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雨航[1](2021)在《印度现代转型中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研究(1857-1947)》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和形塑人群组织形态的重要力量,也为界定个人身份认同提供了可能的依据。人类社会自发进行的语言改革,可以改变语言本身进而影响世界,而世界的变化也必然伴随着语言的变化。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主要通行语言之一。现代化进程中乌尔都语的身份变革和印度社会的整体变动息息相关,语言变革彰显了民族属性的标记功能,体现出印度穆斯林精英的政治诉求和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乌尔都语身份变革就是印度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缩影。本文以巴斯尤尼的语言“索引性”理论、杜赞奇的“复刻符号”理论视角切入,探讨印度现代转型期间(1857-1947)乌尔都语的嬗变历程,通过对语言变革和语言使用群体的考察,探讨印度语言现代转型的独特机制,并进一步从语言研究角度出发,探寻印度社会殖民遗留根源及去殖民化的具体途径。本文基于原始文献展开研究,并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和社会语言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本论文按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的历时性展开,共分为七部分。导言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并对具体概念、研究时段、文献材料组成和研究方法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一章考察作为穆斯林标识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为维护殖民统治,英国语言研究机构威廉堡学院统一了乌尔都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形式,并将其界定为一门具有伊斯兰色彩的语言。19世纪下半叶,穆斯林启蒙运动领袖赛义德·艾哈迈德·汗继而通过乌尔都语说理散文创作和公共演讲,将乌尔都语建构为印度穆斯林的身份标识。第二章考察作为标准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经过19世纪语言身份建构的乌尔都语因伊斯兰色彩备受印度教徒指责。与此同时,该语言本身也需标准化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乌尔都语知识界发起语言标准化运动,进一步保障了乌尔都语在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并在标准化措施中,同时关注该语言的印度特性和伊斯兰特性。第三章考察作为通用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20世纪20年代后,以整个印度次大陆为地理范围的“印度认同”进一步发展成型。知识分子为将乌尔都语推广为印度通用语言,需处理该语言和印度南部语言之间的关系。为此,乌尔都语知识界通过语言史重建,将乌尔都语使用社群从北印度扩展到南印度,为该语言建构起印度通用语言的身份。第四章考察作为科学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印度认同”驱使乌尔都语知识分子通过和英语之间的对抗,进一步确立乌尔都语作为一门印度语言进行推广的资格。鉴于科学在印度民族复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英语媒介科学教育的弊端,乌尔都语知识分子继而通过科技术语翻译运动,将该语言推行为科学教育和研究的媒介。第五章考察作为印度民族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20世纪30年代后,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主要矛盾由印英之间的矛盾转移为殖民势力预期撤出下不同宗教社群之间的矛盾。为取得社会、文化和政治主导权,乌尔都语知识分子和印地语知识分子展开印度民族语言之争,并通过联合达罗毗荼语系语言使用社群、盎格鲁印度人社群以及部落社群等为语言推广运动助力。但最终巴基斯坦的成立,使得此推广计划戛然而止。本文通过对现代转型历程中乌尔都语身份建构的考察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乌尔都语身份建构受世界语言变革潮流中“言语中心主义”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北印度穆斯林试图通过语言推广运动,在印度由传统社会向民族国家转型进程中争取权力的意图。第二,印度现代转型历程中,乌尔都语基于克里方言、莱赫达诗歌和威廉堡学院创制的口语化散文被重新界定出来,并逐步应用于政治、教育、科学等各领域,其使用人群从北印度扩展到全印度,语言中同时体现出较强的印度特性和伊斯兰特性。第三,历经现代转型的乌尔都语持续在印巴两国国家认同塑造中发挥作用。第四,印度、巴基斯坦国内语言冲突的根源在于难以建构统一的民族认同,未来可尝试跳出英殖民时期建构的范畴和概念,从历史中论证印度文明本身存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王刚[2](2020)在《伊克巴尔《非我的奥秘》的哲学解读》文中研究表明伊克巴尔是20世纪巴基斯坦着名的诗人和伊斯兰哲学家,他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哲学作品,出版了十部诗集和多部哲学着作。《非我的奥秘》是伊克巴尔创作的两部波斯语的哲理诗之一,《自我的秘密》是其姊妹篇。两部诗歌经常被合编为一卷,命名为《秘密与奥秘》。一、伊克巴尔的哲理诗《非我的奥秘》《非我的奥秘》最早于1918年出版,并由英国着名东方学家阿素尔·约翰·阿伯里于1953年译为英文出版,题名为"The Mysteries of Selflessness"。目前尚无汉译本。
刘曙雄[3](2019)在《略论萨加德·查希尔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表明萨加德·查希尔作为印度进步文学运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为推动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奔走呼号。他主编和以他为主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火星集》成为进步文学运动的前奏曲;中篇小说《伦敦一夜》在短暂的时间和窄小的空间内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传记作品《墨迹》以写实的方法勾画出同时代进步作家的真实形象;诗集《熔炼的蓝宝石》试图创造一种新颖、独特和优美的诗体;文论《萨加德·查希尔论文学》阐释印度进步文学运动确立的现代文学发展方向。
