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保护区桃树种植管理要点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保护地桃树的栽植及管理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裴进文[1](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张颖[2](2021)在《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湖南衡阳桃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以衡阳四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分别为菁香桃、脆蜜桃、大久保、锦绣黄桃,通过测定桃品种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及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比较分析桃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品质指标变化,为提升桃品种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菁香桃生长规律与其他三个桃品种呈显着差异。菁香桃与其他品种物候期呈显着差异,3月初萌芽,开花始于3月中旬,盛花期为3月下旬,花期为4月初,开花期持续9-10天,果实成熟期为8月中下旬,落叶期为11月中旬,之后进入休眠状态。大久保叶片长、宽,株高与地径长势及坐果率较为显着,数值分别为 17.06±0.38d、4.21±0.12a、42.12±3.13aA、42.12±3.13aA、4.66±0.48 cm;桃品种生长发育习性中,菁香桃萌芽率及成枝率较高,为93.80%,脆蜜桃短果枝率较高,为57.3%;脆蜜桃和菁香桃花粉生活力较高,分别为70.1%、61.3%,菁香桃和大久保花粉萌发率较高,分别为60.7%、49.6%。从果实品质来看,成熟期菁香桃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标突出,大久保果实各项指标最低。(2)四个品种光合特性呈显着差异。菁香桃比叶重数值较高,大久保较低,品种均值相差165.43 mg/dm2;脆蜜桃叶绿素a+b值较高,为3.29 mg/g,菁香桃的叶绿素a/b值较高,为2.15 mg/g。光合速率日变化中,不同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呈“双S”型,脆蜜桃Pn值在10:00 a.m呈最大值,比炎陵黄桃提前2h,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气孔导度变化呈“双峰型”,而大久保呈“W型”,锦绣黄桃Ci日变化均值最大,脆蜜桃Ci日变化均值最小。(3)从不同桃品种果实综合特性比较来看,菁香桃果实综合性状最好,色泽青翠,着色全面,青、脆、甜。桃果实生长发育阶段,菁香桃单果重与其他三个品种呈显着差异性,其果实纵横径较低,而大久保果实横纵径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四种桃品种的果实发育变化规律一致,桃品种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趋势均为“增长-下降-增长-下降”。成熟期时,菁香桃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1.63 mg/g、21.54 mg·g-1FW;锦绣黄桃果糖、VC 含量较高,分别为 51.31 mg/g、24.87 mg/g;锦绣黄桃可滴定酸含量与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0.69 mmol/100g、55.04 mg/g;脆蜜桃总糖含量较高,为0.65mg/g。在花后25d-45d,菁香桃果肉叶绿素含量表现较为活跃,其花青素及类胡萝卜素在发育后期表现活跃,且其花青苷与类胡萝卜素之间呈正相关,有利果实色素积累。(4)针对衡阳主栽品种菁香桃进行不同栽培技术管理,以改善桃品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研究结果表明:CPPU对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均有显着的增大作用,并且GA3+CPPU组合处理(200mg/L+15 mg/L)对果实营养物质剂有提高作用。在疏花疏果方式中,二次疏果和报纸套袋较为合适。在不同配比施肥中,N2P1K2处理表现较为良好,2018-2019年单果重、挂果重和产量分别提升11.9%、33.9%及27.7%。综上所述,在四个不同桃品种中,晚熟菁香桃果实品质优良,抗逆性良好,结合适配的栽植管理措施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

