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璇[1](2021)在《CK7、PAX8、SATB2、CK20、CDX2及肿瘤大小、侧向性鉴别卵巢粘液癌和胃肠道转移癌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粘液性卵巢癌(Primary mucinous ovarian carcinoma,PMOC)与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粘液癌由于生物学行为的相似性,临床上判断粘液癌的来源通常较为困难。本文主要探讨免疫组化指标CK7、PAX8、SATB2、CK20、CDX2联合临床特征肿瘤大小、侧向性在鉴别原发性卵巢粘液性肿瘤与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粘液癌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20年7月手术切除的10%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石蜡包埋的原发性与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粘液性肿瘤共225例,其中原发性卵巢粘液癌61例,原发性交界性卵巢粘液性肿瘤81例,大肠转移性卵巢粘液癌57例,包括阑尾转移性卵巢粘液癌22例,结直肠转移性卵巢黏液癌35例,胃转移性卵巢粘液癌26例。每个标本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学专科医生依据2014版WHO分类标准进行复诊确认。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侧向性等临床特征。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原发性与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粘液性肿瘤中CK7、PAX8、SATB2、CK20、CDX2的表达,分析免疫组化指标及肿瘤大小、侧向性在鉴别卵巢与胃肠道来源的粘液癌中的应用。结果:(1)82.4%(117/142)的原发性卵巢粘液癌肿瘤直径>10cm,57.9%(33/57)的大肠转移癌肿瘤直径≤10cm,73.1%(19/26)的胃转移癌肿瘤直径≤10cm。PMOC多为单侧(132/142,91.9%),大肠转移多为双侧卵巢转移(39/57,68.4%),胃转移癌也为双侧转移(21/26,80.8%)。(2)PMOC、胃转移癌中CK7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转移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K7在PMOC与胃转移癌中的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转移癌中SATB2阳性表达率高达91.2%(52/47),明显高于PMOC(7.0%)与胃转移癌(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X8在PMOC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大肠、胃转移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7例大肠癌中仅有1例(1.8%)表达PAX8,胃转移癌不表达PAX8。CK20、CDX2在PMOC与大肠转移癌、胃与大肠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单纯的免疫组化指标联合,CK7/PAX8/SATB2具有最高的准确率(83.4%),所有免疫组化指标、肿瘤大小、侧向性联合比较中,CK7/PAX8/SATB2/大小/侧向性诊断灵敏度达97.2%,准确性达96.5%,约登指数达91.9%,特异性为94.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在90%以上,除特异性与阴性预测值外,各指标均是所有组合及单个免疫组化指标中最高者。结论:CK7阳性表达大概率为卵巢原发或胃转移瘤,但不能排除大肠转移癌。PAX8阳性表达应高度怀疑为卵巢原发性粘液癌而非胃肠道转移癌。SATB2阳性表达应高度怀疑为大肠转移癌而非卵巢、胃来源。由于CK20、CDX2在原发与转移瘤中的重叠表达较多,使得临床应用受限,即使CK20、CDX2阳性表达,也不能排除卵巢原发可能。CK7/PAX8/SATB2/肿瘤大小/侧向性组合具有最高的准确性及约登指数,联合诊断效能优于单个或多个免疫组化指标与肿瘤大小、侧向性的组合。
柳景成[2](2021)在《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子改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高级别(FIGO 3级)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d endometrial carcinoma,EEC)发病率相对较低,肿瘤异质性明显,到目前为止仍然缺少足够的证据明确与预后相关的生物学行为。2013年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多组学研究(包括全外显子二代测序、转录和蛋白组学等研究比较)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四种分子分型,包括POLE超突变、微卫星高度不稳定、TP53突变等多种遗传学改变都可诱发EEC的发生。本研究纳入70例高级别EEC病例,旨在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FIGO 3级EEC分子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指导日常的临床病理实践。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收集高级别EEC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对目标病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在进一步明确FIGO 3级EEC的临床病理诊断之后,选择肿瘤组织丰富的蜡块切取蜡卷以提取DNA,采用NGS技术检测基因突变情况,IHC方法检测MMR、p53蛋白表达情况,参考“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体系,将FIGO3级EEC运用四层分类法优先顺序,模拟“TCGA分子分型”方案依次将本组病例进行分子分型,比较分析高级别EEC不同分子改变尤其是模拟TCGA分子分型后的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预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基于NGS检测技术和IHC检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时结果的一致性作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病理特点70例高级别EE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中位年龄54.5岁,42例患者已绝经,所有患者诉有月经不规律病史。手术采用“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清扫盆腔淋巴结”的方式。术后见肿瘤直径0.5-9cm(但有2例大体检查显示粘膜粗糙,未见明显瘤块);对于发病部位而言,13例为子宫体下段,57例为子宫体其它部位。本组病例中33例肿瘤浸润深度超过了1/2肌层、28例脉管内见有癌栓、20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方面,采用国际妇产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2009年的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重新复核术后分期。Ⅰ期患者:29例,Ⅱ期:14例,Ⅲ期:24例,Ⅳ期:3例。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辅助放化疗:41例,仅辅以化疗:18例,仅辅以局部放疗:3例,有8例未行辅助治疗;伴发疾病方面,有高血压(2-3级)病史者8例,伴发糖尿病者2例;恶性肿瘤家族史方面,有直系家属患癌者6例。2基于NGS检测结果的分子特点2.1模拟TCGA分型的分子分型结果高级别EEC各分子亚型比例分别为POLE超突变组28.6%(20/70),MSI-H组37.1%(26/70),TP53突变组14.3%(10/70),其他类型组20.0%(14/70),在其它类型组中存在KRAS基因突变者4例,CTNNB1基因突变2例,这6例病例均存在互斥现象,即未检测到患者同时伴有KRAS和CTNNB1基因突变。2.2多重分子改变在POLE突变患者中,分别有8例同时伴有TP53突变,有2例微卫星状态为MSI-H,有1例同时伴CTNNB1突变;MSI-H型患者中,有2例同时伴TP53突变,2例同时伴KRAS突变;TP53突变组患者中,有1例同时检测到KRAS突变,1例同时有CTNNB1突变。总的来说,TP53基因的突变比较容易与POLE超突变型、MSI-H型分子特征重叠在一起,占比50.0%(10/20)。3.基于NGS技术检测和IHC方法进行分子分型的一致性比较3.1 MSI和MMR检测采用NGS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SI-H的病例占40.0%(28/70),IHC方法检测到MMR的比例为32.9%(23/70),两种不同方法检测到的结果总的一致率为92.9%(65/70),一致性程度很强(Kappa值=0.831)。3.2 TP53基因突变和p53免疫组化检测采用NGS技术检测肿瘤组织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占28.6%(20/70),IHC检测到p53异常表达的比例为25.7%(18/70),两种不同方法检测到的结果总的一致率为91.4%(64/70),一致性程度较强(Kappa值=0.784)。4.高级别EEC模拟TCGA方案分子分型后与临床病理特征(包括预后)之间的关系不同分子亚型高级别EEC的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方面,7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的随访结果,7例患者因病死亡,5年无病生存率为88.4%。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FIGO 3级EE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FIGO分期较晚(Ⅲ-Ⅳ期)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管侵犯、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子分型等其他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在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诊疗实践中,可尝试采用NGS技术运用四层分类法优先顺序模拟TCGA方案分为四个亚型:POLE突变型、MSI-H型、TP53突变型及其他类型。2.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中,TP53基因的突变容易与其它基因改变重叠在一起而表现为多重分子改变的特征。