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琴[1](2021)在《先着及其词研究》文中认为先着,清初词人,祖籍四川泸州,后多漂泊在金陵、扬州一带,着述较多,有诗集《之溪老生集》八卷,词集《劝影堂词》三卷,与程洪合着词论《词洁》六卷。在清词中兴的时代背景下,词的创作与发展都迎来了宋代以后的第二大高峰,此时的词坛不仅名家众多,而且词派也异彩纷呈,先着词作既受浙西词派提倡的“醇雅”词风的影响,但又有别于“醇雅”,偏向“清空骚雅”的风格特征。《全清词·顺康卷》收其《劝影堂词》199首,本文以《劝影堂词》《之溪老生集》为基础文献资料,从文本出发,对先着的生平与交游、词的题材内容、词风和词风成因、词的价值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本文主体部分共有三章,主要探讨先着其人和其所做《劝影堂词》。第一章以《劝影堂词》和《之溪老生集》为基础文献,对先着的生平和交游进行详细梳理,以了解先着的人生经历。第二章分析先着词中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及其词风成因。《劝影堂词》题材内容多样,有咏物词、祝寿词、即事感怀词、记游写景词、酬唱赠答词五类;先着填词,选用词调重复率低,使用清、空、幽等字眼,语言清幽、典雅,且多用仄声韵,词风清空骚雅,多寄托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进一步从先着生平经历和个性、当时词坛风气和先着自身词学思想、禅宗思想影响三个方面挖掘其词风形成的原因。第三章客观论述先着词的文学史价值、文献价值、文学价值,以及对当代人们休闲方式选择的借鉴意义。
刘伟[2](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张茜[3](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孙克诚[4](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张建华[5](2020)在《《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书画收藏可追溯至西汉。作为西汉皇家图书典藏和编校机构,石渠阁在汉宣帝时曾一度成为储藏功臣和贤大夫画像的重要场所。随着西汉灭亡,“石渠阁”早已被毁,但“石渠”之名却保留下来。清乾隆时期,皇家书画收藏达致顶峰,乾隆皇帝遂借“石渠”之名,于乾隆九年(1744)钦命官修《石渠宝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再次下令编修《石渠宝笈续编》。嘉庆二十年(1815),嘉庆皇帝钦命编修《石渠宝笈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总计255册,所收书画家共863人,收录书画作品计7757件,是宫廷书画着录的集大成之作。《石渠宝笈》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唐中后期以来,随着题、款、记、跋、印成为文人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人画的文学性亦大大增强。在《石渠宝笈》收录的全部书画家和书画作品中,包括文人画家50人,文人书画作品1039件。其中,具有文学属性的“题”2280个,“款”1310个,“记”648个,“跋”856个,“印章”13796个。这为从《石渠宝笈》收录的文人画题、款、印、记、跋、印出发,探讨它们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提供了基本的文献支撑。题与款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位置与作品之间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整体。题始于唐,元代时,在画上题书诗文成为文人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文学介入艺术的手段。题是画不尽意的补充与补白;款则起说明、叙事的作用。第一章“《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的文学属性”,以王维、苏轼、徐渭为个案,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画如戏影”等方面,探讨《石渠宝笈》中文人画题款的文学类型、特征及价值。第二章“儒释道背景下的《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继续就《石渠宝笈》中的文人画题款展开深入讨论。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在文人画创作中有着深刻体现。本章大体按照儒释道三个思想来源,从作为儒家的帝王画家群体、作为佛家的禅宗画家群体和作为道家的道家画家群体入手,探讨儒家的“帝王品位”、禅宗的“不立文字”、道家的“技进于道”在《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中的具体表现。文人画中的词句印、成语印与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画印因尺寸之限,不能洋洋洒洒,只能约而言之,但方寸之间亦可看出文人学者的绘画理念、文学理念和文人情怀,彰显文人印的文学属性。文人画记,也称文人画识,亦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常规表现形式为一记、补记、再记,然后又记,或者一识、又识。从功能上看,《石渠宝笈》中收录的唐代文人画“记”以叙事为主,宋之后“记”开始借鉴诗赋的表达方式,逐渐产生了抒情和议论。第三章从画印之“闲章不闲”“乾隆闲章”以及画记之文学叙事、文学抒情等方面,详细阐述《石渠宝笈》中文人画印、记的文学表达。文人画的跋位于题款记印之后,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表达对文人画、题、款、记及印文的感受,它在画外另行书写并与画一起装裱,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探讨“《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元素”,基本结论是:文人画跋具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功能;文人画跋与辨伪、流传递藏密不可分,历代文人收藏家的跋文是古代题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跋形成了具有独立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格调,使中国绘画从游于技而上升到游于艺,最后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与院体画、画工画、民间画等区别开来。