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知识海洋-科学室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知识海洋──科学室(论文文献综述)

方杏芹[1](2022)在《关于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探讨》文中提出在揭示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问题和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学科内涵和外延的综合分析,厘清了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海洋气象学归属于大气科学比归属于海洋科学更适合其发展。厘清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的关键是理解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多尺度特征。未来海洋气象学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海上高科技探测技术、实地和遥感观测的综合应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多层次大气—海洋耦合模式,由此需要加强更小尺度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分析结果可供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科研、教学、业务、管理人员参考。

徐豪壮[2](2022)在《初中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鉴于以往研究性学习存在预设性强、学生被动、受益面窄、学科整合不足等问题,考虑到舟山新区对海洋教育的重视,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的海洋研学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以满足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要。学校基于海洋科学,依托研学基地,开展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以发展学生的海洋素养、学习素养,培育"阳光+洋气"的现代海洋小公民。

陈慧,孟峥,刘亚婷,卓海腾,唐丽丽[3](2022)在《提升海洋科学学科兴趣教学实践探索——以海洋地质公选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提升学生对涉海学科的兴趣和开展海洋强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生态条件。传统授课遵循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激发非涉海专业学生对于海洋科学的兴趣。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背景,授课团队开展了"银幕里的海洋地质"公选课程教学实践,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合理简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素材,科学建设智慧大课堂,旨在提升多学科背景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学习兴趣,广泛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新时代海洋事业,促进我国海洋地质研究的科教发展。

聂红涛,李威,韩桂军,陈儒,凌国维[4](2022)在《面向“两性一度”标准的潮汐学课程教学改革》文中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导向,依据"两性一度"标准对海洋潮汐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贯通体现高阶性;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体现创新性;重视实践训练,科教融合体现挑战度;多方式考核方式融合,优化考评体系,强化能力素质培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实践表明,本课程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马勇,胡丝具[5](2022)在《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实践与进展》文中认为海洋教育是日本海洋立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开展和深入推进海洋教育,形成了涵盖学校海洋教育和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的相对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形式多样,主体多元,从活动主体和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社区开展的海洋教育、民间自治团体发起的海洋教育、大学开展的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在职人员海洋教育以及社会机构开展的海洋教育。作为海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呈现出紧随国家战略、民间主导与政府协助、教育目标群体以中小学生为主、广阔性与深度性兼具、全民性与终身性结合的特点;有效唤起了国民的海洋意识、增进了海洋从业者的海洋技能、促进了国民海洋素养的提高,并推动了海洋教育联合体与相应组织机构的成立。

黄蓝慧,符浩,黄智华,韦映梅,黄达华,王丽伟[6](2022)在《“五有”理念下《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探索》文中认为基于广西大学"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海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探索"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涉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优化《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改革,为建设海洋科学专业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涉海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对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芦俊,杨春[7](2021)在《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地震波传播的野外观测在教学中无法实现、从而导致地震波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助推实践教学"的理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课程教学团队搭建了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了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了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复杂三维模型的建立、网格化、观测系统设计以及地震波传播的模拟。实践表明,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可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的地震波传播问题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恩涛,王华,姜涛,张成[8](2021)在《海洋科学专业一体化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内高校纷纷设立海洋科学专业,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该文分析了我国海洋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论述了科研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效果,探讨了海洋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研究表明完善的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加上科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对海洋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鑫,马克秀,宋来鹏,王鑫,周升起[9](2021)在《智媒时代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究》文中提出智慧出版是随着数字技术更新迭代而出现的新型出版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多维度和持续性的知识服务。本文以8本海洋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微信公众号、微博、音频及短视频等平台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内容生产方式、移动场景建设、组织模式变革和生态系统建构等方面探讨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可行路径,为智媒时代我国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提供参考。

宋转玲,苏天赟,黄磊,魏志强[10](2021)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科学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有制可依,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本文重点分析服务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各方主体分工职责、数据汇交与接收、数据质量控制、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奖惩措施和各环节处理时间节点等。明确各职能主体的职责和义务,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确定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为提升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共享与服务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的制度保障。以期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相关单位和人员规范化海洋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过程、制定与落实执行管理办法提供参考。

二、知识海洋──科学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海洋──科学室(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中国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1.1 海洋气象学学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分类表》的学科分类体系中的位置
    1.2 海洋气象学学科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代码体系中的位置
    1.3 海洋气象学学科在中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
    1.4 中国高校海洋气象学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实例
2 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综合分析
    2.1 海洋气象学相关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2.2 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的厘清
3 海洋气象学的发展和展望
4 结语

(2)初中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标准,梳理海洋研学基地
    (一)确立海洋研学基地标准
    (二)梳理海洋研学基地
二、分类建模,开展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
    (一)海洋研学类型
    (二)项目化学习的操作
    (三)研学流程
    (四)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
    (五)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三、适时评价,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一)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的评价操作
    (二)建构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机制

(3)提升海洋科学学科兴趣教学实践探索——以海洋地质公选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实践背景
二、教学实践特色和亮点
    (一)创新的教学理念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
    (三)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创新的考查内容
三、主要方法和实践内容
    (一)合理简化教学内容
    (二)优质改进教学幻灯片
    (三)智能升级教学方式
四、实践效果与分析建议
    (一)学科队伍建设
    (二)智慧大课堂建设
    (三)海洋科学兴趣提升

