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老年硬膜外麻醉相关问题的探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老年硬膜外麻醉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夏姿询[1](2021)在《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价值及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价值及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佳木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研究组实施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观察分析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麻醉指标、生命体征及VAS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见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后30 min MAP、HR、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后30 min 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时、术后6、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使用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效果显着,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其生命体征,减轻疼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

余汶青,王金铃[2](2021)在《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麻醉后,两组的HR及MAP水平均显着低于麻醉前,但实验组的HR及MAP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的MMSE评分均显着低于术前,但实验组的MMSE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小。

刘元[3](2021)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泪囊炎是中老年女性多见的眼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溢泪、溢脓症状,长期如此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易导致各种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泪囊炎症,恢复泪道引流功能。传统的治疗方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虽然疗效肯定,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面部遗留瘢痕等缺点,大多数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基层医院开展困难。随着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慢性泪囊炎的治疗方法也在迅速更新。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将支架经鼻腔植入鼻泪管,以起到扩张阻塞部位、支撑鼻泪管及恢复泪道引流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不留瘢痕,且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临床上使用的鼻泪管支架种类较多,如金属管、硅胶管、聚氨酯支架、硬膜外麻醉导管和各种自制的鼻泪管支架等,但临床疗效报道不一,术后支架脱位、再阻塞等并发症也常有发生。因此,使用一种能与人体生理结构相吻合且术后效果可靠的支架尤为重要。目的:对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和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探讨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在慢性泪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观察组)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鼻泪管植管术(对照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植管成功率、植管耗时、术中疼痛程度、泪点损伤率等,观察术后3月疗效、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拔管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1.临床疗效:入选总病例80例94眼。(1)术后1周:观察组治愈率91.7%(44/48),好转率8.3%(4/48),无效率0;对照组治愈率87.0%(40/46),好转率10.9%(5/46),无效率2.1%(1/46);两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765,P=0.445,P>0.05)。(2)术后1月:观察组治愈率87.5%(42/48),好转率10.4%(5/48),无效率2.1%(1/48);对照组治愈率69.6%(32/46),好转率21.7%(10/46),无效率8.7%(4/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4,P=0.031,P<0.05)。(3)术后3月:观察组治愈率77.1%(37/48),好转率14.6%(7/48),无效率8.3%(4/48);对照组治愈率56.5%(26/46),好转率28.3%(13/46),无效率15.2%(7/4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7,P=0.040,P<0.05)。(4)观察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H=4.734,P=0.091,P>0.05)。(5)对照组术后1周、1月、3月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844,P=0.004,P<0.05)。2.眼表症状改善情况:术前观察组(14.2±2.1分)与对照组(14.3±2.0分)的眼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222,P=0.824,P>0.05)。术后3月观察组(3.4±1.9分)与对照组(5.0±2.3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2,P=0.000,P<0.05)。3.植管成功率:观察组40例48眼和对照组40例46眼均成功植管,总植管成功率100%(94/94)。4.植管耗时:观察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2.0s,对照组的植管耗时中位数为1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P<0.05)。5.术中疼痛程度: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程度中位数均为2.0cm,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Z=-0.165,P=0.869,P>0.05)。6.泪点损伤:观察组泪点损伤率为35.4%(17/48),对照组为45.7%(21/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1.022,P=0.312,P>0.05)。7.拔管困难:观察组拔管困难发生率为10.4%(5/48),对照组为8.7%(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1.000,P>0.05)。其中,观察组断管发生率为6.3%(3/48),对照组为2.2%(1/46);两组断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617,P>0.05)。8.支架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对照组为30.4%(14/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2=2.484,P=0.115,P>0.05)。其中,观察组未出现支架移位或脱出的病例,对照组6眼术后鼻腔内硬膜外麻醉导管移位或脱出,发生率为13.0%(6/46);两组支架移位或脱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2,P<0.05)。结论:1.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更好,短期疗效更稳定。2.