《石渠宝笈》收录的大量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诗文的题材内容,而且以其诗画一体、文画一体、题画一体形式提升了题、款、记、跋、印文的艺术表现力。《石渠宝笈》文人画中的题、款、记、跋、印文,虽然主要作为文人画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却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及其所包含的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精神价值的独特贡献,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文人画题款文学、题记文学、题跋文学、印文文学。《石渠宝笈》文人画文学具有的哲学思考、文学内涵和精神品格,已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王廷法[6](2020)在《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云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着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与其游方经历密不可分,形成了主要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线索的几个交游中心。吹万禅师不同时期的游方、住持经历,见证其弘扬禅法的起伏,最终成为明季巴蜀一代宗师。吹万的方内之交多为抗清忠义之士,与忠州世家大族高、田二氏及马千乘、马祥麟、秦良玉等忠义之士互有往来。吹万广真身处明末动乱之际,援儒入释,保有忠义菩提的救世情怀,受到诸多忠义之士的钦仰。吹万禅师的禅学思想会通三教,思想来源广博,现存着作《一贯别传》保存了吹万禅师的主要禅学思想,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真经》等道教典籍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多种佛经予以禅学解读,遵循三教“一贯传心”之旨,以一“心”会通三教,将儒家仁者心德、玄宗无为之道与释家空性相论,以三教合一的圆融之道宣畅居士佛教。吹万广真继承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参悟之道,倡导“外净内禅”,在禅宗内部则倡“五宗兼备”,认为参禅一法贵在真参实悟,宣畅寻常日用的平常心之禅道。吹万广真传世着作除了保留吹万禅师上堂说法的语录之外,涉及诗、词、歌、赋、记、引、序、传及小说等多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吹万诗歌不但具有禅意、禅趣、禅理,亦与明末时局相关,体现了隐逸与忠义的双重主题,并体现了明代“真情”“真诗”的诗歌风貌。吹万禅师所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李佩瑜[7](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张信子[8](2019)在《《宜弦堂诗钞》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宜弦堂诗钞》是清代金华诗人曹开泰的唯一着作,现存道光年间孤本,共十二卷,藏於台湾大学图书馆。曹开泰创建北麓诗社,力倡吟诗,开一时耽吟之风气,是乾嘉年间金华诗坛的领袖人物。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曹开泰个人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问世。有鉴於此,本文将对《宜弦堂诗钞》进行点校整理,并对曹开泰生平与交游加以考证。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研究篇,以《宜弦堂诗钞》爲基础,结合其他文人诗集与地方史料,考证曹开泰的生平和交游,并简要分析其诗文创作情况。下编为整理篇,爲本文主体部分,即《宜弦堂诗钞》的点校整理。此外,从部分文人专集中1録了与曹开泰有关的内容,附於文後。
贺鹏飞[9](2019)在《贺贻孙《水田居诗文集》校注及其遗民心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贺贻孙,字子翼,号水田居士,永新人,明末副榜贡生。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江西“豫章社”成员,与万时华(1590-1639)、徐世溥(1608-1657)、陈弘绪(1597-1665)、艾南英(1583-1646)等人交谊颇深。明亡,隐匿不出。顺治七年(1650),学使樊缵前素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应。顺治十四年(1657),御史笪重光以博学宏词特荐,贺贻孙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遂入禾山隐居。康熙朝之初,犹屡获征辟,然绝意仕进,拒不应征。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着述自娱。着作颇丰,有《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激书》《诗筏》《骚筏》《诗触》《易触》等,以《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激书》三种最为重要,集中反映了贺氏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其《水田居文集》因未注明刊刻时间,故学界观点不一,主要有康熙十六年(1677)刻本、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刻本、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刻本三种观点。笔者采用避讳原则,以及贺氏其他着作的序跋、地方志的相关记载,认为《水田居文集》初刻于乾隆年间,且在乾隆四十年(1775)之前。同时,笔者结合各大图书馆所藏《水田居文集》的收文数量及个别文章的刻迹差异,对《水田居文集》的增刻、翻刻时间做了推测。并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水田居文集》《水田居存诗》作了详细校注。校注以江西省图书馆藏《水田居全集》本《水田居文集》和《水田居存诗》为底本。《水田居文集》凡五卷,分史论、序、策、记、传、颂、赋、启、疏、书、辨、字说、祭文、墓铭、行述、纪事十六种文体,共215篇文章;《水田居存诗》刊刻于同治九年(1870),凡三卷,附有《诗余》及贺稚圭《眠云馆诗集》。康熙初年,随着大规模反清运动的结束,清廷的统治得以加强,社会由乱而治,遗民渐趋分化。延至三藩之乱后,在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下,清朝初具繁荣之象,遗民社会趋于解体,遗民大多由反清变为附清。贺氏终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为社会大环境下的个体,其对清廷态度的渐次软化在所难免。在校注贺氏诗文集的基础上,笔者充分利用方志、贺氏亲友的诗文集,对其入清后遗民心态作了研究:国变后,贺氏大致经历了从“遗民”到“遗隐”——兼具“遗”“隐”两重身份者,再从“遗隐”到“隐士”的心理嬗变,其最初强烈的遗民意识,最终极大程度地淡化,并基本承认了清王朝的统治。三藩之乱时,其遗民意识虽有所悸动,但终于在三藩殄破之际再次熄灭。
