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强[1](2021)在《贵州长坪子地区铅锌矿综合物探特征及找矿靶区优选》文中认为贵州长坪子地区位于扬子陆块西南部,NW向垭都—紫云断裂(F1)和近NW向赫章—遵义断裂(F2)交汇处,属黔西北Pb-Zn-Ag成矿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地质资料显示,NW向断裂控制着铅锌矿化的分布,不同方向NE、NWW及EW向断裂构造交汇复合部位是成矿最有利的部位。而矿体的产出受地层、构造条件共同控制,且与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国内外找矿方法的应用效果,我们利用多种方法优势互补的特点,采用三种物探组合方法进行长坪子地区的找矿工作。在研究区开展了1:1万的激电中梯扫面,圈定激电异常;开展了1:1万地面高精度磁测,查明区内磁场分布特征及辉绿岩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部署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和激电测深测线,进一步查明区内断裂构造的深部延伸情况以及是否为矿致异常。区内共发现激电异常14处,其中Ⅰ类异常8处,Ⅱ类异常4处,Ⅲ类异常2处,Ⅰ类和Ⅱ类异常具有较好的矿化显示;根据△T异常特征,圈定了15片隐伏的辉绿岩脉,多位于构造的交叉、分支或交汇部位;查明了NW、NE和近EW向断裂构造的展布特征,NW向断裂是区内的主要断裂,它们不仅形成早,而规模大,起着控岩、控矿、导矿的作用;电性参数测量和已知矿体上物探测量结果发现,铅锌矿体产于高充电率、低电阻率、不同倾向断裂的交叉复合部位;产于高阻与低阻过渡带附近,靠近高阻一侧;辉绿岩则产于F2断裂下盘,呈低阻或中低阻、高充电率特征。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和矿体地球物理异常特征,构建了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结合找矿模型,对各方法物探异常区进行综合对比,进一步优选了五里坪、长坪子、大坪子等6处找矿靶区,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同时为后续铅锌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
冯磊,张卓,张风祥,郭慧芬,冯芹[2](2020)在《高精度磁法在城市供水管道勘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该文介绍了利用高精度磁法结合洛阳铲探测能够精准、高效地勘查城市外长距离深埋供水管道的平面位置及埋深。通过工程实例,首先设计高精度磁法勘查方案、施工路线,确保取得资料真实;其次经过对采集高精度磁法资料的处理分析、解释推断成果,认为高精度磁法探测钢筋水泥供水管道位置的方法是可行有效的;最后经洛阳铲和挖掘机开挖验证,高精度磁法解释推断成果与实际管道埋藏位置吻合,证明了探测成果可靠,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马胜胜[3](2020)在《高精度磁测在铁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察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提出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资源测量和勘查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其中,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的研究更加重要。针对已经全面掌握的矿体进行更加系统化的控制对于全面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尤为关键,因此,在矿体外围进行对应的找矿工作才能为矿山的持续性生产奠定基础,真正意义上延长矿山的实际服务时间,创收更大的经济价值。本文分析了高精度磁测的基本内涵,并且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对具体勘察应用展开了讨论,仅供参考。
王杰[4](2020)在《地下管线探地雷达模型试验及信号特征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管线作为城市的生命线担负着整个城市运作的多个重要职能,但其管道老化,建设信息不全等因素已经造成多次地下土建工程事故,因此在进行地下工程建设前的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必不可少。探地雷达由于其探测范围大,精度高,操作简单,分辨力较强的特点在地下管线的探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探地雷达探测对地下管道的定位及走向均可作出较为准确和可靠的判断,但现阶段地下管线的雷达回波信号处理技术并不成熟,管道直径的识别方法也较为片面,基于此本文使用探地雷达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并对目标图像进行信号处理和特征识别研究。文章通过仿真的地下管线雷达回波图来研究信号处理方法及管道识别技术,再加以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进行验证,从而系统深入地研究探地雷达在地下管线探测中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为:(1)仿真地下管道雷达回波图和管道试验探测图均表明了地下管线的回波信号特征具有双曲线特性。通过MATLAB语言实现了对回波信号多种滤波和边缘提取方式的处理。滤波可对图像中的杂波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边缘检测也能有效对目标边缘信号进行提取。(2)通过对仿真和试验的雷达回波图像分析表明了管道材质、埋深、走向等特征均可从图像中直接辨识。针对管道直径的识别采用了三种计算方法,通过仿真和试验数据均表明了三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但各有其优劣势和片面性,三点定圆法效果最佳。