1、NO水平有关,改善肝脏微循环功能,体现仲景所言“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连雅君[5](2018)在《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课题通过大鼠胆总管结扎术(CBDL)复制胆汁淤积性肝炎重症模型,观察该法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造成的肝损伤特点,通过对药物疗效作用机理研究,结合体征观察与现代指标检测,探讨清开灵注射液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对相应证候的干预作用,及抗炎、抗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的影响。方法(1)雄性SD大鼠,SPF级,35只,体质量250-270g,应用手术方式制备CBDL模型,手术方法为游离胆总管并双重结扎后于节间切断,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CBDL模型组(模型组),以上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熊去氧胆酸UDCA阳性治疗组(UDCA组),造模同时以78mg/kg剂量灌胃给药,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组(清开灵组),造模同时以3mL/k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两周干预时间。干预给药同时对胆汁淤积型肝炎大鼠各组进行两周证候观察,分别采集基本体征信息并记录(有则记1,无则记0);进行每周一次基本体重、饮水量、饮食量、基础体温、耳微血流的采集;取材前对舌象,爪象进行采集。(2)对实验过程中采集望诊信息表运用聚类分析法、决策树算法对模型特征进行归纳,对采集到的大鼠舌象、爪象进行RGB数字量化图像分析统计处理。(3)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TUNEL凋亡染色相关病理检测。(4)对大鼠肝组织进行羟脯氨酸含量(Hyp)、肝脏指数的测定。(5)对大鼠血清指标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GT(Y谷氨酰转肽酶)、TBIL(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间接胆红素)进行检测。(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大鼠肝脏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炎症因子 TNF-α、IL-6、IL-1β、NLRP3。(7)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等指标,检测清开灵注射液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起到治疗作用。结果(1)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其肝脏功能指标ALT、AST、GGT明显升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血清中ALT,AST,GGT的指标偏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升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指数降低(P<0.001);肝脏中羟脯氨酸含量升高(P<0.05),清开灵组大鼠肝脏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清开灵组大鼠纤维间隔内胆小管增生,细胞间质轻微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MASSON染色提示清开灵组汇管区及纤维间隔内胆小管增生处胶原纤维蓝增多,但未完全分割肝脏实质细胞,未形成明显纤维桥接。(2)模型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与正常组大鼠血清相比TNF-α、IL-6含量增高(P<0.001);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6、IL-1β、NLRP3含量明显比正常组含量增多(P<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6、IL-Iβ、NLRP3含量明显比模型组大鼠含量降低(P<0.05);清开灵组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6、IL-1β含量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指标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清开灵组大鼠肝脏组织中的GRP78、Caspase-12、NLRP3、SLC10A1指标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1);凋亡染色结果提示清开灵组肝脏组织中凋亡细胞量介于模型组与UDCA治疗组之间。(3)体征采集结合量化指标观察到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表现为身热,口渴不甚,烦躁,鼻衄,多怒撕咬,小便色深黄,舌质偏红等症状;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体重减轻(P<0.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体温偏高(P<0.05),清开灵组比模型组体温降低(P<0.00);模型组大鼠的耳廓微血流流速增高,清开灵组比模型组耳廓微血流流速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比正常组大鼠舌象R/(R+G+B)值明显偏高(P<0.001),清开灵组大鼠比模型组大鼠舌像Red值偏低(P<0.01);模型组大鼠爪象比正常组R/(R+G+B)值明显偏高(P<0.001),清开灵组比正常组Red值偏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血流变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均比正常组的全血粘度数值偏高(P<0.05),清开灵组比正常组的全血流粘度中切、高切均偏低(p<0.05);模型组体征特征为消瘦、多怒撕咬、步态不稳、毛少光泽、毛枯黄、眼神暗淡无神、耳色红、鼻孔血痕、唇色暗红、小便色黄、量少、爪色红。结论(1)CBDL手术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胆汁淤积性肝炎肝损伤疾病特点,清开灵注射液可以较好保护胆汁淤积性肝炎造成的肝损伤,但对胆汁淤积性肝炎的肝纤维化进程可能无法逆转。(2)胆汁淤积性肝炎损伤后引起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同时诱导了内质网应激反应;清开灵注射液可以通过抗炎途径、抗内质网应激途径治疗CBDL诱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炎,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钠依赖性胆汁酸盐地吸收而缓解胆汁淤积的进程。(3)胆汁淤积性肝炎重症模型,运用体征采集结合多种量化指标验证法,结果发现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符合热毒血瘀证的特点,清开灵注射液对该证候有干预作用。

