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茗,高文韬[1](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王明璐[2](2020)在《汪莘的理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汪莘,南宋文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人。自幼不羁,胸怀大志,不屑作场屋声病之文,不事科举,终身布衣。但始终心存爱国忧民之思,曾应诏上书,论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及行师布阵之法,不报。后被徐谊以遗逸引荐于朝,不果。遂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每醉必浩歌赋诗,以宣其郁积。作品见于《方壶存稿》,今存明代刻本九卷。汪莘作为朱熹的徽州十二高第弟子之一,与程洵、程先、程永奇等人同为新安理学的早期创始人,形成了影响徽州几百年的新安理学派,其理学成就不容小觑。汪莘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理学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文章力求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及具体作品的全面考察,探究其理学思想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其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文章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考述汪莘的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主要概述汪莘的生平经历,作品的流存,汪莘与恩师朱熹及其他友人的交游情况。第二章则是对汪莘的理学思想进行概述,包括其理学思想的渊源及倾向性。家乡休宁的人文环境及恩师朱熹的指导是汪莘走上研究义理道路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其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天地交泰”的论辨当中。第三章是对汪莘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是文章的重点。汪莘在诗、词、文创作方面均颇有建树,本章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文学创作特色予以研究。在诗歌方面,首先探讨其诗学观,并从“含蓄深致,富有理趣”“以智见诗,以才写诗”“诗以观时,爱君忧民”“言志抒怀,情感丰富”四个方面展现其诗学观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在词作方面,从“随所寓而作”的创作观,维度丰富的主题取向,不拘一格的作词手法三个方面展现词的创作特色。最后探讨其散文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艺术风格。通过对汪莘理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爬梳与研究,重新定位其在南宋思想史与文学史中的地位,以期对南宋时期思想史和文学史研究有所裨益。
王平[3](2019)在《朱祖谋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晚清时期词学大家辈出,词作数量蔚为大观,艺术风格多样。经过各大词家的不懈探索,词在声律、校勘、词学理论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极大发展,并呈现集大成的特点。晚清词坛基本以“晚清四大家”——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主导,王鹏运作为词坛盟主,其他三家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朱祖谋在王鹏运之后主导词坛,继续推进晚清词坛的发展。从文学思潮来看,朱氏凭借高超的校勘水平将“梦窗热”推到极致。从其创作来看,兼取南北宋各家,并能承传风骚传统,将词体尊体运动与文学创作紧密相连,在创作实践中达到词体推尊的目的。与此同时,朱祖谋的词评与词集选录都传达了其词学思想。为比较全面的呈现朱祖谋的创作与词学思想情况,拟以五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章探讨朱祖谋词作分期及艺术特质。根据朱氏的生平活动,按照时代将朱氏词作进行分期,结合朱氏词作的词境、格调、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简单归纳各个时期的词作题材与词风特质。第二章探讨朱祖谋词创作溯源。朱氏对风骚传统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词作内容彰显《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以比兴寄托手法在词作中隐喻时事,将现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并通过对楚辞意象的使用,以及对楚辞爱国精神、屈子高洁之志的传扬,完成了对“风骚”传统更深层次的内化。从抒情传统、言志传统、批判传统等方面推动了晚清风骚传统的经典化过程。第三章探讨朱祖谋词评与书札中的词学批评观。收录在《强村语业》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诸首,既是文学创作,又是点评词人的词评作品,兼具了文学创作宗尚与文学批评旨归双重属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朱氏与友人之间的信札以及所题序跋进行佐证,大致可以归纳出朱氏在词体尊体观、词法创作观和词体批评观三方面的词学思想。第四章探讨朱祖谋的清词选集——《词莂》中的词选思想。《词莂》选录了朱氏自己的词作十首,这是一种很特别现象。《词莂》以审慎的词学态度,推动词学及声律发展的编选目的,博采众长,求精求深的编选特色流传于世,显示了朱氏宏大的词学视野,精深的词学理念,是晚清词的重要选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箧中词》的重要补充。《词莂》以三分法为编排方式,能够凸显编选者重视词体声律的旨趣,有助于进一步研讨词体的音乐属性、声律特点。通过对《词莂》选目的分析,亦可归纳出其以词存人、以词存史的词选观。第五章探讨朱祖谋词坛地位及影响。朱祖谋作为晚清四大家之一,和其他三家在词学主张与艺术风格上有异同之处。勾勒四人的词学活动,对比词作及词学思想,能够更加明确朱氏在四人之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近现代各家对朱氏的评价,可以大体了解朱氏在后世的接受概况。钱仲联评价朱氏“结一千年词史之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考察此评价的合理性,全面总结朱氏的词学影响力。