与V型硬膜外麻醉导管相比,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植管耗时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可考虑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韩艺伟[4](2021)在《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与单纯吸入麻醉对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动物临床麻醉中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寻求有效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方法及布比卡因的合理使用剂量,以期为在动物临床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将12只健康犬分成三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麻醉方式;B组为低剂量实验组,采用0.25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复合吸入麻醉方式;C组为高剂量实验组,采用0.4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吸入方式。各实验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均为6mg/kg。对照组A在诱导麻醉后,进行吸入麻醉;实验组B、C与对照组A进行同样的吸入麻醉操作,在麻醉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其中B、C组于T2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三组均于T4时进行开腹探查。各实验组均于气管插管后连接监护仪。以术前指标为基础值,分别于麻醉后5、10、15、20、25、30、45、60min、苏醒即刻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麻前指标为基础值,各实验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2h、切皮后6h、术后24h,采取外周静脉血,监测皮质醇(CO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细胞(NE);分别于苏醒即刻、术后1h、术后2h、术后4h,对三组实验犬进行疼痛监测。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实验组麻醉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受到抑制;布比卡因复合麻醉可以有效抑制动物在切皮后、苏醒时循环指标的波动;与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相比,低剂量实验组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2.与对照组,各实验组在切皮后2h、6h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炎性反应;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实验组对术后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的抑制无显着差异。3.不同剂量实验组均可抑制术后疼痛反应;与低剂量实验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延长。结论:1.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更好维持术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稳定。2.等浓度、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均可有效抑制犬术后应激、炎性反应。3.与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比,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高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镇痛时间显着升高。综合结果表明,低剂量布比卡应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小,可在犬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丁凌华[5](2021)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微创手术。目前局部麻醉是PELD主要的麻醉方式,其优势在于患者清醒可以监测神经,但局部麻醉不能充分镇痛,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导致手术实施困难。低浓度的硬膜外麻醉可以在镇痛的同时保留运动功能,同样起到监测神经的作用,但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在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因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9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6例,选择局部麻醉手术,B组42例,选择硬膜外麻醉手术,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前、术中、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和术后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24小时再手术意愿。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出现3例复发,B组出现1例复发,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血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平均VAS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VAS评分A组(5.21±0.53)显着高于B组(2.34±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再手术意愿A组(83.7%)显着低于B组(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和局部麻醉下实施PELD均能取得相似的临床疗效,但硬膜外麻醉较局麻有更好的镇痛的效果,值得推广。

史炯,何平,赵翠党,赵广平,刘亚男,陈永学[6](2021)在《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与睡眠障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与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对两组患者术中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心率、睡眠质量、认知功能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心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且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推荐在临床应用。

冀晋杰,牛江涛,赵建奎[7](2020)在《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84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插管后和术毕3个时间点的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的恶心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Cor、CRP水平在麻醉前、插管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毕时刻的Cor、CRP水平分别为(178.64±58.23) nmol/L、(76.29±20.34)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4.51±79.57) nmol/L、(108.76±25.71)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刻的HR、MAP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的VAS、MMSE评分比较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为(3.95±1.2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6±1.53)分,MMSE评分为(24.86±2.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31±1.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的恶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改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围术期应激反应,减轻恶心、疼痛情况及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周昊[8](2020)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GEA)是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身麻醉(GA)相比,GEA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开放手术中可减轻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但GEA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相关研究仍较少。