将地下管线雷达回波图的读取、灰度化、滤波、边缘检测、管径识别、保存退出集于一体建立一个GUI快捷处理界面,使得图像的处理更加便捷简单。(3)通过多种工况的地下管线探测试验表明了探地雷达能够精准地探测并分析出平行、交叉、遮挡等复杂的管道布置情况。同时将探地雷达运用于实际工程探测并对结果图像进行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探地雷达的对地下管线探测的实用价值。将本文编制的GUI程序应用于试验和实测所得到的图像中,结果表明其能较好的对结果图像进行处理和对管道特征进行识别,表明了该程序的实用性。本文通过探地雷达对地下管线的探测研究了管道雷达回波的信号处理和特征识别,总结了信号处理方法和管道特征识别方法,并证明其可行性与实用性。表明了探地雷达对实际地下管线探测工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董少雄[5](2019)在《河北承德宋家窝铺一带构造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燕山山脉中段北麓,隶属河北省围场满族自治县、隆化县管辖。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北缘隆起带(ⅢA22)、棋盘山-苏家店沉积-火山盆地(ⅢB32-1)的东北部。西为上黄旗-灵山区域断裂带,北为康保-围场区域断裂,南部为尚义-隆化区域断裂。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发育,成矿作用显着。本论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手段,结合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测量和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地质及构造发育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揭示其格局特征。研究区地层发育不全,广泛分布中生代白垩系,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白垩系主要发育张家口组、九佛堂组和义县组,其中张家口组主要为酸性-亚碱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九佛堂组主要为一套湖泊河流沉积,义县组为一套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其次在沟谷和现代河流处发育残坡积、洪冲积沉积物为主的第四系沉积。少量中生代侵入岩零星分布。研究内构造形式单一,褶皱构造不发育,仅中部地区沿北东向发育一条正断层(F3),贯穿整个区域。此外,根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结果推测,在F3断裂左右两侧尚存在6条断裂,分别为F1、F2、F4、F5、F6、F7,同时在F2、F1、F6断层附近圈定出5个火山口。根据高精度磁测探测结果分析F1、F2、F4断裂均沿北东向展布;F5、F6、F7断裂沿北西向展布,规模不大,延伸较短,且F5、F7断裂终止于F4断裂。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图显示,异常浓集中心与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分析所获得的构造展布相一致,北北东向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成矿场所。张家口期地质活动为该区银铅锌矿提供物质来源。
孙凯[6](2018)在《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覆盖区地质填图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领域,其目标是获取覆盖层以及下伏基岩的地质信息,包括基岩面的起伏、基岩面的地质结构、覆盖层的内部构成等。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一直是地学界讨论的热点。开展覆盖区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现代地质填图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套相应的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和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地球物理探测是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板房沟、小柳沟、伊吾军马场、口门子幅地质填图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基于在研究区获取的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围绕盆地内部新生代覆盖层结构、基岩属性及其构造、地下水资源等地质目标,开展了地球物理信息提取、融合及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利用地表地质填图获取的地层、构造等信息,以及物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分析了盆地内地球物理异常可能的成因。结合巴里坤盆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历史,利用区域重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刻画了盆地构造格架,显示该山间断陷盆地构造走向为北西向,盆地南北两侧基底凹陷区均发育厚度较大的新生代沉积层,大规模的岩浆岩主要产于基岩深处。