齐伯伦[10](2019)在《缪荃孙诗词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缪荃孙为晚清民国名重一时的学术耆宿,在藏书、校勘、目录、史学、方志、金石、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赋、文等多个方面,却未曾引起学界足够之关注。缪荃孙的诗作今存600余首,题材、内容颇为丰富;《碧香词》数量虽少,却属于常州词派的余脉,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艺风堂赋稿》为清代科举、翰林试赋与书院课赋制度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与缪荃孙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缪荃孙的文学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对缪荃孙的家世进行补考的基础上,着重对其诗、词、赋这三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予以研究,力图还原其文学创作的原貌,以期有助于缪荃孙研究的继续深入。本文分为以下四章,每章下根据情况设置若干小节。第一章对缪荃孙的家世情况进行补述,以江阴缪氏家族为基点进行纵向研究,探讨他的家世对其生平经历以及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对缪荃孙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考察其诗作的题材、主题以及艺术特色,通过其诗作来探究诗人在清末大变局时代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态度;第三章对缪荃孙的《碧香词》进行研究,通过题材、内容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并对词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第四章对缪荃孙的《艺风堂赋稿》进行研究,着力考察其在清代科举制度与书院制度影响下的律赋创作。文末附有缪荃孙诗词学活动年表与缪荃孙诗话辑佚七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 |
| (一)先着生平、着述研究 |
| (二)先着诗歌的研究 |
| (三)先着词的研究 |
| (四)先着词论的研究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先着生平与交游 |
| 第一节 先着生平、着述考 |
| 一、生卒年考证 |
| 二、先着字号辨析 |
| 三、先着行实 |
| 四、着述 |
| 第二节 先着交游考 |
| 一、与周斯盛交游 |
| 二、与石涛交游 |
| 三、与范国禄交游 |
| 第二章 《劝影堂词》研究 |
| 第一节 《劝影堂词》的题材内容 |
| 一、咏物词 |
| 二、祝寿词 |
| 三、即事感怀词 |
| 四、记游写景词 |
| 五、酬唱赠答词 |
| 六、题画词 |
| 第二节 《劝影堂词》的艺术特色 |
| 一、词调选择,声情清远 |
| 二、字锤词炼,语言清幽 |
| 三、意象选用,词境清空 |
| 四、善于用典,情感含蓄 |
| 第三节 《劝影堂词》的词风及成因 |
| 一、《劝影堂词》词风——清空骚雅 |
| 二、词风成因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劝影堂词》的价值及今世意义 |
| 第一节 文学史价值 |
| 第二节 文献价值 |
| 第三节 文学价值 |
| 第四节 今世价值与意义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意义 |
| 特别说明 |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 一 生平轨迹 |
| 二 师承交游 |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 三 悼亡与追思 |
| 小结 |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 四 训诫与期望 |
| 小结 |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 一 生平轨迹 |
| 二 师承交游 |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
|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
|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
|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
| 二、清代山东经济 |
|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
|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
|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
| 第二章 济南地区 |
| 第一节 王士祯 |
| 第二节 蒲松龄 |
| 第三节 田雯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新城王氏 |
| 二、淄川王氏 |
| 三、历城朱氏 |
| 四、德州田氏 |
| 第三章 青州地区 |
| 第一节 赵执信 |
|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
