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 (一)自2001 年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
| (二)当前社会对布局调整走向存在的争议 |
| (三)农村学校布局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
| 二、概念界定 |
|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 |
| (二)义务教育 |
| (三)农村学校 |
| (四)学校布局 |
| 三、P县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
| 四、文献综述 |
| (一)对新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研究 |
| (二)对新世纪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
| (三)对百年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
| (四)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
| 五、研究方法 |
| (一)文献研究法 |
| (二)定量研究法 |
| (三)个案研究法 |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农村学校布局的全面铺展阶段(1949-1965) |
| 一、教育“为工农开门”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快速布点(1949-1956) |
|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 |
| (二)发展初级中学 |
| (三)小结 |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校布局的迅速扩张(1956-1965) |
| (一)小学教育的迅速扩展 |
| (二)农村中学的适当发展 |
| (三)小结 |
| 第二章 “文革”时期农村学校布局重心“极端下移”阶段(1966-1977) |
| 一、小学教育稳步发展:“队办小学” |
| 二、普通中学急剧膨胀:“社办中学” |
| (一)“戴帽中学”的发展 |
| (二)农业中学的衰退 |
| 三、小结 |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发展与稳定”阶段(1978-2000) |
| 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过渡期(1978-1985) |
| (一)重新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
| (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
| (三)小结 |
| 二、“普九”背景下的城镇学校规模扩张(1985-1994) |
| (一)小学教育规模扩张 |
| (二)初中教育规模扩张 |
| (三)小结 |
| 三、“两基”目标背景下学校布局的平稳发展(1994-2000) |
| (一)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
| (二)加强薄弱初中学校建设 |
| (三)“撤点并校”的局部初显 |
| (四)小结 |
| 第四章 新世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撤点并校”阶段(2001-2011) |
|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撤并 |
| 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
| 三、小结 |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范阶段(2012-至今) |
| 一、大力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 |
| 二、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
| 三、鼓励特色学校发展 |
| 四、小结 |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变化 |
|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 |
|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下移 |
|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上移 |
| 二、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价值取向变化 |
|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政治价值取向(1949-1977) |
|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经济价值取向(1978-2011) |
|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人文价值取向(2012 至今)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