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吴启明,申朝永,刘芳,李婷,张峥[1](2021)在《空间特性约束的县域耕地生产效益评价——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为试点,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分析评价耕地空间特征、农业物资运输配套设施空间分布、农业灌溉资源空间分布等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然后从地理国情普查、耕地地球化学质量调查等成果数据中甄选影响因子,构建影响因子样本集,提出梯度距离概念,计算等级耕地经济效益权重,并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价各因子对耕地生产效益的影响。最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出了提升县域农业生产效益的改良措施。
高荣斌[2](2020)在《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环境问题是由快速的经济发展造成的,我们必须要予以恢复和解决。目前来看,我国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是在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上仍有许多不足和缺失的地方,需要引起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加以完善,共同保护环境。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党和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希望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于污染破坏等现象进行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不仅如此,建设美丽中国还在十九大报告中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必须要朝着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前进。对内,必须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对外出台各种措施,提高人民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具体行动。农村环境属于国家公共物品,地方政府享有公共物品的权利,同时也要承担提供公共物品以及管理公共物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要意识到自己是最直接的监管主体,要直面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有责任保护公共资源。但实际上,由于政府职能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如何使地方政府职能在农村环境治理中能更好的履行,是目前农村环境治理中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安溪县为案例,以农村环境治理与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从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实际举措及具体成效出发,对安溪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履行职能对农村环境进行治理的相关举措及成效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安溪县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下属村镇环境治理效率低、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不强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为当前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完善、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经济利益驱动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以及部分村民素质不高等。论文通过对国内其它地方政府如山东荷泽东明县、安徽省舒城县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治理措施及成果的研究,得出需站在整体的调度治理农村问题,形成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等启示。最后结合安溪县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体系等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及相关建议。
胡其玉[3](202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始终处于高速推进状态,在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农业生产用地的空间转移和其他各类用地结构的调整引发了诸如气候变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安全问题,造成地区粮食生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深化,新型城镇化愈加注重城镇与农业、生态主体功能的区域协调,并重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地区整体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障生态系统服务高质量持续供给,以实现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出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核算和关系厘清,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综合管理,既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理论方法的拓展,又有助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以福建省厦漳泉城市群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LUCC—ESV)响应”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应用当量因子法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地理探测器探析不同类型服务间的非线性关系并刻画其时空格局,划分不同粒度探究格网化ESV的时空演变效应和地形分异特征,为区域间差异化生态补偿和功能划分提供依据,进而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建立与优化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布局,推进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应用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实践。研究结果及主要结论包括以下方面:(1)林地、湿地、水域等用地面积的增长,促使2006—2016年厦漳泉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提升16.51%,提升幅度较大,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有较大程度改善。从土地利用角度看,地区整体仍然面临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用地涵养相冲突的压力;ESV下降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平原地带,该区域湿地、草地、耕地、水域面积呈不同程度缩减,另有些ESV下降区域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地、丘陵。(2)除食物生产服务价值有所下降以外,其他服务的价值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某些类型服务间空间特征具有相似性,其中地区沿海一带是ESV下降和低值集聚区域。不同服务间关系表现复杂:不同类型服务间作用强度不同,根据其紧密程度划分核心和次核心生态系统服务组团;生态系统服务两两交互之后对另一类服务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然而一些服务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存在内部权衡效应;整体上典型生态系统服务间呈协同关系,而不同类型服务间权衡/协同的变化趋势具有多样特征;结合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ESTD),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区协同度变化较权衡区小,且程度较低,从权衡/协同关系空间格局看,食物生产—原料生产间的权衡遍布厦漳泉地区,其他8组服务间权衡特征的集聚性较低。(3)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间关联及其时空分异是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的基础,在此之上探索厦漳泉地区ESV时空演变特征,具有三大效应。尺度效应:随着格网尺度的增加,ESV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局部区域低—低集聚特征不再明显,但沿海风积地貌区和密集城镇化区低—低集聚态势依然显着。时空效应:10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集聚性总体有所增强;“两高一低”分布格局愈加明显,北部高—高集聚区域有所扩张,南部则发生大幅度转向渐趋于漳州市西南,而沿海低—低集聚区域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逐渐接连成片。地形梯度效应:随地形起伏的增加,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平总体上升,而各单元价值陡增和陡降的情况皆有并逐渐趋于稳定。(4)识别供给源地、生态缓冲区、生态敏感区、生产生活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64%、22.67%、31.58%、4.11%,连接区总长7407.49 km沟通着供需区,关键节点共计92处作为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流通的重要所在,共同构成厦漳泉地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为完善自然、人工生态廊道,衔接局部区域生态供需分区和关键节点,建议构建“九区四组团一带九廊道多中心”的生态网络空间优化布局,协调区域间生态、农业、城镇功能,从而完善厦漳泉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组合,促进生态—经济空间协同发展。
