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1](2021)在《洋葱育苗移栽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葱育苗移栽栽培技术具有增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且操作简单,比常规播种栽培667米2增收900~1 200元。本文根据洋葱生长发育规律,从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前准备、定植技术、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总结洋葱在呼图壁县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为有效提高洋葱单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于磊[2](2021)在《水曲柳DELLA家族基因应答低温胁迫及参与被动休眠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属于木犀科梣属落叶乔木,是我国北方珍贵的阔叶树种,具有丰富的抗寒等抗性基因资源,同时胁迫下又会采取被动休眠的方式应对,有文献报道作为赤霉素调控通路的重要节点和负调控因子的DELLA蛋白在耐低温胁迫和诱导休眠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在水曲柳耐低温及生长的适应性选择调控研究从未报道。本研究克隆得到DELLA家族FmRGA 1/FmGAI基因及启动子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模式、转基因以及酵母双杂交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解析DELLA在低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阐明了DELLA基因能够提高植株抗寒耐受能力,进一步依据DELLA参与赤霉素调控生长的机制,针对水曲柳组培苗移栽后发生休眠导致的幼苗枯死、烂根等移栽障碍建立了赤霉素打破水曲柳离体再生过程中被动休眠有效解决方案,解析了赤霉素通路关键基因DELLA的表达对休眠的调控,为水曲柳组培微繁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为我国水曲柳耐寒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水曲柳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克隆得到水曲柳DELLA家族两个成员:FmRGA1(KX905159.1)全长 1803bp,编码 600 个氨基酸;FmGAI(KX905158.1)全长 1710bp,编码569个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FmDELLA蛋白属于DELLA家族。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mRGA1蛋白与大岩桐、芝麻、烟草的进化地位更加接近,FmGAI蛋白与芝麻、本生烟、马铃薯亲缘关系更近。DELLA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FmDELLA基因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响应低温和NaCl非生物胁迫且对于ABA、GA3、IAA、MeJA、SA和BR等6种激素信号诱导表达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响应。解析FmDELLA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得出,FmDELLA基因在水曲柳茎、叶、芽等特定的部位表达并且参与了水曲柳生长周期的调控。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表明FmDELLA蛋白定位在细胞核。2、FmDELLA基因过表达烟草表现出耐低温和矮化表型。从形态学差异、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转录表达三个层面分析DELLA转基因烟草在低温胁迫下的功能,实验结果显示FmDELLA基因在0-4℃处理15d时长势明显优于野生型仍然保持着健康的状态,茎叶粗壮、叶片嫩绿,仍然缓慢生长;FmDELLA过表达株系体内MDA、相对电导率和细胞内ROS积累显着低于WT,抗氧化物酶系统(SOD、CAT和POD)、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WT;qRT-PCR分析显示在低温处理下转基因烟草体内多个生理相关基因、冷信号转导通路基因、次生代谢调控基因、开花基因以及激素调控通路基因均上调表达,说明FmDELLA基因过表达增加了下游靶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烟草植株在低温胁迫中的适应性。3、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得到FmRGA1基因上游启动子1669bp,FmGAI基因上游启动子1206bp。DELLA基因启动子具有CAAT-box和TATA-box核心元件,8种光诱导元件,7种激素应答元件以及低温、干早等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以及种子、根、茎等多个组织部位表达顺式作用元件。FmDELLA启动子连接GUS报告基因瞬时转化水曲柳,转基因植株GUS染色结果显示,FmDELLA基因启动子在水曲柳茎、叶柄和愈伤等位置活性较高。构建过表达载体瞬时转化水曲柳进行低温处理,对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基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低温抑制赤霉素基因的表达,促进DELLA基因的累积,综上结果表明DELLA启动子具备转录起始功能,响应激素、低温等调控通路,参与多种生物途径,调控生物学过程,增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植株的抗寒性。4、构建FmDELLA过表达/干扰载体瞬时转化水曲柳,经0-4℃低温处理12h后通过qPCR检测冷信号调控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水平,FmDELLA基因过表达结果表明水曲柳通过赤霉素和CBF冷信号途径增强耐低温能力。通过酵母双杂交确定DELLA蛋白与GA3、GID1、JAZ、MYBL2、XERICO、ABI5、PIF3、ICE1 等蛋白存在互作,进一步说明DELLA蛋白功能依赖于赤霉素信号途径,参与茉莉酸、脱落酸,转录因子、光和温度等信号途径,调控植物的抗逆功能。5、研究水曲柳种子和芽在休眠/解除休眠关键时期内源激素的变化得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均直接参与并调控该生物学进程,分析水曲柳种子成苗过程中GA和ABA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FmDELLA基因的表达与XERICO、PP2C及DOG1/DOG2基因呈现相同的趋势,说明FmDELLA基因依赖GA途径并通过ABA参与休眠及生长的调控,在胚发育初期和成苗后期,FmDELLA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说明FmDELLA基因参与水曲柳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生长调控。