袁常伟[3](2021)在《桃树疏花机设计与性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疏花作业是桃园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桃树成果率和优果率的有效措施,机械化疏花是提高疏花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手段。调研了现代矮密桃园的栽培模式和桃花的结构组成与生物特性,针对主干形和Y形现代矮密栽培桃园研发疏花机,对疏花效果和作业质量进行试验研究。为避免机械疏花的剪切力作用对枝条造成损伤,进行了桃树枝条的剪切试验,得到枝条受力曲线图及枝条破裂或断裂时的抗剪强度在6MPa左右。确定了疏花机整体结构方案,对机架的结构布局进行了设计。为了便于疏花机和拖拉机的挂接、调整、增加安全性等设计了挂接装置、滚动导轮和液压油管固定板。静力学分析显示机架应力和变形量较小,强度合理。根据桃树树形和坐果范围对疏花轴进行结构参数设计,建立疏花轴的三维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出疏花轴在工作时不会发生共振且设计最大转速600 r/min在许用范围内。根据机械疏花原理对疏花元件的要求,比较分析选择聚氯乙烯作为疏花元件的材料,并确定了其尺寸结构和在疏花轴上的安装方式。对疏花元件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确定最佳速比时的轨迹特征。应用ADAMS软件对疏花元件进行柔性体仿真,建立枝条—疏花元件刚柔耦合模型,分析不同转速下疏花元件对枝条的击打力,得出疏花轴转速在240~480 r/min变化时疏花元件的击打力范围在3.3~7.6N,符合疏花作业农艺要求,满足安全性规定。在AIP软件中建立桃树疏花机的整机装配模型,基于三维模型生成二维工程图试制样机。在主干形桃园、Y形桃园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疏花机稳定性和配合度良好,疏花轴转速在200~500 r/min、机组前进速度在1.7~3.6 km/h内变化时会对疏花效果产生影响,并且要根据不同桃树树形调整疏花轴与树体间角度,主干形桃树时保持疏花轴与主干平行,Y形桃树时将疏花轴倾斜与主枝平行。通过计算花朵剩余率确定桃树疏花作业的最佳速比在6.5~7.0之间,对应疏花轴转速在360~400 r/min,机组前进速度2 km/h左右。相比于人工疏花,疏花效率提高了 10~15倍,各项指标满足桃园农艺要求。

郭华,陈双建,赵雪辉,成继东,曲雪松[4](2020)在《桃苗繁育及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文中提出从果树苗木产业的需求发展出发,对桃苗在苗木生产中的砧木选择、嫁接时间及要点、栽植密度、出圃标准、起苗及操作方法、运输包装、定植前后管理等繁育和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广大果农提供参考。

雷宇[5](2020)在《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考古遗址公园兼具遗址保护展示与游憩环境营造的双重要求,植物是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不可照搬一般城市公园设计原则和方法,需重点考虑植物如何保护和展示遗址信息,合理区分用于展示遗址和用于营造景观环境的植物。植物要素如何展示遗址属于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难点,为更好探索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以杜陵遗址为研究对象进行初探。杜陵是西汉十一陵中形制要素较完整、保存较好的帝王陵寝,目前现状种植存在一定问题,不仅危害遗址本体物理安全,亦对遗址本体及格局展示造成干扰,亟需调整并优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大遗址保护、遗址展示与阐释、植物景观设计等基础理论探索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运用植物要素的展示方法,将植物要素视作展示遗址本体特征、遗址历史格局和遗址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景观设计元素。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前期基础理论研究,梳理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实际案例,总结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具体分类、设计构成要素和种植形式,分析遗址展示中植物景观设计考虑因素。第二部分是基于考古及历史文献研究对杜陵遗址整体构成、历史格局及布局形制进行认知。第三部分概述杜陵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现状植物,分析遗址现状种植存在的问题,进而评估杜陵现状植物和遗址之间的关系,提出杜陵陵园遗址区、陵园外陪葬墓区现状植物整治策略。第四部分探索运用植物要素如何展示杜陵遗址,筛选适用于杜陵遗址展示中的植被,总结植物景观展示杜陵遗址的设计方法。论文丰富了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设计方法。提出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首先需基于遗址考古及历史文献研究,分析遗址考古保存状态和评定遗址价值等级,总结适合植物要素展示的遗址特征。基于遗址保护和展示角度提出杜陵现状植物评估原则和整治方案,探索了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本体、遗址历史及自然环境、历史格局和历史植物文化的基本特征,筛选适合展示杜陵遗址特征的植物并提出相应的筛选原则。论文最后结合植物要素展示的杜陵遗址内容,探索基于遗址特征和植物自身特性所选择用于展示遗址的植物类型、形态及种植形式,总结运用植物要素展示杜陵历史格局、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历史植物文化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和设计模式语言,构建了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的研究方法框架及技术路线。