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重磁异常线性信号的识别与提取,结合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和浅层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确定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展布,并将断裂构造进行了分类,即主干断裂、基底断裂和新生代活动断裂。通过分析认为,主干断裂与盆地的形成有关,基底断裂分布与基岩出露区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新生代活动断层则反映了新生代覆盖层的沉积特点。(2)通过提取大地电磁电阻率反演结果中第四系沉积层与古-新系沉积层的厚度信息,结合岩石物性统计结果和钻孔岩芯揭露,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约束正演模拟,获得基底地层的密度结构。参考研究区及南北两侧基岩出露区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推测新生代覆盖层下伏基岩主要为奥陶系和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3)巴里坤盆地第四系与第三系沉积层结构特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以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等反演结果以及钻孔岩芯所揭示的第四系沉积厚度信息为控制,基于重力异常数据反演得到剖面第四系的沉积层厚度,综合已知信息与反演结果获得研究区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将第四系相对第三系密度差异产生的重力响应去除,简化密度结构模型,并利用大地电磁电阻率结构对基岩起伏进行约束,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正演模拟获得沉积层与基底的等效密度差分布,进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基岩起伏。新生代沉积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左旋走滑构造运动环境,反映了研究区新生代的多次隆升过程。(4)从覆盖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信息出发,结合高密度电法所揭示的浅层电性结构和水井资料,对研究区含水层的分布及潜水面的埋深等进行了评估。(5)对航磁数据和地表磁数据进行了多种方法的二维和三维处理,结合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特征,获得了研究区深部隐伏岩体的空间分布和磁性变化特征。由隐伏岩体与周缘岩浆岩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推测隐伏岩体可能为早二叠世侵入岩,磁化率的差异则可以通过研究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得到合理的解释。重磁资料与剖面地球物理资料可以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从而综合揭示覆盖层和基岩地质结构与构造信息,对覆盖区开展地质填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利用点(地质露头、钻孔、水井等)控制线(地震、电磁、电法等)、再由线控制面(重力与磁法等)、最后由岩石物性与地质理论等先验信息进行约束,可以在减少地质填图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填图质量以及填图效率。
蔡盛[7](2018)在《物探磁法在铁路勘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新的磁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磁法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铁路地质勘察中。磁法在铁路勘察中的应用实例表明,磁法勘探具有设备轻便、施工效率高、成本低廉、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在查找地质构造、探测水(地)下磁性障碍物等方面勘探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铁路地质勘探的工作效率,为铁路设计和施工提供更精准的地质依据。
于九龙[8](2017)在《物探方法在城市垃圾填埋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垃圾填埋是城市垃圾处置中最根本的办法。虽然现在经常使用堆肥、焚化或者分选回收的方法来处理城市的垃圾,但仍需作最后的填埋处理来处理掉其中较难去除的部分及残留物质.环境地球物理学(EnvironmentalGeophysics),是一门由环境学科与地球物理学相辅相成,且融合各自特点的综合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应用地球物理学中的观点和措施来将地球物理场和地下介质的物物性与人类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在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物探方法和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随着物探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提高,已经成为城市垃圾治理等方面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高精度磁测法和瑞雷面波法等四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北京亦庄开发区北神树垃圾填埋场附近某工区(N39°48.055,E116°32.021)进行了实际勘测,共布设11条均为北偏东60°的测线,每条测线实测长度为250米(其中350线为115米),利用地球物理原理来研究垃圾填埋场地区地下介质埋藏分布以及垃圾污染对地下介质的地球物理场的物理特性造成的变化。