荀蕾[6](2016)在《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外湿+内湿+药物”建立病证结合模型,观察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对药效学指标(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肝组织病理改变)变化的影响以及对药物作用机制指标(Na+-H+交换体、NTCP、BSEP)表达的影响,探讨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结合临床试验,评价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0只。治疗组采用疸清颗粒,阳性药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2.分组方法:将6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颗粒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各10只。3.造模方法:外湿+内湿+药物在长夏湿热季节将50只大鼠放于湿热造模箱内,喂饲葡萄糖和猪油脂混合液21天,之后一次性注射ANIT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4.药物干预方法: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按1.62g/kg灌胃,疸清颗粒高剂量组按6.48g/k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及模型2组均给予生理盐水按10ml/kg灌胃,连续7天,每日1次。5.观察指标5.1大鼠的一般情况5.2药效学指标观测ALT、AST、ALP、TBIL、DBIL、TBA、胆汁流量及流速、胆汁成分分析、LP-X及肝组织病理改变。5.3药物作用机制指标观测大鼠肝组织中Na+-H+交换体、NTCP、BSEP的m RNA表达水平。临床部分:1.分组将已纳入的符合诊断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谷胱甘肽1.2克静脉滴注,腺苷蛋氨酸1.0克静脉滴注,并口服熊去氧胆酸片,2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静脉滴注用药的基础上,口服疸清颗粒,6g/次,3次/d。3.观测项目3.1患者的一般项目3.2疗效性观测项目(1)填写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2)血清ALT、ALP、GGT、5’-NT、TBIL、DBIL、TBA及CHOL的检测。3.3机制性观测项目(1)炎症因子检测,包括TNF-α,IL-1及IL-6;(2)氧化应激指标检测,包括SOD和MDA。3.4安全性观测项目结果:实验部分:1.大鼠的一般情况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正常进食进水,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体重逐渐增加,尿色淡黄。湿热造模箱内的大鼠于第7天出现毛发无光泽,耳背及尾部皮肤略显黄色,食欲下降,尿液深黄色,大便溏,精神不振,少动,易激惹。ANIT灌胃后半天大鼠出现食欲不振,进食进水量均明显下降,精神萎靡。实验过程中发现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及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天后,大鼠的食欲、精神状态开始有所好转,且大鼠的各项状态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好转,但茵栀黄组大鼠多持续稀溏便,而疸清颗粒组大鼠大便可恢复正常。2.对大鼠生化学的影响模型1组、模型2组与其余4组比较,各项肝酶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以降低肝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及茵栀黄组TBIL、DBIL、TBA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茵栀黄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可以明显降低大鼠的TBIL、DBIL、TBA指标,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3.对大鼠胆汁流量、流速及胆汁成分的影响与其余4组比较,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胆汁流量、流速均显着下降(P<0.05),并且两模型组间比较各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的其余4组组间比较,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提高胆汁的流量及流速,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及流速,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其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与其余4组相比,模型1组、模型2组的LEC、TC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TBIL、TBA浓度显着升高(P<0.05),并且两模型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除模型组外其余4组组间比较各指标,也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大鼠通过自身修复,并不能改善胆汁成分,需早期药物干预。疸清颗粒可以改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成分,并使其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4.对大鼠LP-X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血清中LP-X有所升高,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升高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升高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茵栀黄组、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及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降低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LP-X含量,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与茵栀黄组一致。5.对大鼠Na+-H+交换体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5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有所降低,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Na+-H+交换体的表达又显着高于茵栀黄组(P<0.05),但高低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疸清颗粒可以提高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Na+-H+交换体m RNA的表达,但未能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优于茵栀黄组。6.