3.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子分型可采用NGS、IHC等不同检测方法达到高度一致的结果,对于判断较困难的病例可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4.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总体预后较好,5年无病生存率为88.4%,发生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较晚(Ⅲ-Ⅳ期)的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降低。其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王冬海[3](2021)在《S100A14、LOXL2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相对少见,通过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前期研究证实,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甚至存在远处转移可能,预后较差。S100钙结合蛋白A14(S100A14)、赖氨酰氧化酶样2(LOXL2)在肠癌、胆管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胃癌等器官肿瘤均有研究报道,已证实妇产科肿瘤和消化道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二者在甲状腺组织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有待进一步探讨。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病理科近6年75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切片,根据2017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内分泌器官肿瘤分类的标准,甲状腺乳头状癌共分为15个病理亚型,其中高侵袭性亚型包括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实体/梁状亚型、鞋钉样亚型、弥漫硬化型;对753例组织切片重新阅片、判读,并分析各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同时随机筛选出具有高侵袭性病理亚型30例,经典型30例,再随机纳入同期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共90例甲状腺病变组织制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S100A14与LOXL2蛋白在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G组)、30例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组)及30例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高侵袭组)的表达情况,同时对其中51例中进行q RT-PCR S100A14与LOXL2 m RNA相对含量表达检测,探讨S100A14与LOXL2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75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49,年龄范围为17~75岁(平均年龄为44.26岁),性别在各年龄段分布有显着差异,包括562例经典型、89例滤泡亚型、23例高细胞亚型、22例实体/梁状亚型、20例柱状细胞亚型、10例包裹型、8例透明细胞亚型、7例鞋钉样亚型、5例嗜酸细胞亚型、4例Warthin瘤样亚型、3例弥漫硬化型。柱状细胞亚型、高细胞亚型、实体/梁状亚型、鞋钉样亚型甲状腺外侵犯发生率均高于经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伴有鞋钉成分、高柱状细胞成分的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均高于单纯经典型乳头状癌(P<0.05)。S100A14与LOXL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普遍高表达,且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经典型、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逐步递增趋势,在经典型组与高侵袭组阳性表达率有显着差异(P<0.05);S100A14与LOXL2在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2)。LOXL2 m RNA在三组甲状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三组之间两两比较,高侵袭组的相对表达量大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100A14 m RNA在各组之间的上升趋势不明显,三组之间两两比较,高侵袭组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在高侵袭组有淋巴结转移的m 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经典型组(P<0.05)。柱状细胞亚型、鞋钉样亚型、弥漫硬化型、高细胞亚型、实体/梁状亚型是具有高侵袭行为的5种病理亚型,与经典型相比,具有较高的甲状腺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S100A14与LOXL2高表达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不良生物学行为、侵袭性有关,同时S100A14可能促进了淋巴结转移。通过该项研究提示S100A14、LOXL2可能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转移性的标记物,并有望为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周凌智[4](2021)在《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Eph A2、Ephrin A1表达情况。方法:1、筛选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乳腺癌根治或改良根治术且术前未经新辅助治疗的存档女性标本250例,年龄26-74岁,其中≤45者88例,>45岁者162例;肿瘤大小<5cm者153例,≥5cm者97例;浸润性导管癌216例,其他(包括导管内癌,粘液癌,浸润性小液癌等)34例;有淋巴转移162例,无淋巴转移的有88例;TNM分期一期25例,二期118例,三-四期107例;组织学分级一级33例,二级148例,三级69例;2、用免疫组化(IHC)检测250例乳腺癌组织中Eph A2、Ephrin A1蛋白表达;3、用原位杂交(ISH)检测Eph A2、Ephrin A1 m RNA表达;4、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ph A2、Ephrin A1表达。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0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中Eph A2、Ephrin A1蛋白阳性率分为74.80%、71.60%;Eph A2、Ephrin A1 m RNA阳性率分为83.60%、72.80%,并且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IFA检测显示在乳腺癌细胞中Eph A2、Ephrin A1高表达。结论:Eph A2、Ephrin A1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防治的新指标。
王燕茹[5](2021)在《HOXB9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以分析HOXB9在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探索HOXB9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方向。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且具有完整病例及随访资料的石蜡标本176例,同时收集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正常对照。使用组织芯片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HOXB9蛋白表达情况。利用SPSS23.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对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HOXB9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非子宫内膜样癌、高组织学分级、高FIGO分期、高危险组及术后易发生复发、远处转移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XB9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Log-rank分析显示HOXB9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累积生存率下降显着相关(p<0.05)。结论:1.HOXB9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表明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OXB9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2.HOXB9蛋白高表达与高危险组子宫内膜癌显着相关,且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OXB9蛋白高表达与子宫内膜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提示HOXB9是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分子指标,可用于区分高危险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夏红[6](2020)在《DADS下调DJ-1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EMT、侵袭和抗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是大蒜中烯丙基硫化物的一种疏水性的有效药用成分,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抗肿瘤候选药物。人类DJ-1基因,又名RS/PARK7/CAP1,是PARK7基因编码的属于肽酶C56的蛋白质家族的一个成员。