王佳韡[4](2019)在《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利用效率耦合诊断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伴随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出现新的变化,使得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对于中国,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是破解当前瓶颈的重要手段。由此,探索资源环境可承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高效发展新格局,成为学界、政界等关注的重点课题。这对涉及该领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研究,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的逻辑起点不同,在国内外研究中,二者通常被作为两种相互独立的研究视角,使得在不同承载条件和利用水平影响下,相同资源环境所具有的不同经济环境意义,难以在单一研究视域中得到体现,即不足以说明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状况。作者在参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研究》、《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及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和感性认识,认为通过承载能力与利用效率双维耦合,能够解决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质量和利用成效难以量化对比的研究难题,实现对区域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量化诊断。由此,论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资源环境研究基于封闭系统的假设前提,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的科学内涵向开放系统拓展。再结合生物免疫学理论、非期望产出的生产理论、能值分析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构建资源环境综合状态耦合诊断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基于原生性和获得性的复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计量模型、基于SBM-Undesirable的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计量模型、以及基于承载能力与利用效率双维耦合的诊断分析方法三个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承效积”、“承效率”、“相对承效指数”等关键指标,用于反映研究期内区域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总体水平、变化强度和相对水平。并借鉴能值分析思路,采用能值转换率和能值货币比率作为资源环境数据的统一转换媒介。从而透过地理学视角,揭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利用效率、综合状态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为资源环境转向全要素、系统化、智能化的空间治理,提供可考核量化的研究参考。在实证分析中,本文以生态强省福建为例,运用前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84个县级行政单元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分析。2005-2015年间,福建省原生性承载能力由闽东南沿海地区向闽西北内陆山区递增,总体水平较高,而获得性承载能力主要作用于福建沿海地区以及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区之间,二者集成后得到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高值区集中在沿海生态环境优越且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次级中心城市。另外,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效率也呈现增长态势,高值区趋向于沿海地区,但仍处于依赖大规模资源环境要素投入,来提升综合效率的阶段。综合来看,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地区之间的差异在逐步扩大。高水平地区沿着武夷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以及东南沿海的生态廊道分布,且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低水平地区以泉州为典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使得福建沿海成为综合变动最为显着的地区。最后,根据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利用效率、综合状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划分出不同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类型,分区诊断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短板因子,从而为福建省资源环境宏观管理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福建省的实证研究与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良好的相互印证关系。承载能力与利用效率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资源环境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启示;耦合诊断的系统研究方法,对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规律特征,为其他区域的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给进一步揭示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演化特征、作用机理和发展规律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游碧君[5](2019)在《福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今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耕地质量在保障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揭示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对因地制宜实现耕地质量科学高效保护、管理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形地貌复杂的福建省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利用全省2009年29945个、2017年3641个耕地土壤调查样点和1:50000耕地利用-土壤类型空间属性数据库,开展1:50000比例尺省域耕地质量评价,分析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2009年和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等级均值分别为6.44和4.91,2009年耕地质量以七等到十等为主,2017年耕地质量以四等到六等为主,耕地质量总体向好,但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明显。2.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1.53个等级,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差异明显。不同行政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程度各异,耕地质量等级变化介于0.71.89之间,其中,以漳州市耕地质量提升幅度最高,厦门市最低,沿海地区除漳州市外,其他设市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幅度均低于全省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水平,内陆地区则正好相反;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幅度表现为旱地>水田>水浇地;海拔<200 m、200400 m、400600 m、600800 m、8001000 m、10001200 m和>12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40、1.70、1.66、1.53、1.48、1.44和1.32;距离居民点<300 m、300600 m、600900 m、9001200 m、12001500 m、和>15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52、1.63、1.65、1.68、1.63和1.28;距离道路<500 m、5001000 m、10002000 m、20003000 m、30004000 m、和>4000 m耕地质量提升的平均等级分别为1.47、1.64、1.68、1.69、1.64和1.44。