对大鼠NTC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NTC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2组和茵栀黄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疸清颗粒低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茵栀黄颗粒对NTCP的表达影响不大,而疸清颗粒不仅可以提高NTC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及茵栀黄组。7.对大鼠BSEP m RNA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外,模型1组、模型2组、茵栀黄组,疸清颗粒低剂量组BSEP m RNA的表达均有所下降,差异显着(P<0.05),但茵栀黄组与疸清颗粒低剂量组降低程度不及模型1组和模型2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模型2组降低程度也不及模型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疸清颗粒低剂量组与茵栀黄组表达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他们的表达均低于疸清颗粒高剂量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疸清颗粒不仅可以升高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BSEP m RNA的表达含量,且高剂量组可以使其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茵栀黄组。8.对大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光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呈放射状有序排列,肝小叶结构清晰完整,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模型1组及模型2组可见肝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大,并可见脂肪细胞和炎性细胞。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肝细胞组织结构、形态与模型组比较恢复较好,肝细胞水肿减轻,脂肪细胞基本消失,可见小叶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肝血窦、中央静脉比较规则、内皮细胞较正常。电镜下表现:空白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较大,可见核仁,线粒体呈圆形或长杵状且嵴发达清晰,毛细胆管内有丰富的微绒毛。模型1组及模型2组细胞核边聚且核较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断裂而呈空泡样变,毛细胆管略扩张且管内微绒毛减少。茵栀黄颗粒组及疸清颗粒高低剂量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细胞质溶解,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收缩。临床部分:1.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2.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3.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尤其在改善部分中医症状方面(胁肋疼痛、口干而苦、脘闷腹胀、皮肤瘙痒、烦躁易怒、小便黄及大便稀溏)疗效更显着。4.在降低肝酶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一致。5.在降低胆红素、胆汁酸及CHOL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6.在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方面,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结论:1.疸清颗粒在改善大鼠大便性状及降低TBIL、DBIL、TBA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茵栀黄颗粒。在改善大鼠的一般情况,降低大鼠ALT、AST、ALP,提高胆汁流量及流速、改善胆汁成分及肝组织损害方面与茵栀黄疗效一致。疸清颗粒是通过上调Na+-H+交换体、NTCP、BSEP m RNA的表达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疗效优于茵栀黄颗粒。2.疸清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在提高中医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部分中医症状,降低TBIL、TBA及CHOL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两组在疾病疗效及降低ALT、ALP、GGT、5’-NT方面疗效显着但无差异。疸清颗粒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及抑制氧化应激这一机制来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何贵坤[7](2015)在《广金钱草提取物调控胆固醇/胆汁酸代谢转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汁淤积,顾名思义就是指胆汁不能正常排泄,淤积于体内而引起一系列病变综合体征的疾病,并伴有如:黄疸、皮肤瘙痒、糖代谢和脂代谢不正常等相关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因多种多样,只要在胆汁生成或者排泄的时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胆汁淤积。胆石症,主要是指胆汁排泄管道或者储存胆汁的胆囊里出现了像细砂一样的东西,发病时临床多见腹痛和胆道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症。上述两种疾病均是由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障碍引起的一类肝胆系统疾病;岭南为主要发病区,在中年人、老年人及孕妇常见这两种疾病;随着现在饮食结构改变,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多,而临床用药单一,缺乏系统全面的治疗药物,因此,开发利用新药刻不容缓。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eck)Merr]为豆科植物,具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的功效;常用于黄疸尿赤和尿路结石等症状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广金钱草具有:(1)抗泌尿系统结石,(2)抗炎,(3)利胆,(4)利尿等药理作用。市场上以广金钱草作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有石淋通、消炎利胆片和消石片等。“现代缪永祺谓两广地区金钱草为广金钱草,并认为广金钱草在治疗膀胱结石,胆囊结石成效显着”。