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GEA应用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就诊于我院的82例70~80岁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组(GEA组)和全身麻醉组(GA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准备与管理均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进行,手术方式均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参照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第4版)标准进行,所有患者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Roux-en-Y吻合。GEA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诱导前于患者适当的胸椎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经硬膜外导管间断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给予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共同维持术中麻醉深度。术后该组的镇痛方式以患者自控的硬膜外镇痛(PCEA)为主。GA组术中仅采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自控的静脉镇痛(PCIA)。主要的观察指标是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胸腔积液等。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包括临床肺炎严重程度评分(CPIS)、动脉血气氧分压(PaO2)与氧合指数(OI)、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各类麻醉药物使用量、ICU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记录术后一般并发症,并按照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比较。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三、五天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去甲肾上素(NE)、皮质醇(Cor)的水平。结果:共有82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GEA组40例,GA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特征与术前合并症等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与GA组相比,GEA组患者术后肺部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率GEA组低于GA组(P<0.05)。GE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短于GA组(P<0.05)。术后GEA组CPIS评分低于GA组(P<0.05),GEA组PaO2与OI高于GA组(P<0.05)。GEA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低于G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A组首次排气时间较GA组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二天静息VAS评分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二、三天运动VAS评分GEA组均较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术后第一天WBC、IL-1、IL-6、NE、Cor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三天GEA组IL-1水平低于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与GA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Clavien-Dindo分级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显着降低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以术后肺炎与肺不张的发生率降低较为显着。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加快了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胃癌患者并不增加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术患者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是安全有效的。

武旭阳[9](2020)在《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并比较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原210医院)诊断为单纯老年骨质疏松性所致胸椎、腰椎单节段压缩性骨折的相关患者,依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研究对象共183例。在此之前,通过动物脊柱椎体实验,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成年猪下胸椎及腰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体外实验表明,球囊加压撑开能有效的恢复椎体压缩高度,椎体单侧通过球囊套管自带通道注入利多卡因局麻药约1.5ml,利多卡因弥散及浸润范围可完美覆盖整个椎体的1/2(动物实验目的、过程及结论详见正文)。上述实验结果为临床实践手术工作中球囊撑开时压力的控制、患椎体内注入局麻药利多卡因的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将183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其中对照组A(患椎体内不行注射)共31例,对照组B(椎体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因C组各亚组中注射剂量不同,我们取1.5ml盐水注射)共35例,实验组C(患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共117例,其中C1组共23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0.5ml)、C2组共21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1ml)、C3组共27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1.5ml)、C4组共25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2.0ml)、C5组共21例(通过双侧通道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各2.5ml)。分别比较A、B、C三组间,以及C1、C2、C3、C4、C5五组间术前、球囊撑开时、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时、术毕及术后24小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days)、年龄(age)和骨水泥注射量(ml)等方面指标,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并比较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疗效、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并同时得出术中向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的最佳剂量。结果:1、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严格按照手术及实验要求的标准并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要求安全完成,其中7个病例术中有少许骨水泥向椎体两侧、椎体前方及上下临近椎间盘内渗漏,均未出现神经压迫或刺激等不良症状表现。2、A、B组大部分患者于术中扩张双侧球囊、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出现躁动、喊叫及流汗等疼痛刺激表现;与此同时患者因疼痛刺激导致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快,前后血压波动较大,言语安慰无明显改善。