通过多种方法的数据采集,得到了垃圾填埋场地球物理检测的第一手资料,对获得的数据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系统处理,并在实地进行钻探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寻找相对准确的物探方法。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结论:其中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工区内低、高阻污染区域的区分度较好;探地雷达法对于浅部垃圾的大致分布有较好的探测;高精度磁测法对于弱磁性的生活垃圾的探测效果不理想;面波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工区的地下地层分布和构造。由高密度电法和瑞雷面波法测量结果可判断,地下疑似存在少量埋藏废弃物,且存在由于垃圾渗滤液造成的污染区;结合对工区实际观察,发现工区存在两条地地下水泥管道,因此这两种方法较为适合于城市垃圾填埋情况的检测。
黄理善,敬荣中,曾晖,王建超,曾高福,裴超,曹军[9](2016)在《广西钟山县珊瑚钨锡矿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勘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处于资源危机的广西珊瑚钨锡矿深部、边部找矿问题,扩大矿山资源量,在长营岭主采区及外围重磁异常区开展重力补测、地面高精度磁测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工作,结合地质、物探成果,建立该地区钨锡矿床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式,圈定了矿化蚀变带范围,对含矿、控矿断裂构造带的分布及延深、深部花岗岩分布范围及埋深进行了预测。地球物理工作结果表明,长营岭主采区深部及北东、南西方向仍存在较大找矿空间,该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可以应用于此类型的钨锡矿找矿工作。
王勇[10](2012)在《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是现代化城市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下管线不论是在管线材质上还是在敷设手段及管线数量上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地下管线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管线交叉并行,密如蛛网,城市地下管线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等原因,城市地下管线“老”、“密”、“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落后的管线管理手段以及现有管线探测技术和城市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城市管网建设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批管线探测的难题。例如共同沟技术的应用,导致了多条管线密集并行;新型管线材质的开发,金属管线逐步被非金属管线取代;非开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深埋管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管线探测难题。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已有城市地下空间信息的支撑,所以加强对城市管线探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仅是城市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管线探测的环境越来越苛刻。地面建筑物越来越多,地下设施越来越密集。空间、地面及地下的各类干扰多而严重,各类干扰体(源)形式多样。管线埋设工艺多样化,埋设时间各不相同。地下介质物性参数不均匀且多变等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获取精确的管线信息,是当今城市管线探测亟待解决的问题。近间距并行管线、非金属管线以及深埋管线的探测是当今管线探测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从理论方法上对现有的管线探测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进而结合工程实例,采用不同的探测方法及试验参数对近间距并行管线、非金属管线及深埋管线的探测效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总结全文研究工作,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电磁感应法是管线探测的常用方法,在进行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时,应该根据管线的类型、埋深及现场情况,选择不同的频率参数及压线方法进行试验。当现场管线有出露或有管线的附属物时,应该优先选择夹钳法探测并行的地下管线,然后根据现场条件选择相应的探测方法探测其它管线。与其它压线方法相比,倾斜压线法受现场条件的限制少,操作简单,取得的探测效果也比较好,是一种很有效的实用探测方法,可作为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采用倾斜压线法探测时,适宜选择较高的工作频率进行激发。电磁感应法在探测非金属管线和深埋管线时,通常需要在管线内穿越导线,进而采用充电法或夹钳法来达到探测目的。(2)地质雷达法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对埋深较浅的管线,无论是金属管线还是非金属管线,探测效果均较好,对于埋深较大的深埋管线,探测效果不稳定,受管线类型及环境的干扰较大,对于某些情况特殊的埋深管线无法得到理想效果。