故以广金钱草为药物基础,研究其在胆石症、胆汁淤积等疾病中发挥的临床药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基于肝脏基因及蛋白表达调节胆汁酸/胆固醇代谢及转运机制阐述广金钱草’保肝利胆’的分子作用机制及科学内涵方法:1、广金钱草的药效部位的筛选广金钱草粗粉5kg(过20目筛),分别用20倍量60%乙醇;超声提取2次,每次90min,合并2次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得醇提取物,再分别用3倍量的乙酸乙酯、正丁醇各萃取5次。浓缩各部位后置于水浴锅上挥干有机溶剂,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正丁醉层浸膏:用0.5%CMC-Na(称取5.0g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超纯水定容至1L,混匀)混悬萃取物。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①正常对照组,②模型组,③乙酸乙酯萃取物组(1.02g·kg-1),④正丁醇萃取物组(2.06g·kg-1):⑤广金钱草水煎液组(3.6g生药·kg-1),⑥阳性对照组(熊去氧胆酸UDCA、剂量 100mg ·kg-1)每组分别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第五天灌胃给予a-奈异硫氰酸酯(ANIT,80mg ·kg-1)造模,第七天早晨给最后一次药,30min后,处理大鼠,观察胆汁流量;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的变化情况。经实验结果数据统计分析,确定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为有效部位。2、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40只小鼠(雌雄各半)平均体质量18~22 g,以动物能耐受的最大浓度31.25g·ml1(相当于生药量)、最大体积(0.04mL·g-1)一日内连续灌服广金钱草正丁醇提取物2次,每次时间间隔8h,连续观察14d。3、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不同剂量对胆汁淤积大鼠胆汁流量、基因及蛋白表达量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①正丁醇萃取物组高剂量组,②正丁醇萃取物中剂量组,③正丁醇萃取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正丁醇萃取物;④阳性对照药组(UDCA)灌胃给予UDCA(100mg·kg-1);⑤广金钱草水煎液组灌胃给予广金钱草水提物(3.6g生药· kg-1,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的6倍);⑥正常对照组和⑦模型组分别灌胃给予等体积0.5%CMC-Na。末次给药30min,腹腔注射25%乌来糖(0.4mL·100g-1)麻醉大鼠,进行胆小管插管手术,收集胆汁,收集胆汁后腹主动脉抽取全身血,剪取肝脏、回肠和肾脏组织。计算胆汁体积,检测血清中肝功能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Y-谷氨酰转肽酶(Y-GT)、一氧化氮(NO)、总胆汁酸(TBA)、环磷酸腺苷(cAMP)、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谷胱甘肽(GS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胆汁中TBA、GSH 水平;用 RT-PCR、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肝脏 FXRmRNA、BsepmRNA、MRP2mRNA的基因表达量及相应蛋白表达量;观察肝、回肠和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4、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部位高中低剂量抗胆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将10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7组。①正常对照组,②模型组,③熊脱氧胆酸(ursodoxycholic acid,UCDA)对照组,④广金钱草水煎液组,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⑤高、⑥中、⑦低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药同时给予高胆固醇膳食(高胆固醇膳食配方为普通饲料中加入15%的脂肪、2%胆固醇和0.5%胆酸),8周后,处理所有小鼠,观察成石情况及检测小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古醇LDL-C,胆固醇TC,胆汁酸TB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胆汁中胆固醇饱和指数CSI的变化;分别利用RT-PCR及化学方法检测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 R)、胆固醇载体蛋白(Scp2)mRNA和回肠胆固醇吸收蛋白Niemann-Pick Cl Like 1(NPC1L1)mRNA水平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应基因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胆汁流量显示,正丁醇萃取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点胆汁流量均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正丁醇萃取物组与模型组相比肝功能衡量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0P、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乙酸乙酯萃取物组的胆汁流量及生化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2、一次给予小鼠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后,连续观察7天小鼠无死亡现象,饮食良好、活泼;一天内连续给药2次,连续观察14天,所有小鼠活动正常,无死亡现象。确定其最大耐受剂量相当于成人用量的1400倍;表明广金钱草正丁醇提取物毒性较小。在用药剂量范围内相对较安全。3、与模型组相比较,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能明显增加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的胆汁分泌量,显着降低血清中ALT、AST、ALP、TBA水平而同时升高N0、cAMP、GSH水平;并能显着增加胆汁中TBA水平,降低胆汁中GSIH水平。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能增加肝脏FXRmRNA的表达及蛋白表达,增加BsepmRNA、MRP2mRNA的基因表达量及相应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能减少肝内胆汁淤积的程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肝细胞纤维化,降低胆小管扩增的作用。4、与结石组相比较,广金钱草水煎液及正丁醇萃取物能降低血清中TC、TG、LDL-C的含量,升高TBA、HDL-C的含量;胆囊胆汁CSI明显降低。与结石组相比较,广金钱草水煎液及正丁醇萃取物组增加(LXR)mRNA表达量、降低肝(Scp2)mRNA和回肠(NPC1L1)mRNA水平的作用,同时增加LXR蛋白表达、降低Scp2和NPCIL1蛋白表达的作用。结论:1、广金钱草经提取分离后,其中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抗胆汁淤积的作用。2、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能通过保护肝细胞免受毒性药物损伤,促进胆汁分泌和减少胆汁及其他代谢产物在肝内的蓄积,从而达到其保肝利胆,抗胆汁淤积的作用。3、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能通过上调肝LXR和降低肝SCP2、回肠NPCIL1的表达,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达到其抗固醇结石形成的作用。