6、进一步解析组培微繁过程中出现的休眠现象与FmDELLA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FmDELLA基因的表达在组培苗休眠时期显着高于生长时期。其中FmDELLA基因表达量在培养90d(第一次继代培养后)时达到峰值,RGA1/GAI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的23.51/12.86倍,此时组培苗出现被动休眠,植株明显出现老化现象,也说明FmDELLA基因参与水曲柳休眠调控。在研究和提出水曲柳组培苗壮苗、生根、炼苗移栽技术和组培苗一步法生根与移栽简化技术前提下,基于组培微繁及移栽后出现被动休眠的现象,建立解除水曲柳组培苗移栽过程中非生理性休眠技术。7、分析在移栽休眠/解除过程中FmDELL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FmDELLA基因在移栽培养45d时出现表达高峰,此时在休眠芽组织中RGA1/GAI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的19.29/10.08倍,经GA处理后,FmDELLA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在萌发芽中RGA1/GAI基因表达量是对照的2.34/3.19倍,分别下降了 87.87%和68.35%。说明FmDELLA基因与被动休眠密切相关,且所建立的打破休眠技术是通过调控FmDELLA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综上,水曲柳适应胁迫的机制可能是积累FmDELLA基因产物延缓植物生长,适应和抵御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FmDELLA调控生长与抗逆之间的平衡。
张一凡,韩云鹏,张斯,周代姣,吴凯龙,王迎宾,关慧明[3](2020)在《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高寒地区洋葱种植在品种选择上,应根据本地区日照长的特点,选择长日照型洋葱品种。如果选择短日照品种,会出现提早结球的情况,在北方地区种植产量极低。本文从品种选择、土壤选择、播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在北方高寒地区长日照洋葱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此栽培技术在我地区亩产可达6 000kg/亩。
陈少灿[4](2020)在《间作分蘖洋葱提高番茄黄萎病抗病力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文中指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世界性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也是我国设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果类蔬菜。黄萎病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主要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前期研究发现,间作分蘖洋葱可以减轻番茄黄萎病,但其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从植物种间互作的土壤微生物学角度,进一步解析间作分蘖洋葱减轻番茄黄萎病的机理。本研究以番茄和分蘖洋葱为试材,利用定量PCR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来研究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土壤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利用土壤灭菌实验来明确土壤微生物在间作分蘖洋葱减轻番茄黄萎病中的作用;利用植物-土壤反馈实验进一步探明间作分蘖洋葱诱导的番茄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番茄黄萎病抗病力的影响;利用土壤杀菌剂实验明确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变化对番茄黄萎病抗病力的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含量的影响;通过趋化性、生物膜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番茄根系分泌物及其变化组分对PGPR(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定殖力和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揭示了伴生分蘖洋葱提高番茄抑病力的土壤微生物学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间作分蘖洋葱显着提高了番茄土壤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产2,4-二乙酰基藤黄酚、藤黄绿脓菌素、泛革素和表面活性素微生物丰度以及链霉菌属、Nocardiodies、Masilia和Devosia spp.等潜在植物促生微生物和潜在拮抗微生物丰度。间作分蘖洋葱提高了番茄土壤细菌群落物种Shannon指数,来自间作处理的番茄土壤细菌群落散点与单作处理散点明显分开,以上结果说明分蘖洋葱间作改变了番茄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结构和组成。间作分蘖洋葱改变的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主要集中于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这两功能,同时,间作显着提高了ABC转运体、双组份信号系统、细菌分泌系统、细菌趋化性和生物膜形成等功能属性的相对丰度。宏基因组数据分析鉴定了参与这5种功能的类群,结果显示间作分蘖洋葱提高了假单胞菌科、肠杆菌科、黄单胞菌科、链霉菌科、小单孢菌科、Nocardioidaceae、生丝微菌科和产碱菌科的相对丰度。同时,间作也改变了番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结构和组成。间作和单作处理差异功能的前两贡献者是节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且假单胞菌属对间作处理的功能贡献度大于单作处理。间作分蘖洋葱提高了土壤微生物运动性(细菌趋化性、细菌分泌系统和鞭毛组装)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间作分蘖洋葱将番茄土壤细菌群落网络分为三个独立部分,降低了共现网络关系的复杂性。