同时,地质雷达法只能对管线进行剖面探测,不能对管线进行追踪,该方法只适宜作为其它探测方法的补充,不能作为主要的探测方法来应用。(3)瞬态瑞雷面波法无论是平面位置定位,还是埋深测量,瞬态瑞雷面波法在探测特深管线方面,具有比较好的应用效果。瞬态瑞雷面波法可用于探测钢筋混凝土引水管渠,但应在有关技术规定中降低其埋深测量的精度要求。探测塑料管线时,瞬态瑞雷面波法可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但精度却不能满足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而且难以确定管道埋设的深度。瞬态瑞雷波(面波)法可用于探测管径较大的排水管道及天然气管道,相比较而言,面波法剖面上管道产生的绕射波形没有地震映像法明显,但面波法可以利用面波的频散特性得到介质波速的异常值处确定管道埋深。与地震映像法一样,面波法同样会受到地层条件的影响,当地层分层一致、均匀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4)地震映像法在地下管线探测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探测技术,在利用该方法探测埋设较深且口径较大的金属或非金属管道时,探测效果较明显。当有多条近间距并行管道时,绕射波形会受到其他管道产生的绕射波的干涉,导致绕射波形出现异常。当多条管道间距较大时,测试剖面产生多条管道的绕射波形,从而能够较为清晰的判别各管道位置。地震映像法在探测非开挖管线时常受到激发条件以及地层条件的影响,当地表为厚混凝土层等,同时激发的能量不足时,会导致不能形成能量较强的波组,从而难以判别管道的反映。当地下介质分布不均匀,较为杂乱时,亦会对波形产生干扰。(5)高密度电法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出地下非开挖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埋深。但是对于中心城区管线而言,高密度电法测线布置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对埋深较大的非开挖管道,测线长度需更大,往往因为现场作业条件的限制而得不出理想得结果,同时对于中心城区,电极与地面尤其是道路的耦合效果是影响测试效果的重要因素。高密度电法利用电极布置优势,高效率获取大量的观测信息,通过适当的反演分析解释,在常规直流电法难以分辨的地段,比较清楚的区分出目标体(地下管道)的位置、走向和大致范围,可与其它物探方法配合,解决城市非开挖管道的探测难题。(6)高精度磁测法能直观的确定磁异常的位置,对管线的定位有着较好的效果。对于有近间距并行管线的非开挖管道而言,该方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为探测非开挖非金属管道开辟了新思路。但是该方法测得的磁场值为磁体磁场值与磁场背景值叠加后的磁场强度值,如何去除背景值影响进行反演,计算出磁体深度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7)磁梯度法能够有效的对近间距并行管线、非金属管线及深埋管线进行探测,并且能准确的确定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埋深。但是该方法探测精度受成孔质量影响,用该方法探测深埋管线时需其他方法配合确定管线的位置,避免过多的钻孔以及钻孔时破坏到管道。磁梯度法通常作为管线探测的一种辅助方法和一种验证手段。(8)在确定管线的埋深时,一般来说,采用70%法测量的精度要高于直读法,因此,在测量管线的埋深时,应优先选择70%法来测量管线的深度,尤其当测量的对象是管道时更应如此。在大多情况下,测量给水管线的埋深时,无论采用直读法还是70%法,应用何种激发方法、何种工作频率,其测量结果大多都不能符合规定的精度要求,需要开展进一步的试验工作进行总结。总之,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面对越来越苛刻的探测环境以及蜂拥而至的探测难题,加强对城市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是大有必要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 2.2 地层特征 |
| 2.3 构造特征 |
| 2.4 蚀变特征 |
| 2.5 成矿地质条件 |
| 3 测线布置和物性特征 |
| 3.1 测线布置 |
| 3.2 物性特征 |
| 4 探测结果分析 |
| 4.1 断裂构造分布特征 |
| 4.2 辉绿岩分布特征 |
| 4.3 地层分布特征 |
| 4.4 矿化异常分布特征 |
| 5 矿体物探异常分析和找矿模型 |
| 5.1 典型剖面矿体物探异常分析 |
| 5.2 找矿模型 |
| 6 找矿靶区优选 |
| 6.1 水塘边找矿靶区(Ⅰ) |
| 6.2 大坪子找矿靶区(Ⅱ) |
| 6.3 老母营找矿靶区(Ⅲ) |
| 6.4 小洼子找矿靶区(Ⅳ) |
| 6.5 长坪子—高峰找矿靶区(Ⅴ) |
| 6.6 舒家坟—五里坪找矿靶区(Ⅵ) |
| 7 结论 |
| 致谢 |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参考文献 |
| 1 引言 |
| 2 方法原理 |
| 3 野外工作方法 |
| 3.1 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 |
| 3.2 野外调查 |
| 3.3 工作布置 |
| 3.4 磁测效果试验 |
| 4 数据采集、处理及推断解释 |
| 4.1 数据采集、处理 |
| 4.2 推断解释 |
| 5 验证 |
| 6 结论 |
| 1 高精度磁测概述 |
| 1.1 高精度磁测内涵 |
| 1.2 高精度磁测工作任务 |
| 2 区域概况 |
| 2.1 基础工作情况 |
| 2.2 工作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
| 2.2.1 工作区域重力场物理特征 |
| 2.2.2 工作区域磁场物理特征 |
| 3 高精度磁测在铁多金属矿接替资源勘察中的应用 |
| 3.1 具体布置要点 |
| 3.2 工作区磁场分析 |