| 第三节 丁耀亢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安丘曹氏 |
| 二、诸城刘氏 |
| 三、诸城相州王氏 |
| 第四章 兖州地区 |
|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
| 第二节 黄恩彤 |
| 第三节 文学家族 |
| 一、曲阜孔氏 |
| 二、曲阜颜氏 |
| 三、济宁潘氏 |
| 第五章 胶东地区 |
| 第一节 宋琬 |
| 第二节 高密诗派 |
| 一、高密三单 |
| 二、高密三李 |
|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
|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 一、福山王氏 |
| 二、文登于氏 |
| 三、文登毕氏 |
| 四、即墨黄氏 |
| 五、掖县赵氏 |
| 六、高密单氏 |
| 第六章 其他地区 |
| 第一节 吴重熹 |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 一、海丰吴氏 |
| 二、惠民李氏 |
| 三、曹县万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
| 一、济南 |
| 二、兖州 |
| 三、青州 |
| 四、登州 |
| 五、莱州 |
| 六、泰安 |
| 七、沂州 |
| 八、曹州 |
| 九、东昌 |
| 十、武定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
|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
|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
|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
|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
|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
|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
|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
|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
|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
|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
|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
|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
|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
|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
|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
|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
|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
|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
|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
|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
|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
|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
|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
|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
|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
|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
|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
|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
|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
|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
|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
|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
|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
|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
|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
|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 一、生平简述 |
|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
|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
|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 一、生平简考 |
|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
|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
|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
|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 一、生平简考 |
|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