(2)土壤灭菌降低了间作系统中番茄植株生物量,提高了黄萎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延缓了番茄根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说明土壤微生物在间作分蘖洋葱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和提高番茄黄萎病抗病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添加杀细菌剂降低了间作系统中番茄植株生物量,提高了黄萎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延缓了番茄根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说明主要是细菌在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和提高番茄黄萎病抗病力起了作用。接种间作番茄土壤微生物提高了番茄植株生物量、降低了黄萎病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提前启动并提高了番茄根系防御相关基因表达,说明间作分蘖洋葱诱导的番茄土壤微生物变化对促进番茄幼苗生长和提高番茄黄萎病抗病力具有正反馈作用。(3)间作分蘖洋葱提高了根系分泌物中的苹果酸、柠檬酸、富马酸、精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果糖、总有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降低了谷氨酸和丝氨酸含量,同时,只在间作番茄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到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4)间作处理的番茄的根系分泌物比单作处理更能吸引假单胞菌P8和芽孢杆菌P1、P2并诱导其生物膜的形成。有机酸、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变化组分浓度越高越能促进假单胞菌P8和芽孢杆菌P1、P2的生物膜形成和趋化性,说明分蘖洋葱间作的番茄根系分泌物有利于提高假单胞菌P8和芽孢杆菌P1、P2的根际定殖力。(5)间作处理的番茄根系分泌物提高了假单胞菌P8产2,4-二乙酰基藤黄酚和藤黄绿脓菌素基因、芽孢杆菌P1、P2产泛革素和表面活性素基因的表达。高浓度的有机酸、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变化组分更能提高上述基因的表达,说明间作分蘖洋葱引起的番茄根系分泌物变化有利于假单胞菌P8和芽孢杆菌P1、P2产抗生素的能力。综上,分蘖洋葱间作通过改变番茄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含量提高了PGPR在根系的定殖能力、产抗生素能力,以及改变的微生物使番茄产生诱导抗性,进而提高了番茄对黄萎病的抗病力。
孙玉,刘军民,王全友[5](2020)在《高沙土地区以洋葱为主的高效种植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洋葱以其高产高效的优势,在以泰兴市为主的高沙土地区的栽培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为近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提高种植效益,泰兴市农科所探讨并示范种植了几种以洋葱为主的高效种植模式,其中:"洋葱-水稻"种植模式纯收益5.295万元/hm2,是稻麦两熟效益的3倍;"青花生-荞麦-洋葱"种植模式纯效益8.3万元/hm2,是稻麦两熟效益的4.5~5倍;"洋葱-毛豆-莴苣"纯效益可达12.9万元/hm2,是稻麦两熟效益的6倍。
后鹏斌,郭崇杰,杨杰,张帅,王增博[6](2020)在《酒泉市肃州区洋葱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深入探讨洋葱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酒泉市肃州区洋葱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酒泉市洋葱产业发展的四条政策建议。
刘亚忠,吴强[7](2019)在《关中西部洋葱套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洋葱和辣椒套种,互生期只有1个月,此期是辣椒的缓苗期,辣椒对洋葱产量影响小,每年每亩地可收获4 000~5 000 kg洋葱、2 000~3 000 kg鲜辣椒,可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试验总结出适合陕西关中西部的洋葱套种辣椒高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1洋葱育苗1.1播种洋葱品种为宝鸡市农科院选育的红皮高桩洋葱新品种宝红一号,播期9月8—10日。播前给育苗床浇足底水,待水下渗后将种子
杨志会[8](2019)在《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华北高寒区海拔高、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合温凉作物的生产。但区域早春间霜期温度宽幅波动,限制了作物生产的田间启动。随着作物栽培技术和设施装备农业的发展,设施育苗成为华北高寒区早春资源利用和作物增产的保障。在华北高寒区,农户自给自足的设施育苗由于育苗环境不易控制,常使成苗期难以稳定,秧苗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移栽后的大田生产,成为限制区域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3、4月份冀中平原区(保定市清苑县)温暖的自然气候资源进行育苗,而后5、6月份定植于华北高寒区(张家口市张北县)大田,利用区域冷凉的气候环境完成生产的可行性与关键技术。本项研究通过对“南苗北植”与目前生产上的当地育苗定植两种方式的苗期环境、秧苗质量,定植后的缓苗成活和后期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作物产量、品质与产值的比较,明确了异地育苗的效应机理与关键技术,为促进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育苗技术的产业化,以及华北高寒区作物生产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以张北为代表的华北高寒区和以清苑为代表的冀中平原区育苗期间的苗床温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可利用回归方程和常年温度推算出各育苗地的适宜育苗期。甜菜“南苗北植”(简称南苗)在张北最早的定植期(5月1日)移栽的露地育苗期为3月11日,当地育苗(简称北苗)的最早移栽期为5月20日,拱棚育苗期为3月14日;洋葱南苗的小拱棚+露地最早育苗期为3月6日,北苗温室育苗最早育苗期为3月11日;西芹南苗的温室最早育苗期为为1月31日,北苗温室+拱棚的最早育苗期为2月26日。两地各作物苗期温度,相同育苗天数下清苑具有更高的有效积温,且比张北的温度更加稳定。清苑育苗具有气候优势。2、明确了不同苗源的秧苗质量清苑和张北的3种作物定植时的秧苗,均达到了成苗标准。甜菜表现为南苗质量高于北苗,南苗的株高和百苗重分别为北苗的1.832.05和1.191.72倍。洋葱和西芹的秧苗质量总体表现为北苗高于南苗,洋葱南苗茎粗、根数和叶绿素含量性状为北苗的70.16%89.0%,西芹南苗为北苗的35.3%86.9%。南苗较高的温度环境促使秧苗表现徒长趋势。3、明确了“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南苗北植”延长了甜菜的生育期,促进了甜菜的生长发育。