| 3.3 工作区域磁场解释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地下管线探测方法对比分析 |
| 1.2.1 电磁感应法 |
| 1.2.2 高密度电法 |
| 1.2.3 磁梯度法 |
| 1.2.4 高精度磁测法 |
| 1.2.5 探地雷达法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探地雷达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探地雷达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地下管道探测研究现状 |
| 1.3.4 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2 探地雷达原理及电磁波特性 |
| 2.1 探地雷达基本原理 |
| 2.1.1 探地雷达电磁波基本理论 |
| 2.1.2 电磁波波动方程 |
| 2.1.3 平面电磁波的传播 |
| 2.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
| 2.2.1 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 |
| 2.2.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
| 2.2.3 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
| 2.2.4 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 |
| 2.3 探地雷达探测原理 |
| 2.3.1 探地雷达探测方式 |
| 2.3.2 探地雷达对地下管线的探测实用性 |
| 2.4 本章小结 |
| 3 探地雷达信号杂波抑制方法 |
| 3.1 雷达图像仿真及预处理 |
| 3.1.1 雷达图像仿真 |
| 3.1.2 仿真图像预处理 |
| 3.2 信号杂波抑制方法 |
| 3.2.1 均值滤波 |
| 3.2.2 中值滤波 |
| 3.2.3 低通滤波 |
| 3.2.4 PCA方法滤波 |
| 3.2.5 线性预测法滤波 |
| 3.2.6 小波变换图像去噪 |
| 3.3 杂波抑制结果对比 |
| 3.4 本章小结 |
| 4 探地雷达图像目标边缘检测方法 |
| 4.1 目标边缘检测方法介绍 |
| 4.1.1 Sobel算子 |
| 4.1.2 Prewitt算子 |
| 4.1.3 Laplacian算子 |
| 4.1.4 Laplacian of Gaussian算子 |
| 4.1.5 Canny算子 |
| 4.2 边缘检测结果对比 |
| 4.3 本章小结 |
| 5 地下管线识别及GUI界面系统 |
| 5.1 管道材质、埋深识别 |
| 5.1.1 管道材质识别 |
| 5.1.2 管道埋深测定 |
| 5.2 管道直径识别 |
| 5.2.1 多次反射波法 |
| 5.2.2 三点法 |
| 5.2.3 双曲线拟合 |
| 5.3 GUI界面识别系统 |
| 5.4 本章小结 |
| 6 地下管线探测试验及信号处理研究 |
| 6.1 地下管线探测试验设计 |
| 6.1.1 试验模型设计及探测前准备 |
| 6.1.2 试验波速及介电常数标定 |
| 6.2 管道探测及图像分析 |
| 6.2.1 单根管道探测及结果分析 |
| 6.2.2 平行管道探测及结果分析 |
| 6.2.3 交叉管道探测及结果分析 |
| 6.2.4 管道遮挡探测及结果分析 |
| 6.3 探地雷达实测验证及信号处理研究 |
| 6.3.1 道路检测 |
| 6.3.2 地下管线检测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4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工作量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 2.2 地层 |
| 2.2.1 古生界 |
| 2.2.2 中生界 |
| 2.2.3 新生界 |
| 2.3 岩浆岩 |
| 2.3.1 侵入岩 |
| 2.3.2 火山岩 |
| 2.4 变质岩 |
| 2.4.1 区域变质岩 |
| 2.4.2 动力变质岩 |
| 2.4.3 气-液蚀变岩 |
| 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 3.1 地球物理特征 |
| 3.1.1 磁场特征 |
| 3.1.2 岩石磁性特征 |
| 3.1.3 重力场特征 |
| 3.2 地球化学特征 |
|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 4.1 地层 |
| 4.1.1 中生界 |
| 4.1.2 新生界 |
| 4.2 构造 |
| 4.3 岩浆岩 |
| 4.3.1 侵入岩 |
| 4.3.2 火山岩 |
| 4.3.3 潜火山岩 |
| 4.4 围岩蚀变 |
| 第五章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解译 |
| 5.1 高精度磁测特征 |
| 5.1.1 磁异常处理 |
| 5.1.2 磁场特征 |
| 5.1.3 构造分析 |
| 5.2 激发极化特征 |
| 5.2.1 岩矿石电性特征 |
| 5.2.2 激电异常特征 |
| 5.2.3 激电测深测量 |
| 5.2.4 构造分析 |
| 5.3 地球化学特征 |
| 5.3.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 5.3.2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 5.3.3 构造分析 |
| 5.4 遥感特征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巴里坤盆地研究现状 |
| 1.2.2 覆盖区地质调查现状 |
| 1.2.3 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
|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 1.4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 1.4.1 论文取得的成果 |