参与转录调控、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调节、炎症以及糖基化损伤等许多生物学过程,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调控肿瘤进展、临床侵袭性、分化、癌细胞形态和药物敏感性,在癌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前期在鉴定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差异蛋白质中,发现DJ-1蛋白明显下调。本研究在DADS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侵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DADS下调DJ-1负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人胃癌细胞EMT与侵袭和抗药性,证实DJ-1是DADS抑制人胃癌细胞EMT与侵袭和抗药性的作用靶点之一,为临床胃癌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DJ-1、PTEN与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目的:探讨DJ-1、PTEN与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应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组织芯片中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DJ-1、PTEN与p-AKT的表达。结果:DJ-1和p-Akt在胃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正常胃黏膜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并且,在癌旁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Ⅰ+Ⅱ期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但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腺癌中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PTEN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与胃癌组织(P<0.05),在癌旁组织表达显着高于胃癌组织(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Ⅰ+Ⅱ期表达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而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腺癌的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种蛋白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DJ-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而PTEN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呈正相关(P<0.05)。小结:1.DJ-1与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2.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分化、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3.DJ-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正相关。第二部分:DADS下调DJ-1负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EMT与侵袭目的:探讨DADS对DJ-1高表达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增殖、EMT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建立DJ-1稳定高表达的SGC-7901细胞系,分别采用CCK-8、划痕实验、侵袭实验、q RT-PCR、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等分析DADS对DJ-1高表达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EMT和侵袭的作用。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DADS 30mg/l处理24h后的各组胃癌细胞,和对照组相比,DJ-1的表达显着降低,其中,以SGC7901细胞差异最明显,以此选定SGC7901为后续试验的研究对象。进一步通过q RT-PCR与Western blot证实成功构建DJ-1稳定高表达的SGC-7901细胞系。CCK8检测发现,处理前,DJ-1高表达组24h、48h、72h与96h的增殖活性分别为0.579±0.082、0.886±0.153、1.138±0.124与1.344±0.194,较Vector组0.436±0.045、0.557±0.059、0.667±0.057与0.715±0.075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0.05),表明高表达DJ-1可显着提高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而用DADS30mg/L处理24h、28h、72h与96h后,DJ-1高表达组的增殖活性分别为0.560±0.031、0.873±0.017、0.910±0.014与0.936±0.019,较DADS处理前显着降低(P<0.05),表明DADS可部分抑制DJ-1的表达从而抑制SGC 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表明,DJ-1高表达能增强SGC-7901细胞的迁移能力。而用30 mg/l DADS处理48h后,DJ-1高表达组和空载体组细胞迁移能力均减弱,表明DADS能减弱DJ-1高表达对SGC7901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发现,未加DADS组,DJ-1高表达组和空载体组穿过Matrigel基质胶的细胞数分别为179.7±6.0,251.3±4.0(P<0.05),表明DJ-1高表达可明显促进S G C 7 9 01细胞的侵袭,而DADS 30mg/l处理24h后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分别为87.3±7.1,130.0±8.5(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明显减少。表明DADS能拮抗DJ-1高表达对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证实,与空载体组相比,DJ-1高表达组中DJ-1和p-AKT蛋白表达显着增高,而PTEN表达显着降低,AKT表达无明显差异,EMT相关蛋白E-cadherin、TIMP3显着降低,Vimentin、Snail和MMP-9的表达则显着升高,提示DJ-1可通过抑制PTEN表达促进Akt的活化,进而启动EMT进程。而经DADS30mg/l处理24h后,DJ-1高表达组和空载体组的DJ-1表达明显下调,PTEN表达显着升高,p-Akt显着降低,而Akt水平无明显改变,EMT相关蛋白E-cadherin和TIMP3显着升高,Vimentin、Snail和MMP-9表达显着降低。证实DADS下调DJ-1可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人胃癌细胞EMT。进一步的免疫荧光试验发现,与空载体组相比,DJ-1、Vimentin、TIMP3、MMP-9蛋白在DJ-1高表达组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强,表明DJ-1高表达促进EMT相关蛋白Vimentin、TIMP3、MMP-9的表达,而PTEN、E-cadherin在DJ-1高表达组的荧光强度显着减弱,表明DJ-1高表达可抑制PTEN、E-cadherin这两种蛋白的表达;而经DADS 30mg/l处理24h后,与未处理组相比较,各组DJ-1、Vimentin、MMP-9、TIMP3蛋白的细胞染色减弱,而PTEN、E-cadherin蛋白染色增加,表明DADS通过抑制DJ-1的表达从而影响PTEN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小结:DADS可通过下调DJ-1负调控PTEN/Akt通路从而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EMT与侵袭。第三部分DADS下调DJ-1抑制SGC7901细胞对5-Fu的抗药性目的:探讨DADS下调DJ-1对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与5-Fu敏感性的作用。方法:MTT分析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DADS在5-Fu不同浓度的情况下,对SGC7901细胞增殖与凋亡能力的影响。q RT-PCR、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分别检测DADS对各组SGC7901细胞中Bcl-2、XIAP、Caspase-3、MDR-1、P-g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不同浓度5-Fu处理24h后,DADS 30mg/l处理后的各组细胞其增殖抑制率分别较处理前明显提高(P<0.05)。但SGC7901/DJ-1细胞增殖抑制程度没有SGC7901与SGC7901/VCR细胞明显。表明DADS可抑制SGC7901与SGC7901/VCR细胞增殖能力和提高对5-Fu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SGC7901/DJ-1细胞凋亡水平分别低于SGC7901与SGC7901/VCR(P<0.05),SG C7901凋亡率高于SGC7901/VCR(P<0.05)。DADS处理后,各组凋亡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凋亡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q RT-PCR与Western blot显示,SGC7901/DJ-1细胞MDR-1、P-gp、Bcl-2、XIAP较SGC7901及SGC7901/VCR细胞明显提高(P<0.05),Caspase-3明显抑制(P<0.05),DADS处理后,SGC7901、SGC7901/VCR和SGC 7901/DJ-1细胞中MDR-1、P-gp、Bc l-2及XIA P明显降低(P<0.05)。Caspase-3明显上调(P<0.05)。免疫荧光显示,在对照组中,SGC7901/DJ-1细胞P-gp、Bcl-2、XIAP的荧光强度较SGC7901及SGC7901/VCR细胞明显增强,而Caspase-3荧光强度则显着减弱;DADS处理后,三组细胞中P-gp、Bcl-2及XIAP蛋白与相对应的未处理组相比细胞染色降低,而Caspase-3染色增强。结果与q RT-PCR、Western Blot结果一致。小结:DADS下调DJ-1可促进SGC7901细胞对5-Fu的敏感性,与抑制P-gp、MDR-1、Bcl-2及XIAP和促进Caspase-3有关。结论:1.DJ-1、PTEN、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2.DADS通过下调DJ-1负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EMT与侵袭。3.DADS下调DJ-1促进SGC7901细胞对5-Fu的敏感性,与抑制P-gp、MDR-1、Bcl-2及XIAP和促进Caspase-3有关。4.DJ-1可能是DADS抑制人胃癌细胞EMT与侵袭和抗药性的作用靶点之一。