卢雯韬[6](2020)在《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在乡村地区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村民集中居住,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同时,乡村振兴等政策强调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植物景观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建设中,植物景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建设上存在诸如与周边城市趋同等等问题,且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和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主城区5个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为样本,分实地调查研究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运用实地调查法调查社区植物景观各类数据对其种类构成、风格、类型、功能、管护和满意度等进行总结,进一步认知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基于认知并结合内容分析大量居住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对5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和设计策略,旨在为今后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一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后得到植物种类共142种,隶属69科、127属。其中,草本植物种类最丰富;47.18%的物种集中分布于禾本科、蔷薇科、豆科等10科;乡土植物有103种,占比为72.5%,应用较充分;以常绿植物为主,常绿与落叶之比约为3:1;观花、观叶植物种数较为多样,观果类植物种数较为单一。与重庆主城区城市居住区数据相比,新型农村社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乡土植物运用较充分,在极常使用植物种类上重合率较高。(2)植物景观类型丰富,根据功能可划分为生产型、美化型、防护型、综合型4种类型,其中美化型在社区中运用最多,但此类型植物景观模仿城市痕迹明显,缺乏特色。道路、公共绿地植物景观也存在模仿城市倾向,宅旁绿地较具有乡土特色。整体来看,植物景观风格偏向规则精细风格,失去了乡村地域植被原有的自然野趣感。植物景观功能复合性较强,以生产功能为主,美化和防护功能较为次要。(3)植物景观管护水平较差,且社区精细养护型植物景观的使用,导致管护成本增加。原有植物景观破败后被居民开垦种植的现象常见。居民普遍较不满意目前所在社区的植物景观建设成果,居民更看重观赏性与生产性并存的植物景观,偏好种类繁多的美观植物配置,且参与植物景观管护的意愿较强。(4)从美学功能、生态功能、人文特色以及建管成本四个方面出发,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包含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和16个指标层。准则层权重排序为:建管成本>人文特色>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指标层中权重靠前的6个指标依次是乡土植物比例、归属感、群落稳定性、绿地率、环境协调性和居民参与程度,是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点。对5个调查社区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良好”的有2个;等级属于“及格”的有2个;等级属于“较差”的有1个。整体来看,水平中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丰富植物种类;打造自然、田园、乡土的植物景观风格;依托村庄资源与产业发展营造特色;提升各类绿地植物景观配置合理性;充分运用原场地植物资源;适当引入“公共菜园”模式提高居民参与程度等。并制定具体设计策略,在设计时首先依据村庄环境及资源建立自然乡土的基调风格,其次依据社区各地块功能不同有侧重的打造植物景观,最后推荐可粗养护的、生产性与观赏性并存的植物种类以及配置模式。

胡耀昕[7](2019)在《设施栽培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在桃树栽培技术方面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在兰山区义堂等区域皆建立大面积桃树栽培保护地,且已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围绕设施栽培下的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开展研究,在分析设施栽培概念、营养袋培育绿苗作用基础上,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为例,探究兰山区义堂区域对设施栽培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的应用。

于红秀[8](2016)在《阜康市蟠桃品种引种筛选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阜康市城关镇设施蟠桃园和九运街镇露地蟠桃园的蟠桃为试验材料,通过引种筛选、设施蟠桃高效施肥技术、设施蟠桃CO2气肥效应、蟠桃白粉病药效防治试验、昆虫性诱剂应用试验、蟠桃越冬的不同覆盖方式效果对比等试验,以及合理栽植、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筛选出了适于阜康市栽培的蟠桃品种,提出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并建立了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为阜康市以蟠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通过一年的引种栽培试验,发现4个蟠桃品种可在阜康市大部分地区正常生长。美国红蟠、英热尔大蟠品质优良,抗寒、抗旱、抗热及对部分常发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强,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综合应用合理的土壤和水分管理制度、控制适宜的负载量、匍匐整形修剪、无土覆盖安全越冬防止树体冻害等农业栽培技术,总结出了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蟠桃园土壤改良和配套施肥技术,提倡蟠桃休眠期施药,在秋季落叶后和春季萌芽前树体各喷施一次3-5°Be石硫合剂,覆盖前枝干刷涂白剂,可提高树体的综合抵抗能力,减少越冬病原,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3、根据示范区不同蟠桃温室的肥力情况,在施优质有机肥的基础上,每667㎡需施尿素22.8-29.9 kg,磷酸二铵11.9-22.9 kg,硫酸钾13.5-27.5 kg。总结出了示范区温室蟠桃绿色果品生产所需的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以及配套的施肥技术,并在示范区进行示范应用。有机肥在果实采摘后或秋天施入,需配合施加磷肥。追加肥料主要在坐果时期和果实膨大的时候,坐果期以氮肥为主,辅助用少量磷肥和钾肥,果实膨大期以氮、钾肥为主,适当配施少量磷肥。4、在设施蟠桃果实发育期,增施CO2气肥能够明显提高温室内全天的CO2浓度,使蟠桃树光合作用增强,净光合速率提高,最终使蟠桃产量提高、品质改善。