|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
|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 一、生平简述 |
|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
|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
|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
|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
|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
|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 一、生平简述 |
|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
|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
|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
| 五、文学创作情况 |
|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
|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
| 一、经学贡献 |
| 二、理学贡献 |
| 三、史学贡献 |
|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
| 五、其他学术贡献 |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
| 一、从教授业传道 |
| 二、修缮教育设施 |
| 三、创建书舍书院 |
| 四、致力家庭教育 |
|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
| 一、书法贡献 |
| 二、音乐贡献 |
| 三、集藏贡献 |
|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
|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
|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
|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
|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
| 一、传记文 |
| 二、序跋文 |
| 三、碑志文 |
| 四、书启文 |
| 五、哀祭文 |
| 六、论说文 |
| 七、杂记文 |
| 八、赞铭箴赋 |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
|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
|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
|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
|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
|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
| 一、诗歌结社 |
| 二、诗论建树 |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
|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
|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
|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
|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
|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
|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
|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
|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
|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
|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
|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
|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
|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
|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的文学属性——以王维、苏轼、徐渭为个案 |
| 第一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石渠宝笈》与王维 |
| 一、文学与图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 二、《辋川图》(图像)与《辋川诗》的对应 |
| 第二节 “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石渠宝笈》与苏轼 |
| 一、苏轼的诗画关系论 |
| 二、“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石渠宝笈》中的苏轼 |
| 第三节 “画如戏影”:《石渠宝笈》与徐渭 |
| 一、《石渠宝笈》所录徐渭《泼墨十二种》中的题 |
| 二、《石渠宝笈》与徐渭《写生牡丹》 |
| 三、《石渠宝笈》与徐渭《写生》 |
| 四、《石渠宝笈》与徐渭画竹 |
| 五、《石渠宝笈》与徐渭画荷 |
| 第二章 儒释道背景下的《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以帝王、禅僧、文学家三个团体为例 |
| 第一节 作为儒家的帝王品位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