朱静[7](2020)在《PRR11基因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介绍卵巢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相比其他的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略低。据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增卵巢癌发病人数超过52万人,仅在我国每年卵巢癌新增患病人数即超过13万人。并且卵巢癌还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近些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卵巢癌恶性程度很高,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术前也不易鉴别肿瘤的恶性程度与组织类型,因而在确诊时已往往处于晚期,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由于卵巢癌具有易扩散、易腹腔转移、易复发、耐药率高等特点,卵巢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尤其是III-IV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25%~30%左右。在过去的20年,基于肿瘤根治手术、肿瘤减灭术治疗、多项辅助药物联合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总体存活率仍然较低,且化疗产生的耐药性,亦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针对卵巢癌的恶性转移、复发、耐药等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探索早期检测筛选的方法和更有效的晚期治疗策略,仍是当前基础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发现抑癌基因突变或失活(P53、BRCA、ARID1A)、癌基因的异常激活(Ras、Her2、c-fms)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甲基化水平、组蛋白修饰)与卵巢癌的恶性临床表型,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以及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 Protein 11,PRR1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候选癌基因,PRR11作用靶标范围极其广泛,包括膜蛋白受体、粘附分子,生长因子和转录因子等,在肿瘤发生及恶性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RR11对恶性肿瘤影响的研究最早始于肺癌,有报道显示PRR11参与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进展。靶向敲低PRR11表达后可引起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M1和RRM2表达下调,DNA合成速率降低,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进而促使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降低。PRR11广泛地表达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表达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管鳞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直肠癌,肝癌,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此外,PRR11还可通过调节胃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上皮细胞的间质转型,促进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然而,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发现PRR11在卵巢癌的表达以及在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为此,在本课题中,通过临床取材分别获得51例卵巢癌组织以及51例卵巢正常上皮细胞标本,在组织水平上,分析PRR11的表达与分布,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此外,进一步在体外实验中对PRR1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初步的探索,为卵巢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第一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PRR11在卵巢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分布,并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RR11在卵巢癌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1.分别采用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临床收集的51例卵巢癌组织和51例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PRR11 m RNA与蛋白水平的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RR1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根据PRR11蛋白表达强度分组,进一步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的相关性。3.使用Kmplotter分析PRR11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与正常的卵巢上皮细胞标本相比较,卵巢癌组织中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呈高表达状态;2.在卵巢癌细胞中,PRR1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发现PRR11表达高低与卵巢癌FIGO分期(P=0.026)、淋巴结转移(P=0.029)之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P=0.649)、组织学分级(P=0.803)和组织学类型(P=0.869)无相关性。3.PRR11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结论: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的PRR11水平与患者临床恶性表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高表达的PRR11卵巢癌患者具有较短的生存期,预后越差,PRR11可能作为一个不良预后指标,参与了卵巢癌的疾病进展。第二部分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人卵巢癌细胞系Caov3、SKOV3、OVCAR3和HO-8910中PRR11蛋白的表达。2.设计、合成靶向敲低PRR11的小干扰RNA,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RNAIMAX转染入人卵巢癌HO-8910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PRR11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干扰效率。3.体外构建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入人卵巢癌Caov3细胞中,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观察PRR11 m 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效率。4.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5.分别采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6.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或过表达PRR11对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0SE80相比,PRR11在四种卵巢癌细胞中均呈高表达趋势;其中,PRR11蛋白表达水平在Caov3细胞系中最低,在HO-8910细胞系中最高。2.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显着抑制HO-8910细胞的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3.过表达PRR11基因可显着促进Caov3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4.RNAi沉默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5.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c-myc、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呈高表达趋势,PRR11可能通过正调控增殖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恶性增殖。第三部分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本部分旨在探讨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敲低PRR11表达后对卵巢癌细胞HO-8910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2.分别采用Transwell侵袭与迁移实验分析过表达PRR11基因后,对卵巢癌Caov3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敲低或过表达PRR11基因,对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的影响。