2017年甜菜南苗比常年移栽期早栽820d,在遇旱补水的栽培条件下,南苗北植甜菜表现出明显优势。甜菜南苗的全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根径分别为北苗的1.251.75、1.101.20和1.001.11倍。2018年甜菜南苗早栽1231d,在雨养旱作栽培条件下,由于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影响了南苗地上部生长,南苗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仅为北苗的0.810.88倍、0.610.76倍、0.630.96倍和0.741.00倍。试验表明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移栽期显着影响了甜菜的生长,表现出早栽优于晚栽。早栽甜菜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和根径分别为晚栽的1.091.19倍、1.131.40倍、1.291.53倍和0.991.36倍。洋葱和西芹的“南苗北植”,同样可提前在张北的定植期,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延宽了上市期。“南苗北植”的大田洋葱株高比北苗提高了3.284.15cm、生育期平均叶片数提高了1.61.7片、平均假茎粗度为北苗的1.121.17倍。“南苗北植”的大田西芹株高、茎部周长和叶片数分别为北苗的1.02倍、1.01倍和1.32倍。“南苗北植”有利于植株的生长。4、提高了移栽成活率、产量和品质三种作物的“南苗北植”在成活率、产量和品质方面均与当地育苗定植存在明显差异。甜菜南苗的产量为北苗的0.781.29倍;移栽期之间表现出早栽30d,产量提高29%38%;移栽期越早,含糖量越高,南苗的含糖率比北苗提高了0.130.97个百分点,至收获期含糖率可达16.81%。2018年南苗的4月29日和5月12日两个定植期的产糖量比北苗提高了25.6%32.1%。洋葱南苗成活率、产量分别是北苗的1.23、1.08倍;南苗鳞茎直径在70110mm的洋葱占84.51%,鳞茎比北苗具有更高的整齐度。西芹的成活率南苗与北苗接近,南苗的单株重和净菜产量是北苗的1.20和1.38倍。5、初步明确了不同苗源作物的养分累积效果三种作物不同的移栽期影响了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储藏与转运。甜菜养分累积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养分含量高于块根,收获期地上叶片的N、P、K含量依次是块根的2.163.22、1.062.27和2.283.95倍。占全株干物质量13.3%24.4%的叶片养分积累归还农田,减少了农田土壤养分的消耗。甜菜地上部的N、P含量表现随播期越晚,含量越高趋势。2017年在遇旱补水栽培条件下,甜菜地下块根的N、P、K养分含量均为南苗最低,养分生物学效率是北苗的1.13、1.09和1.22倍。2018年在雨养旱作条件下,全株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是北苗的97.76%115.99%、101.4%104.4%、104.0%116.6%。洋葱叶片的N、P、K养分含量高于鳞茎。叶片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依次为北苗的1.03、1.06、1.51倍;鳞茎的N、P、K含量均表现南苗低于北苗;N、P、K养分生物学效率南苗依次比北苗分别提高了13.8%、11.7%、19.7%。全株的N、P、K生物学效率南苗分别比北苗洋葱提高了10.9%、10.7%和10.7%。西芹地上部的N、P、K养分含量表现为南苗高于北苗,养分生物学效率为南苗低于北苗。6、明显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三种作物生产的育苗成本均表现为南苗低于北苗,产值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甜菜南部育苗生产成本低于北部321.64元·hm-2,产值增加6.0%24.5%,经济收益增加38.89%176.93%。甜菜南苗适期早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0.1%150.1%。洋葱南苗比北苗的育苗成本降低了1485.88元·hm-2。按产地收购均价计算,南苗生产经济收益比北苗提高了37.3%87.4%。西芹的南部育苗费用加运输成本低于北苗663.5元·hm-2,按批发市场均价和产地收购均价计算,相同生长天数下南苗生产的经济收益分别比北苗提高了30.23%和52.98%。综上所述,“南苗北植”可实现甜菜早育苗早移栽以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养分生物学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南苗北植”早移栽可展宽洋葱和西芹的上市期,降低秧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南苗北植”不仅是一项有效提高华北高寒区温凉作物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而且有助于促进秧苗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
赵颖雷[9](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崔慕华,韩兴华,赵玉云,藤本周作,王斌,马林,吕萍,吴敬越[10](2018)在《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洋葱全程机械化栽培,包括全自动机械播种丸粒化种子、苗床机械剪叶、机械化整地和移栽、机械化收获和捡拾等,全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洋葱生产,不仅减少了洋葱种植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洋葱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是我国主栽蔬菜之一,根据国际粮农组织(FAO)2017年统计数据,我国洋葱种植总面积为102.5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品种选择 |
| 二、播种育苗 |
| 1.播种期 |
| 2.苗床准备 |
| 3.种子处理 |
| 4.播种方法 |
| 5. 苗期管理 |
| 6. 壮苗标准 |
| 三、定植前准备 |
| 1.整地施肥 |
| 2.起苗分级 |
| 四、定植方法 |
| 1.定植时间 |
| 2. 定植密度 |
| 五、田间管理 |
| 1.缓苗期管理 |
| 2. 叶生长旺盛期管理 |
| 3. 磷茎膨大期管理 |
| 4. 收获期管理 |
| 六、病虫害防治 |
| 1. 软腐病 |
| 2.灰霉病 |
| 3. 葱蓟马 |
| 4.葱潜叶蝇 |
| 七、收获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应答 |
| 1.3 林木休眠调控研究简介 |
| 1.4 高等植物中DELLA蛋白研究进展 |
| 1.4.1 DELLA蛋白的结构和修饰 |
| 1.4.2 DELLA蛋白参与多种激素信号转导 |
| 1.4.3 DELLA蛋白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研究 |
| 1.4.4 DELLA蛋白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研究 |