孙金荣[9](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王小明,李爱兰,郭文侠[10](2005)在《杏的新品种──万斤黄杏》文中提出

二、保护地桃树的栽植及管理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桃树的栽植及管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1.4 乡村空间肌理
        2.1.5 地域性景观
        2.1.6 共同缔造
    2.2 乡村空间肌理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3.3.1 街巷形态分布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3.4.1 庭院集合分布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3.6.2 机耕路林带
        3.6.3 河渠林带
        3.6.4 村旁林带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4.3.2 植物种类规划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4.4 本章小结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5.1.1 入村道路
        5.1.2 主要交通道路
        5.1.3 宅间道路
        5.1.4 巷道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5.3.1 村口
        5.3.2 涝池
        5.3.3 寺庙
        5.3.4 休闲活动广场
        5.3.5 连接型节点
        5.3.6 微节点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5.4.1 机耕路林带
        5.4.2 河渠绿化
        5.4.3 村旁林带
    5.5 本章小结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6.1 凿齿村概况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6.1.2 上位规划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6.5.2 街巷道路
        6.5.3 公共空间节点
        6.5.4 住宅庭院
        6.5.5 农田空间肌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2)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我国桃文化
    1.2 我国桃的栽培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国外桃品种发展现状
        1.3.2 国内桃品种研究现状
    1.4 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1.4.1 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4.2 桃的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2.1.2 物候期观测
        2.1.3 植物学特征研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候期研究
        2.2.2 植物学特征
3 光合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比叶重测定
        3.1.3 叶绿素测定
        3.1.4 光合日变化规律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比叶重
        3.2.2 叶绿素含量比较
        3.2.3 光合特性
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4.1.3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4.1.4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4.2.2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4.2.3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5 栽培技术措施对菁香桃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概况
        5.1.3 试验药品与仪器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5.2.1 试验内容
        5.2.2 试验内容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GA_3与CPPU对果实品质影响
        5.4.2 疏果套袋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5.4.3 施肥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物候期
        6.2.2 植物学特征
        6.2.3 光合特性
        6.2.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6.2.5 栽培技术措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3)桃树疏花机设计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机械疏花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机械疏花装置研究现状
        1.3.2 国内机械疏花装置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桃树机械化疏花原理分析
    2.1 桃园主要栽植模式
        2.1.1 开心形模式
        2.1.2 主干形模式
        2.1.3 Y形模式
    2.2 桃花发育特性和结构特征
        2.2.1 桃花发育特性
        2.2.2 桃花结构组成
    2.3 机械疏花工作原理
        2.3.1 疏花作业方位
        2.3.2 花朵受力分析
    2.4 桃树枝条剪切力测试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桃树疏花机结构设计
    3.1 疏花机总体设计
        3.1.1 总体设计要求
        3.1.2 整机结构组成
        3.1.3 疏花工作原理
    3.2 疏花轴与疏花元件设计
        3.2.1 疏花轴设计要求
        3.2.2 疏花轴尺寸结构
        3.2.3 疏花元件设计
    3.3 连接部件结构设计
        3.3.1 挂接装置设计
        3.3.2 机架结构设计
        3.3.3 其他零部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疏花机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4.1 疏花元件的运动仿真
        4.1.1 疏花元件运动分析
        4.1.2 疏花元件运动仿真
        4.1.3 运动仿真结果分析
    4.2 疏花机击打力仿真
        4.2.1 模型建立与材料设置
        4.2.2 疏花元件柔性体创建
        4.2.3 接触参数设置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疏花轴和机架的安全性分析
        4.3.1 疏花轴的模态分析
        4.3.2 机架的静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样机试制与田间性能试验
    5.1 模型建立与样机试制
        5.1.1 模型的建立与装配
        5.1.2 样机试制
    5.2 试验前期准备
        5.2.1 试验方案设计准则
        5.2.2 试验目的及内容
        5.2.3 试验结果评价指标
    5.3 性能测试试验
        5.3.1 试验内容设计
        5.3.2 数据收集处理
        5.3.3 结果讨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桃苗繁育及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桃苗在繁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砧木亲和力差,母本园品种不纯
    1.2 嫁接时间不恰当
    1.3 株行距过密
    1.4 出圃充实度不够,苗木无检疫
2 桃苗在起苗和贮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起苗时间及操作方法选择不当
    2.2 贮存及运输操作不当
3 桃苗在定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4 有关桃苗繁育的建议
    4.1 砧木的选择
    4.2 根据实际时间选择适当的嫁接方法及嫁接要点
    4.3 科学合理的育苗管理技术
    4.4 桃苗出圃时达标,病虫害检疫过关
5 有关桃苗起苗、运输贮存的建议
    5.1 起苗时间及方法的科学配合
    5.2 苗木贮存及运输过程中的保护
6 关于定植的建议
    6.1 要选择合适的土壤
    6.2 定植坑要有深度,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6.3 选品种纯正一级苗
    6.4 定植前处理及栽后水分管理
    6.5 定植后管理技术