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降低,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升高。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着增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表达明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剂TIMP-2表达降低。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调节MMP2/TIMP-2比率,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第四部分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目的:本部分旨在分析PRR11调控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1.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沉默PRR11后,HO-8910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表达水平变化。2.Caov3细胞转染PRR11过表达重组载体,并添加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aov3细胞中Akt、p-Akt、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内β-catenin的表达变化,并分别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Caov3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RNAi敲低PRR11基因表达后,HO-8910细胞中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和细胞核β-catenin表达明显减少。2.过表达PRR11基因后,Caov3细胞中Akt活性明显增加,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增加,β-catenin细胞核转入增加,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加;当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Akt活性明显降低,细胞总β-catenin表达减少,细胞核β-catenin转入减少,Ca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受到抑制。结论: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PRR11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促进β-catenin核转位继而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宋晓锋[8](2020)在《血清IL-6、YKL40及组织中CA125、ER、p53 mRNA异常表达与卵巢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故寻找敏感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血清标志物IL-6、YKL-40及组织中标志基因CA125、ER和p53 mRNA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特点,为提高卵巢癌早期诊治率及预后判定提供优化的联合检测手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9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城阳区人民医院就诊的36例卵巢癌患者的血清、癌旁组织及癌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同时选取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查体的女性血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卵巢癌组患者的血清标志物(IL-6、YKL-40)的水平。卵巢癌组患者经手术治疗1个月后,检测其血清标志物(IL-6、YKL-40)的水平。收集36例卵巢癌患者病理标本和36例癌旁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卵巢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A125、E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提取36例卵巢癌组织和36例癌旁组织新鲜组织的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标志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卵巢良性病变组中IL-6和YKL-40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组中IL-6和YKL-40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IL-6在对照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含量分别为4.47±1.86、6.29±2.42和20.56±9.58 pg/mL。YKL-40在对照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和卵巢癌组患者血清中含量分别为38.93±5.58、45.64±12.17和109.48±37.39 ng/mL。2卵巢癌组患者术后血清中IL-6和YKL-40水平显着低于术前(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A125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极显着升高(91.7%vs 27.8%,P<0.0001);ER在卵巢癌组织中呈阴性表达(33.3%vs77.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p53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83.3%vs 55.6%,P=0.011,P<0.05)。4.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A125在卵巢癌组织中是癌旁组织中的3.23倍,p53表达水平在卵巢癌组织中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了1.73倍,ERβ表达水平在卵巢癌组织中与癌旁组织相比下调了0.79倍。CA125和p53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癌组织中均呈现极显着升高的趋势(P<0.001;P<0.01),ERβ则表现出极显着降低的趋势(P<0.001)。结论:1.本研究证实血清IL-6和YKL-40检测可显着提升卵巢癌诊断的阳性率(83.3%),血清标志物检测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之特点,可作为卵巢癌的初筛的参考指标。2.从分子水平检测了CA125(91.7%vs 27.8%),p53(83.3%vs 55.6%)和ER(33.3%vs 77.8%)在卵巢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证明CA125、ER和p53与卵巢癌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卵巢癌精准诊断的特异指标。3.从基因水平证实卵巢癌组织中CA125和p53 mRNA表达量极显着高于癌旁组织,ERβ表达量极显着低于癌旁组织,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4.本研究证实血清IL-6、YKL-40及组织中CA125、ER和p53的联合检测可显着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度,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李思奕[9](2020)在《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鉴定与铂化疗药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上皮性卵巢癌(EOC)是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超过7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进入临床晚期,经过规范的一线手术与化疗,70%的患者在3年内肿瘤复发,晚期病例5年生存率仅为29%。基于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可为筛选卵巢癌药物、优化临床用药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传统肿瘤模型使用体外持续传代的细胞系,在分子和细胞水平均与临床肿瘤差距较大,应用此模型筛选出的有效药物在人体中的有效性不足5%。人源性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是一种将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移植至重度免疫缺陷型小鼠(如NSG品系)体内,并使肿瘤组织在小鼠体内生长而构建成的一种肿瘤模型。PDX模型将肿瘤组织直接移植到NSG小鼠体内,尽可能保留了亲代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例如肿瘤细胞周围浸润的淋巴细胞、细胞外基质、微血管等,完好的表现了亲代肿瘤性状,维持了肿瘤的异质性,是现阶段最优秀的肿瘤动物模型。但部分研究者也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目前多种类型的肿瘤均成功建立PDX模型,对于EOC,不同研究中PDX模型建模成功率差距较大,影响移植成瘤的因素尚未明确。卵巢癌PDX模型能否替代临床卵巢癌组织进行肿瘤机制研究及抗肿瘤药物实验,现有研究对此也缺乏充分、有效的阐述。本研究建立了 EOC-PDX模型,从多个角度验证了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的一致性,并对模型在药效试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估,为PDX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合理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探究移植成瘤的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成瘤率,建立更稳定、高效的卵巢癌PDX模型。研究方法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1)收集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EOC患者的新鲜肿瘤样本,移植至NOD-Prkdc-I12rg(NPI)免疫缺陷小鼠侧腹皮下,建立卵巢癌PDX模型。