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地图构图扫描与矢量图形拼接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论文文献综述)

毛运欣,饶云[1](2019)在《基于python的1∶1万地图快速栅格化纠正方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python的栅格地图快速纠正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适量的配准点,以矩阵变换公式来自动求取纠正变换参数,配合利用python脚本程序的批处理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完成任务所需时间。试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作业效率,保证了精度,节约了成本。

胡强强,张宁宁,高保禄,徐成武,李海芳[2](2017)在《割线中点距离的面要素匹配算法》文中提出针对面要素图幅接边中出现的由于端点距离计算量大导致程序效率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割线中点距离匹配的边界匹配方法。该算法通过获取面要素与边界线重叠的各线段的中点,对各中点进行距离匹配,从而完成面要素各段割线的匹配与割线端点的匹配。通过对割线中点的匹配,减少面要素匹配中需要匹配的点,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通过面要素匹配实验证明:该算法可以在确保匹配准确性的情况下有效缩短面要素边界匹配的时间。

张宁宁[3](2015)在《矢量地图接边中的同名实体匹配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重复使用率、降低数据获取费用、加快土地利用数据更新进程,往往需要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跨时间阶段的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进行集成与信息融合。对于大区域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图幅接边工作是最基础的一步,只有消除了相邻图幅边界要素间的结合误差,将分幅存储的各个小区域图幅拼接成完整的大区域图幅,才可进行后续的叠加匹配等整合工作。在空间数据图幅接边中,同名实体匹配是关键技术之一。国内外在同名实体匹配方面,特别是对几何匹配方法已有较多研究和应用,但现有的几何匹配方法都是以对边界要素端点进行两两测距为基础的,当边界要素数量较大时,由于距离测算量大导致计算效率降低。目前,一些GIS软件中带有图幅接边子功能模块,但是,这些模块在使用时常常需要人工参与,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开发一款高效自动的图幅接边系统对于提高图幅接边工作效率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空间叠置和分析技术,筛选出相邻图幅边界附近的被分割要素,重点研究了线要素和面要素图幅边界同名实体几何匹配技术,针对原有方法要依赖端点之间频繁的距离测量问题,提出使用圆形区域缓冲区来获取与某要素相近的候选匹配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趋势匹配,提高了几何匹配的准确率,减少了后续属性匹配的工作量,最后将算法应用到智能接边处理系统中,实现了区域多图幅自动接边。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空间数据的特点,尤其对于矢量型空间数据编码结构进行了研究,对线、面、点类型的矢量空间数据图幅边界处要素结合误差的来源进行了探讨,并对接边前数据的一致性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图幅接边过程及同名实体匹配过程进行了分析。2.对点、线、面三种要素的几何匹配过程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现有匹配方法的不足之处:距离测算量大且匹配指标单一,提出了线要素圆形区域拟合匹配方法和面要素割线中点距离匹配方法,并且在实际数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实体几何匹配的效率和准确率,减少了属性匹配的工作量。3.设计研发土地利用数据智能接边处理系统,使用ArcGIS Engine及Visual Studio2010,将改进后的实体几何匹配方法应用到系统中,实现了某区域内所有图幅的一次性导入接边,接边过程中人工干预少,接边完成后可显示匹配结果和接边数据统计结果,并且可进行人工修改。本系统可作为单独的接边软件投入实际生产应用,也可作为一个子系统整合到未来的土地利用历史数据库优化改造系统中去。

童明卓[4](2008)在《图幅拼接和空间查询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和数据库管理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有效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一种可视化的查询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矢量图幅的拼接和空间查询。为了有效实现矢量图幅之间的拼接,本文采用了属性匹配和距离匹配的方法对基于点要素和线要素的图幅进行了无缝拼接,重点研究和讨论了基于线要素的图幅拼接,对其设定了一个距离范围合理的阈值,降低了拼接的时间复杂度,通过实例验证了本算法的可行性。地理信息系统在交通、人防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领域经常涉及最短路径搜索问题。本文基于Dijsktra算法并对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存储结构的改进,采用了无向图和邻接表来存储对应的无向拓扑图,压缩了数据的存储空间;二是执行效率的改进,根据邻接表存储无向图的特点,每次只需更新该点所记录后续点的距离即可,这样可快速提高原算法的执行效率。