| 一、《石渠宝笈》中的宋徽宗 |
| 二、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辉煌:《石渠宝笈》中的明宣宗 |
| 第二节 禅宗“不立文字”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
| 一、《石渠宝笈》中的巨然 |
| 二、《石渠宝笈》中的梁楷、法常 |
| 三、《石渠宝笈》中的吴镇 |
| 四、《石渠宝笈》中的朱耷、石涛 |
| 第三节 道家“技进于道”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
| 一、《石渠宝笈》与宋徽宗的《瑞鹤图》 |
| 二、《石渠宝笈》中的黄公望 |
| 第三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记的文学表达 |
| 第一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之“闲章不闲” |
| 第二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之“乾隆闲章” |
| 第三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叙论 |
| 一、《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叙事 |
| 二、《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议论 |
| 第四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抒情 |
| 第四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元素 |
| 第一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功能 |
| 一、《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描述功能 |
| 二、《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言情功能 |
| 三、《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评辨功能 |
| 第二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流传递藏 |
| 一、帝王收藏文人群体画跋 |
| 二、文人名臣群体文人画跋 |
| 三、商人收藏家群体文人画跋 |
| 四、文人画家与理论家群体文人画跋 |
| 第三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格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数据统计表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文文摘 |
| 绪论 |
| 第一章 吹万广真生平考证 |
| 第一节 生平考述——明末巴蜀佛教第一人 |
| 一、夙结佛缘,出家受具(1582—1616) |
| 二、游方时期(1617—1624) |
| 三、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1624—1638) |
| 第二节 吹万广真交游考述及影响 |
| 一、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 |
| 二、吹万禅师的方内之交 |
| 第三节 吹万广真《释教三字经》《示谶说》与明清“二道悟”之诤 |
| 一、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与天皇道悟 |
| 二、吹万禅师《示谶说》与马祖“五宗”说 |
| 第二章 吹万广真思想研究:三教合一与居士佛教的倡导 |
| 第一节 思想渊源 |
| 一、吹万思想的形成时期 |
| 二、吹万禅师思想着述 |
| 三、《一贯别传》与三教会通 |
| 第二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儒宗 |
| 一、《易经》:天地之心与如来之藏 |
| 二、《学》《庸》:性觉妙明与明德同一 |
| 三、《论语》:天下归仁与正法眼藏 |
| 四、《孟子》:孺子之心与本来面目 |
| 第三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玄宗 |
| 一、《道德经》:无为与空性 |
| 二、《南华经》:佛道归一 |
| 三、《文始真经》:无得与无相 |
| 第四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释宗 |
| 一、《心经》:般若空观与无位真人 |
| 二、《金刚经》:云何应住与自识本心 |
| 三、《弥陀经》:一心不乱与理事相融 |
| 四、《四十二章经》:“命在呼吸之间”与“不可须臾离道” |
| 五、《佛说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与曹溪指月 |
| 六、《楞伽经》:出佛身血与无明烦恼 |
| 七、《圆觉经》:圆无不觉与万物一府 |
| 八、《楞严经》:妙真如性与性外无物 |
| 九、《法华经》:开权显实与声色言语 |
| 十、《华严经》:一真法界与寻常日用 |
| 第三章 吹万广真的禅法及文学思想 |
| 第一节 吹万广真对临济禅法的革新与重构 |
| 一、从大慧宗杲“看话头”到吹万广真以儒、释、道之言为话头的变革 |
| 二、吹万广真“外净内禅”与晚明“禅净合一”模式的变革 |
| 三、从汉月法藏“○相”至吹万禅师“五宗兼备” |
| 四、吹万禅师对“寻常日用”与“真参实悟”的诠释 |
| 五、吹万禅法之旨归:平常心与佛祖相传之心 |
| 第二节 吹万广真文学思想研究:历史视域中的“文字禅” |
| 一、吹万广真对文字禅的继承与反拨:文字禅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
| 二、吹万禅师的动态诗学观 |
| 三、吹万广真的诗学主张:亦禅亦儒的双重性 |
| 第四章 吹万诗歌研究——真情与真诗:明诗本位论的一个尝试 |
| 第一节 明代禅林偈与诗的合流及其功用的泛化 |
| 一、偈与诗的合流 |
| 二、偈颂在明代禅林中功用的泛化 |
| 三、《吹万禅师语录》中偈与诗的合流 |
| 第二节 吹万广真诗歌体裁研究 |
| 一、五绝:丈室不增,诸天不减 |
| 二、七绝:游戏三昧 |
| 三、律诗:写禅林事,发世外情 |
| 第三节 隐逸与忠义:吹万广真诗歌的创作题材 |
| 一、僧俗交往诗 |
| 二、山居诗 |
| 三、怀古与抒情感怀 |
| 第四节 吹万的诗歌风貌及其诗学意义——真诗: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