| 1.5 水曲柳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2 FmDELLA家族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水曲柳DELLA家族基因鉴定 |
| 2.2.2 总RNA的提取 |
| 2.2.3 cDNA的合成 |
| 2.2.4 水曲柳DELLA基因编码区的克隆 |
| 2.2.5 目的基因与pEAZY-T5载体连接与转化 |
| 2.2.6 DELLA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FmDELLA基因的克隆 |
| 2.3.2 蛋白结构分析 |
| 2.3.3 DELLA的系统进化分析 |
| 2.3.4 DELLA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3 FmDELLA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抗寒功能分析 |
| 3.1 实验材料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水曲柳DELLA基因的非生物胁迫与激素诱导表达分析 |
| 3.2.2 水曲柳DELLA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 |
|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 3.2.4 DELLA蛋白亚细胞定位 |
| 3.2.5 表达载体的构建 |
| 3.2.6 三亲杂交法制备农杆菌 |
| 3.2.7 农杆菌介导的本氏烟草遗传转化 |
| 3.2.8 转基因本氏烟草鉴定及扩繁 |
| 3.2.9 转基因烟草耐低温分析 |
| 3.2.10 转基因烟草生理生化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FmDELLA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 3.3.2 FmDELL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 3.3.3 FmDELLA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 3.3.4 FmDELLA转基因烟草植株的鉴定及表型分析 |
| 3.3.5 FmDELLA过表达烟草植株的抗寒分析 |
| 3.4 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4 FmDELLA启动子克隆及抗寒功能分析 |
| 4.1 实验材料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水曲柳基因组DNA提取 |
| 4.2.2 水曲柳DELLA基因的启动子克隆 |
| 4.2.3 启动子元件预测 |
| 4.2.4 启动子活性及表达分析 |
| 4.2.5 启动子和基因共转化抗寒功能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FmDELLA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
| 4.3.2 FmDELLA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 4.3.3 FmDELLA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 |
| 4.3.4 FmDELLA启动子活性检测 |
| 4.3.5 FmDELLA启动子和基因共转化水曲柳的抗寒转录分析 |
| 4.4 讨论 |
| 4.5 本章小结 |
| 5 FmDELLA应答低温调控及互作蛋白研究 |
| 5.1 实验材料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过表达DELLA瞬时转化水曲柳 |
| 5.2.2 RNAi干扰载体的构建 |
| 5.2.3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 |
| 5.2.4 诱饵载体转化酵母感受态 |
| 5.2.5 诱饵载体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
| 5.2.6 阳性克隆及验证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FmDELLA过表达载体构建及瞬时转化水曲柳 |
| 5.3.2 FmDELLA抑制表达载体构建 |
| 5.3.3 FmDELLA瞬时转化水曲柳的表达分析 |
| 5.3.4 在低温胁迫下转基因水曲柳冷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 5.3.5 FmDELLA与FmJAZs在低温调控中的表达研究 |
| 5.3.6 FmDELLA蛋白与低温相关通路蛋白的互作 |
| 5.4 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6 DELLA介导GA在水曲柳休眠及生长的调控研究 |
| 6.1 实验材料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植物内源激素提取和分析 |
| 6.2.2 水曲柳种子消毒及组培微繁 |
| 6.2.3 水曲柳组培苗生根培养 |
| 6.2.4 水曲柳组培苗移栽 |
| 6.2.5 外源喷施赤霉素解除水曲柳移栽苗顶芽休眠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水曲柳休眠关键时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GA的作用分析 |
| 6.3.2 FmDELLA基因在水曲柳种子成苗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
| 6.3.3 组培微繁中的休眠现象与DELLA基因的表达 |
| 6.3.4 水曲柳组培微繁苗木的壮苗生根与移栽技术 |
| 6.3.5 移栽苗的休眠现象与解除休眠技术的建立 |
| 6.4 讨论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 1 品种选择 |
| 2 土壤选择 |
| 3 栽培方式 |
| 4 育苗 |
| 4.1 苗床准备 |
| 4.2 烤棚与灌水 |
| 4.3 发芽过程及对温度、水分的要求 |
| 4.4 播种量与播种期 |
| 4.5 播种技术 |
| 4.6 苗期管理 |
| 5 移栽定植 |
| 5.1 定植前准备 |
| 5.1.1 整地和施基肥 |
| 5.1.2 覆膜 |
| 5.1.3 选苗与蘸根 |
| 5.2 定植期 |
| 5.3 定植密度 |
| 5.4 定植方法 |
| 6 定植后田间管理 |
| 6.1 除草 |
| 6.2 水肥管理 |
| 6.3 温度管理 |
| 7 主要防病时段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
| 1.2.1 番茄黄萎病及其病害 |
| 1.2.2 间套作控制作物病虫害的研究现状 |
| 1.2.3 根际有益微生物可激发植物诱导系统抗性 |
| 1.2.4 植物根系分泌物影响PGPR的根际定殖和产抗生素基因表达 |
| 1.2.5 植物种间互作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含量 |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 2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