C(C1、C2、C3、C4、C5)组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疼痛刺激表现较轻,情绪及生命体征相对较平稳,言语安慰效果有效。(在C组中,剂量超过3ml的C4、C5组,出现3例利多卡因并发症:1例突发耳鸣,约5分钟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头昏,意识清晰,数分钟后症状消失)。3、根据表(1)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在术前、术中球囊撑开时、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时、术后24小时内A、B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注射骨水泥量等方面数据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4、表(2)数据是将A、B两组数据(共66例,未注射利多卡因)合并与C组中前三个亚组(C1、C2、C3)合并后(共71例,注射利多卡因)进行比较(由表(1)数据可知,A、B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等方面数据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为近一步比较术中球囊撑开前注射利多卡因和不注射利多卡因是否对患者术中疼痛有影响,同时平衡注射利多卡因组和不注射利多卡因组组间数据个数差异,达到组间均衡,有可比性,因此将A、B两组数据合并与C组中前3亚组(C1、C2、C3)进行比较)(因前三组利多卡因注射剂量少比后三组更有说服力),根据表(2)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不注射利多卡因组(A组+B组)患者与注射利多卡因C组(C1+C2+C3)在术前VAS疼痛评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注入骨水泥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注射利多卡因组(A组+B组)患者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评分分别为8.969±0.0.60、9.393±0.52、4.772±0.67,注射利多卡因C组(C1+C2+C3)患者术中球囊撑开时、术中椎体内注射骨水泥时及术毕评分分别为4.253±1.91、4.126±1.87、2.380±0.99,注射利多卡因组和不注射利多卡因组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组中止痛效果(VAS评分比较)评价C1<C2<C3、C4、C5,C3、C4、C5三组间无显着差异。根据表(3)(4)(5)(6)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C组中C1、C2、C3、C4、C5五个亚组在术前VAS评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性别、年龄及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表(3)数据分析可知,在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1与C2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6.608±0.49、6.304±0.47、3.391±0.49和4.285±0.46、4.428±0.50、2.523±0.51,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表(4)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2与C3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4.285±0.46、4.428±0.50、2.523±0.51和2.222±0.50、2.037±0.51、1.407±0.57,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表(5)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3与C4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2.222±0.50、2.037±0.51、1.407±0.57和2.200±0.57、2.000±0.51、1.240±0.52,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根据表(6)中所得数据分析可知,术中扩球囊时、注入骨水泥时及术毕时,C4与C5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2.200±0.57、2.000±0.51、1.240±0.52和2.047±0.49、1.714±0.46、1.190±0.51,两组评分比较差异(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手术过程中向椎体内通过球囊自带通道注入2%利多卡因(骨内麻醉)能明显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相比较于单纯基础麻醉和椎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具有镇痛效果确切满意、起效迅速、费用低、风险及并发症少,对全身影响微小,患者易于接受等鲜明特点。并有希望完全替代基础麻醉或全麻,可以实现术中局麻下达到微痛甚至无痛的镇痛效果。2、通过两侧球囊自带通道分别向椎体内注射2%利多卡因的最佳适宜量各1.5ml,共3ml,此剂量时,镇痛效果接近或达最佳程度,低于此剂量镇痛效果欠佳,超过此剂量镇痛效果无明显增强,并且在此剂量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利多卡因入血至头昏、耳鸣等不良反应,既保证了术中镇痛效果,也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徐昕[10](2020)在《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比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降低中心静脉压的效果,研究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对脑氧、脑能量代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胸段硬膜外麻醉对正常成人患者围术期内脑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择期进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40名,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和全身麻醉组(S组),每组20例。入选标准:(1)年龄:18-65 岁;(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8;(3)ASA:Ⅰ~Ⅱ级,无常规麻醉禁忌症,心肺功能良好。排除标准:(1)术前肝功能异常;(2)既往有急性或慢性心脑血管病的经历;(3)不愿意参加研究者。2.麻醉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不吸氧的情况下常规监测心电图,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术前于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ABP、PPV。按seidlgne:颈内静脉逆行穿刺法穿刺置管于球部备采集血样并监测CVP。C组患者行硬膜外穿刺(T9-10)置管,硬膜外腔在给予1.5%利多卡因试验剂量后观察,待麻醉平面满意后静脉麻醉诱导;S组直接静脉诱导。两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方案一致,均是舒芬太尼0.4u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mg/kg静脉注射诱导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C组全身麻醉维持时采用异丙酚(3-4 mg/kg/h)、瑞芬太尼(0.1-0.3 ug/kg/min)静脉泵注;硬膜外首次给药时间为切皮前15min,给药剂量为0.15%罗哌卡因10ml,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追加0.15%罗哌卡因5ml。S组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七氟醚(1-2MAC),异丙酚(6-8mg/kg/h)、瑞芬太尼(0.5-0.6ug/kg/min)静脉泵注;两组均监测麻醉深度,维持BIS在40-60之间,根据手术需要,术中可追加肌松药顺式阿曲库铵0.06~0.08mg/Kg。术后C组采用PCEA自控镇痛,S组采用PCIA自控镇痛。术中根据PPV调整输液,C组在低中心静脉压期间按需硬膜外临时追加0.5%罗哌卡因5ml。S组术中主要通过限制液体法降低中心静脉压,两组中心静脉压均控制在≤5cmH2O的水平。3.标本收集与检验指标全麻诱导前(T1)、肝门阻断结束后(T2)、恢复室离室前(T3),3个时间点同步收集患者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的结果需要记录患者的氧饱和度(SaO2/SjvO2),氧分压(PaO2/PjvO2),血红蛋白(Hb),乳酸(Lac)及血糖值(Glu)。根据公式计算出患者的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乳酸差(Lacjv-a),脑乳酸氧指数(LOI)等。