| 一、禅悦: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
| 二、物像观照与情感映射:禅林与世俗双重衰落的气象 |
| 三、意境的营造:清寒意境的突破与“苦吟式”作诗法的转变 |
| 四、“响”:从“真情”到“大丈夫相” |
| 第五章 吹万广真《古音王传》研究 |
| 第一节 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的创作成因及其影响 |
| 一、小说与禅的关系转变 |
| 二、僧人创作小说的发端及发展状况 |
| 三、创作原因蠡测 |
| 四、吹万《古音王传》之影响 |
| 第二节 《古音王传》的禅学指归——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与秤叟居士对《古音》的阐发 |
| 一、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 |
| 二、秤叟居士对《古音王传》的阐发 |
| 第三节 《古音王传》“奇”“幻”的叙事机制 |
| 一、创作渊源 |
| 二、叙事伦理:佛门善恶观与因果报应说 |
| 三、叙事结构:以双层结构为经,重叠式结构为纬 |
| 四、叙事风格:详赡、奇幻与讽刺 |
| 结论 |
| 附录:吹万广真年谱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篇 |
| 一、曹开泰行述 |
| (一)曹开泰身世 |
| (二)行年 |
| 1.求学之路 |
| 2.开馆讲学 |
| 3.主讲东明 |
| 二、曹开泰交游考 |
| (一)曹开泰与北麓诗社 |
| 1.结社缘起与诗社存续时间 |
| 2.集会与创作 |
| 3.成员人数与构成 |
| 4.《北麓诗课》简介 |
| 5.曹开泰与《北麓诗课》 |
| 6.《北麓诗课》的文献价值 |
| (二)曹开泰与北麓诗社衆人 |
| 1.方国泰 |
| 2.方元鵾 |
| 3.邵声芳 |
| 4.方应凤、方应麟 |
| 5.张作楠、张作楫 |
| 6.曹位 |
| 7.陈仁言 |
| 8.金萼梅 |
| 9.曹寅、冯慎中、张允提 |
| (三)社外交游 |
| 1.韩昌裔 |
| 2.楼上层 |
| 3.夏国光 |
| 4.郑祖芳 |
| 5.杨廷兰 |
| 三、曹开泰诗歌创作 |
| (一)《宜弦堂诗钞》版本与内容 |
| 1.概况 |
| 2.版本 |
| (二)曹开泰诗歌创作内容 |
| 1.咏史怀古 |
| 2.歌颂乡贤 |
| 3.感时抒怀 |
| 4.酬唱赠答 |
| 5.思亲怀友 |
| 6.生活诗 |
| 7.山水诗 |
| 8.敏感题材 |
| (三)曹开泰诗歌艺术特色 |
| 1.慷慨激越、沉郁顿挫 |
| 2.朴素自然,简单纯粹 |
| 3.善於用典,取用合宜 |
| 4.其他 |
| (四)曹开泰诗歌的教化功能 |
| 整理篇 |
| 点校凡例 |
| 宜弦堂诗钞 |
| 附録 |
| 曹开泰年谱 |
| 曹开泰诗词辑録 |
|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録》 |
| 《(光绪)浦江县志》 |
| 《五松山人诗草》 |
| 《乐清轩外编》 |
| 友人诗作 |
| 阮元《两浙輶轩録》 |
| 朱兴悌《西崖诗文钞》 |
| 杨廷兰《五松山人诗草》 |
| 郑祖芳《乐清轩诗钞》 |
| 张可宇《琴轩鼠璞》 |
| 贾应鸿《锦香楼诗稿》 |
| 韩昌裔《淞云诗草》 |
| 书影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方法 |
| 上篇:《水田居文集》版本考及叙例 |
| 一、《水田居文集》版本考 |
| (一)《水田居文集》之汇编 |
| (二)《水田居文集》的初刻 |
| (三)《水田居文集》的增刻与翻刻 |
| (四)小结 |
| 二、叙例 |
| 中篇:《水田居诗文集》校注 |
| 一、《水田居文集》校注 |
| 文集自序 |
| 《水田居文集》目录【计五卷】 |
| 水田居文集一卷 |
| 水田居文集二卷 |
| 水田居文集三卷 |
| 水田居文集四卷 |
| 水田居文集五卷 |
| 二、《水田居存诗》校注 |
| 序 |
| 永新贺子翼先生诗集序 |
| 水田居存诗目录【文水李谦庵先生选】 |
| 水田居存诗卷一 |
| 水田居存诗卷二 |
| 水田居存诗卷三 |
| 下篇:贺贻孙遗民心态研究 |
| 一、子翼遗民观 |
| 二、从“遗民”到“遗隐” |
| (一)甲申写怨,流寇为忧 |
| (二)心系故国,志存恢复 |
| (三)复明无望,超然远遁 |
| (四)追思明亡,罪究食肉 |
| 三、从“遗隐”到“隐士” |
| (一)“遗隐”之持,因穷而动 |
| (二)遗民意识淡化,基本认同清廷 |
| (三)恢复之心,悸而复息 |
| 四、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选题意义 |
| 二 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缪荃孙家世补述 |
| 第一节 江阴缪氏家族略述 |
| 第二节 缪荃孙家世补述 |
| 一、六世祖 缪燧 |
| 二、五世祖 缪民坊 |
| 三、四世祖 缪淳 |
| 四、曾祖父 缪秉奎 |
| 五、祖父 缪庭槐 |
| 六、父亲 缪焕章 |
| 七、母亲 瞿氏 |
| 八、继母 薛氏 |
| 九、妻子 庄氏 |
| 十、继室 夏藕孙 |
| 十一、妾 任氏 |
| 小结 |
| 第二章 缪荃孙诗研究 |
| 第一节 缪荃孙诗歌之题材与内容 |
| 一、羁旅乡思 |
| 二、感时伤乱 |
| 三、纪行咏史 |
| 四、交际雅集 |
| 第二节 缪荃孙诗歌的艺术特征 |
| 一、诸体兼擅,以文为诗 |
| 二、蕴藉典雅、哀而不伤 |
| 三、好用“战争”与“江南”意象 |
| 四、早年宗唐,晚岁宗宋 |
| 小结 |
| 第三章 缪荃孙词研究 |
| 第一节 《碧香词》之题材分类 |
| 一、咏物词 |
| 二、题画词 |
| 三、闺怨词 |
| 四、咏怀词 |
| 五、怀古词 |
| 六、纪行词 |
| 第二节 《碧香词》之思想内容 |
| 一、宦海沉浮之苦 |
| 二、年光易逝之叹 |
| 三、天涯漂泊之愁、孤雁离群之哀 |
| 四、故园莼鲈之思 |
| 第三节 《碧香词》之艺术特色 |
| 一、不矜格律,择调精审 |
| 二、比兴寄托,旨深词约 |
| 三、词风骚雅感伤 |
| 小结 |
| 第四章 缪荃孙赋研究 |
| 第一节 清代科举与书院制度影响下的律赋创作 |
| 一、清代科举试赋制度 |
| 二、清代书院课赋制度 |
| 第二节 《艺风堂赋稿》之题材内容 |
| 一、经义赋 |
| 二、咏史赋 |
| 三、咏物赋 |
| 四、景物、景侯赋 |
| 第三节 《艺风堂赋稿》之艺术特色 |
| 一、格律谨严、思想雅正 |
| 二、学识渊博、侧重考证 |
| 小结 |
| 结语 |
| 附录一 缪荃孙诗词学活动编年 |
| 附录二 缪荃孙诗论七则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后记 |