| 2.2.2 试验设计 |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2.4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和功能的影响 |
| 2.3.2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
| 2.4 讨论 |
| 3 间作分蘖洋葱诱导的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番茄生长和黄萎病抗病力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
|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3.2.4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土壤微生物菌群对番茄生长和黄萎病抗病力的影响 |
| 3.3.2 间作诱导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变化对番茄生长和黄萎病抗病力的影响 |
| 3.3.3 间作诱导的番茄土壤微生物变化对番茄生长和黄萎病抗病力的影响 |
| 3.4 讨论 |
| 4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泌物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
|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4.2.4 数据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泌物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 4.3.2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泌物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 4.3.3 间作分蘖洋葱对番茄根系分泌物可溶性糖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 4.4 讨论 |
| 5 番茄根系分泌物及其变化组分对PGPR定殖力和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药品 |
| 5.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5.2.4 数据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PGPR生物膜形成及趋化性的影响 |
| 5.3.2 间作变化的有机酸组分对PGPR生物膜形成及趋化性的影响 |
| 5.3.3 间作变化的氨基酸组分对PGPR趋化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 5.3.4 间作变化的可溶性糖组分对PGPR趋化性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 5.3.5 番茄根系分泌物对PGPR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3.6 间作变化的有机酸组分对PGPR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3.7 间作变化的氨基酸组分对PGPR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3.8 间作变化的可溶性糖组分对PGPR产抗生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4 讨论 |
| 6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
| 6.1 综合讨论 |
| 6.2 主要结论 |
|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6.4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洋葱-水稻”种植模式 |
| 1.1茬口安排 |
| 1.2经济效益 |
| 2“青花生-荞麦-洋葱”种植模式 |
| 2.1茬口安排 |
| 2.2经济效益 |
| 3“洋葱-毛豆-莴苣”种植模式 |
| 3.1茬口安排 |
| 3.2经济效益 |
| 4 模式栽培中洋葱高产的关键技术 |
| 4.1 品种选择 |
| 4.2 播种育苗 |
| 4.3 移栽定植 |
| 4.4 肥水管理 |
| 4.5 病虫草害防治 |
| 5 模式栽培中其他作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
| 5.1 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 |
| 5.2 化控技术的应用 |
| 5.3 花生种衣剂拌种技术 |
| 1 现状分析 |
| 1.1 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 |
| 1.2 品种多样化 |
| 1.3 种植经验丰富 |
| 1.4 技术研发力度强 |
| 1.5 品质优良,市场优势明显 |
| 2 存在问题 |
| 2.1 规模效益不稳定,价格波动大 |
| 2.2 品牌效益不显着,产品附加值低 |
| 2.3 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弱 |
| 2.4 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安全不高 |
| 3 解决对策 |
| 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模化程度 |
| 3.2 引进、选育新品种 |
| 3.3 提高洋葱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
| 3.4 优化营销策略,拓宽市场半径 |
| 1 洋葱育苗 |
| 1.1 播种 |
| 1.2苗床管理 |
| 2 洋葱定植 |
| 3 辣椒育苗 |
| 3.1 播种 |
| 3.2 苗床管理 |
| 4 辣椒定植 |
| 5 田间管理 |
| 5.1 洋葱移栽后管理 |
| 5.2 辣椒定植后管理 |
| 5.3 洋葱收获后管理 |
| 5.4 辣椒中后期管理 |
| 6 及时采收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总体设计 |
| 1 引言 |
|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3 生产与研究现状 |
| 3.1 坝上温凉作物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 3.2 育苗移栽技术 |
| 3.3 温度、光照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4 播期、定植期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 3.5 异地育苗、栽培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 4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