王刚,周传斌[4](2018)在《伊克巴尔“非我”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伊克巴尔为20世纪印度次大陆着名的伊斯兰哲学家和诗人,哲理诗《非我的奥秘》是伊克巴尔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主要以《非我的奥秘》为例,对伊克巴尔"非我"哲学思想进行探析与论述。研究"非我"哲学将助于引导我们更好、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伊克巴尔的宗教、社会与政治哲学思想体系。
马斌[5](2016)在《论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文中认为伊克巴尔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宗教经验的有效性辩护,他的认识论是包含“感觉”、“理性”和“直觉”为一体的统合认识论(Unification Epistemology),他既不是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也不是直觉主义者,因为他没有贬低其中任何一种认识能力,而是主张这三种认识能力各司其职,分别用于不同的认识对象,只不过直觉经验具有认识整体的优势,或者说是认识本质的优势。伊克巴尔直觉经验的思想渊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直觉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回应,即主张科学实证不是人类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在这一方面他尤其继承了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思想;其二是传统的伊斯兰苏非主义学说,伊克巴尔为宗教经验辩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苏非主义的神秘经验辩护。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建立在他的时间观念和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之上,他将时间区分为“真正的时间”(the real time)和“序列时间”(the serial time),序列时间只不过是真正时间的碎片化。真正的时间是直觉经验的场域,而康德的认识论只在序列时间内有效。人类的理性是可以超越序列时间,在真正的时间那里认识无限的,这个过程具有:明确性、直接性、不可交流性、整体性、客观性和脱时性等特点,这就是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直觉经验在本质上是超越的理性。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同西方哲学家们的直觉概念有所不同,伊克巴尔直觉经验的认识对象主要是真主;它需要一定阶段的修道才可以达到;而且它是被动的。在现实生活中伊克巴尔积极倡导建立在感觉和理性之上的科学,他认为是伊斯兰教孕育出了西方现代科学及其方法,因此穆斯林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本质上是找回伊斯兰自己的传统。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直觉经验是我们认识真主的途径,两者并不矛盾。像科学一样,通过直觉经验得来的宗教知识也是有效的,真实的,也属于我们的知识范畴。通过说明直觉经验的有效性,伊克巴尔进行了伊斯兰的知识化(knowledge-ization of Islam),完成了他对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
王刚[6](2015)在《伊克巴尔非我哲学的实践探析——以《非我的奥秘》为例》文中提出对伊克巴尔的"非我"哲学的研究,有助于引导人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整个伊斯兰哲学传统如何与现代化对接,遭遇现代思想时如何进行适度转化,如何在现代社会尽量杜绝世俗化的影响,保持传统的神圣性与完整性。
蔡晶[7](2015)在《新中国60年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研究的回顾与评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乌尔都语文学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的少量译介开始,20世纪80年代之后,译介数量有所增多,范围有所扩大,且对印度乌尔都语文学史的梳理及各种综合研究、个案研究逐渐展开。新中国60年乌尔都语文学研究不乏发现与创新,但仍存在研究群体有限、视野不够开阔等不足。
高永[8](2014)在《整体关注与重点突破——评雷武铃的《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文中指出雷武铃博士的专着《自我·宿命与不朽:伊克巴尔研究》集中研究了伊克巴尔的代表性思想着作《伊斯兰宗教思想重建》。作者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将伊克巴尔置于伊斯兰文化历史,以至整个人类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对伊克巴尔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整体关照。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该书体现出的高度的概括性、研究态度的客观性、论述条理的清晰性及灵活多变的比较法的运用等特点,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学术价值。
孟昭毅,刘霞[9](2013)在《伊克巴尔文学与伊斯兰精神》文中提出伊克巴尔生活在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现代冲击与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与现实追求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氛围里。他不仅用乌尔都语,而且用波斯语进行诗歌创作,通过各种诗歌表现形式来不遗余力地阐述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在南亚次大陆,他的乌尔都语诗歌影响世人,在亚洲范围内,他的波斯语诗歌着称于伊斯兰世界。他一生创作不息,留有珍贵的文学遗产,包括10部用乌尔都语和波斯文写的诗歌集和一些探讨哲学问题的着述。