使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移植瘤中CD19和CD45表达水平以除外淋巴瘤。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卵巢癌PDX模型进行石蜡病理切片,将HE染色结果与原代肿瘤对比,在组织细胞水平验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2)选取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PDX模型,对病理切片进行PAX-8、CK7、CK20、P16、P53、WT-1、ER、PR免疫组化染色,在蛋白质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对卵巢癌原代肿瘤和PDX模型肿瘤配对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在分子遗传学水平比较PDX模型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卵巢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信息,通过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PDX模型成瘤率的关系。对原代肿瘤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在基因层面探究成瘤率的影响因素。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通过移植传代扩大卵巢癌PDX模型数量后,在模型上进行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药效试验,将临床患者化疗结局和对应PDX模型化疗缓解情况进行一致性分析,评估卵巢癌PDX模型药效试验对临床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1.卵巢癌PDX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入组了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诊治的113例Ⅱ-Ⅳ期EOC患者,在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收集新鲜肿瘤样本,离体12小时内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成功建立69位卵巢癌患者的PDX模型,P0代成瘤率61.1%,中位成瘤时间176天,通常在移植后4-8月内成瘤。通过标记CD19和CD45的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移植过程中淋巴瘤率形成率处于较低水平。将成功建立的P0代模型进行传代,P1代成瘤率高达96.7%,并且成瘤周期明显缩短(p<0.001)。2.卵巢癌PDX模型的鉴定(1)HE染色结果显示,PDX模型较好地还原了原代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同时观察到PDX模型中肿瘤间质成分减少,肿瘤细胞发生富集;(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高级别浆液性癌的PDX模型中,PAX-8、CK7、CK20、P16、P53、WT-1、ER、PR蛋白表达水平与原代肿瘤的一致性系数为0.698,提示一致性较好;(3)对10例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肿瘤与对应模型肿瘤样本分别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PDX模型较好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高频突变基因、杂合性缺失模式以及Signature 1(与自发脱氨产生内源性点突变相关)与Signature3(与DNA双链断裂后同源重组修复程序错误)两类重要突变特征;PDX模型与原代肿瘤拷贝数变异趋势一致,但前者基因组更不稳定,拷贝数变异程度更大。9对高级别浆液性癌配对样本的mRNA测序结果显示,PDX模型和原代肿瘤的转录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移植成瘤将对肿瘤细胞的转录模式产生影响。3.卵巢癌PDX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是成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OR=0.315,p=0.006);而患者年龄、是否是复发病例、卵巢癌病理类型、分级与分期、术前CA125水平、TP53与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移植位点数均不影响PDX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新辅助化疗对成瘤的影响,发现肿瘤Ki-67指数越高,成瘤率越高,而新辅助化疗显着降低了卵巢癌Ki-67指数。通过对38例卵巢癌原代肿瘤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新辅助化疗可导致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降低(p=0.014),而杂合性缺失频率明确与成瘤率相关(p=0.024);而肿瘤突变负荷、单碱基突变类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成瘤结果不相关,也不受新辅助化疗的影响。4.卵巢癌PDX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本研究在31例患者卵巢癌样本建立的P1、P2代PDX模型上进行了以顺铂或卡铂为主的药效实验,利用改良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PDX模型的化疗疗效,发现PDX模型铂化疗的完全缓解率(60.6%)与临床患者铂敏感率(68.0%)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55,p=0.001),卵巢癌PDX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临床患者的铂敏感性。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卵巢癌患者比未获得完全缓解的PDX模型对应的患者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0.0111)。结论1.EOC在NPI小鼠中有较好的成瘤性,PDX模型P0代成瘤率为61.1%,但成瘤周期较长。传代后成瘤率增加、成瘤周期缩短。2.卵巢癌PDX模型与临床肿瘤在组织细胞学水平、蛋白质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均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PDX模型完整地保留了原代卵巢癌的组织细胞类型与分子遗传特征。3.新辅助化疗降低了肿瘤组织的Ki-67指数、降低肿瘤基因组杂合性缺失频率,从而导致移植成瘤率降低,应避免使用新辅助化疗后的肿瘤进行移植建模。4.PDX模型的铂药效试验结果与临床卵巢癌患者的铂敏感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型显示完全缓解的病例有更长的PFS,PDX模型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李玲[10](2020)在《CD23及SOX11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种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B细胞淋巴瘤,兼有侵袭性及惰性淋巴瘤的特点,其病变进展快,治疗效果差,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经典MCL病理形态表现为小至中等大淋巴细胞浸润,CD5+、CyclinD1+是其特征性免疫标记。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是一种惰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上与MCL比较相似,但其特征性免疫标记是CD5+、CD23+,以往通过病理形态及特征性免疫标记可以将MCL与SLL进行鉴别,但是近年来少数研究发现CD23也可在MCL中表达,给鉴别带来了困惑,其次近年来研究发现SOX11在MCL中表达,对于MCL尤其对于CyclinD1阴性的MCL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关于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预后关系文献报道结论不一,基于此,本课题研究CD23及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这对于MCL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课题研究CD23及SOX11在M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试图为MCL及SLL两者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进一步探讨其与MCL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1.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41例(2009年9月-2020年1月)MCL患者蜡块,并以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Burkitt淋巴瘤、7例SLL患者蜡块作为对照,对所有样本进行CD23、SOX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两者在MCL中的表达情况。2.收集37例MCL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并对30例MCL患者进行随访,分析CD23、SOX11在MCL中表达情况与其临床特征、预后影响的关系。3.收集已确诊为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的MCL蜡块样本2例,采用FISH技术对两例MCL进行CCND1/IGH融合基因检测,观察CCND1/IGH融合基因情况。