| 4.1 研究内容 |
| 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甜菜的“南苗北植”生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 1.3.2 产量和品质指标测定 |
| 1.3.3 养分的测定 |
| 1.3.4 苗期气象监测 |
| 1.4 参照标准 |
| 1.4.1 成苗及移栽期标准 |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 1.4.3 成苗有效积温量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 2.3 甜菜大田生产效果比较 |
| 2.3.1 甜菜株高变化特征 |
| 2.3.2 甜菜叶片数变化特征 |
| 2.3.3 甜菜叶面积变化特征 |
| 2.3.4 甜菜根径的变化特征 |
| 2.3.5 甜菜含糖率的变化 |
| 2.3.6 甜菜生产的养分累积效果比较 |
| 2.3.7 甜菜的产量和产糖量比较 |
| 2.4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 2.4.1 不同地区甜菜育苗的成本比较 |
| 2.4.2 不同苗源甜菜生产成本比较 |
| 2.4.3 甜菜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4.1 “南苗北植”可提早甜菜的定植期且秧苗质量更健壮 |
| 4.2 “南苗北植”影响了甜菜定植后的生长性状和养分的吸收利用 |
| 4.3 “南苗北植”显着提高了甜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
| 第三章 洋葱的“南苗北植”生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1.3.1 植株生长指标调查 |
| 1.3.2 产量测定 |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 1.3.4 成本调查 |
| 1.3.5 市场价格调查 |
| 1.3.6 苗期气象监测 |
| 1.4 参照量值 |
| 1.4.1 成苗标准 |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 1.4.3 成苗积温量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 2.3 生产效果比较 |
| 2.3.1 洋葱株高 |
| 2.3.2 洋葱叶片数 |
| 2.3.3 洋葱假茎粗度和鳞茎直径 |
| 2.3.4 洋葱干物质积累 |
| 2.3.5 洋葱的养分积累量比较 |
| 2.3.6 洋葱产量比较 |
| 2.4 不同地区洋葱育苗的成本比较 |
| 2.4.1 固定成本比较 |
| 2.4.2 可变成本比较 |
| 2.4.3 秧苗总成本比较 |
| 2.5 洋葱的经济效果比较 |
| 2.5.1 洋葱上市期全国洋葱市场价格分析 |
| 2.5.2 洋葱不同处理的经济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4.1 “南苗北植”可提前洋葱的移栽期和上市期 |
| 4.2 “南苗北植”降低了洋葱秧苗成本 |
| 4.3 “南苗北植”提高了洋葱产量与经济效益 |
| 第四章 西芹的“南苗北植”生产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 1.3.1 植株的生长指标调查 |
| 1.3.2 产量测定 |
| 1.3.3 植株养分的测定 |
| 1.3.4 市场价格调查 |
| 1.3.5 苗期气象监测 |
| 1.4 参照量值 |
| 1.4.1 成苗标准 |
| 1.4.2 生长界限温度 |
| 1.4.3 成苗积温量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1.1 育苗环境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 2.1.2 育苗需要的积温量 |
| 2.1.3 不同地区育苗期的确定 |
| 2.2 不同地区育苗的秧苗质量比较 |
| 2.3 不同地区育苗的生产效果比较 |
| 2.3.1 株高 |
| 2.3.2 茎部周长 |
| 2.3.3 叶片数 |
| 2.3.4 不同地区西芹育苗的养分比较 |
| 2.3.5 产量 |
| 2.4 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 2.4.1 坝上西芹上市期全国市场价格分析 |
| 2.4.2 西芹育苗田成本比较 |
| 2.4.3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田成本比较 |
| 2.4.4 不同苗源西芹生产的经济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4.1 明确了西芹“南苗北植”适宜的育苗期,提前坝上大棚西芹的定植期 |
| 4.2 “南苗北植”西芹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
| 4.3 “南苗北植”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西芹产量与经济效益 |
| 第五章 坝上温凉作物“南苗北植”生产效果比较 |
| 1 不同地区的育苗条件与适宜育苗期比较 |
| 2 不同地区育苗的成本与成本构成比较 |
| 3 不同地区育成秧苗的本田生产优势比较 |
| 4 “南苗北植”的经济效果比较 |
|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 1 全文讨论 |
| 1.1 “南苗北植”的气候资源合作利用优势 |
| 1.2 “南苗北植”的生产优势 |
| 1.3 “南苗北植”的经济优势 |
| 1.4 “南苗北植”的育苗地选择与关键技术 |
| 2 全文结论 |
| 2.1 明确了3种作物不同地区适宜的育苗期与坝上适宜的定植期 |
| 2.2 “南苗北植”降低了秧苗成本,改善了定植后的植株性状 |
| 2.3 “南苗北植”提高了3种作物的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
|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
|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
|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
|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
|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
|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
|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
|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
|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
|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
|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