| 1.4.2 论文创新点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 2.1.1 地层 |
| 2.1.2 构造 |
| 2.1.3 岩浆岩 |
| 2.1.4 钻孔 |
| 2.1.5 岩石物性 |
| 2.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
| 3.1 引言 |
| 3.2 地面重力测量 |
| 3.3 地面高精度磁测 |
| 3.4 大地电磁测深 |
| 3.5 高密度电法 |
| 3.6 浅层地震 |
| 3.7 小结 |
| 第四章 覆盖区线性构造特征提取 |
| 4.1 基于重磁异常数据的线性构造提取 |
| 4.1.1 线性特征提取方法原理 |
| 4.1.2 计算结果 |
| 4.2 构造特征揭示及分析 |
| 4.2.1 多尺度边缘检测 |
| 4.2.2 电-震剖面构造特征揭示 |
| 4.2.3 构造特征分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覆盖区地质结构特征 |
| 5.1 基底地层单元划分 |
| 5.2 研究区沉积厚度估计 |
| 5.2.1 密度界面反演基本原理 |
| 5.2.2 第四系沉积层厚度估计 |
| 5.2.3 古-新近系沉积层厚度反演 |
| 5.2.4 巴里坤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变化的含义 |
| 5.3 覆盖层含水层特征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覆盖区隐伏岩体分布特征 |
| 6.1 隐伏岩体三维形态 |
| 6.1.1 三维欧拉反褶积 |
| 6.1.2 Tilt梯度 |
| 6.1.3 三维磁化率成像 |
| 6.2 二维正演模拟 |
| 6.2.1 磁性体参数估计 |
| 6.2.2 二维磁异常建模 |
| 6.3 地质意义 |
| 6.4 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磁法勘探工作原理 |
| 2 磁测方法的选择 |
| 3 在铁路勘察中的应用 |
| 3.1 查找地质构造 |
| 3.2 水下障碍物探测 |
| 3.3 桩基桩底埋深探测 |
| 3.4 地下深埋管线探测 |
| 3.5 地下金属遗弃物探测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城市垃圾填埋现状及危害 |
| 1.1.2 环境地球物理学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案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案 |
| 2 物探方法原理 |
| 2.1 电阻率法 |
| 2.1.1 电阻率法理论基础 |
| 2.1.2 高密度电阻率法 |
| 2.2 探地雷达法 |
| 2.2.1 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 |
| 2.2.2 探地雷达的方法技术 |
| 2.3 高精度磁测法 |
| 2.3.1 高精度磁测法基本原理 |
| 2.3.2 高精度磁测法方法技术 |
| 2.4 瑞雷面波法 |
| 2.4.1 瑞雷面波法基本原理 |
| 2.4.2 瑞雷面波的方法技术 |
| 3 物探方法在北京某垃圾填埋场中的应用研究 |
| 3.1 研究区概况 |
| 3.2 测区布置 |
|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 3.3.1 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 3.3.2 探地雷达法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 3.3.3 高精度磁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 3.3.4 瑞雷面波法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 4 物探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研究 |
| 4.1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分析 |
| 4.2 探地雷达法应用分析 |
| 4.3 高精度磁测应用分析 |
| 4.4 瑞雷面波应用分析 |
| 4.5 保定韩村垃圾填埋场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
| 4.6 北神树垃圾填埋场工区钻探采样 |
| 5 结论及建议 |
| 5.1 结论 |
| 5.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引言 |
| 2 成矿地质背景 |
| 3 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式 |
| 3.1 矿体特征 |
| 3.2 岩矿石物性参数特征 |
| 3.3 地质—地球物理异常模式 |
| 4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 |
| 4.1 采矿区外围重力探测 |
| 4.2 高精度磁测 |
| 4.3 CSAMT探测 |
| 4.4 测区物探综合异常 |
| 4.5 工程验证 |
| 5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1.2 城市地下管线概述 |
| 1.2.1 地下管线的种类 |
| 1.2.2 地下管线的特点 |
| 1.2.3 地下管线敷设方法 |
| 1.2.4 管线建设存在的问题 |
| 1.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3.1 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3.2 非金属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3.3 深埋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5 论文的主要特色 |