雷扬,周爱民,郭涛,谭烨,陶艳艳,刘成海[8](2014)在《一种改良的ANIT急性肝损伤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急性肝损伤改良造模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方法:首先对ANIT传统造模方法改良;再次复制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首次染毒6h后分为模型组、甘草酸二铵组、腺苷蛋氨酸组、痰热清低(0.469生药/kg)、中(0.9715g生药/kg)、高(1.9095g生药/kg),连续尾静脉给药7天,同时设正常组。观察小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病理,试剂盒检测血清肝功能。结果:建立稳定改良的急性肝损伤模型。药效实验中,痰热清注射液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显着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改善肝组织炎症病理,减少坏死面积、炎细胞浸润及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结论:改良造模方法后成功建立适合中药复方筛选的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痰热清于0.9715g生药/kg(中剂量)、1.9095g生药/kg(高剂量)发挥保肝降酶、利胆退黄的保护作用。

方晶[9](2014)在《不同剂量赤芍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细胞膜蛋白NTCP、BSEP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内胆汁淤积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形成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肝胆细胞膜相关转运蛋白表达及功能异常、炎症损伤、氧化应激、肝细胞结构异常等多个方面。其中,肝胆细胞膜相关转运蛋白表达及功能异常是主要发病机制,其他为次要发病机制。中医药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作用,在肝内胆汁淤积治疗方面取得显着疗效。目前有研究发现,肝细胞基底膜的两种胆汁成分摄入系统,包括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多肽(NTCP)、ATP依耐型的胆盐输出泵(BSEP)在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大剂量赤芍可以缓解肝内胆汁淤积。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赤芍对α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细胞膜转运蛋白NTCP、BSEP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赤芍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组织病理的改善,以及对肝细胞膜转运蛋白NTCP、BSEP的影响。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模型+赤芍低剂量组、模型+赤芍中剂量组、模型+赤芍高剂量组,每组各5只。采用ANIT (5ml/kg)一次性灌胃造成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分别予灌胃进行药物干预,具体剂量:赤芍低剂量组(10g/kg)、赤芍中剂量组(20g/kg)、赤芍高剂量组(40g/kg)、UDCA组(40g/kg)。药物干预7天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肝组织病理及肝脏NTCP、BSEP蛋白及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符合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模型的病理改变;(2)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NTCP、BSEP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UDCA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4) UDCA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NTCP、BSEP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上调;(5)赤芍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较模型组改善;(6)赤芍干预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NTCP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上调,不同剂量赤芍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赤芍干预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BSEP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上调,不同剂量赤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 UDCA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NTCP蛋白及mRNA的表达介于赤芍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赤芍中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UDCA组大鼠肝细胞膜转运体BSEP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于赤芍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赤芍可改善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组织病理变化,上调肝细胞NTCP、BSEP的表达,其中不同剂量赤芍组NTCP的上调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剂量赤芍组对BSEP的上调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崔宇[10](2013)在《不同配伍硝石矾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硝石矾石散对于α-荼基异硫氰酸盐(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型大鼠的疗效。