(4)面向“两性一度”标准的潮汐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创新举措
    (一)自编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体现高阶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教学,体现创新性
    (三)科教融合,采用实践性教学策略,体现挑战度
    (四)优化考评体系,强化科研素质培养
三、教学改革效果
    (一)科学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性思维
四、总结

(5)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实践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兴起的背景
二、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的推展
    (一)社区开展的海洋教育
    (二)自治团体组织的海洋教育
    (三)在职领域开展的海洋教育
    (四)大学开展的社会公众海洋教育
        1. 趣味船教室(横滨国立大学)
        2.“深江丸”练习船(神户商船大学)
        3. 夏季社会人研讨会(大阪府立大学)
    (五)社会机构开展的海洋教育
三、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特点
    (一)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体现了以国家战略为导向
    (二)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体现了民间主导、政府协助
    (三)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目标群体向中小学渗透
    (四)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形成了跨部门与跨行业的海洋教育网络
    (五)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体现出深度性与持久性
    (六)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体现出全民性与终身性
四、日本公众海洋教育实践的效果
    (一)有效唤起了国民的海洋意识
    (二)增进了海洋从业者的海洋技能
    (三)促进了国民海洋素养的提高
    (四)推动了海洋教育联合体与相应组织机构的成立

(6)“五有”理念下《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开设《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1.1 课程目的
    1.2 课程意义
2 《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存在问题
    2.1 教学管理部门对该课程重视程度需要加强
    2.2 师生比例较低,教学模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大
3 课程改革与创新
    3.1 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编写贴合海洋发展方向的教材
    3.2 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3.3 利用学院优势,调整授课模式
    3.4 海上作业实习,拓宽学生视野
4 结 语

(7)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设计理念
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1.硬件平台建设
    2.软件平台建设
三、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设计
四、虚拟仿真系统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成效
五、展望与构想
六、结论

(8)海洋科学专业一体化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海洋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1. 对野外实践环节重视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
    2. 缺乏稳定的野外实践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时间过短、效果有限
    3. 缺乏完善的贯通式的野外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4. 科学研究与野外实践结合不够,导致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海洋科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河北秦皇岛海洋学基础实习
    2. 北京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
    3. 宜昌秭归地区科研训练实习
    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专业教学实习
    5. 毕业生产实习
三、科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 全员“导师制”,实现贯通式培养
    2. 加强研究性教学,促使科研与实践高度融合
    3. 构建“三位一体”实践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4. 建立“双师型”教学合作,加强国际化培养
四、一体化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与思考
    1. 实习成效
    2. 实习改革与建议
五、结语

(9)智媒时代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现状
    1.1 新媒体运营趋于稳定
    1.2 受众思维逐渐凸显
    1.3 服务模式开始多元
2 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存在的问题
    2.1 媒介形态相对单一
    2.2 知识服务范围较窄
    2.3 生态系统亟待完善
3 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路径
    3.1 内容生产
        3.1.1 采用融媒体形态
        1)主播讲解式。
        2)视频展示式。
        3)动画演示式。
        4)课堂教学式。
        3.1.2 完善智慧化选题
        3.1.3 进行差异化定位
    3.2 营销模式
        3.2.1 联动推广
        3.2.2 社群营销
        3.2.3 IP化发展
    3.3 生态建构
        3.3.1 移动场景建设
        3.3.2 组织模式变革
        3.3.3 专业人才培养
        3.3.4 生态系统建构
        1)建构产业生态。
        2)建构服务生态。
        3)建构创新生态。
4 结束语

(10)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研究意义
2 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主要框架内容
    2.1 职能主体及职责
    2.2 数据汇交与接收流程
    2.3 数据质量控制过程
        2.3.1 项目实施前
        2.3.2 数据汇交前
        2.3.3 数据接收前
        2.3.4 数据使用后
    2.4 尊重知识产权保护
    2.5 设立奖惩措施
    2.6 各环节处理时间节点
3 结语

四、知识海洋──科学室(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海洋气象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探讨[J]. 方杏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 [2]初中海洋研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徐豪壮.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22(Z1)
  • [3]提升海洋科学学科兴趣教学实践探索——以海洋地质公选课程为例[J]. 陈慧,孟峥,刘亚婷,卓海腾,唐丽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2(06)
  • [4]面向“两性一度”标准的潮汐学课程教学改革[J]. 聂红涛,李威,韩桂军,陈儒,凌国维. 教育教学论坛, 2022(04)
  • [5]日本社会公众海洋教育实践与进展[J]. 马勇,胡丝具.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1)
  • [6]“五有”理念下《海洋化学基础实验》课程探索[J]. 黄蓝慧,符浩,黄智华,韦映梅,黄达华,王丽伟. 广州化工, 2022(01)
  • [7]地震波传播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建设与成效[J]. 芦俊,杨春. 中国地质教育, 2021(04)
  • [8]海洋科学专业一体化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 刘恩涛,王华,姜涛,张成. 中国地质教育, 2021(04)
  • [9]智媒时代海洋科普期刊智慧出版的发展路径探究[J]. 张鑫,马克秀,宋来鹏,王鑫,周升起. 编辑学报, 2021(06)
  • [10]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机制研究[J]. 宋转玲,苏天赟,黄磊,魏志强. 科技风, 2021(33)


海洋科学论文 气象学论文 地震波论文 科学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上一篇:杭州汽轮机B关联交易执行结果
下一篇:日本僧人荣喜“饮茶养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