|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
|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
|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
|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
|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
|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
|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
|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
|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
|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
|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
| 1.9 转录组测序 |
|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
|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
|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
|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
|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
|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
|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
|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11.1 研究目的 |
| 1.11.2 研究内容 |
| 1.11.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
| 2.1.3 试验设计 |
| 2.1.4 萌发测定 |
|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 2.1.6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
|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
|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
|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
|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准备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萌发测定 |
|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
|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酶活性的测定 |
|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
|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
|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
| 4.1.5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
|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
| 4.3 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准备 |
|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
| 5.1.3 MDA含量的测定 |
|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
|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
| 5.1.6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
|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
|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
| 5.3 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材料与处理 |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
|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
|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
|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
|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
|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 6.3 讨论 |
|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
|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
| 7.1 全文总结 |
| 7.2 创新点 |
|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
| 第一章 |
| 第四章 |
| 第六章 |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
|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
| 项目资助 |
|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
|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
| 致谢 |
| 1 机械化基质育苗技术 |
| 1.1 种子丸粒化 |
| 1.2 选择育苗材料 |
| 1.3 全自动机械播种技术 |
| 1.4 选择育苗场所 |
| 1.5 出苗后管理 |
| 1.6 苗床机械化剪叶 |
| 2 机械化移栽技术 |
| 2.1 机械化整地 |
| 2.2 机械化移栽 |
| 3 田间管理 |
| 3.1 洋葱越冬期管理 |
| 3.2 不同生育时期管理 |
| 3.3 病虫害防治 |
| 4 机械化收获 |
| 5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