同时记录三个时间点内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患者术中失血量、阻断前后输液量及输血情况,术后一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和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记录患者VAS评分及CAM-CR评分。结果:1.两组病人一般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出血量、手术的时间、肝门阻断的时间、输液总量之间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阻断前输液量明显高于S组(P<0.05)。2.两组病人术中情况术中MAP、CVP组内T2时点明显降低,且C组三个时点MAP变化程度小于S组,组间差异有显着性(P<0.05)。CV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HR组内T2时点比T1、T3时点下降,S组HR组内T2时点比T1、T3时点升高。两组术中BIS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输悬浮红细胞、血浆的病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病人脑氧代谢检测参数3.1动脉血氧含量(CaO2)、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2)CaO2、CjvO2在T2、T3时点均比T1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2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两组内SjvO2在T2时点比T1、T3时点降低,T3时点比T1时点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动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两组T2时点与T1、T3时点相比较,Ca-jvO2升高程度十分明显,T3与T1时点相比较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Ca-jvO2在T2时点明显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CERO2在T2时点明显增高,T3时点比T1时点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2时点比S组升高,在T3时点比S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4.两组病人脑能量代谢检测参数葡萄糖摄取率(GluER)、脑乳酸差(Lacjv-a)、脑乳酸氧指数(LOI)两组GluER在T2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ER在T2时点C组比S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cjv-a在T2时点明显升高,T3时点比T1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OI在T2时点比T1、T3时点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acjv-a、LOI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术后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CAM-C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身麻醉相比,胸段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以在不限制液体输注的条件下达到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VP≤5cmH2O)的目的,而且可以保证良好的术后镇痛。结合围术期脑氧代谢、脑能量代谢的变化及术后CAM-CR的评分,我们认为LCVP期间正常成人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能量代谢会增加,尽管CLCVP期间出现了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现象,但围术期内脑氧供需及脑血流之间的平衡仍在安全范围内,且不会造成神经细胞及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故胸段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半肝切除术中可以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压且不会引起脑功能障碍。

二、老年硬膜外麻醉有关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硬膜外麻醉有关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价值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
    2.4 两组麻醉前、麻醉后30 min生命体征比较
    2.5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 讨论

(2)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
    2.2 MMSE评分
3 讨论

(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随机分组
    2 手术器械及材料
        2.1 手术器材
        2.2 主要药品及来源
    3 术前准备
        3.1 全身情况
        3.2 鼻腔检查
        3.3 泪道准备
        3.4 术前沟通
    4 手术方法
        4.1 观察组手术步骤
        4.2 对照组手术步骤
    5 术后处理及随访
    6 评价指标
        6.1 主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6.2 次要观察指标及量化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 临床疗效
        1.1 术后1 周治疗效果
        1.2 术后1 月治疗效果
        1.3 术后3 月治疗效果
        1.4 观察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1.5 对照组术后1 周、1 月、3 月疗效对比
    2 眼表症状改善情况
    3 其他临床观察指标
        3.1 植管成功率
        3.2 植管耗时
        3.3 疼痛程度
        3.4 泪点损伤发生率
        3.5 拔管困难发生率
        3.6 支架相关并发症
四、讨论
    1 慢性泪囊炎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分析
    2 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3 鼻泪管支架的应用现状分析
    4 Teflon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 两组手术的结果分析
        5.1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安全性
        5.2 T型 Teflon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分析
    6 提高支架植入术疗效的改进措施
    7 展望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麻醉与应激
        1.1 麻醉概念
        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3 动物麻醉方式的分类
        1.3.1 局部麻醉
        1.3.2 全身麻醉
        1.3.3 静脉麻醉
        1.3.3.1 单次静脉输注法
        1.3.3.2 持续静脉输注法
        1.3.3.3 靶控静脉输注法
        1.3.4 吸入麻醉
        1.3.5 复合麻醉
        1.4 麻醉药的使用
        1.4.1 诱导麻醉剂-丙泊酚
        1.4.2 局部麻醉药-盐酸布比卡因
        1.4.3 吸入麻醉药-异氟烷
        1.5 应激
        1.5.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2 麻醉与应激
        1.5.3 手术与应激
        1.5.4 麻醉方式与应激
    第二章 麻醉监护与疼痛
        2.1 麻醉监护
        2.1.1 动物麻醉的监护介绍
        2.1.2 麻醉分期
        2.1.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1.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2.2 疼痛管理
        2.2.1 疼痛定义
        2.2.2 疼痛后果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2.3 术前准备
        2.3.1 禁食禁水