结果:1.CD23在MC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在DLBCL、SL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100%,而在Burkitt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不表达;CD23在MCL和DLBCL、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3在MCL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大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脾脏有无肿大、B症状、Ann Arbor分期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2.SOX11在MCL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在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率为20%,而在DLBCL、Burkitt淋巴瘤、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均不表达;经统计学分析SOX11在MCL和DLBCL、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SL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OX11在MCL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大小、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脾脏有无肿大、B症状、Ann Arbor分期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41例MCL患者中完整随访信息的病例为30例,失访病例11例;随访到的30人中存活19人,死亡11人,生存率为63.3%,CD23表达阳性组MCL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于CD23阴性组(33个月vs 73个月),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0,p>0.05);SOX11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为80.8%,因样本量少,SOX11阴性1年生存率不可计算,两者中位生存时间不可计算,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p>0.05)。4.2例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的MCL中,1例MCL病例FISH阳性,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肿瘤细胞大于10%,另1例MCL病例FISH阴性,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肿瘤细胞小于10%。结论:1.CD23在MCL中有一定的表达,多为弱阳性表达。CD23表达与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2.SOX11在MCL中高表达,是一个特异的指标,SOX11可作为MCL的一种补充免疫标记分子。SOX11表达与M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无明显相关。3.CyclinD1-、SOX11+的MCL存在CCND1/IGH融合基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标本来源 |
| 2 实验试剂 |
| 3 主要仪器设备 |
| 4 实验方法 |
| 5 结果判读 |
| 6 统计学分析 |
| 结果 |
| 1 临床及免疫组化特征(表1) |
| 1.1 原发性卵巢粘液癌与大肠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1.2 原发性卵巢粘液癌与胃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1.3 大肠转移性粘液癌与胃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2 单个指标的诊断效果 |
| 2.1 原发性卵巢粘液癌与大肠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2.2 原发性卵巢粘液癌与胃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2.3 大肠与胃转移性粘液癌比较 |
| 3 多个指标联合鉴别PMOC与大肠转移癌的诊断效果 |
| 3.1 单个免疫组化指标联合肿瘤大小/侧向性的诊断效果 |
| 3.2 两个免疫组化指标联合肿瘤大小/侧向性的诊断效果 |
| 3.3 三个免疫组化指标联合肿瘤大小/侧向性的诊断效果 |
| 3.4 四个及五个免疫组化指标联合肿瘤大小/侧向性的诊断效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卵巢粘液癌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表(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主要试剂、仪器及来源 |
| 3.方法 |
| 结果 |
| 1.临床病理学特征 |
| 2.分子特征及分型 |
| 3.随访结果及预后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子宫内膜癌分子病理分型探讨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一 |
| 结果二 |
| 结果三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S100A14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LOXL2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材料 |
| 1.1 实验标本 |
| 1.2 主要仪器、其他耗材 |
| 1.3 主要材料、试剂 |
| 2 方法 |
| 2.1 免疫组化检测及结果判定 |
| 2.2 原位杂交检测及结果判定 |
| 2.3 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EphA2、Ephrin A1蛋白及相应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
| 3.2 EphA2、Ephrin A1 蛋白及相应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 |
| 3.3 EphA2蛋白与Ephrin A1蛋白及EphA2 mRNA与Ephrin A1 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EphA2蛋白与EphA2mRNA及Ephrin A1蛋白与 Ephrin A1 mRNA在乳腺癌病理标本中表达的相关性 |
| 3.4 细胞分离培养结果 |
| 3.5 细胞鉴定 |
| 4 讨论 |
| 4.1 EphA2和Ephrin A1的介绍 |
| 4.2 EphA2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
| 4.3 Ephrin A1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
| 4.4 EphA2和Ephrin A1导致乳腺癌的发生进展 |
| 5 结论 |
| 6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EphA2、Ephrin A1在乳腺癌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简易组织芯片模型的制备及推广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组织芯片蜡块的制备 |
| 2 组织芯片HE切片染色及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 讨论 |
| 第三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 材料和方法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 |
| 2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B9 蛋白的表达差异 |
| 3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 4 HOXB9 蛋白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 5 HOXB9 蛋白与子宫内膜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 2 HOXB9 在子宫内膜癌危险分层中的研究价值 |
| 3 子宫内膜癌术后出现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 4 HOXB9 蛋白表达与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 5 HOXB9 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 第三章 结论 |
| 1 主要结论 |
| 2 研究展望及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同源盒基因B9 在恶性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POLE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荟萃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 第一部分 DJ-1、PTEN、p-Ak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病例资料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免疫组化染色 |
| 2.2.2 结果判定 |
| 2.2.3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DJ-1 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3.1.1 DJ-1 蛋白在胃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与胃癌中的表达 |
| 3.1.2 DJ-1 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 3.1.3 DJ-1 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 3.2 PTE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3.2.1 PTEN在在胃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与胃癌中的表达 |
| 3.2.2 PTEN表达与临床胃癌病理指标的关系 |
| 3.2.3 PTEN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
| 3.3 p-Akt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3.3.1 p-Akt在胃正常组织、癌旁组织与胃癌中的表达 |
| 3.3.2 p-Akt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DADS下调DJ-1 负调控PTEN/Akt通路抑制人胃癌SGC-7901 细胞EMT与侵袭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细胞系 |
| 2.1.2 实验质粒、载体、细胞株、菌株及慢病毒系统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关键试剂的配置 |