3.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受社会经济、人口等因素显着影响,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第一产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施用量以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福建省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李国煜[6](2018)在《基于景观安全格局途径的福州市生态用地保护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使得生态用地空间被不断压缩,如何化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冲突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命题,在生存环境日渐恶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迫使人们逐渐重视生态安全。有关生态用地的科学命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空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统筹协调成为了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以福州市域内的生态用地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为基础,提出了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分类。其次,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多种模型方法,分别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游憩休闲四个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研究区各生态用地单元发挥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水平进行评价,在生态重要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取了核心生态用地。第三,以景观生态学中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和联系为理论基础,将研究区核心生态用地作为建立生态用地规划安全格局的“源”,依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优势树种下的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对于生态过程的影响程度不同,构建物种扩散和运动的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据不同层次的格局水平确定生态用地保护分区,并将本研究确定的方案与环保管理部门现行的用于生态用地保护的生态红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用地是区域中承担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关键生态服务,对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地利用类型。参照目前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生态用地可划分为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2)基于生态重要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识别提取出福州市核心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福州市核心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呈现出沿海-内陆分异的格局,分布面积最广的生态用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和水域,所提取的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也较好地体现出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3)依据生态用地保护的最小累计阻力值阈值,划分出高、中、低三种生态安全水平的景观格局,并将研究区的生态用地依次对应分类为生态用地核心区、生态用地过渡区和生态安全控制区,且生态用地保护分区的划定结果从空间分布和数量上均与研究区实际较为相符。(4)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连通性两个指标对生态用地核心区和生态红线两种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景观格局水平上的不同指标分析可以得出,相比于现行的生态用地保护方案,生态用地核心区的主要特征是景观破碎化程度更低,整体景观格局的聚集度和连通性更高,更加有利于生态用地最大化发挥其生态功能。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规划思路对于落实生态用地的规划和保护更加科学合理,是实现生态用地规划目的和保护目标的最佳途径。
郑登标[7](2017)在《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致使土地资源需求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本论文尝试运用物元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不同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进行评价,探讨影响土地开发利用成效的因素,以期为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土地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与结构提供依据。该研究对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85个县市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成效为研究对象,以国土资源部门的资料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标准及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手段绘制频数直方图,确定评价物元的经典域和节域。最后构建物元模型,对福建省各县市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将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上,可以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成效,以及各个评价指标方面的详细情况。根据物元模型分析可知福建省土地开发利用成效整体呈现优良水平。除去福州市鼓楼区、台江区和仓山区外,共有41个县市区土地开发利用成效处于优秀水平,占全省总面积的54.51%,占全省参与评价县市区总数(81个)的50.61%。通过单因子分析可知:部分县市区耕地占补平衡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土地开发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低以及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张瑜[8](2015)在《基于平衡施肥的福建省耕地化肥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全省耕地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调查及田间肥效试验等相关分析数据,在分析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的基础上,借助农业部研制的“耕地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软件,基于养分丰缺指标法测算福建省耕地主要农作物优化施肥的氮磷钾化肥需求量,通过与现实氮磷钾化肥施用量的比较分析,提出福建省化肥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和对策,为科学施用化肥以及化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均值为134.47 mg/kg,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山区高、沿海低的趋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9.56 mg/kg,总体上处于丰富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多分布于西北部山区,丰富水平的耕地多分布于全省西南和南部地区。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76.52 mg/kg,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在全省各地皆有分布,而丰富水平的耕地仅零星分布于漳州、莆田、泉州等设区市。2、福建省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49%,处于丰富和缺乏水平的耕地仅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7.41%和19.09%。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丰富水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5.43%,处于中等和缺乏水平的耕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2.14%和12.43%。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2.73%,处于丰富和中等水平的耕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56%和27.71%。