蔡晶[10](2013)在《新中国60年伊克巴尔诗歌研究的回顾与分析》文中指出伊克巴尔是着名的南亚穆斯林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对伊克巴尔诗歌的译介始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前后则有了新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伊克巴尔文化身份的界定、其诗歌中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及美学和诗学观等。伊克巴尔诗歌创作的主题与风格决定了中国读者对他的接受和喜爱,而中国的时代及社会文化背景亦主导了新中国60年对伊克巴尔诗歌研究的步履。总体的研究状况是,既有研究不乏洞见,但仍存在研究群体有限、视野不够开阔等不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 第一章 作为穆斯林标识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
| 第一节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
| 第二节 威廉堡学院和乌尔都语的身份建构 |
| 第三节 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与乌尔都语的身份建构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作为标准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
| 第一节 乌尔都语语言标准化运动的背景 |
| 第二节 乌尔都语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 第三节 乌尔都语的语言标准化实践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作为通用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
| 第一节 乌尔都语知识界的印度认同 |
| 第二节 乌尔都语作为印度南部重要语言的身份建构 |
| 第三节 向印度南部语言社群推广乌尔都语的合法性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作为科学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
| 第一节 乌尔都语成为科学语言的动机 |
| 第二节 乌尔都语科技术语翻译运动 |
| 第三节 从科学语言到印度民族教育语言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作为印度民族语言的乌尔都语身份建构 |
| 第一节 印度的民族语言之争 |
| 第二节 《威迪亚·曼迪尔方案》中的语言争端 |
| 第三节 印度民族语言之争中的乌尔都语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 短篇小说集《火星集》 |
| 2 中篇小说《伦敦一夜》 |
| 3 传记作品《墨迹》 |
| 4 新诗集《熔炼的蓝宝石》 |
| 5 文论集《萨加德·查希尔论文学》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伊克巴尔:诗人、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 |
| 二、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 四、本文的结构 |
| 第一章 伊克巴尔直觉经验的哲学背景 |
| 第一节 19—20世纪西方直觉主义的兴起 |
| 1.理性神学遭遇的挑战 |
| 2.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
| 3.理性神学的复苏 |
| 第二节 伊斯兰苏非主义认识论中的直觉 |
| 1.直觉 |
| 2.修道的阶段 |
| 3.浑化与神智 |
| 第三节 柏格森哲学和苏非主义对伊克巴尔的影响 |
| 1.柏格森哲学对伊克巴尔的影响 |
| 2.伊斯兰苏非主义对伊克巴尔的影响 |
| 第二章 伊克巴尔直觉经验的哲学基础 |
| 第一节 伊克巴尔的时空观 |
| 1.牛顿与康德的时空观 |
| 2.伊克巴尔的相对时空观 |
| 3.真正的时间和序列时间 |
| 第二节 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批判 |
| 第三章 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及其特点 |
| 第一节 直觉是超越的理性 |
| 第二节 直觉经验的特征 |
| 第三节 对直觉经验客观性和神秘性的调和 |
| 第四章 伊克巴尔的直觉经验与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 |
| 第一节 统合认识论:经验、理性与直觉 |
| 1.倡导感官知识 |
| 2.对柏拉图哲学和遁世苏非的批判 |
| 3.现代科学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 |
| 4.统合认识论 |
| 5.直觉经验与现代性问题 |
| 第二节 重建伊斯兰宗教思想 |
| 1.世界的发展与“自我”的力量 |
| 2.伊斯兰知识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伊克巴尔的波斯语长诗《非我的奥秘》 |
| 二、《非我的奥秘》之“非我”哲学概念的内涵 |
| 三、“非我”哲学的实践 |
| 1.“平等”的穆斯林“乌玛” |
| 2.“自由”的穆斯林“乌玛” |
| 3.“法治”的穆斯林“乌玛” |
| 四、“非我”哲学的积极性及其局限性 |
| 1.“非我”哲学的积极性 |
| 2.“非我”哲学的局限性 |
| 1. 引言 |
| 2. 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的汉译 |
| 3. 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研究 |
| 3. 1 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综合研究 |
| 3. 2 印度乌尔都语作家作品个案研究 |
| 4. 印度乌尔都语文学译介与研究现状的评析 |
| 4. 1 新中国印度乌尔都语文学译介和研究的总体特 征 |
| 4. 2 新中国印度乌尔都语文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
| 5. 结语 |
| 一、中国的伊克巴尔译介与研究 |
| 二、《自我·宿命与不朽》的主要内容 |
| 三、《自我·宿命与不朽》的特色与缺陷 |
| 一 |
| 二 |
| 三 |
| 一、伊克巴尔的诗歌在中国的译介 |
| (一) 伊克巴尔诗歌的中译本 |
| (二) 对伊克巴尔的介绍 |
| 二、对伊克巴尔诗歌创作的研究 |
| (一) 关于伊克巴尔的诗歌创作分期 |
| (二) 关于伊克巴尔诗歌的哲学思想 |
| (三) 关于伊克巴尔诗歌中的社会政治思想 |
| (四) 关于伊克巴尔的美学和诗学观 |
| 三、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