周晚林,刘骄剑[5](2008)在《模线图形数字化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提出一种模线图形的数字化处理方法.介绍了模线图形的数字化实现过程,基于模线图形特征给出了模线图形灰度图像二值化与细化、图形拟合以及分幅扫描图形拼接等一些关键算法,并以工程模线图形样板为例,采用模块化程序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模线图形数字化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在飞机数字化制造方面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王鹤[6](2007)在《利用SPOT5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文中指出土地利用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准确数据的实际来源。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手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出现,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高效、可靠的信息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调查技术的基础上,主要从调查技术路线、影像处理技术、影像分类判读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调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有实践意义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类评价。最终获得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精度和实用价值,能满足我国土地利用调查的要求。

魏伟[7](2004)在《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通用模型的初步探讨 ——以Maplnfc开发环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通过对目前国内空间数据的生产和研究情况的总结,笔者认为,对空间数据集生产过程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内容。缺少面向GIS应用的空间数据集,成为阻碍GIS在我国国内推广使用的“瓶颈”。 笔者选择将空间数据集的生产过程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借鉴了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作业模式,认为该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生产过程得到细分,生产任务得到专门化,从而有助于降低对工人操作技术的要求,有助于确保产品的质量,有助于生产自动化的实现,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过程的生产效率。 因此,笔者在对目前市场上的空间源数据产品进行了分类后,以工业流水线生产模式的设计思路为蓝本,提出了一个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的通用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论述。 笔者在该模型中,对不同空间源数据的生产阶段统一进行了合理组织与安排;对各阶段的生产任务进行了明确,并且对阶段的划分方案提出了优化解决的思路。笔者认为,该模型的提出,有利于实现空间数据的大规模生产,而且为推动人们对于空间数据生产进行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了检验模型设计的合理性,笔者在MapInfo环境中,自行开发了一些工具模块,并结合系统提供的数据编辑功能,对地图和AutoCAD数据进行了矢量数据生产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中对各阶段提出的优化方案,对于提高空间数据的生产效率是有帮助的。

李蓉[8](2003)在《基于质量评价的矢量化工程图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图自动识别技术旨在将扫描工程图像转换为与各种CAD系统相兼容的矢量数据格式,精确的矢量化结果是进一步进行图形理解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图纸扫描转换系统均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图素识别精度,矢量化结果中的错误只能依靠人工交互校正。校正错误的时间往往远大于矢量化的时间。研究如何提高矢量化系统输出数据的质量对提高工程图自动识别技术的水平和矢量化系统的性能及实用化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矢量化工程图的后处理技术研究,提出“基于识别质量评价”的矢量图素错误自动判别和校正的解决方案,使得图纸扫描转换系统不但具有产生矢量化数据的能力,而且具有对所产生的矢量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和自适应校正的能力。 本文重点讨论了图素质量评价器的设计,提出采用图素识别质量特征因子来表述图素的识别质量,并以矢量图素对应的光栅图元作为约束矢量图素的模板或公差带,以此提取反映识别质量的特征因子,结合模糊理论的有关概念定义各种特征因子的表达式;图素的识别质量特征因子作为图素识别质量评价器的输入,由评价器经过处理后输出对图素识别质量的评判结果。 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直线图素识别质量评价器,网络经过训练后可以取得类似人眼判断的评判效果,由于各识别质量特征因子在定义的时候一般都取的是和图素线宽的相对比值,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扫描工程图的分辨率的影响不敏感。对于圆弧型图素,则重点研究了常见的错误模式—伪圆弧的检测和校正技术,首先检测伪圆弧对应的光栅图元轮廓上的角点,并以这些角点对图元轮廓进行分段,再逐段分析。 在获得对图素识别质量的评价之后,质量较差的图素被输入到错误自动校正器进行错误校正处理,本文提出“二次矢量化”的错误校正思想,二次矢量化是在初步矢量化所获得知识的基础之上,取得初始参数,并在跟踪过程中动态校正参数,在跟踪结束时引入跟踪终止检测探针以消除光栅图像中黑白噪音的影响,使得算法具有较强的抗噪音干扰能力,校正后的图素仍需进行质量评价,未能通过评价的图素需递归执行二次矢量化算法。 本文最后一部分详细讨论了图形二维重建的关键技术,包括识别图素间的拓扑关系,建立带权有向图的拓扑关系动态表示模型,尺寸驱动技术及辅助线线型重构技术等。

卢满堂,许运良[9](2000)在《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小幅面扫描仪对大幅面模拟地图分幅扫描,然后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拼接成图的技术方法和途径

二、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ython的1∶1万地图快速栅格化纠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栅格地图纠正定向的基本原理
    2.1 基于仿射变换的地理配准
    2.2 平面坐标系定向
3 基于python的1∶1万地图快速栅格化纠正的方案设计
    3.1 数据分析
    3.2 基于矢量矩阵算法的快速地理配准
    3.3 基于python的快速栅格纠正
    3.4 转换统一地理坐标
4 试验与结论
    4.1 数据概况
    4.2 扫描地图快速纠正
    4.3 转换统一坐标系统
    4.4 精度评价
5 结束语