3、福建省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除厦门市以缺乏水平为主外,其它市均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壤有效磷含量除南平和宁德市以中等水平为主外,其它各市均以丰富水平为主;全省各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以缺乏水平为主。旱地、水浇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的面积较大,水田处于中等水平的面积较大;旱地、水田和水浇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丰富水平的面积较大;旱地、水田和水浇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以缺乏水平的面积较大。滨海盐土、赤红壤和风砂土的碱解氮含量以缺乏水平的耕地面积较大,红壤、黄壤、水稻土和紫色土的碱解氮含量以中等水平的耕地面积较大,潮土的碱解氮含量处于丰富、中等、缺乏水平的耕地面积相差不大;潮土、赤红壤、风砂土、红壤、黄壤、水稻土和紫色土的有效磷含量以丰富水平的耕地面积较大,滨海盐土的有效磷含量以缺乏水平的耕地面积较大;各土类的速效钾含量皆是缺乏水平的耕地面积较大。4、福建省耕地主要农作物氮肥优化需求量为30.95万t,与氮肥实际消费量相比,过量施用氮肥5.32万t,其中漳州和泉州市氮肥施用过量较多,福州和三明市氮肥施用量不足。主要农作物磷肥优化需求量为8.10万t,过量施用磷肥6.92万t,其中漳州和龙岩市磷肥施用过量较多。主要农作物钾肥优化需求量为26.96万t,钾肥施用量亏缺12.06万t,其中福州、三明和南平市耕地钾肥施用亏缺量较大。5、根据福建省耕地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的实际消费与优化需求测算结果,全省耕地化肥实际消费总量为66.21万t,化肥优化需求总量为66.02万t,可减少耕地化肥资源市场供给量1862 t。根据福建省氮磷钾肥生产企业分布状况与化肥供需情况,提出福建省化肥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如下:在福州市建立省级化肥资源调度中心,在各市分别建立实际化肥资源调度中心,全省可减少耕地氮肥市场供给量5.32万t,减少耕地磷肥市场供给量6.91万t,需增加耕地钾肥市场供应量12.06万t。针对福建省耕地化肥利用现状及消费需求情况,从企业和技术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保障全省化肥资源的优化配置。
梁伟[9](2015)在《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全省各县(市、区)耕地地力监测、耕地地力和测土配方施肥调查样点等相关分析数据,在借助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模型筛选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模糊Borda模型进行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综合排序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建立福建省耕地粮食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空间属性数据库,开展福建省耕地粮食作物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分区评价,分析提出全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治理改良对策,为消除福建省粮食增产的瓶颈,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的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均为耕层厚度、灌溉条件、速效钾、≥10℃积温、有效硼、交换性镁、坡度、pH、碱解氮和有效磷等10个因素,借助模糊Borda模型对两种方法筛选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主次综合排序,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灌溉条件>耕层厚度>速效钾>有效硼>≥10℃活动积温>坡度>pH>交换性镁>碱解氮>有效磷。2、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限制面积较大的限制因素分别为硼素限制、酸性限制、氮素限制、钾素限制、镁素限制、灌溉限制和耕层限制,限制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9.76%、97.50%、92.59%、90.26%、83.71%、82.39%和70.46%;全省耕地粮食生产限制面积较小限制因素为热量限制、坡度限制、磷素限制和碱性限制,限制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3.31%、51.81%、44.99%和0.23%。3、福建省三等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酸性、钾素、氮素、耕层和镁素限制,四等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酸性、钾素、镁素、氮素和耕层限制,五等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耕层、酸性、钾素、氮素和镁素限制,六等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酸性、钾素、氮素、耕层和镁素限制。4、福建省滨海盐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氮素和钾素限制;潮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硼素、酸性和钾素限制;赤红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耕层、氮素、硼素、钾素和镁素限制;风砂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硼素、氮素、耕层、灌溉、钾素和镁素限制;红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灌溉、硼素、耕层、酸性、钾素、氮素和镁素限制;黄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硼素、耕层、灌溉、热量、酸性、坡度和镁素限制;水稻土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硼素、酸性、氮素、钾素、镁素和灌溉限制。5、硼素、氮素、钾素和酸性限制均是福建省不同垂直高度上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随着海拔的升高,灌溉和镁素限制也逐渐成为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海拔600 m以上,热量、坡度和耕层限制也成为耕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6、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的硼素限制以强度、中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硼素限制耕地总面积的91.43%,耕地磷素限制以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磷素限制耕地总面积的84.85%,耕地钾素强度、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分别占全省钾素限制耕地总面积的20.95%、48.56%和30.70%,耕地坡度限制以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坡度限制耕地总面积的88.22%,耕地酸性限制以强度和中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酸性限制耕地总面积的82.17%,耕地碱性强度、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分别占全省碱性限制耕地总面积的23.74%、42.17%和29.38%,耕地热量限制以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热量限制耕地总面积的89.32%,耕地耕层限制以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占优势,合计占全省耕层限制耕地总面积的95.92%,耕地灌溉限制以中度限制区占优势,占全省灌溉限制耕地总面积的67.32%,耕地氮素强度、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分别占全省氮素限制耕地总面积的22.71%、51.62%和25.68%,耕地镁素强度、中度和弱度限制区分别占全省镁素限制耕地总面积的41.53%、36.82和21.66%。根据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空间分异情况,提出耕地粮食生产的灌溉、耕层、坡度和热量限制等外在限制因素以及酸性、氮、磷、钾、镁和硼素限制等土壤内在限制因素的治理与调控对策。