(5)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遗址保护与展示
        1.3.3 考古遗址公园中关于植物的研究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创新点
2 遗址展示中运用植物要素的现状分析
    2.1 考古遗址公园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案例梳理
        2.1.1 城墙类考古遗址公园
        2.1.2 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
        2.1.3 宫殿类及历史园林类考古遗址公园
        2.1.4 陵寝类考古遗址公园
    2.2 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基本特征
        2.2.1 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影响因素及适用条件
        2.2.2 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具体应用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
    3.1 考古遗址公园
    3.2 植物景观设计
        3.2.1 相关概念界定
        3.2.2 植物要素基础特征
        3.2.3 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
    3.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
        3.3.1 考古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分类
        3.3.2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特殊点
        3.3.3 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区植物种植设计手法
    3.4 本章小结
4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植物现状评估及整治研究
    4.1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况
    4.2 杜陵遗址相关背景概述
        4.2.1 杜陵区位分析
        4.2.2 杜陵历史变迁和文化认知
        4.2.3 陵寝种植习俗和杜陵历史植物
        4.2.4 遗址考古工作历程
        4.2.5 遗址整体构成及遗址本体概况
        4.2.6 杜陵历史格局及陵园布局形制分析
    4.3 杜陵遗址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植物调查
        4.3.1 规划范围内的杜陵现状植物基本概况
        4.3.2 帝陵陵园及寝园遗址的现状植物
        4.3.3 后陵陵园及寝园遗址的现状植物
        4.3.4 杜陵大陵园内其他遗址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植物
        4.3.5 遗址现状植物种植存在的问题
    4.4 规划范围内的杜陵遗址现状植物评估
        4.4.1 杜陵遗址现状植物评估原则
        4.4.2 评估现状植物根系对遗址本体的安全影响
        4.4.3 评估现状植物景观对遗址文化属性和历史格局的影响
    4.5 基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杜陵遗址现状植被整治
        4.5.1 遗址地关于现状植物整治的相关研究
        4.5.2 杜陵遗址现状植物整治原则和整治策略
        4.5.3 杜陵大陵园遗址现状植物整治
        4.5.4 杜陵大陵园外遗址现状植物整治
    4.6 本章小结
5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研究
    5.1 杜陵遗址展示分析
        5.1.1 杜陵遗址展示对象和展示内容
        5.1.2 杜陵遗址展示方式
    5.2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原则
    5.3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分析
        5.3.1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的必要性
        5.3.2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历史格局
        5.3.3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本体
        5.3.4 植物要素展示杜陵遗址环境和杜陵文化内涵
    5.4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用于展示遗址的植物筛选研究
        5.4.1 古代陵寝植物
        5.4.2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标识植物筛选原则
        5.4.3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筛选研究
    5.5 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1 墓葬及外藏坑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2 建筑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3 墙垣及门阙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4 道路遗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5.5 遗址整体格局展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Ⅰ图片索引
附录-Ⅱ表格索引
附录-Ⅲ杜陵相关诗词汇总表
附录-Ⅳ考古报告、历史文献及本文研究解读杜陵遗址内容汇总表
致谢