材料与方法:采用ANIT诱导制备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7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1-4组,除模型组20只外,其余每组各10只,并选未造模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日一次灌胃给药,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按6ml/kg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西药组按0.1g/kg/d给予思美泰,中药1-4组按2ml/d分别给予火硝加白矾,芒硝加白矾,火硝加绿矾,芒硝加绿矾为主要配伍的硝石矾石散灌胃。给药时间从造模当天开始,48h后处死模型组10只大鼠,留取血清备用。用药7天后处死全部动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LT、AST、ALP),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Na+-K+-ATP酶活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大鼠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Anion Exchanger2)mRNA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⑴肝内胆汁淤积时,SD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造模后48h相比,实验完成时模型组血清TBIL、DBIL、TBA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实验完成时,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中药1-4组大鼠血清TBIL、DBIL、TBA水平显着降低(P<0.01),中药1组(火硝、白矾组)大鼠血清TBIL、DBIL、TBA水平与西药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中药2组(火硝、绿矾组)、中药3组(芒硝、白矾组)、中药4组(芒硝、绿矾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药组、中药1-4组ALT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2-4组ALP活性无显着差异(P>0.05),中药1组ALP活性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各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⑵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治疗1-4组Na+-K+-ATP酶活性显着升高(P<0.01),中药1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1组与中药2-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肝内胆汁淤积时,模型组AE2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1-4组均可增加其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中药1组与西药组及中药2-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治疗组AE2mRNA的表达量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⑷光镜下可见模型组肝小叶结构不完整、轮廓不清、有散在的点状坏死;胆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管腔宽大;汇管区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西药组肝小叶结构比较完整,仅个别肝细胞呈空泡样变性。与中药2-4组相比,中药1组(火硝白矾组)肝小叶结构更加完整,小叶间胆管大致正常,汇管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较轻。⑸电镜下可见模型组细胞质内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嵴断裂,呈空泡样变;滑面内质网变化不明显,糖原较多,高尔基体肥大;细胞核边聚,且核较大,核内异染色质增多;肝血窦处可见Kupffer细胞,呈不规则形,胞质内有大量的溶酶体和线粒体;肝细胞内部分细胞器溶解;毛细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毛细胆管内微绒毛减少,胆管周围的致密带或外质层增宽。西药组细胞质溶解,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收缩,滑面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增多。中药1-4组中,中药1组(火硝白矾组)肝细胞结构最接近正常,细胞器较丰富,有大量的糖原颗粒。结论:以火硝、白矾为主要配伍的硝石矾石散能改善肝内胆汁淤积时异常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加AE2mRNA的表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毛细胆管扩张,对于ANIT所致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有显着的治疗作用。

二、退高黄汤对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退高黄汤对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素馨护肝方对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药
        1.1.2 仪器
        1.1.3 动物
    1.2 方法
        1.2.1 药物的制备
        1.2.1. 1 素馨护肝方煎剂制备
        1.2.1. 2 阳性药制备
        1.2.1. 3 造模剂制备
        1.2.2 分组与给药
        1.2.3 造模方法
        1.2.4 样品采集与检测
        1.2.4. 1 血清检测
        1.2.4. 2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2.2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3 讨论

(3)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前言
上篇 《金匮要略》“治未病”应用分析
    第一章 《黄帝内经》《难经》“治未病”的提出
    第二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治未病”探析
    第三章 “治未病”在《金匮要略》杂病诊疗中的应用
    第四章 小结
下篇 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第一章 基于肝郁大鼠模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分组用药与取材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观察
        2.2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客观证据
        2.3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与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