徐福祥[10](2015)在《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耕地地力与测土配方施肥调查以及降水pH监测等获得的数据库以及29945个剖面样点(1983年)和236445个调查样点(2009年)分析数据资料,借助于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系统分析了福建省26年来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其空间分异,探讨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土壤酸化的阻控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省1983年和2009年耕地土壤酸性均呈平行于海岸线方向从东南向西北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壤pH值分别介于3.84-8.17和3.59-8.19之间,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51±0.45和5.22±0.52,变异系数从1983年的8.17%增加到2009年的9.96%。26年来全省耕层土壤pH平均下降了 0.29个单位,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6.47%,表现出较明显的酸化趋势。2.26年来福建省各设区市耕地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降低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泉州市>南平市>龙岩市>福州市>厦门市>三明市>莆田市>漳州市>宁德市,其中泉州市耕地土壤pH平均下降0.42个单位;各设区市酸化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福州市>龙岩市>宁德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厦门市,其中南平市酸化耕地面积占全省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1.77%。3.26年来,福建省除潮土土类外,其余土类pH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滨海盐土和风砂土降幅最大最多,黄壤降低最少;除淹育水稻土、咸酸水稻土和灰潮土亚类pH小幅上升外,其余亚类pH均有所降低,降幅介于0.02-0.48个单位;土壤pH值有所上升的土属主要有耕作砂泥土、红泥砂田、砂质田、磺酸田、耕作灰砂土、红土田和灰砂泥田,升幅介于0.05-0.27个单位,其它土属pH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黑赤土降幅最大,降低0.65个单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耕地土壤pH值均不同程度下降,以水浇地和水田降幅较大,分别降低0.30和0.20个单位。4.基于改进的斜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影响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EC>粘粒>有效磷>降雨平均pH>年均降水量>碱解氮>有机质>砂粒>年平均温度>磷肥施用量>海拔>坡度>氮肥施用量>粉粒>钾肥施用量,其中CEC、粘粒、有机质、降雨平均pH、海拔、坡度、粉粒对土壤酸化为正影响作用,其它因素为负影响作用。5.26年来福建省耕地土壤强度、中度、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49%、23.95%和37.03%,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于长汀、安溪、连城等县市,中度酸化的耕地主要分布于浦城、建瓯、平和等县市,弱度酸化的耕地则主要分布于建阳、武平、建瓯和古田等县市;水稻土土类、渗育水稻土亚类、黄泥田和黄泥砂田土属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面积在土类、亚类和土属中均较大;水田土壤各酸化程度的面积均高于旱地和水浇地。因此,福建省农田施肥管理方面应根据农作物养分需求和区域耕地酸化情况,控制化肥用量,调整施肥结构,开展酸化土壤的阻控和治理工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试验区介绍 |
| 2 研究方法 |
| 2.1 建立空间数据库 |
| 2.2 影响因子选择与提取 |
| 2.2.1 最短梯度距离 |
| 2.2.2 耕地高程 |
| 2.2.3 耕地坡度 |
| 2.2.4 耕地破碎化指数 |
| 2.3 耕地综合质量等级量化 |
| 2.4 影响因子、耕地综合质量等级相关性分析 |
| 2.5 耕地图斑数据库分割 |
| 2.6 耕地综合质量等级经济效益权重系数模拟 |
| 3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评价耕地生产效益 |
| 4 结 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 一、 选题依据 |
| 二、 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 一、 研究内容 |
| 二、 研究思路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一、 研究方法 |
| 二、 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农村环境治理与政府职能 |
| 第一节 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及其面临的困境 |
| 一、 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 |
| 二、 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 |
| 第二节 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职能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
| 一、 政府职能的内容 |
| 二、 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 |
| 第三章 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及其初步成效 |
| 第一节 安溪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
| 第二节 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政府举措 |
| 一、 实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 |
| 二、 实施农村污水治理行动 |
| 三、 实施农房整治行动 |
| 四、 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 |
| 五、 健全建设和管护机制 |
| 第三节 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举措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
| 一、 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
| 二、 健全设施设备配套 |
| 三、 推进陈年垃圾治理 |
| 第四章 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 第一节 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职能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
| 一、 各村镇环境治理效率低 |
| 二、 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
| 三、 农民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不强 |
| 第二节 原因剖析 |
| 一、 农村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 |
| 二、 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
| 三、 经济利益驱动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 |
| 四、 部分村民综合素质不高 |
| 第五章 国内其它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成功做法及启示 |
| 第一节 国内其它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治理成果 |
| 一、 山东菏泽东明县农村环境治理的治理成果 |
| 二、 安徽省舒城县农村环境治理的治理成果 |
| 第二节 启示 |
| 一、 站在整体的高度治理农村问题 |
| 二、 形成市场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 |
| 第六章 安溪县农村污染治理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对策 |
| 第一节 完善安溪县农村环境治理的机制 |
| 一、 完善政府环保执法体系 |
| 二、 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
| 三、 严格排查整治污染企业并做好污染地块管理 |
| 第二节 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 |
| 一、 加大政府财政的环境卫生整治投入力度 |
| 二、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
| 三、 统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 |
| 第三节 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
| 一、 安溪县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 二、 安溪县发展与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形式与途径 |
| 第四节 完善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体系 |
| 第七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一、 个人简历 |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意义 |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3.1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价值核算 |
| 3.2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的特征演绎 |
| 3.3 生态系统服务间关联与互动 |
| 3.4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研究与生态网络空间布局 |
| 3.5 研究述评 |
| 4 研究内容 |
| 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5.1 研究方法 |
| 5.2 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1.2.1 地域分异理论 |
| 1.2.2 土地生态经济理论 |
| 1.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 1.2.4 景观格局与过程原理 |
| 1.2.5 田园城市与反规划理论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说明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 2.1.3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功能分区 |