耿慧波[4](2018)在《2015年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博士论文索引及摘要》文中研究指明*本索引所收录的是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高校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索引,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条目在前,摘要附后。*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作者:《题目》(导师),院校一、索引1.杨洁:《<诗经>郑、卫诗歌研究》(程奇立),山东师范大学2.邱梦艳:《<诗经>学中结构阐释法的形成历程》(姜广辉),湖南大学
孙海龙[5](2017)在《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本索引收录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
滕祥辉[6](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
滕祥辉[7](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张彬,燕丽红[8](2014)在《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王艺雯,杨传召[9](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题目∥作者∥发表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为了便于检索,特列
王艺雯,杨传召[10](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汪莘理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汪莘的生平、交游及着述考 |
| 第一节 汪莘的生平考 |
| 第二节 汪莘的着述及流传情况 |
| 第三节 汪莘交游考 |
| 一、与朱熹交游考 |
| 二、与真德秀、吴儆等交游考 |
| 第二章 汪莘理学思想概述 |
| 第一节 汪莘理学思想的渊源 |
| 一、“程朱阙里”的乡土滋养 |
| 二、恩师朱熹的提点、培养 |
| 第二节 、汪莘理学思想的核心——“天地交泰之辨” |
| 第三章 汪莘的文学创作研究 |
| 第一节 、汪莘的诗歌艺术 |
| 一、“诗散于太虚之间”的诗学观 |
| 二、含蓄深致,富有理趣的创作特点 |
| 三、以智见诗,以才写诗的创作技法 |
| (一)细致入微的观察 |
| (二)艺术手法的运用 |
| 1、典故的运用 |
|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
| 四、诗以观时,爱君忧民的创作主张 |
| 五、言志抒怀,情感丰富的创作倾向 |
| 第二节 、汪莘的词作艺术 |
| 一、“随所寓而作”的创作观 |
| 二、维度丰富的词作主题 |
| (一)抒写隐逸之乐 |
| (二)抒发人生感怀 |
| (三)咏物之作 |
| 三、不拘一格的作词手法 |
| (一)以理入词 |
| (二)以文入词 |
| 第三节 、汪莘的散文创作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对象 |
| 二、研究述评 |
|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 四、重点与难点 |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六、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朱祖谋词分期及艺术特质 |
| 第一节 创作初期 |
| 一、主要事迹及创作情况 |
| 二、创作题材 |
| 三、艺术特质 |
| 第二节 创作转折期 |
| 一、主要生平事迹 |
| 二、创作概况 |
| 三、艺术特质 |
| 第三节 创作定型期 |
| 一、仕途巅峰期创作 |
| 二、卜居归隐期创作 |
| 三、遗老词创作 |
| 第二章 朱祖谋词创作溯源 |
| 第一节 时人评价与强村词中的风骚传统 |
| 一、揭示强村词传承风骚 |
| 二、赞誉强村词的现实主义精神 |
| 三、明确指出强村词中有雅怨 |
| 第二节 强村词对楚辞的继承 |
| 一、对楚辞词语及意象的使用 |
| 二、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 |
| 三、以善鸟香草喻忠贞之节 |
| 四、以恶禽臭物等比谗佞之人 |
| 第三章 朱祖谋论词词、书札中的词学思想 |
| 第一节 词体尊体观 |
| 一、词体起源论:诗词衍生关系 |
| 二、词体功能论:词承风骚寄托传统 |
| 三、词体批评论:以诗论词 |
| 第二节 词法创作观 |
| 一、转益多师,兼及南北宋 |
| 二、以诗为词 |
| 三、尚锤炼,讲声律 |
| 第三节 词体批评观 |
| 一、知人论世 |
| 二、尚真情,以哀动人 |
| 三、词贵在神骨 |
| 第四章 朱祖谋《词莂》中的词选思想 |
| 第一节 《词莂》的编选原则 |
| 一、审慎的编选态度 |
| 二、继承《复雅歌词》的编选目的 |
| 三、博采众长,求精求深的编选特色 |
| 第二节 《词莂》三分法的编撰体例 |
| 一、三分法与重声律的词学思想 |
| 二、重声律的词学生态环境 |
| 第三节 《词莂》以词存人、存史 |
| 一、以词存人 |
| 二、以词存史 |
| 第五章 朱祖谋的词学史地位及影响 |
| 第一节 “清末四大家”之一 |
| 一、“清末四大家”的提出 |
| 二、四大家的交游唱和 |
| 第二节 “结一千年词史之局” |
| 一、此评价的提出 |
| 二、此评价的合理性 |
| 结语 |
| 附录一 朱祖谋编校词集存目 |
| 附录二 朱祖谋序跋汇编 |
| 附录三 朱祖谋《清代词坛点将录》 |
| 附录四 众词家评朱祖谋语汇编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