| 2.1.5 主要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 2.2.2 DJ-1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病毒包装 |
| 2.2.3 慢病毒转染SGC-7901 细胞以及稳定转染细胞株的筛选 |
| 2.2.4 q RT-PCR(荧光定量PCR) |
| 2.2.5 Western blot检测 |
| 2.2.6 CCK8 增殖实验 |
| 2.2.7 划痕愈合实验 |
| 2.2.8 Transwell侵袭实验 |
| 2.2.9 细胞免疫荧光 |
| 2.2.10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DADS对各胃癌细胞系DJ-1 表达的影响 |
| 3.2 慢病毒载体构建及病毒包装 |
| 3.3 DJ-1 高表达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
| 3.4 qPCR检测DADS处理和转染细胞DJ-1 的表达水平 |
| 3.5 DJ-1与DADS对人胃癌SGC7901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 3.6 DJ-1与DADS对人胃癌SGC7901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 3.7 DJ-1与DADS对人胃癌SGC7901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 3.8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人胃癌细胞DJ-1/PTEN/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 3.8.1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SGC7901 细胞PTENm RNA表达的影响 |
| 3.8.2 DADS 与DJ-1高表达对SGC7901细胞PTEN/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9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 细胞EMT相关分子的影响 |
| 3.9.1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SGC7901 细胞EMT相关分子m RNA的影响 |
| 3.9.2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SGC7901 细胞EMT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 3.10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DJ-1、PTEN及 EMT相关蛋白的定位与表达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DADS下调DJ-1 抑制人胃癌SGC7901 细胞对5-Fu的抗药性 |
| 第1章 绪论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细胞系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常用试剂的配置 |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细胞培养与传代 |
| 2.2.2 qRT‐PCR(荧光定量 PCR) |
| 2.2.3 Western Blot检测 |
| 2.2.4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 2.2.6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
| 2.2.7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各种SGC790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 3.2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 凋亡的影响 |
| 3.3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各组细胞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
| 3.3.1 DADS 与 DJ‐1 高表达对各组细胞 Bcl‐2 表达的影响 |
| 3.3.2 DADS 与 DJ‐1 高表达对各组细胞 XIAP 表达的影响 |
| 3.3.3 DADS 与 DJ‐1 高表达对各组细胞 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 3.4 DADS与 DJ-1 高表达对人胃癌细胞抗药性的影响 |
| 3.5 免疫荧光检测P-gp、Bcl-2、XIAP及 Caspase-3 定位与表达 |
| 第4章 讨论 |
| 第5章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全部结论 |
| 综述 Role of DJ-1 in cancer: Recent advance |
| References |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语表 |
| Abstract |
| 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PRR11在卵巢癌临床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 1.1 引言 |
| 1.2 材料和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小结 |
| 第二部分 PRR1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部分 PRR11对卵巢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部分 PRR11促进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3 结果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一 浆液性卵巢肿瘤的细胞起源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二 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 3 方法 |
| 3.1 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并分析 |
| 3.2 ELISA法检测各组YKL-40、IL-6 的含量 |
| 3.3 HE染色 |
| 3.4 免疫组化实验 |
| 3.5 组织总RNA的提取 |
| 3.6 反转录实验 |
| 3.7 荧光定量实验 |
| 3.8 数据统计 |
| 结果 |
| 1 一般情况 |
| 2 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
| 3 HE染色结果 |
| 4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 5 标志基因的检测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附录)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的鉴定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成瘤影响因素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四章 卵巢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铂化疗药效观察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套细胞淋巴瘤概述 |
| 2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
| 3 CD23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 4 SOX11 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
| 第一部分 CD23 及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 1 材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试剂 |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2 方法 |
| 2.1 免疫组化染色 |
| 2.2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
| 2.3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CD23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 3.2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
| 第二部分 CD23 及 SOX11 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分析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CD23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 3.2 SOX11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 3.3 CD23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 3.4 SOX11 的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 第三部分 CyclinD1阴性、SOX11阳性套细胞淋巴瘤 CCND1/IGH融合基因检测 |
| 1 材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试剂 |
|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 2 方法 |
| 2.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具体步骤 |
| 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判读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4.1 CD23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意义 |
| 4.2 SOX11 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及意义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结果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