|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与动态分析 |
| 3.1.1 标准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价值量测算 |
| 3.1.2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修正与价值评估 |
| 3.1.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刻画 |
| 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布特征 |
|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特征 |
| 3.2.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表现及其变化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间关联分析 |
| 4.1 地理探测器应用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 |
| 4.2 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互动作用探究 |
| 4.2.1 生态系统服务间影响力评估 |
| 4.2.2 生态系统服务间交互作用 |
| 4.2.3 典型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 |
| 4.3 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的空间分布格局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效应 |
| 5.1 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地形起伏度测算 |
| 5.2 研究区生态服务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 |
| 5.2.1 生态服务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尺度效应 |
| 5.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格局表现 |
| 5.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厦漳泉地区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与优化 |
| 6.1 耦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识别 |
| 6.1.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源的识别 |
| 6.1.2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格局的构建 |
| 6.1.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 |
| 6.1.4 基于结构组合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优化 |
| 6.2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网络识别 |
| 6.2.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源地空间格局 |
| 6.2.2 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格局空间特征 |
| 6.2.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结构解析 |
| 6.3 生态网络空间优化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研究结论 |
| 7.2 主要创新之处 |
| 7.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全球资源环境与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
| 1.1.2 中国高质量发展对资源环境优化配置提出更高要求 |
| 1.1.3 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需要资源环境诊断技术的支撑 |
| 1.1.4 福建省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亟需开展资源环境研究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实践意义 |
| 1.3 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与研究进展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 2.1.2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 |
| 2.1.3 耦合诊断 |
| 2.2 相关理论 |
| 2.2.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关理论 |
| 2.2.2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相关理论 |
| 2.2.3 能值理论 |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3.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 2.3.2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 |
| 2.3.3 能值分析研究进展 |
| 2.4 研究述评 |
| 第三章 资源环境耦合诊断的理论分析框架 |
| 3.1 关键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
| 3.1.1 土地资源要素分析 |
| 3.1.2 水资源要素分析 |
| 3.1.3 生态要素分析 |
| 3.1.4 环境要素分析 |
| 3.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解构 |
| 3.2.1 基于原生性和获得性的复合承载能力 |
| 3.2.2 基于能值的环境负载率 |
| 3.3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解构 |
| 3.3.1 投入-产出-污染三维分析 |
| 3.3.2 综合效率与分解效率 |
| 3.4 资源环境综合承效的耦合诊断 |
| 3.4.1 区域资源环境的总体水平—承效积 |
| 3.4.2 区域资源环境的变化强度—承效率 |
| 3.4.3 区域资源环境的相对水平—相对承效指数 |
| 第四章 资源环境耦合诊断的研究方法体系 |
| 4.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计量方法 |
| 4.1.1 复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计量模型 |
| 4.1.2 基于能值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计量模型 |
| 4.1.3 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方法 |
| 4.2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计量方法 |
| 4.2.1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4.2.2 投入-产出-污染类型 |
| 4.2.3 SBM-Undesirable模型 |
| 4.3 资源环境耦合诊断计量方法 |
| 4.3.1 承效积计量方法 |
| 4.3.2 承效率计量方法 |
| 4.3.3 相对承效指数计量方法 |
| 4.4 基于能值的数据换算方法 |
| 4.5 其他分析方法 |
| 第五章 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时空格局 |
| 5.1 研究区域与数据 |
| 5.1.1 研究区域基本特征 |
| 5.1.2 研究数据 |
| 5.2 复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 |
| 5.2.1 原生性承载能力 |
| 5.2.2 获得性承载能力 |
| 5.2.3 复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 5.3 基于能值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时空分布格局 |
| 5.3.1 福建省域空间主要能值项目的总体水平 |
| 5.3.2 能值自给率、废弃率与负载率 |
| 5.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福建省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 |
| 6.1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 |
| 6.1.1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
| 6.1.2 分解效率的贡献变化特征 |
| 6.2 不同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下的综合效率变化 |
| 6.2.1 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污染”组合类型变化特征 |
| 6.2.2 基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污染”组合的综合效率变化特征 |
| 6.3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 |
| 6.3.1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空间演变特征 |
| 6.3.2 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福建省资源环境综合状态耦合诊断 |
| 7.1 福建省资源环境的综合状态 |
| 7.1.1 资源环境的总体水平 |
| 7.1.2 资源环境的变化强度 |
| 7.1.3 资源环境的相对水平 |