        2.3.2 静脉留置针放置
        2.3.3 穿刺区域准备
        2.4 麻醉与手术
        2.5 麻醉监测
        2.5.1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5.2 对呼吸系统、体温的监测
        2.5.3 对皮质醇的监测
        2.5.4 对血糖的监测
        2.5.5 对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2.6 对疼痛的监测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动物一般资料
        3.2 麻醉各组对呼吸、体温的影响
        3.3 麻醉各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4 麻醉各组对血浆皮质醇(COR)的影响
        3.5 麻醉各组对血糖的影响
        3.6 麻醉各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7 麻醉各组对疼痛的影响
    4 讨论
        4.1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2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3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4.4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4.5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疼痛的影响
        4.6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LDH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评价方法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后处理
        2.2.3 典型病例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手术技巧
    4.2 神经根解剖变异
    4.3 不同麻醉方式在PELD的应用
    4.4 个人心得体会
    4.5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麻醉方式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6)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与睡眠障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心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睡眠质量的评价比较
    2.3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临床治疗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7)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刻的Cor、CRP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刻的HR、MAP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MMSE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恶心情况比较
3 讨论

(8)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试验设计
    2.设备与药品
    3.研究对象与分组
    4.ERAS术前准备
    5.手术方案
    6.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
    7.观察指标
    8.样本量计算与盲法
    9.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试验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
    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与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3.两组患者围术期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4.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比较
    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对比
    6.两组患者围术期麻醉药品使用量对比
    7.两组间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8.两组间术后炎性指标的对比
    9.两组患者间应激激素变化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数据资料
    1.1 一般数据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疗效评估
(二)手术方法
    2.1 手术材料准备
    2.2 手术过程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四)讨论
    4.1 PKP的禁忌症与适应症
    4.2 PKP术中止痛机制的相关影响因素
    4.3 术中注射利多卡因对PKP并发症的影响
    4.4 PKP术中注射利多卡因对术后脊柱压缩骨折预防的影响
    4.5 椎体内局部浸润麻醉的基础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麻醉方式的探索及发展前景
    (一)常用麻醉方式的简介
        1.1 全身麻醉
        1.2 椎体外局部浸润麻醉
        1.3 硬膜外麻醉
    (二)常用局麻药利多卡因介绍
        2.1 利多卡因成分
        2.2 适应症
        2.3 用法用量
        2.4 不良反应
        2.5 药物相互作用
        2.6 药理毒理
        2.7 药代动力学
    (三)PKP麻醉方式的探索
    (四)PKP术中椎体内麻醉的基础与发展前景
    (五)参考文献
致谢

(10)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切除术中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老年硬膜外麻醉有关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价值及作用[J]. 夏姿询. 中国医学创新, 2021(36)
  • [2]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余汶青,王金铃. 临床医学工程, 2021(10)
  • [3]T型Teflon鼻泪管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D]. 刘元.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4]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韩艺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5]局部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D]. 丁凌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6]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认知功能与睡眠障碍影响的研究[J]. 史炯,何平,赵翠党,赵广平,刘亚男,陈永学.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1(01)
  • [7]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冀晋杰,牛江涛,赵建奎. 海南医学, 2020(14)
  • [8]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腔镜胃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 周昊. 青岛大学, 2020(01)
  • [9]椎体内注射利多卡因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中镇痛效果的研究[D]. 武旭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硬膜外复合全麻对半肝切除术患者脑氧能量代谢的影响[D]. 徐昕.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利多卡因论文 硬膜外麻醉论文 全身麻醉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思维与表达、阅读、写作与教学相结合的翅膀
下一篇:鱼类病毒坏死病毒(VNNV)不同基因型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VNN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