        3 讨论
    第二章 褪黑素视角下的“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GC-MS代谢组学分析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肝功能生化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多元统计分析
        2.4 差异代谢物筛选
        2.5 KEGG代谢通路富集
        2.6 氨基酸代谢相关潜在生物标记物筛选
        3 讨论
        3.1 实验模型、药效及分析结果评价
        3.2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3.3 潜在生物标记物分析
        3.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GSH合成/还原的褪黑素视角下“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与造模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指标及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肝功能生化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GSH合成/还原动态及磷酸化Akt
        3 讨论
        3.1 NO、MDA、GSH、GCLC、GCLM及 NADPH
        3.2 PI3K/Akt信号通路及Nrf2
        3.3 小结
    第三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仲景治黄思想浅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方在现代黄疽临床治疗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匮要略》中猪膏发煎理论探讨
    1 《金匮要略》猪膏发煎应用分析
    2 猪膏发煎在古今医案中的运用研究
    3 古代医家对猪膏发煎治疗黄疸的相关论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客观证据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生物学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临床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淤胆型肝炎及其炎症、内质网应激相关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清开灵注射液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清开灵对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侯干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清开灵注射液通过抗炎、抗内质网应激途径治疗CBDL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疸清颗粒对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干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疸清颗粒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广金钱草提取物调控胆固醇/胆汁酸代谢转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胆汁淤积的病理机制研究现状
    1.2 胆固醇结石的病理机制研究
    1.3 广金钱草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广金钱草药效部位的筛选及各部位夏佛塔符苷含量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动物
        2.2.2 实验试剂与药物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2.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3.3 分组与给药
        2.3.4 实验动物手术
        2.3.5 各项指标的检测
        2.3.6 各提取部位夏佛塔苷含量的测定
        2.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2.4 结果
        2.4.1 广金钱草对ANIT所致模型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2.4.2 广金钱草对ANIT所致模型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2.4.3 专属性
        2.4.4 线性范围
        2.4.5 样品的测定
    2.5 讨论
第三章 广金钱草药效部位保肝利胆的作用机制
    3.1 背景
    3.2 实验材料
        3.2.1 动物
        3.2.2 实验试剂与药物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3.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3.3.3 急性毒性实验
        3.3.4 药效实验
        3.3.5 RT-PCR检测肝脏FXRmRNA、BsepmRNA、Mrp2mRNA表达
        3.3.6 检测肝脏FXR、Bsep.Mrp2蛋白表达量
        3.3.7 组织形态学观察
        3.3.8 统计学处理方法
    3.4 结果
        3.4.1 广金钱草正丁醇提取物最大耐受剂量
        3.4.2 广金钱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3.4.3 广金钱草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3.4.4 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肝脏FXRmRNA、BsepmRNA、Mrp2mRNA的表达影响
        3.4.5 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肝脏FXR、Bsep和Mrp2蛋白表达影响
        3.4.6 广金钱草正丁醇萃取物对ANIT诱导急性胆汁淤积模型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5 讨论
第四章 广金钱草药效部位抗胆固醇结石形成的药理作用机制
    4.1 背景
    4.2 实验材料
        4.2.1 动物
        4.2.2 药品与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技术路线图
        4.3.2 给药样品的制备
        4.3.3 分组及给药
        4.3.4 检测样品的制备
        4.3.5 小鼠血清及胆汁相关指标的测定
        4.3.6 RT-PCR检测肝脏LXRmRNA、SCP2mRNA和回肠Npc111mRNA表达
        4.3.7 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肝脏LXR、SCP2、Mrp2蛋白表达量