| 7.2 资源环境综合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
| 7.2.1 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 7.2.2 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
| 7.2.3 综合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
| 7.3 分区诊断及优化建议 |
| 7.3.1 重症地区诊断与优化 |
| 7.3.2 中症地区诊断与优化 |
| 7.3.3 轻症地区诊断与优化 |
| 7.3.4 亚健康区诊断与优化 |
| 7.3.5 健康地区诊断与优化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 8.1 结论 |
| 8.2 讨论 |
| 8.3 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 |
| 8.3.1 创新点 |
| 8.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
| 1.2.2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
| 1.2.3 耕地质量空间分异研究 |
| 1.2.4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
| 1.2.5 存在的问题 |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内容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 2.2 耕地资源概况 |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 3.1 技术路线 |
| 3.2 方法步骤 |
|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3.2.2 耕地质量评价底图及评价单元空间数据库建立 |
| 3.2.3 耕地质量评价样点空间数据库建立 |
| 3.2.4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3.2.5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库建立 |
| 3.2.6 耕地质量评价 |
| 3.2.7 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异分析 |
| 3.2.8 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 3.2.9 数据统计与图件编制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福建省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
| 4.1.1 福建省2009年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
| 4.1.2 福建省2017年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异分析 |
| 4.2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 |
| 4.2.1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总体空间分异 |
| 4.2.2 不同耕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
| 4.2.3 不同海拔分区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
| 4.2.4 随居民点距离变化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
| 4.2.5 随道路距离变化的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空间差异 |
| 4.3 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生态用地内涵与分类 |
| 1.2.2 生态用地量化与评价 |
| 1.2.3 生态用地保护 |
| 1.3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 2.1.3 土地利用现状 |
| 2.1.4 生态环境条件 |
|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 2.2.1 数据来源 |
| 2.2.2 数据预处理 |
| 第三章 生态用地内涵界定及划分 |
| 3.1 生态用地内涵界定 |
| 3.2 研究区生态用地划分 |
| 第四章 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 |
| 4.1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
| 4.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
| 4.3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
| 4.4 游憩休闲重要性评价 |
| 4.5 综合评价及核心生态用地提取 |
| 第五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布局优化 |
| 5.1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 5.1.1 “源”与阻力面的确定 |
| 5.1.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 5.2 生态用地保护布局优化 |
| 5.3 生态用地保护方案评价 |
| 5.3.1 景观格局指数 |
| 5.3.2 景观连通性 |
| 5.3.3 不同保护方案对比分析 |
| 5.4 政策与建议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
| 1.2.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内涵 |
| 2.1 土地开发利用的内涵 |
| 2.2 成效评价的内涵 |
| 3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 3.1 构建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 3.1.3 评价指标内涵的解释 |
| 3.2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单元各指标的权重 |
| 3.2.1 建立层次结构 |
| 3.2.2 建立判断矩阵 |
| 3.2.3 层次单排序 |
| 3.2.4 层次总排序 |
| 3.2.5 可信度检验 |
| 4 构建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物元模型 |
| 4.1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的物元 |
| 4.2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的物元模型 |
| 4.2.1 确定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矩阵 |
| 4.2.2 确定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
| 4.2.3 计算综合关联度并确定等级 |
| 5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 5.1 研究区概况 |
| 5.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 5.1.2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
| 5.1.3 土地利用现状 |
| 5.1.4 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5.2.1 资料收集 |
| 5.2.2 数据处理 |
| 5.2.3 建立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基础数据库 |
| 5.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 5.3 福建省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物元模型的构建 |
| 5.3.1 确定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 |
| 5.3.2 单项指标关联度计算 |
| 5.3.3 综合关联度计算 |
| 5.4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评价结果分析 |
| 5.4.1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总体情况 |
| 5.4.2 土地开发利用成效影响因素分析 |
| 5.5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成效的对策 |
| 5.5.1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
| 5.5.2 多措并举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 5.5.3 加强水土保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 6 结论和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2.1 土壤养分丰缺分区研究综述 |
| 2.1.1 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指标研究综述 |
| 2.1.2 国内外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丰缺分区研究综述 |
| 2.2 平衡施肥研究综述 |
| 2.2.1 国外平衡施肥研究综述 |
| 2.2.2 国内平衡施肥研究综述 |
| 2.3 区域肥料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
| 2.3.1 化肥生产、消费及供需平衡研究综述 |
| 2.3.2 化肥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
| 2.4 化肥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
| 3 研究区概况 |
| 3.1 自然资源概况 |
| 3.1.1 气候条件 |