(6)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乡发展的必然产物
        1.1.2 重庆市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情况
        1.1.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时代要求
        1.1.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3 乡村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3.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研究进展
    1.4 研究范畴的界定
        1.4.1 新型农村社区
        1.4.2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
        1.4.3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植物景观
    2.2 景观生态学
    2.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
    2.4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第3章 实地调查
    3.1 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及绿化概况
    3.2 调查社区选取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社区的确定
        3.2.3 调查对象概况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种类构成
        3.4.2 植物景观风格
        3.4.3 植物景观类型
        3.4.4 植物景观功能
        3.4.5 植物景观管护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
    3.5 小结
第4章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确定依据及步骤
        4.1.1 评价指标筛选
        4.1.2 评价指标修正
        4.1.3 评价指标确定
    4.2 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1 美学功能指标
        4.2.2 生态功能指标
        4.2.3 人文特色指标
        4.2.4 建管成本指标
    4.3 评价指标赋权
        4.3.1 权重值计算方法
        4.3.2 权重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4.5 综合评价构建
第5章 新型农村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
    5.1 评价对象
    5.2 数据获取方法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综合评价结果
        5.3.2 综合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5.3.3 准则层及指标层评价结果论证分析
    5.4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5.5 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5.1 整体设计思路
        5.5.2 各类型植物景观设计思路
        5.5.3 植物种类及配置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庆市主城区农民新村社区建设及市级示范点名单
    附录2 植物名录表
    附录3 社区居民需求与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社区居民打分问卷
    附录8 各社区定量指标调查数据计算结果
    附录9 各社区定性指标调查数据统计及计算结果
    附录10 样地调查情况表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设施栽培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设施栽培的概念
2 设施栽培桃树中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的作用
3 设施栽培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的应用
    3.1 选地做畦
    3.2 苗木选择及处理
    3.3 配土装袋
    3.4 搭建拱棚
    3.5 袋苗管理
        3.5.1 栽植管理
        3.5.2 培育管理
    3.6 袋苗移植
4 结语

(8)阜康市蟠桃品种引种筛选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蟠桃概述
    1.2 蟠桃市场分析
    1.3 阜康市蟠桃产业生态文化环境
    1.4 阜康市蟠桃生产现状
    1.5 阜康市种植蟠桃效益分析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阜康市蟠桃品种引种筛选试验
    2.1 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阜康市设施蟠桃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阜康市露地蟠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阜康市发展蟠桃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主要观点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结论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十一、《风土记》
        十二、《字林》
        十三、《永嘉记》
        十四、《广州记》
        十五、《郭子》
        十六、《淮南万毕术》
        十七、《家政法》
        十八、《声类》
        十九、《食经》
        二十、《三仓》
        二十一、《范子计然》
        二十二、《邺中记》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二十四、《广志》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三十、《养鱼经》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三十二、《交州记》
        三十三、《东方朔传》
        三十四、《吴录》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三十六、《荆州记》
        三十七、《湘州记》
        三十八、《诗义疏》
        三十九、《林邑国记》
        四十、《南越志》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四十二、《吴记》
        四十三、《游名山志》
        四十四、《晋起居注》
        四十五、《仓颉解诂》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四十七、《皇览》
        四十八、《齐地记》
        四十九、《西河旧事》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五十一、《南方记》
        五十二、《吴氏本草》
        五十三、《异物志》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一、“有”、“无”之辨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三、银、钱、根之辨
        四、“妨”字衍缺之辨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二、时间价值差异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小结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结语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保护地桃树的栽植及管理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D]. 裴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张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桃树疏花机设计与性能试验[D]. 袁常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4]桃苗繁育及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郭华,陈双建,赵雪辉,成继东,曲雪松. 果树资源学报, 2020(06)
  • [5]运用植物要素展示遗址的景观设计方法初探 ——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雷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重庆主城区新型农村社区植物景观综合评价及其优化[D]. 卢雯韬. 西南大学, 2020(01)
  • [7]设施栽培桃树营养袋培育绿苗技术要点[J]. 胡耀昕.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12)
  • [8]阜康市蟠桃品种引种筛选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D]. 于红秀.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9]《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10]杏的新品种──万斤黄杏[J]. 王小明,李爱兰,郭文侠. 北方果树, 2005(06)


齐民要术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农业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上一篇:碘在根管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洋葱育苗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