| 第2章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理论基础 |
| 2.1 管线探测涉及的专业领域 |
| 2.2 管线探测的基本原则 |
| 2.2.1 管线探测中应遵循的原则 |
| 2.2.2 工作质量检验遵循原则[109] |
| 2.2.3 地下管线图的质量检验遵循原则[109] |
| 2.2.4 地下管线推断解释遵循原则 |
| 2.3 管线探测面临的环境 |
| 2.4 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 |
| 2.5 管线探测仪器调研 |
| 2.5.1 RD4000 地下管线探测仪 |
| 2.5.2 SUBSITE 950 地下管线探测仪 |
| 2.5.3 PL-960 金属管线和电缆测位器 |
| 2.5.4 LD500 数字地下管线探测仪 |
| 2.5.5 SIR-20 多通道高速透地雷达 |
| 2.5.6 PulseEKKO 探地雷达 |
| 2.6 管线探测的基本方法 |
| 2.6.1 电磁感应法 |
| 2.6.2 地质雷达法 |
| 2.6.3 高密度电法 |
| 2.6.4 人工地震法 |
| 2.6.5 高精度磁测法 |
| 2.6.6 磁梯度法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
| 3.1 电磁感应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3.1.1 并行给水管线与电信管道探测试验 |
| 3.1.2 并行给水管道与煤气管道探测试验 |
| 3.1.3 多种并行管线探测对比试验 |
| 3.1.4 应用电磁感应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3.2 地质雷达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3.2.1 并行煤气管线与电力电缆探测试验 |
| 3.2.2 并行电信排管与燃气管道探测试验 |
| 3.2.3 并行上水管线与排水管线探测试验 |
| 3.2.4 应用地质雷达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3.3 磁梯度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3.3.1 应用实例 |
| 3.3.2 应用磁梯度法在近间距并行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非金属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
| 4.1 地质雷达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4.1.1 PVC 管线探测试验 |
| 4.1.2 非金属污水管线探测试验 |
| 4.1.3 塑料燃气管道及砼质给水管线探测试验 |
| 4.1.4 应用地质雷达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4.2 瞬态瑞雷面波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
| 4.3 高精度磁测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
| 4.4 电磁感应法在非金属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及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深埋管线探测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 |
| 5.1 电磁感应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5.1.1 深埋信息管线探测试验 |
| 5.1.2 深埋电信管线探测试验 |
| 5.1.3 应用电磁感应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5.2 地震映像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5.2.1 深埋排水管线探测试验 |
| 5.2.2 深埋信息管线探测试验 |
| 5.2.3 深埋天然气管道探测试验 |
| 5.2.4 应用地震映像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5.3 瞬态瑞雷面波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5.3.1 深埋混凝土引水灌渠探测试验 |
| 5.3.2 深埋铸铁清水管探测试验 |
| 5.3.3 应用瞬态瑞雷面波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5.4 高密度电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5.4.1 深埋煤气管线探测试验 |
| 5.4.2 深埋天然气管道探测试验 |
| 5.4.3 应用高密度电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5.5 磁梯度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应用 |
| 5.5.1 深埋天然气管道探测试验一 |
| 5.5.2 深埋天然气管道探测试验二 |
| 5.5.3 应用磁梯度法在深埋管线探测中的结果分析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 6.1 各种方法探测效果评价 |
| 6.1.1 电磁感应法 |
| 6.1.2 地震映像法 |
| 6.1.3 面波法 |
| 6.1.4 地质雷达法 |
| 6.1.5 高密度电法 |
| 6.1.6 磁梯度法 |
| 6.1.7 高精度磁测法 |
| 6.2 结论与建议 |
| 6.2.1 结论 |
| 6.2.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