(2)割线中点距离的面要素匹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割线中点距离匹配法设计思路
    1.1 算法原理
    1.2 算法流程
2 关键技术
    2.1 边界面要素分类
    2.2 割线中点距离匹配
3 算法实现及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3)矢量地图接边中的同名实体匹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空间数据简介
        2.1.1 空间数据特征
        2.1.2 空间数据的主要内容
        2.1.3 空间数据结构分类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待接边数据要求
        2.2.2 空间数据预处理方法
    2.3 同名实体匹配
        2.3.1 几何匹配方法
        2.3.2 语义匹配方法
        2.3.3 拓扑匹配方法
    2.4 ArcGIS Engine 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名实体几何匹配方法的改进
    3.1 线要素同名实体匹配
    3.2 面要素同名实体匹配
    3.3 点要素同名实体匹配
    3.4 实验设计及接边结果分析
        3.4.1 实验数据介绍
        3.4.2 结果对比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数据智能接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系统功能需求
        4.1.2 数据流图
        4.1.3 数据字典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架构图
        4.2.2 详细设计
        4.2.3 界面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线要素图幅接边效果
        4.3.2 面要素图幅接边效果
        4.3.3 点要素图幅接边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图幅拼接和空间查询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图幅拼接
        1.2.2 空间查询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GIS简介
    2.2 组件式GIS
    2.3 MapXtreme2004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幅拼接
    3.1 无缝GIS的概念
        3.1.1 缝隙来源
        3.1.2 无缝的含义
    3.2 图幅拼接方法
        3.2.1 图幅拼接方法概述
        3.2.2 图幅拼接方法研究
    3.3 图幅拼接的实现
        3.3.1 数据要求
        3.3.2 拼接处理
        3.3.3 数据结构
        3.3.4 算法描述
        3.3.5 算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查询
    4.1 地物查询
        4.1.1 依坐标查询
        4.1.2 依地名查询
    4.2 最短路径查询
        4.2.1 Dijkstra算法原理
        4.2.2 Dijkstra算法的改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利用SPOT5进行土地利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研究
    第三节 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图像的处理及底图的制作
    第一节 SPOT 资料的特征
    第二节 遥感图像处理过程
    第三节 影像几何校正过程
    第四节 工作底图的制作
第三章 外业数据采集
    第一节 控制范围界线调查
    第二节 地类调绘
    第三节 线状地物的调绘
    第四节 图斑的调绘
    第五节 零星地类的调查
    第六节 田坎系数的确定
    第七节 新增地物调查
    第八节 图幅接边
    第九节 数据库建设
第四章 数据处理
    第一节 数据采集原则
    第二节 数据处理流程
    第三节 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数据汇总并录入数据库
    第五节 数据库应用
第五章 软件监督分类及评价
    第一节 图像分类的概念与流程
    第二节 遥感图像的非监督分类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监督分类
    第四节 分类后处理
    第五节 目视解译纠正
    第六节 分类结果的精度检验
    第七节 图像监督分类过程及结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与作者简介