| 3.1.2 地形地貌 |
| 3.1.3 地质条件 |
| 3.1.4 水文条件 |
| 3.1.5 土壤条件 |
| 3.1.6 耕地利用现状 |
| 3.2 农业生产概况 |
| 3.2.1 农作物生产概况 |
| 3.2.2 农作物化肥使用概况 |
| 4 研究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 4.1 总体思路 |
| 4.2 技术路线 |
| 5 研究方法与步骤 |
| 5.1 基础资料收集 |
| 5.2 耕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底图数据库建立 |
| 5.3 耕地土壤养分丰缺分区数据库建立 |
| 5.3.1 耕地土壤调查样点空间与属性数据库建立 |
| 5.3.2 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数据库建立 |
| 5.3.3 耕地土壤养分丰缺分区数据库建立 |
| 5.4 基于平衡施肥技术的耕地主要农作物化肥需求量测算及其数据库建立 |
| 5.4.1 耕地主要农作物种类的确定 |
| 5.4.2 耕地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及其数据库建立 |
| 5.5 耕地主要农作物化肥实际消费量计算 |
| 5.6 耕地化肥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建立 |
| 5.7 数据统计与图件编制 |
| 6 结果与分析 |
| 6.1 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磷钾含量状况分析 |
| 6.1.1 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状况分析 |
| 6.1.2 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状况分析 |
| 6.1.3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状况分析 |
| 6.2 福建省耕地土壤氮磷钾丰缺分区分析 |
| 6.2.1 耕地土壤速效氮丰缺分区分析 |
| 6.2.2 耕地土壤速效磷丰缺分区分析 |
| 6.2.3 耕地土壤速效钾丰缺分区分析 |
| 6.3 基于平衡施肥技术的福建省耕地化肥需求分析 |
| 6.3.1 耕地氮肥需求分析 |
| 6.3.2 耕地磷肥需求分析 |
| 6.3.3 耕地钾肥需求分析 |
| 6.4 福建省耕地化肥优化配置分析 |
| 6.4.1 耕地氮肥优化配置分析 |
| 6.4.2 耕地磷肥优化配置分析 |
| 6.4.3 耕地钾肥优化配置分析 |
| 6.5 福建省耕地化肥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
| 6.5.1 完善企业农务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化肥市场信息系统 |
| 6.5.2 技术方面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 7.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国内外耕地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 1.1 耕地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 1.1.1 耕地粮食生产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 1.1.2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
| 1.2 作物生产影响因素空间分异研究现状 |
| 1.3 耕地粮食生产限制因素研究存在问题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自然资源概况 |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 2.3 耕地利用现状概述 |
| 2.4 粮食作物生产概况 |
| 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
| 3.1 技术路线 |
| 3.2 方法步骤 |
| 3.2.1 资料收集 |
| 3.2.2 耕地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初选 |
| 3.2.3 样点数据集的建立 |
| 3.2.4 代表性样点选择及其数据集建立 |
| 3.2.4.1 代表性样点选择的原则 |
| 3.2.4.2 代表性样点确定及数据集建立 |
| 3.2.5 耕地粮食作物产量主要影响因子的筛选 |
| 3.2.5.1 基于通径分析的耕地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子筛选 |
| 3.2.5.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子筛选 |
| 3.2.5.3 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与确定 |
| 3.3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空间数据库建立 |
| 3.4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空间分异分析 |
| 3.5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限制程度分区及其数据库建立 |
| 3.6 数据统计分析 |
| 3.7 图件编制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福建省耕地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 4.1.1 基于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的耕地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 4.1.2 基于模糊Borda模型的耕地粮食作物主要影响因素的主次分析 |
| 4.2 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分异分析 |
| 4.2.1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水平空间分异分析 |
| 4.2.1.1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地域空间分异 |
| 4.2.1.2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在中低产田中的分布 |
| 4.2.2 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的垂直空间分异分析 |
| 4.3 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的限制程度分区 |
| 4.4 福建省耕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调控对策 |
| 4.4.1 耕地粮食生产灌溉、耕层、坡度和热量限制调控对策 |
| 4.4.2 耕地粮食生产酸性、氮、磷、钾、镁和硼素限制调控对策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1 土壤酸化及其原因研究 |
| 1.2 土壤酸化危害研究 |
| 1.3 土壤酸化阻控与改良研究 |
| 1.4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土壤酸化研究 |
|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 2.2 气候 |
| 2.3 地质地貌 |
| 2.4 植被 |
| 2.5 水文 |
| 2.6 成土母质 |
| 2.7 耕地土壤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3.1 研究内容 |
| 3.2 技术路线 |
|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 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4.1.1 空间数据 |
| 4.1.2 属性数据 |
| 4.2 耕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 4.3 耕地土壤调查样点空间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 4.4 耕地土壤pH值与相关属性空间插值方法确定 |
| 4.5 耕地土壤pH值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 4.6 耕地土壤pH值空间分异分析 |
| 4.7 耕地土壤pH值变化空间分异分析 |
| 4.8 耕地土壤酸化程度空间分异分析 |
| 4.9 耕地土壤酸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 4.9.1 耕地土壤酸化可能影响因素初选 |
| 4.9.2 分析数列建立 |
| 4.9.3 变量的无量纲化 |
| 4.9.4 灰色斜率关联系数计算 |
| 4.9.5 计算灰色关联度 |
| 4.10 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分区 |
| 4.11 数据统计与图件编制 |
| 5 结果与分析 |
| 5.1 耕地耕层土壤pH值时空差异分析 |
| 5.1.1 不同区域耕地土壤pH值时空差异分析 |
| 5.1.2 不同土壤类型下耕地土壤pH值时空差异分析 |
| 5.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耕层土壤pH值时空变化分析 |
| 5.2 耕层土壤酸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 5.3 耕层土壤酸化程度分区分析 |
| 5.3.1 不同区域耕层土壤酸化程度分区分析 |
| 5.3.2 不同土壤类型下耕层土壤酸化程度分析 |
| 5.3.3 不同土地利用下耕层土壤酸化程度分析 |
| 5.4 耕地土壤酸化调控对策 |
| 5.4.1 开展耕地土壤潜性酸量调查研究,合理规划布局,科学改良酸化耕地土壤 |
| 5.4.2. 调整施肥结构,合理选择化肥品种,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
| 5.4.3 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调整种植结构,直接利用酸化土壤 |
| 5.4.4 增加科研投入,研发新型土壤酸化改良剂 |
| 5.4.5 建立耕地土壤酸化治理示范基地,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