        4.3.8 统计学处理方法
    4.4 结果
        4.4.1 各给药组对小鼠饮食量及体重的变化的影响
        4.4.2 各给药组对小鼠胆囊成石数及胆囊体积容量变化的影响
        4.4.3 各给药组对小鼠胆囊胆汁中胆脂含量和CSI的影响
        4.4.4 各给药组对小鼠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结石溴化钾压片红外光谱检测
        4.4.6 各给药组对肝脏LXRmRNA、SCP2 mRNA和回肠Npc111 mRNA表达的影响
        4.4.7 各给药组对肝脏LXR、SCP2和回肠Npc111蛋门表达量的影响
    4.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8)一种改良的ANIT急性肝损伤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药物
    1.2动物
    1.3试剂
    1.4仪器
    1. 5 方法
        1.5.1模型制备
        1.5.2药效学实验
        1.5.3观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5.4血清肝功能检测
2 结果
    2.1 ANIT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生存情况
    2.2两种染毒模式对ANIT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2.3不同染毒模式对ANIT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2.4痰热清对ANIT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肝功能的影响
    2.5痰热清对ANIT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 讨论

(9)不同剂量赤芍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细胞膜蛋白NTCP、BSE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肝内胆汁淤积的认识
        1.1 病名探讨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辩证论治
        1.5 中西医结合
        1.6 其他疗法
    2 西医学对肝内胆汁淤积的认识
        2.1 肝内胆汁淤积的特征
        2.2 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与治疗机制
        2.3 小结
    3 赤芍的主要药理作用
        3.1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3.2 抗炎作用
        3.3 赤芍对神经系统影响
        3.4 抗氧化作用
        3.5 保肝作用
        3.6 抗肿瘤的作用
        3.7 改善心肌缺血
        3.8 其他作用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分组
        1.4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1.5 干预方式
        1.6 标本采集及保存
    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 病理
        2.2 Westem-bloting具体步骤
        2.3 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具体步骤
    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肝组织病理
    3 Western Blot结果
    4 大鼠肝组织中NTCP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
        4.1 NTCP蛋白表达
        4.2 NTCP mRNA表达
    5 大鼠肝组织中BSEP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
        5.1 BSEP蛋白表达
        5.2 BSEP mRNA表达
第四章 讨论
    1 肝内胆汁淤积模型的建立
    2 胆汁酸代谢
    3 NTCP、BSEP在肝内胆汁淤积形成中的作用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不同配伍硝石矾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退高黄汤对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保肝汤干预慢性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D]. 李谚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素馨护肝方对ANIT诱导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曾惠芬,戴卫波,欧焕娇. 中国医学创新, 2019(15)
  • [3]褪黑素视角下的《金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机制研究[D]. 于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金匮要略》“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的实证研究[D]. 许宗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清开灵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证候干预及肝损伤机制的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疸清颗粒干预湿热证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荀蕾.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7]广金钱草提取物调控胆固醇/胆汁酸代谢转运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何贵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8]一种改良的ANIT急性肝损伤方法及痰热清注射液的保护作用[J]. 雷扬,周爱民,郭涛,谭烨,陶艳艳,刘成海.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4(02)
  • [9]不同剂量赤芍对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肝细胞膜蛋白NTCP、BSEP的影响[D]. 方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不同配伍硝石矾石散对肝内胆汁淤积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D]. 崔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褪黑素论文 胆汁淤积论文 胆汁论文 肝炎症状论文 黄疸性肝炎论文

上一篇:一起零件疲劳损伤事故分析
下一篇:布里斯班会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