(7)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通用模型的初步探讨 ——以Maplnfc开发环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空间数据的重要性
        1.1.1 空间数据使用的广泛性
        1.1.2 GIS的运行离不开空间数据
    1.2 美国空间数据生产和使用的情况
    1.3 我国国内空间数据生产市场的基本情况
    1.4 国内有关空间数据生产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标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内容组织
第二章 空间数据集的生产流程模型
    2.1 空间源数据的基本情况
    2.2 空间源数据的分类
    2.3 空间数据集产品的基本特征
    2.4 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的通用模型
        2.4.1 模型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2.4.2 模型主体结构图
        2.4.3 模型的描述
        2.4.4 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模型的评价
第三章 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模型的初步试验
    3.1 开发环境的选择
    3.2 地图数据到矢量结构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程的试验情况
    3.3 AutoCAD数据到矢量结构的空间数据生产流程的试验情况
第四章 基于MapInfo环境的工具软件开发
    4.1 工具软件开发的需求讨论
    4.2 地图拼幅功能
        4.2.1 线目标层拼幅功能的设计思路
        4.2.2 算法思路(以左右拼接为例)
        4.2.3 工具软件与纯手工操作进行的生产效率比较
    4.3 CAD控制点符号的自动提取
        4.3.1 算法设计思路
        4.3.2 工具软件与纯手工操作进行的生产效率比较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讨论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8)基于质量评价的矢量化工程图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图纸扫描识别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1.3 矢量化算法综述
        1.3.1 细化算法综述
        1.3.2 非细化算法
    1.4 国内外矢量化软件综述
    1.5 图纸扫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5.1 图纸扫描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
        1.5.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的工作
        1.6.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各章节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矢量图后处理任务分析与技术策略
    2.1 基本概念
    2.2 后处理任务分析
    2.3 难点问题分析
    2.4 矢量化结果中常见的错误及分析
    2.5 解决图素的错误检测问题的思路
        2.5.1 各种错误所具有的共性分析
        2.5.2 图素的错误分类
    2.6 扫描工程图中图素的处理策略
    2.7 基于认知模型的图素识别质量评价器的设计
        2.7.1 认知模型
        2.7.2 图素识别质量评价器的总体结构设计
        2.7.3 主要模块的设计原则
    2.8 错误图素的校正策略
    2.9 后处理流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矢量图素识别质量特征的描述与提取
    3.1 引言
    3.2 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3.2.1 模糊集的基本知识
        3.2.2 模糊化特征
    3.3 直线图素识别质量的分析
        3.3.1 直线图素的识别质量特征向量
        3.3.2 直线图素斜率特征因子的定义
        3.3.3 直线的线宽属性特征因子的定义
        3.3.4 直线端点定位准确性的判定因子
        3.3.5 特征因子的定义原则
    3.4 质量特征因子的计算
        3.4.1 轮廓跟踪算法
        3.4.2 轮廓点对的匹配算法
        3.4.3 取得轮廓层图素的边界点对的实例
    3.5 圆弧图素的识别质量判别
        3.5.1 伪圆弧的识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线图素识别质量分析器的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直线图素质量分析器的结构设计
        4.2.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直线图素识别质量分析器的任务
        4.2.2 选择人工神经网络的原因
        4.2.3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
        4.2.4 BP网的结构、训练及测试
        4.2.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轮廓层直线图素的质量分析器
        4.2.6 验证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素错误自动校正器的设计
    5.1 引言
    5.2 算法设计
    5.3 基于知识的直线图素的二次矢量化算法
        5.3.1 二次矢量化算法
        5.3.2 冗余图素的判别及处理算法
        5.3.3 过跟踪情况的处理
        5.3.4 校验当前的识别状况
    5.4 圆弧图素的校正
    5.5 端点的精确定位
        5.5.1 确定端点状态
        5.5.2 校正端点时实施的基本操作
        5.5.3 悬端的处理
        5.5.4 端点校正处理
    5.6 二次矢量化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6.1 处理策略
        5.6.2 工程图处理实例
        5.6.3 讨论
        5.6.4 影响方法性能的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图二维重建技术研究
    6.1 工程图二维重建的概念
    6.2 图素拓扑关系的建立
        6.2.1 拓扑关系的总结
        6.2.2 图素间拓扑关系的识别
        6.2.3 图素拓扑关系表示模型
    6.3 尺寸约束的建立和尺寸驱动过程
        6.3.1 尺寸约束的表达
        6.3.2 尺寸约束域的建立
        6.3.3 尺寸驱动顺序的确定
        6.3.4 实施驱动
    6.4 辅助图素线型重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附录1 后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界面
附录2 EDRS系统的后处理校正结果与其它系统处理结果的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ython的1∶1万地图快速栅格化纠正方法[J]. 毛运欣,饶云. 测绘技术装备, 2019(03)
  • [2]割线中点距离的面要素匹配算法[J]. 胡强强,张宁宁,高保禄,徐成武,李海芳. 测绘科学, 2017(08)
  • [3]矢量地图接边中的同名实体匹配技术研究[D]. 张宁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4]图幅拼接和空间查询的研究与应用[D]. 童明卓. 中南大学, 2008(12)
  • [5]模线图形数字化处理方法的研究[J]. 周晚林,刘骄剑.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8(01)
  • [6]利用SPOT5进行土地利用调查[D]. 王鹤. 吉林大学, 2007(04)
  • [7]空间数据集生产流程通用模型的初步探讨 ——以Maplnfc开发环境为例[D]. 魏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 [8]基于质量评价的矢量化工程图后处理技术研究[D]. 李蓉.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2)
  • [9]地图分幅扫描及其矢量图形的拼接[J]. 卢满堂,许运良. 三晋测绘, 2000(04)


矢量化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分类数据论文

上一篇:浅谈广告管理全方位量化管理
下一篇:越南胡志明市《国家结核病议定书》中患者最初的不合作:不合作程度、原因和补救措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